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复习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镜及其应用

1、区分透镜的方法:

(1)、摸中间和边缘;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2)、汇聚光的是凸透镜,发散光的是凹透镜;

(3)、看字时放大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2、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用平行光平行于主轴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用刻度尺测出焦点到透镜的距离;

3、制造平行光的方法:将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通过凸透镜就变成了平行光;

4、会聚和发散的判断方法:将入射光线延长,看出射光线在延长线内是会聚,在延长线外是发散;

5、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①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不改变方向②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

透镜后过焦点

③过焦点的光线经透

镜后平行于主轴

6、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前,应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若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位置,在光屏上也得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1)f≧u,(2)蜡烛、凸透镜、光屏不在同一高度.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成像特点应用像距

u>2f 2f>v>

f 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物在外区,像在

中区)

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像分大小处;可测焦距

f=u/2

2f>u>f 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物在中区,像在外

区)

镜头银幕的距离u=f 不成像分虚实处

u

(1)、物近像远像放大,物远像近像缩小;(实像)

(2) (2)、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3)、实像倒立在异侧,虚像正立在同侧;

补充:

(1)、放大镜看字,要把字放大一些应离字远一些;(虚像)

(2)、实像的上下左右都与物的上下左右相反;(倒立)

(3)、u>v时,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u

8、透镜的应用:

(1)、照像机:原理: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调节:物近像远(镜头伸)像放大;物远像近(镜头缩)像缩小;(伸缩镜头调相距)

(2)、投影仪:

原理:f<u<2f v>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调节:胶片是物,要倒放;(伸缩镜头调物距)

(3)、放大镜:原理: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调节:物近像小,物远像大;

(4)、显微镜:原理: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5)、望远镜:原理: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9、眼睛和眼镜

(1)、人眼相当于照相机(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人眼看远处时,晶状体变薄,可看到无穷远(远点);人眼看近处时,晶状体变厚;近点为10cm;(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是:眼睛晶状体变薄变厚调焦距,照相机镜头伸缩调相距)

(3)、正常眼的明视距离是25㎝(明视距离小于25㎝为近视,大于25cm为远视)

(4)、近视眼:晶状体太厚,聚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让光线发散);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聚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让光线会聚)、

眼睛的度数:D= 100/f;

运动和力:

一、力的概念

1、产生力的条件:(1)要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相互作用(推、拉、提、压需要接触;吸引和排斥不用接触);

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两个鸡蛋的重力约1N;)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走路、划船、游泳、火箭升天等就应用了反作用力)

3、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形状;(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图示(表示三要素,要有标度,需要分段)和示意图(只表示作用点和方向)

6、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上的拉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拉力的方向沿弹簧的中心轴线;

7、几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如果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换,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

二、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重力。

三、摩擦力

一、摩擦现象:1、滑动摩擦;2、滚动摩擦;3、静摩擦;

1、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2、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

的拉力(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增大方法:1、增大压力;2、使接触面粗糙;

减小方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光滑;

3、以滚动代替滑动;

4、隔离接触面

四、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称它们处于平衡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2.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概括为四个字“共(线)、同(物)、等(大)、反(向)”。即合力为零;

三、五、惯性和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1、惯性:⑴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即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利用如: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如: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每次小车都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滑下,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初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实验推理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