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 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城市经济 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 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宋代逐渐打破市坊 界限。
线索三 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

时期
发展历程
兴起、发展和繁荣(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
先秦时期 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 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 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②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理学走向僵化; 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
线索四 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
时期 战国
发展历程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西汉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政策(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 下海(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深化历史理解
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原因: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②中国一向 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③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主要种植稻谷、小麦、黄豆等作物,同时也开始养殖牲畜。

手工业方面,人们制作陶器、织布、制作器皿等。

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城市和贸易中心。

这个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但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兴起。

城市经济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诸侯国和各种商业集团之间的贸易活动繁荣起来。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器,这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秦汉时期,经济更加繁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经济的管理也更加集中。

秦朝的首都咸阳成为了一个非常繁荣的城市,商业非常发达,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秦朝还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汉朝时期,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

汉朝朝廷发展了渔盐、铸币等重要产业,确立了冶铸行业的地位。

随着金属铸币的出现,人们方便地进行交流和交易。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人们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物品输送到中亚和欧洲。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和农艺的改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期,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但也包括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发达,城市和贸易中心也更加繁荣起来。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人口增长迅速,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高度发达。

唐朝时期的长安和宋朝时期的开封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商业和文化交流非常活跃。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统一国家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

人口大幅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继续繁荣,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更加频繁。

明代的马可·波罗以及其他外国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二、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线索(一)农业发展线索1注意五个开始:(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2)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4)三国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南宋时江南经济开始超过北方2农具的发展(1)原始社会至夏朝使用石制和木制工具,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3)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

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1)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

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

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西周时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农作物(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胡萝卜、核头,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

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

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西瓜、同蒿开始引种。

(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和演化。

这篇文章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包括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以及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开端,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夏朝时期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稻、黍等粮食作物,养殖牲畜,进行纺织和陶瓷制作等手工业活动。

商朝时期,商人开始出现,商业交易逐渐兴起,商人利用青铜器进行交换和贮藏财富。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秦朝时期,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制度等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国家财政的发展。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推广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中亚地区的贸易交流。

此外,汉武帝继续推动水利建设,修筑大运河,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后来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和发达的时期之一。

唐朝时期,开放的市场和繁荣的贸易使得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此外,唐朝还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种植技术和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

宋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南宋时期,金融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各种金融机构,如钱庄和票号等,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衰退期。

明朝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内乱,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明朝时期仍有一些重要的贸易活动和经济发展,但总体上经济发展的势头并不强劲。

清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萧条和衰败的局面,封建专制制度和封闭政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自由发展。

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1. 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如黄河和长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交通运输基地,为农业和贸易活动提供了条件。

2. 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史是苏教版历史必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农田耕作和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得以增长。

同时,由于农耕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原始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城市化社会。

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分工和特殊化,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和交易各种物品,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一直是丝绸和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中心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与此同时,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贝壳、铜钱等货币形式的出现,便于交易和贸易的进行。

这一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创新。

在农业方面,人们发明了许多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还存在许多有关土地所有权、农民问题以及商业和贸易的条款和条件。

根据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详细列出这些合同元素,并使用适当的格式。

一个古代中国经济史合同的示例:合同编号: 001合同类型: 农民土地使用合同签订日期: 公元前200年签订地点: 陕西省双方当事人: 甲方 - 土地所有人乙方 - 农民合同条款:1. 甲方同意将位于陕西省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供其耕种。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1.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文献记载的朝代,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转变。

商代的经济以农耕为主,秸秆纺织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此外,早期商代还出现了个别的手工业作坊和市场交易。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最显著特点是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贸易的扩大。

由于汉朝实行属地萧条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与此同时,汉朝通过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国家的贸易,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国特产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流行。

4.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继续提高,新的农作物和农业工具被引入使用,农业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工业品和商品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

与此同时,城市化程度加深,南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繁华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5.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末尾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业产量继续上升。

此外,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中国特产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然而,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是其重要补充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迷人历程。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古代中国经济一、自然经济1、概念: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生产目的不是为了交换)2、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迟滞性)3、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近代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5、解体:近代解体表现为小农经济解体(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即织与耕的分离;家庭手工业商品化或破产即纺与织的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即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二、小农经济1、概念:又称自耕农经济。

小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的农民个体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的生产组织规模小,一般情况下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

2、历程:春秋战国→1956年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形成发展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经营成为可能。

秦汉以后,牛耕的逐渐普及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此后精耕细作的技术不断总结与提高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生产者)·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因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着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政府)4、结构形式:组织形式--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规模小)生产资料所有制----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5、特点:·稳定性。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第一讲 近百年来中国古代经济史 研究态势
第一节 清末至建国以前的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一、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开端
十九世纪末,中国传统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
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史学也 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的中 国人,试图用西方近代社会科学改造中国的 传统史学,喊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
已趋于沉寂,但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仍然 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继续对中国古代社 会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例如,经过吕振羽、 翦伯赞、范文澜等人在四十年代的努力,西 周封建说的体系基本上建立了起来。
作为这次史学革命旗手的梁启超,提出史学
的任务是“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 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而 不是象传统史学那样,只是“一人一家之谱 牒”。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社会经济也进 入史家的视野之中。
梁 启 超
梁启超:——
将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理论相比
较,写了《史记货殖列传今义》、《管子新 解》等论文; 他第一次把统计学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之中, 写了《中国史上之人口统计》等文,他还打 算写作《中国生计学史》。这些都可以视作 中国经济史学的滥觞。 不过,当时的“史学革命”,首先注重的是 通史体例和内容的革新,以及政治史、思想 史等领域的开拓,独立的经济史学科尚未形 成。
国立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主编的《现代史学》一直 把中国社会经济史方面的论文作为刊载的重点,主 要撰稿人有陈啸江、王兴瑞等人。 中山大学法学院还成立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当时重要的经济学刊物《中国经济》第二卷第九、 第十两期也出版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号”上下两 册,发表有关论文29篇,逾40万字。 《中心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和一些大学的 学刊刊载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文也不少。

了解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

了解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

了解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中国大陆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的发展成为支撑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基础。

本文将从朝代演变、农业生产、商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探讨中国大陆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朝代演变与经济特征1.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社会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开始形成,部落联盟逐渐发展成为王朝制度。

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粟、黍、稻为主,以及养殖牛、羊、猪等家畜。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商业交流和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的集权经济秦汉时期是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统一政权的建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农业生产大规模发展,灌溉技术得到改进,为农业生产的增产提供了条件。

同时,国家提倡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商业交流逐渐活跃,扩大了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的范围。

3. 隋唐时期的繁荣经济隋唐时期是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的繁荣达到了新的高峰。

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广大人民的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此外,国内外商业交流更加频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同时,在科技和制造业方面,中国大陆古代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等。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变革农业是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发展和变革对整个社会经济起到关键作用。

1. 种植业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大陆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导。

种植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耕作到改良耕作的过程。

原始耕作主要采用人力、畜力等传统农耕工具进行耕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耕作工具逐渐改进,提高了耕作的效率。

2. 养殖业的兴盛中国大陆古代农业生产中,养殖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养殖业的兴盛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为商业贸易提供了品种丰富的商品。

在养殖业中,饲养畜禽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皮革加工、肉类加工等。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历程充满了变迁与繁荣。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从中窥探中国经济的脉络与特点。

1. 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约1万年-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直接开采维持生存。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人们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和手工业。

2. 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奴隶制的统治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分工日趋细化,商业交流也日益频繁。

3.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秦汉时期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农业生产继续扩大,手工业制造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支柱。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封建等级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

此时商业活动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4. 帝国时代(公元1840年-公元1912年)进入帝国时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帝国统治。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稳定和繁荣的阶段。

工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工厂制造业的兴起使得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另外,铁路、电力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5.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科技进步和政治变革,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制造业的规模扩大,外国资本的引进使得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6. 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经济1.1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采集、打猎、渔猎阶段到农耕阶段的演变。

在农耕阶段,人们逐渐发展了粮食种植和养殖业,并开始利用水利工程进行灌溉。

农业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石。

1.2 农业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秦汉时期,农具的改进和轮作制度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宋代的水田分亩法和明代的三翻种法都是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里程碑。

1.3 农产品的贸易中国古代的农产品贸易十分发达。

黄河、长江等流域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

大量的粮食、丝绸、茶叶等农产品通过运河和陆路进出各个地区,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手工业经济2.1 手工业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和纺织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作各种器具、工艺品和服饰。

从战国到汉代,手工业逐渐崛起,并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特色手工业的繁荣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涵盖了陶瓷、丝绸、铁器、漆器等多个领域。

宋代的青瓷、唐代的丝绸和明代的官窑瓷器等都是中国手工业的代表。

手工业产品的制作和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

2.3 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达也催生了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唐代的长安、宋代的开封等。

这些城市成为手工业产品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 商业经济3.1 农村集市的兴起中国古代的农村集市是商业经济最早的形式之一。

农户将自己的农产品带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集市成为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3.2 商业组织的发展商业组织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人通过商会、行会等组织形式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商业风险,并推动商业活动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实物生产逐步发展,货币交换逐渐普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交易体系和商业网络。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和创新,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良,这些为后来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生产逐年丰富,这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手工业,手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制品在古代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细腻、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手工制品制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制品质量也逐渐提高。

在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从商周时期开始,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形式是商品交换,其中茶、丝、盐、铁等商品是主要的贸易商品。

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商业贸易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其中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将中国古代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第1课中国经济史PPT课件

第1课中国经济史PPT课件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 用
铁器时代到来,铁制农具逐渐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耕作技术的改进
牛耕、代田法、区田法等耕作技术的推广,增加了农作物 产量。
水利设施的兴建
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
手工业部门兴起与技艺传承
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技艺精湛
海外贸易政策
宋元时期继续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 理对外贸易。
贸易范围扩大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 等地的贸易更加频繁。
贸易商品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外,还增加了香料、药材、珠宝等进口 商品。
明清时期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
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民间对外贸易,只允许官方朝贡贸 易。清朝时期也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06
总结:回顾中国经济史,展望未来 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史发展脉络梳理
古代中国经济
以农业为主导,商业和 手工业逐渐发展,形成 了独特的经济体系。
近代中国经济
受西方列强侵略和内部 动荡影响,经历了从封 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 代的转型过程。
现代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的转变,经济持续高速 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 经济体。
列强经济侵略
西方列强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控制中国市场和资源, 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民族危机加深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
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影响
洋务运动背景
19世纪60年代,为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清政府开展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 号的洋务运动。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第二讲中国古代经济(一〕兴旺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①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②商周:少量青铜农具,中国进入“青铜时代〞,③春秋战国时期,开场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开场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传统歩犁的根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西域的坎儿井〔**民族特色〕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1〕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展生产活动;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4、评价:积极: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根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开展的经济根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根底。

消极: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场附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一、官营手工业——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一〕开展的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开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冶金、制瓷、丝织等领域在世界上一直领先。

〔二〕兴旺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撑〔三〕主要成就〔1〕高超的冶金技术〔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西方称中国是“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起,欧洲国家开场生产瓷器〔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西汉—有“丝国〞之称。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史涵盖了广泛的时间范围,包括从远古时期到20世纪初的漫长历史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一些主要内容:1. 农业经济:- 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主要经济活动。

农民通过种植稻米、小麦等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维持生计。

- 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稻的引入和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手工业和手工艺:- 古代中国发展了丰富的手工业和手工艺品,包括陶瓷、丝绸、纺织品、铁器等。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成为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上的重要商品。

3. 商业和贸易:- 商业活动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蓬勃发展,如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推动了经济的跨区域发展。

4. 货币和金融:- 古代中国逐渐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货币,包括铜钱和纸币。

货币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贸易。

- 商业银行和票据交易等金融机构的出现也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5. 政府管理和政策:-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采取了各种经济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税收政策、对商业的监管等。

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

6. 社会结构和阶层:- 经济活动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主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社会层次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7. 自然灾害和经济衰退:- 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等对古代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农业歉收,社会动荡,经济衰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贸易等方面的多方面发展和变化。

古代经济史

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古代的农业经济★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1.春秋以前,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

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石器和木棒。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石器。

2.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得到推广。

3.汉代发明使用耧车、二牛抬杠法4.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1.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原始农业出现,农作物种植是南稻北粟。

2.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桑麻种植普遍。

3. 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内地大量的农作物特产,如葡萄、苜蓿、胡瓜、胡麻、胡桃、核桃等4.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

5. 隋唐时期,主要引入了胡椒、香料、西瓜等6.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后甘薯、马铃薯、玉米、烟草等传入中国。

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

1.唐朝时期由于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成为商品。

2.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3.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水利工程的兴修。

1.西周时期已有人工灌溉。

2.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中平原成为沃野。

3.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5.元朝开凿通惠河与会通河水利工程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1、春秋:齐国改革,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变法,(措施)。

3、西汉:时期,轻徭薄赋重视农桑,出现了“ ”。

4、三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国兴修水利工程。

5、东晋、南朝:地区得到开发,为奠定了基础。

6、唐朝:重视发展生产,出现了“”和“”。

7、元朝:重视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还治理黄河。

8、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根据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奴隶制、亲人制、封建制等。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地区,奴隶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奴隶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归地主所有,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地主的领地上从事生产,以一定的剩余产品作为地主的地租。

二、农业生产古代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古代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以手工农耕为主。

古埃及的农业以尼罗河的灌溉为基础,收获丰收。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种植业主要以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牛、马、羊、猪等家畜为主。

在古代希腊,农业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

在古罗马,农业生产主要以大型的庄园农场为主,生产以供应城市和军队为主要目的。

三、商业活动古代商业活动主要包括原始交换和商品交易两种形式。

古代原始交换的范围较小,主要是通过亲友之间的手工产品交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开始逐渐兴起。

在古埃及,商品交易主要以粮食、石料和纺织品等产品为主。

在古代中国,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主要产品有稻谷、丝绸、茶叶等。

在古希腊,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以海上贸易为主。

在古罗马,商品交易规模宏大,主要以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为主。

四、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商品交换,先后出现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表古代货币的有金、银、铜等金属货币。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其最早的记录工具,且设有类似“殉葬仆人”的实物货币。

古代中国的商代,就已经制作了青铜器和金银饰品,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货币媒介。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开始制作金属货币,并逐渐形成了以金、银币为代表的货币制度。

五、世界经济古代世界经济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在古代亚洲,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非洲,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等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选读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选读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选读中国古代经济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经济发展的脉络,从早期的农耕经济到商业繁荣的宋明时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特征和发展路径。

本文将选取几个关键时期,探讨其经济形态、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 夏商周时期的农耕经济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开端,农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农业生产在此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依靠种植粮食维持生计。

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农具的改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加,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隋唐时期的国家财政与商业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农业与商业的繁荣期。

隋朝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调控,为国家财政的稳定提供了基础。

唐朝时期,国家实行市易务、商票等措施,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经济体之一。

3. 宋明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市场经济宋明时期,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海外贸易蓬勃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国家之一。

宋代推行市易务和茶盐专卖制度,明代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但内地经济市场却更加活跃。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与分配日趋合理。

4. 清朝时期的农业经济与封建专制清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封建专制的一个阶段。

尽管此时国内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但由于清政府对商业和手工业的限制,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抑制。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尖锐,这也是清朝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影响与启示中国古代经济史不仅记录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更为今日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从夏商周时期的农耕经济到宋明时期的市场经济,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中国经济适应时代变迁、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努力和成就。

古代经济的发展路径和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如何处理国内外经济关系、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一、古代中国的经济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并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们开始养殖动物、种植农作物,并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经济中,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他们耕种土地、养殖家畜,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社会人口逐渐增加,农民也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可以交换。

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除了农业经济,古代中国还有发达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等。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高品质而闻名于世。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也逐渐兴起。

商业经济以商品交换为基础,商人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取利润。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商业重镇,形成了一些繁荣的商业中心。

五、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在秦汉时期逐渐发展起来。

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换更加方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货币包括铜钱、银钱等。

货币的出现也推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六、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交通主要依靠陆路和水路。

陆路交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而水路交通则主要依靠船只。

交通的发展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管理。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都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减税、发展农业、支持手工业等。

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科技等其他领域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 1、相地而衰征 685BC,齐恒公时管仲赋税制度改革,对井田以外
的“私田”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等级而税。 2、初税亩 594BC,鲁季孙氏规定,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履
亩而税”,即“初税亩”; 590BC,鲁国宣布“作丘甲”,提高“野人”的地
位。 3、郑“作丘赋”、秦“初租禾”等 对私田所采取的一些列措施,旨在围绕着增加政
(二)人口税向土地税的转变。随 着土地私有制的加深,唐朝后期地 主田庄兴起。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 庸调制被破坏,农民逃亡,沦为地 主的佃户,系之以丁身的租庸调向 两税法过渡。两税法则放弃按丁征 税的办法,按以土地为资产重要内 容的户税、以“履亩征收”地税作 为征收内容。
明代张居正改革,将赋役合并分摊 在田亩之中。它上承唐宋两税法, 下启清摊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役 平行征收,统一役法,简化了赋税 制度。
(一)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末年,“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加速
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政在家门,民无所 依”致使权力下移;“公室” 、“私家”为了夺 取自身利益,都不断地进行变革。 战国之际,各国纷纷寻求变法。商鞅变法便是其 中之一: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推行郡县 制,使县成为直属国君的地方组织,加强中央集 权。 社会风俗:改变父子相居的落后习俗;培养勇于 公战而怯于私斗的社会风尚。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实行“辕田制”;重农 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 商鞅变法(356BC、350BC)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 也最为典型的一次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它顺应了 历史要求,从而使得秦国迅速强盛,为后来统一 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 2、不分主客户,一律按现居地登入户籍
纳税; 3、放弃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
税。按资定等,纳户税。履亩征地税; 4、商贾按财产的三十分之一纳税; 5、户、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 6、量出制入,确定总税,分配各地。 该法主要是按亩征户、地税,同按丁征收
的租庸调制是一个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官僚、地主、客户、商贾都需纳 税,扩大了纳税面,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 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 土地 制度 沿革
(一)奴隶社会土地制度 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形式,也
是奴隶主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源自于原 始社会后期土地分配制度,经历商朝,到 西周强盛,春秋战国之际逐步瓦解。 西周宗法分封制规定:周王为天下宗主, 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进行分封:周王— 诸侯—卿大夫—士。如此周王、诸侯、卿 大夫、士共同成为土地的实际占有者,役 使奴隶劳动,从而形成稳定的奴隶制单位。 这种来自分封、经过疆理规划的耕地曰: 井田或公田。 有二方面含义:是受封者分田制禄的单位; 是课验奴隶勤惰的单位。 运行方式:层层纳贡;承担镇守疆土、捍 卫王室职责。 衰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外私田的 开辟,不同形式的税收制度、方式的改革, 至战国时期该制度走到历史的尽头。
(三)单一土地税的形成。清 康熙时期,赋税制度仍在探索 阶段。雍正元年(1723年)正 式下诏,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 即将康熙五十年(1711年)固 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田 赋之中一并起税。
至此,封建国家实行了单一的 土地税制。
中国历史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人 头税基本被废除。
三、 历史 上的 相关 变法
一条鞭法(又曰:条鞭法)主要内 容:
1、赋役合并,部分摊丁入亩。即把 徭役合并征收,部分丁役摊入田亩。
2、赋役征银,由地方官征收。 3、以州县为单位,把一切赋税、役
法合编,确定征收总数。
该项措施,改变了历史上赋役平行 征收的做法,简化赋税制度。上承 唐宋两税法,下启清摊丁入亩,是 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抑制豪强, 松弛了农民的人身控制,利于生产。 赋役征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 发展。
王试图从维护赵宋王朝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触犯了大官僚、 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而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态度动摇,加上用 人不当、机构不健全,更为主要的是不可能解决土地问题,使 得农民在变法中未得到好处,故而失败。
但,王安石摧抑了豪强兼并势力、发展生产、理顺了经济,增 加了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府的财政收入、解决争霸过程中对外战争中的兵 员、军赋问题。肯定和适应了春秋以来生产关系 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一些赋税制度的变更,事实上是肯定 了土地所有制从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三)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 变动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改革, 加速了春秋时期业已出现的土 地私有化倾向,变革旧的生产 方式,并从制度层面加以巩固。 如秦国商鞅变法,所推行的 “辕(爰,易)田制”,即按 人授田。农民对所授之田有使 用权,无所有权(土地国有, 私人经营),国家从法律上予 以保护。这一措施,逐步导致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二、 赋税 制度 沿革
井田制的赋税方式是“兼用民力”,直接 占有劳动产品。随着该制度的瓦解,私有 制的出现,为了增加政府财政,统治者相 继采用了“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初租禾”等方式。其特点即是:皆从土 地征税。
这种封建赋税制度可分成:按土地、人口 两类征收,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加以考察:
(四)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 “叠床架屋”式的政府官员,使得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十分严重。在忧患意识和改革思潮激荡 下,1069年,宋神宗任用“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王安石为宰 相,进行变法: 1、富国:均输法、市易法。意在“便转输、省劳费”和限制 富商巨贾操纵物价,增加政府收入; 青苗法。即对常平仓进行改革; 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 募役法。政府出钱,雇人充役。根据户等高低,收免疫钱; 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均平赋税。 2、强兵:置将法。整顿军队,挑选主将,提高战斗力; 保甲法。用民兵代替士兵;每大保每夜值班巡夜,加强对人民 控制; 保马法。军器监法。 3、改革学校、科举:兴学校。颁布《三经新义》为变法制造 舆论根据; 改革科举。以《三经新义》作为科考的准绳。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封 建化的必然结果。它表明:征服了汉族和其他少 数民族的鲜卑族,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 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的封建 化进程。
(三)两税法
随着地主田庄的普遍发展,以均田制为基 础的租庸调制受到破坏。780年,唐德宗 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
张居正改革
明神宗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实行了一些 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1、清丈土地,改革赋税制度,推行一条 鞭法,以扭转财政危机;
2、整顿吏治。“考成法”,严格考察各 级官员贯彻朝廷诏旨情况,提高内阁实权, 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 。目的在 于“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 和“强公室,杜私门” 。
(四)土地私有制 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并贯穿于整个封
建社会。不过,这制度有一个深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如下: 1、至安史之乱时,官民田长期并存,以民田为主、官田为辅。
民田主要是指地主和自耕农占有,以自耕农为主。唐代后期, 随着土地私有化的深化,均田制崩溃,封建契约租佃制日益发 展,自耕农转变为契约租佃农民。 2、私有制确立之后,土地兼并使得土地集中成为有规律的历 史现象。这与相应的农民起义的周期爆发是一致的。如果说,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反对暴政的话,那么北宋钟相杨幺、明末的 李自成张献忠则是因为土地问题。 3、对土地私有制的若干干预政策。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确保 自耕农的相对稳定,封建统治者试图从宏观上对现行的土地所 有制进行调控。如: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 的均田制。这些措施在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人身依附关系 强化时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从根本上触 动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4、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有了进一步 发展。租佃制全面推行,反映在政府的土地政策上则由国家干 预到宋的“不抑兼并”、“不立田制”之上。土地买卖,大土 地占有制的合法性,地主被称为田主,而佃农则正式列入国家 户籍,摆脱了依附于地主的关系,地主与佃农的关系为经济契 约关系,这是一个历史进步。 5、这种制度体现在地租上,则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然后 进行剥削。租税一般是农产品的一半或者更多。南北朝时期还 出现过劳役地租。正赋之外,名目繁多:支移折变、经总制钱、 折色等。农民是在地主和政府的双重剥削下生活。
(一)土地、人口两税并征,是秦汉至唐 初的主要特点。
1、两汉赋税以人头税(算赋[15-56]、口 赋[7-14] )所占比重较大,而田赋则较轻。 这种轻田租的政策,对鼓励垦荒、恢复农 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北魏、隋、唐 初实行租(庸)调制,按床、丁征收占主 要成分,而按财产、土地征收比重很小。
3、整饬北方辽东。整饬边防,修固长城。
此次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 但顺应了历史潮流,客观上抑制了豪强势 力。一条鞭法的实施,使政府收入有了明 显的改变,同时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松 弛,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使得 手工业、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推行均田制:男子受露田(谷物,40亩),妇
女一半,不准买卖;桑田作永业田,奴婢、良人、 耕牛皆授田。官吏给公田。同时实行以“一夫一 妇”为一床的租庸调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三长 制(邻、里、党)。其精神就是在不触动地主利 益的前提下,把农民更多地束缚在土地上,成为 国家编户,确保租调征发和力役使用。农民因之 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 族人民成为均户,利于其封建化进程。 2、整顿吏治:颁布俸禄之制,严明赏罚。 3、迁洛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 易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