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症出现的成果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眩晕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头晕、眩晕、不稳感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在临床上,中医结合西医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水平。

一、临床材料及方法1.1临床材料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眩晕症患者共100例。

其中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3岁。

病程从数天至数年不等。

1.2方法对病人在初诊时进行查体和问诊,记录病史、症状、眩晕的性质、发生规律、伴随症状等。

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中医体质辨识。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眩晕症的病因病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采用联合中西医治疗,中医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西医药物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1治愈标准1)症状消失:患者主诉的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体检正常:眩晕症状消失后,相关体征指标恢复正常。

2.2治疗结果经过治疗,100例患者中,治愈72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6%。

2.3治疗结果分析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西医病因病机,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

西医药物治疗主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提高治疗效果。

三、讨论眩晕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医治疗眩晕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确定病人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可以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

西医药物治疗则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镇静安神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等,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研究只是对眩晕症患者的一次临床治疗观察,没有采用对照组和随访调查,缺乏更加科学的验证。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即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名家在治疗眩晕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1.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眩晕病多与脑、耳、眼等器官功能失调有关,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器官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2. 中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病主要通过调理肝风、疏肝气以及补益脾胃等方式来改善病症。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四逆散等,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3. 饮食调节:中医认为,眩晕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调节。

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红豆、黑米等,同时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情志不宁、过劳等因素有关,因此患者需要注意调节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疲劳;规律生活,注意充足的睡眠。

以上是中医名家治疗眩晕病的一些经验,但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医学养生常识】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医学养生常识】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
文章导读
引发眩晕症的不良因素有很多,要想得到有效治疗中医辩证疗法最好,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益精填髓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好方法。

一、肝阳上亢
主症见眩晕欲扑,头胀头痛。

可兼见耳鸣,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肢麻震颤。

若情志不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故眩晕欲仆;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多梦;情志拂郁则更易郁而化火,故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或加重。

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二、气血亏虚
主症见头目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

可兼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淡白,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若病后体虚或年老体虚,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劳则伤气,故动则加剧,遇劳即发;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及四肢百骸,故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唇甲淡白;血不养心故心悸不寐;肺脾气虚,则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中西药结合治疗老年眩晕研究进展

中西药结合治疗老年眩晕研究进展

中西药结合治疗老年眩晕研究进展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为“实”)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虚”),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老年眩晕,则多以“气血虚,痰瘀甚”为主要病机。

笔者搜集近4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眩晕的资料,综述如下:1 尼莫地平加用眩晕宁治疗老年颈性眩晕[1]颈性眩晕为颈椎骨质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血管痉挛所致,尼莫地平为钙通道拮抗剂,能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还能降低红细胞脆性及血液粘滞度,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对脑血管的扩张作用尤为明显,可改善脑血管痉挛、缺血,增加脑血流量,但运用尼莫地平治疗颈性眩晕,仅能缓解部分病例,并且某些患者因不能耐受其副作用而停止使用。

眩晕宁片主成分为白术20g、半夏6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10g、菊花10g、墨旱莲10g、牛膝10g、女贞子15g、泽泻10g等,经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片剂。

临床与药理研究显示,眩晕宁片有抗炎消肿作用,可消除颈椎病所致的炎症,并可提高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这些中枢神经递质与维持精神、情绪及睡眠正常密切相关。

同时能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消除眩晕症伴有的植物神经机能紊乱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还有良好的安定作用,它不同于一般镇静催眠药,即使接近于中毒剂量仍然不呈现催眠效应。

尼莫地平加用眩晕宁治疗老年眩晕减少西药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突出改善眩晕症状,效果显著。

2 银杏达莫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加“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为脑部疾病所引起的眩晕,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改善脑血液流变学状况,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改善缺血缺氧和舒张血管平滑肌以及保护神经等作用。

[2]研究表明: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盐酸氟桂利嗪属高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改善脑干前庭系统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减轻或消除眩晕症状。

辨证治疗眩晕120例

辨证治疗眩晕120例

10481048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 ne s e M e di ci ne M o der n Di s t ance Educ at i on of C h i na第6卷第09期2008年09月眩指眼前发黑,眼花缭乱,晕指头晕,头重脚轻或旋转不定。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近年来,笔者对眩晕证按照中医辨证,分为6型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52例,女68例。

年龄30-75岁。

其中高血压病眩晕36例,中枢性眩晕20例,内耳性眩晕21例,低血压性眩晕17例,神经官能症眩晕22例,外伤性眩晕14例。

病程最短2天,最长18年。

1.2诊断标准①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或眩,或视景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

②可有反复发作史。

本组病例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根据证侯特点分为6型进行辨证论治。

2.1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头痛且胀,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之法,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夜交藤、桑寄生、石决明各30g ,茯苓、杜仲各20g ,夏枯草、牛膝各15g ,天麻10g 。

2.2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之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茯苓20g ,白术、法半夏各15g 、生姜、陈皮各10g ,甘草6g 。

2.3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心悸失眠,神疲懶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治以补益气血,健脾开胃之法,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白术、党参、黄芪各20g ,当归、酸枣仁、茯苓各15g ,生姜、龙眼肉、天麻各10g ,木香(后下)、炙甘草、远志各6g 。

2.4瘀阻脑络型眩晕耳鸣,或头部刺痛(多有头部外伤史),失眠,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沉弦。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本病为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脑梗死、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病、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辨证后从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瘀活血通窍等方面施治,疗效显著。

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1. 温针、电针疗法针灸治疗以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为总的治疗原则,将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辨证准确,针刺到位,配合电针可取得良好效果。

2.耳穴埋豆疗法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如眩晕的病人可以取肝阳、脑干、内耳、枕、额等穴位。

3.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这双重治疗作用。

经皮吸收药物,可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还可避免胃肠刺激。

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4.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恶心、呕吐、心慌等症。

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眩晕表现与此相似,不易区别。

治疗上手法复位效果良好。

眩晕的预防调护: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避免肥甘过咸,戒烟戒酒;发病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

眩晕缓解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的功能锻炼。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

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

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

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

《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

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

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

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一、中医病因病机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

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二、诊断要点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三、中医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者可发展为中风而危及身体健康。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阴虚阳亢,肝火上炎,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瘀阻窍所为,当以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祛瘀化痰为治。

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所致的眩晕,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辩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风痰上扰型:主要表现为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当以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为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取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天麻、大枣、橘红各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蛇胆陈皮口服液(片、胶囊),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天麻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眩晕宁冲剂,一次8g,一日3~4次,开水冲服。

2.肝火上炎型:主要表现为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当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取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益母草、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夏枯草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复方罗布麻冲剂,或山花晶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龙胆泻肝口服液,或夏枯草膏,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3.气血亏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眩晕症中医治疗经验总结

眩晕症中医治疗经验总结

眩晕症中医治疗经验总结眩晕症在咱中医这儿可大有讲究呢!咱先说说眩晕症是咋回事儿吧。

眩晕症呀,就是那种感觉天旋地转的,有时候站都站不稳,脑袋就像在坐过山车似的,可难受了。

这病可不分男女老少,说找上谁就找上谁。

那中医咋看眩晕症呢?中医认为啊,眩晕症的原因有好多呢。

比如说气血不足,就像那汽车没油了,跑不动,人要是气血不足啊,脑袋就晕乎乎的。

还有啊,肝阳上亢也会引起眩晕症。

这就好比那锅里的水开了,热气直往上冒,肝阳太盛了,就容易让脑袋发晕。

另外呢,痰湿内阻也是个常见原因。

就像那路上有很多泥巴,车走起来就不顺畅,身体里有痰湿,气血运行就会受到阻碍,人也就容易眩晕。

那中医治疗眩晕症都有啥办法呢?中药调理那是必不可少的。

要是气血不足呢,就会用一些补气血的药,像八珍汤之类的。

八珍汤就像一个营养套餐,里面有人参、白术、茯苓这些能补气的药材,还有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这些能补血的药材,就像给身体补充能量一样,气血足了,眩晕自然就减轻了。

要是肝阳上亢呢,就得用平肝潜阳的药,像天麻钩藤饮。

天麻就像一个小卫士,专门去平定那上亢的肝阳,钩藤也来帮忙,把那乱冲乱撞的阳气给降下来。

对于痰湿内阻的情况呢,半夏白术天麻汤就派上用场了。

半夏就像个清洁工,把身体里的痰湿打扫干净,白术健脾,不让痰湿再产生,天麻来止晕,这样身体就清爽了,眩晕也就消失了。

除了吃药,中医的针灸推拿对眩晕症也很有效哦。

针灸就像给身体里的穴位打电话,告诉它们要好好工作。

比如说扎百会穴,百会穴可是个很重要的穴位,就像身体的司令部,扎这个穴位能提升阳气,让脑袋清醒。

还有风池穴,风池穴就像个避风港,刺激它能把那些让脑袋晕的风邪赶跑。

推拿呢,就像给身体做按摩一样,通过按摩头部、颈部的穴位和经络,让气血运行顺畅。

按摩师的手就像魔法棒,在头上、脖子上这么一按一揉,头晕的感觉就会慢慢减轻。

还有啊,在生活中咱也得注意。

得了眩晕症的人啊,可不能太劳累了。

要像照顾小婴儿一样照顾自己,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中医按摩治疗颈型眩晕症的体会

中医按摩治疗颈型眩晕症的体会
肩 部 位 揉 、 、 和仰 卧 势 颈 椎 牵 引 为 主 ) 拿 搓 。治 疗 2次 即 解 除 症 状 , 固 4次 后 痊 愈 , 访 至 今 未 复 发 。 巩 随
4 讨 论
6 4岁 。 职业 : 部 1 干 8例 , 师 1 教 0例 , 人 8例 , 机 7例 , 工 司 农 民 5 。病 程 最 短 9 , 长 6a 1 例 最 d 。 1例 为 单 纯 型 椎 动 脉 型 颈
12 2 侧 卧 .. ① 拇 指 下 行 揉 、 颈 部 椎 旁 大 筋 , 捏 颈 根 部 拨 拿
42 1 初期 ..
本 病 早 期 表 现 为 疲 劳 时 颈 间 酸痛 , 时 头 痛 眩 有
以缓 解 颈 椎 动 脉 的 痉 挛 。 ② 多 指揉 、 搓 擦侧 颈部 , 手 以舒 筋 活
422 中期 .. 如果 病 变 早 期 未 被 重 视 而 继 续 发 展 , 出现 经 可
枕 部 , 点 百会 以振 奋 头 皮 神 经 末 梢 , 跃 脑 组 织 。② 一 手 扶 揉 活
枕骨 下 沿 , 一 只手 握 下 颌 部 , 另 嘱患 者 放 松 后 双 手 协 同 将 颈 椎 向上 牵 引 , 做颈 椎 左 右 旋 转 摇 动 , 正 扶 错 位 。③ 揉 点 阳 陵 并 以 泉 、 冲、 太 太溪 , 搓 肾俞 、 元及 足 内侧 , 揉 关 以调 补肝 肾 , 阴潜 阳 。 滋 12 4 坐 位 .. ① 拇 指 上 行 拨 颈 椎 脊 突 边 缘 , 指 揉 颈 侧 肌 多
血 , 经 散寒 。 温 12 3 仰 卧 .. ① 双 手 掌 揉 擦 太 阳 ; 指 指 端 后 行 梳 前 法 至 后 多
晕 , 加 休 息 症 状 即 时 消 失 。这 是 最 好 的治 疗 时 机 , 加 诊 治 稍 稍 即 可将 疾 病 消 除 在 萌 芽 中 , 而 此 时 也 是 被 人 们 忽 略 而 延 误 然 病 情 的 时期 。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验案探析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验案探析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验案探析前言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所有门急诊患者中有5%至10%的比例。

眩晕症的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眩晕症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血府逐瘀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治疗眩晕症的疗效备受认可。

本文将探讨血府逐瘀汤的治疗眩晕症的经验和临床试验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方剂中医药有许多方剂可以治疗眩晕症,例如四逆散、龙胆泻肝丸、谷氨酸钠、补脑益气汤等。

在其中,血府逐瘀汤是用来治疗因气血不足、经络阻滞而引起的头晕、眩晕的常用中药方剂。

据文献记载,血府逐瘀汤是晋代医学家王叔和创制的,原方的组成为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香附、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九味药材,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化瘀止痛。

其主治头痛、头晕、血瘀痛等。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的机理血府逐瘀汤的主要成分为桃仁、红花、川芎和当归,它们的作用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化瘀止痛。

临床证明,眩晕症的病因主要是血瘀,血瘀是导致局部血流阻滞,引起气血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府逐瘀汤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瘀堵塞,从而达到调和气血的目的,促进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运作。

此外,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红花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两种中草药的组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川芎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也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因此,血府逐瘀汤对于治疗眩晕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的实验研究实验设计一份针对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的实验研究发表于《江苏中医药》杂志上。

该实验共有60例眩晕病人参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的病人采用血府逐瘀汤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连续疗程14天,而对照组的病人采用西药治疗,例如美托洛尔等常用降压药,同样疗程为14天。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眩晕缓解率更高。

中成药治疗眩晕5例

中成药治疗眩晕5例

家庭医药 2018.0544传统医学传统高血压在中医属“眩晕”范畴,以头晕、头痛为主要特征。

病机为肝阴暗耗、肝阳上亢;或过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精衰、肾水亏虚。

总之发病主要在肝、脑,也可涉及脾肾,终致眩晕。

治疗上除根据辩证采用煎剂,还可选用“简、便、廉、验”的中成药。

笔者搜集并整理了5个用中成药治疗眩晕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高血压速降丸:较适用于单纯性高血压者45岁的李先生因偶尔出现头晕、头痛、软弱无力,自我诊断为“工作疲劳综合征”,自服复方氨基酸口服液、安神补脑液3个月未见效,到某医院就诊。

医生诊断为眩晕(原发性高血压)。

因害怕西药的副作用,李先生要求医生开中药口服。

医生给予高血压速降片口服,10天后头晕、头痛消失,软弱无力减轻;1个月后软弱无力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效不更方,继续巩固用药1个半月。

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高血压速降丸由茺蔚子、琥珀、蒺藜、乌梢蛇、天竺黄、阿胶、菊花、法半夏、夏枯草、大黄、白芍、赤芍、白薇、当归和牛膝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平肝降逆的功效。

临床上,本药用于虚火上升引起的眩晕(症见头晕目眩、脑中胀满、颜面红赤、烦躁不宁、言语不清、头重脚轻、步态不稳和知觉减退)、连续3次不同时间测血压达到或高于140/90毫米汞柱者。

用法:口服,每次20粒,每天2次。

注意事项:体虚胃弱(症见瘦弱或虚胖无力、纳差)者酌减;感冒、泄泻期间停服;孕妇忌用。

强力定眩片:较适用于伴血脂异常者57岁的何大妈出现眩晕、头痛和耳鸣6个月,每于疲劳、感冒和大量荤食时加重,自我诊断为“头风兼慢性感冒”,自服祛风止痛片和感冒灵1个半月未见效,到某医院求诊。

医生诊断为眩晕(高血压、血脂异常),给予强力定眩片口服,中成药治疗眩晕5例□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金伟10天后眩晕消失,头痛和耳鸣缓解;1个月后头痛和耳鸣消失,血中胆固醇下降。

效不更方,继续用药3个月胆固醇恢复正常。

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强力定眩片由杜仲、杜仲叶、野菊花、天麻和川芎组成,具有定眩、止痛、通络的功效。

中药汤剂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d c c in d c c i n o e b i f e c n r l o p. e ef a i so e t o p e td f r7 d y r v u t d Re u t: h o a e o t e o t n t a s o o t u Th f e e e ft wo g u st a e a swe e e a ae . s ls T e tt o o h s h t og r i h r r o l l ef c ie r t e t n o p wa 7 9 . 5 0 o ec n o o p. he ewe e sg i c n i e e e o  ̄e ewe n t e t fe t ae o t t a me t u s9 . % 8 . % f o t lg u T r r in f a td fr nc s c mp d b t e wo v f he r r g h t r r i f h
液 汤主要有增强免疫 , 提高 机体适应性 , 抗炎 , 提高耐缺氧 能力等作用 。从数据 中我们能观察到治疗组患者其生存质
阴. 中医药临床杂志, 0 ;7 1 :4 1 . 2 5 1 ( ) 1— 5 0 [ ] 丽珠. 存质量 在中 医肿瘤 学综合疗 效评价 中的作用 [. 3林 生 J中 J
pt ns eern o ydv e t t ru s4 ae fh ot l ru eetknwt S va eat gteG soi jci ai tw r a dml id di owog p , 0c s e nr opw r e i I a iXusi n at danet n e i n o s ot c o g a h l o h r i o
梗死或 出血等病引起眩晕的患者。8 8例患者均以眩晕为主

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研究与实践

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研究与实践

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研究与实践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困扰。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问题引起的。

因此,中医学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其中穴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眩晕症的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研究与实践。

一、中医学对于眩晕症的认识中医学将眩晕症归为“眩”症,认为它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中医学的治疗理念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来缓解眩晕症的症状。

而其中穴位疗法则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二、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原理中医学认为,人体存在着多条经络,而穴位则是经络中重要的节点。

其中一些穴位与头部的经络相连,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气血的流通,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此外,穴位疗法还可以促进脑部神经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缓解症状。

三、研究证明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有效性针对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有效性,许多研究已经得出了积极的结果。

例如,一项针对60名患有眩晕症的患者的研究表明,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效果可以持续一段时间,这对于长期患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四、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实践经验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眩晕症的治疗,医生们通常会选择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

例如,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时,常采用的穴位为风池、翳风、睛明等。

而对于慢性眩晕症的治疗,则可能会使用一些其他的穴位,如曲池、太阳、合谷等。

不同穴位的选择会因患者的病情而有所变化,需要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判断。

五、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注意事项虽然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需要确保针具的消毒和穴位的准确定位,以避免感染或误刺。

其次,由于穴位治疗涉及到刺激,对于孕妇或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操作。

最后,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咨询医生。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目的通过对眩晕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后实施辩证护理,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从而提高治愈率,提升服务满意度的。

方法对115例眩晕患者施行辨证施护,肝阳上亢患者平肝潜阳;痰湿中阻的患者化痰祛湿;气血亏虚的患者补益气血;肾精不足的患者补肾益精,瘀血阻窍的患者活血化瘀。

结果115例患者,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结论根据眩晕患者的辩证分型施护,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眩晕发作的次数,缓解眩晕发作时的症状,可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眩晕;辨证分型;辩证施护;同病异护眩晕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眩晕大多数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

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按照其症状和舌苔脉象四合参诊,进行辩证分型后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其中男72例,年龄30~84岁;女43例,年龄32~78岁;病程3~68 d,肝阳上亢22例,痰湿中阻56例,气血亏虚11例,瘀血阻窍15例;肾精不足11例。

1.2方法辩证施护前实施护理评估,主要评估内容有①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观察患者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等。

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血压,眩晕发作与患者体位变化有无关系,饮食与眩晕症状有无关系等,并注意听取患者主诉。

②生活自理能力。

③心理社会状况,有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2结果本病区115例患者通过施行辨证施护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3护理3.1一般护理①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轻症闭目养神、急性期和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

②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弯腰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③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变化。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40例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两组眩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副反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显效率为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显效率为38.2%,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辨证;眩晕;临床疗效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1]。

眩晕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周围性眩晕最为常见,多数与耳部疾病有关。

不同的疾病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对不同病型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眩晕患者140例,均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诊。

男86例,女54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4岁,平均51.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9年,平均3.7年;原发病症:冠心病38例,高血压46例,糖尿病4例,颈椎病26例,内耳眩晕症18例,其他8例。

所有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症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倍他司汀4~8mg,每日3次;美克洛嗪25mg,每日3~4次,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具体如下:(1)气血亏虚型:人参15g、当归12g、白术12g、黄芪25g、茯苓10g、川芎12g、地黄12g、肉桂6g、白芍12g、牛膝12g、炙甘草10g。

《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

《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

《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内容提要:运用自拟“舒心消头汤”为主临症加减治疗《眩晕》证,疗效满意。

收集的36病例中痊愈17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

关键词:眩晕症,舒心汤,治验。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内科疾患。

祖国医学对于本病早有描述,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记载。

它在现代医学中,包括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

笔者从事眩晕症的中医治疗已20余年,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采用自拟舒心清头汤治疗经验小结,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年龄20-69岁,以50岁左右居多。

本组病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CT检查为诊断依据,其中内耳内耳性眩晕7例,脑动脉硬化5例,高血压8例,贫血4例,神经衰弱9例,脑部疾患3例。

2、治疗方法:舒心清头汤:柴胡10g,党参15g,法夏15 g,陈皮15 g ,茯苓15 g,竹茹10 g,枳实10 g,紫丹参15 g,郁金冲15 g,甘草5 g。

加减:分五个证型进加减。

(1)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增剧,两颊潮红,急燥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薄黄,脉眩数。

舒心清头汤加钩藤15 g,石决明15 g,淮牛夕15 g,杜仲15 g,便秘加槐角30 g,便溏则加炒谷芽30 g。

(2)痰湿中阴型:症见眩晕,头重,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舌白腻,脉濡滑。

舒心清头汤去柴胡、黄芩、党参,加香附15 g,黄连10 g,砂仁5 g,石菖蒲12 g。

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如代赭石以镇逆;若见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浊化火”,舒心清头汤去黄芩加百部15 g,黄连10 g。

(3)肾虚型:症见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或带下腰酸),失眠多梦。

探讨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
齐妍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年(卷),期】2017(008)021
【摘要】目的对眩晕症使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中医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选取了60例眩晕症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以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患者接受了1周的中药治疗,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改善,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全部患者中共有51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8.33%.结论中医对眩晕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高,对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安全性和稳定性均比较高.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齐妍
【作者单位】大庆市中医医院中医脾胃科,黑龙江大庆 1633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研究 [J], 卢彩艳
2.30例眩晕患者应用中医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J], 刁志妍
3.探讨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 [J], 李聪亮
4.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痛的临床效果探讨 [J], 王彩红
5.眩晕的中医治疗探讨 [J], 周继莲;张思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眩晕症出现的成果
1、眩晕的发生与人的脏腑有关。

观察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肝阳上亢诸风掉眩;清浊升降失调,聚湿痰积必眩晕。

2、眩晕症的病人都是虚证,但不可乱补、眩晕症的病人都是虚证,虚者补之,绝对正确。

但不可乱补。

怎样补?在用药方面要具体分析,临床观察有的补药服了很好,有的服后反而不好,足以证明药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正确的补法是靠准确的选药,选药是根据药的药性进行。

3、治疗以辨病为主。

明确是哪种眩晕病、属于哪种类型眩晕。

眩晕症有多种,先确定是哪种眩晕。

已确定是美尼尔氏综合症,分辨是眩晕症中的哪种类型。

根据症状表现,提出分型,对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经药引经药(药引子):美尼尔氏综合症的主要病所,重要部位体积小到毫米,而且在颞骨内、靠内耳,目前世界范围内,所用的药,穿透不到病所,如何使药物能达到病所。

就要选择理想的引经药,通过引经药,将有效治疗眩晕的药引达到病所,就能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中药能够办到此种特效功能。

5、美尼尔氏综合症分为八种类型。

从古至今没有人将美尼尔氏综合症分型。

我根据症状表现,对美尼尔氏综合症进行了分型,70年代正式提出分型,分型对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6、系列‘眩晕尼尔康’研究成功。

运用中医的理论,依据祖传秘方,运用中医的理论,研究出科学的配方,配制成中药有效的,系列‘眩晕尼尔康’。

有效的运用中药中的引经药(药引子),选择了具有穿透性机能很好的引经药,将有效的中药引达到病所内。

使其迷路的压力降低、淋巴循环通畅,从根本上发挥治疗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多种眩晕症的作用。

巩固时期的治疗服“眩晕尼尔康”或“眩晕尼尔康加强”具有抗复发作用,使淋巴成份恢复正常,有效的防止复发。

7、总结3600例美尼尔氏综合症。

姜主任1996年按照美国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的标准总结,总结3600例美尼尔氏综合症,有效率为96%,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997年全国中医学术会,邀请姜主任向大会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

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3600例。

8、美尼尔氏综合症分为八型。

分型对诊断、治疗有一定意义现将美尼尔氏综合症分型,分别介绍八种类型:
1、普通型又称常见型,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先后出现。

2、首发耳鸣型,耳鸣发生在其它症状之前,数月、数年。

3、重耳鸣型:耳鸣表现重。

耳鸣发生了,眩晕容易发作,眩晕表现重,耳鸣也重。

眩晕治疗好了,耳鸣未治好,眩晕必复发。

4、无耳鸣型,眩晕发作5次以上无耳鸣,称其为无耳鸣型。

5、突发耳聋型,眩晕发作过程中,由于压力特大,膜迷路破裂,发生突然耳聋。

耳聋多在—侧,亦有双侧交替发生。

重视耳聋早期治疗好。

6、延缓眩晕型,表现波动性、神经性、进行性耳鸣、听力下降,(短时间不发生眩晕)多数年甚至20年才出现眩晕。

7、隐藏耳鸣型,病人外表表现没有耳鸣,但耳内有堵塞、闷胀、闷热、瘙痒、微痛的感觉,这是一种隐藏无耳鸣型美尼尔氏综合症。

其中有部份人听力下降。

8、眩晕状态型,一个月内发作三次以上,有此次眩晕尚未好,下次眩晕己来。

患者处于眩晕状态、称眩晕状态型(晕型)。

美尼尔氏综合症分为八种类型,在治疗方面要注意,突发耳聋型,是某部位的膜迷路,由于压力特大,膜迷路突然发生破裂致突发耳聋。

早期服眩晕尼尔康,能恢复听力。

治疗适时加服或改服通窍耳聋丸或耳聋冲剂。

另外重耳鸣型,治好了
眩晕,如果耳鸣没治好,就不能有效的防止复发。

眩晕状态型是美尼尔氏综合症中的最重型。

对机体的影响很大,有危险性。

重视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护理。

根据中西医结合研究眩晕症,把美尼尔氏综合症分为八种类型;探讨出颈椎性眩晕的真正原因;眩晕与胸椎的特殊关系;以及被称为怪症的脑性眩晕.
介绍美尼尔氏综合症的八种类型
美尼尔氏综合症笼统的看是一种眩晕,但是根据临床症状表现的不同,进行分型,美尼尔氏综合症分为八种类型。

分型对诊断、治疗有一定意义现将美尼尔氏综合症分型,分别介绍八种类型:
美尼尔氏综合症分为八种类型,在治疗方面有几点要注意。

突发耳聋型,是膜迷路,由于压力特大,膜迷路突然发生破裂致突发耳聋。

早期服用眩晕尼尔康,能恢复听力。

治疗适时加服或改服通窍耳聋丸或耳聋冲剂。

另外重耳鸣型,治好了眩晕,如果耳鸣没治好,不能有效的防止复发。

眩晕状态型是美尼尔氏综合症中的最重型。

对机体的影响很大,有危险性。

重视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护理
颈椎性眩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颈椎性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人容易认为是脑供血不足。

姜主任经过深入研究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椎基底动脉中的小分支“迷路动脉”.迷路动脉是专门供应平衡器官的动脉,由于颈椎体位的改变,迷路动脉受干扰,平衡器官供血不足,必引发眩晕。

治疗:内服眩晕尼尔康2号,外敷骨康散或骨康贴。

眩晕与胸椎有关系
姜主任长期诊治眩晕症中,发现眩晕患者第三胸椎有明显的压痛,严重的会出现脊突偏歪。

这是中医论述椎体相关病,是诊断眩晕的重要依据。

在治疗过程中,需外敷骨康散、舒筋散等
脑性眩晕是一种特殊眩晕症(怪病)
脑性眩晕是脑功能性疾病,研究早期被定为研究的重点。

有感觉性症状有表现的症状,两种症状为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明显矛盾(检查正常),病的轻重与症状表现矛盾(病轻症状重)。

症状表现广泛又复杂,多头脑内有异常症状。

症状像某种病,但又不是那种病,病因查不出,故病人称自己得了怪病。

详细症状表现,请参阅脑性眩晕。

纵轴性眩晕
纵轴性眩晕:不是颈椎体位的改变,而是表现在脊柱纵轴(从胸骨到尾骨)体位的改变、转动的改变。

例如:躺下、躺着翻身、躺着起来;从床上躺下到一定的高度,到某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必发生眩晕,这种眩晕不是很容易诊断。

纵轴性眩晕并非少见。

诊断比较困难,因为颈椎性眩晕和纵轴性眩晕不是一种眩晕,其中颈椎连接脊柱,症状不容易分清。

病人对这种眩晕缺乏了解。

两种症状容易混淆,都可以发生在起床和倒下的过程中。

也可以发生在翻动过程中。

其区别是颈椎性眩晕是以颈椎体位的改变,纵轴性眩晕是以纵轴体位的改变,因此症状不易区别。

实际的观察是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治疗:纵轴性眩晕是常常见到的,诊断比较难,但是治疗并不难。

内服眩晕尼尔康3号。

在治疗期间必须加外用药,因为发病与椎体有关。

治疗10天左右,患者要有意识的强迫自己躺在发生眩晕的姿势,强迫性维持一段时间,再恢复到原来不晕的姿势,次日重复同样的方
法进行循环治疗,这样作是治疗的需要。

配合强迫性维持体位,所以在治疗期间,要外用中药袋。

说明:纵轴性眩晕与脊柱有关系,临床观察,凡是眩晕患者多第三胸椎压痛明显。

有的椎体后关节发生错位。

纵轴性眩晕是脊柱某个部位有类似的变化,内服眩晕尼尔康三号。

外用中药袋《骨康散》或《通脉散》进行局部治疗。

纵轴性眩晕:不是表现在颈椎位置的改变,而是表现在纵轴(从胸骨到尾骨)转动的改变,比如躺下、翻身就会眩晕或躺下、躺下起来在某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发生眩晕,这种眩晕不是很好诊断。

纵轴性眩晕还是时常能见到,诊断比较难。

纵轴性眩晕:不表现在颈椎位置的改变,而是表现在纵轴(从胸骨到尾骨)因转动造成体位的改变,比如躺下、翻身会发生眩晕。

或躺下、躺下再起来,在某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上翻身发生眩晕,这种眩晕容易被忽视,此种眩晕比较少见,不是很好诊断的,诊断比较难。

治疗:纵轴性眩晕是常常见到,但是诊断比较难。

治疗不难。

内服眩晕尼尔康3号。

在治疗期间加局部外用药,因为发病与椎体有关,治疗10天左右,患者要进行原眩晕体位姿式状态,强迫性维持一定时间,这样作是治疗的需要。

配合强迫性维持体位,所以在治疗期间,要外用中药袋。

半个月8袋,1袋16元。

每天使用6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