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A教学大纲资料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有机化学原理和应用,主要包括:有机化
学基础、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有机反应物的结构、
有机反应的动力学和有机反应的机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有机化学原理;
2.能够熟练分析有机反应物的结构;
3.了解有机反应的动力学;
4.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
5.能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有机反应,并能对反应结果进行分析与推理。
三、教学大纲
1.基本有机化学原理
(1)有机分子结构;
(2)有机分子稳定性;
(3)有机反应物结构;
(4)有机分子的活化能;
(5)有机反应物拆解和重组的体系。
2.有机反应原理与应用
(1)有机反应物的动力学;
(2)有机反应物的机理;
(3)有机反应的类型;
(4)有机反应的应用;
(5)全氟化合物研究;
(6)有机反应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听课、讨论课、实验课和报告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报告,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机分子结构、有机反应物结构、有机反应的动力学和有机反应的机理、有机反应的实验。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的理论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章:引言- 化工原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化工原理与现代化工产业的关系- 化工原理的学习方法和途径2. 第二章:质量守恒原理- 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 质量守恒的连续性方程-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工领域的应用3. 第三章:能量守恒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 能量守恒的热力学方程- 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工领域的应用4. 第四章:物质平衡原理- 混合物质平衡的表述与应用- 化工反应平衡的物质平衡方程- 物质平衡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5. 第五章:动量守恒原理-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动量守恒定律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6. 第六章:传质原理- 传质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线性传质模型和非线性传质模型 - 传质过程在化工中的应用7. 第七章:传热原理- 传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热传导方程 - 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传热过程在化工中的应用8. 第八章: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化工过程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优化化工过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在工业实践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案例分析,介绍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4.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化工过程的模拟与优化设计,提高其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的能力。
5.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估方法1.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笔试和实验考核,考察学生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程设计评估:对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评审和评分,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机械制图》、《算法语言》、《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传递过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化工原理》是研究和探讨化工生产中大规模改变物质物理性质的工程技术学科,它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研究物理加工过程的基本规律,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规律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成若干单元操作。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这一学科中最早形成、基础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学科分支。
2.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自学、设备实物或模型现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辅。
3.课程学习目标与基本要求(1)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是流体力学(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理论。
通过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工艺计算和典型设备结构与设计;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如数学模型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
(2)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各单元操作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特点,进行“单元过程和设备”选择的能力、过程的计算和设备设计的能力;具备进行单元过程的操作和调节以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具备单元过程在操作中发生故障时如何寻找故障的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具备应用计算机进行单元操作辅助计算的能力;具备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
(3)通过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良好素质。
一是针对现有生产过程单元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善于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动脑分析、动手解决;二是针对现有单元操作中技术上不合理的地方,能够发现并提出改进措施,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效率的目的。
4.课程总学时: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制药类专业110学时,其中化工原理(一)A55学时,化工原理(一)B55学时。
化工原理A1教学大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化工原理A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131032课程英文名称:Unit oper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A1课程总学时:36 讲课:36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课程地位:化工原理A1是化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它处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
教学目标:主要研究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计算,学会设备的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基础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过程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以三种传递现象的基本原理为主线,选择几种典型的单元操作学习,以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平衡关系、传递速率、经济核算等五种基本概念为理论依据,掌握单元操作通用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方法,提高单元操作设备的设计计算、操作、选型、实验研究方法与技能,增加以工程技术观点和经济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启发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先修课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等。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根据需要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
2.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
包括流体流动阻力测定,流体输送综合实验,传热综合实验,过滤仿真实验。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试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计算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期末考试占70%、平时考核(包括出勤、作业、平时表现、小测验等)占30%、(七)参考书目《化工原理》,夏清,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化工原理》,谭天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化工原理》,王志魁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化工原理A》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A)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学分:6.5 学时:104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物理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学科的课程。
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工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课程有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1.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具备基础的判断和选择能力;2.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常规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3.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上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4.了解化工生产的各单元操作中的故障,能够寻找和分析原因,并提出消除故障和改进过程及设备的途径。
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1.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关系化工生产过程的特点化工工艺学与化学工程学的性质单元操作的任务2.《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内容基础理论典型单元操作相关课程3.《化工原理》课程规律和重要基础概念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单位换算和公式转换平衡关系过程速率经济效益基本要求: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和学习要求。
重点:化工原理课程中三大单元操作的分类和过程速率的重要概念的内涵。
难点:使学生通过对课程性质的了解,把基础课程的学习思维逐步转移到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上,在经济效益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工程”观念。
第一章流体流动(18学时)1.概述流体的特性连续介质模型2.流体静力学原理和应用流体密度流体静压强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U型压差计3.流体流动中的守恒定律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定态流动柏努利方程及其几何意义和应用流线与轨线4.流体流动的阻力管流现象流动型态——层流和湍流雷诺数的物理意义和临界值流动阻力分析管流阻力计算牛顿粘性定律管流速度分布边界层的发展和和分离5.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直管阻力计算式层流时的摩擦系数湍流时的摩擦系数海根-泊稷叶公式布拉修斯公式范宁公式局部阻力系数法和当量长度法非圆管道的当量直径计算法因次分析法 Moody图及其使用6.管路计算简单管路与复杂管路简单管路计算的方程组管路的设计型计算管路的操作型计算空气、水在管中的常用流速范围简单管路的典型试算法7.流速和流量的测量皮托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转子流量计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连续性方程式和柏努利方程式及其应用;正确理解流体的流动类型和流动阻力的概念;掌握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简单管路的设计型计算和输送能力的核算。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
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以物理及化学原理为基础,介绍各种工业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提高本专业本科生的基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工科基础课程。
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化工原理,掌握化工基本概念和技术,认识各类工业反应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化工工程解决方案分析、实施与控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化工反应基本原理,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物质的变化;
2.掌握各类化工反应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类化工反应过程中有效的因素;
3.掌握反应溶液控制的方法和技术,熟悉工业反应的热物理参数;
4.熟悉常见工业反应器的结构和性能,掌握反应热传递及其计算,学会化工原理中的实验方法;
5.通过案例分析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三、教学内容
1.物理化学原理:
(1)溶液热力学及热力学的可逆性;
(2)热力学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化学反应的活性:
(1)化学反应的催化原理;
(2)化学反应的浓度、温度等影响因素;
3.工业反应:
(1)气体、液体及固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2)常见工业反应器及其性能;。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及任务《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极为重要的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典型设备以及有关的化学工程实用知识。
并能用以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中的一般问题。
以便对现行的化学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使设备能正常运转,进而对现行的生产过程及设备作各种改进以提高其效率,从而使生产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为深入学习本专业后续课程及从事化工专业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二、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后续课程为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有机化工、石油炼制等专业课程。
三、教学总体要求基本概念:流体流动、输送机械、沉降、过滤、传热、精馏、吸收、干燥等。
基本知识: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一般单元操作的操作能力、典型设备计算选用能力、因次分析法、实验测定法等重点:流体流动、传热、精馏、吸收等难点:阻力计算、对流传热计算、吸收速率计算等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环节多,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上机操作、实验等不少于36课时,课程设计不少于60课时。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之后给出,大体分为了解、理解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一般为扩展知识面,知道即可;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掌握定律、计算、结构和方法;熟练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要求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课程教学总学时数144学时(不含课程设计60课时),其中实验36学时。
二、教材与教学环节1、参考教材: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李云倩编《化工原理》2、授课内容以教材为主,教材担负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
因此教材要概念清晰、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并要注意加强导学。
《化工原理A》课程教学大纲
课堂讲授与讨论
作业: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有关系算
4
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
4
重点:流体流速分布、不同流型不同管中阻力的计算、管路总阻力的计算等
难点:管路局部阻力和总阻力的计算
课堂讲授与讨论
课堂讨论:伯努利方程的工程应用
5
管路计算
6
重点:简单管路、复杂管路的阻力损失计算
课堂讲授与讨论
作业:传热单元的设计型和:换热器的能量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和总传热系数
难点:换热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课堂讲授与讨论
课堂讨论:换热器的种类及选型
13
气液相平衡
4
重点:气体的溶解度、亨利定律
难点:气液相平衡在吸收中的应用
课堂讲授与讨论
课堂讨论:亨利定律的主要内容及应用
■核心能力4.具有学习及掌握材料加工设备、流程及系统的能力;
□核心能力5.具有项目管理、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核心能力6.具有发现、分析与解决复杂材料及其工程方面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7.能认清当前形势,了解材料及其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并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核心能力8.理解专业伦理及社会责任,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
课程简介:《化工原理》又称《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过程、传热过程、传质过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典型化工过程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熟练应用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操作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工程技能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以适应生产建设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原理(A)》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化工原理二、课程英文名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三、课程编码050103014四、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140学时;7学分;第五、六学期六、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专业七、编制者高智,副教授八、编制日期2005年9月九、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所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学科的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工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课程有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具备基础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基本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上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在了解化工生产中各单元操作中的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强化和改进过程的措施。
十、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是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理论到工程过渡的桥梁课程之一,并与化工工艺计算、化工机械设备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等课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化工过程的知识体系,为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十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与教学进度安排绪论(1学时)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了解化学工程学科的形成、发展和研究阶段。
1、主要内容:一、化学工程学科的进展二、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第一章流体流动(16学时)掌握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连续性方程式、柏努利方程式、管路阻力计算方程式及其应用,掌握流体流动规律在管路计算、流量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1、主要内容:第一节流体的物理性质第二节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第三节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第四节流体流动的总衡算方程第五节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第六节管路计算第七节流量测量2、本章重点:流动操作参数,流动类型,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柏努利方程式、管路阻力计算方程式所反映的基本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管路计算、流量的测量。
3、本章难点:阻力系数的计算,动量衡算,边界层的概念。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10学时)掌握流体输送机械的作用,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主要性能,特点,选型计算及其使用。
1、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离心泵第三节其它类型液体输送机械第四节气体输送机械2、本章重点:离心泵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工作点和流离调节、选型计算,离心通风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选型计算。
3、本章难点:离心泵安装高度的概念、选型计算时工况的换算。
第三章非均相物系的机械分离(10学时)掌握固体颗粒及颗粒床层的特性,重力沉降的计算及设备,过滤的基本概念、恒压过滤过程的计算、过滤设备,了解离心沉降的基本概念、计算及其离心沉降和离心过滤设备。
1、主要内容:第一节颗粒及颗粒床层的特性第二节重力沉降第三节离心沉降第四节过滤第五节离心机第六节固体流态化简介2、本章重点:重力沉降速度的计算,降尘室的计算;恒压过滤方程式的应用,板框过滤机和转筒真空过滤机的构造、操作原理及其计算,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3、本章难点:过滤基本方程式的推导,过滤常数,旋风分离器的操作及性能,固体流态化。
第四章传热(15学时)掌握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特点、传热过程的计算、影响传热过程的因素,列管式换热器的类型、结构和选用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式的应用,传热过程的强化途径。
了解传热单元数法。
1、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热传导第三节对流传热第四节辐射传热第五节换热器第六节传热过程的计算2、本章重点:热传导、对流、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式中总传热系数、平均温度差的计算及其方程式的应用,传热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途径,列管式换热器的类型、结构和选型计算。
3、本章难点:对流传热过程的分析及其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法。
第五章蒸发(8学时)掌握蒸发过程的特点,单效蒸发过程的计算,典型蒸发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多效蒸发的流程、特点;了解多效蒸发过程的计算,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的比较,蒸发器的工艺设计。
1、主要内容:第二节蒸发设备第三节单效蒸发第四节多效蒸发第五节蒸发器的工艺设计2、本章重点:蒸发过程的特点和应用,单效蒸发过程的物料和热量衡算,典型蒸发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多效蒸发的流程,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的比较,蒸发器的工艺设计。
3、本章难点:蒸发过程沸点升高的计算,典型蒸发器的结构,多效蒸发过程的计算,蒸发器的工艺设计。
第六章蒸馏(14学时)掌握蒸馏过程的基本概念、分类、操作原理,双组分连续精馏过程的简化和计算,不同操作状态、操作参数对精馏过程的影响;了解芬斯克方程和吉利兰图的应用。
1、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双组分溶液的汽液平衡关系第三节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第四节精馏原理和流程第五节双组分连续精馏过程的计算第六节间歇精馏第七节特殊精馏2、本章重点:精馏原理、恒摩尔流假设、理论板的概念,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进料热状况、回流比的影响及其选择,图解法、逐板计算法求解理论板层数的计算,塔板效率、塔高和塔径的计算,连续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
3、本章难点:进料热状况参数及其影响,最小回流比的概念和计算,精馏过程的操作型计算和调节。
第七章吸收(14学时)掌握吸收的基本概念、分类、操作原理,吸收传质过程的理论和吸收过程的模型及其计算。
1、主要内容: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关系第三节吸收过程的机理第四节吸收速率方程式第五节吸收过程的计算第六节吸收系数第七节解吸及其它吸收简介2、本章重点:气液平衡关系及应用,总吸收系数,总吸收速率方程式,双膜理论,吸收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吸收剂用量的计算。
3、本章难点:物质传递机理,最小吸收剂用量的概念和计算,吸收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第八章气液传质设备(6学时)掌握板式塔和填料塔的类型、结构、特点,板式塔和填料塔内的流体力学性能,板式塔和填料塔的设计程序。
1、主要内容:第一节板式塔第二节填料塔第三节板式塔与填料塔的比较2、本章重点:板式塔和填料塔的类型、结构、流体力学性能,板式塔和填料塔的设计,板式塔和填料塔的比较。
3、本章难点:塔板负荷性能图,板式塔和填料塔的操作特性。
第九章液-液萃取(10学时)掌握三角形相图的表示方法,萃取过程的流程和特点,萃取过程的计算,了解萃取设备的类型和特点,新型萃取技术。
1、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液-液萃取相平衡第三节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第四节新型萃取技术第五节萃取设备2、本章重点:萃取过程在三角形相图中的应用,单级和多级萃取过程的计算,液-液萃取设备的主要类型、传质特性和选择。
3、本章难点:溶解度曲线、联结线、临界混溶点、辅助曲线的概念,多级错流和逆流过程的计算。
第十章固体物料的干燥(10学时)了解固体物料去湿的方法及其干燥的分类;掌握湿空气的主要参数和湿度图,湿物料中所含水分的划分,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物料干燥时间的计算,干燥器的主要型式及其特点。
1、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湿空气的性质及其湿度图第三节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第四节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第五节干燥器2、本章重点:H-I图的应用,湿空气在干燥过程状态的变化,干燥过程的物热衡算,干燥速率的定义及其干燥速率曲线,恒速和降速干燥阶段干燥时间的计算,常用干燥器的型式及其应用。
3、本章难点:湿空气状态点的确定(包括等焓和非等焓干燥过程),湿物料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临界水分的概念,影响恒速干燥和降速干燥的因素。
实验环节项目及学时安排实验一雷诺实验(1学时)实验二能量转换实验(1学时)实验三单相流体阻力测定实验(4学时)实验四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3学时)实验五板框过滤机实验(1学时)实验六传热实验(4学时)实验七精馏实验(4学时)实验八二氧化碳吸收填料塔实验(4学时)实验九塔设备实验(1学时)实验十干燥实验(3学时)十三、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十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建议教材[1] 柴诚敬,张国亮主编.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 贾绍义,柴诚敬主编.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教学参考书[1] 高俊主编.化工原理 [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2] 姚玉英主编.化工原理(新版,上、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3] 陈敏恒等编.化工原理(上、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4] 谭天恩等编.化工原理(上、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