陶行知的教育思想8793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要改革教学方法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3、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
乙、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是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
丙、整个寿命现代化,不仅是四个月、一年、二年、四年之义务教育。
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
”(二)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1、创立“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
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
“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
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教人升官发财。
”而生活教育,“它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
它教人在劳力上要劳心。
即使有人出来做官,他是要来服侍农民和工人”。
即生活教育“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这里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
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教育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教育家陶行知介绍
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4、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 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5、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
陶行知——教书育人名言
2.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 领,也无甚用处。 4.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 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教育思想(二)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这是陶先生杰出的创 造。
陶行知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
受教的情形,就认定中国教育有改革之必要,当时就主张以“教 学法”代替“教授法”。
陶行知教育思想(三)
“手脑相长歌” 所谓手脑相长,即手脑并用、手脑皆强, 陶行知为什么要写这首歌呢? 旧中国漫长的历史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 由此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从教育方面说就要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要劳
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思想(一)
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说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
不健康的教育。 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
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 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 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首先应理解:“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作的 与人无关的教育。”
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
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
陶行知教育思想总结
陶行知教育思想总结陶行知(1879年-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提倡开放、自由、探究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结,详细介绍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陶行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他反对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主张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提出疑问。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陶行知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品德教育、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等。
他提出“综合教育”的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素质。
他强调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民主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还要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他反对传统的权威主义教育,主张建立民主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让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成果体现在创办独立学校和教育研究方面。
他在中国创办了多所学校,包括云南南伦学校和感应学校等。
这些学校积极贯彻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陶行知还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撰写了大量关于教育问题的著作,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学家、政治家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和借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行知以崇尚实践、尊重个性和关注社会实际为教育理念基础,提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陶行知主张启发式教育,即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会导致学生的机械记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创造力。
相反,启发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了“三自教育”原则,即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这种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例如,许多学校引入了“问题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这种启发式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扎实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情感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他强调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基础,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
他提倡教育家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实践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限于教室,而应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治,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
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
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
1922年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3年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
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
1930年秋流亡日本。
1931年春回国,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提倡普及教育。
期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并任《生活教育》和《普及教育》周刊主编。
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并任理事长,提倡国难教育运动。
1938年12月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
1939年在四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
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月刊。
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任校长。
陶行知思想非常丰富。
其中以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最富特色。
(一)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普及大众教育是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奋斗的目标。
他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让所有男女老幼都成为普及教育的对象。
其次,要打破先生关。
他认为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发动全国的小学生和识字成人来开展普及大众教育。
再次要打破课堂关,普及教育必须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工学结合,时间安排和教学组织应灵活多样,一定不能妨碍群众生产。
第四要攻破课本、纸笔关。
2022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022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_陶行知先生作为考试中的考点,常在考试中考察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关于陶行知先生的考点汇总,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人物介绍陶行知(1891-1946),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大学期间受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影响,一生从事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值得传承发展的优秀教育思想,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二、教育思想1.核心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2.教育具体实践(1)1927年创建晓庄师范;同年创建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它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2)1932年创办山海工学团;(3)1937年创办重庆育才学校。
4.教育的精神:(1)“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3)“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5.教育的主张:(1)行是知之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3)以教人者教己(教学相长);(4)即知即传(“小先生制”、随学随教);(5)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空间)。
以上是关于陶行知先生常见考点的总结,在考试中不仅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而且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以及相关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也可以作为教育写作的好素材哦!【练一练】1.以下选项哪个不是陶行知创办的学校是( )。
A.重庆育才学校B.南京晓庄师范C.燕子矶幼稚园D.钟鼓楼幼稚园1.【答案】D。
2.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B.杜威C.福禄贝尔D.陈鹤琴2.【答案】A。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
……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
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他热爱人民,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躬身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是安徽省黄山市歙〔shè〕县人,家境清贫。
陶行知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5岁那年,入歙县县城崇一学堂。
年轻的陶行知从小热爱祖国,志向高远,他曾在学堂楼的卧室墙上,题写自勉的铭言:“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
”1910年,陶行知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
1914年6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发表在《金陵光》学报上,在文章的“共和与教育”部分中,陶行知指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①反映了其教育兴国的主张。
1914年8月,他赴美国留学,初入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攻读市政学,一年后,获得政治硕士学位。
由于坚信通过教育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创造一个民主国家,深信如果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能有共和制的存在,于1915年秋,他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读教育科学,成为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教授的学生。
1917年夏,在取得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后,毅然谢绝校方请他继续留学深造的邀请,怀着“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宏愿,回到了苦难的祖国,踏上了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征途。
1917年,26岁的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现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一生中所形成的独特教育理念的总称。
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为核心,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其教育思想已经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为人先为教后”,这是陶行知对于教育导向的明确要求。
他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品德、情感、智力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陶行知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优秀的人才。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尽可能地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陶行知主张学生要多实践、多动手,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教育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他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陶行知主张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陶行知还主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url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一、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62),原名陶铭,原籍山东烟台,中国近代思想家,立志教义和智慧谋国,公认为中国教育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其著作涵盖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影响深远。
下面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注重品格教育
陶行知深信,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美好的
品格才能真正成功。
因此,他倡导要学会做人,努力尊重他人,要做
诚实守信的人,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智慧,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
会改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规划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重视个别内容,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
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教育规划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要
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课程,包括思想、中华文化、各门学科知识等,
既注重普及基础知识,又强调拓展创新精神,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3 注重实践教育
陶行知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结合实践教育,而
不只是理论学习。
他倡导学生要树立实践哲学,以十足地学习生活和
实践实践,去熟悉生活,去体验世界,去实践理论,去使思想有了锻炼。
4 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陶行知认为,文化自信是思想正路的基础,自信是一个民族的根。
因此,他倡导人们要相信中华文化的优秀与博大,要有实实在在的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入到科学的体系中去,在科学技术的支
持下,把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以上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发展,
成为了影响无穷的智慧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有什么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有什么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领域中有很高的地位,也有许多经典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指引着无数的教育者,对教育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希望你喜欢。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1、教育是立国之本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0、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
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
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15、破即补。
污即洗。
劳即谦。
乱即理。
债即还。
病即医。
过即改。
善即喜。
行即思。
倦即息。
信即复。
帐即记。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学习陶行知思想总结
学习陶行知思想总结陶行知(1897年-1946年),字敬若,江苏常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是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质而不取、实而不虚”,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培养,主张通过尊重个体的人性和特长,培养健全人格,推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下面将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详细总结:一、个体的情感教育。
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他认为“美是感情的柱石,所监护的情感,一切美与真值,定存于此中。
”他主张通过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善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他提出“生活经验价值教育”,主张通过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情感力量和情感品质,激发他们主动去探究、感受与思索。
二、实践教育。
陶行知认为,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他主张学生要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去感受、去实现,从而获得真知与实用的经验。
他提倡学校应当创设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三、学生主体性培养。
陶行知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他主张学生应当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他认为学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兴趣教育。
陶行知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他主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培养兴趣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五、民主教育。
陶行知主张进行民主教育,他认为学校应当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学生真正成为自立的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
六、终身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他主张教育要贯穿于整个人生,应当是一个长期的、有目标的过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
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影响又是空前强大。
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精神三个方面。
下面将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简单总结。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理智、有情感、有判断力、有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的人。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包括智力、体育、艺术等方面。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
他认为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爱的教育和教育精神。
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情。
他主张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互相尊重和理解。
他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影响学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
他提倡教育要有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具有内涵和品质的人。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强调爱的教育和教育精神。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对世界范围的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培养有创造力和质量的新一代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名子修,字行知,回族,生于1879年,逝于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爱、信、念、教、育”为基本原则,强调师生相互尊重、志同道合、共同发展的教育关系,致力于培养中国国民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
首先,陶行知强调爱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用心去爱学生,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生活和发展。
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采取打骂惩罚的方式,而是要用真心、耐心和爱心去教育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其次,陶行知强调信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仰和理想,让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中。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铸就高尚的品格,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第三,陶行知强调念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基础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品德形象。
他提倡落实教育的程序和纪律,让学生在自觉遵守规定的同时,把自己的心思用于学业上,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通过严格要求学生在行为、思想和品德上做到全面的提高,力求实现“言行一致、不言虚行”的教育理念。
第四,陶行知强调教的教育。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迪者,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实践经验的人。
他主张教师把“师为人师,先教门徒读书写字”放在第一位,注重授课内容的质量和方法,关注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倡导教育的多元性和个性化。
最后,陶行知强调育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使其成为有用之才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通过学校管理的改革、教师能力的提升、教育体制的创新等方面来凸显学生的育的教育。
他强调学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三、 生活教育理论
(三)“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 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 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 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教的用意。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与质量较之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大大提高了。
学校教育的制度日趋完备,观念日趋现代,内涵日趋丰富,方法手段日趋多样,走上
了现代学校和教育的发展道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还是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本
章
就教育思想和理论而言,该时期也是一个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由于政府重视教
小
育,提倡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教育理论的探讨,尤其是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
不断创新,也伴随着陶行知教育实践的始终。为了改变农村缺少教育的落后面貌,陶 行知探索了乡村师范教育的新模式,晓庄师范无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 生管理等方面都是崭新的。
二、“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三)“小孩也能做大事”
陶行知的可贵,又在于对儿童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充分尊重。 陶行知尊重儿童,表现在不压制他们的兴趣、个性,尤其表现在他真心地视儿童为一 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并努力发挥其创造作用。 小孩不仅能教小孩、甚至教大人,在陶行知看来,儿童还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 力量。他提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就体现了这一认识。“即知即传”的“小 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 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
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
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
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
”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诚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显然不利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民,实行终身教育;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力培养,追求“生利”价值,为平民服务,为平民子女健康成长服务,多方面体现教育的服务宗旨。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的压力下,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照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观,显然是十分失策的,值得警醒。
因此,职业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方针,把握“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内涵,通过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社区等多种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和转化,促进有效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二、奉行“教人求真,教人生利”的教育准则职业教育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共性和个性要求。
对照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
对照“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我们认为光有德性还是不能“行之甚远”——要给予学生“生利”的本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利群”“乐业”等职业情感,培育“爱业乐业敬业”之职业精神。
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全面人才质量观。
行知先生的《学做一个人》可以看作进一步的补充注解,在此他提出了培养“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
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才有快乐,要成功就要有才干(生利本领)。
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培养人要以“求真”“生利”为教育准则。
为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和未来生活幸福;既要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首要要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生利的本领,强调实践能力、生活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的有机统一,培养“整个的人”。
三、实行“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教育策略是指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准则呢?“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指南。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
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就是主张以工作任务为第一驱动力、以职业岗位实践要求为导向,按照工作程序或项目流程来组织教学,强调“动手做”,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加深(或验证)学习体验,突出实践第一的先导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建构教学的有效意义,颠覆传统教学按照知识逻辑主线组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行知先生的“做”的内涵,不同于“只需做会,不求明理”之类似是而非的职教流行理论,自然也不同于由此派生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机械的劳动操作等肤浅的教学实践,而是强调“劳力上劳心”:(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
行动的最终指向,是由从职业技能的形式训练,产生思想体验和学习后的新价值,目的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从属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诸如技师类等智能型、高素质劳动者。
这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所谓“短平快”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显然意味深刻长远得多,值得深思。
四、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课程,规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教材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交流的平台。
一切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最终必须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否则,难以形成聚焦,难以整合实施。
那么,如何编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呢?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内容的组织结构),即依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力量(生活力),一一列举出来,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编写相应的生活用书系统。
这种教科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并有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精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在内容安排上提出十四项建议:(一)做的目标(二)做的材料(三)做的方法(四)做的工具(五)做的理论(六)从做这事想到做那事……(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
前四项和最后两项建议,正是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而(五)(六)两项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所在,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因此,这些富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论述,对我们编制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真实能力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具有直接的思想和方法论启迪。
至于课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课程应以生利为主,按事施教,采用小班制:“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
……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
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
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
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
”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对照体会,行知先生其实提出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主张和操作办法,即分析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成的核心和基础,围绕生成或培养一种核心技能,对技能项目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学理与实习相结合,并采用小班化教学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切磋、交流、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这些自然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实践需要。
这些深刻的论述和明晰的示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是,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全面发展质量观,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市场,摸清岗位工种以及岗位技能基本要求,协同企业内部职业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给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动的迁移能力。
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配置,突出课程培养某种对应能力的核心优势,有效地组织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的课程优势,以利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变革,从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体发展。
五、倡导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系统工作,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杜威),需要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最为突出的印象。
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创新实验精神,在动荡罹乱的旧中国,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精神、改善大众生活的变革事业,并亲自创立了晓庄师范实验学校。
他的“创造宣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等论断,显示出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教育实践者的思想启蒙。
他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视野,而且富有教育实践智慧,善于通过形象的说理,用浅易的生活语言,传达简约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如批驳传统教育“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教育工友的“四块糖果”故事等,采用童谣和打油诗等形式来启发民众的做法,无不闪烁教育实践智慧。
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实训设备的论述,以及“导生制”的学习方式,育才二十三常能、高级七常能的能力分层等,可以看作是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为实施城乡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正因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为己任,比较好地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本土化,具有简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内在相通,并在实践策略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学习研究转化,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方法手段的深层次转变,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必将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