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完整版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国近代史》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曙光”。
2. 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导致近代化的曙光?(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以下任务:①梳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②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③探讨近代化的曙光是如何出现的。
(3)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③如何评价鸦片战争?(4)情境教学教师模拟鸦片战争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英国侵略者、清朝官员、普通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强调近代化的曙光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斗的结果。
四、案例反思1. 本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教研典型案例初中历史(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历史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中国古代史》课程为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
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例如,在学习《秦朝的统一》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2)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秦朝的统治方式有哪些特点?3. 课堂讨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总结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 教学不足(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讨论环节较为被动。
(2)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
3. 改进措施(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高教学深度。
(3)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三、案例启示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篇1一、目的导引: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妙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3、正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老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局部。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可以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篇一:初中历史教案篇一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一、导入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
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
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
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
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
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初中历史教研主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题,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案例实施(一)课前准备1. 教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3.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6-8人,确定各组成员的分工。
(二)课堂教学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分别选取一个历史时期,探究该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制、分封制、郡县制等。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分析问题。
(2)小组展示交流各小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各时期政治制度的利弊,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强调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三)课后拓展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究报告。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围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利弊展开讨论。
四、案例评价1. 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历史素养。
2. 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得到激发,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五、案例反思本案例通过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历史素养和探究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5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5篇)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一、背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
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
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
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
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要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
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
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
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尽所能。
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
师:这个同学对唐太宗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对他知人善任和重视纳谏这点进行了说明。
七年级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七年级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七年级历史课程为基础,针对中国历史上“唐宋元明清”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进行深入的教学。
通过这一案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其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祖国、珍视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情境。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文化。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良好。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不够积极。
改进措施: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历史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唐宋元明清时期历史的掌握情况。
通过测试和考试,检查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通过对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的观察和评估,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情况。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初中历史课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3.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2.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3. 世界历史: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状态。
2.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为学生课后复提供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素养,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历史》教材。
2. 辅助资料历史故事书籍、历史纪录片、历史图片等。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案例1: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秦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 设置历史情景剧,让学生体验历史氛围。
案例2: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概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2. 结合文献资料,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案例3:世界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教学内容1. 世界史概述: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近现代欧洲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希腊奥运会、罗马帝国兴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亚里士多德、恺撒、牛顿、华盛顿等。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生动展示世界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3.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篇1)《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的案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的案例案例一:以实物模型探索古代建筑简介这个案例是关于利用实物模型来探索古代建筑,通过观察和分析实物模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实物模型,培养学生对于古代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进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 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建筑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并解释其与古代建筑的关联。
3.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获得一个实物模型。
4. 学生自行探索实物模型,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特征和结构。
5. 学生回到课堂,分享他们的发现并进行讨论。
6. 教师概述学生的观察结果,并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
7. 结合课本和其他研究资料,学生进一步分析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教学成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模型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和特点,增强他们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二: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历史事件简介这个案例是关于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历史事件。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深入体验历史事件,增加他们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进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
- 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选择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2.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事件发生时的情况。
4. 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回到课堂进行讨论和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5. 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事件及其影响,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历史事件的教训和启示。
教学成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增加他们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合作和团队意识。
---以上是两个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秀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升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全套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全套教案主题: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展示和研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夏商周时期的古代中国1. 夏朝的建立和发展2. 商朝的兴起和灭亡3.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国家建设第二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1.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思想大变2. 战国七雄的崛起与争夺3.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影响第三课: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疆界拓展1. 秦始皇统一六国2. 汉朝的文化繁盛与疆域拓展3.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第四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1. 三国鼎立与统一2. 北魏的政治改革和南北朝的对抗3. 隋唐的统一与国家繁荣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传授知识。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4. 观摩学习法: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和影视资料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知。
四、课堂实施:1. 介绍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分组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的风采。
3.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历史研究,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4. 结合考试、作业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历史资料,总结所学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完成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表,加深对历史发展的把握。
3. 创作历史小故事或演讲稿,展示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古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
2. 学生能够利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3. 学生表现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秦朝统一的话题。
讲授新课:(1)秦朝的统一:介绍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和各国之间的战争。
讲述秦始皇的统一过程,包括消灭六国、建立秦朝等。
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的意义,如结束分裂、促进经济发展等。
(2)中央集权制度: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制度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如权力高度集中、官僚体系严密等。
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互动交流。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整理课堂笔记,完成相关练习题,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范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范例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几种社会制度,并能够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封建制度、奴隶制度和农民社会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社会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教具准备:PPT、教科书、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图,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封建制度(15分钟)
通过介绍封建制度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封建制度下的君臣关系、地主农民关系等重要特点,并分析封建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3. 学习奴隶制度(15分钟)
通过介绍奴隶制度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奴隶制度下的主仆关系、剥削压迫等重要特点,并分析奴隶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 学习农民社会制度(15分钟)
通过介绍农民社会制度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农民社会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劳动关系等重要特点,并分析农民社会制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5. 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并讨论现代社会的一些制度与古代的异同之处。
6. 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与社会制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社会制度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其影响。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尝试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但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和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逐渐明晰,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以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例,重点讲解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唐朝的历史地位,使学生了解唐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唐朝历史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1)政治方面: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2)经济方面:唐朝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3)文化方面:唐朝文化繁荣,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均取得较高成就。
杜甫、李白等诗人成为后世传颂的文学巨匠。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4.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1. 教学背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初中历史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承文化、塑造民族认同感的重任,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空观念及历史责任感。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及更迭过程。
2.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特点及文化成就。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3.结合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
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正确面对历史中的是非曲直。
3.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历史责任感。
3. 教学内容3.1 教材分析《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主要介绍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繁荣及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及文字资料,展示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2 学情分析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尚浅,容易把历史人物、事件简单化、片面化。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历史。
4. 教学策略4.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文物、遗址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
同时,运用音乐、故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
课堂上,分组讨论夏商西周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历史批判性思维。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教学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历史素养,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本文档将分享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以展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信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具体包括:1.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秦朝统一六国、汉朝的兴衰等。
2.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尧、舜、禹、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
3.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图片,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背后有哪些历史故事?进而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 重大事件的讲解:以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等为例,详细讲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影响。
2. 杰出人物的介绍:介绍尧、舜、禹等传说时代的人物,以及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分析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3. 文化遗产的阐述:介绍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强调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3. 课堂互动1. 史料分析: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了解历史事实。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认识。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堂教学案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
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课型新授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七(1)班,一堂新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发言,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
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
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
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
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
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
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渊的原因(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反思这节课总结一下几点:
一: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目前的课堂教学,较少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历史课不受重视。
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忽视。
(不管问题是否有意)有些甚至不让学生发言。
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
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
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
治》课堂教学案例
新课改后,我一直心存疑虑,学生真的会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那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吗?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七(1)班,一堂新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我决定借此尝试一下新的搞法。
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发言,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
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
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
如果让学生
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
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者(李渊)玄武门之变介绍李世民归纳称为明君的原因(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之高,始我所始料未及的。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明君唐太宗的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确实要转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
习的主人。
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
这样在课堂上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
反思这节课总结一下几点:
一: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目前的课堂教学,较少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历史课不受重视。
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忽视。
(不管问题是否有意)有些甚至不让学生发言。
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
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
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