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中国与外来文明作业
汉唐时期的中国对外交往情况概览
汉唐时期的中国对外交往情况概览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对外交往迅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许多国家建立了亲善关系。
本文将回顾汉唐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情况,并深入探讨对中国文化和国际影响的重要性。
在汉唐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路线,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奢侈品流向了欧亚大陆。
同时,中国也从丝绸之路中引进了许多外来商品和文化。
这些交流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除了经济交往,汉唐时期中国还积极发展了外交关系。
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与其周边国家保持着友好和互惠的态度。
例如,在汉代,中国与朝鲜、越南、以及印度等国家进行了频繁的交流。
汉朝还向帕提亚帝国派遣了使节,建立了友好关系,并扩大了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唐朝时期,中国更是对外交往达到了高峰,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与日本、高丽、吐蕃等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对外交往不仅限于经济和政治层面,还包括了文化的交流。
汉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丝绸、瓷器、铁制品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广受欢迎,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同时,儒家思想和佛教在周边国家也得到了传播和接受,对当地的社会制度和思想形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汉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对朝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朝鲜半岛上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朝鲜王朝的主要思想基础。
同时,中国的文字系统也通过汉字的传播,成为朝鲜的官方文字。
这些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朝鲜半岛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
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也从周边国家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和技术。
例如,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此外,从中亚地区引进的马匹和铁制品等技术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生产力。
总的来说,汉唐时期的中国对外交往情况广泛而丰富。
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一、背景介绍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不断吸纳、融合、影响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本国文化体系中。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
二、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国家,而丝绸之路也将希腊、罗马、波斯等地的文化带入中国。
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影响,促进了双方的经济、科技与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三、佛教的传入与影响佛教的传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西汉时期,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由于佛教强调的修身养性、从容优雅的生活态度深深吸引了中国人。
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的影响,还对中国的哲学、文学、绘画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战争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曾多次发生战争,也造成了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如明朝时期蒙古族入侵中国,他们带来了蒙元文化与伊斯兰教的影响。
同时,蒙古族在统治期间积极融入中国文化,推广中央政治制度,使得中原文化与蒙古文化发生了交融。
五、文字与文化的交流文字是文化交流中最核心的载体之一。
中国古代从西方国家和其他东方国家借鉴了很多文字,如西汉时期的罗马字、大秦字等,以及佛教经典中所用的梵文、巴利文等。
这些文字的传入不仅对中国的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学术交流。
六、民族融合与文化影响古代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例如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阶级对吐蕃族的文化充满了向往,大量吐蕃文化元素被吸纳进入中国。
这种民族融合的现象也在其他历史时期中不断出现,并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七、艺术的跨文化交流艺术是文化交流中最具表现力的形式之一。
古代中国的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戏剧等等,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外来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五 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5.(6分)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中华文化的传 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在北京合作翻译了欧
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崇祯二年(1629年)朝廷任
命徐光启督修历法,他聘请耶稣会士龙华民、汤若望
等参加,最终以《崇祯历书》为总题目,编译了46
2.[2023甘肃改编](6分)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 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 辟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 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 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荷]乔治·范·德瑞姆著《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茶叶贸易对世界的影响。(2分) 【答案】 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消费品;有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密切 了世界联系,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欧洲借此扩大在亚洲的殖民扩张。 (2分,任答两点即可) (3)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1分) 【答案】 主题线索:茶叶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载体;商品交流推动全球化 进程;小小茶叶,撬动大大地球。(1分,言之有理即可)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 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 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 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理念的基 本内容。(1分) 【答案】 内容: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消除文明隔阂 和冲突。(1分,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也可)
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
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
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
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
汉唐时期对外域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而唐宋时期中国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
文化的双向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
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阻隔和闭塞,最终衰落甚至毁灭。
由于张骞的努力,西域与汉帝国建立了正式的联系。
张骞因此在西域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
传说许多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张骞传入中土的,这样的说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实。
但是张骞之后因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确实导致了外来文化因素对中原的影响。
两汉时期,康居、大月氏、安息(今伊朗)、罽宾(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地区)、乌弋(今阿富汗坎大哈地区)等绝远之国也有使者频繁往来,据说一时诸国“莫不献方奇,纳爱质”(《后汉书·西域传》),于是“异物内流则国用饶”(《盐铁论·力耕》)。
张骞在中亚的大夏时,曾经见到邛竹杖和蜀布,得知巴蜀有西南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
从四川、云南进入印度地区,当时确实有再转而西向大秦(编者注: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的交通路线。
汉武帝根据这一发现,在元狩元年(前122)派使者从巴蜀启行,试图由此实现和西域的交通。
于是,汉王朝和当时称作“西南夷”的西南地区滇、夜郎等部族的文化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这条道路,有人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
云南晋宁出土的西汉青铜双人盘舞透雕饰件,舞人足踏长蛇,双手各执一盘,舞姿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
类似的文物资料,都可以证明这一通路在当时联系着中国西南地区与印缅地方的历史事实。
“西南丝绸之路”后来曾经十分畅通,东汉所谓“海西幻人”即西亚杂技艺术家们,就曾多次经由这一通道来到洛阳表演。
中国古代文明与其它文明的交流
中国古代文明与其它文明的交流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其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明通过多种途径与周边和远方的文明进行了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还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丝绸之路的开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其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自汉代开始,中国开始向西方输出丝绸、茶叶、瓷器等珍贵商品,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文明展开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带来了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领域的交流。
佛教的传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的推动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不仅仅是经济贸易上的往来,更是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医学、农业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得以传播和推广。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的农业技术也在东南亚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古代文明也从其他文明中汲取了营养,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三、科技与知识的交流中国古代文明在科技与知识领域也与其他文明进行了交流。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也从其他文明中汲取了养分,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四、文明的交融与创新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在交流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与中亚、西亚的交流,使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文化现象,如汉唐时期的胡风、回鹘文化等。
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华文明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文化交流与交融不仅仅是物品的传播,更是思想观念、艺术表达、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在这个多元、包容的时代背景下,汉唐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进化与发展。
首先,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不仅带来了珍贵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同时也传递了印度、波斯、罗马等西方文化。
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东西方文化能够相互了解、交流与融合。
其中,佛教的传播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宏大的东方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影响了汉唐时期的文化思想与艺术表达。
佛教的到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不仅与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相互交融,也融合了印度、波斯等多元文化的元素。
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雕塑艺术逐渐引进印度的造型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像艺术。
同时,汉唐时期的绘画艺术中也出现了以佛教题材为主的壁画、屏风等作品,将佛教思想与艺术表达相结合。
此外,在丝绸之路的串联下,中国与西亚地区的交流也非常紧密。
这种文化交流在建筑艺术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西亚的住宅建筑风格、拱顶结构等元素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汉唐时期的建筑风格之中。
例如,长安城的建设和发展与西亚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融入了异域风情,使得长安成为了一个既具有东方风格又融合了西方元素的繁荣都市。
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还体现在诗词歌赋的发展上。
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汉唐时期,它们不仅发扬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诗人们在作品中融入了许多西域文化元素,如异域风光、外国人物、西方传说等,使得当时的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文化交融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升华。
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种交流不仅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带来了变革,也对思想观念、艺术表达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作业)一、选择题A基础练1.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开始交流频繁,并逐步移植到中原地区,融合到华夏文明中。
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A.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B.发展中存在多源性特点C.广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D.具有多元一体发展特征2.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越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若干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对此变化,解释最为适当的是()A.族长权威的萎缩B.族长权威的扩张C.财产公有制强化D.私有财产制萌芽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4.在半坡及周边的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
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
在河姆渡、青莲岗、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
据此可知()A.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B.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和蔬菜C.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D.我国是最早具有完备农业生产体系的国家5.在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住所和贮藏坑大多是分立的,用于存放东西的灰坑处于住所之外;而在后期,贮藏室往往置于卧室的内侧或下方,得到严密的保护。
这一变化体现了()A.天下为公B.父权至上C.货力为己D.宗法形成6.“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
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
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7.如图是河南巩义出土的“河洛古国(距今5300年前后)”中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中国历史中的外来文化与本土发展
中国历史中的外来文化与本土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外来文化与本土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历了多次来自外部的文化冲击,这些外来文化与本土发展的相互交融,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
西方的宗教、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进入中国,也为中国的本土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艺。
例如,汉代的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与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二、元代的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元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
元朝的统治者来自蒙古,但他们在统治期间也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融。
在元代,北方与南方的风俗、文字、饮食、建筑等方面相互融合,形成了元代独特的文化风貌。
元朝的文人墨客也在北方与南方的文化碰撞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等。
三、明清时期的外来电影与本土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更加深远。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西方的电影业迅速发展,而这股潮流也影响到了中国。
在上世纪初期,电影首次进入中国,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娱乐方式。
电影投资、制片和放映等各个环节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电影业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不是一味地接受外来文化,而是在接受的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创新。
四、外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创造性地进行了转化与融合。
比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儒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同样,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诸如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等,都是中国人积极改造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表现。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原卷版+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层面过渡的迹象。
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原卷版+解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2023·黑龙江牡丹江中考)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A.张骞B.鉴真
C.玄奘D.郑和
2.(2023·湖北荆州中考)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12.(2022·湖南湘潭中考)某同学搜集了玄奘、鉴真、遣唐使、崔致远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A.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B.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C.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D.唐朝发达的科学与技术
13.(2022·广西百色中考)“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8.(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某中学以“探寻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依据收集的材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②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③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A.鉴真东渡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D.郑和下西洋
14.(202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A.张骞出使西域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D.鉴真东渡
15.(2022·贵州遵义中考)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先进的生产技术B.繁荣的中外交流
C.和睦的民族关系D.多彩的文学艺术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作业课件-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6.(2019·海南)据如图,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 D ) A.吐蕃 B.波斯 C.大食 D.天竺
7.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 可以阅读( ) B
A.《金刚经》 B.《大唐西域记》 20·菏泽)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 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A )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政策?举一例史实说明这个政策实行的效果。 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汉 藏两大民族的友好往来。 (2)材料二所述史实中,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涉及哪几方面? 科技、佛教、文字等方面。
(3)据史书记载,材料三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诗 句感动了一位唐朝僧人,使他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请写出这位僧人 的法号和东渡日本的次数。
鉴真;6次。 (4)综上所述,唐朝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风气值得当今社会借鉴? 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A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0·毕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注: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 一。” 材料二: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 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 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 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材料三:2020年2月,当中国抗疫进展最紧张的时候,日本捐助中国的医疗 物资上贴着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曾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注:诗句 出自日本长屋王《绣袈裟衣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 缘。”)
汉唐时期的文化开放与多元交流
汉唐时期的文化开放与多元交流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汉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繁荣昌盛的成就。
其中文化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期。
汉唐时期的文化开放与多元交流,使得汉朝和唐朝的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地域、更多元的背景中发展,不断地吸收和兼容各类外来文化,这使得汉唐文化呈现出了极大的丰富多彩性。
本文将就汉唐时期的文化开放与多元交流进行阐述。
一、文化开放与多元交流的背景与意义汉朝时期,中原文明和周边少数民族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在经济、文化等面向上相互促进。
而在唐代,由于唐朝疆域的扩张和对外的经济交往,中原文化和西域、南亚文化相互汇聚,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交流。
这是汉唐时期文化开放和多元交流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文化的开放和多元交流不仅促进了汉唐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文化开放与多元交流的意义在于开拓视野,扩大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的交流和合作,具有深远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
二、文化开放与多元交流的表现与特点汉唐时期文化开放与多元交流表现在文学、艺术、思想、科技等多个领域。
其中文学和艺术表现特点尤为显著。
1.文学在文学方面,汉代和唐代均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汉代经济发展迅速,对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十分开放,使得当时的文学有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都是开放思想、吸收外来文化并赋予本土色彩的杰出代表。
唐代文学则成为中国文学的顶峰之一,唐诗、唐词、唐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瑰宝,形成了较为完整规范的体制,并且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汉诗之长,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佛教、以及维吾尔、吐蕃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唐诗的创作涉及到了日常生活、历史人物、社会风俗等内容,为后人研究和认知唐代历史与文化提供了精彩的篇章。
2.艺术汉唐时期的艺术也是开放性和多元化的表现。
汉朝的绘画、雕塑、染织等艺术在技巧和审美方面一直处于高水平,唐代又受到了佛教艺术的影响,开创了三彩陶器和壁画画风等新的艺术形式。
汉唐的边疆治理与文化传播
汉唐的边疆治理与文化传播一、背景介绍汉唐时期,中国处于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的时期。
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巩固统一,同时加强文化传播,汉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边疆治理措施,同时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本文将从边疆治理与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边疆治理1. 边境建设为加强边境的抵御能力,汉唐政府大力发展边境军事设施和基础建设项目,如修筑长城、兴建边境城池等。
长城的修建不仅起到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更通过其雄伟壮观的景象,向外国使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强大。
2. 建立边境军政机构为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控,汉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专门的军政机构,如汉朝的都护府和唐朝的都督府等。
这些机构担任边境地区的军事指挥和行政管理职能,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3. 推行移民政策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保护,汉唐政府鼓励民众移民到边疆地区。
政府对移民提供土地、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吸引大量民众参与开拓边疆和发展农业生产。
这不仅增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实力,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三、文化传播1. 教育与科学汉唐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和科学的发展,致力于推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
在边疆地区,政府设立学院、学堂,培养地方官员和士人,推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规范。
2. 文学艺术汉唐时期涌现了众多文学艺术瑰宝,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传播,也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传至边疆地区。
唐代的诗词、戏曲以及艺术品等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为边疆地区民众带来了艺术享受,同时也为外来文化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媒介。
3. 宗教传播在边疆地区,汉唐时期的佛教和道教等宗教得到了广泛传播。
佛教的入华和传播,为中华文化带来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道教则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吸引了许多边疆地区民众的关注与信仰。
四、影响与启示汉唐的边疆治理与文化传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边境治理的经验为后世帝国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其次,汉唐时期的文化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外来文化的引进与入侵
济文化落后地位的一方对于本
国文明在交流过程中的地位的
担忧。
二、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文化入侵
• 第一次文化入侵 汉唐时期的佛学入侵 虽然期间也经历过冲突和斗争,中华文化采
取以我为主、积极兼容的策略。 最终形成儒、道并存发展、互为补充, 儒、
佛、道三教最终合流, 佛教文化也终于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第三,在防止文化入侵的同时,更要加强本土民族文 化的免疫能力
• 当今时代是一个民主、平等、竞争的时代,要防止文化的入 侵,引导民族文化的发展已经不能靠一味的禁止等行政的手 段了。取缔了境外动画片,就要有国产优秀动画片来填充, 不让播引进电视剧就要有国产优秀影视作品来满足国民的精 神生活需要。
• 制订民族文化的发展战略,促进民族文化发展,让中国的民 族文化参与到世界文化的竞争中来,
• 文学
80年代后文学从国家主义的文学生产走向了市场化 文学的叫卖,叛逆、金钱和欲望成为文学最辉煌的主题。 新世纪开始以后,文学的原创性和思想性,再次遭到外来 文化网络传播“文学”机制的彻底瓦解,在外来文化冲击 与市场经济冲击的双重重创之下,我们的文学已经奄奄一 息。
• 宗教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的宗教势力对我国的宗教加强 渗透趋势越来越明显,外国宗教势力在我国的影响力也越 来越大。全民大过圣诞节,结婚的穿婚纱,有的干脆去教 堂,对中国迷信的鬼啊怪啊叫不上个名字,可对西方宗教 里的鬼魂名字可以如数家珍。
• 成为最先进的文化。这样不仅是中国百姓要享受中国民族文 化,世界人民也会来欣赏中国文化,那时候,中国文化也将 如同中国经济崛起一样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极。
第四,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超越
中国文明吸收多种文明成果的例子
中国文明吸收多种文明成果的例子中国文明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它不仅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积累,还吸收了许多来自外部的文明成果。
这些外部文明成果不仅仅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中国文明吸收多种文明成果的例子。
首先,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外部文明的吸收。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和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丝绸之路上,中国不仅向西方传播了丝绸、瓷器等商品,也吸收了来自西方的文化成果。
例如,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中国在吸收佛教的同时,也融合了印度、希腊等国家的宗教思想,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充实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体系。
同时,丝绸之路也使得中国文明更加开放,吸取外部文明的成果,促进了中国文明的繁荣和多元开放。
其次,古代中国在汉唐时期对于外部文明的吸收也是显著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明对于中亚、西亚的文明进行了大规模的吸收和融合。
例如,汉、唐时期的中国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这也使得中国对于西域文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
在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中国充分吸收了中亚、西亚文明的成果。
汉、唐时期的中国发展了和田玉、葡萄、西域乐器等,同时也吸收了印度的舞蹈、乐器等。
这些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中国文明的综合实力。
此外,近现代时期的中国也在吸收外部文明成果上有所突破。
例如,近代中国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吸收了日本、西方的成果。
近代中国对于日本的吸收主要在政治制度、军事战略、文化艺术等方面。
例如,近代中国学习日本的政治体制改革,吸收了日本的西式文化,使得中国在政治和文化上有了新的发展。
同时,中国近现代时期也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成果,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文明吸收多种文明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现代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国文明对于外部文明成果的吸收始终没有停止。
高考历史复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专项练习含答案1.[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2.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
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3.[2023·威海市一模]子夏(孔子的弟子)曾指出:“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品德高尚之人)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子夏将“工匠”和“君子”相提并论是为了说明()A.自身修养的培养须讲究方法B.私营手工业在当时已经出现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政治变革引领手工业的发展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A.勤劳勇敢的精神B.耕读情怀C.艰苦奋斗的精神D.家国情怀5.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6.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
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7.[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预测]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主张以唱游方式启蒙幼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来发展儿童肌肉筋骨,使其强健体魄。
中国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中国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汉唐时期是世界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而丝绸之路的建立和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商品的流通,还有思想的碰撞,宗教的传播,科技的交流,艺术的融合,为当时的世界带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国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期,起初是为了解决内部经济发展和外交困境而开辟出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扩展和深化,成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精细制品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商品,而中亚、西亚等地的大宗商品如马匹、珍珠、香料等则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互惠互利的贸易给中外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然而,除了经济上的繁荣,丝绸之路还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商路,更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文化交汇点。
随着商品的流通,思想、宗教、科技、艺术等众多方面的文化也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互相交融。
首先,思想和宗教的交流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沿着丝绸之路,佛教、景教、回教等外来宗教从西方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使得中国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对于中国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西亚等地,对当地文化和宗教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丝绸之路还推动了科技和技术的交流。
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发明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下迅速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
这些发明对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亚、西亚等地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科学知识储备。
最后,丝绸之路也是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国的丝绸、瓷器、绘画等艺术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西亚等地,使得当地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中亚、西亚的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对中国的艺术影响深远。
国开【吉林省】51779《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二【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二作业资料答案
说明:每学期的课程题目都可能更换,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后再下载!
【题目】中国上古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五谷,然而,用麦磨面的粮食加工方法却是秦汉以后由( )传入内地的。
a. 蒙古人
b. 西域少数民族
c. 新疆人
d. 东南少数民族
[提示:认真阅读题目,并完成作答]
正确的答案:西域少数民族
【题目】南亚次大陆的()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a. 道教
b. 佛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提示:认真阅读题目,并完成作答]
正确的答案:佛教
【题目】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
a. 莱布尼茨
b. 泰德
c. 弗兰克
d. 尼克
[提示:认真阅读题目,并完成作答]
正确的答案:莱布尼茨。
汉唐文化交融研究
汉唐文化交融研究汉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分别为汉朝和唐朝。
在这两个时期,中华文明不仅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还与外来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唐文化。
本文将从汉唐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文化交融的方式和产生的成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汉代和唐代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时期,所处的历史背景也不尽相同。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其一统天下的政治制度及文化传承为唐朝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汉代与中亚地区的吐火罗国、大月氐国、安息国等进行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涌入了一批外来文化。
而唐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与发展。
在唐朝的时期里,对外开放政策得以实施,使得唐朝与东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也更加深入。
两个朝代所处的历史背景为文化交融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资源。
二、文化交融的方式在汉唐时期,文化交融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文字、哲学、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一)文字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在汉唐时期,文字也是文化交融的重要方式之一。
汉代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区进行了交往,而这些地区的文化也渗透到中国,其中包括“马来文”、“婆罗米文”等东南亚地区的文字被介绍到中国,为汉代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唐代则更加重视文字交流,通过翻译和学习,传入了大量外来文献,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二)哲学哲学是文化交融的另一种媒介,汉唐时期中国哲学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也为中外哲学交流打下了基础。
汉代通过与大乘佛教的交流,吸收了佛教中的很多思想,如唯识、空性等,并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唐代则是佛教与道教以及唐律学相互交融的时期,也被称为“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
(三)科技科技是文化交融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唐时期的科技发展成就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得以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唐时期,留洋使节、学生由官方派遣,去他国学 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与技术。他们起着传播媒介的作 用。他们在异国宣扬自己国家的特产、风味,而回 国后也把他国的文化特产引进来。如日本现在使用 筷子,也是从中国得知的。 中国人卫满曾在朝鲜称王,此时朝鲜饮食文化在很 大的方面受到中国的影响。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并 且他们使用的烹饪原料、在饭菜上的搭配,都明显 的带有中国的特色。且他们也讲究“五味”、“五 色”等说法。
用。
西南丝绸之路
由于中国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 地方诸侯也需海外资源交易以维持统治,东南 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 便性,所以汉朝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到唐 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唐政府在 广州还设置了市舶司。
海上丝绸之路
2.使者的传播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 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 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 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 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唐朝时期的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都字节或间接地推动了 中外饮食的交流与发展。
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饮食文化交流的途径
1.丝绸之路的传播。
西汉王朝开辟丝绸之路后,使中亚各国和中国的联 系大为便利,中外之间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 动,包括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丝绸之路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
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
印度,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 喻老》 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 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 就是说,我国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 筷进食的地区。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 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 沈从文《从文自传·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 子。”
烤羊肉串
李子
胡桃
石榴
胡麻
胡荽( suī)
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 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 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 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 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 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
2.食物用品的传入与输出
谢谢观看
制作人:石宏凯
汉唐期饮食文化
目录
第一章 汉唐食物文化的传入与输出
1.食物种类的传入和输出 2.食物用品的传入与输出
第二章 饮食文化交流的途径
1.丝绸之路的传播。 2.使者的传播。 3.疆域面积扩张的影响
第三章 饮食文化交流的意义
第一章 汉唐食物文化的传入与输出
1.食物种类的传入和输出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汉朝同中亚各国开展了 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 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也把中原的桃、 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 西域。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通过丝 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 吃的烤羊肉串。
张骞出使西域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
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如日本的阿倍仲
麻吕、吉备真备、朝鲜的崔致远等。
由于汉唐时期,统治者开放政策,西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
和汉族杂居。
中印藏道的开辟,与尼泊尔的通使等等,促进了饮食文化
的交流、传播与融合。
胡床
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在 汉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至唐最盛 。 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一种崇尚西域的风气。 饮食风味、以西域各国为美,崇外成为一 股不小的潮流。
汉族接受胡族饮食时,往往渗进了汉族饮食文化的因素,
如羊盘肠雌解法,用米、面作配料作糁,以姜、桂、橘皮
作香料去掉膻腥以适合汉人的口味。而汉人饮食在胡人那
汉朝疆域
唐朝疆域
在汉唐时期,中国的疆域面积达到了鼎盛, 最西曾经到达咸海,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 。 辽阔的疆域面积使得多种民族的集合,杂居, 互相学习,导致了饮食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 大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 。各民 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华民族 的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还在和汉族杂居中慢 慢习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 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这显然与农业生 产的效益要高于畜牧业成正相关;而内地的 畜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
第三章 饮食文化交流的意义
通过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各国互相促进、融合进步, 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同时还给本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 收入,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具有空前的意义。 促进了多元化与丰富化的产生,改善了饮食的条件,使之 向更高发展。 饮食习俗是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因而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 化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也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变 迁,总会不断出现缓慢、渐进的变化。在这里,新的饮食 原料和烹饪方式就成为一种新变量,而新变量的出现既与 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又与对外文化的交流相联。
3.疆域面积扩张的影响
汉朝继秦朝统一的基础上,首次将西域(主要部分为今天 的新疆)纳入中国的政治版图,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 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疆域面积大大扩展。 唐朝的疆域在极盛时期东起朝鲜半岛,南抵越南顺化一带, 西达中亚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 下流一带。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越南河静)、北括玄 阙州(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乌兹别克斯 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国 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 。
里也被改适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而以牛奶、羊奶和面, 粉饼也要加到酪浆里面才肯食用。
由上述可见,没有汉唐时期的中外饮食交流, 中国后世的饮食文化将会苍白得多,中外各族的 饮食生活也将会单调得多。同时,汉唐时期中外 民族饮食原料交流与融合,对各民族的经济文化
参考文献:
阎宗临:《中西交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姚伟钧,王玲:《汉唐时期北方胡汉饮食原料之 交流》,《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贺菊莲:《汉唐西域饮食文化交流的客观性与可 能性探析》 ,《兰台世界》 ,2013年版。 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商务印书馆 出版,1997年版。
中日韩筷子的区别: 中国:多竹制,稍长,圆头方尾。(中国大桌吃饭, 筷子长方便) 日本: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日本人吃饭一人 一份,筷子不用长) 韩国:多金属制,中等,形状扁。(韩国人烧烤多, 所以金属,加之有用金属餐具的传统。)
东汉以后,胡床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 使用,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从魏晋南北 朝开始的家具新变化,到隋唐时期也走向高潮。 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床榻几案的高度继续增高; 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种增多,椅子、桌 子等都已开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