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巩固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学复习1.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和计算1.3 牛顿三定律的应用1.4 浮力、沉力的产生和计算2. 第二章:热学复习2.1 温度、热量和内能的概念及关系2.2 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2.3 比热容、热值和热机效率的理解和计算2.4 物态变化的现象和规律3. 第三章:电学复习3.1 静电现象和静电场的特点3.2 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和电流强度3.3 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的应用3.4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3.5 电能、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4. 第四章:光学复习4.1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4.2 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4.3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5. 第五章:声学复习5.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5.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关系5.3 声速、声压和声强度的计算5.4 噪声的控制和声音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绩:定期进行测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建议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时间安排:1. 每章复习时间为2课时,共10课时。

2. 每课时分为讲解、练习和讨论三个环节。

3. 复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现代物理复习6.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6.2 放射性现象和核反应6.3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6.4 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7. 第七章:生活科技与物理7.1 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7.2 光学仪器和摄像机的原理7.3 磁现象和磁性材料的应用7.4 能源的转化与利用8. 第八章:物理学与自然界8.1 地球物理现象的解释8.2 气象现象的成因和变化8.3 宇宙的构成与演化8.4 生物物理学的应用9. 第九章:物理学方法与思维9.1 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技巧9.2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简化9.3 科学探究的步骤和原则9.4 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10. 第十章:综合测试与复习策略10.1 分析学生的弱点与难点10.2 设计针对性的复习计划10.3 进行模拟测试与反馈10.4 指导学生应对考试的策略与技巧七、教学方法:7. 针对第六章的现代物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和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抽象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3.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难点: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尤其是非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2.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共同探讨力的奥秘,提高合作能力。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习题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的掌握。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准确判断物体所受合力及分力。
2.使学生掌握牛顿三定律,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运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计算方法。
7.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8.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点,加强学生对力学的整体把握。
9.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力的合理运用和节能减排,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0.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力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解答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改正。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应用。

(4)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3)运用转换法,研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动手和实践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实验法和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和运动现象,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解释。

4. 实验演示: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力和运动的理解。

3. 观察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力和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教案范文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教案范文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教案范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教案1【教材分析】《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

序言为科学探究奠定了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一个主要任务。

“科学之旅”主要由有用有趣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组成,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对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有重要意义。

教材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范围;了解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密切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

增加了“伽利略对摆动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同时课本渗透了STSE思想,强调科技的社会意义、科技人文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理现象,但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很少或没有尝试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初一生物课等学习上已经接触科学探究,对科学探究环节有所了解。

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时机。

【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培养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通过观察和实验,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问题,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4、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科学家科学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_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_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的应用。

具体章节和内容如下:1.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指出,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

3. 物体的浮沉条件: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可以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4.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3. 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液体密度计、浮力应用实例物品。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讲解浮力的概念:解释浮力的定义,强调浮力是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阐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通过实例演示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与浮力的关系。

4.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通过液体密度计进行实际测量。

5.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并展示相关物品。

6. 例题讲解:通过浮力计算器给出一个浮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7.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浮力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浮沉条件: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判断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浮力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八章力的作用效果2. 第九章简单机械3. 第十章压强与浮力4. 第十一章温度与热量5. 第十二章电与磁(选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复习教案以教材章节为线索,梳理各章节的核心知识点,突出重点内容。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学案等资源,自主复习各章节内容。

2.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20分钟)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复习相关章节内容,梳理知识点。

2.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3.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4.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20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5. 第五环节:总结与反思(10分钟)学生总结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 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3.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

2. 学案:各章节复习学案。

3. 课后练习题:教材附录及拓展练习题。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八章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2. 第九章简单机械(1课时)3. 第十章压强与浮力(1课时)4. 第十一章温度与热量(1课时)5. 第十二章电与磁(选学)(1课时)十、教学建议2. 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注意举例生动、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3.二力平衡: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惯性与力的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2.设立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3.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运动员跳远、汽车刹车等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的关系,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的节奏。通过本章节的复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下)第八章力复习教案(含解析答案)

八年级物理(下)第八章力复习教案(含解析答案)

八年级物理(下)第八章力复习教案(含解析答案)教案设计意图: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和作用效果。

2.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矢量性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力的演示实验器材。

学具:学生笔记本、笔、力的计算练习题。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演示实验,如悬挂重物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二、力的定义和单位(10分钟)在黑板上写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方向和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决定。

"并解释力的单位是牛顿(N)。

三、力的计算公式和作用效果(10分钟)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并解释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等。

四、力的矢量性质和合成与分解(10分钟)讲解力的矢量性质,即力具有方向和大小。

并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即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合成得到一个等效的力,而一个力可以通过分解得到多个分力。

五、力的应用(10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拉车、提重物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矢量性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力的相关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并提高他们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

但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部分学生可能仍然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练习。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学习力的知识,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2.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及原理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案例分析2.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及应用第二定律: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及应用3.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转化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及应用实际问题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案例分析4. 第四章:简单机械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滑轮和轮轴的原理及应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5. 第五章:浮力浮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浮力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视频:选用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六、第六章:电路与电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组成电流的形成及电流的微观解释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分析方法七、第七章:磁现象磁体的性质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及磁感线的概念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八、第八章:光学光的传播及反射、折射定律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及光谱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九、第九章:声音与振动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的区分及应用振动的基本概念及振动规律十、第十章:现代通信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的特点及应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意识六、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通过电路实验、磁铁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路与磁现象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教学案(5)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教学案(5)
在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七天,为采访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感人事迹,记者随空军战士乘装着空投物资的军用运输机冲向蓝天,五分钟后,飞机上升到3200米的高空.由于气压急剧变化,记者用来做采访记录的签字笔的笔尖在不断地滴出墨水.……
报道中“签字笔的笔尖在不断地滴出墨水”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选填“增大”或“减小”),笔管内的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笔管外的气压.
4.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___做的,他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抽水机是利用_____________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6.大气压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大气压不仅随高度而变化,大气压还与__________有关。1标准大气压=_________________帕斯卡.
10、(08江苏常州)2007年夏季,高邮湖面上发生龙卷风,把大量的湖水“吸”人空中.龙卷风实质上是高速旋转的气流,它能“吸”起物体的原因是()
A.龙卷风内部的压强远小于外部的压强
C.龙卷风内部的压强远大于外部的压强
B.龙卷风使物体受到的重力增大
D.龙卷风使物体受到的重力减小
二、课堂训练
1、(08江苏苏州)据某报报道:
8.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________________,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其中_______________是利用托里拆利实验制成的,它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常用于气象站。
9.流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在流体中流越大的地方,流体的压强______________。乒乓球中的弧圈球是因为球在边旋转边高速飞行时,两侧空气的__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牛顿第一定律2. 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及其应用3. 热学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4. 光学光的传播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与凹透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使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掌握热学基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4. 培养学生对光学现象的观察能力,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浮力的计算、热传递和物态变化、光学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气压计、温度计、光学器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册、笔、纸、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流体力学、热学、光学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各章节的重点知识,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

2. 流体力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计算。

3. 热学:热传递、物态变化。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目:力的合成、浮力计算、热传递计算。

分析题目:生活中的光学现象、流体力学现象。

2. 答案:详见课后作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力与运动:研究摩擦力、重力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状态。

热学:研究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教案与练第七章力一、研究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单位和三要素,并能够用示意图表示力。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4.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重点:1) 力的概念和单位。

2)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3)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难点:1) 力的概念。

2) 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相关现象。

3) 重力的方向。

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XXX,简称N。

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且它们之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亦然。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1.弹力:1)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它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且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1) 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2) 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3)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小结与复习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是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物理知识,对基本概念、公式、定律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困难,如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电学中的电路等。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2.难点: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电学中的电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2.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练习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章的重点内容,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与本章知识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对本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电学基本概念和公式,能运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电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电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掌握物理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研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以及电功率公式的掌握和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流程
1. 温故知新
* 通过对前几节课研究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复电学基本概念和公式。

2. 新知得
* 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应用。

* 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 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电功率公式的原理和应用。

3. 练巩固
* 让学生结合例题和练题,练应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
电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延伸
*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电学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题。

2. 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应用电学知识的实例,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学生对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
律和电功率公式的掌握和应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学
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需要加强巩固和练习。

下一步需要根
据学生的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我认为,幼儿园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主,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以“力的作用”为主题的物理复习课程。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和游戏结合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观察,让他们理解力的作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滑轮组、绳子。

学具:记录表、画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气球,提问:气球为什么可以飘在空中?引出力的概念。

2. 实验一:力的作用可以让物体移动。

让每个孩子用手推一下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记录在记录表上。

3. 实验二:力的作用可以让物体形状改变。

让孩子们用手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形状的变化,记录在记录表上。

4. 游戏:力的传递。

孩子们分成小组,用绳子穿过滑轮组,传递物体,感受力的传递。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一件受到力的作用的例子,并画出来。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力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情景引入和游戏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幼儿园中学到知识,快乐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堂幼儿园的物理复习课程时,我发现有三个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2. 实验的设计:我设计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力的作用可以让物体移动,另一个是力的作用可以让物体形状改变。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回顾:复习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力与运动、压强与浮力、简单机械、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

2. 能力提高: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回顾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摩擦力、重力、惯性等知识点。

2. 压强与浮力:复习压强的计算、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等。

3. 简单机械:复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组、斜面的机械效率等。

4. 声现象:回顾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征、声速、回声等。

5. 光现象:复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凸透镜、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摩擦力、重力、惯性、压强的计算、浮力的计算、杠杆的平衡条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等。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大气压强的测量、机械效率的计算、透镜焦距的计算、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点讲解: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讲解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互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2)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书面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如力的平衡、动力学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拓展力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3)摩擦力的计算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重力、弹力、浮力等力的计算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力的概念和定律的理解。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结合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力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2.针对学生在力的计算和应用方面的困难,采用案例分析和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在物理学科上的自信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理解力的单位牛顿的含义,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课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的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物体的沉浮条件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和应用,物体的沉浮条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

2. 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定义,指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 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4.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5. 物体的沉浮条件: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即当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悬浮;当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下沉。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浮力的概念浮力 = 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 = 液体密度× 排开液体的体积× 重力加速度物体的沉浮条件浮力 > 物体的重力:上浮浮力 = 物体的重力:悬浮浮力 < 物体的重力:下沉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轮船能够浮在水面上?(2)为什么石头会沉入水底?2. 计算题: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0N,放入水中后,浮力为8N,求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上浮、悬浮或下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教案与练习第七章力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3)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3)重力的方向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

)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它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①发生弹性形变;②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1)观察量程、分度值(便于读数)。

(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调零)。

(3)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使用中:(4)测力时,要使弹簧中心的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使指针和外壳无摩擦,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重力、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地理位置有关。

公式:G=mg [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g=kg(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注:在没有特殊要求时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四、例题精讲【例题1】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它三个不同类,它是()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用力把铅球推出【例题2】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A.自行车匀速转弯B.水平路面上加速运动的小轿车;C.人造卫星绕着地球运动D.小车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五、作业:巩固练习六、教学小结七、教学后记《第八章力和运动一、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2)知道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常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这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惯性不是力,“惯性力”、“在惯性作用下”或“受到惯性”、“克服惯性”等说法是错误的。

利用惯性的实例: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的实例:小型客车前排乘客系安全带、车辆行驶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汽车限速、汽车禁止超载。

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步骤:①确认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②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改变;;③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④发生了何种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二、二力平衡1、几个力平衡: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可以用八字概括“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5、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设计】在一个光滑的桌面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两端分别用细线拴住,通过定滑轮与等质量的砝码连接,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把小车转一个角度,过一会儿,松开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注意事项】①实验要在光滑的桌面上进行,目的是使实验更加准确、可靠(排除摩擦带来的影响)。

~②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

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若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

9、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10、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三、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产生的条件: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第四: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测量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6、应用: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四、例题精讲五、作业:巩固练习&六、教学小结七、教学后记第九章压强一、学习目标(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其方向,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4)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5)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常考点1、压强概念的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3、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4、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一、压强1、压力: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