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浅谈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与博物馆参与式教学探析——以丝绸之路上的音乐物质遗存为例

中国音乐史与博物馆参与式教学探析——以丝绸之路上的音乐物质遗存为例

中国音乐史与博物馆参与式教学探析以丝绸之路上的音乐物质遗存为例刘芬内容提要:在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遇到教学内容枯燥㊁教学手段单一㊁学生参与性不强等困境时,本文结合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 丝绸之路 价值及活力的研究在学界掀起高潮的时代背景,提出利用三星堆博物馆㊁四川博物院㊁成都博物馆等三大博物馆中丰富的音乐物质遗存,呈现生动而形象的四川古代音乐史的博物馆参与式学习的教学改革㊂同时,对于先秦至隋唐五代时期四川音乐史的梳理,也展示了四川音乐文化与西域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它是整个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中特色鲜明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㊂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博物馆;音乐物质遗存;丝绸之路;参与式教学A n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 t h eC h i n e s eM u s i cH i s t o r y C u r r i c u l u ma n d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T e a c h i n g i nM u s e u m:AC a s e S t u d y o fM u s i c a lM a t e r i a l R e m a i n s f r o mt h e S i l kR o a d/L I UF e n A b s t r a c t:T h e t e a c h i n g o f C h i n e s eM u s i cH i s t o r y f a c e s s e v e r a l d i f f i c u l t i e s,i n c l u d i n g i n s i p-i d 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t e n t,m o n o t o n o u s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s a n d l i t t l e s t u d e n t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U n-d e r t h e O n eB e l t a n dO n eR o a d I n i t i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i n t o t h eS i l kR o a d s h i s t o r i c a l v a l u e a n dv i t a l i t y f l o u r i s h e d.T h i 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t ou t i l i z e t h ea b u n d a n tm u s i c a lm a t e r i a l r e-m a i n s t ob e f o u n d i nt h eS a n x i n g d u i,S i c h u a na n dC h e n g d u M u s e u m s,a n ds u g g e s t so n-s i t e,p a r t i c i p a t o r y t e a c h i n g o fS i c h u a na n c i e n t m u s i ch i s t o r y i nt h e s e m u s e u m s.M e a n-w h i l e,S i c h u a nm u s i c h i s t o r y f r o mt h e p r e-Q i n p e r i o d t o t h e S u i,T a n g a n d 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i n-d i c a t e s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a n d i n f l u e n c eo fm u s i c c u l t u r e sb e t w e e nS i c h u a na n d t h e W e s t e r nR e-g i o n s,w h i c h i s ad i s t i n c t i v e a n d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p a r t o f t h e e n t i r eS i l kR o a dm u s i c 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C h i n e s eM u s i cH i s t o r y;M u s e u m;M u s i c a lM a t e r i a lR e m a i n s;S i l kR o a d;P a r t i c-i p a t i o nT e a c h i n g中图分类号:J6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404(2018)03-0043-07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 丝绸之路 (以下简称 丝路 )价值及活力的研究在学界掀起高潮之际,2016年12月成都博物馆参与 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 ,举办了为期四个月的 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㊂此次特展于2017年4月落下帷幕,在成都乃至四川地区掀起了一股丝路研究与学习收稿日期:2018-01-15作者简介:刘芬(1978- ),女,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绵阳,621000)㊂的热潮,不少高校学生在观展后,被敦煌艺术以及丝路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撼动㊂作为高校音乐史论课程教师,在经常出入各大博物馆,并多次观展 丝路之魂后,切实认为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交流,胜过课堂的讲授㊁纪录片的观看和P P T的播放㊂因此,尝试着将博物馆参与式教学与高校课堂教学的部分内容相结合,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取得了教学改革的多方心得,现将相关内容分享出来,望能得到更多的回应和关注㊂一㊁ 丝路音乐 助力中国音乐史教学走出困境中国音乐史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的教学实践已经历时三十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㊂但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推陈出新以及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多元化,中国音乐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凸显出来㊂首先是教学内容枯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中国古代音乐史㊁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中国当代音乐史三个部分,其中涉及大量音乐事件㊁音乐人物㊁音乐作品㊁律㊁调㊁谱㊁器等,时间跨度大㊁内容涵盖广㊁知识涉及宽㊂特别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唐宋以前的内容,由于时间久远,且内容多取自于各大史籍,缺乏必要的视听资料,以至于一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似乎成了文字音乐史㊁音乐美学史㊁音乐图片史㊂其次是无法参与,由于中国音乐史是一门史论课程,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往往是被动听课,少有参与环节,虽然辅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但以文字为主的P P T,也难于出新㊂没有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难免造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师教学激情不高等状况,最后造成教学目标难以实现㊂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将古人㊁前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财富及其历史经验教给学生,以丰富其音乐内涵,拓展其音乐视野,鼓励其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基础上,踏着历史的足迹进行新的创造与发展㊂而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时,仅就音乐史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以应付考试获取学分,使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㊂回顾先前研究成果,在关于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的诸多文献中,提出了各种改进措施,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增加课时量㊁引入多媒体教学设施㊁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㊁用专题小论文进行分段讨论等方面㊂但笔者认为,这些现状分析以及改革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成效,却没有把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放在中国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发展的时代大环境中来考虑,没有结合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碎片式的堆积没有凝聚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㊂随着对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断解读, 传承丝路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命题的提出,教学与科研双肩挑的高校教师应该将这一系列命题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学习融入生活,让生活促进学习,这样,即便是沉睡千年的事物,也能再度焕发它的生命与价值㊂而‘中国音乐史“中所记载的先秦以来的音乐物质遗存,也证明了丝路上曾经辉煌而灿烂的音乐文化,它是丝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所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㊂四川音乐学院罗天全教授的专著‘中国古代音乐源与流“用 古代音乐形态与变迁 古代器乐之发展 古代音乐机构与音乐家 等六项专题,构架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古代音乐体系,这种架构方式可以让我们搭建一条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史㊂不管是北丝路还是南丝路,或者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都留下了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量遗迹,音乐考古学中的乐器㊁乐谱㊁文字和形象等就是重要的音乐物质遗存㊂其中,乐谱是当时音乐作品的记录,通过它能够了解具体的音乐形态;乐器是表达音乐作品的重要媒介,借助它可以窥探某一时间领域的音乐文化风格特征;文字类的音乐文化遗存,则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音乐人事;形象类的音乐文化遗存,是描绘并反映古代音乐生活内容的各类美术作品,如陶俑㊁石雕㊁书画等,这类音乐图像资料,把当时音乐活动的场景整体地或局部地显现出来㊂①目前,古代乐器与形象等音乐物质遗存多藏于各地博物馆中,鉴于地域的限制,本文以三星堆博物馆㊁四川博物院和成都市博物馆等三家实体博物馆为例,来建构四川地区古代音乐史的发展框架,并论述博物馆参与式教学对于中国音乐史教学的作用与意义㊂二㊁博物馆中的 丝路音乐秦岭以南的蜀地早从夏商周开始便与中原和东南地区有着密切关系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㊁嵌绿松石铜牌饰,与夏文化的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相关出土相似;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 十节玉琮 ,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风格㊂ 随着四川融入北方丝绸之路,古蜀文化与关中平原以及甘青地区文化有了持续沟通,带有草原文化特色的双环首青铜短剑㊁ 山子格 铜柄铁剑等文物在四川的出土,便显现着这一交流进程 战国至西汉时期,汉文化由青藏高原东缘南下转入西南地区㊂随着四川融入南方丝绸之路以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接通,古蜀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有了持续的互动,例如辫发特征皆出现于三星堆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和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上,而且南方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不少带有 成都 或 蜀郡 铭文的铁器等文物,如信使一般,显现着古蜀铁器㊁漆器等产品和生产技术在云南㊁贵州㊁广西等地的传播与贡献㊂ ②由此可见,古蜀文化从先秦时期就开始融入中华文化大交流之中,促进了中华文明一体化的格局发展,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㊂随着丝路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四川历史文化在丝路上的重要地位被凸显出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 丝绸从天府之国走向世界 成都与高原丝绸之路 早期巴蜀佛教与丝绸之路 古代成都是三大丝路的交汇点 古蜀文明与天府丝绸的起源 等也进一步证明了,四川历史文化与丝路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㊂相比之下,丝路音乐文化相关研究却略显单薄,除庄状于1984年撰写的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敦煌壁画中的音乐“以及唐应龙于2001年撰写的由京华出版社出版的‘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专题研究之外,近年来还未见较有影响的丝路音乐文化的相关研究,把视角聚焦在四川地区的更是寥寥无几㊂回顾一直以来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音乐物质遗存,说唱俑㊁青铜乐器㊁汉画像砖以及各种彩陶乐俑,就像一部鲜活的四川古代音乐史呈现于眼前㊂羌笛的源流,从南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溯源到氐羌远古时期;南方丝绸之路重镇,文化艺术集大成者 三星堆遗址,其铜铃造型精美,并已注重声学原理的运用;成都出土的汉代说唱俑,其憨态可掬的神态,形象生动的说唱表情,可谓说唱俑的鼻祖;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各种乐器乐舞的浮雕,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四川通过丝绸之路与北方少数民族在音乐文化方面的频繁交流㊂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如今要想追忆和体验先秦汉唐时期四川地区繁荣的音乐文化生活,最佳之处便是博物馆,以下便是各大博物馆音乐类物质遗存的简要呈现㊂1.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是我国一座大型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㊂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㊁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㊁科学㊁文化㊁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㊂三星堆博物馆现有两个展馆,其展示面积近12000平方米,分为第一展馆(综合馆,陈列金㊁铜㊁玉㊁石㊁陶等类文物)和第二展馆(青铜专馆)㊂两大展馆陈列规模宏大,布局考究,有力地揭示了三星堆文物的深刻内涵,给人以身临其境㊁故国神游的感觉㊂三星堆的音乐文物主要是铜铃和铜响器,其出土数量大,铸造精美,文饰细腻,音质清晰,并自成体系㊂三星堆的 扁钟 是巴人先祖所创制,又称 巴钟 ,造型介于钲㊁钟之间,音乐功能既可军乐之用也可宴饮听赏,经过乐器学和音乐考古学的认证,已将其列为钟类乐器中的一种㊂另外,三星堆鹰形铃距今约四千年,鹰头造型独特,整体效果呈现出展翅腾飞之雄姿㊂同时出土的还有花蒂形㊁兽头㊁兽面㊁喇叭㊁素面等各种形制的铜铃四十余件,以及海贝串铃形器和百余件铜牌形响器㊂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同时出土器物中还有一件阴刻列队举舞图的石璋㊂石璋上的舞人二三成行,交错成排,曲臂拳握,双足一字形外撇,头戴花冠,双耳垂铃或双连环,手足带镯㊂这批青铜乐器和响器独具一格,生动地构成了一幅声势浩大㊁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场景,将我国远古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体现得淋漓尽致㊂③2.四川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2009年新馆落成㊂该院现有院藏文物二十六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五万余件㊂四川博物院目前拥有14个展厅,总面积12000平方米,包含书画㊁陶瓷㊁青铜器㊁民族文物㊁工艺美术㊁藏传佛教㊁万佛寺石刻㊁张大千书画㊁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还有4个临时展厅㊂博物院的青铜器展厅中藏有国家一级文物 战国铜编钟,该套编钟共由十四枚编钟组成,大小依次递减,长方形鼻钮,两铣下垂,口不齐平㊂其中八个编钟的钲㊁于㊁铣部有错金纹饰㊂此外,还有另外一件青铜乐器 战国王纹铜钲 也是国家一级文物㊂汉代陶石艺术展厅向我们揭示了四川这块沃土上生长出来的艺术奇葩:其中,东汉宴乐画像砖的图中上端有案,下端有酒樽㊁杯㊁盂等饮食之器;左上方二人,一人扶瑟拨弦,一人侧耳歌唱,右下一人起舞,左下一人屈身伸掌,扣鼓为节㊂另有东汉杂技乐舞画像砖,画像砖左一赤膊男子表演 跳丸 ,双手舞弄七丸;右下方一女子手执长巾,翩翩起舞;其左一人,右手执棒欲击鼓伴奏;其左二乐人正手捧排箫吹奏;左上方男女二人身着冠服席地而坐,正在观看精彩的表演㊂又如东汉抚琴石俑,该石俑膝上置一琴,琴弦雕刻清晰,右手扶弦,左手按拨,神情似陶醉于悠扬的乐曲之中㊂3.成都博物馆成都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天府广场西侧,是成都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博物馆,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㊂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开放㊂成都博物馆常设展览有 花重锦官城 成都历史文化陈列 影舞万象㊃偶戏大千 中国皮影木偶展 ,并不断推出高水平临展㊁特展㊂其中,西汉精品展示㊁唐宋精品展示中都有大量的陶俑,以乐俑说唱俑的数量最多,造型最为别致生动㊂其中李家梁子汉墓出土的陶俳优俑(东汉,25 220),造型生动形象,俳优俑憨态可掬,开怀大笑状,表情幽默㊁传神,仿佛表演正进行到精彩之处㊂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歌舞宴乐画像砖㊁歌舞杂技画像砖(东汉,25 220),再现了歌舞宴乐的华丽场景,印证了‘蜀都赋“中的记载: 吉时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㊂ 永陵二十四伎乐的白描画像,向我们清晰展示了唐末五代时期四川宫廷中的歌舞盛况以及各类乐器的造型和演奏姿势,这二十四伎乐所演奏的乐器分别是:海贝㊁齐鼓㊁拍板㊁琵琶㊁和鼓㊁羯鼓㊁正鼓㊁笛㊁笙㊁篪㊁觱篥㊁树叶㊁筝㊁竖箜篌㊁铜钹㊁排箫㊁答腊鼓㊁烑牢鸡娄鼓和毛员鼓㊂出土于同一时期的还有成都龙泉驿赵廷隐(934 965)墓的彩绘陶伎乐俑㊁彩绘陶吹笛佣㊁彩绘陶吹笙俑㊁彩绘陶吹排箫俑㊁彩绘陶琵琶俑㊁击鼓女俑等多个乐器演奏陶俑,以及彩绘陶花冠女舞俑㊁彩绘陶男舞俑㊁彩绘陶吹笛男俑等㊂这些乐俑造型精美,形态逼真,特别是对乐俑手中所持乐器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㊂前者是一支完整的宫廷乐队,后者则是贵族的家养乐队,都体现了唐代以来的雅乐不断繁盛㊁汉式乐器的传承㊁发展以及汉乐与西域乐舞的融合㊂从这三大博物馆的馆藏音乐物质遗存来看,我们可以将四川古代音乐史划分为先秦时期㊁两汉时期和隋唐五代时期等三个历史时期㊂其中,先秦时期的青铜乐器在与夏商周青铜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征的青铜文化,是中国青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㊂广汉三星堆㊁成都金沙以及茂县等一系列考古发现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证明,大约在三四千年前蜀人就创造了高度文明的古国,后来又和巴人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巴蜀青铜文化,代表了巴蜀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㊂两汉时期的陶俑和画像砖以及以陶塑艺术为代表的汉代陶石艺术,是当时 厚葬 风俗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㊂汉画像石中的纹样,折射出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㊂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石㊁画像砖及壁画中的胡笳㊁胡角㊁胡笛㊁琵琶等胡乐图像,反映了两汉时期巴蜀胡乐流行的盛况:鼓吹㊁乐舞㊁杂技以及所使用的乐器中,均可见到这些情趣㊁风格㊁形态迥异的异域音乐㊂西域乐器的不断传入,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巴蜀之地的乐器种类㊂琵琶㊁胡笳等西域乐器是当时在巴蜀十分常见的两种西域乐器㊂隋唐五代时期的彩陶乐俑和浮雕乐俑是五代时期成都宴乐之风盛行的体现㊂唐末五代,西蜀社会稳定,名士汇集,禅林密布,成都以 江山之秀㊁罗锦之丽㊁管弦歌舞之多㊁伎巧百工之富 闻名天下㊂五代时期,蜀乐㊁蜀戏风行,成都地区歌舞宴饮之风深植朝野, 村落闾巷之间,弦管歌声,合筳社会,昼夜相接 ,后人称成都为 音乐名都会 ㊂由先秦到唐末五代时期,各种音乐物质遗存建构着四川古代音乐史,生动而形象㊁清晰而丰富㊂回顾教材上的音乐史,多为点状罗列,缺乏连贯性和延续性,而将碎片式 的四川音乐文化置于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这个 文化线路 中去观察㊁研究和持续性关照,不仅能使课堂知识形象化,还能激发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实践精神㊂三㊁ 丝路音乐 与博物馆参与式教学的结合参与式 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 建构主义 ,该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㊂建构主义明确指出 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 等学习观念④㊂脱胎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高校 参与式 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主体性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设各种适当的情景与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㊂近年来出现的博物馆参与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特殊的情境和空间,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满足了高校学生在建构知识主体性方面的需求㊂根据中国音乐史课程中的 丝路音乐 内容,我们设计了体验教学㊁在线教学㊁辅助教学等三个博物馆参与式教学的案例,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解读丝路文化㊂参与式教学案例之一:博物馆情境教学㊂参观博物馆属于发现型学习,即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过程㊂博物馆以文物实物和科普标本的形式,以陈列展览为载体,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生动㊁直观地呈现出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让观者在自由的空间中,体验人类的发展和时代变迁㊂另外,博物馆轻松的氛围和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给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情境,而对于与课程内容相关展品的欣赏,可以加强学生的个人经验,从而延伸和强调学习效果㊂从2016年9月开始,我们要求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自行前往三大博物馆进行参观,并对所展出的音乐类文物进行文字记录和拍照,而后按要求完成书面作业,即在期末时提交利用博物馆音乐文物所串写的 博物馆里的四川古代音乐史 ㊂参与式教学案例之二:博物馆在线教学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登录三大博物馆的官方网站,浏览各个博物馆的主页及相关内容,在重点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与无声的文物展开一场穿越古今历史文化的 时空对话 ㊂要求学生选择博物馆的特色馆藏,完成图文并茂的P P T,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讲解和播放㊂这种将课本知识㊁亲身体验㊁网络信息相结合的参与式学习,使原本枯燥的课本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㊂更为重要的是,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㊂有了这种登录博物馆官方网站了解音乐文化的方式,我们的眼光就不仅局限于四川,而且可以放眼于全国㊂如登录湖北省博物馆,音乐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曾侯乙编钟的相关信息就完整地呈现于同学们的眼前,官网不仅有曾侯乙墓挖掘的完整视频,还有编钟的制作原理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活化了课堂内容,不再是老师的 满堂灌 ,而是自主学习收获的丰富知识㊂参与式教学案例之三:手机微信公共平台辅助教学㊂将 互联网+ 的理念运用到参与式教学当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常见的扫描博物馆二维码关注其手机微信公共平台㊂高校学生通过这种熟悉而便捷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博物馆每周更新的资讯,关注博物馆的各种社教活动和学术讲座㊂如通过成都博物馆微信公共平台,我们不仅第一时间参观了 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还参与了这次特展的网络大量互动活动㊂利用微信公共平台,学生只需 长按二维码收看直播 便收看了多场在成都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的专题讲座,如‘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与应用“‘丝绸之路和我们的食桌“‘丝路传情 作为文化路线的丝绸之路“等㊂四㊁ 丝路音乐 在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将中国音乐史课程中 丝路音乐 与博物馆参与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仅有效地改善了教学系统中枯燥而乏味的教学模式,还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㊁领悟力和审美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了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㊂第一,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㊂蔡元培说: 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㊁雕刻㊁图画㊁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㊂ ⑤在博物馆参与式学习中,我们不仅通过无声的乐器以及形象类音乐物质遗存,联想到了千年前盛大的礼乐场景,还从各种文物标本中获得了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㊂如三星堆的青铜艺术,那些饕餮纹饰,呈现给观者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狰狞的美,它们之所以美,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㊁原始的㊁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㊁坚实㊁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 有虔秉钺,如火烈烈 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⑥;又如汉代画像砖,通过神话跟历史㊁现实和神㊁人与兽同台演出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㊁琳琅满目的世界,从而强有力地表现了汉代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⑦;另外,汉代陶石艺术中,一尊尊造型各异的乐俑和舞俑,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和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都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㊂由此可见,在博物馆跨越古今的时空中,观者和展品之间形成了一种情感流动和精神共鸣,由内而外地体验到展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㊂第二,增强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㊂楼宇烈教授在‘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一文中说: 所谓文化的主体意识就是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包括对它的尊重㊁保护㊁继承㊁鉴别和发展等㊂ ⑧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当代高校学生,在各种文化冲击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对于何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概念模糊,更不知如何增强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㊂成都博物馆的 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㊂在对敦煌洞窟㊁壁画㊁佛像等展品的观赏以及相关文字阅读和专业讲解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对于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是一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主体意识的完美体验㊂只有积极地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同学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㊁丰富和繁荣中华文化,既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又可拓宽世界眼光㊂同时,以丝路文化为载体,鼓励当代大学生关注国家重大经济文化政策,关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并将课本知识放在丝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是获得更为宽广的音乐视野和更加专业的学术诠释的重要途径㊂本文写作正值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5月)在北京盛大召开之际,深感高校师生在积极关注的同时,也应该认真思考 如何将 一带一路 中 共商㊁共建㊁共享 的原则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㊂将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改革与博物馆参与式教学相结合,体现了博物馆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高校教学的共建以及国家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顺应了社会信息化㊁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相信它的具体实施与深度推广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双重效应㊂虽然目前该项课程改革还在探索和实践阶段,但随着各大博物馆特展和临展的推出,更多更精彩的中华优秀文化将和同学们见面,而博物馆中的中国音乐史以及丝路文化也会在各类型的展览中不断呈现,等待着同学们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关注与体验㊂注释:①幸晓峰:‘金声传古 四川青铜乐器“,载‘今日四川“,1996年第2期㊂②吴艳丽:‘和谐共存计利天下 记 丝路之魂 特展暨 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载‘人民日报“,2017年4月16日,第12版㊂③同①㊂④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第142-148页㊂⑤蒋玮,王耘:‘大学美学的博物馆体验式课堂自议 兼论博物馆之美育实践价值“,载‘美育学刊“,2014年第5期㊂⑥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第53页㊂⑦同⑥,第129页㊂⑧楼宇烈:‘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期㊂。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通过学习中国音乐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技巧和理论,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综合认知和理解。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鉴赏能力,为深度研究和艺术实践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2. 熟悉中国古代和现代音乐的代表作品、作曲家和流派;3. 掌握中国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4. 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解;5. 培养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潜力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1. 古代中国音乐概述- 介绍古代中国音乐的背景和特点;- 探讨古代音乐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功能。

2. 古代中国音乐的代表作品- 介绍古代中国音乐的主要作曲家和作品;- 分析古代音乐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3. 中国古代音乐器概述- 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器的分类和特点;- 学习古代音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构造原理。

4. 中国古代音乐流派- 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不同流派和地域特色;- 了解古代音乐的传统演出形式和场合。

5. 中国现代音乐的兴起- 探讨中国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介绍中国现代音乐的主要风格和代表作品。

6. 中国现代音乐的作曲家与作品- 研究中国现代音乐的著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 分析现代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创新手法。

7. 中国现代音乐的表演形式- 学习中国现代音乐的表演技巧和流派特点;- 探讨现代音乐在舞台和影视领域中的应用。

8. 中国音乐理论- 了解中国音乐的基本理论和体系;- 学习中国音乐的记谱法和音乐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发展,加深对主要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2. 听示范与欣赏:通过播放音乐录音和现场演示,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音乐的韵律、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3. 实践与创作:通过合唱、乐器演奏和创作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创作性构成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以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整合问题为例

创作性构成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以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整合问题为例

作者 简介 : 刘顺(9 9 ) 男 , , 16 一 , 汉 吉林 白 城人 , 音乐 学硕士 ,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 向: 音乐学。
维普资讯
15I 9
全国 中文核心期 刊 艺术百家 20 年 第 2 总第 11 08 期 0 期
音乐史学科教学特征 , 在深切 的情感 体验 中愉悦 性地 达到 教 学 效果 , 是近些年来音乐史课 程改 革和整合 的重要 课题 。正 如杨荫浏先生所言 : 音乐史不能没有音乐 , 能离 开音 乐 , “ 不 不 能从 书本到 书本 ” 。如何整合?笔者 认为创作性 地构成 中国
音 乐史课程是探索 的渠道之一 。
而 不 是 单 纯 地 把 欣 赏课 和 音 乐 史课 合 并在 一 起 。
关 键 词 : 国音 乐 史 ; 作 性 构 成 ; 程 教 学 ; 中 创 课 多媒 体 ; 合 整 中 图 分 类 号 :,2 . 2 C 3 0 4 文献标 识码 : A
Co p sn a a trs c n t e Te c i fCh n s m o i g Ch r ce it s i h a h ng o i e e i M u i it r ur e sc H s o y Co s
HUNDRED SCHOOL N S I ART



教 学 资 源 的 构 成 与 整 合
放和使用。在课堂上 真实演绎 了“ 伯牙善鼓 琴 , 子期善 听 , 钟 伯牙方鼓 琴 , 志在泰 山, 子期 日: 善哉 乎鼓琴 , 巍巍 乎如泰 山 ;
志在流水 , 子期 日: 洋洋乎若 流水 , 伯牙所念 , 子期必得之。钟
点上又与其 它历史学 科有着很大 的 区别 , 区别 在 于对 历史作 品的描述 。音乐艺术属于时间艺术 , 作品的演绎稍 纵即逝 , 历 史 音响很难 客观地 留下来 , 在教学上再 现历史 音响有 很大 的 难度。另外 , 中国音乐史作 为理论学科主要 以文本讲 授为主 , 课 堂较为枯燥 , 不如技能课 堂富有激情 。因此 , 多数高等音乐

中国音乐史教学教案模板

中国音乐史教学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国音乐史二、授课对象:音乐专业学生三、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及其概况。

2. 掌握中国音乐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4. 增强学生的音乐史学素养,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1. 中国音乐历史分期及发展脉络。

2. 各个时期音乐的特点及代表性音乐家、作品。

五、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音乐史料文献3. 乐器实物或图片4. 音乐录音资料六、教学时间:8课时七、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国音乐概述1. 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及其概况。

2.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课时:先秦时期音乐1. 远古时期的音乐活动及乐器。

2. 周代的音乐制度及代表性音乐作品。

3.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

第三课时: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1. 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机构——乐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体裁及代表性音乐家。

第四课时:隋唐五代音乐1. 隋唐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2. 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教坊、梨园。

3. 隋唐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

第五课时:宋元明清音乐1. 宋元时期的音乐发展。

2. 宋元时期的音乐体裁及代表性音乐家。

3. 明清时期的音乐发展。

第六课时:近现代音乐1.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2. 近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3. 近现代音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第七课时: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1. 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

2. 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音乐家。

第八课时:总结与讨论1. 总结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2. 学生讨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进行讨论。

3. 观看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史料、乐器实物或图片等,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性认识。

4. 案例分析法:以代表性音乐家、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及历史价值。

浅析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浅析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甚 至 有 许 多 学 生 不
知 道 自 己为 什 么 要学 这 门 “ 枯 燥 乏味 ” 的 课 程 如何 充 分调 动 音 乐院 校 的 学 生 学 习 “ 中 国音 乐史 ” 的 积 极 性成 为 了 许 多 教 师
程。“ 临 阵磨 枪 . 不快 也 光 ” 成 为 了学 生 们 过 关 的必 备 法 宝 . 考 试 成绩 的好 坏 是 教 师
院校 现 有 的教 学模 式 , 以充 分 调 动 音 乐院 校 学 生 学 习 的 积极 性 和 主 动 性 . 推 动 音 乐教 学不 断 完善 . 培养适合社会发展 的
高素 质 人 才 。
关键词 : 音 乐 院校
中国 音 乐 史 课 程 教 学
( 二) 教 学模 式 呆 板 单 一 传 统 教 学 模 式 主 要 是 老 师 讲 .学 生 听, 学 生往 往 处 于 被 动 状 态 在 学 习 过 去 教 学 模 式 中 ,教 师 多 处 于 课 堂 的 主 体 地 减少 。 这 相 应 的给 学 生 与教 师都 带来 了压 力。 教 师如何 将繁 多 的知 识 合理 安排 在 每 个课时上 . 学 生 如何 将 课 堂 上 的知 识 消 化 掌握 , 都 成 为 难题 。 久而久之, . 学 生 的学 习 课 业 负担 加 重 。 疲于应付考试 . 便 没 有 更 多 的精 力 放 在 认 真 学 习和 研 究 中 国 音 乐
样 一 门 门 内容 丰 富 的 课 程 不 显 得 呆 板 和 压抑 . 使 学 生 真 正 体 会 到 中 国 两 千 年 音 乐 文化 史 的 魅 力 , 是 一 个值 得 探讨 的 问题 f 三) 学 校 对课 程 重 视 程 度 不 够 从 学 校 的 角度 看 . 对 中 国 音 乐 史 学 科 的 重 视 性 普 遍 没 有 声 乐 和 器 乐 这 方面 的 专 业 课 程 的 高 学 校 的 态度 很 大 程 度 上 决 定 了学 生 的 态度 .那 学 生 肯 定 也 会 懈 怠 .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doc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doc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音乐艺术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征,从而能够对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和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而准确评价音乐文化现象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事件、音乐制度及音乐机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认识,对于重要的音乐作品能够演唱,对重要的音乐事件能够根据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解释、分析与评价一既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的音乐现象。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熟知古代音乐的相关重要事件、重要音乐作品、重要音乐制度、音乐思想等知识点,能够对古代的音乐艺术作比较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重点与难点]西周礼乐制度、八音分类法、曾侯乙墓编钟、秦汉乐府、汉代鼓吹、相合歌与相合大曲、魏晋音乐文化交流、隋唐歌舞燕乐、燕乐大曲、唐代音乐机构、姜白石艺术歌曲、元杂剧、诸宫调、四大声腔、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汤显祖与《牡丹亭》、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广陵散》[教学时数]16[主要内容]第一节上古时期的音乐一、远古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一)古歌(二)古乐舞二、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一)礼乐制度(二)音乐教育三、诗经与楚辞四、西周的八音分类法五、曾侯乙墓编钟六、上古时期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思想(二)老子的音乐思想(二)《乐记》七、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第二节中古时期的音乐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秦汉乐府(二)汉代鼓吹1.鼓吹2.横吹3.短箫饶歌(三)汉代相合歌1.相合歌2.相合大曲(四)琵琶与古琴(一)三种形制的琵琶(二)琴歌《胡笳十八拍》(三)琴曲《广陵散》《酒狂》(五)魏晋以来的音乐文化交流1.歌舞伎乐的交流2.乐器乐曲的交流(六)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何承天的新律二、隋唐五代的音乐(一)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二)隋唐燕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三)隋唐歌舞大曲1.歌舞大曲的定义2.歌舞大曲的结构3.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四)变文与参军戏(五)燕乐二十八调(六)古琴音乐1.古琴减字谱2.琴曲《梅花三弄》(七)太常寺与梨园、教坊(A)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第三节近古时期的音乐一、宋元音乐(一)瓦子、勾栏(二)曲了以及姜白石的艺术歌曲(二)唱赚与诸宫调(四)宋杂剧(五)元杂剧(六)宋元南戏(七)古琴曲《潇湘水云》(A)蔡元定的十八律二、明清音乐(一)明清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强昆山腔(二)汤显祖的牡丹亭(三)鼓词与弹词(四)明清器乐发展1.徐上瀛的《溪山琴况》2.琴曲《平沙落雁》3.琵琶曲《十面埋伏》4.福建南音5.西安鼓乐(五)朱载揄的新法密律[参考书目][1]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探索

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探索

引言
音 乐教 育 是高校 教育 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中国 音乐 史作 为音 乐 院校甚 至只 有一 学期 ,使得 原有 的教 学 内容变得 紧张 和繁 重 。 教育 课程 之一 , 同样面 临着 学生 喜欢 音 乐但 却 “ 畏惧 ”音 乐理 论 第 二 ,教 学手 段单 一与 中音 史 研究 方法 的 矛盾 。传 统 的音乐 的教育 挑战 。 史论课 是 以教 师讲 述音 乐历 史 ,分 析音 乐史 实 ,介 绍历 史人物 , 音乐教 育在高校 中的普及性 欣 赏 乐 曲为主 要 内容 ,学 生普遍 对 需要 大量 理论 知 识、翻 阅 文献 《 记》曰: “ 者,德之华也 ”; 《 语・ 伯 》曰: 乐 乐 论 泰 资料准 备 的史论课 程不 感兴趣 ,主 动性 差 。 “ 于诗 ,立 于礼 ,成 于乐 ”,通过 梳理 中国音 乐史 的脉 络 ,可 兴 第 三 ,教 学方 法与 学 生求 知欲 的矛 盾 。课 时有 限 ,传统 的教 以发 现 :不管 在哪 个朝 代 、何种 阶级 的统 治 下 ,音乐 这种 社会 文 学方 法主 要 由任课 教师 单方 面传 授 为主 ,学生被 动 接受 ,造 成 了 化现象 都是 没有任 何界 限 、永 远 占据着 举足轻 重 的地位 。 学生学 习积 极性 不高 ,课堂 学 习气 氛僵 化 的现象 。 1 音乐 教育 的定义 . 第 四,考核 结 果与 学 习效果 的 矛盾 。传 统考 核形 式 单一 ,对 《 乐教育 与 教学法 》 一书 中对 音 乐教 育的解 释 为 : “ 乐 学 生 的考 查 以期末 卷面 考 查为 主 。这种 只注 重教 学 结果 而不 考虑 音 音 教育 ,是 教育 与音 乐两 个领 域都 必不 可 少 的重要 范畴 。在 教育 领 教学 的过 程 ,使得 通过 死记 硬 背 、 “ 临时抱 佛脚 ”得来 的教 学成 域 中 ,音 乐教 育 是艺术 教育 、美 育 、文化 教 育乃 至人 的全 面 发展 果难 以全面 地反 映 出学 生对 “ 中国音 乐史 ”知识 的理 解与 掌握 。 教育 中不 可缺 少 的组成 部分 ;在 音 乐领域 中,音 乐教 育是 社会 音 这 些 矛盾 的存 在 限制 了 “ 国音乐 史 ”课程 教 学效 果的进 一 中 乐文化 继承 与发 展的重 要基础 与重 要活 动基地 。 ” 步提升 。 显而 易见 ,音 乐和 教育 是密 不可 分 的整 体 ,它们 相互 联 系、 三、对 中国音乐 史在 高校公 共 音乐课 堂 中的几点 思考 相互 渗透 。与 专业 音 乐教育 相 比较 ,普通 高 校 的音乐 教育 除 了让 “ 以人 为 本 ”是 当代 中 国教育 的核 心理 念 , 以学生 为主 体是 学生 掌握 基本 的专 业技 能 以外 ,最 主要 的是 将音 乐作 为一 种文 化 最 基 本 的教育 模式 ,音 乐 教育 更是 如此 。中 国音 乐 史作 为音 乐教 教育 中美育 的手段 ,来 对学 生的 身心进 行全 面的 陶冶和 发展 …。 育 中最基 础 的学科 ,在 这 一 点上更 是要 与 时俱进 ,中 国音乐 史在 2高校 公共 音乐 教育 中相关 音乐课 程 的设置 . 高校 公 共音 乐课 堂 中的 改革 也是 要 紧紧 抓住 这一 点 。具体 的做 高 校 对 学 生进 行 音 乐 教 育 的课 程 有 很 多 , 比如 : 乐 理 、声 法可 以从 教师 、教材 和教 法几 点上 去考虑 : 乐 、键 盘 、民族 乐器 、 中西方 名作 欣 赏、 中 国音 乐 史 、西方 音乐 1 .教 师对 中 国音 乐史 课程 的认 识和创 新 史 、音 乐 美学 等 。这 些课 程 的 设置 都 是 为 了提 高 学 生 的 审 美素 首 先 , 从事 中 国音 乐 史 教 学 的 老师 在 自身 条 件 上 ,就 必须 养 ,传承 人类 的优秀 传统文 化 。 要求 有完 备 的知 识结 构 ,要 明 白中 国音乐 史不 单单 只是 传授 给 学 中国 音 乐 史作 为史 类 的 学科 ,不 仅 讲 述 了 音 乐 发 展 的 历史 生 自古 以来 中 国有关 音 乐的 一些 发展 历 史, 因为 中国音 乐 史涉猎 脉 络 ,而且 全面 包括 了中华 民族 自古 以来在 音 乐生 活 中的方 方面 了历 史 、地 理 、美术 等等 相 关的其 他 学科 ,在 讲述 一个 音 乐现象 面 ;通 过对 该课 程 的学 习,可 以使 人们 对音 乐 的形 成和 发展 有更 时 ,不 仅要 给学 生讲 该音 乐 的基本 形 态和特 点,而 且还 要介 绍 该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近现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近现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近现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 music:history and canon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610009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授课对象:音乐表演专业三、课程简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一门阐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通史性质的音乐历史课程,是音乐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是《世界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等课程的延续。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由《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组成。

自原始社会音乐的产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止,涵盖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总体特点。

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部分,既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期间音乐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包括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音乐形式,音乐理论,音乐家与音乐作品等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目标完善学生音乐文化的整体素质,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认识与分析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特性,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音乐文化,为今后的音乐教学与音乐表演注入更多的民族文化气息,使学生不仅具备现代艺术精神,更具备现代文化精神。

此外,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清晰的掌握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具体目标包括: 1、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的样式和风格特点。

2、了解中国近现代时期中重要的作曲家、音乐作品及其特点。

3、较为完整的梳理中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思想以及理论发展的脉络。

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对目前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对目前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0年1月第3卷第1期文化艺术研究St udi es i n C ul t ur e&A r tJ an.,2010V01.3N o.1文章编号:1674.3180(2010)01-0085-06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对目前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王安潮(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芜湖241000)摘要: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异化”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歧路。

本文通过全面的调查思考,力图为其表现形态、产生原因寻找学理解决之道,为高师这一重要的教学园地寻找学科发展的可行性之路。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异化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A l i enat i on”of M usi c H i s t or y Educa t i oni n C hi nes e H i gher N or m al C ol l eges——hvest i g咖n i nt o and R ef l ect i on upon C ur r e nt Si t uat i onW ang A n—chaoA l ost m ct:‘‘A l i en at i on”i s a di verge d r oad f or t he dev el opm ent of m usi c hi st or y e duca t i on i n C hi nesehi ghe r nor m al co l l eg es.B as ed on a t hor ou#i nves t igat i on and r ef l ec t i on,t h i s pa p e r i nt e nds t o f i nd academ i c sol ut i o ns f or it s f orm and c ause a nd f ur t her provi de a f eas i bl e pat h f or t he pr ogr es s of t he subj ectas an iIIlp咖t f i el d i n hi gher nor m al col l eges.K ey w o r ds:m us i c hi st or yeducat i on i n C hi nese hi ghe r norm al c ol l e ge s;curr i c ul um of m usi c hi st or y i n Chi na;al i e na t i on众所周知,中国音乐史作为音乐院系的基础理论课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培养学生认识中国音乐的历史和风格发展、建构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辅助其他课程的理性学习等多方面素质的形成都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

不敬父兄 遑尊乃祖——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古今贯通与厚今薄古

不敬父兄  遑尊乃祖——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古今贯通与厚今薄古
中国音 乐史通用教科 书, 其结构设计和课时安排 隐含着厚令 薄古命题 , 窃意极表赞 同, 并认 为, 须以与我 国 当代 音 乐文化建设关 系远近 以及对未来音 乐艺术繁 荣发展 影响力和作用 力大小作为裁 量 中国音 乐史教材 内容详 略 、 学课时比重的主要依据, 教 同时吸纳学术界以“ 向考 察” 逆 方法和“ 通古今” 接 理念 所获得 的成果及 时充实 教 材内容 , 改进教学方法, 方能一 改厚古薄今旧制 , 贯彻厚今薄古理念 , 令本课程教 学成 为有利于学生未来创造
截取某个朝代从事断代史研究 , 或选择 某个音乐体裁从事门类史研 究 , 或钟情 于某 个特定 专题进 行探幽 发微 的专题 研究 , 或对某些已有及新见文献史料进
不解 决其 中古今关系 、 古今比例及其分
配原 则诸 问题 。
《 中国 音乐 史》 学 中的 “ 教 古今 贯 通”“ 、 厚古 薄 今” “ 和 厚今 薄 古” 命 等
古今割裂和 厚 古薄今现 象。个 中之前
因后果 , 值得探讨。
行校勘、 注疏、 考索、 辨证、 解读和研判,
只要言之有 据 、 自成 ~说 , 或对 深化 中 国古代音 乐史研究有推进作用 , 便是有 价值 的成果 , 而无论 其选题之孰古孰今 及其与当下音乐现实关系之孰远孰近 。
开 设大量技术训练和 学习课程 ; 与之相
中国音乐 史 教学 ( 尤其 是 音乐 专业 本
科生 的专 业 共 同课 教学 ) 是两 个不 同
的范畴 , 两者既有深 刻联系又有重大区
别。
比, 音乐史论课程 ( 中国音乐史 、 西方音
在 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 , 并不存在 所谓 “ 厚古薄 今 ” “ 今薄 古 ” 或 厚 问题 , 从事这个领域研究 、 特别是 中国古代音 乐史的学 者, 完全有权根据 自己的专业

翻转课堂视域下《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课程教学模式刍议

翻转课堂视域下《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课程教学模式刍议

翻转课堂视域下《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课程教学模式刍议作者:徐杰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6期【摘要】《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是目前普通高等音乐院校中,绝大多数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宗旨是紧扣“审美的史学性”原则,把对历朝历代所产生的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置身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完成对作品的审视和赏析。

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堂视域;《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课程教学模式一、《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长期以来,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音乐技能、轻音乐理论知识”的倾向。

受此思潮影响,在音乐史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长期陷入一种“被动教学”的尴尬局面。

学生对于培养“音乐史学知识积累”为目标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显得不那么上心。

于是乎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现象。

一方面,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接受状况,挥汗如雨、滔滔不绝地讲授课程基本知识点,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精神迷离地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久而久之,使课程整学期的教学陷入到尴尬、被动、恶性循环的教学局面。

更有甚者,由于师资的匮乏,有的高校随意指派其他音乐专业方向的老师,来充斥音乐史类课程的教学。

由于这些教师自身在传统音乐素养方面的缺失而在课堂上一味的照本宣科,使不少学生彻底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以教学视频为主的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近些年来,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空间教学,越来越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视。

此种教学模式主张通过教师个人网络主页,上传大量课程学习资源,为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自主复习提供一个学习内容充实、丰富的线上资源。

新课程背景下综合院校“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综合院校“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综合院校“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模式研究【摘要】《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普通高等学校在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将《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欣赏》两门基础课程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

本文将时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如何改进和主要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音乐史教学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中国音乐历史教学改革优化整合【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06-02绪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普通高等学校在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将《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欣赏》两门基础课程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

这无疑对音乐史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教学模式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老师和学生缺乏教学互动交流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无疑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模式弊端中国音乐史课程作为我国音乐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呈现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课堂氛围压抑呆板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方面教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授课方法使得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乐趣,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过于呆板和压抑。

1.2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与开放性,与教师的配合不够默契。

缺乏与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快速发展的经济相衔接,教学模式缺乏改革创新。

1.3 课时少课业负担重课时有限,音乐史教学课时逐渐减少,原有的教学内容过于繁重,学生疲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导致学生学习课业负担加重。

1.4 考核偏重结果忽略过程传统的考核更偏重于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主要以笔试衡量学生学习成果,考试结果过于绝对,考试过程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知识讲解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知识讲解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彭丽一、教学目的《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

教材:《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汪毓和编著三、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多参与,主动思考。

概述一、历史分期:(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第一章“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第一节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

这里主要涉及: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1、旧剧改革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

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

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2)张厚载的观点(3)中间态度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3、评剧的历史二、说唱音乐一般分五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北口: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南口: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二)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二)教学设计(表格式)
歌出发,一路走到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些经典的作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中熠熠生辉。当然,还有更多的经典作品等待着我们去探究,期待同学们能够继续探究并分享心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
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二)
教学目标
1.以问题为引领,对四首“学堂乐歌”进行领略式的感受与学习,继而逐步深入学唱个别作品,体验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剖析音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欣赏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部分经典作品片段,以音乐性话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与听辨,在探究中了解整部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C.了解“鱼咬尾(连锁)”在作品中的应用。
D.完整演唱《竹马》。
(4)分组讨论并总结学堂乐歌的艺术特点以及宣传与教育的作用。
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1.巧用“同曲异词”,自然过渡到《东方红》。
(1)教师播放《东方红》《工农兵联合起来》,学生听辨哪首作品是在学堂乐歌的旋律上重新填词而成的。
(2)演唱《工农兵联合起来》第一乐句,体验不同歌词给音乐带来的变化。
③对比两首歌曲在旋律创作方式上的不同,继而了解其文化成因。
(3)欣赏《竹马》《夕歌》
①这是两首以民间乐曲曲调填词而成的乐歌,学生聆听并说一说这两首乐歌表现的是哪一个群体的生活,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②这两首乐歌歌词的语言方式偏向于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③学唱《竹马》,体验乐歌。
A.学生随教师识读节奏。
B.学生随教师识读乐谱。
3.提炼本课时作品的思政元素,注重音乐的人文性,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感受作品承载的历史厚重感。

关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研究

关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研究
生 学 习 的 方式 和学 习 的过 程 及 对 学 习情 感 的态 度 应 该 比学 习 知 识 与 技 能更 为 重 要 。 校 音 乐 专 业在 长 期 的人 才 培 养 中 . 我 注 重 技 能 技 巧 , 对 学 生 理 论 素 质 的 培养 不 够 , 现 理 论 不 受重 但 出 视 的 状 况 ,这 种 不 受 重 视 的倾 向也 体 现 在 理 论 课 程 的 教 学 过 程 中。 并 且 由 于教 学 方 法 单 一 , 少 趣 味 , 乏 创 新 , 得 《 缺 缺 使 中 国 音 乐史 》 教 学仅 仅停 留在 理 论 灌 输 上 。 生 是 在 被 动 和 消 课 学 极 的 状 态 下 学 习 , 之 便 出现 《 国音 乐 史 》 程 地 位 下 降 的 随 中 课 现 象 。 理 论 知识 是 提 高 技 能 水平 的基 础 。 而 在技 能 学 习的 过 程 中 要 想 达 到 真 正 的 、 的 飞 跃 , 仅 需 要 大 量 的技 巧 训 练 , 质 不 而
1大理 学 院 艺 术 学 院 中 国 音乐 史 课 程 教 学 的现 状 .
业 理 论 课 包 含音 乐 院校 、 艺术 院 校 、 范 院 校 等 高 校 音乐 专业 师
里 的 基础 理论 课 。传 统 《 国音 乐 史 》 程 目标 是 以 解决 知识 中 课 点 作 为 教 学 的具 体 目标 , 致使 学 生 被 动 地 接 受 知 识 。其 实 , 学
当前 , 校 中《 国音 乐 史 》 程 教 学 最 常 见 的 教 学 方 式 高 中 课 就是 教 师 向学 生讲 授 课 本 中 的知 识 ,其 教 学 过 程 就 是 老 பைடு நூலகம் 讲 授知 识 、 进行 提 问 、 习巩 固知 识 。 种 方 式是 以教 师 讲 、 生 复 这 学 听 为 主 ,适 用 于教 师讲 授 教 材 的基 础 知 识 和技 巧 等 。一 直 以 来 , 院 的《 国音 乐 史 》 学 都 是 依 赖 这 种 模 式 进 行教 学 , 我 中 教 导 致 学 生 被 动 地学 习 , 学 生 缺 乏 学 习 的积 极 性 . 有 充 分 发 挥 使 没 出学 生 的 主 现 能动 性 现 阶 段大 理 学 院艺 术 学 院“ 国 音 乐 史 ” 程 教 学 主 要 存 中 课 在 以下 问 题 。 第 一 , 学 手 段 单 一 , 能 完 全 体 现 学 生 的 思 维 、 习 和 教 不 学 行 为 的研 究 成果 。 在 教 学 中 以传 统 的 音乐 史 论 课 的教 学 方 法 . 即教 师 在 讲 述 、 析 音乐 历 史 和 音 乐 史 实 , 绍 历 史 人 物 的 同时 播 放 一 些 分 介 乐 曲 , 学生 普 遍 对 以上 这 些 内容 不 感 兴 趣 , 致 学 习积 极 性 而 导 不 高。 i 第 二 , 学 方 法 与 学生 求 知 欲 不 完 全 相 匹配 。 教 在 课 堂上 , 生 没 有 完 全 地 、 极 地 参 与 到 整 个 学 习 过 程 学 积 中. 就使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要 表 达 的 主 体 意 图 得 不 到 完 全传 达 . 导 致 学 生 学 习 的 主体 地 位 得 不 到 充 分体 现 。 第三 。 欣赏轻分析。 重 在 教 学 中 教 师 更 多 的是 重视 让 学 生欣 赏 乐 曲 .而 忽 略 在 欣 赏 的 同时 对 乐 曲 进行 详 细讲 解 ,导 致 学 生 对 所 听 到 的乐 曲 知 其 然 而 不 知所 以然 。 第四 , 核形式单一。 考 对 学 生 的 考查 以期 末 卷 面 为 主 、 以考 勤 为辅 。 这样 只注 重 教学 结果 的 过 程 , 难 以 全 面 反 映 出学 生 对 《 国 音 乐 史 》 就 中 知 识 的理 解 与 掌 握 。 《 中国 音 乐 史 》 该 以 培 养 学 生 的实 践 能 力 、 发 创 造 能 应 开 力 为 目标 , 如何 在 构 建 教 学 活 动 框 架 的基 础 上 、 实施 教 学 而 在 的过 程 中实 现 这一 目标 ,成 为 我 院音 乐教 学 模 式 研 究 和 改 革 的重 要 内容 。 2 针 对 中 国音 乐 史 课 程 教 学 存 在 的 问 题 。 索 新 的 教 学 . 探

新纲要视域下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教学思考

新纲要视域下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教学思考
大 众 文 艺
・ 文 化教 育 ・
பைடு நூலகம்新纲要视域下的 《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教学思考
陈珊 珊 ( 遵 义师 范 学院 贵 州遵 义 5 6 3 0 0 2 )
摘要 : 《中国音 乐史与名 作 赏析 》是音 乐、历 史、文 学等 多学 《 楚 辞 》 )、 民间艺 人 、器 乐 ( 八音 分类 法 、 曾侯 乙墓 编钟 、 古 科相 互交叉的综合 性学科。本文试将2 0 0 6 年底教育部颁发的 《 全 国普 琴 )、律 学 ( 三 分损 益法 、 十二 律 )、 音乐 教育 制度 、 音乐 美 学 通 高等 学校音 乐学 ( 教 师教育 ) 本科 专业必修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里 六 个方 面 进行 介 绍 ,让学 生 从 目录对 这一 章 节也 有所 了解 。刘 再 的一 些内容 ,与实际教 学实践相 结合 ,从教 材的选择 、教学创新和背 生 《 中 国古代 音 乐史 简述 》 《 中国近 现代 音 乐史 简述 》 的阅 读也 唱 、分析 乐曲三 个方面出发 ,提 出一 些新 的教 学方 法。 可 拓 宽学 生 的视 野 ,两本 专 著语 言简 炼 生动 , 内容广 博 、观 点 新 关键 词: 《 中国音 乐史与名作 赏析 》; 《 课程纲要 》 颖 ,旁征 博 引 、史料 翔 实 ,可读 性 强, 让学 生充 满 兴趣 ,也 是 立 足 学 术 研 究 前 沿 的 优 秀 音 乐 史 著作 。汪 毓 和 《 中 国 近现 代 音 乐 《 中国音 乐史 与 名作 赏析 》是普 通 高等 学校 音 乐学 本科 专 业 史 》 ( 第 三版 ),全 书共 分 为八 章 ,较前 两版 不足 之 处 ,有 所增 的一 门必 修课 程 ,该 课程 是将 原 有 的 《 中 国音 乐史 》和 《 音 乐欣 减 ,后 附有 音 响 光 盘 。刘 东升 、袁 荃 猷 《 中 国 音 乐 史 图 鉴 》一 赏》 ( 中国 音乐 部分 )两 门课程 体 系有 机整 合 的基 础上 发展 而 成 书 ,收录 图 片4 9 7 帧 ,修 订版 又增 至 7 2 6 帧 ,除 了有 乐器 、乐 俑 、 的新课 程 。其 特 点 是将 中 国音 乐作 品 的欣赏 置 于 中国音 乐历 史 文 乐谱 之外 ,还 有 大量 的 与音 乐有 关 的青铜 器 、漆 器 、瓷 器上 的装 化 的 背景 中进 行 , 同时使 中国音 乐 史的 教学 更直 观 形象 ,促 进 学 饰 图案 、画像 石 。雕 砖 、石窟 、寺庙 的雕 刻 ,壁 画 、画 家及 民 间 生 的历 史 知识 、感知 能力 与思 辨能 力得 到均 衡发 展 。 的绘 画 作 品 ,书 籍 插 图 等 。此 外 ,在 中 国当 代 史 方 面 ,居 其 宏 新 中 国音乐 史 》 ,全 书 3 0 多万 字 ,选配 了大量 见证 新 中 国音 乐 本 课 程不 仅是 关 于音 乐历 史 的学 科 ,而 且也 是 阐述 中 国音 乐 《 发展 脉络 的 文化 类 学科 。可 以说是 音乐 、历 史 、文 学等 多 学科 相 历 史 进 程 的 图片 4 0 0 多帧 。全 书 共 分 为七 章 ,历 史 记叙 的时 间 从 互 交 叉 的综 合性 学科 ,因此 , 具有 在拓 宽学 生 的音 乐视 野 ,提 高 1 9 4 9 年 至2 0 0 0 年 ,书 中最后 一章 记叙 了近十 年来 的 音乐 创作 、表 音 乐 审美 能 力和 分析 能 力 ,完 善知 识结 构 ,树 立辩 正唯 物史 观 , 演 、理论 研 究 、音乐 家 、音 乐教 育 和社会 音 乐 生活 。 当然 ,还 有 适 应基 础 音乐 教育 需要等 方面 ,具 有独特 的价值 。 陈应 时 、陈 聆 群 《 中 国 音 乐简 史 》每 章 后 设 有 专 门 的 复 习参 考 以往 我 们 对 《 中 国音 乐 史 》 或 《 中 国音 乐 史 与 名 作 欣 赏 》 题 ,覆 盖 了 1 3 7 个知 识 点 。另 外 , 该书 还 附有 教 学 光盘 ,从 古代 的教 学研 究 , 多集 中于 课程 本体 的 经验 之谈 ,并未 对2 0 0 6 年 底 教 到近 现 代 的音 响 资料 共 1 1 2 首 ,谱例 1 0 4 首 ,图 片2 0 4 帧 ,为 我 们 育部 颁 发的 《 全 国普 通 高等 学校 音 乐学 ( 教 师 教育 )本 科专 业 必 的 阅读和 理解 提 供 了更 为直 观 的参照 ,有些 图 片是 首次 在教 材 中 今 虞 》琴 刊 封面 ( 图8 —4 ) 、工 部局 乐 队 ( 图8 — 修 课 程教 学 指导 纲要 》 进行 解读 ,且与 实 际教 学实 践相 结合 。因 被 公布 ,如 《 此 ,笔者 试 摘取 纲 要里 的一 些 内容 与实 际教 学 经验 ,提 出一 些 新 5 )、赫德 乐 队 ( 图8 —6 )等 。 的想法 : 二、教 学创 新 教材 的选 择 纲要 在课 程 教学 方 面要 求 :对音 乐 历史 问题 的 教学 ,要 有 机 据2 0 0 6 年底 教 育部 颁发 的 《 全 国普 通 高等 学校 音乐 学 ( 教 师 地结 合相 关 的音 乐历 史 事实 、社 会 文化 背景 等进 行 分析 ,培 养 学 教育 )本 科 专业 必 修课 程教 学 指导 纲要 》在 课 程 内容选 编 的基 本 生客 观地 认 识音 乐历 史 问题 的 能力 。学 会独 立搜 集 和处 理音 乐 资 原则 有 :第 一 ,选择 在 中 国音 乐史 上具 有典 型 意义 的历 史事 件 、 料 ,写作 分 析音 乐作 品 的短 文或 撰 写音 乐欣 赏课 的 教案 ,把 音 乐 人物 、作 品及音 乐 思想 、理 论 等 内容 ,介绍 中国音 乐 历史 及相 关 史 的教 学 与相 关文 化的 分析有 机结 合在 一起 。 的音 乐 体裁 和 音乐 表现 形式 ,认识 中 国音 乐发 展 的主 要规 律 :采 在 中国音 乐 史 的教 学过 程 中 ,我们 应该 摒 弃 以往初 、 高 中填 用 学术 界有 定评 的 材料 与观 点 ,客 观地 反 映 中国音 乐 的历 史 ;第 鸭式 的 历史 教 学方 式 ,不停 地讲 解 这段 史实 ,但 学 生却 知其 然 , 二 ,教 学 内容 的选 择要 能较 全 面地 反 映 中国音 乐 的历 史与 作 品, 不知 其所 以然 。这就 要 求我 们要 让 学生 读古 文 ,但 在这 之前 有 一

中国音乐历史进程

中国音乐历史进程
评价:作品分析能力和讨论参与度。
作业:选择一首近代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第4课时
1.通过聆听歌曲《领航》、《征途》等歌曲,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2.有感情的演唱《领航》、《南湖的船,党的摇篮》等歌曲片段。
3.用多种方式(如舞蹈、朗诵、绘画等)进行音乐作品的创意表现。
通过音乐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情感。
任务1: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任务2:展示学生的音乐创作或表演。
任务3:讨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展示和讨论,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展望未来。
评价:创作或表演的质量、总结讨论的深度。
作业: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或歌词,表达你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新时代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
主题意义
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
2. 探索中国音乐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一)单元教材板块分析
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院
本部分介绍了古代中国音乐的考古发现,如钟鼓、磬、管等乐器的起源和功能,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和使用场合。
3. 培养对中国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4.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重点1. 深Fra bibliotek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
2. 掌握古代乐器的功能和现代音乐的创作技巧。
3. 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六、教学难点
1. 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历史音乐作品。
3.选唱一首具有时代性的中国发展的作品,背唱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了解所唱作品的历史背景。

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尝试

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尝试

前提和基础 。现 今的中国音乐 史著 作 , 大多 以朝代更迭划分 音 乐形 态特点与性质 , 无疑 使“ 国音 乐史 ” 程 变成一 这 中 课
种“ 分割型课程” 。教师 习惯于按 照朝代把 每一 时期 的音乐
正如项阳先生所言 : 中国的传统音乐及其教育传承 已经
从历史上 的主流形式变 成当下 的非主流形式 、 缘化形 式 , 边
负着祖 国下一代 民族音乐教育的重任。从 这一点讲 , 高师 的
“ 中国音乐史” 堂相 比音乐学 院而言 , 应唤起 学 生对本 课 更 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与认 识 , 更应加强学生对 中国音乐文化 的了解与热爱 。因此 , 高师 的“ 国音 乐史 ” 中 教学应 是 民族 文化 的教育 , 学生 学习 “ 中国音乐史 ”பைடு நூலகம்的最大 意义 应是 对本
第2 4卷
第 6期
忻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 XI Z U T CHER UNI N HO EA S VER n' S Y
Vo . 4 N . I2 o 6
De C.20 o8
20 0 8年 l 2月
高师“ 国音 乐史 " 程 学 改革 尝试 中 课 教
“ 音乐树 ” 其 “ 条 ” 主题单 元 ) 要有 “ 舞 ” “ , 枝 ( 主 歌 、 器乐 ” 、
“ 唱”“ 曲”“ 说 、戏 、 乐律 ” “ 及 音乐 理论 及著 作 ” 。 学 中 等 教
收 稿 日期 :0 8— —1 20 0 4 6
基金项 目: 山西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 Z一 6 1 ) 长治学院基金 项 目( 0 80 ) Q 004 、 203 4
“ 中国音乐史” 是我 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 教师教育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

学习中国音乐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中国丰富的历史遗产,从而进一步发展今天的音乐 事业。

翻开中国音乐的历史,曾经产生过无数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它们成为人类文化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要求发展,就必须要自觉地去继承历史上优秀的音乐文化,才谈得上 进一步的创造。

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而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又该怎 样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呢?
中国音乐史作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必修课程由来已久。

作为音乐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之 一,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存在和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其间,经过几代音乐 专家、学者的辛勤研究和探索,使这门课程持续深入和丰富。

而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该课 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学生角度分析,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有两个主观条件:学生能力 和学习动机。

对大学生讲,学习动机十分重要。

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是 造成对该门课程接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在实践中又 难以发挥作用,这其中也不乏存在“重技术轻理论”不良取向的部分学生,从而对该门课程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就抱着应付考试、拿学分的态度来学习中国音乐史,其结果可想而 知。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目的与意义。

一、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不新鲜了。

所谓多媒体,主要包括以电脑、数码技 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等相结合。

多媒体艺术中的计算机艺术尤为关键,如利用 p hotoshop 等 软件进行图像绘制和整理,利用扫描仪拖动拷贝形象进行变形;音频、视频的课件制作等。

有了多媒体的运用,知识理论不仅能通过文字形式呈现,利用 flash 等软件处理,依靠视觉 画面、音效以及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其传播效果。

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不仅仅在课程中简单 地融入多媒体,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改变。

多媒体融入中国 音乐史的教学会使整体课程变得更加立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生动。

而近现代部 分的音响占有量相对古代部分要多一些,而且有部分相关历史人物也离我们较近,这就使得 与这部分史论相关问题的文字整理、录音采录、对一些重要人物的采访成为可能,使得利用 多媒体艺术对近现代一些重要音乐史实的还原变得现实和便捷。

此外,DV 影像的制作本身就 极富个性化,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 DV 影像来拍摄、记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物资料,并 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插入多媒体课件中应用于教学。

如: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 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大量采用本学院音乐会的音像资料, 学生在课堂上能欣赏到熟悉的老师、 同学,甚至自己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阐释,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记忆 效果更佳。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决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视自身讲课的感染力,而逐渐 沦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者,教师要使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协助教学而绝非取代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适当调整教学重点
针对专业不同的本科学生,授课教师应该对其教学重点给予适当调整。

中国音乐史蕴含 着令人眩目的丰富音乐文明,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课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 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把史论内容分成专题研究,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使 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部分有横向、纵向、全面、宏观的把握;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理论 上又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如梁茂春先生的《中国当代音乐史》教材,对艺术歌曲、通俗歌曲、 合唱创作、民族器乐独奏曲、民族器乐重奏曲、民族器乐合奏曲、室内乐、小型器乐创作、 管弦乐创作、歌剧、舞剧等在 20 世纪的发展历程分别给予梳理和总结。

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
教学过程中就可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专题史的授课方式满足了“具体学习型”学生的“实 用”心理,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我们的教 学目的。



三、结合自身特点个性化教学
所谓“自身”有两层含义:1.本地区。

中国音乐文化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彰显出斑斓的地 域色彩,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这项教学内容。

因此学生普遍对本地已有的优秀音乐 文化成果的价值认识不足,因此充分发掘地方资源,有目的、有选择地将其补充进课堂,让 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本地的音乐文化,既丰富了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 课程设置的缺陷,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本土音乐文化的热情。

2.本学院。

如笔者就职 的沈阳音乐学院从最早的延安鲁艺发展至今已有 70 年的发展历史,优秀的作曲家、表演艺术 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层出不穷,优秀的音乐作品经久不衰,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 教学过程中给予一定程度的偏重。

笔者认为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院有充 分的了解进而产生自豪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四、关注学科发展,注意知识更新
中国音乐史是一门史论课程,内容表现为“顾后”而较少“前瞻。

但经过音乐专家和音 乐学者的不懈努力,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还是层出不穷,因而使得该门学科能够不断地 深入。

而如果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自身缺乏职业敏感,对学科发展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便难 以在教学中推陈出新,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告之以学生。

教材固然是我们教学内容的 依据,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落后于学科发展。

这种情况常导 致人们对某些历史文化的滞后甚至错误认识,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替换、补充或者更正,其 结果往往是真知不被采信,而误说却众所周知。

因此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最新、 最前沿的史学研究成果。

除上述几点之外,在日常教学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要上得生动, 知识要讲得透彻。

业余时间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和业务水平,尽可能地做到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独特的教育思考、有鲜明的教育风格、有 可行的师训方略、有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