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波阵面(波前):波从震源出发,向介质各个方向传播,在某一时刻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

振动图:以不同时刻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可以画出某一质点的震动情况,这种波剖面:以质点所在空间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它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这样画出的图叫…振动图与波剖面的区别:1、振动图是研究介质的质点在振动,波剖面是研究振动能量向外传播的情况。

2、振动图是研究某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震动情况。

波剖面:某一时刻的不同质点的振动情况。

地震波类型:纵波(P波):由近而远、膨胀相同的交替过程向外传播形成的波横波(S波):由近及远、质点交错横向振动向外传播形成的波全反射:透射波的射线是沿着界面滑行的,其波前垂直于分界面,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1、传播方向上的不同,干扰波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几乎是从地下垂直传播到地面2、有效波河干扰波的频谱上有差别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4、有效波和干扰波出现的规律可能有不同组合: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别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方法。

组合检波及组合效应: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和统计效应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要面波,声波等低速度规则干扰波及无规则的随机干扰。

方法:将多个检波器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接收地震波。

称为地震组合检波,也可对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震源,称为震源组合时距曲线:在地震勘探中,在地面激发,沿地震测线布置检波器接收,研究地震波有激发开始,到达各检波器的时间和各检波器距震源之间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

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1、反射界面越深,即法线深度h越大,则视速度越大(出射角越小),斜率变小,曲线越来越缓2、同一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来说,随x增大,出射角越大,视速度越小,斜率变大,曲线越来越陡平均速度Vav:用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除这组底层的总厚度。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工程布置方案

地震勘探工程布置方案

地震勘探工程布置方案一、前言地震勘探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它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地质层中传播的规律,通过地震仪器在地表和井下测定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能量,从而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地震勘探在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下资源勘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地震勘探工程中,合理的布置方案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勘探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地震勘探工程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通过在地表或井下放置地震仪器,监测人工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过程,从而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方向与地下介质的性质有关,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可以推断地下结构的分布和性质,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信息。

地震勘探工程主要包括勘探测线的布置、地震波发射和接收设备的设置、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等步骤。

合理的布置方案可以提高勘探的效率和精度,降低勘探成本,保证工程质量。

三、地震勘探工程布置方案的设计要点1. 勘探区域的选择在进行地震勘探工程的布置方案设计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勘探区域。

选择勘探区域需要考虑地下介质的性质、勘探的目的和需求、勘探的可行性以及勘探成本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勘探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勘探区域,如地质构造勘探、地下水资源勘探、地震灾害监测等。

2. 勘探测线的布置勘探测线的布置是地震勘探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勘探深度和勘探精度的要求,需要合理布置勘探测线。

一般情况下,勘探测线的布置应使得地震波在地下尽可能地覆盖整个勘探区域,以获取较为完整的地下结构信息。

同时,勘探测线的间距和长度也需要根据勘探的深度和需求进行调整。

3. 发射和接收设备的设置地震勘探的发射和接收设备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勘探数据的采集质量。

合理设置发射和接收设备可以提高勘探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

在设置发射和接收设备时,需要考虑地下介质的性质、勘探深度和勘探精度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勘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和反射的现象来揭示地
下结构和地质信息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震波的产生:地震勘探通常使用地震震源产生地震波,常见的震源有爆炸震源、震源车和振动器。

这些震源产生的能量以压力波和剪切波的形式向地下传播。

2.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受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下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性质有关。

3. 地震波的接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与地下介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反射波和透射波。

地震勘探使用地震检波器(如地震仪、地震传感器)记录这些反射波和透射波的到达时间和振幅。

4. 地震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地震勘探采集到的地震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解释,包括数据采样、滤波、叠加、偏移等处理步骤。

然后利用地震数据的到达时间和振幅信息,通过地震反演等方法,推断地下结构和地质信息,如地层分布、岩性、裂缝、断层等。

综上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特性,通过记录和解释地震数据,揭示地下结构和地质信息。

这种方法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研究、地下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seismic prospecting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见地震),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上,以及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公里。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

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震源,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

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发展简史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

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特性,来研究地下构造和物性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人工产生的地震波通过地表或井口传播到地下,经过不同介质的反射、折射和衍射后,再由接收器记录到地面上,并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处理与解释,获得关于地下构造和物性的信息。

一、地震波的产生1.1 人工震源人工震源是指人类利用各种手段产生的能量大、频率宽、时间短暂、方向可控制且具有重复性等特点的振动源。

常见的人工震源包括爆炸物、振动器和压缩空气枪等。

1.2 自然震源自然震源是指自然界中产生的能量大而频率宽广,时间持续较长且不可控制且不具有重复性等特点的振动源。

常见自然震源包括火山喷发、海啸和地球内部运动等。

二、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2.1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等。

其中,纵波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颗粒沿着传播方向来回振动的一种波动形式;横波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颗粒垂直于传播方向来回振动的一种波动形式;面波是指地震波在介质表面上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后,沿着介质表面传播的一种复杂的振动形式。

2.2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速度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例如,在固体岩石中,纵波单向速度通常高于横波单向速度,而在液态岩石或水中,则不存在横向速度。

同时,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也具有不同的速度特性。

三、地震勘探数据采集3.1 接收器接收器是指用于记录地震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输出的设备。

常见接收器包括地震仪、加速计和压电传感器等。

3.2 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指将接收器记录的地震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数字化等处理,并存储到计算机或数据采集仪中的设备。

常见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模拟型和数字型两种。

四、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4.1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将采集到的地震信号进行滤波、去除噪声、提取地震波到时等预处理工作,以及进行成像和反演等后续分析工作。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叠加法、偏移法、共振法和反演法等。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

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

时距曲线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正常时差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

(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动校正动校正(NMO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 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倾角时差定义一:去掉炮检距的影响,纯粹由于界面存在倾角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定义二:也可以说是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实速度V,而是视速度Va。

滑行波当下介质大于上介质的波速时,透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θC,时透射角达到90度,这时波沿界面滑行,称滑行波折射波由于两种介质是密接的,为了满足边界条件,滑行波的传播引起了上层介质的扰动,在第一种介质中要激发出新的波动,即地震折射波。

随机干扰对地震数据产生无规则的干扰,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主要形式有1)地面的微震;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3)激发产生的不规则干扰,例如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

多次波指一些往来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

地震组合把多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作为一个输出地震道,或者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的震源,前者称为检波器组合,后者称为震源组合。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地震勘探工作总结

地震勘探工作总结

地震勘探工作总结
地震勘探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勘探工作,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地质构造的信息,为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地震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现在我将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在地震勘探工作中采用了先进的地震勘探仪器和技术,包括地震仪、地震记录仪、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等。

这些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勘探效率和数据质量,为后续的地质分析和资源勘探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我们在勘探过程中注重了勘探区域的选择和布点设计。

通过对地质地貌、地下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分析,我们合理确定了勘探区域,并设计了合理的布点方案,确保了勘探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处理和解释方面,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和地震波反演技术,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处理和分析,提取了地下结构和地质构造的信息。

通过地震波反演,我们成功地识别了地下断裂带、褶皱构造、岩层界面等重要的地质构造,为后续的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最后,我们对地震勘探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评估,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例如,在勘探区域的选择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质地貌和地下构造的分析,提高勘探区域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在数据处理和解释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更先进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总的来说,地震勘探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地质勘探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
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勘探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震勘探总结

地震勘探总结

1、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

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2、地震勘探:1.效果最好(精度高)2.用得最多(90%)3.发展最快4.和油气勘探与开发联系最紧密!3、勘探石油的方法目前有三类:地质法、钻探法、物探法。

4、在勘探油气的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5、所谓的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标的一种物探方法。

6、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基本上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野外工作。

②室内资料处理。

③地震资料的解释。

7、地震勘探方法与其他物探方法(重、磁、电)相比,具有精度高的优点,其他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方法那样能详细而较准确地了解地下有浅到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

地震方法与钻探方法相比又有成本低以及可以了解大面积的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特点。

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勘探方法。

8、同一反射界面的波,其波形特征是相似,不同反射界面的波其波形特征是不同的,这就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常用的基本法则之一。

9、惠更斯原理:介质中波所传到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叫做子波源。

可以认为,每个子波源都向各个方向发出微弱的波,叫做子波。

子波是以所在点处的波速传播的。

10、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所走的路径遵守时间最小。

11、地震波是在地下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其类型纵波、横波、面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

12、弹性模量:1.杨氏模量(E)T=E e 2.体变模量(K)K=-Kθ 3.切变模量(μ)F=μψ 4.拉梅常数(λ)G=λ e 5.泊松比(σ)13、对于大多数弹性介质,σ约为0.25,非常坚硬的岩石是0.05,固结性很差的松软介质,大约为0.45,对于液体,μ=0,所以σ可达最大值0.5。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球物理方法:是根据根据地下岩石或矿体的物理性质差异所引起在地表的某些物理现象(表现为异常的现象)的变化去判断地质构造或发现矿体的一种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电法、地热、放射性及地下地球物理测量等。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激发地震波:地面产生一个振动接收地震波由源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接收由源点传播到个各检波点所需的时间重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根据上述地震波到达各个检波器所需时间及地震波速度,可以重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地下的构造信息就是由重建的路征得到的。

两类主要的路径:推断地层的构造形态。

一是首波(head waves)或折射波(refracted wave)路径,二是反射波(reflected wave)路径,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用信息。

相应地有三个主要环节: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阶段野外数据采集: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第二阶段室内资料处理: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利用计算机,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初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工作,以及计算地震波在地层内传播的速度等。

第三阶段地震资料解释: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各反射层相当于什么地质层位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作出说明,并绘制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一个平面上采集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这种地震勘探方法称之为三维地震技术。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一种通过提高震源频率,高采样率和高覆盖次数等数据采集方法和相应的处理技术,达到大幅度提高勘探精度的技术。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主要)激发地震波,在向地下 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 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很少用到透射),在地表 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通过对地震波 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 和形态。这就是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路径改变 地震波 弹性界面 能量吸收 强度、波形改变(A,f,ф) 知岩性 旅行时间、速度(t,v) 知异。沉积岩层的岩相变
化及岩石孔隙中所含流体(油﹑气﹑水)性质的不同﹐使岩层的波阻抗发生变 化﹐影响地震反射波的振幅。根据地震反射法所记录的反射波走时﹐可以计 算出波的速度和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从而了解基底表面起伏和沉积岩内部 构造。根据记录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等特点﹐以及所计算出来的地震波速度等 资料﹐可以了解地下岩层的岩性﹑岩相变化和岩石孔隙中所含流体的性质。
矿工 煤将 勘 产程 田其 探 的地 勘应 , 年 勘质 查用 并 , 探勘 、于 将 中 。查 石 其 国 , 油逐开 以 然渐始 及 气 进 某 资 行 些 源 地 金 勘 震 属 探
1951

现代的地震勘探正由以构造勘探为主的 阶段向着岩性勘探的方向发展
医学CT
计算机
数学
神经网络
生物进化
地质学
地震勘探介绍
目录
地 震 勘 探 的 三 大 环 节 • • • • • 地 震 勘 探 的 发 展 历 史 地 震 勘 探 的 方 法 地 震 勘 探 的 基 本 原 理 地 震 勘 探 的 定 义
1、地震勘探的定义
通过观测人工激发的、从波阻抗(ρ×ν)界面反 射或从高速层折射地震波的传播,以确定地质构造 、地层、岩性来定位矿藏、获得工程地质信息的方 法。所获得资料与其它资料联合,并根据相应物理 、地质概念,以取得有关构造、地层及岩石类型分 布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地震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球探测的技术,以地震波传播的原理为基础。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制造地震波,并观测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从而获得地下构造和岩层信息。

本文将从地震波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对地震勘探原理进行概述。

地震波产生是地震勘探的首要过程,通常通过爆炸、震源或振动器等方式产生。

爆炸法是最常用的地震波产生方法之一,它通过炸药或地雷等爆炸物产生的冲击波来激发地震波。

震源法则是利用机械振动或电磁激发地震波,其优点是能够控制波形和频率。

振动器法是通过机械设备产生振动信号,使地面振动,激发地震波。

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产生地震波,使其传播到地下介质中。

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勘探的核心过程。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取决于地下岩层的性质。

地震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参数有关。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通常遵循折射和反射原理,当地震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使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变化。

地震波的接收是地震勘探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获取地下信息的关键。

地震波在地表或地下的接收器上产生的信号被称为地震记录。

地震记录中包含了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幅度和频率等信息。

地震记录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进行观测和记录,并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地下结构和岩层的信息。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地质调查和土木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为油气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地质调查中,地震勘探可以揭示地下岩层的分布和性质,有助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在土木工程中,地震勘探可以用于勘察地质灾害风险、确定地基和地层的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地震勘探是一种基于地震波传播原理的技术,通过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岩层的信息。

地震勘探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石油勘探、地质调查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简述地震勘探的一些特殊方法

简述地震勘探的一些特殊方法

简述地震勘探的一些特殊方法论文提要地震勘探是石油和煤田勘探中的一种重要的物探方法。

它是一种利用人工方(用炸药或各种非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依据岩石的弹性,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

地震勘探时所采集到的野外地震资料中伴随着大量的噪声,需要对其进行数字处理,从中提取相关有用信息,从而为地震勘探的地质解释提供可靠的资料。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包括若干个步骤:数据预处理、静校正、动校正、水平叠加、信号降噪、偏移处理等。

正文一、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自地震勘探方法问世以来,它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光点仪器记录、人工处理资料为主要特点,第二阶段以模拟磁带记录、多次覆盖观测、模拟磁带回放仪处理资料为主要特点,第三阶段以数字磁带记录、高次覆盖观测、计算机处理为主要特点。

在前两个阶段中,由于记录仪器的动态范围小,在记录过程中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遭到破坏,资料处理的效率低、质量差。

1964 年第一台数字地震仪投入使用,地震勘探步入了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记录仪器的动态范围大,可以在记录过程中1-1 第一台数字地震仪保留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计算机的引入使资料处理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功能强等特点。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理论开始萌芽。

1953 年N.Ricker第一个提出了地震子波概念,他研究了地震子波的传播形式和规律,指出了它对地震记录分辨率的控制作用。

随后人们引入了一维合成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它说明了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机制,从而奠定了反滤波技术的理论基础。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数字处理主要用来改造野外资料。

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滤波、反滤波、动校正及共中心点多次叠加。

在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为了在构造复杂地区勘探矿藏,要求地震勘探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地震勘探资料的采集技术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地震勘探数字处理中的信息提取技术和叠加成像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并且叠加成像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

1.有关地震勘探的一些基本概念1.1 地震勘探是勘探石油的有效方法勘探石油的方法和技术,按其勘探手段划分,可分为地质法、物探法和钻探法三种基本类型。

地球物理勘探法(物探法)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即利用地壳中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的弹性、密度、磁性和电性)上的差异来研究地球,了解地下岩层的起伏情况和组成情况,从而达到寻找储油构造以勘探石油的一种勘探方法。

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物探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在石油勘探中,最经济的方法是物探法。

首先用物探法对工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为钻探提供探井井位。

然后钻探法通过实际钻进,以对物探法进行验证。

如果构造含油,又可根据物探资料和探边井计算出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

在我国,陆上是广大的地表松散沉积(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和沙漠覆盖区(如塔什拉玛干大沙漠),海上是被辽阔的海水所覆盖的“一片汪洋”,已看不到岩层的地面露头的出露。

而钻井法成本高、效率低。

如何解决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储量问题呢?在这时就充分显示了物探法应用的威力。

在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的突出优点,而其它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勘探那样详细而准确地了解地下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

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2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引起地壳的振动,并用仪器把来自地下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上各点的振动情况记录下来。

利用记录下来的数据,对其进行过处理分析,从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特点。

地震勘探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特点的原理并不难理解。

利用声波反射现象可测定障碍物离开声源的距离,是我们都知道的物理原则。

其计算公式为:其中:S障碍物离开声源的距离v波传播速度t波旅行时间如声波速度为v=340m/s,波由发声到回声的旅行时间为t=10s,则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为: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此极为类似,如图1、图2所示。

地震勘探基本概念

地震勘探基本概念

地震勘探基本概念一、概念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 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 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 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 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六、二维地震勘探工程设计 1、地震勘探设计的一般要求
地震勘探工程设计是野外数据采集施工的依
据。编制设计前要充分研究工区的地质概况及地 球物理特征,最好去现场进行踏勘,深入了解施 工条件 ,新区及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要编 制试验方案。然后再结合地质任务编制工程布置
图及编写工程设计文字说明书。
2、测线布置原则
2、反射波的对比
反射波的对比是指运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分析
研究和识别出时间剖面上来自地下各反射界面上的
反射波,并且在一条或多条剖面上识别出来自地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 地震时间剖面对比是地震地质解释的基础。
在时间剖面上,利用反射波的各种特征,识别和追
踪同一界面反射波的过程,称为时间剖面的对比。
时间剖面反射波的对比标志: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直接受界面埋藏深度、 岩性、产状、界面上下波阻抗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得同一层位的 反射波在相邻接收点上具有相似的特点。 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相似 特点,称为反射波对比的三个标志: ㈠ 同相性、㈡ 波形的相似性、㈢ 振幅突出
主测线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走 向,并尽可能(经过钻孔)与地质勘探线重合。 并在垂直主测线方向布置联络测线。测线长度应 能控制勘探区边界和边缘构造。
在达到较好地质效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
采用最低覆盖次数、较大道间距和较长排列,以 便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观测系统设计 ⑴试验工作 ⑵观测系统参数选取
③ 由特殊地质体产生的一些特殊波
ⅰ断面波:由于断层面上下地层岩性、物性的差异而产 生的波阻抗差引起的沿着断面产生的地震波。是确定 断层的依据之一。 ⅱ回转波:满足一定深度和曲率条件的地下凹界面上产 生的反射波。 ⅲ绕射波:当地震波传到断层的断点、地层的尖灭点或 地层不整合的突变点时,这些点将会形成新的震源, 再次发射球面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波称为绕射波。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伪门条件及消除方法??滤波处理的是离散信号,由付氏变换的特性可知:离散函数的频谱是一个周期函数,其周期为1/△,即有:DFT(h(n))=H(k)=H(k+1/Δ)则通频带以1/△为周期重复出现,若称第一个门为“正门”,则其它的门为“伪门”。

②克服的方法:a)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使伪门出现在干扰波频率范围之外,一般采样间隔△取得越小,伪门处于频率越高的地方,离正门越远,在离散采样之前让信号通过“去假频”滤波器,滤掉高频成分。

3--反滤波原理及影响因素地震记录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与地震子波b(t)的褶积,x(t)=r(t)*b(t),b(t)就相当地层滤波因子。

为提高分辨率,可设计一个反滤波器,设反滤波因子为a(t),并要求a(t)与b(t)满足a(t)* b(t)=∂(t),用a(t)对地震记录x(t)反滤波x(t)* a(t)= r(t)*b(t) * a(t)= r(t)* ∂(t)= r(t),其结果为反射系数序列,即为反射波的基本原理。

7--吉普吉斯现象:截断后的滤波因子所对应的频率响应不再是一个理想的矩形门,而变成梯形门,且顶底都变成了连续振动的光滑曲线。

3)吉普吉斯现象的特点:①滤波因子取得越长,频率响应曲线越接近矩形门。

计算证明,振荡的最大幅度与矩形幅度相差±9%,且不随N的大小而变②选取不同长度的滤波因子h(n△),对应的频率响应的截止陡度不同,N越大,则频率响应曲线的截止陡度越大,最大突起的位置越靠近截止频率,突起点的个数越多,而幅度越小,吉普吉斯现象越小。

4)克服吉普吉斯现象的方法从频率域角度考虑,消除理想频率响应矩形门的不连续性,在频率域给频率响应曲线的两边镶上两个连续变化的曲线;从时间域考虑,使滤波因子急速衰减为零,减少截断误差,即在时间域给滤波因子乘一个衰减因子。

①镶边法②乘因子法(时间域角度考虑)8地震子波与分辨率的关系如何?(1)地震子波的分辨能力主要取决于子波的频带宽度,不只是子波频率的高低。

(2)当子波的相位数一定时,则频率越高,子波的延续时间越短,分辨率越高。

9.简述地震标准层的识别方法及地质含义地震标准层的好坏,主要由水平方向沉积的稳定性决定;标准层的反射波特征与沉积岩相之间有一定规律;地震标准层的反射应具备的条件:①反射波特征明显,稳定;②在工区大部分测线上都可连续追踪;③能反映构造(浅、中、深各层)的主要特征,最好在含油层系之内。

10-什么是静校正?写出外一次静校正的内容和步骤?静校正:对由表层因素引起的地震波传播时间差的校正称为静校正;野外一次静校正内容:井深校正、地形校正量、低速带校正步骤:1把爆炸点的位臵从井底校正到基准面上2将经井深校正后,已校正到地表的炮点和检波点都沿垂直方向校正到基准面上3将基准面以下的低速带速度用基岩速度代替11.什么是剩余静校正?有哪两部分?各用什么方法及步骤?剩余静校正:提取受表层影响的剩余静校正量并加以校正的过程称为剩余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量主要包括两种成分:长波长(低频)分量和短波长(高频)分量长波长分量的提取和校正方法有:初至折射、空间滤波、线性回归等方法短波长(高频)分量方法:统计法。

步骤:形成参考道;用互相关方法计算道集内各道的相对静校正量。

12.什么是水平叠加?起什么作用?写出水平叠加的两种方法及步骤水平叠加:是对地下某个点重复观测多次的许许多多地震道经过消除时间差、滤掉干扰波等处理以后叠加到一块才得到这个点的水平叠加记录,一个点一个点都这样处理,直至把一条测线的所有点都处理完.水平叠加作用:提高性噪比水平叠加方法:1.常规叠加法 2 .自适应加权叠加法(1)构造标准道(2)求取加权系数(3)平滑权系数(4)加权叠加13.什么是地震信号的“三高处理”?在地震资料处理中,高度保持地震波的真振幅特征,尽可能地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称为“三高”处理。

14.什么是地震信号真振幅?为什么要真振幅恢复?真振幅:是指反映地层岩性变化的振幅由地层波阻抗差而产生的反射波振幅。

真振幅恢复处理目的:只保留与反射强度有关的相对振幅。

需要作增益恢复、球面扩散、非弹性衰减等的校正。

15.滤波及其作用是什么?怎么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中实现?写出计算公式?滤波: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率、视速度方面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作用:在地震资料解释中起提高性噪比的16.线性滤波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系统的特性与输入信号的幅度、极性无关,滤波器对它的作用都是相同的特点:满足叠加性的运算17.数字滤波器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缺点怎么克服?数字滤波器:是一个离散时间系统法,将输入离散时间信号转换为所要求的输出离散时间信号的特定功能装置优点:1)包含负频率的影响2)只有对称的实函数,其付氏变换才是实数,其相位谱为零3)零相位滤波波形不改变缺点:1)离散性2)无限性19.什么是二维滤波?在频波域进行滤波,则可用滤波器的频波响应函数与地震记录频波谱对应点相乘,然后做反二维付氏变换,即得滤波结果。

在时间域进行滤波,则可将滤波器的频波响应函数做反付氏变换,求得时空域滤波因子,用它与地震记录进行二维褶积运算,即得滤波结果10.视速度与波数和频率有何关系?有效信号与干扰信号在二维滤波上有和特点?怎样根据视速度差异设计二维滤波器?答:视速度Vx,波数K,频率f K=f/Vx有效波与干扰信号在速度上存在差异,表现在在图上为斜率不同,不同的波分布在不同的斜率范围内。

干扰波的速度比有效波的速度低,表现为斜率较低,可设计扇形率波器,将将干扰波切除。

20、什么是地震构造图?有哪些种类?答:地震构造图是用等值线及地质符号直观地表示地下某一层的地质构造的一种平面图件。

按其作图等值线性质可分为:(1)等值深度构造图(等)t0构造图。

21、试述构造图的绘制和操作步骤?构造图的绘制步骤(1)水平叠加时间剖面(2)等t0构造图(3)经空间校正后得到真深度构造图构造图的制作步骤(1)资料的检查(2)选择作图层位及比例尺(3)绘制测线平面分布图(4)取数据(5)断裂系统图的绘制(6)勾绘等值线(7)构造图的解释22、试述构造图的解释内容?(1)构造图等值线延伸方向是界面走向,垂直走向曲线有浅至深的方向是界面倾向(2)等深线的相对疏密程度标志着界面倾角的大小,相邻等深线距较密,反映界面倾角较大,反之则较小。

(3)倾没的背斜或向斜表现为环状圈闭的等深线,深度大的等深线层中为向斜,深度小的为背斜,三面下倾一面敞开的等深线为鼻状构造的反映。

(4)构造等深线不连续的地方是断层的反映。

23、试述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的方法原理及作构造图的步骤?原理:由等t0图求真倾角,求水平偏移距离和真深度H作构造图的步骤:(1)由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作等t0图(2)在t0等值线上取足够多的点,量出t0等值线法线方向的水平距离∆x(3)根据∆x和该点的t0值查表或空校图版,读出相应的偏移距和真深度(4)在等t0图上,用箭头标出该点的偏移方向,箭杆长度表示偏移距离(5)勾出偏移后各点的位置和真深度,即得真深度图。

24、试述用二维偏移剖面直接作构造图的空间校正原理?(1)对比解释好主测线的偏移时间剖面;(2)利用闭合后的主测线,制作等t0图;(3)利用等t0图进行空间校正25、试述用偏移归位剖面作图的交点闭合方法?(1)首先进行二维偏移时间剖面的层位闭合和相位统一。

倾角较小时,交点处的时间和波形基本统一,但倾角较大时,二维偏移剖面(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交点是不闭合的。

(2)主测线一般垂直构造走向,主测线应进行偏移归位。

而联络测线平行构造走向,不必作偏移处理,直接用水平叠加剖面。

(3)可先将相应的水平叠加剖面的层位闭合,然后再在二维偏移剖面上分别找出这些层位和相位,达到层位和相位统一。

26、试述地震构造的地质解释?(1)构造、断裂要素的确定和断裂构造带的划分走向一致,彼此相邻的局部构造,呈条带状分布,叫构造带。

其形成一般受主要断裂控制。

通过构造带的划分,可进一步看出区域构造特征及局部构造与断裂之间的关系。

(2)对构造含油气远景的评价1)生油层:2)储油层:3)盖层和底层4)油气圈闭类型27、什么是信号反滤波,反滤波目的是什么?反滤波:地下介质相当于一个滤波器,反射系数序列就是滤波器的脉冲响应,震源子波为系统的输入,地震记录为系统的输出,它使理想的反射系数序列变成了由子波组成的地震记录,降低了地震勘探的纵向分辨率。

滤波的目的:压缩地震子波,把实际的地震记录变成反射系数系列,提高地震剖面的“纵向分辨率”。

同时有助于了解岩性29、试述最小平方反滤波的原理和方法?最小平方反滤波(维纳滤波、最佳滤波)原理:先设计一个反滤波因子,利用反滤波的实际输出与给定的希望输出之间误差能量(平方)达到最小,所假设的反滤波因子为待求的最佳反滤波因子。

然后用求得的最佳反滤波因子对记录进行褶积运算,即得反滤波结果。

实际上就是一个求能量矩阵方程式的过程;方法:A)地震子波的最小平方反滤波(已知地震子波)B) 地震记录的最小平方反滤波(未知地震子波)条件:无干扰情况下地震子波的最小平方反滤波输入的地震子波设计一个反滤波因子:a(n)滤波后的实际输出:希望输出——一个窄脉冲:30、试述预测反滤波的原理和方法?并推导公式?假设:地震记录x(t)是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地震子波b(t)是物理可实现的最小相位信号,反射系数r(t)是随机的白噪声。

3)预测反滤波的步骤首先,根据最小平方原理,即根据未来时刻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误差平方和为最小,推导出矩阵方程式(见书),求出预测滤波因子;其次,用预测滤波因子对输入信号进行预测滤波(褶积计算),得到未来的预测值;求预测误差;达到反滤波的目的预测反滤波引入地震资料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海上鸣震等多次干扰和压缩子波1.均匀介质中,地质空间的一个绕射点(或反射点),对应的地震叠加剖面的同相轴是什么?地震叠加剖面的一个点,对应地质空间是什么?答:地质空间的一个点,对应的是地震叠加剖面的双曲线;地震剖面的一个点,对应地质空间是地质空间的一个半圆。

2.什么是射线偏移?有什么缺点?答:射线偏移:建立在几何地震学基础上的偏移方法。

可实现叠后或叠前偏移。

缺点: 射线偏移是一种近似的几何偏移,虽然地震波的运动学特点得以恢复,但波的动力学特点(如振幅、波形、相位等)却受到畸变。

射线偏移已逐渐被高精度的波动方程偏移所代替。

3.试述波动方程偏移的成像原理?答:1)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2)测线下延成像原理3)波场延拓的时间一致性成像原理4.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①是求解近似波动方程的一种近似数值解法,是否收敛于真解,取决于差分网格的划分和延拓步长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