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_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_郑庆杰
第十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第十一章现象学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4a9607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a.png)
生活世界是“多重现实的”,不仅包括 日常现实(舒茨称为“至尊现实”),还 包括如科学世界、梦的世界、幻想世界等 多种现实,舒茨称这些“亚世界”为“有 限意义域”。这些不同的世界在认知和体 验的风格上差异很大,因此,要从一个意 义域过渡到另一个意义域,必须借助“跃 迁”(leap)。
一、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
阿尔弗雷德•舒茨(美,Alfred Shutz,1899 -1959),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 代表,业余社会学家,代表作:《社会世界的 意义构造》(1932年,德文版;1967年,英 文版《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舒茨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关于主观意义的科 学,有必要对意义的结构进行深入的探讨。
➢前人领域,因为生活在我之前,因此只能 通过其他人的讲述才能触摸到这一领域。
➢后人领域,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和不能确定的世界, 因此我们无法触摸到这一领域。
➢同时代人的领域,即间接经验的领域。我和他在时 间上共享一个实在,但不能直接触摸到他,我们通常
使用类型化的方法来感知这个领域。这一领域的特点
是间接性和非人格性,我和他的关系是“他们关系”。
三、科学的程序(方法论)
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个“有限意义域”。
科学世界中的科学家必须是“超然的观察者”, 而不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者,观察者应该保持
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立场。
社会科学家有关社会世界的构造属于“二阶构 造”(科学构造),普通人有关世界的构造则属
于“一阶构造”(常识构造)。舒茨把重新建构
种同时发生的对他人的领会和他对我的相应领会一起 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共同存在成为可能。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335c566aa00b52acec7ca99.png)
第十一章现象学社会学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思想背景★★现象学社会学的共同思想背景是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思想。
胡塞尔,德裔犹太哲学家,现象学宗师。
他自诩现象学将挑起为一切学术建立绝对基础的大梁,使哲学成为严格之科学体系,以拯救欧洲于学术危机。
表11-1 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背景考点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1.社会行动理论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是建立在对韦伯行动理论的深挖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行动理论既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起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舒茨对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批判①韦伯将“行动”界定为“有意义的行为”,此概念相当含糊。
②以“主观有意义”和“主观无意义”来区分行动和行为是毫无作用的。
③人们在常识事件中谈论“行动”与“行为”的区别时,认为前者是有意识的,后者的特征是“反应性”的,并以此把这两者区别开来,这种区分是肤浅的。
韦伯对于“行动”和“行为”的区别是不够的。
(2)赋予行动以意义的过程①在舒茨看来,韦伯将行动定义为“赋予意义的过程”是有问题的。
舒茨认为,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行动者在行动时,无法对意识流内的经验赋予意义。
②在舒茨看来,必须检视意义的经验过程和结构。
“赋予意义”一词只是个比喻。
意义是个体注意自身经验中一点的某种方式,是指自我对自身绵延流的一种特殊的态度。
③对于意识流内经验的构成,舒茨认为当行动者处于行动的状态时,他就沉浸在绵延的时间流里。
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绵延,就使他脱离了这种时间流,借助时间的回溯,通过反思的态度,关注其体验,并区辨、挑选、勾画经验,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
(3)行动的意义和动机与舒茨的行动理论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意义问题。
舒茨进一步区分了行动的“意义”和“动机”。
他认为,意义和动机都可以分成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具体内容见表11-2。
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
![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bca60b9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7.png)
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摘要:梳理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有助于加深对萨克斯“秩序无处不在”这一观点的认识,从而更准确地发现语料中反复出现和可观察的序列性特征。
会话分析起源于常人方法学,以探究生活世界中社会互动秩序的微观建构为研究目的。
常人方法学理论源自于加芬克尔对帕森斯行动理论的批判,吸收了舒茨的现象社会学中关于主体间行动意义的相关理论,在自下而上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常识推理的过程中建构了一种动态的行动秩序观。
关键词:会话分析;常人方法学;行动;秩序;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3-0081-02(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邱梦颖∗∗∗第40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3月Vol.40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 .2020收稿日期:2019-09-29作者简介:邱梦颖(1988-),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会话分析。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多人互动中修正的会话分析研究”(2017BS63);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青年项目“多人会话中的重叠谈话:以非正式机构性谈话为例”(sisu201752)。
一、帕森斯的行动观帕森斯是美国结构功能分析和社会行动学派创始人,他认为社会主要是表现在人的行动上,只有在人的社会行动中才能看到一个社会的真实意义,才能解释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过程[1](P60)。
他的行动理论(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把个人行动作为研究分析的基本单位。
行动单位主要包括行动者、目标、当前情景以及行为规范。
帕森斯认为行动者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人的社会行为一方面受时间、地点、空间等物理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受文化、道德等社会规范约束。
社会稳定性依靠行动者对行为规范的遵守,规范独立于个人,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存在,维持宏观的社会秩序的关键是行动者意识中被内化的道德规范。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253deb650e2524de5187ebc.png)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16.1 复习笔记一、现象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1.主要代表人物(1)家庭和教育背景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
他是一位犹太人,189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1918年底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
舒茨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经济学奥地利边际效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塞斯与维塞尔。
韦伯曾到维也纳大学讲学,舒茨对韦伯的学术思想也作了很深入的研究。
(2)学术生涯①大学毕业后,舒茨参加了米塞斯主持的讨论小组,并且研究并深化韦伯的理论。
②在1925—1927年期间,他经过阅读柏格森关于意识哲学与内在时间的著作,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后来以《生活形式与意义建构》为名出版。
③在考夫曼的鼓励下,他探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由此撰写了《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一书,此书后来的英文版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④二战爆发后,舒茨举家迁往美国,创建了国际现象学协会,参加了《哲学与现象学研究》的编辑工作,并在上面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学论文。
⑤1943年起,舒茨成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校的客座教授,l956年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专职教授,主持哲学系的工作。
(3)主要著作他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编纂为四卷本的《文集》出版。
其中第一卷名为《社会实在问题》,第二卷名为《社会理论研究》,第三卷名为《现象学的哲学研究》。
2.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渊源(1)奥地利经济学派奥地利学派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主张从主观心理的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
它批评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根本的误解,用适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即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的行动,是毫无意义的。
舒茨接受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性范畴,认为我们可以借用这些一般理念类型来理解历史。
(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韦伯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
[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
![[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5d1fa70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3.png)
• 舒茨构建理论的出发点:
• 1、韦伯和胡塞尔的基本出发点都是社 会个体的主观意识——在韦伯是由个体赋 予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在胡塞尔则是个 体发挥意识构造作用的纯粹自我;
• 2.韦伯和胡塞尔的基本意向都是追求科 学有效的解释与结论。
1.韦伯的影响
• 舒茨的整个理论是在继承和批判韦伯有关社会学 的方法的论述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在继承韦伯的 解释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 舒茨从 几个方面对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进行了批判。
• 我们关系是高度个人性的, 直接接触的, 他涵盖了参与者的意识, 以及那些 表现面对面互动的行动与互动模式。
• ②间接经验的世界
• 在这个世界里,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时间 和空间上都是间接的, 存在的是一种“他 们关系”。
• 时间共享 • 同间社时接会经代世验人界的的社会世界
空间共享 前辈人世界
不同时代人的社会世界
后辈人世界
2.生活世界的结构
(1)生活世界
• ①含义 • 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 是感觉、需求、幻想、
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将来的现象世 界。用舒茨的话, “包含人所牵连的种种日常事物 的总和”。
• ②在生活世界中, 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主体 间性上的。
• ③处在生活世界的人, 其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
现象学社会学
• 一、舒茨的学术生涯 • 二、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 • 三、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
一、阿尔弗雷德·舒茨的学术生涯
• 1899年4月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 • 1917年. 舒茨文科高中华业后应征入伍,作为奥
匈帝国军人,在意大利前线参加了第一次世 界 大战。 • 1932年出版《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 舒茨(1899-1959) • 1939年,舒茨一家移民美 国纽 • 约。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c53e9a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7.png)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多重来源1.韦伯认同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理想类型”等概念的定义以及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宏伟目标赞同韦伯将“个体的行动”作为研究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最基本的起点主张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每一种意义结构进行化约和还原,而后才能巩固理解社会学2.柏格森之桥柏格森充当舒茨建构个体行动与个体意识间相连接的桥梁,是舒茨由柏格森走向胡塞尔、由意识心理学走向现象学的桥梁。
3.以现象学为工具舒茨通过对日常生活意义构成过程的澄清,做出了建立社会学基础的尝试,运用现象学方法来处理社会学问题,最先将现象学哲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使得胡塞尔现象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工具。
二.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1.舒茨的行动理论1)舒茨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韦伯理论的深挖和批判基础之上韦伯理论是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起点,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舒茨借助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和柏格森“内在时间意识”和“绵延”概念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标志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的初步形成。
2)认为韦伯对“行动”概念的界定相当模糊,“行为”较“行动”含义宽泛“行为”包括“行动”,有意义的行动属于行为,无意识的行动都属于行为范畴“行动”是明确指向他人的,行动对于行为者而言是有意义的,而行为则未必“接触他人”是行动成为“社会行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只有当行动者的行为有意义地指向他人时,“行为”才成为“社会行动”,而以“主观有意义”和“主观无意义”区分行动和行为是毫无作用的。
3)行为,是通过自发的活动赋予意义的意识经验,而在行为发生过程中的这种自发活动不过是使意义发挥构造作用的一种给定的意向性的方式。
行动不过是行为的一个子系统4)行动,指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预先设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某一具体目标的人类行为,来源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其突出特征是目的性、计划性。
5)行事,指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行动的结果”。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梳理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5df22b2f60ddccda38a010.png)
收稿日期:2008-05-20作者简介:禹红梅(1982-),女,四川江油人,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梳理禹红梅(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阿尔弗雷德・舒茨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引入社会学,并成功用于改造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从而开创了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理论流派。
由于方法论与方法不仅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建立的根本和基础,因此,作为对20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学理论影响很大的现象学社会学,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其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方法。
本文即对舒茨所创立的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论作一简单梳理。
关键词: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8)08-0022-03 阿尔弗雷德・舒茨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引入社会学,并成功改造了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开创了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理论流派。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属于解释学社会学这一流派,但又不同于韦伯意义上的传统的解释学社会学,它使传统的解释学社会学发生了转向,更加专注于对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这对后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影响很大,被誉为代表着“社会学研究的新方向”。
由于方法论与方法不仅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建立的根本和基础,所以,作为对20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学理论影响很大的现象学社会学,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其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方法。
本文即对舒茨所创立的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论作一简单梳理。
舒茨对社会学的兴趣最初源于韦伯在维也纳大学开设的社会学讲座,在经过几年集中精力钻研韦伯的社会学著作之后,他肯定了韦伯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正确无误的,接受了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的论述和理想类型的方法,以及个人主义的立场,并同韦伯一样强调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社会行动,认可意义在社会理论中的中心地位。
但肯定与倾慕之余,舒茨也深深地认识到韦伯的社会学著作中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d5c8931b551810a6f42486bd.png)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之马矢奏春创作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惟渊源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惟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说明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美国的适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1.奥地利经济学派在舒茨的大学进修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师长教师中就包含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焦点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理论和先验范围理论,都对舒茨的思惟产生了主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不雅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边沿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为,批评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底子经验”,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完全误解”,用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熟悉论原则来阐发人的行为,“毫无意义”.这些思惟和韦伯的说明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舒茨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惟的桥梁之一.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对韦伯思惟产生很大影响的德国历史留心经济学派的不雅点各走各路.简言之,韦伯为了呵护历史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宁愿捐躯理念理性的“纯洁”,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为了保卫先验范围的形式性而清洗掉落落历史的不雅点,否决极端的历史主义做法,认为始终消掉先于历史范围的非时间范围,而我们恰是借助这些“类型”才干理解历史.这样在韦伯著作中占中央肠位的比较历史阐发和对各类不合历史社会中的意义取向差别的强调,到了舒茨的说明社会学这里,就骤然修改成对普遍性“类型”的阐发.在舒茨对韦伯思惟的这种“去历史化”的“操纵”中,奥地利经济学派阐扬了不成忽视的传染感动.2.韦伯的说明社会学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评性成长.终其生平,韦伯的说明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虑的出发点.但是舒茨和韦伯的思惟气势消掉着底子的差别,他几乎是沿着底子想不到的标的目的成长了后者的不雅点.韦伯的社会学著述中充满了各类抵触和冲突,而韦伯在成长本身的学说时,也恰是借助了这些思惟上的张力,来充分掌控具体的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舒茨的著作中尽管同样消掉抵触和暧昧的地方,但他存眷的是若何了了地阐产生活世界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关.所以,舒茨在韦伯著作中创造的那些“问题”,在韦伯看来其实不是什么本质性的问题,真正的关头是若何用经验方法阐发具有特殊的历史现实.总的来说,随着舒茨逐渐摆脱超验现象学的羁绊,致力于对生活世界的具体阐发,他与韦伯的这种差别也在逐渐的削减.3.胡塞尔的现象学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惟的不竭反思和批评,也就不会产生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在测验测验变革韦伯的说明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学思惟,但他创造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本身预想的目的,最终照样保持了这一思路.但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阐发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舒茨最终创造,胡塞尔的现象学,特殊是其组成阐发,可以用来阐发社会行为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说明社会学供应了更稳定的根本.不过,尽管舒茨对胡塞尔的著作进行了普遍的研究,但他却没有亦步亦趋地跟班胡塞尔的思惟.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问题的深入研究,他开始逐渐摆脱胡塞尔哲学中的唯我论思惟.在舒茨看来,许多胡塞尔学说中主要的概念,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不再从超验主体的角度出发,而是被他用来从具体的社会互动出发进行经验的阐发和磋商.从某种意义上讲,舒茨之所以对美国社会学界和现象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正在于他运用本身对“社会科学和社会现实的熟悉”以颇有创见的方法成长了现象学的事业和社会学的研究,为现象学运动和社会学的成长作出了主要的贡献.4.美国的适用主义除了胡塞尔以外,詹姆斯准确是对舒茨影响对答的哲学家.假如说胡塞尔帮忙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为的意义进行组成阐发的器械,促使舒茨存眷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么詹姆斯的思惟则激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虑,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阐发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除了詹姆斯以外,米德对舒茨的影响也不成低估.米德对身体行为的阐发,无疑是舒茨阐发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部分的主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惟来源.并且,舒茨经由进程将这些思惟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察,成功地摆脱了米德思惟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题慎密联系起来,组成了社会理论未来成长的一个主要基点.5.舒茨的学术对话者对舒茨思惟产生影响的两位同伙是考夫曼和古尔维奇.恰是考夫曼建议舒茨经由进程研究胡塞尔的思惟来澄清韦伯的理论问题.考夫曼依靠舒茨来理解与社会学有关的问题,而在方法论方面,舒茨则主要依拥护考夫曼的对话来成长本身的不雅点.舒茨到了美国往后,与现象学家古尔维奇建立深挚的友谊和学术联系,可以说舒茨晚期的绝大多半思惟都曾在与古尔维奇的交流中酝酿、成长、成熟.二、社会世界的意义机关《社会世界的意义机关》一书是舒茨全部思惟的出发点.1.舒茨对韦伯说明社会学的批评舒茨对社会世界的意义问题的理解是以对行为的意义阐发为出发点,而对行为的意义问题的磋商则是建立在对韦伯的“细读”和批评的根本上.首先,舒茨确定韦伯的底子思路准确无误,他信赖韦伯已经奠定了社会科学哲学的出发点.无论是韦伯关于“超出价值判断”的阐述,“理念类型”的方法,照样他的集团主义方法论,舒茨都很赞扬.但是,舒茨认为,因为韦伯“过于偏幸处理具体问题”,是以只是在必不得已时才去推敲熟悉论问题,所以韦伯开创的说明社会学的一项紧迫责任,就是从新细致地考察社会行为的意义等问题,为说明社会学奠定一个坚实的根本.韦伯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为进行说明性理解,并对其进程及后果说明的科学.意义就是社会学在考察社会行为时的着手点,韦伯进一步将意义区分为主不雅意义和客不雅意义.他指出:当不雅察者试图掌控一个行为的意义时,可以经由进程两种方法,一是借助直接不雅察进行理解,一是考察念头进行的说明性理解.韦伯上述关于社会行为、意义、理解的阐述视为说明社会学的“方法论”根本.但舒茨认为这个根本很不牢固,因为几乎所有的根本概念都暧昧不清.(1)舒茨指出,韦伯在推敲“社会行为”概念时,关头是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但韦伯并没有充分推敲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为的意义问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2)舒茨认为,韦伯在推敲主不雅意义和客不雅意义时,似乎只是把它们看作从不合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真正差别.(3)韦伯有关不雅察式理解和念头性理解之间的差别,更遭到了舒茨的强烈批评.韦伯认为两者的差别关头在于理解一个行为的意义的进程中是否涉及到加倍普遍的意义联系.而舒茨认为应该摈弃韦伯对“不雅察式理解”和“念头性理解”的区分,代之以“直接经验世界”和“遥远世界”之间的差别.在前者的情况下,我们和他人之间产生关系,是以也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不雅察和直接的理解.而念头性理解则不但限于这种情况,还可以适用于那些由同代人、前辈或后代组成的“遥远世界”.(4)舒茨指出,尽管韦伯几回再三说起念头是行为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他有关念头的阐述却暧昧不清.在舒茨看来,韦伯这方面的问题是没有熟悉到,一般所谓“念头”包含两种意义,舒茨称之为意图念头和原因念头.(5)韦伯有关意义和念头问题的暧昧谈论,也使他有关社会行为的概念很不清晰.舒茨认为社会行为的焦点使筹划.韦伯最关切那些“影响他人”的社会互动,却没有清晰地奉告我们何谓“影响他人”.而在舒茨看来“影响他人”就是一个行为的筹划指向他人,也就是说这种筹划作为意图念头,在他人那里激发了某种有意义的经验.舒茨进而指出,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但从“以他工资取向”的角度来阐发社会行为,因为前者才是社会行为的样板.总之,在舒茨看来,社会世界中的意义问题要比韦伯设想的复杂得多.当人们运用意义或行为这个词时,现实上是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涵盖了高度复杂而又充满歧义的范围.是以,又需要对意义的机关进行深入的研究.2.赋予行为以意义在舒茨看来,主不雅意义和客不雅意义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合的问题.前者是“我”若何确定意义的问题,此后者则涉及“我”与他人若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前者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此后者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中止的意识进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响应地说,韦伯所谓“行为”现实上既可赐正在产生、正在进行的进程,也可指业已完成的状态.前者舒茨称为“行为”,此后者舒茨称为“行事”.当“我”处于“行为”状态时,“我”就沉浸在绵延的时间流中.而一旦当“我”意识到这一绵延,这种意识本身就使我分开了这种时间流,使我借助时间的回溯,经由进程反思的立场总结经验,从而使中止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为”组成“行事”,最后从中组成行为的意义.经由进程反思组成的意义其实不是孤立的器械,这些经验会被进一步组成一个分化体.这种经验组成的分化表现实上是“意义机关”,这些意义机关不竭的积累,就组成了舒茨所谓的“手头的库存常识”.借助这些库存常识通俗人就将以前的经验获得了有序的排列,而这些排序的根本就是各类意义机关形成的秩序模式.舒茨称这些模式为经验图式.通俗人恰是借助这些经验图式赋予行为以意义,所以舒茨又称经验图式为说明图式.3.主体间性的理解舒茨认为韦伯没有准确地熟悉主不雅意义和客不雅意义的不同,也没有适当的区分不雅察式理解和念头性理解.而这些掉落误的关头在于韦伯没有熟悉到每集团的主不雅意想的意义,在本质上是他人无法进入的.但是舒茨其实不认为,这就意味着他人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完全封闭的,也不料味着他人的行为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不成理解.这只是说明“我赋予你的经验意义,不成能与你在说明这些经验时所赋予的意义完全一样”.那么不合的人之间又是若何沟通的呢?舒茨认为,当留心他人行为时,只有我们创造他人的意图时,才算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真正的理解里,在措辞的字面意义之外,我们还触及到措辞所表现出来的言说者本身的主不雅经验,恰是这种经验赋予措辞以“概略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真正的主体间性的理解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沟通意图,另一种具有沟通意图,运用符号的理解.但无论前者照样后者,我们所掌控的意义都介于纯粹的客不雅意义和绝对的主不雅意义之间.一方面,我们既不成能到达他人意想的主不雅意义,因为我们不成能完全重现他人的意义组成进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成能勾留在客不雅意义的概略上,因为不触及他人主体经验的意义理解底子算不上真正的理解.4.社会世界的机关舒茨认为,意义问题涉及到社会成分的影响.当理解一集团的主不雅意义时,我们尽可能地跟从其行为所涉及的各类经验的组成行为;而当我们理解客不雅意义时,面临的现实上只是一个不雅念对象,是一种类型.是以,在理解主不雅意义时,我们往往是和他人处在一个直接的世界中;而在理解客不雅意义时,我们则处在一个匿名的世界中.舒茨恰是以这种区分为根本,将社会世界描述成一个具有不合层次机关的世界.直接经验的社会世界的焦点是面临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和时间本质上都是直接的.介入互动的人会有意识地推敲他面临的人,这种针对他人的立场,舒茨称为“你们取向”,而这种取向所形成的关系则被称为“你们关系”.而假如在这种面临面的关系中,每个介入者都彼此互相觉察,并抱有同情的立场介入他人的生活,那么就被称为“纯粹的我们关系”.舒茨认为,只有处于“我们关系”的范围内,才干在特定的时刻,以具体的方法获得他人的经验.一旦我们从直接社会经验过度到间接的社会经验,他人的“生动性”就会不竭降低.与“你们关系”中的时空直接性相对,在这种情况下时空都是间接的,舒茨称这种关系为“他们关系”.在间接社会经验中,现实上是借助各类理念类型来理解他人,把他们的行为算作是匿名的进程,这种类型化的说明图式,组成了我的库存常识的主要内容.舒茨按照匿名性程度和理念类型的具体机能程度,将间接关系组成的同时期人的社会世界划分红不合的层次.进一步磋商了在时间角度上与我们处于间接关系的前辈和后人的世界,辨别称为前辈世界和后人世界.后来舒茨更明确地将这方面的问题称为,“社会世界的层化”.三、生活世界的机关舒茨对美国适用主义的思虑,对美国社会学文献的研读,以及对现象学的中止反思,逐渐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人们生活世界底子组成的社会学阐发.1.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舒茨晚期思惟的主要着眼点.韦伯阐发的社会世界是一种具表现实,但舒茨阐发的则更多是这种现实的纯粹形式.随着他对胡塞尔超验哲学消掉的问题熟悉加深,他开始存眷胡塞尔晚年磋商的“生活世界”的问题,欲望借助对生活世界的阐发,解决超验性、他我、主体间性等现象学范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自然立场和主体间性舒茨在运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时,仍然认为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文化世界,是日常人们所作所为的根本,但保持了生活世界的超验性这一不雅念,并且试图经由进程运用社会学方法阐产生活世界的机关,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根本.在舒茨的阐发中,生活世界是与自然立场和主体间性这两个概念慎密联系在一路的.处于生活世界中的人,其底子特点就是自然立场.它使人们认为生活世界是不言而明的现实,通俗人的任何社会行为,对世俗“问题”的任何推敲,却都是以这一不言而明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超验性、客不雅性等不雅念恰是在这种自然立场中产生的.自然立场的内容通俗人的社会行为之所所以以生活世界为根本的,是因为社会行为就意味着和他人打交道,而生活世界恰是我与他人的任何社会交往的前提.生活世界使我们信赖,我们的视角是可以转换的,因为在社会世界中,底子的公理对他人和我是一样的.在这一道理的根本上,舒茨提出,生活世界的“机关性”就表现在具有不合视角的人能够互相理解,行为的意义经由进程与特定社会场景的轨制化联系,使每集团的社会行为成为可以理解的.每个正常人都邑按照一些日常生活原则来理解他人的消掉,而这些被通俗人吸收的自然立场包含:(1)他人是具有肉体的消掉;(2)他人的身体具有和我自身在本质上一致的意识;(3)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同质的,意义也基底细同;(4)我可以与他们打交道,并互相采纳行为;(5)我可以使本身为他人所理解;(6)一个已经层化的社会文化世界是作为一个参照框架被预先赐与的,这种赐与方法使通俗人想当然地将其视为“自然世界”;(7)因为(6),我创造本身置身个中的情境只有一小部分是集团创造了.恰是因为这些机关性的原则,在生活世界中,我于他人的社会交往才可能在主体间性的根本上形成和成长.舒茨的这种社会机关不雅在常人方法学等后来的学者那里产生了主要的影响.2.社会现实问题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是舒茨晚年的一项具有开拓性的责任,它表现了欧洲思惟传统和美国适用主义传统的对话,哲学和社会学的对话.生活世界的层面舒茨明确指出,生活世界不但包含日常现实,还包含许多其他的世界,如幻想世界、梦的世界,是以生活世界是具有多重现实的世界.这些不合世界在熟悉和体验气势是差别很大.舒茨将这些所谓现实的“亚世界”称为“有限意义域”,要从一个意义域过渡到另一个意义域,就需要借助“跃迁”.当然这些意义域的地位不尽相同,个中日常生活的现实具有登峰造极的地位,它是生活世界的中央,其他现实区域相对于它来说,都只是准现实,都可以看作是这个底子的现实的变样.现实感和超验感的产生舒茨经由进程对日常生活这个“至尊现实”的空间机关和时间机关的阐发,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感”和“超验感”都是若何产生的.舒茨指出,日常生活的现实感表现在他可以直接触及那部分生活区域.而在这部分可以触及区域中,又有一部分是我可以经由进程直接行为来影响、修改的区域,舒茨称为“操纵区域”,它组成了全表现实的焦点.从这个焦点向外推就是为可以潜在触及的区域和不成触及的区域,但可以经由进程间接的行为影响的区域.这些区域加在一路就组成了我的责任世界.是以,从空间上看日常生活具有不合的层,它的现实感就是经由进程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组成的.舒茨对生活世界的时间机关的阐发揭示了超验感的产生.现实上我们可以触及的区域中,有一部分是我以往触及的,只是暂时不再触及它了,我们任何时刻可以回过分来进入这个世界.世界的许多部分其实不因为我们不在场,没有我们的介入就不消掉了.生活世界的这种时间机关恰是通俗人超验感的现实根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感和超验感是密切联系的.两者表现了生活世界的两面性:一方面,生活世界是我们生活、经历或者说辞谢的现实;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借助行为来控制、掌控或者未能控制的现实.3.生活世界的常识问题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中,常识问题是一个至关主要的问题,是磋商生活世界的机关的关头.他将对常识的社会组成和社会分拨的阐发与生活世界的机关放在一路推敲,从而使常识社会学成为现象学社会学的焦点组成部分.手头库存常识舒茨认为,作为社会科学阐发对象的通俗人,当他们面临外在世界、理解世界时,其实不但仅在进行感知的运动.他们和科学家一样,也是运用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抽象机关来理解这些对象,舒茨称这些机关物为“手头库存常识”.他认为这些常识是通俗人在主体间性的世界中逐渐形成的,恰是这些以往的主不雅经验组成了一个通俗人面临情境时可以运用的“手头常识”.舒茨还经由进程对“陌生人”的阐发指出,库存常识的一些特点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立场的根本.库存常识往往是不连贯的、模糊的,但对于通俗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他们其实不需要象科学家那样,要建立具有逻辑完全性、一致性的无抵触系统.当库存常识这些特点面临寻衅时,通俗人的这些常识不克不及再阐扬传染感动时,就会产生“危机”,这就动摇了全部生活世界的现实感.是以,库存常识是通俗人建立生活世界的社会现实的根本.类型化和联系关系性库存常识是若何阐扬传染感动的呢?舒茨主要从类型化和联系关系性两个角度来理解库存常识的.类型化有几个含义:首先,类型化强调库存常识不是科学常识那样的系统机关,而是由一些处理不合类型的情境的方法组成的.其次,舒茨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类型化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面临的人与情境的某种现象社会学的性质.这种类型化常识是在充满陌生人的世界中建立熟悉性的关头.最后,类型化的常识是和库存常识的习惯性联系在一路的.面临类型化的情境,我们老是可以用习惯的方法来处理.舒茨磋商常识的另一个角度就是联系关系性的问题.在生活世界中,情境的组成,获取和运用常识,库存常识与具体情境之间的联系都受到联系关系性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关系机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舒茨称之为三个联系关系系统,即主题联系关系、念头联系关系和解释联系关系.舒茨认为,事宜的新颖性取决于行为者的主题联系关系系统;另一方面,事宜的新颖性也取决于行为者本身的说明联系关系系统对这一事宜的处理.而行为者之所以会对某些新问题感兴趣,对它进行独特的说明,又往往取决于他的念头联系关系系统.在舒茨看来,人们之所以对某些问题感兴趣,而对另一些问题无动于衷,都是由念头联系关系系统产生的.而一旦行为者对事宜的新颖性进一步存眷、说明,它就会成为行为者新的主题联系关系,进一步修改本来的念头联系关系系统和解释联系关系系统.4.在常识与科学之间:舒茨的社会学方法论舒茨认为,经由进程对生活世界的机关阐发,不但为说明社会学供应了加倍坚实的根本,并且也为社会学的方法论注入了新的洞察力.按照舒茨对多重现实的阐述,科学世界也是生活世界中的一个“有限意义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采纳一些理论立场来看待一些问题,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理论沉思和科学世界中的沉思运动其实不一样,因为它要受到实践目的的安排,而科学理论责任则可以完全不为任何实践目的办事.是以,科学世界作为一个“准现实”,生活在个中的科学家就要采纳与日常生活中不合的气势,成为“超然的不雅察者”.舒茨进一步指出,通俗人对事实和事宜的常识机关是一阶机关,而社会学家的机关则是对社会行为者的机关的机关,属于是二阶机关.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难题就是,一方面要推敲社会科学的特点,在一阶机关的根本上建立二阶机关;另一方面又要遵照科学世界这个“准现实”的独特认知气势,使二阶机关不受一阶机关中。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80de8ba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3.png)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舒茨(Alfred Schütz)是20世纪著名的奥地利社会学家和现象学家,他对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主要关注个体的主观意义构建和社会行动的理解,他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1. 主观意义的重要性:舒茨认为,人类行为的意义是通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解释和构建而产生的。
他强调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的主观意义与行为的关系,认为在解释社会行动和交互中,个体的主观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日常生活世界:舒茨提出了日常生活世界(lifeworld)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意义构建是在日常生活世界的背景中进行的,而这种背景包含了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习惯,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意义构建起着指导作用。
3. 符号和意义构建:舒茨强调符号在社会行动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来构建和传达意义,符号是人类交流和理解的基础。
符号的使用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象征意义,而是个体对符号的背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4. 社会行动的理解:舒茨关注个体对于社会行动的理解过程。
他提出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概念,认为理解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目的、动机和意义的主观解释过程。
个体通过理解他人的行动来预测其未来的行为,并在交互中作出反应。
5. 社会行动中的意义共享:舒茨认为,个体的行动和意义构建是在社会交互和共享的背景中进行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共享意义,从而形成共同的社会现实。
这种共享的意义构建是社会行动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维持所必需的。
6. 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关系:舒茨强调个体的内部意义构建是基于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感知的。
他认为,个体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官经验和行动经验进行内化,形成了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意义构建。
个体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通过意义的交流和共享相互联系。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观点深刻影响了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强调了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和社会行动的理解。
《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研究》读书笔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6619d5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f.png)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著作
许茨
现象学
理论
理论
世家
维度
生活
韦伯
银行 生活
主体
理论
世界
视角
现象学
个体
第章
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
阿尔弗雷德·许茨1899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银行世家,18岁文科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曾经在 意大利前线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许茨入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在听了韦伯的学 术讲座后,他开始韦伯的著作及其理论,并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许茨成为一名银行的不 错职员,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哲学和社会学研究。在阅读韦伯著作的过程中,他发现韦伯在一些基本概念和论 述上有含糊不清之处,而这导致其整个理论缺乏科学基础。
06
第10章注 释
05
第9章参考 书目
读书笔记
这是《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世界现象学理论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第1章引论生活世界: 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
课题
第2章许茨的生活世 界现象学理论的提出
第3章许茨对生活世 界的含义的理解
第4章生活世界现象 学的个体意识视角
01
第5章生活 世界现象学 的主体间性 维度
02
第6章生活 世界现象学 的知识论向 度
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3e28df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3.png)
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何林【摘要】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生活世界理论是他一生探讨的中心问题.也是他的理论研究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他的研究不仅为当代学界对生活世界问题的理论探讨提供了借鉴,而且对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的构建有启发意义.本文从生活世界中人们的基本态度、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生活世界的本质及核心等几个方面对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加以阐释,并试图挖掘这一理论的当代意义.【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8)006【总页数】8页(P35-42)【关键词】许茨;生活世界;自然态度;工作世界;当代意义【作者】何林【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9;C91阿尔弗雷德·许茨(Alfred Schutz)是美籍奥地利裔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随着四卷本的《许茨文集》和两卷本的《生活世界的结构》等著作的面世,国际学术界对许茨思想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许茨的思想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每年都有上百篇研究许茨的文章或论著出版,他也成为现象学运动中一个不能不提到的人物。
很多西方著名学者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和雷蒙·阿隆(Raymond Aron)等等都注重对他的理论的研究和借鉴,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更是将他的理论作为自己构建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
2008年以来,哈贝马斯将对金融危机的思考与他早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结合起来的尝试,使得他的生活世界理论重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作为其理论来源的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在国内学界则较少被提及。
本文试图对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加以阐释,并揭明这一理论的当代意义。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c34bd1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d.png)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一、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掌握(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1、韦伯的影响继承方面:⑴、价值中立思想(在确定选题后,在调查研究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搜索资料,应区分应然和实然的东西。
)⑵、方法论的个体主义⑶、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理想类型”才能把握批评方面:⑴、方法论基础不牢固,一些概念模糊。
对于社会行动,只强调社会行动与他人的关系,没有把握社会行动的意义。
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意义是复杂的,有层次性,而韦伯没有细分。
(社会行动的条件:①、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②、行动以他人为取向)⑵、韦伯在考虑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没有对两者进行真正区分。
舒茨认为主观意义涉及时间,而客观意义涉及符号和沟通(区分:主观意义,即行动主体对行动赋予的意义;客观意义,即行动主体的旁观赋予的意义。
)⑶、韦伯关于动机的认识含糊不清。
舒茨认为一般所谓的动机有两种含义:第一、人们努力实现的目标,即意图动机;第二、促使个人这样去做的原因,即原因动机。
⑷、舒茨认为韦伯关于意义和动机的关系的讨论模糊不清,从而使他关于社会行动的分析不明细。
他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要素是筹划,应该以影响他人来区分社会行动。
2、胡塞尔的影响(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现象学的含义: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研究意识与客体的关系。
此处的意识是指先验的意识,客体是指观念中的客体。
继承方面:⑴、自然态度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之所以有秩序,是人们把它看做有秩序。
生活秩序的行动者从不加以质疑,采取自然态度,是人们整理的结果。
⑵、关于意识的本质胡塞尔认为,意识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存在于头脑中,存在于行动者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中。
外在世界只有透过人对它的意识才变得有意义。
批判方面:批判了胡塞尔的超验/先验设想,舒茨认为人们只有去体验经历才能把握世界。
二、舒茨的现象社会学思想1、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⑴赋予行动以意义①、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31f74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e.png)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一、概述生活世界理论,作为20世纪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起源于现象学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的思想。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旨在探讨人类日常经验中的直观世界,即我们未经理论化和科学化之前所直接体验到的世界。
这一理论强调,生活世界是所有知识和科学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理论和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科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胡塞尔认为,科学的发展往往使得人们忽略了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科学理论的抽象化和形式化导致了生活世界的“遗忘”。
他提倡回归生活世界,重新审视和评估我们的直观经验和日常实践。
在胡塞尔之后,生活世界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阿尔弗雷德许茨的社会现象学将生活世界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在构成生活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生活世界理论也对其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解释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分析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理念,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并尝试评估其在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理论,以及其在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1. 生活世界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在《生活世界理论研究》文章的“生活世界的概念起源与发展”段落中,我们可以探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起源,并追溯其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生活世界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理论。
胡塞尔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了“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概念,用以指称我们日常生活中经验到的、前科学的、原初的世界。
他认为,生活世界是我们一切经验和知识的起点,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交往和理解的基础。
随后,生活世界的概念被其他哲学家和社会学者们所继承和发展。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ba1d0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3.png)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是以德国社会学家舒茨(Alfred Schütz)为代表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舒茨通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行为的观察,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包括:1. 意义构建:舒茨认为,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应该从人们的意义构建过程开始。
他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会赋予事物以特定的意义。
人们的意义构建过程是基于他们的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因此,理解社会行为需要考虑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
2. 社会行动:舒茨将社会行动看作是人们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社会行动包括个体的行为和他人对该行为的反应。
他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他们的意义构建,同时也受到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行动的理解需要考虑到个体的意义构建和社会互动的因素。
3. 类型与意义结构:舒茨提出了“类型”和“意义结构”的概念,用于描述社会行动和意义构建的模式。
类型是指人们根据经验和背景知识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用于理解和解释特定的社会行为。
意义结构则是指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和其相互关系。
舒茨认为,通过研究类型和意义结构,可以揭示社会行动和意义构建的规律。
4. 社会互动:舒茨认为,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获得和分享关于社会行为和意义的信息。
社会互动是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的基础,它可以通过符号、语言和行为等方式进行。
舒茨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认为它对于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的理解至关重要。
5. 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舒茨认为,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是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结果。
主观意义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和意义的主观理解和解释,而客观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等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
舒茨强调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二者相互影响和塑造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强调了意义构建、社会行动、类型与意义结构、社会互动以及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ppt课件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1693c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6.png)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一、舒茨的行动理论
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是建立在对韦伯理
论的深挖和批评的基础之上的,它既是舒茨
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起点,同时也是
4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第一节、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多重来源
舒茨构建理论的出发点:
1、韦伯和胡塞尔的基本出发点都是社 会个体的主观意识——在韦伯是由个体赋予 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在胡塞尔则是个体发
库存知识发挥作用的形式
A、类型化
类型化有几个含义:首先,类型化强
调库存知识不是科学知识那样的体系结构,
而是由一些处理不同类型的情境的办法组成
的;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类型化的程度取
决于我们所面对的人与情境的某种现象社会 学性质。
22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18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舒茨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中将社会世界 的结构分为四个领域:
一、直接经验的世界 二、同时代人的世界 三、前人的世界 四、后人的世界 这是他日后现象学社会学分析的基石和起点。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c1a4747f8c75fbfc77db2aa.png)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lfred Schutz)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将现象学与社会哲学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3.主体间性答: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
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
他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
舒茨关于主体间性的研究,是通过描述分析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进行的。
如果我的身体是处于一种此在,而同伴的身体则是一种彼在,而我改变我的位置,从此在移动到彼在,彼在也就成为一种此在,我就可以从彼在观察到我从此在出发所察觉的同样的事物。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进一步发展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进一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b4c6c641711cc7931b71672.png)
总第 2 7 4期 第 1 期
社 会学研 究
・
Ac a d e mi c Ex c h a n g e
经典社会 理 论专题 ( 二 )・
舒 茨 的生活世 界理 论 及 其 进 一 步 发 展
孙 飞 宇
(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 , 北京 1 0 0 8 7 1 )
[ 摘
要] 舒 茨在行动理论方 面存在 着一个 关于现代行动 者的基本假 定。在舒 茨看 来, 这个基
意义 的问题就 是 时间 的问题 。时 间不是 指外 在可 以被分 割 与测 量 的物理 时 间 , 亦 非充 满 外 在 事件
流程 的历史时间 , 而是指“ 内在 的时间意识” , 对 自身生命流程( D a u e r ) 的意识 , 对体验者而言, 他 的体验 的意义乃 是建 构 于此 。只有 在这 种最 深刻 , 藉 由反省 可及 的体 验 层次 —— 而 这种 层 次 只有 在 严 谨 的哲
巨大 , 引用者众多 , 然而其内在的结构与预设 , 却鲜有人讨论 。众所周知 , 舒茨通过现象学的途径来进入 社 会理 论 , 通 过对 于韦伯 行 动意义 概念 的再 分析 而发 展 出了 自己的生 活 世界 理 论 。所 以本 文 将 以此 为
线索 , 从 舒 茨 的行 动理 论来 分析其 生 活世界 理论 的内在结 构与 预设 。
这一统整性的理解不仅解决了自我认同的问题亦即昨et之我何以为今日之我乃在于今日之我的行动会以昨日沉淀下来的知识为基本的行动可能性与此同时这一统整性还对于我们理解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有着重要的功能
2 0 1 7年 1月
学
术 交 流
J a n . , 2 0 1 7
Se r i a l No . 2 7 4 No . 1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8ad38b145fbfc77da369b114.png)
社会2013·1CJS第33卷方法论与生活世界舒茨主体间性理论再讨论孙飞宇*作者:孙飞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Author:SUN Feiyu,Sociology Department,PekingUniversity) E-mail:sunfeiyu@pku.edu.cn本文写作过程中,受惠于与渠敬东教授及好友储卉娟的讨论与鼓励。
本文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思想论坛”上首次宣读,并从与会的黑格尔读书小组各位同仁的批评中,收获到了极为有益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文责自负。
摘 要:舒茨从对个体行动的意识分析出发,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伯格森的意识哲学,对韦伯所建立的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作了一个意义基础的建构工作,并进而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世界的图景。
在这一工作中,对他者问题的处理涉及了一系列深具社会学意涵的问题,而其核心则是主体间性问题。
对主体间性之可能性这一问题的探讨,从社会思想史的传统脉络来看,不仅关涉社会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舒茨的努力下,更成为了一项通过以我群群体为基础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回答近现代以来社会学的核心方法论问题———社会如何可能———的基本追求。
关键词:主体间性 现象学社会学 方法论 生活世界Methodology and the Lifeworld:Revisit the Discussion onSchutz’s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SUN FeiyuAbstract:Based o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nd Bergson’s philosophy ofconsciousness,Alfred Schutz,from an analy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behindindividual actions,started theory building based on Weber’s social scientificconceptual system according to its key concept of“meaning”and furtherdeveloped his own structure of social world by the method of the Ideal Type.Inthis work,the issue of otherness has raised a series of sociological questions,especially the ques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Within the tradition of social thoughts,via Schutz’beginning effort to answer the essential methodological question in·83·modern sociology through the meaningful lifeworld that is based on the we-relations,the probability of intersubjectivity is not only a key question as to howsociology is possible;it is also a question of how society is possible.In this paper,with the discussion of Schutz’s work placed within the history of methodologicalthinking,the author argues that Schutz’s work 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provides us with a new possi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lifeworld of modernindividual,and further,a way to reflect upon current sociological research inChina.Keywords:intersubjectivity,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methodology,lifeworld 只有这一原始的基础———作为生活世界———才使得所有的理解成为可能。
赋予行动以意义——舒茨的意义理论述评
![赋予行动以意义——舒茨的意义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aa056ba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d.png)
赋予行动以意义——舒茨的意义理论述评
李芳英
【期刊名称】《重庆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意义理论是舒茨早期学术生涯中的一个关注点。
他在认同韦伯理解社会学基本理论取向的同时,对韦伯的意义理论提出了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意义理论,以重建理解社会学的基础。
理清其意义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其后期著作及整个思想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5页(P59-63)
【作者】李芳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l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0
【相关文献】
1.赋予行动以意义:韦伯与舒茨行动理论的比较研究
2.生活世界的意义及人性关怀——读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3.生活世界的意义及人性关怀——读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4.《纳粹与理发师》中马克斯·舒尔茨r多重身份的意义
5.人力投资与经济增长——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01期总第279期前沿F o r w a r dP o s i t i o n N o .012011S u m N o .279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郑庆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摘 要]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人的主体间性的世界。
本文尝试通过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考察,围绕生活世界概念,通过悬置与二阶理论构造、扎根而非跳跃、类型化的适应性、动机的困惑四个方面来探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如何理解研究对象之行动意义的问题。
[关键词]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行动意义;反思[中图分类号]C 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1)01-0157-05 [作者简介]郑庆杰(1975—),男,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工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等。
一、研究的缘起在社会学领域,自从韦伯提出理解社会学之后,关于社会学研究中如何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的问题,诸多社会理论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批判性分析。
由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方面具备现象学的源流,另一方面,舒茨在形成自己的理论的过程中,是以韦伯对社会行动的阐释作为对话者展开的,而吉登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研究者的理论不少是基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进行阐释的,所以,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在这个研究脉络里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进一步对舒茨思想进行深入的把握,是理解此项学术研究未来可能性的重要前提之一。
国内对于舒茨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日渐增多,多集中在对舒茨生活世界的结构、行动意义的赋予、现象学方法及其早期思想的评介方面。
[1-4]杨善华、孙飞宇对舒茨行动意义理论在田野调查中的访谈的应用作了分析,[5]舒茨与帕森斯、米德、戈夫曼、胡塞尔、韦伯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关注,[6-11]而对生活世界与社会行动意义研究之间的困境的关联机制和理论冲突的探讨比较少,这两者的关系,既涉及理解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又涉及现象学社会学的奠基性概念,因此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必要。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结合的重要概念,也是舒茨建立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生活世界”既关联着日常行动者对自己行动赋予意义和对日常周身世界类型化知识的掌握,又关联着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和科学知识类型化问题,而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虽分属不同“有限意义域”,却共享同一个生活世界,但是如何适切、正确、有效地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依然充满了争论和困惑。
那么在舒茨的理论体系中,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论述困境?这些困境是否有解决的可能?本文选择“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切入对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的阐述,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展开考察。
二、生活世界:从胡塞尔到舒茨的转变(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作为现象学的关键概念,在胡塞尔的研究中,一方面是他进行现象学研究的一个中途·157·站,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作为纯粹科学的现象学向现实世界的关照转向。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就是现实的、由感性给予的总是被体验到和可以被体验到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日常普通人直接体验到的世界。
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日常行动者自我与他人建构主体的可能空间。
它具有奠基性、自明性、背景性、无前提性等特征,它是一切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嵌入性背景、基础和归属。
[12]胡塞尔认为,有两种将世界课题化的方式,就是科学意识和哲学意识,科学意识以把握客观性、建立科学客观世界为使命,但其运作方式最终仍要直接指向已有的客体,并直接回返到生活世界的视阈之中,在此过程中,科学世界的有效性仍同于并基于生活世界的有效性。
[12]哲学意识是一种反思意识,是将生活世界视作反思对象加以考察,这里的考察不同于科学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哲学意识将生活世界的奠基性特征和建立在生活世界基础上的科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课题化加以反思。
[13]由于生活世界的奠基性和非课题性特征,无论是科学意识还是哲学意识,生活世界都是其所由以生发的根源世界。
它们的有效性都是以生活世界的有效性为前提的。
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研究,由于其坚持绝对的、彻底而纯粹的先验现象学研究方法,导致他陷入主体先验内在性构造中,只分析了生活世界结构中的两个个体之间的主体间性问题,进而无法超越这个困境。
由于先验现象学的主观立场,也由于无论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还是科学意识和哲学意识,生活世界对它们而言都具有共生、共享的结构性特征,这一整套相互关联的逻辑,实际上已经隐含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对于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理解的差异和缝隙、研究理论的有效性判断标准问题。
(二)舒茨的生活世界舒茨对“生活世界”概念的选择,是他的研究任务把“生活世界”推到了理论前台,而非对现象学传承的结果。
舒茨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韦伯提出的对行动意义的理解之可能性问题给出全面论证,因此,他在起初就忽略了胡塞尔的先验特征,直接把现象学理解为对自然态度和生活世界的研究。
“生活世界包括着文化的、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生活框架,行动者根据这种框架来理解并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
”[14]在生活世界的奠基性地位方面,舒茨无疑是和胡塞尔一致的。
但是在为什么要研究生活世界方面,二者就有差异了。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就是人们存在于其中进行日常生活的社会环境,它在当下之前就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并以结构性的方式呈现给行动者。
为了完成上述韦伯提出的任务,舒茨认为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任务就是为生活世界的生成进行论证,要把生活世界何以如此构造、生活于其中的行动个体如何认识其“生平境遇”和日常知识,他们如何赋予行动以意义让日常生活世界如其所是的运行。
舒茨把生活世界的时间、空间、社会结构、多重实在意义域,以及结构与主体间的互动关联模式进行了探究。
这就显示出舒茨的生活世界概念与胡塞尔的差异之处。
也可以说,舒茨借用了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去完成社会学的任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舒茨的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整全、基础性的概念。
但是在舒茨思想的前期和后期,现象学研究方法从先验主体建构向主体间性出现了游移。
[15]正如迈克尔所言,[16]生活世界的共生、共享的基础性结构,使“我们”关系成为矛盾的核心症结,这是科学与社会性矛盾,更是现象学和社会学的矛盾,这为理解行动意义如何可能写下了稍显悲观的基调。
三、社会行动意义之理解如何可能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解释。
其中,所谓行动,意指行动个体对其行动赋予主观的意义,不论外显和内隐,不作为或容忍默认。
“社会的”行动则指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动,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动[17]。
在研究方法上,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虽然研究对象是同样的主体,研究者除了对研究对象自己赋予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之外,还需要探究行动背后的因果关系,而如何进行这些理解,韦伯则转向诸多的经验性研究因而未深入探究,而日常行动主体却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自己对于意义的赋予和理解而行动。
舒茨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提出要从主体间行动的可能性、观察式理解、动机式理解如何可能到动机的分类,寻找自己的研究思路。
为解决以上问题,舒茨认为,他面对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如何解决现象学先验研究方法的纯粹性困境,也就是胡塞尔的困境,另外一个,就是如何解决生活世界的构造性问题,在后一个问题中,舒茨因为第一个研究的问题解决的不彻底性,导致了研究者如何研究对象,也就是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因此,他提出了“一级构造”和“二级构造”理论,但是问题重重,比如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共同生活世界的扎根性和研究者的“跳·158·跃”悖论;研究者的类型化如何保证自己的“适应性”等。
而舒茨的“一级构造”和“二级构造”理论对于后来吉登斯提出的“双重解释理论”有潜在的影响。
吉登斯面对社会研究如何可能的问题,认为研究者要解释研究对象的行动意义,同时研究者要想研究取得成功,就必须保有和研究对象共有世界一致的语言和概念,这就导致了研究者的概念对研究对象造成了影响,“社会学立足于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主体间性关系,它应对的是一个预先解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由能动主体发展的意义实际上参与这个世界的构成”[18]。
吉登斯的双重解释框架是为了他进一步提出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尤其是行动的建构取向作理论铺垫的。
无论是舒茨还是吉登斯,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当研究者将科学结论类型化之后如何确保其理论的有效性?研究对象社会行动意义如何可能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因此,深入关照舒茨的理论建构中由生活世界和理解社会行动意义之间的关系所引发的困境究竟有哪些、如何表现,是必要的。
四、生活世界与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几个困境在舒茨的理论中,生活世界是其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的方法进路和理论展开,形成了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此研究的动力来源。
(一)悬置与二阶理论1.悬置悬置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胡塞尔通过两次悬置,对他所批评的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以实证方法为代表),以及对生活世界的日常态度进行了悬置,使研究者能以一种主观先验的意向性关照,直接地面对现象本身。
舒茨继承了胡塞尔的悬置方法,他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对胡塞尔没有解决的生活世界的构造问题进行论证,以形成生活世界的可证明性。
胡塞尔认为,问题不在于客观性,而在于理解客观性;一切客观东西,都服从于可理解性要求。
[12]在这里他坚持了现象学的绝对、彻底的方法。
当把生活世界当做课题进行研究,在面对生活世界中的常人日常自然生活态度时,舒茨认为:持有日常自然态度的人采用的是与胡塞尔相反的悬置态度,也就是对这个生活世界存在的日常信仰的一种不怀疑的态度。
因此,研究者也需要采用如此的“存而不疑”的悬置,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发现生活世界的结构是如何从先验主体、主体间性、日常互动关系的类型化和动机、主题、意义的关联中构造出来的[15]。
胡塞尔认为需要抛却理解的前见和前理解,直面现象本身才能做到研究的纯粹和明证;舒茨认为,恰恰要首先对生活世界的存在持无疑问的态度,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世界是如何构造的。
矛盾由此产生:研究者彻底的无前见的悬置是不可能的,研究者有着自己的前提思维方式和预设以及日常经验,那么研究者自身的研究取向如何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社会行动意义?2.二阶理论舒茨认为,生活世界的意义理解可分三个层面,一是理解关于人类事件的常识知识所具有的经验形式,这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经验型的基本认知,这一层面基本不存在问题。
二是生活世界中的各主体之间的意义构造问题,也即如何理解他人的实存及其行动的经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