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性课堂中以“问题”引领学生教学策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生成性课堂中以“问题”引领学生的教学策略摘要:课堂由预设性生成动态性,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而以“问题”引领法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所以运用文献研究法从课堂上教师采用“问题”引领策略的原因、“问题”引领策略中“问题”的分类、“问题”引领策略的实施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成,“问题”引领
“教什么”和“怎样教”谈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前者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学情等因素提前设计好的,主要体现在备课环节;后者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如果说“教什么”更多体现为预设性,那么“怎样教”则是将这些静态的预设内容转化成或生发出新的动态性生成资源的关键。而动态性生成资源多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既有“确定性、因果性、预成性、可预测性、可控性,也有不确定性、非因果性、生成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②的特点。那么在动态性生成资源的课堂,教师为什么要采取“问题”引领策略?引领策略中的“问题”如何分类?如何实施呢?
一、教学中采取“问题”引领策略的原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的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学生通过已有的认知和结构对新信息进行认知、编码,建
构自己的理解,最终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所以“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建构有关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知识的能力。”③此外,美国学者约瑟夫·克拉柏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提出:“受众心理有三种选择因素。一是选择性接受。受众愿意接受与自己固有观念一致的,或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回避与自己观念相违背或不感兴趣的信息。二是选择性理解。这种理解受人们固有观念和态度的制约。三是选择性记忆。受众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信息。”④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吸收也是如此。所以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师生双边互动,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在动态生成性课堂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应采取以“问题”贯穿教学始终的“问题”引领策略。
二、“问题”引领策略中“问题”的分类
1.可预设生成的引领问题
既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思考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或即发问题,又指受思考角度、知识积累程度和生活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预设性问题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或有悖于常规思路而生成的问题。对这类问题,教师如能适时引领,帮助学生纠正偏差、做深入理解,则会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
2.预设外的、偶发生成的引领问题
指在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的预设性思维与学生的生成性思维不断发生碰撞而新生成的偶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师的预设之外,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考察的是教师对课堂上突发问题的调控能力。对于这类问题,教师适时引领,也会使学生生成新的学习需求,使课堂变为动态生成性课堂。
三、“问题”引领策略的实施
在动态生成性课堂上,无论对可预设生成的问题还是预设外的、偶发生成的问题的引领,首先,教师应考虑到:
1.对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打断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效果如何?
2.教师是否坚持要学生接纳课前以预设好的答案?如果这样做的话,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教师是否试图通过引领来传递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解释、看法和理解?
4.对所生成问题的讨论会使教学进度变慢,并会出现一时的沉默。教师打破这种沉默的比例是多少?教师打破沉默是为了避免学生紧张、产生尴尬的局面,还是为了启发、提示学生,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在不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那么学生可能一直会沉默下去,让老师来完成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5.教师会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辅助材料来提示、启发学生?这种材料对学生有帮助吗?如果有帮助,为什么?如果没有,又为什
么?
6.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值是多少?教师的观点(包括赞扬或批判的)是否都会得到学生的赞同?
7.教师是否习惯重复学生的观点、语言?长期以往,会产生什么结果?
8.教师会在什么情境下评价学生的生成性观点?教师的“对”或“不对”,“讲得好”或“不好”等观点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什么效果?是否有学生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夸奖而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学习?
9.教师是否经常问一些教师已预设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问一些教师没有预设答案的问题,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10.教师对有争议的问题保持中立吗?在生成性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教师是否会提供把学生引入自己所持观点上去的材料?教师是否鼓励少数人的观点?
其次,教师在引领时要善于用学生生成的问题来引领问题,步步推进,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问题”引领策略就是一种研究式教学,所以教师用来引领的问题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既环环相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所生成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相互间有能力自行解答,教师只做简单点拨即可;如果学生持有争议,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但对问题的处理应以学生“能
够”和“需要”为前提,力争做到合理、可行。
最后,“问题”引领策略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导向”应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样在动态生成性课堂上,学生既能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能深刻地理解、内化问题。
本论文是省级规划课题《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策略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g0233?。
注释:
①贾俊玲(1980~),女,黑龙江人,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汉语言文字学。
②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eb/ol].http:
///information/center/studyguide/z huanti/jyyj/lljs/311208102001.html,2010-4-27.
③王世庆.从学习者个体差异到动态教学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2):54.
④谈彦廷.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谈彦廷.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
[3]王世庆.从学习者个体差异到动态教学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