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第一单元:自然界的奥秘第1课:天空和大地第2课:水和空气第二单元:植物的世界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第4课:植物的生长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知识和科学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观察方法。
2.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培养科学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放大镜、地球仪、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标本等展示自然界的美丽景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以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为例,讲解植物分类和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和描述。
4. 详细教学过程(1)第1课:天空和大地引导学生观察天空和大地,了解天气、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
举例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了解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2)第2课:水和空气介绍水和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意义。
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和空气的存在。
(3)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学会分类。
(4)第4课:植物的生长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种子、发芽、生长等环节。
带领学生进行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天空和大地昼夜更替、四季变化2. 水和空气水的三态、空气的重要性3. 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分类、特点4. 植物的生长种子、发芽、生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画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示例:植物名称:小草描述:小草是一种绿色植物,有细细的茎和叶子,生长在土地上。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身体身体的各个部分观察和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2. 美丽的自然界认识植物和动物观察和描述身边的植物和动物3. 天气与季节认识天气和季节变化描述天气和季节的特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和描述身体特征。
2. 使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3. 帮助学生了解天气和季节变化,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身体特征、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天气和季节变化。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卡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我和我的身体:展示不同身体部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身体部位的名称。
美丽的自然界:讲述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
天气与季节: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我和我的身体: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描述身体特征,进行身体部位拼图游戏。
美丽的自然界: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描述它们的特点,进行植物和动物分类游戏。
天气与季节:讲解天气和季节变化,让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分析天气和季节的关系。
3. 巩固与拓展:设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活动。
我和我的身体:绘制自己的身体部位,展示并相互交流。
美丽的自然界:制作植物和动物卡片,进行卡片交换游戏。
天气与季节:设计天气符号,制作天气预报表。
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身体:画出人体结构图,标注身体部位名称。
2. 美丽的自然界:列出常见植物和动物,展示它们的特点。
3. 天气与季节:画出天气符号,列出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和我的身体:画出自己的身体部位,并标注名称。
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详细内容如下:1. 章节: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内容:认识科学、有趣的科学现象、科学探究方法2. 章节:第二章《植物的认识》内容: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的生长、植物的作用3. 章节:第三章《动物的认识》内容:形形色色的动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内涵,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对植物和动物特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分章节展示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画出它们的形态,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2)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答案:(1)植物:如小草、树木等,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功能。
(2)动物:如蝴蝶、小鸟等,具有传粉、捕食害虫等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小实验,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提高科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对植物和动物特点的理解。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第1章)常见的动植物(第2章)2. 探索身边的物质与材料物质的认识(第3章)常见材料的认识(第4章)3. 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天气与气候(第5章)生活的环境(第6章)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学会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物质与材料,了解其特点及用途。
3. 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物质的特点与用途、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常见物质的辨别、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画笔、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物质和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的特征与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物。
讲解物质的特点与用途,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
讲解天气与气候,结合实际天气情况,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练习。
让学生收集不同的物质与材料,进行辨识和特点描述。
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并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讨论、实验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常见物质与材料的特点及用途3.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收集不同的物质与材料,描述其特点及用途。
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生物分类:根据观察结果,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物质特点与用途:如实描述所收集物质的特点,举例说明其用途。
天气与气候:根据记录的天气情况,分析其对出行、穿衣等方面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科学教案一:观察昆虫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和生活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观察并描述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性-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教学内容1. 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性3. 观察和记录昆虫的图像和特征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动物的知识,引起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昆虫的形态特征。
3. 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昆虫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昆虫的特征和生活性,并鼓励他们用文字和图像记录观察结果。
4.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和生活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教学评价- 学生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学生对昆虫特征和生活性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科学教案二:种植蔬菜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亲手种植蔬菜。
教学目标- 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 掌握基本的蔬菜种植方法并实践-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1. 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2. 基本的蔬菜种植方法3. 实践种植蔬菜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蔬菜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种植蔬菜的基本方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蔬菜种植活动,指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蔬菜种类,培植蔬菜并记录生长过程。
4.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种植体验和观察结果。
教学评价- 学生对蔬菜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记录- 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科学教案三:测量物体的长度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研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根据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的全册教案,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系统研究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理解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主题和内容。
- 掌握一年级上册各个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能主动参与实践性的科学活动。
教学内容本教案按照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章节顺序,详细介绍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内容涵盖以下单元:1. 生活与我们2. 科学知识与方法3. 科学实验与观察4. 科学与生活5. 生物和非生物6. 植物生长7. 动物的特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学评估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教师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检查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发言情况,评估他们的研究态度和理解能力。
教学资源为了辅助教学和提供学生研究的资源,教师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教材:提供每个学生一本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
- 多媒体资料: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本教案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内容。
通过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和课堂参与度等评估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同时提供教材和多媒体资料等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希望本教案能为一年级科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感知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二章:植物的世界2.1 认识植物2.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第三章:动物的世界3.1 认识动物3.2 动物的特征与生活4. 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4.1 水的奥秘4.2 空气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知科学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提问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
3.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变化的理解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提问能力认识常见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等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观察记录表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提问。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知识点、关键词汇、思维导图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探究水的奥秘,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提问能力的培养3. 实践情景引入:情景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兴趣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需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答案要具有指导意义一、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1. 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学会探究。
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身体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了解身体的基本功能2. 奇妙的自然界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自然界中的规律学习生活中的科学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了解身体的基本功能。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自然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和协调作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存智慧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护身体、保护自然的意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模型动植物标本生活用品模型2. 学具:彩笔、画纸观察记录表常见生活用品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周围的同学,了解大家的长相和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位吗?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呢?2. 新课内容:(1)我和我的身体讲解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学生互相观察,指出彼此的身体部位例题讲解: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随堂练习:画一画自己的身体部位(2)奇妙的自然界展示动植物标本,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讲解动植物的生存智慧例题讲解:为什么鸟儿会飞?随堂练习: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讲解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例题讲解:如何保持个人卫生?随堂练习:设计一份生活习惯调查表,调查家人的生活习惯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身体:身体部位:头、颈、躯干、四肢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2. 奇妙的自然界:动植物:蝴蝶、蚂蚁、兔子、大树生存智慧:适应环境、互相合作科学知识:影子、静电、浮力生活习惯:个人卫生、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自己的身体部位图,并标注每个部位的作用。
观察家附近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生存智慧。
设计一份生活习惯调查表,调查家人的生活习惯,并提出改进建议。
2. 答案:身体部位图:见附件观察记录表:见附件生活习惯调查表:见附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一节:认识植物第二节:认识动物第三节:天气与季节2.第二单元:探索科学第一节:观察与实验第二节: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节:科学小实验3.第三单元:关爱环境第一节:保护植物第二节:保护动物第三节:节约用水用电三、教学过程(一)第一单元:认识自然1.第一节:认识植物(1)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特征。
(2)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
学生分组讨论,说出每种植物的特点。
2.第二节:认识动物(1)导入教师播放动物声音,让学生猜测是哪种动物。
(2)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动物。
学生分组讨论,说出每种动物的特点。
3.第三节:天气与季节(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今天的天气,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教师讲解天气与季节的关系,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四季的特点。
(二)第二单元:探索科学1.第一节:观察与实验(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观察与实验。
(2)教师展示观察与实验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2.第二节:生活中的科学(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教师讲解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如摩擦力、惯性等。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第三节:科学小实验(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小实验。
(2)教师展示科学小实验,如水的张力、气球爆炸等。
学生分组进行科学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三)第三单元:关爱环境1.第一节:保护植物(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
(2)教师讲解保护植物的方法,如浇水、施肥等。
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新教材
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新教材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科学1.1 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2章:植物认识2.1 植物生长2.2 植物分类与特征3. 第3章:动物认识3.1 动物生长3.2 动物分类与特征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生活中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科学兴趣。
2. 让学生掌握基本植物和动物分类,认识常见植物和动物。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分类与特征、动物分类与特征。
2. 教学重点:观察与发现、植物和动物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科学。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和动物分类与特征。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身边植物和动物,填写观察记录表,并进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2. 板书内容:第1章:我们身边科学第2章:植物认识第3章:动物认识各章节重点知识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植物和动物,填写观察记录表。
(2)根据观察记录表,进行植物和动物分类。
答案:(1)观察记录表见附件。
(2)分类结果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植物和动物,解它们生长过程,拓展知识面。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增强他们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3. 学生观察与发现能力培养4. 分组讨论组织与指导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一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我将充分利用生活中实例,以生动形象方式引入新课。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第一课:磁力- 教学目标:- 了解磁力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研究磁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掌握磁力的运用。
- 教学内容:- 磁力是什么;- 磁铁的吸引作用;- 磁铁的排斥作用;- 磁力的运用。
- 教学步骤:1. 通过观察磁铁吸引小铁片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吸引作用。
2. 利用两个磁铁相互接近时的排斥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排斥作用。
3. 引入磁铁的运用,例如使用磁铁拾取铁屑等。
4.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磁力的应用场景。
- 教学辅助工具:- 磁铁- 小铁片- 铁屑- 实物和图片第二课: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研究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 掌握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观察方法。
- 教学内容:- 水的三态变化;- 温度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影响;- 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 教学步骤:1. 介绍水的三态变化,让学生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
2. 进行实验观察,通过改变水的温度来观察水的相变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辅助工具:- 温度计- 水-- 实物和图片第三课:昆虫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研究昆虫的不完全变态;- 掌握昆虫的生长变化实验方法。
- 教学内容:- 昆虫的生长变化;-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 昆虫的生长变化实验方法。
- 教学步骤:1. 介绍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2.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形态,引导学生了解不完全变态的特点。
3. 进行昆虫生长变化的实验,通过观察触角或鳞片的脱落现象来了解昆虫的生长变化。
4. 引导学生回顾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并思考昆虫的生长变化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 教学辅助工具:- 昆虫标本- 实物和图片...继续编写其他科学教案内容,直至完成全册的科学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种植在花盆中,并记录下种植的过程和每天的观察结果。
学生可以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条件?”“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哪些营养物质?”等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五、总结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并总结出植物的特征。
2.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植物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美丽和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爱护植物?”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并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植物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研究进程和思考方式,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在班级记录表中进行总结,以便后续的教学。
认识叶的形态特征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子,比较它们的形态特征,如叶片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
2.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如“这片叶子长长的,像剑一样,颜色是绿色的,摸起来很光滑。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叶的背面,发现有些叶子背面是白色或紫色的,有些叶子背面有绒毛等特征。
三、画一片叶,加深对叶的认识1.教师示范如何画一片叶,从形状、叶脉、颜色等方面进行指导。
2.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画一片自己观察到的叶子,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叶子的特征。
3.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画的叶子和观察到的叶子的特征,加深对叶的认识。
四、认识叶的生命特征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让学生发现叶子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叶子会死亡,XXX死亡后会发生什么。
五、小结1.教师总结今天研究的内容,强调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教师鼓励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子,加深对叶的认识。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教育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教育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体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不同的物体。
- 培养学生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触摸不同物体。
- 用语言描述物体。
教学难点- 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头、金属、塑料等。
- 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外观和材质。
2. 观察和触摸:给学生发放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特点。
3. 描述物体: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手中的物体,如颜色、形状、材质等。
4.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5. 总结:通过观察和触摸,我们认识了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了它们的特点。
第2课: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不同的物体形状。
- 培养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触摸不同物体形状。
- 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 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形状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
2. 观察和触摸:给学生发放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了解物体的形状特点。
3. 描述物体形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手中的物体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4.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
5. 总结:通过观察和触摸,我们认识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了它们的形状特点。
第二单元:我们和我们的家庭第3课:我们的家庭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
-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家庭情况。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与区别常见的动植物分类2. 简单的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光的传播与反射3. 天气与季节天气的观察与描述四季的特点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分类,培养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物理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了解季节特点,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动植物分类的掌握与应用2. 物理现象的观察与理解3. 天气与季节变化的认知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2.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植物图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镜子、水杯等)、季节变化视频2. 学具:学生用书、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不同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动植物分类、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动植物分类、物理现象观察、天气描述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动植物分类:动物、植物2. 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光的传播与反射3. 天气与季节:天气观察、四季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列举身边的动植物,并进行分类。
观察水的形态变化,描述并解释原因。
描述一天中的天气变化,并说明季节的特点。
2. 答案:动植物分类:根据动植物的特点进行分类,如狗、猫属于动物,草、树属于植物。
水的形态变化: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原因在于温度的变化。
天气与季节:根据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和季节特点进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后反思,了解学生对动植物分类、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的认知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3新版教材)
目标
- 了解科学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
-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研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一课:认识科学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 科学是什么?
2. 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3. 观察和实验方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展示一幅科学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用来做什么的。
2. 观察:给学生准备一些观察实验示范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所看到的现象。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交流彼此观察到的现象并比较。
4. 整合总结: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整合总结,并和其他小组进行分享。
5. 实验: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示范,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解释的过程,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二课:环境与我
TODO: 继续编写后续教案...
注:此为教案的简要示例,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全册完整完美版)
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全册完整完美版)引言本文档为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教学设计,旨在提供一套完整且完美的教学方案,帮助教师开展科学课程。
教学目标1. 掌握一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包含一年级上册的所有科学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科学与生活2. 动物的生存环境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天空中的太阳和月亮5. 昆虫的生活和变化6. 季节的变化和季节的影响7. 健康和锻炼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综合教学方法,包括听、说、读、写、观察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生动的例子或问题,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2. 探究:通过实验、观察或实地考察等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3. 总结: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点,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4. 练:进行练和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5. 拓展:引导学生扩展知识,拓宽视野;6. 总结: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学评估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反馈、作业评价、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以确定学生的研究进展。
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本教学设计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2.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3. 多媒体资源: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结语通过本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开展一年级上册科学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注意:本文档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请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编写。
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第1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第2节《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第2章《认识自然界》:第1节《天空和大地》、第2节《植物的世界》、第3节《动物的世界》;第3章《生活和科学》:第1节《生活中的科学》、第2节《有趣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2. 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的运用、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模型、实物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兴趣;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5. 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内容包括:章节、小节;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关键知识点;实践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我们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2)制作一个简单的风向标,测试风向;(3)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
2. 答案:(1)植物的特点:如叶子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2)风向标的制作方法:用硬纸板剪成一个箭头形状,固定在木棒上,放入风中观察指向;(3)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冰融化、水的沸腾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科学绘本、观看科普视频,拓展知识面。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认识种子教学目标:- 了解种子的形态和特征- 掌握种子的发芽过程教学内容:1. 种子的形态和特征- 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种子的壳和里面的胚芽2. 种子的发芽过程- 湿润环境对种子的影响- 种子吸收水分后的变化- 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教学步骤:1. 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种子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入新知: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向导教学:讲解种子的构造和发芽过程,并配以动画、实物等形式进行示范。
4. 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自种植种子的方式,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归纳种子的形态和特征,以及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6.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种子的传播方式,例如通过风、水、动物等。
教学评估:- 学生能准确描述种子的形态和特征- 学生能正确叙述种子的发芽过程第二课:动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 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掌握动植物的基本需求教学内容:1. 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初生期、幼年期、成年期- 植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 动物的出生、长大和繁殖2. 动植物的基本需求- 光线、温度、水分、空气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入新知:介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并鼓励学生描述自己身边观察到的现象。
3. 向导教学:讲解动植物的种子发芽、生长和动物的出生、长大过程,配以实物和讲解视频进行示范。
4. 操作实践: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提醒他们关注光线、温度、水分和空气等因素。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6.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
教学评估:- 学生能按顺序叙述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能正确列举动植物的基本需求...(继续编写其他课程教案,直至全册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
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
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1. 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
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三)整理材料、下课第3课给物体分类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
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探究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二)新课学习1.认识分类(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
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2.分类练习(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
(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第4课让我们发现更多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根据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2.科学探究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
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科学态度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4.STSE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玩过积木吗?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2)明确问题——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3)学生猜想(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
(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
(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7)小结:四四方方、表面平平的积木更容易搭。
2.试一试: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1)要求:不但想办法往高搭,还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块。
(2)小组分工合作,交待注意事项。
(3)总结和鼓励(三)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四)整理材料,下课。
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1课初识大自然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
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
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
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1)阅读。
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
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三)下课2课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1.明确考察对象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2.交待考察提示(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5)注意安全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下课(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特征。
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2.科学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 STSE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二)新课学习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1)学习使用放大镜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