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说课稿
山东省广饶一中韩红敏
一、说教材
1、关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文本而言,《五人墓碑记》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烈士的抉择”板块中的两篇文言文之一。
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它既是传统篇目,又是经典篇目。
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时期语文与人文的最高成就。
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秀文本,既丰富学生的文言、写作等语文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品格追求与人文素养。
2、关于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
②能力目标:学习文章对比写作手法的运用。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的思想主旨,从而在“烈士的抉择”之死的熏陶下,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培养高尚的人格操守。
3、关于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文章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二是结合对比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的思想主旨。
而教学难点就在于,引导学生在对比手法的分析中,感受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从而熏陶学生追求高尚的人格操守。
二、说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选于高中教材苏教版必修三,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初步具备了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而,对文本的朗读,对文本字词句等字面文意的疏通理解,完全可以大胆地放手,利用预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做。
而我们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对重点文言知识的纠错、点拨、指正,就是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文意更加深入地去体会作者隐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与创作意图,从而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格操守。
三、说教法
1、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
因而,我们主要采用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学生讲解——教师点拨——讨论研读——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
2、朗读法。
对于文言文阅读教学,朗读应该成为理解文本的关键途径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五人墓碑记》,我们着重采用学生自读、录音范读、教师导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力求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之情,在朗读中感受人物之神,在朗读中提升自己的文言素养与人格操守。
3、写作法。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
我们可以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深入阅读。
比如本课拓展延伸环节中,可以采用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评论文章思想内容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文字表达水平。
四、说学法
参与式学习法。
刚才已经提到,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初步具备了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而,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解文言知识,参与读析文本,参与讨论交流,参与研读思考,参与写作评论等等等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参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教师印发相关背景材料,学生梳理文言知识,并结合材料理解文意。
【整体设计】整篇文章,计划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及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分析对比手法及思想情感。
其中,第一课时是基础,重在学生的讲解梳理;第二课时是提高,重在学生的研读思考。
第一课时
(一)导入(2’)
以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的那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导入本课的学习,因为《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由此导入顺理而自然。
(二)范读正音(8’)
播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有异义之处作标记。
教师点拨正音,对学生提出异义的读音,对学生普遍有习惯性错误的读音,加以纠正点拨。
(三)讲析文本(25-30’)
1、逐段梳理。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自愿或点名的方式,分别请不同的学生逐段边读边讲析课文中字词句等文言知识,着重总结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
2、讨论解疑。
每讲完一段,同学们共同讨论该同学本段讲解中理解有疑义的地方,讨论加上教师的点拨以明确。
3、明确文意。
每讲完一段,同学们共同讨论本段的段意,讨论加上教师的点拨以明确。
(四)集中朗读熟悉背诵课文。
(机动环节)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切入主题(3’)
在如何切入对本文的研读上,我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因为作为一篇文言文,如果是从篇首上到篇尾的话,就太过于平淡了,显然难以让学生眼前一震,也难以给学生以大的思考契机。
因而我选择从文体入手,直入文章的核心——“死”,由一个“死”字迅速地切入对全篇文章的把握。
【备注】因为这五人“生于编伍之间”,只有他们的死最壮烈,只有他们的死意义最大,也最易表明作者“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
因而,作者突破了碑记文体的一般程式,大胆取舍,对五人的其他事迹一概略而不书,只集中笔墨写其“死”。
那么,我们不妨也由一个“死”字切入对文章的把握。
(二)文本研读(25’)
1、五义士为什么而死?结合文本,找出文中相应的文字表述加以读析。
(第①段“激于义而死”——人物总评)
2、五义士是怎样死的?
(结合文章第③段包括五义士在内的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和第④段五人从容就义的经过,加以详细地读析,尤其是第④段中“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这段文字最见五义士为义而死、视死如归的从容无畏,也看出作者对其
舍生取义而死的高尚的人格尊严的赞颂,此细节需仔细品读。
)
3、五义士的死有何意义?作者用了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其死的意义?
(第②段中将五人之死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对比,一个“曒曒”,一个“湮没”,更加突出了五人的义举,表现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不同寻常。
第⑤段中将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与“缙绅”的易志变节作对比,突出了出身底层的五人为正义而死的品格和政治影响。
第⑥段中将五人的“谈笑以死”从容就义与“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作对比,可见其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分量之重。
同时,将五人现在的为义而死为人景仰与假设的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颐养天年却被人驱使的死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和死之意义的重大。
总之,这四组对比,反复地突出了五人之死之“重”,从而也以此推导出了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备注】至此,三个问题讨论解决完毕,其实全文的1-6每个段落也就都详细地读解完毕了,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作者的思想与写作意图,也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4、请一同学归纳总结文章的主旨。
(本篇碑记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跟恶势力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从容就死的英勇行为,高度评价了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人格精神,肯定了他们斗争与牺牲的重大意义,进而阐明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生死观。
)(三)拓展延伸(10’)
写一段文字,评论文章思想内容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设计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头脑,用辩证的历史观来分析问题,开发其思维品质。
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
(四)完成板书设计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之死(曒曒)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湮没)
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缙绅”的易志变节
“重”
五人为义而死为人景仰假设的颐养天年被人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