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地的誓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侵略者用我国同胞进行细菌试验。
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逃难
流浪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 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 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 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 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 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 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 文,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 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 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 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 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 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 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 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积累词语
碾(niǎn):把东西轧碎或压平的器具;轧。
誓言:
山涧: 斑斓:
泛指宣誓﹑发誓时说的话。 。
山间的水沟 。 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
缠绕:
默契: 田垄: 禾稻: 丰饶: 耻辱:
用带状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 。
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分开田亩的土埂 ;田间种植作物的垄 。 稻谷。 丰裕富饶;丰足充实。 指声誉上所受的损害;羞辱,羞辱的事;侮辱。
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对故乡优美景物的赞美。 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和无奈。 收复家园恢复国土的激情与信念。
艺术特点:
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形成文章的波澜起伏, 节奏鲜明。 排比—— 连用“当我…”把各种有意味的事 物组成一个个画面,电影似的展现关东大地的 丰饶美丽,造成一种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比喻——“地层里的洪流象我的心喷涌的血 液” ,使“关东大地”有了生命有了感情, 可以象人一样召唤我,激励我为之奋斗为之牺 牲,使感情愈发强烈。 呼告——“她”转为“你”的人称转换,是情 感变化的结果,情感从平稳~到激动,情感显 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 身发出誓言”。
1、理清本文的结构,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 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思念故乡)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 故乡母亲战斗而牺牲!(发出誓言) 明确作者的思路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 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 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 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 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 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 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 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 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 “国耻日”。
回忆故乡、思念故乡(为何发出誓言)
为故乡战斗、牺牲(发出誓言)
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 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 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 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 内容上的不 同点: 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埋葬”写出了作者的欢笑只属于失去的故土, 用该词更多了一层沉重和悲愤之情。
8、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 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 和耻辱。”的含义是什么? 污秽和耻辱指故乡被日本侵略者蹂躏、强占而 至沦丧。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 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奉献一 切的精神。
7、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 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 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 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写出了作者的心 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表达 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较之用“澎 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 力量。)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 日本“关东军” 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 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 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事变。
这是“九一八”当晚,南京国民党政 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 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
日军进沈阳
4、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景色、物产吗?删
去一半如何?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 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 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 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5、文章第一段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
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这种声音”是故乡的声音,是故乡的召唤, 多次写“这种声音”,表达了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和 怀念。 “来自亘古的地层”是一种联想,在任何一块 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岩浆就是文 中所说的“红熟的岩浆”。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 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 就要喷涌而出。
松 花 江 上
张 寒 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2、作者的故乡就是关东大地,那文中哪些内容 是作者对故乡土地的描写?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运用 什么修辞手法使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
第一段的景色描写,描写对象是东北特有的景
色(白桦林、高粱、豆粒)和物产(金矿、煤矿)。
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
3、在“我”的记忆中,你看见了哪些景色、 物产?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白桦林、奔马群、蒙古狗、红高粱、豆粒、黑 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足金、车铃…… 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借物思乡,更 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 的信念和决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 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 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 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 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强烈。 它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 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 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6、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
而到了后面却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 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什么?
对土地用“你”相称,感情显得更加直接而迫 切。这在修辞手法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 效果。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 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 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 物两种形式。 例子: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 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 (呼人)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 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 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