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变化及防控策略
布病临床与防控 (2)
(4) 感觉器官:眼的主要病变是视肉膜血栓性静脉 炎,葡萄膜炎,钱串状的(Target)角膜炎,视神 经炎和视神经萎缩等。也可以侵犯听神经而造成听 力减退或耳聋,个别病例可发生乳突炎。
(5)软组织:主要临床所见是纤维组织炎和脓肿。 布病性脓肿一般位于组织浅层,经过缓慢,局部组 织反应不明显,多见臀部,腰部和大腿前侧。
感染者。全市除白银区外其他四县区均有人布病病 例报告,会宁8例,景泰7例,平川区3例。
2024/6/19
疫情上升的原因
1、对布病防控工作重视不够 2、牲畜调运频繁,流通环节监管困难 3、基层防疫体系不完善,人间布病监测覆盖面小 4、卫生状况不良,饲养方式落后,群众防护意识 淡薄 5、集市贸易活跃,皮、毛、乳、肉大量上市,布 病检疫工作跟不上。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
度l∶400 ++及以上。
2024/6/19
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 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 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 期阳性率较低。
2024/6/19
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 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 常。
2024/6/19
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 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 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 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 及以上者。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是仅于动物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罕见。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发热、多汗,可有关节肿痛,肝脏以及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的出现,对于男性患者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肿痛,多是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
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在逐年的增长,该文就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做出系统的总结与相应的分析思考。
标签: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防控;研究随着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布鲁氏菌却出现了反弹的趋势,很多报道称布鲁氏菌病的患病人数在逐渐呈递增趋势,这与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分析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等相关问题已经迫在眉睫[1]。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布鲁氏菌所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没有外毒素,主要的治病毒素为其所产生的内毒素。
目前研究的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布鲁氏菌属有4种,分别为牛种(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猪种(B.suis)、羊种(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犬种(B.canis),这四种菌属对人类的致病性也是有相应的差异性的。
除了这4种外,还有绵羊附睾种(B.ovis)和沙林鼠种(B.neotomae)[2]。
前面所讲述的布鲁氏菌的分种是根据其储存宿主、生化、代谢以及免疫学的差异进行分类的。
近些年来对于布鲁氏菌的新种属的发现也有很多,比如田鼠型(B.micron)、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等布鲁氏菌都是近些年来新发新的,这些新型布鲁氏菌属的发现,使人们对布鲁氏菌有了更深的认识。
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2.1 传染源布鲁氏菌的宿主目前已知有60多种,如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等都可以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广泛性的发病状态或者带菌状态,人类感染的布鲁氏菌一般来源于已经被感染的动物,人类之间的感染一般是很罕见的。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布鲁氏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称布鲁菌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摄入带有感染性物质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近年来,布鲁氏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进行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于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感染种群以及感染率等重要参数非常关键。
调查可以包括对疫情发生地区进行采集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认感染病例和潜在感染源的情况。
通过分析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接触史等信息,可以评估感染的风险因素和传播途径。
此外,对于布鲁氏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长期监测也是必要的,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爆发。
在了解了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后,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动物的监管,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布鲁氏菌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
这包括加强畜禽养殖场的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养殖条件和卫生水平,加强防鼠、防蚊、防蝇等病媒生物的控制,以减少动物感染。
同时,对于与感染动物接触的高风险职业人群,比如养殖员、兽医和屠宰工等,必须加强相关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防护意识,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暴露于感染源。
此外,对于人群特定的高风险行为,比如食用未经处理的生肉或生乳制品,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家正确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布鲁氏病的疫苗研发和药物治疗技术的进展也非常重要。
目前,虽然存在布鲁氏病疫苗,但其效果尚不理想,仍需进一步完善。
同时,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题。
因此,应加强对疫苗和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提高疫苗的效果和药物的疗效。
此外,布鲁氏病的预防和控制还需要加强社会协同机制。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布鲁氏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以便公众了解疫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98·农技服务畜牧兽医2017,34(16)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陈雪梅(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陕西 铜川727000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可引起雌性动物发生流产、不孕等,雄性动物发生睾丸炎,人则表现为长期发热、关节痛、脾脏肿大等,危害性非常严重。
本文对布病的流行特点等进行详细概述,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对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病;流行特点;防控对策布鲁氏菌病又称为马尔他热或波状热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即可感觉羊、牛、猪等偶蹄动物,也可感染人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B 类重要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引起雌性动物发生流产、不孕等,而雄性动物感染后可引起睾丸炎等,时常发作,难以治愈,该病的发生可引起重大经济损失及公共卫生问题,虽然我国已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但是,偶尔仍有发生,常给养殖及公共卫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生产中要重视该病的防控。
1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1.1传染源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为病畜及带菌畜,布病主要是在畜间传播,常呈地方性流行,对被感染动物具有极高的致病性,而且还长期带菌呈隐性感染,人患病主要是由畜传染,但人与人之间几乎不感染。
当患病家畜发生流产时,大量病菌随着流产胎儿及分泌物一起排出,成为传染源,另外,患病家畜也可从乳汁、尿液、粪便中排出病菌,污染饲料、饮水、圈舍、草场、排水沟等而使病原菌扩散。
1.2发病季节布鲁氏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以流产季节多发,一般牧区发病率高于农区,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性流行。
1.3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染为主,食用了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饲料、饮水、乳汁及未煮熟的肉而感染,其次以皮肤黏膜、眼结膜、呼吸道感染、交配、昆虫及鼠类等都可引起,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或流产物等而引起感染,人工授精也可能会引起布病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进展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是由于布鲁氏菌病感染造成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国内布鲁氏菌病主要传染源为羊,传染途径主要为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动物及其制品,人群普遍易感。
布病感染多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痛,常无特异性表现且易造成多系统并发症,对人群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都造成巨大伤害。
近年来,随着国内畜牧业产量增加以及物流贸易发展导致动物及其制品流通量增大,布鲁氏菌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多地出现布病发病报道,其中也包括非牧区病例和实验室感染的情况。
本文主要从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症状、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流行病学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Abstract】Brucellosis is also called Mediterranean fever,It is a zoonotic disease caused by brucellosis and is highly contagious.The main source of domestic brucellosis is sheep.The main route of infection is direct or indirect contact with infected animals and their products.Brucellosis infection often manifests as fever,fatigue,and muscle and joint pain,often without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nd prone to multiple systemic complications,causing great harm to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has been increasing,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reports of brucellosi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ymptoms,diagnosis methods,control measures and epidemiological status of brucellosis,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rucellosis.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通过布鲁氏菌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卫生法规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又称地中海热、马尔他热,在我国俗称蔫巴病、懒汉病。
布鲁氏菌病防治
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 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 惯有关。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 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 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和某些 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点)
二、不同疫区流行特点:由于传染源的种类、病原菌的 种型、毒力和人群免疫水平不同,表现不同的流行病 学特点。 羊种布氏菌疫区:羊种布氏菌1.2.3生物型对人、畜均 有较强的侵袭力和致病力,易引起人、畜间布病爆发 流行,疫情重,大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牛种布氏菌疫区:牛种布氏菌毒力较弱,但侵袭力强, 即使是弱毒株,也可使牛发生爆发性流产或不孕,但 对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 病程短,后遗症少。 猪种布氏菌疫区:疫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
二、病原学
布菌的形态: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有6 个菌种19个生物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 绵羊副睾型。但仅前4种对人类致病,另2种对人的感染国内 外均无报道。 布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阴性菌。
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 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适宜PH值为6.6-7.4,适宜温度为20-40℃,最适宜温度为37 ℃,超过42 ℃不生长。
干热 60-70
干热 80 干热 90 干热 100
60-75
40-59 30-39 7-9
18
对各种化学因子的抵抗力
药物名称 浓度(%) 生存时间
新洁尔灭
石碳酸 来苏儿 来苏儿 氯亚明 氯亚明 升汞 漂白粉 红汞 过锰酸钾
布鲁氏菌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布鲁氏菌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被我国列入二类动物传染病,牛、羊、猪等家畜都极易感染。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动物及动物产品之间的流通愈发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兽共患病持续上升,不仅影响了我国畜牧业发展,还损害了国民的身体健康。
因此,根据所调查的养殖场普遍的模式,找出了当前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力求在养殖生产中能有效控制布病的上升趋势。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疫情防控;防控策略布鲁氏菌病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死灰复燃后,虽然经过三十余年的防治,但疫情仍在不断蔓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现今社会的交流愈发便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布病防控策略已不适用于当前社会。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布病疫情的扩大和蔓延,找出当前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以新的思维来完善布病防控策略。
一、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一)防疫意识不足当前多地的部分基层防疫人员和多数养殖户对布病的认知存在不足,尤其是布病感染率低的一些地区,其基层防疫人员对布病防疫工作不加以重视,布病防疫工作也趋于形式化,在免疫时没有做到一畜一针头、消毒不严密、不严格佩戴防护用具等,这给养殖户带来了负面表率作用。
养殖户防疫意识不足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养殖户随意丢弃胎衣、人畜住处不隔离等。
(二)检疫监管不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国内的基础交通设施越来越多,诸如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而随着交通愈发便捷,牛、羊等畜牧及产品的交易和流通也日益频繁,间接为布病传染提供了便捷。
与此同时,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对布病了解较少,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经验也存在不足,这使得他们在疫病监管时,对阳性病畜的扑杀不彻底,检疫工作趋于形式化,这也是布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
(三)监测流调不全随着我国养殖牛羊的地区越来越多,其数量也在不断攀升,部分辖区内牛羊数量众多,养殖户分散严重,再加上基层防疫人员和家畜数量不成正比,导致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容易出现采集数量和范围不全的情况。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
摘要: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由布鲁氏菌导致的人畜共患病。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并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牛羊畜牧业的发展。
因此,养殖者需要对布鲁氏菌病有全方位的了解,才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本文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可以为养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致病机制,防控措施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齐东伟(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畜牧发展中心山东潍坊26130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7.002作者简介:齐东伟(1974.6—),女,山东潍坊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研究。
1概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主要是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它会通过黏附、定植、侵袭和消退四个步骤在巨噬细胞中繁殖,导致动物机体出现慢性的炎症。
目前为止,羊种布鲁氏菌和牛种布鲁氏菌是目前被报道的传染性最强的两个常见的布鲁氏菌属种。
布鲁氏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畜牧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严重制约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规定必须上报的人畜共患病,必须在当地兽医确诊后24h 内向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畜牧部门通报。
我国常见的致病能力较强的是羊种布鲁氏菌,尤其是对生活在牧区的牧民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研究表明,兽医、养殖户、屠宰商和动物产品加工商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性最大[1]。
与患病动物接触越频繁,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几率越高,尽管人间很少会发生横向的传播,但在《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被认为由生物因素导致的职业病。
布鲁氏菌感染的最初症状类似于感冒,但往往比较容易被忽视,一旦延误治疗后,它会变成一种慢性疾病,损害人体多个器官。
即使治愈了,也会长期携带布鲁氏菌,而且该病复发率非常高。
布鲁菌病流行病的防御和控制
布鲁菌病流行病的防御和控制摘要】目的了解布鲁氏菌病目前的流行现状,为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集血清215份,运用血清学方法调查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
结果在215人中,判定阳性血清5份,感染率为2.32%。
学生感染率为0.58%,人感染率为9.52%。
结论布鲁氏菌病疫情回升,防治工作不能懈怠。
【关键词】布鲁菌病流行病防御控制布鲁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一、流行病学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地区。
(一)传染源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问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二)传播途径①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②经消化道传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③经呼吸道传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
④其他。
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但重要性不大。
(三)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四)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
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
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
布病防控五年方案
布病防控五年方案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家畜或进食被感染的食品等方式传播给人类。
为了加强布病的防控工作,中国政府在2019年发布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布病防控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提高防控意识
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人们对布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特别是在农牧区,要加强对养殖户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掌握防病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其次,建立健全的布病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对可能出现疫情的地区进行及时监控和预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遏制疫情扩散。
三、加强病原学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布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源,加强病原学调查工作,开展
布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疫苗的质量和效力。
四、加强防控措施
在防治措施方面,要加强养殖管理和卫生条件控制,减少防病风险,开展消毒、隔离和处置工作等,对发现的患病动物立即处置,同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五、完善制度保障
最后,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健全布病防控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加强质量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布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综合来看,这份五年布病防控方案的出台,表明我国政府对保障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长期承诺。
通过该方案,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布病的防控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球菌布鲁氏菌经过多途径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变态反应性传染病。
目前全世界约170多个国家先后报道布鲁氏菌病的人畜流行情况。
当前我国布鲁氏菌病感染率有上升趋势,鉴于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本文从国内布鲁氏菌病的人间、畜间流行情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的比较及免疫疫苗的简介,防控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布鲁氏菌病研究现状,面对这种危险性与挑战性并存的疾病,从源头阻断传播、构建综合防控协调机制等措施保障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国内现状;发病机制;临床诊断;防控技术;防控措施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洛桑江白(西藏自治区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拉萨85000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11.001收稿日期:2023-06-14疾病防治布鲁氏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球菌布鲁氏菌经过多途径侵入机体,引起人畜共患变态反应性传染病。
最早关于布鲁氏菌病的记录在公元前4世纪,随后在公元79年结合考古研究,在古老的山羊标本里发现布鲁氏菌病,直到1859年,英国陆军医生Jeffery Marston从医学角度分析了该病,1887年由英国军医Bruce首次分离到本病病原体[1],将其命名为“布鲁氏菌”。
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布鲁氏菌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且尼日利亚、印度、巴西、巴基斯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多见,我国将其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
布鲁氏菌病可引起牲畜中晚期流产、宫内胎儿死亡或早产,后代生育能力弱等对哺乳动物造成很大影响[2]。
患者可出现反复高热、肌痛、发冷、关节痛、体重减轻等症状。
该病几乎会影响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和系统,且流行率一直在波动,该病已成为流行最广泛的人畜共患病,目前尚未有下降的趋势。
因此,综合防控研究对人群及牲畜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1国内流行现状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主要是流产,繁殖受到影响等,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及防控措施
一、概述(疫情特点)
发病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以来,人间布病发病快速上升。 2013年发病人数 为788例,发病率为2.12/10万,发病率较2012年上升了33.02%。今年1-3月份 报告发病人数为139例较去年同期上升23.01%。我省在全国各省(市、区)年 报告新发病人数中排序一直在6-10位。在我省报告乙类传染病排序中,人间布 病病例数居第八位。 疫情空间分布范围逐渐扩大:2013年全省除过杨陵区外在10个设区市的57个县 (市、区)均有病例出现。发病数居前3位的是榆林、渭南和延安市,三地报 告病例占全省的90.61%,大荔县病例数占全省的19.8%,该县18个镇15个均有 发病,南部沙苑地区疫情逐年加重并向北部蔓延。
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
尘埃。
三、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患病后有较强的免疫力, 各型之间有交叉免疫。
布氏菌苗保护率低、持效时间短、副作用多,人
多次接种可使机体致敏,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因此,不提倡大范围使用菌苗。在诸如生物恐怖 袭击等紧急状态时,可使用菌苗进行预防接种。
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 2、检查牲畜; 3、饲养放牧病畜; 4、接触病畜的尿、粪; 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 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 7、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 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 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 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 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
一、概述(我国疫情)
1991-2013年全国布病时间分布特点
2012年:全国发病39515例,死亡1例,发病率上升3.08% 2013年:全国发病43486例,发病率上升9.51%
2011—2020年重庆市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2011—2020年重庆市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11—2020年重庆市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2011—2020年重庆市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引言人间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
偶然宿主
布病流行病学特征 动物传染病
牛
牦
羊
牛
鹿 猪
狗
野
猪
职业接触 奶及奶制品 肉及内脏
?
可能途径
直接接触
污染的牧 草和水源
?
可能途径
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在牛布病疫区,职业人群的感染率达30%~40 %;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且 症状轻微
牛布病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暴发性流产, 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
布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处理措施 1.控制与清除传染源 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限制动物流动;对疑似 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由动物疫控部门专业人 员到现场调查核实,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 防治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现场处理。 2.清除传播因子、断传播途径 对牲畜流产物、被污染的奶、肉、皮毛等,一 律予以消毒处理,对传染源栖息地或厩舍予以 严格消毒。 圈舍和受污染的场地,可选用10%~20%石灰 乳、10%~20%漂白粉乳、1%~3%来苏等有效 消毒药消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 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采取堆积 密封发酵方式。皮毛消毒用环氧乙烷、福尔马 林熏蒸等。
(2)温度:布氏菌对热非常敏感,尤其是湿 热。
不同温度对布氏菌的影响
温度
生存时间 (分钟) 温度
湿热 55℃
湿热
60
100℃
湿热 60℃
15-30
干热 6070℃
湿热 70℃
10-24
干热 80℃
湿热 80℃
7-19
干热 80℃
湿热 90℃
5-14
干热 80℃
生存时间 (分钟)
1-4
60-75 40-59 30-39
布鲁氏菌病防控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防控实施方案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布鲁氏菌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制定一套全面的至关重要。
一、明确防控目标1. 降低布鲁氏菌病发病率,防止疫情扩散;2. 保护易感人群,减少人类感染;3. 提高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4. 建立健全布鲁氏菌病防控体系。
二、防控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2.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3. 科学防控,法治管理;4. 社会参与,群防群控。
三、防控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疫情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疫区居民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防护能力。
2.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开展定期、全面的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疫点进行彻底消毒。
3. 加强动物防疫,降低布鲁氏菌病传入风险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规,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布鲁氏菌病传入风险。
加强牲畜交易市场管理,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
4. 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治,减少交叉感染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防护意识。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疫情监测,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对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
5. 加强科研攻关,提高防控技术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研究,提高疫苗研发和防疫技术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能力。
6.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法治管理建立健全布鲁氏菌病防控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执法力度。
对违反防疫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7. 社会参与,群防群控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发挥群众性防疫组织作用,形成全民参与的防控格局。
加强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觉遵守防疫措施的积极性。
简述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
简述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养殖管理1. 严格消毒:养殖场、饲养设施、器具等要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防止布鲁氏菌的传播。
2. 畜禽检疫:购买新的畜禽时要进行健康检疫,确保没有携带布鲁氏菌。
3. 合理饲养:注意畜禽的饲养环境和饲养方式,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防止布鲁氏菌的滋生和繁殖。
二、加强人群防护1. 提高健康教育:加强对农民和养殖业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普及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知识,提高防护意识。
2. 加强个人卫生:养殖场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消毒,避免与布鲁氏菌接触。
3. 戴口罩:在与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时,应佩戴口罩,减少传播风险。
三、加强疫苗接种1. 动物疫苗:对畜禽进行定期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
2. 人类疫苗:对高风险职业人群,如兽医、养殖业从业人员等,进行布鲁氏菌疫苗接种,提高个体的抵抗能力。
四、加强病例监测和报告1. 病例监测:对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病例报告:对发现的布鲁氏菌病病例要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确保信息畅通,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
五、合理用药治疗1. 尽早治疗:一旦发现感染布鲁氏菌,要立即就医进行治疗,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2. 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和不规范使用药物。
六、加强国际合作1. 信息共享: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享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经验和信息,促进全球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
2. 联防联控:加强国际间的布鲁氏菌病联防联控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防治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需要从养殖管理、人群防护、疫苗接种、病例监测和报告、合理用药治疗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全面加强防治措施的落实,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我国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变化及防控策略
我国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变化及防控策略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国已经得到控制的人间布鲁菌病疫情迅速回升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其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布鲁菌病;流行特征;防控策略布鲁菌病(Brucellosis,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1]。
该病的真实发病率尚不清楚,流行地区的布病发病率从低于0.01/10万到大于200/10万[2],据WHO估计全世界年新发病人约有50万[3]。
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4]。
尽管该病的病死率极低,但严重威胁着动物饲养、兽医、肉品加工等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并给畜牧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还会影响旅游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5~8]。
自1995年起,我国已经得到控制的人间布病疫情开始回升,2000年以来,人间布病疫情迅速攀升,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9]。
我国乃至全球布病的疫情现状与结核病相似,被列为再度肆虐的传染病[10]。
1. 我国布病的流行特征变化1.1 1950-2008年全国布病发病率动态变化我国人间布病疫情以20世纪50~60年代最为严重,于1957-1963年、1969-1971年出现2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波动在1.17/10万~1.77/10万和1.20/10万~1.23/10万之间,疫区范围波及全国28个省(区)[11, 12]。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曾得到较好控制,1992年全国仅报告布病病例219例,发病率为0.02/万,是我国历史上最低水平[13]。
但从1995年发病率开始回升,进入2000年以后发病率更是迅速攀升,部分省区出现暴发和流行[14]。
据统计,1996-2005年,全国人间布病发病率上升了1617倍[5]。
2005年发病率上升至1.40/10万,新发病例为18416例,发病数首次超过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1963年(12097例)[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变化及防控策略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国已经得到控制的人间布鲁菌病疫情迅速回升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其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布鲁菌病;流行特征;防控策略
布鲁菌病(Brucellosis,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1]。
该病的真实发病率尚不清楚,流行地区的布病发病率从低于0.01/10万到大于200/10万[2],据WHO估计全世界年新发病人约有50万[3]。
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4]。
尽管该病的病死率极低,但严重威胁着动物饲养、兽医、肉品加工等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并给畜牧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还会影响旅游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5~8]。
自1995年起,我国已经得到控制的人间布病疫情开始回升,2000年以来,人间布病疫情迅速攀升,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9]。
我国乃至全球布病的疫情现状与结核病相似,被列为再度肆虐的传染病[10]。
1. 我国布病的流行特征变化
1.1 1950-2008年全国布病发病率动态变化我国人间布病疫情以20世纪50~60年代最为严重,于1957-1963年、1969-1971年出现2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波动在1.17/10万~1.77/10万和1.20/10万~1.23/10万之间,疫区范围波及全国28个省(区)[11, 12]。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曾得到较好控制,1992年全国仅报告布病病例219例,发病率为0.02/万,是我国历史上最低水平[13]。
但从1995年发病率开始回升,进入2000年以后发病率更是迅速攀升,部分省区出现暴发和流行[14]。
据统计,1996-2005年,全国人间布病发病率上升了1617倍[5]。
2005年发病率上升至1.40/10万,新发病例为18416例,发病数首次超过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1963年(12097例)[12]。
2006(20279例)和2007年(21195例[15])的报告病例数上升至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顺位的第10位[16]。
2008(27767例)年发病数顺位上升至第8位[16]。
这种状况在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极其罕见,说明了当前布病疫情的严重性和防治的迫切性[9, 14]。
1.2 地理分布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布病主要疫区集中于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5大牧区;80年代以后,牧区的布病疫情虽然有一定波动,但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省份布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如山西,陕西、吉林、辽宁、山东等省份的布病感染率及患病率皆与牧区相近,甚至稍高于牧区[17]。
90年代以后,布病疫情反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河北、吉林、辽宁、陕西、河南、新疆、山东等10余个省份,与80年代以前的地理分布类似[9]。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发病率自2004年开始升至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1位,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成为我国布病最严重的地区[15, 16, 18, 19]。
1.3 优势菌种的变化我国布鲁菌的流行主要表现为以羊种菌为主的混合感染,但随着时间和地域的改变仍表现为不同的特点:80年代以前,从人畜中分到羊种菌占60.00%~70.00%,牛种菌占20.00%~25.00%,猪种菌不足10.00%,此时为布病流行较重时期。
80年代以后,布病疫情处于低发阶段,从人畜中分到的羊种菌仅占30.00%,牛种菌占40.00%以上,猪种菌占20.00%,其余为犬种菌和绵羊附睾种菌[20]。
内蒙古哲里木盟(现通辽市)流行优势菌种的鉴定也表明,80年代后羊种菌仅占28.50%,牛种菌占57.10%[21]。
90年代以后布病疫情回升,从人畜中分到布氏菌220株中羊种菌占79.10%,牛种菌和猪种菌则分别下降为12.20%和0.45%[17],不但羊种菌成为流行区的优势菌种,且大多数是强毒菌,包括羊1型,少数羊2型和羊3型[22],人的感染率则达14%(其他省区则介于1%~5%之间),同时表现出明显的职业特点,其中畜牧业者和兽医感染率最
高,占19%~20%,肉品屠宰加工和毛皮业者占11%~12%,农民约占5%,学生则低于1%[23]。
这说明,当人畜布病明显回升时,羊种布氏菌又成为流行的优势菌种。
1.4 疫区类型的变化布病疫区如果以省区为单位,既往几乎无一个省区为单一菌种流行区,都是混合菌种流行区。
大多数省区是以羊种菌为优势菌种,混有牛和(或)猪种菌感染[24]。
2005年以来,内蒙古和新疆为牛羊菌种混合感染,而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浙江、广东、吉林、辽宁、北京、香港等省区仅分离出羊种菌,分离出的菌型多为强毒菌株菌型,与当前愈演愈烈的疫情形式吻合。
不同年代分离出布氏菌种所占比例的变化,既反映了流行优势种的改变,又反映了流行形式的变化。
近年来在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实验动物和宠物犬中分离出犬种菌,该种菌毒力较弱,感染人机会少,在国外偶有感染人的报道,我国犬种菌方面研究很少[9]。
1.5 感染人群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布病受感染人群的变化主要表现为2大特点:一是青少年感染人数上升,二是非职业人群感染率上升,但布氏菌感染率的职业特点仍然存在[9]。
80年代以前,牧民、兽医、屠宰场和毛皮场的工人、饲养员等职业人群的布病感染率在10.0%~20.0%之间,其他非职业人群的感染率为0.5%~4.5%。
80年代以后,这些职业人群感染率几乎都低于5.0%(个别职业人群除外),而其他非职业人群如农民、干部、学生等的布病感染率也处于
2.3%~4.7%之间,即非职业人群的布病感染率相对来说呈上升趋势[25]。
1.6 流行形式的变化当前的布病流行形式与20世纪50~60年代相比明显不同,如今大规模的暴发或流行被小范围、点状分散的流行形式所替代,这为防治带来较大困难[22]。
1.7 高发地区的关联性近年来布病发病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发地区的关联性[9]。
内蒙古的中、东部一直是布病高发区,其2个3省交界处蒙黑吉和蒙晋冀的6个市(地州盟)也都是布病高发区。
蒙黑吉交界处的3个市(地州盟)分别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蒙晋冀交界处的3个市(地州盟)分别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吉林省松原市。
2006年这6个市(地州盟)的病例报告数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其中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吉林省松原市均是所属各省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市(地州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呼伦贝尔市的报告病例数分别居于全区的第2位和第3位。
2 疫情上升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布病疫情迅速上升,回升的势头愈演愈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5, 10, 14, 16, 26~28]:(1) 淘汰病畜措施不力,传染源没有彻底根除。
(2) 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牲畜流动频繁。
(3) 畜间免疫措施不到位。
(4) 乳、肉等畜产品监督、管理、消毒减弱。
(5) 国际国内的旅游业发展对某些疾病的传播和扩大提供了一定机遇。
(6) 环境气候的改变:如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低温、大风雪及旱涝等灾害,为布病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7)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到位,个人防护意识较差。
(8) 防治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3 防治措施
由于布病是家畜为主要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病,因此我国对布病的预防和控制,始终采取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畜3个环节的综合控制措施,该措施曾经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布病再次肆虐,近年的布病控制应继续采取以检疫、淘汰疫畜、免疫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2],具体措施如下[12, 14, 28, 29]:(1) 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与管理,检疫、隔离和淘汰病畜,免疫健康畜:在检疫、隔离和淘汰疫畜上,应根据病畜种类、数量等具体情况采取措施。
有条件的地方对检出的阳性畜要全部捕杀,对健康畜实施免疫,这是控制布病疫情的根本性措施[12]。
(2) 人间菌苗免疫:在人间疫情较重的地区,可对重点职业人群进行免疫。
(3) 加强食品检疫和消毒。
(4) 加强布病监测工作:加强监测点工作力度,人间和畜间监测应同时进行。
及时发现布病暴发疫情并迅速处理,以控制布病疫情的蔓延。
(5)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布病防治知识。
(6) 增加防治经费,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7) 布鲁菌病几乎不发生人与人之间的水平传播,主要是由于人接触感染布鲁菌的动物或其产物而被感染,因此加强动物布
鲁菌病的研究对人间布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小结
目前布病在我国已经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预防和控制人畜布病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9]。
当前我国人间布病疫情大幅回升,出现了新的流行趋势,即布病疫区从牧区向半农半牧区、农区及城市蔓延,高发地区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流行形式以多而散的点状流行代替了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强毒菌株菌型的羊种菌重新成为流行的优势菌种;除牧民、兽医等职业人群受侵外,农民已成为最主要的受侵人群,青少年感染人数上升等。
这些新流行趋势都给防制工作带来困难[5]。
在布病的防治工作中,应当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防疫原则,继续采取以检疫、淘汰疫畜、免疫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