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
这一条冰河小心的流着
人们看不见水的蓝颜色
冰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河
在长的路上人们来往着
这一个冬天在冰里度过
没有人看见水的蓝颜色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胧 薄暮朦胧处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 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 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 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 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 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 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 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⑾疏影(宋·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 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 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 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 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 波去,又却怨、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 赖是生来瘦硬, 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 原没春风性情,如何共,海棠说。
2. 柳
①贺知章《咏柳》
(构思奇巧,通过柳来描绘春 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②咏 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9《说“木叶”》 课件 (共33张PPT)
•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 的坚强、高贵、孤寂品格。
•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现了梅花的寂寞愁 苦 、饱受摧残打击的境遇,但仍不改孤傲、 清高的品性。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一改陆游词中对梅花 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而表现 了梅的高贵纯洁、乐观坚定、积极向上的品 格。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P67)
1、体会“木”与“树”意味上的不同: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茂的枝叶 碧绿湿润 树 树干褐绿色
木 落叶的因素 黄色、干燥 木质的树干
树: 饱 满 木: 空 阔 疏 朗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木
秋风扫落叶
树
木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 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意象
诗句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绿
滋 润
饱 满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 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微 黄
干 疏绵 燥 朗密
落叶 落木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 繁 水份 密
疏朗、空阔
“木”在形象上有那 些艺术特征?
(一)单纯,含有落叶 的因素
(二)黄色、干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形:空阔 色:暗淡 质:干枯
【拓展延伸】
(一)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 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说“木叶”》ppt课件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就成为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引出话题。
2. “木叶”就是“树叶”,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 ?
诗歌语言追求凝练。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 “落木”呢?
不可。“叶”与“木叶”“落木”概念相同,但诗歌形象相去甚远。 关键在于“木”字。
(二)快速浏览4-6段,思考:
三、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不落于言筌 quán
袅袅
niǎo
寒砧
zhēn
桅杆
wéi
门闩
shuān
照浦
pǔ
冉冉 迢远 柳恽 庾信 灼灼 万应锭
rǎn tiáo yùn yǔ zhuó dìnɡ
涔阳 陆厥 橘徕 亭xī sū
2、词语积累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填一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是什么意思? ——树叶
诗人为什么不用“树叶”或“落叶”?
说
“
木
叶
”
林 庚
课文简介:
《说“木叶”》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树叶”这一有 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 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 词很有启发。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 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 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 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2. “木叶”就是“树叶”,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 ?
诗歌语言追求凝练。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 “落木”呢?
不可。“叶”与“木叶”“落木”概念相同,但诗歌形象相去甚远。 关键在于“木”字。
(二)快速浏览4-6段,思考:
三、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不落于言筌 quán
袅袅
niǎo
寒砧
zhēn
桅杆
wéi
门闩
shuān
照浦
pǔ
冉冉 迢远 柳恽 庾信 灼灼 万应锭
rǎn tiáo yùn yǔ zhuó dìnɡ
涔阳 陆厥 橘徕 亭xī sū
2、词语积累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填一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是什么意思? ——树叶
诗人为什么不用“树叶”或“落叶”?
说
“
木
叶
”
林 庚
课文简介:
《说“木叶”》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树叶”这一有 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 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 词很有启发。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 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 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 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谢谢!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 →形象暗示
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离人游子的愁绪、报国无门…… →文化暗示
意象 暗示性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引出话题
③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木 的
④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因素。 艺
术
⑤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所暗示颜色性。 特
⑦ “木叶”“树叶 ”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小结 征
方法总结:
题目、关键词、段首句和段尾句单 独成段的句子 找关联 转折连词 因果连词… 抓高频词
叁 品读,知意味 (一)阅读4、5、6三段,联系课文探讨“木”的艺
术特征。
提示: 从例子入手,理解诗意,领悟情感,找寻
作者观点。
叁 品读,知意味
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木 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艺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术 特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征 落木千山天远大。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① “木 ”与 “树 ”:概念一致,意味不 同。 “木”: 秋风叶落形成鲜 明的形象。 “树 ”:叶 多有饱满的感情 ② “树叶”与 “木叶 ” “树叶 ”:“树 ”“叶 ”有繁密湿润之 意。 “木叶 ”:“木 ”----舒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干燥 “木叶 ”---暗示落叶的微黄 、干燥、传递舒朗的清秋气息 ③ “落叶”与 “落木 ”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繁密的叶子 “落木 ”:比 “木叶”还进一层
《说“木叶”》ppt课件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 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 与“木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阅读4~6段,思考:
本部分说明了“木”的哪两个艺术特征?为什 么有这些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4)因为诗歌语言 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 概念的影子。(5)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
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 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 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 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 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 和清高。
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 “反其意而用之”,全词以昂 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 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 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
第三段: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 叶”“落叶”的不同,关健在于“木” 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 大有区别。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 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 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 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 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梅之佳态: 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 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 山茶; 五清——梅、竹、松、水仙、月季; 五洁——水、月、松、竹、梅。
梅之佳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梅之风韵(宋.林逋)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阅读4~6段,思考:
本部分说明了“木”的哪两个艺术特征?为什 么有这些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4)因为诗歌语言 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 概念的影子。(5)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
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 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 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 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 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 和清高。
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 “反其意而用之”,全词以昂 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 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 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
第三段: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 叶”“落叶”的不同,关健在于“木” 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 大有区别。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 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 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 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 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梅之佳态: 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 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 山茶; 五清——梅、竹、松、水仙、月季; 五洁——水、月、松、竹、梅。
梅之佳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梅之风韵(宋.林逋)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说木叶》课件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春夏 枝叶 绿、 饱含 饱满绵密 之交 繁茂 褐绿 水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秋风 脱尽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 木 叶 叶落 叶子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 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相去无几 ?示
性
疏朗 空阔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当堂检测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迢远—— 遥远。 亭皋—— 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3、词义辨析 飘零—— ①(花、叶等)坠落。 ②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 漂泊—— ①随波浮动或停泊。 ②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流传—— 传下来或者传播开。
再读思考
发现问题 (1—3)
全文思路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 爱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说“木叶”》ppt课件
手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 ——吴小如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 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 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 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 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 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 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 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 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特点。
注意: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 确地把握二者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思考1:结合课文内容,赏析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赏析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说
“
木
叶
林庚
”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作者及其学术成就。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 逻辑,体会作者阐释说明的严谨准确以及逻辑推理的缜密 有序,感受科学精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学习情境
中国古代有“立象以尽意”的说法,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 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意 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中国诗学一向 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意象成为诗人情思的载体。本文细致 入微地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意象的不同意味, 探讨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 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 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 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 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 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 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 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 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特点。
注意: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 确地把握二者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思考1:结合课文内容,赏析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赏析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说
“
木
叶
林庚
”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作者及其学术成就。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 逻辑,体会作者阐释说明的严谨准确以及逻辑推理的缜密 有序,感受科学精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学习情境
中国古代有“立象以尽意”的说法,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 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意 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中国诗学一向 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意象成为诗人情思的载体。本文细致 入微地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意象的不同意味, 探讨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ppt课件
【思考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 “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对我们鉴赏诗歌有何启示?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暗_示_性的问题。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修辞 点明关系)。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 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 反复出现的句子、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颜色黄色,触感
谈论的对象
干燥。
⑦ 独立成段的句子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
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1—3) “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爱
②“木”的艺术特征之二:有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疏朗的清秋气息。
比较“木叶”与“落木” 带着袅袅余情
有缠绵的一面 袅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
袅 兮
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秋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 “木叶”
风
呢……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
,
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
洞
《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
①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 爱的形象。
② “可是”“而”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 等词语体现的 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句间关系
③ 上段尾句—— 过渡句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 同,关键在 “木”字上。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暗_示_性的问题。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修辞 点明关系)。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 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 反复出现的句子、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颜色黄色,触感
谈论的对象
干燥。
⑦ 独立成段的句子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
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1—3) “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爱
②“木”的艺术特征之二:有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疏朗的清秋气息。
比较“木叶”与“落木” 带着袅袅余情
有缠绵的一面 袅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
袅 兮
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秋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 “木叶”
风
呢……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
,
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
洞
《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
①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 爱的形象。
② “可是”“而”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 等词语体现的 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句间关系
③ 上段尾句—— 过渡句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 同,关键在 “木”字上。
《说木叶》课件
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03
文献参考价值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对于研究中国古典
诗歌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意义探讨
过渡自然
文章中过渡句的使用恰到好处,使 文章的转折更加自然流畅。
04
《说木叶》的文学价 值与意义
文学价值
01
语言精练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语言精练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他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使得文章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无穷。
02
观点独到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于中国古木叶”》一文激发 了后辈学者的研究热情,促使他们更 加深入地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奥秘和 魅力。它为后辈学者提供了一种高水 平的学术范本,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 追求卓越和创新。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对于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它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启发了 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不断 探索和创新,从而创作出了更多优秀 的文学作品。同时,它也为中国文学 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 实践经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 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02
《说木叶》的主题与 内容
主题概述
探讨诗歌中树叶意象 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 涵。
阐述“木叶”这一意 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 位和影响。
分析树叶在古代诗歌 中的运用及其演变。
内容解析
介绍《说木叶》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的生平。
分析文章中引用的诗句和文论 ,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说木叶 完美版ppt课件
15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说‘‘木 叶’’林庚
9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的对 思故 念乡
、 亲 人
10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
不意投来的目光。
中国人对待自然环境与外国人截然不同,外国人注意到的是人如何改变土地,而中国人关注的是土地怎样改变了人。、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 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成熟是一种明亮
8
现 疑 解结 启 象 质 疑论 示
在古代 诗歌中 诗人多 用“木 叶”甚 至“落 木”而 极少看 见用 “树叶” 或“落 叶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说‘‘木 叶’’林庚
9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的对 思故 念乡
、 亲 人
10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
不意投来的目光。
中国人对待自然环境与外国人截然不同,外国人注意到的是人如何改变土地,而中国人关注的是土地怎样改变了人。、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 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成熟是一种明亮
8
现 疑 解结 启 象 质 疑论 示
在古代 诗歌中 诗人多 用“木 叶”甚 至“落 木”而 极少看 见用 “树叶” 或“落 叶
《说“木叶”》ppt课件
朗诵导入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曹丕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苏轼
说“木叶”
林庚
解题:说“木叶”
“说……”适合文体是: →议论文
学习任务三:抓住核心概念 比较相似词语
朗读4、5、6三段,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 “木”、“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的区别,完 成下列表格:
词语
引证诗句
区别
“树”与“木”
“落叶” “黄叶”与 “落木”
“木叶”与“落木”
词语
引证诗句
区别
“树”与“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迁移运用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 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 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意景 物意境内在的协调性(共 同点);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 性词语。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写出了“江” 之壮阔与川流不息,与落叶“萧萧” 之悲凉构成了悲壮的画面。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写出了忽闻情郎歌声的喜悦心情。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国的愁苦。
⑤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清澈、曲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描绘出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曹丕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苏轼
说“木叶”
林庚
解题:说“木叶”
“说……”适合文体是: →议论文
学习任务三:抓住核心概念 比较相似词语
朗读4、5、6三段,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 “木”、“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的区别,完 成下列表格:
词语
引证诗句
区别
“树”与“木”
“落叶” “黄叶”与 “落木”
“木叶”与“落木”
词语
引证诗句
区别
“树”与“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迁移运用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 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 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意景 物意境内在的协调性(共 同点);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 性词语。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写出了“江” 之壮阔与川流不息,与落叶“萧萧” 之悲凉构成了悲壮的画面。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写出了忽闻情郎歌声的喜悦心情。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国的愁苦。
⑤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清澈、曲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描绘出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说“木叶”》ppt课件
㈠树(叶)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㈡落叶
1.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 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说“木叶”:说说关于“木叶”的道理。
学生活动(三)
通读文章,借助支架,找出文中重要的 概念,结合具体诗句,给概念释义。
知识支架——概念 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深刻洞察,是理论 思维的精准提炼,可以从普遍的意义上去描 述和揭露事物,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例: 《乡土中国》的“文字下乡”、“差序格局”、 “熟人社会”等概念。
《 说 木 叶 林》
庚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 握“木”的艺术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中意象的丰富意蕴,能初步读懂诗歌意象 的丰富含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舒朗飘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 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 的形象。
观点:“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学生活动(五)
跳读文章,提取概念,思考: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 在诗歌语言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作者是如何解释的?“木”作为意象具 有怎样的暗示性?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课件 (共36张PPT)
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
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 ❖ 征。 ❖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 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柳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喻送别。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 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
关键点
在“木”字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
——
袅
袅
兮
秋
屈 原 《 九 歌 》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
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 ❖ 征。 ❖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 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柳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喻送别。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 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
关键点
在“木”字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
——
袅
袅
兮
秋
屈 原 《 九 歌 》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 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 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 《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 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里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里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
.
26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
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
的孤傲和清高。.
27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说“木叶”
林庚
.
1
林庚,当代学者,诗 人。在唐诗和楚辞的研 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 著名的“盛唐气象”和 “少年精神”,著有 《唐诗综论》。
.
2
整体把握每段大意
方法提示:
1.分离材料和观点(例如,像,好像;假如; 由此可见、舍否定取肯定。)
2.抓住关键句、关键词(过渡词,反复出现的 词,总结句,开头结尾中间)
.
22
月
❖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鸟鸣涧》 ❖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雨霖铃》 ❖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 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 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 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 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 染性和启示性。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
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
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
观,振奋人心。
.
28
练习二:柳
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 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
.
17
艺术特征2:
空阔 疏朗 微黄 干燥
——秋的性格
.
18
木叶
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疏朗而清秋的气息
发展
木 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透着黄色,干燥感
落木
.
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
19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
20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 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 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 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 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
21
❖ 思考: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 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 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 “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 意象的艺术特点。
13
——
袅
袅
屈兮
原秋
《风
九,
歌洞
》庭
波 兮
疏朗
木 叶
微黄
.
下 。
干燥 14
柔美 条女 纷妖 冉且 冉闲 ,, 落采 叶桑 何歧 翩路 翩间 。,
.
繁润
绿色
15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
.
16
“木叶”与“落木”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 “落木”比“木叶”还要进一层,不仅触 觉上有干燥之意,而且连“叶”字所保 留的清秋气息和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树?
❖
.
木?7
引用诗句:
❖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 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枝繁叶. 茂,浓阴匝地
8
引用诗句
❖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 思考 、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 意由 “木叶”到 “ 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9
❖
从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
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比较: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与“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3.把握每句话的意思,并理清层次(并列;递
进、因果、总分、假设)
.
3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 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 关键在“木”字上。 (开头句) 第五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 具有落叶的特征。 (开头句)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结尾句)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 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上段尾句)
.
4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 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 发展到了“落木”。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 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 千里。
.
10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11
分析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 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 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 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
12
艺术特征1: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
往产生了不. 同的意境与情感。
.
23
❖ 1.寄托离别、相思、怀乡的情感。 ❖ 2.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 ❖ 3.表达广义的哀思,是诗人失意人生的写照,
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
.
24
练习一: 梅
.
25
关于“梅”的意象讨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 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
.
5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说“木叶”
1-3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引题
“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字。
4-6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 及原因。
主体
7 “木叶”“树叶”两个形象一字千里。 小结
诗歌语. 言具有暗示性
6
❖1.初读课文,文题中的“木叶”是什 么意思?
❖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