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的发展及分支
3博弈论发展史
奥斯卡·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
1902-1977,生于西里西亚的戈尔 利策。1944年加入美国籍。热心于将 数学应用于人类的各种战略问题(不 管是商业、战争,还是科学研究), 以便获得最大利益和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他认 为 这些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哪怕简单得象抛掷硬 币这样的游戏,因而提出了对策论(博弈 论)。
约翰·冯·诺依曼 ( 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8岁与老师合作 发表第一篇数学论文,22岁获数学博士学位。 1927年一1929年冯·诺依曼相继在柏林大学和汉堡 大学担任数学讲师。1931年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的第一批终身教授。1933年转到该校的高级研究所, 成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并在那里工作了一生. 冯·诺依曼是普 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伊斯坦堡大学、马 里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慕尼黑高等技术学院等校的荣誉博 士.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秘鲁国立自然科学院和意大利国立林 且学院等院的院士. 1954年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1951年 至1953年任美国数学会主席。“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
3.2.2 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和贝叶斯纳什均衡 (Subgame-Perfect Nash-Equilibrium; Bayes-Nash Equilibrium) 1965年和1975年兰哈德·泽尔藤(Reinhard Selten)把 纳什均衡推广到动态博弈,并提出子博弈完美纳什均 衡; 1967-1968年间,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把纳 什思想推广到不完全信息模型,提出贝叶斯均衡; 他们与纳什一起分享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ur)
博弈论的发展概况
博弈论的发展概况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互相竞争的情况下制定战略的学科。
博弈论发展史及主要著作
博弈论发展史及主要著作博弈论发展史及主要著作纳什(JohnNash)、泽尔腾(ReinhardSelten)和海萨尼(JohnHarsany)三位博弈理论家和经济学家。
第一阶段:1944年以前,早期思想和基本概念的形成。
1838年,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汀古诺(AugustinCournot)在分析生产者竞争时,就利用均衡概念研究了寡头市场的情况,并使用了解的概念,该概念实际上是后来的纳什均衡的一种严格说法。
1881年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斯(FrancisY.Edgworth)提出了"契约曲线(ContractCurve)"作为决定个体之间交易结果题目的一个解。
1913年,博弈论中第一个定理--泽梅罗定理(ZermeloTheorm)断言,国际象棋是严格确定的,尽管泽梅罗定理的适用范围是具有完全信息的两人零和博弈,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五六十年代曾引起很多博弈论专家和经济学家的广泛深进研究。
1921― 1927年间,波莱尔(EmileBorel)发表了四篇关于策略博弈的文章,第一次给出了一个混合策略的现代形式,并找到了有3个或多个可能策略的二人博弈的最小最大解。
1928年,冯诺伊曼(JohnvonNeumann)证实了最小最大定理,该定理被以为是博弈论的精华,博弈论中的很多概念都与该定理相联系。
1930年泽尤森(F.Zeuthen)的著作《垄断题目与经济竞争》出版,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关于讨价还价题目的解,该解后来被海萨尼证实与纳什的讨价还价解是等价的。
此外,这一阶段还提出了博弈的扩展形式、纯策略、策略形式、混合策略、个体理性等重要概念。
第二阶段:1944~1959年,现代博弈论的建立与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194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OskarMorg 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出版。
该书在详述两人零和博弈理论的同时,在博弈论的诸多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如合作博弈、可转移效用、同盟形式以及冯诺伊曼--摩根斯坦稳定集等,该书还说明了导致后来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公理化效用理论。
博弈论历史
博弈论历史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博弈论发展历史。
欢迎欣赏阅读。
博弈论发展历程博弈的原始思想萌芽于两千多年前,《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六韬》等书中就有许多博弈案例,“田忌与齐王赛马”就是博弈实例之一。
《摩诃婆罗多》、《梨俱吠陀》、《圣经》中记述了骰子游戏,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六博、围棋等博弈。
在西欧,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于1710年就预言了关于策略博弈理论出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后两年,詹姆斯·华尔德格拉特James Waldradre首次提出了“极小极大”定理的概念。
虽然对具有策略依存特点的决策问题的零星研究则可上溯到18世纪初甚至更早,但是,博弈论的真正发展与成熟还是在20世纪。
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数学家波莱尔 Borel最早用数学语言刻画了博弈问题,提出了“策略”和“混和策略”概念,用最佳策略和概念研究了下棋和其它许多具体的决策问题,并试图把它们作为应用数学的分支加以系统研究。
冯·诺伊曼Von Neumann是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的创始人之一,1928年他发表“关于伙伴游戏理论”Zur Theorie der Gesellschaftsspiele提出两人零和博弈的极小极大定理。
他首次证明了博弈论基本定理,即“每个矩阵博弈都能通过引进混合策略而被严格决定”,现代博弈论正式诞生。
他讨论了合作对策问题,特别是三人零和博弈中有两方联合的情形,结果表明在附加条件下,N人博弈问题的解存在且唯一。
1944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作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提出合作博弈的基本模型,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
他们创立了博弈论研究的基本概念。
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发展到鼎盛时期,包括纳什Nash和夏普里shapley的“讨价还价模型”,吉尔斯Gillies和夏普里关于合作博弈中的“核”Core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贡献。
简述博弈论产生与发展过程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一、博弈论起源博弈论(Game Theory)起源于上世纪初的数学领域,最初是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被研究的。
它主要研究在策略性决策场景中,参与者的最优行为及其相互影响。
这一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13年,Borel在一般集合论的基础上定义了对策论的基本概念。
二、经典博弈理论在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中,经典博弈理论在上世纪中叶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John von Neumann和Oskar Morgenstern。
他们于1944年合作发表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冯·诺依曼-摩根斯坦博弈模型”,为现代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非合作博弈理论非合作博弈理论(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包括Gerard Debreu和John Harsanyi。
他们提出了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概念,成为现代博弈论中的重要基石。
非合作博弈理论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参与者如何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
四、合作博弈理论与非合作博弈理论相对,合作博弈理论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可能性和最优策略的均衡。
这一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代表人物包括R.B. Myerson和Roger Wollenstein。
合作博弈理论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分配这些利益。
五、演化博弈理论演化博弈理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是在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包括John Maynard Smith和George R. Price。
这一理论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参与者如何通过学习和适应环境,实现最优策略的选择。
演化博弈理论在经济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六、动态博弈理论动态博弈理论(Dynamic Game Theory)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其代表人物包括Arrow Kenneth J.和Leslie Richard Stallings。
博弈论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
博弈论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互相竞争和协同合作时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的数学理论,它主要研究的是在竞争环境下的决策问题,即某个人或机构采取的决策如何受到其他人或机构的决策的影响。
在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中,其理论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现将其脉络和理论体系做一简要介绍。
一、传统博弈论阶段(1944-1984)传统博弈论又称纯策略博弈论,它是博弈论早期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阶段,博弈论家主要关注的是零和博弈问题(即博弈双方的利益是完全矛盾的,一方获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并且认为博弈参与者的理性是无限的,因此他们将人的行为视为机器人完美遵循的动作,从而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纳什均衡理论。
二、非合作博弈论阶段(1985-1995)1985年,约翰纳什(John Harsanyi)和约翰·内什(John Nash)与雷因哈滕·塞尔丹(Reinhard Selten)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标志着博弈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非合作博弈论阶段。
与传统博弈论不同的是,非合作博弈论允许参与者做出有限理性决策,因此更贴近现实世界。
同时,非合作博弈论也开创了博弈论的实证研究,即模拟实验和行为经济学的提出。
三、协作博弈论阶段(1996-至今)协作博弈论是博弈论的又一个重要分支,它与传统博弈论的零和博弈相反,认为在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福利的最大化,因此在这种博弈形式中,博弈双方并非完全矛盾的,而是各有所得。
协作博弈理论的提出对于博弈论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博弈论在发展历程中逐渐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博弈到非合作博弈、再到协作博弈,增加了对真实世界的洞察力和预测性,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博弈论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更加复杂、多样化的博弈形式,并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博弈论的简介和进展
− qaqb − qaqb
一阶条件
⇒
⎧dπ ⎩⎨dπ
阿 布
/ dq a = 0 / dqb = 0
⇒
⎧q ⎩⎨q
a b
= 30 = 30
注:引自拉斯繆森《博弈与信息》
2、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例5:市场进入博弈
潜在进入者 ○
进入
不进入
在 位 者 ● J1
J2 ●
斗争 默许
斗争
默许
( -1,-1) ( 1,1) ( 0,2) ( 0 ,2 )
)
~
(B)
p i (θ −i
a
h −i
)是使用贝叶斯法则从先
验概率
pi
(θ
−i
θ
i
),观测到的
a
h −i
和最优战略
s−*i得到
(在可能情况下)。
注:引自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P312
例9:Milgrom-Roberts 垄断限价模型
(引自1982 “Limit Pricing and Entry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 an Equilibrium Analysis”, ecnometrica 40)
例:手套市场模型(引自马斯.科莱尔等《微观经济学》P958) 背景为参与人1和2各有一只左手套,参与人3有一只右手套 只有当手套左右配对时才有意义,即值为1,否则为0.
博弈定义为:v({1,2,3}) = 1;v({1,3}) = v({2,3}) = 1、v({1,2}) = 0;
v({1}) = v({2}) = v({3}) = 0。
用pθm表示类型θ的垄断价格,M
θ 1
=
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游戏理论是一门研究决策者在竞争游戏中有效做出策略和决定的学科,它包括双人和多人定价博弈、多人非定价博弈、非合作博弈和有限信息博
弈等。
它的研究基础是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它为经济学家和管
理学家提供了一种以合理和科学的方式来决定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合作关系
和战略领域的有效策略。
博弈论起源于20世纪初经济学家威廉•米尔顿的研究,他首先提出了
完全可互换性的问题,即双方都不考虑对方的策略选择的博弈策略。
之后,爱默生和克雷默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博弈论的基础,其中包括了多人
博弈和可衡量的无约束博弈,他们建立了双人博弈模型,定义了博弈中的
公平性和不公平性问题,并探索了不同的策略决策。
在20世纪50年代,博弈论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由桑代克和沃尔特等
人建立了多人非定价博弈模型,该模型称为桑代克模型。
根据桑代克模型,对于多人博弈而言,每个参与者必须考虑其他参与者的策略,因而有助于
实现合作与不合作之间的最优均衡。
博弈论在近代又取得了巨大发展,游戏理论尤其受到学者的关注。
高级运筹学(博弈论书稿)-周晶
第章博弈论(对策论)第一节引言1.1博弈行为和博弈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相互之间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的行为。
譬如,两个人下棋,任何一个人在走某一步之前,都需要考虑对方是怎么走的,以及对方在他走了一步之后会怎么走,以至无穷。
高手与俗手的区别往往就在于高手能够考虑10步甚至20步以后的变化,最终的输赢不仅取决于你的决策,而且取决于你对手的决策,这就是博弈。
博弈与决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考虑对方的行为,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称为博弈行为。
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有利或最合理的方案。
比如战争活动中的双方,都力图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千方百计去战胜对方;还比如在政治方面,国际间的谈判、各种政治力量间的较量、各国际集团之间的角逐等都无一不具有对抗性质;在经济活动中,各国之间、各公司企业之间的经济谈判,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而进行的竞争等,举不胜举。
博弈论(game theory),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即研究博弈行为中竞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行动方案,以及如何找到最合理行动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好比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博弈论应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它被设计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所观察到的决策主体相互作用时的现象,其应用范围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犯罪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各个领域。
博弈论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各参与人所实施的行为方案(策略)相互依存,各方在冲突或合作后所实现的损益得失结果不仅取决于自己所采取的行为方案,同时也依赖于其他参与方所实施的行为方案,是各参与方行为方案组合的函数。
所以,博弈论在我国也被称为“对策论”。
博弈论发展概述
78合作博弈理论继续得到充实和丰富,而非合作博弈理论更是发展迅速,成为博弈理论研究和应用的主流。
在这一期间,博弈论从一个有少数研究者(主要是一些数学家)钻研的学科发展成为受众人瞩目的、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的理论体系,在各方面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人们意识到合作博弈实际上是一个谈判的过程,各局中人是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结为联盟的过程。
1964年Aumann和Ma-schler以谈判集为合作博弈的解。
1965年Davis和Maschler从超出值的角度提出以核(kernel)为合作博弈的解。
1969年Schmeidler以超出值来衡量联盟的态度,最小化联盟的不满为合作博弈的解——核仁(nucleolus)。
1981年S.H.Tijs考虑边际贡献得出的值的计算非常简单。
学者们不断给出合作博弈的解的概念,努力探索合作博弈的本质特征。
Shapley在1971年研究凸合作博弈时发现了Shapley值在它的核心中。
S.H.Tijs在研究值分配在核心中的一些很好特性。
C.Rafels等对合作博弈的其它凸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凸性进行特征化。
由于以优超定义的核心作为合作博弈的解更多地考虑了自身所在联盟的利益,故尽管凸合作博弈的核心非空,其分配也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主联盟也不一定能形成。
并利用歧视分配定义了合作博弈的稳定核。
若以其作为合作博弈的解存在,理性的联盟就没有破裂的可能性,因而联盟就会稳定,并且得出了合作博弈联盟稳定的特征。
20世纪50年代后期,博弈论的主要应用领域开始转向经济学。
60年代,博弈论与数理经济学及经济领域的各方面均建立了牢固而持久地联系。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博弈论的完善和应用时期。
此间博弈论本身成为了一个相对完善、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非合作博弈理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
更重要的是,博弈理论在各种经济学科中都得到了深入应用,在政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道德学、社会学等广泛领域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博弈论简述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对策论或竞赛论目录[隐藏]∙ 1 博弈论简介∙ 2 博弈论的发展∙ 3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4 博弈的类型∙ 5 博弈论的意义∙ 6 博弈论分析∙7 博弈论与纳什平衡o7.1 博弈中最优策略的产生o7.2 合作的进行过程及规律o7.3 艾克斯罗德的贡献与局限性∙8 博弈论与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管理博弈论的比较[1]∙9 博弈论案例分析o9.1 案例一:博弈论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应用[2]o9.2 案例二:博弈论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应用策略[3]o9.3 案例三:博弈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4]∙10 参考文献[编辑]博弈论(Game Theory),博弈论是指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中利用相关方的策略,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
有时也称为对策论,或者赛局理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游戏或者博弈(Game))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博弈论图(点击放大)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表面上不同的相互作用可能表现出相似的激励结构(incentive structure),所以他们是同一个游戏的特例。
其中一个有名有趣的应用例子是囚徒困境悖论(Prisoner's dilemma)。
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成为博弈行为。
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
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者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经济学分支,是一门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决策者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并预测决策者的行为。
博弈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尼赛克博弈》,这是人类最早的博弈论著作。
亚里士多德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合理决策者”的概念,认为决策者应该根据对手的决策来做出反应,并分析了决策者之间的竞争关系。
近代博弈论的发展则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纳什发明了博弈模型,并提出了Nash均衡的概念。
纳什的工作为博弈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他赢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目前,博弈论在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等领域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壮大。
博弈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决策者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并预测决策者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博弈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1.博弈模型:博弈模型是描述博弈过程的一种数学模型,包括决策者的信息和策略、博弈的约束条件和博弈的结果。
2.博弈策略:博弈策略是决策者在博弈中采取的行动方案。
博弈策略分为两种:混合策略和纯策略。
混合策略是决策者采取的概率分布,纯策略是决策者的确定行动方案。
3.博弈均衡:博弈均衡是指决策者在博弈中采取的策略组合使得所有决策者的最优策略都是稳定的。
博弈均衡分为两种:Nash均衡和序列均衡。
Nash均衡是指所有决策者都采取最优策略,序列均衡是指决策者在博弈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采取最优策略。
4.博弈的分类:博弈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按照博弈的时间特征,博弈可以分为单步博弈和多步博弈;按照博弈的对象特征,博弈可以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博弈论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应用案例如下:市场竞争:博弈论可以用来研究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分析企业的决策策略和市场结果。
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对手的价格决策来决定自己的价格策略,从而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
博弈论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博弈论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以下是博弈论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1.古代时期: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等著作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
2.20世纪初: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
3.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与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作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这本书,标志着博弈理论的正式诞生,不过,此书与现代博弈论关系不大。
4.1950年:纳什和夏普里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核”的概念,提出了合作博弈的概念。
5.20世纪60年代:纳什均衡被提出;泽尔腾(1965)引入动态分析,提出了“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海萨尼(1967-1968)将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研究,这标志着博弈论的快速发展时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博弈论的发展及分支
非合作博弈是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决策 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纳什均衡)
6 行为博弈论
经典的博弈论假设参与人是理性且完全关注自身利益的;
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也有很多与此假设相 背的行为,比如人们会有公平心理和平等倾向;
行为博弈论考虑人类非理性因素,研究参与人实际上做出
纳什的基本贡献是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均衡 解及其存在性,建立了作为博弈论基础的 “纳什均衡”概念;海萨尼则把不完全信 息纳入到博弈论方法体系中;泽尔腾的贡 献在于将博弈论由静态向动态的扩展,建 立(James A.Mirrlees)和维克瑞(William Vickrey)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 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 下的经济激励理论。 后者在信息 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 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阿克洛夫(Akerlof)、斯宾塞(Spence)、斯蒂格利茨 (Stiglitz)
这三位作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的奠 基人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 他们分别在柠檬品市场等不对称信息 理论研究领域做出的基础性贡献。这 些贡献发展了博弈论的方法体系,拓 宽了其经济解释范围。
2002:弗农史密斯(Smith) 贡献主要在于通过实验室实验来 测试根据经济学理论而做出预测的 未知或不确定性。是对以博弈论为 基础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证伪 工作的一大创举。
2005:奥曼(Aumann)、谢林(Schelling) 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 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其理论模型 应用在解释社会中不同性质的冲突 、贸易纠纷、价格之争以及寻求长 期合作的模式等经济学和其他社会 科学领域。
5 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是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 即收益分配问题;(夏普利值)
博弈论基础 mobi
博弈论基础 mobi博弈论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在冲突和合作的情况下,利益相关的个体做出的决策及其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博弈论也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随机选择的8个方面出发,对博弈论的基础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博弈论的起源与发展博弈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由数学家纳什引入并发展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博弈论,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米尔格拉姆和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博弈论的博弈形式和博弈策略的概念,深刻影响了博弈论的研究方向。
2.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者、策略和收益。
参与者指的是参与博弈的各方,策略是参与者在决策中选择的行动方式,收益则指的是各方根据博弈的结果所获得的利益。
3. 博弈论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博弈论中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指的是在一个博弈中,各个参与者选择的策略组合下,不存在任何参与者想要改变策略的动机。
4. 不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参与者无法完全了解其他参与者的策略和偏好。
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参与者需要根据对方的行为和其他信息进行决策,这给博弈的结果带来了不确定性。
5. 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根据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中,参与者通过合作来达成共同的目标;非合作博弈中,参与者通过竞争和冲突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6. 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零和博弈指的是各方的收益总和为零,一方的收益增加必然导致其他方的收益减少;非零和博弈指的是各方的收益总和不一定为零。
7.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市场竞争、拍卖、博弈论模型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等方面。
博弈论的应用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市场行为,提供了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
博弈论发展史
博弈论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步发展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决策的数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
1901年,法国数学家埃米尔·博雷尔首次提出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两人零和博弈的分析中。
此后,博弈论逐渐在数学和经济学领域得到关注。
二、纳什均衡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这是博弈论的重要发展。
纳什均衡指的是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决策者选择的策略都是对方策略的最佳响应,不存在改变策略能够获得更好结果的情况。
纳什的这一理论为博弈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博弈论的应用博弈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
在政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博弈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政治学中,博弈论被用于分析选举策略和国际冲突;在生物学中,博弈论被用于研究进化和动物行为;在计算机科学中,博弈论被用于设计算法和解决优化问题。
四、博弈论的发展与深化随着研究的深入,博弈论的发展也愈加复杂和多样化。
20世纪70年代,约翰·霍普金斯提出了演化博弈论,用于研究动态的、非完全理性的决策过程。
此后,人们又逐渐将博弈论与信息论相结合,形成了信息博弈论,用于研究信息交流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五、博弈论的现代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博弈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方法的应用使得博弈论的分析更加精确和实用。
同时,网络博弈的兴起也为博弈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例和数据。
六、博弈论的前景与挑战博弈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博弈论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然而,博弈论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模型的简化和假设的限制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实证分析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决策的数学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深化,已经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第一章博弈论的发展
第一章博弈论的发展一、博弈论的由来博弈论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起源于本世纪初,在二战后发展成为一门完整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博弈译自英文的Game,字面意义可直译为游戏,我国学术界的另一种译法是博弈。
从名称上可以体会到博弈论的来源。
如同概率论来自对掷色子,彩票等随机性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概率论的起源有一个故事,两个人为一笔奖金而打赌,约定谁先赢到一定局数就获得全部奖金,但因故没有赌完,各自赢得一定局数,于是请数学家裁定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数学家分析了各自获得最终胜利的概率,应按比例进行分配),博弈论起源于对国际象棋,扑克等竞赛活动的认识。
这也许可以说体现了西方精神与东方精神的差别,在中国人不屑深究其内在意义的地方西方人发展起了一种科学。
一旦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分析游戏,它的思想成果即刻就超越了它原来的研究对象,博弈论的对象很快扩展为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互制约下进行策略选择时的理性行为及相应结局。
豪尔绍尼在诺贝尔获奖辞中是这样定义博弈论的:“博弈论是关于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就是说,它是关于社会形势中理性行为的理论,其中,每个局中人对自己行动的选择必须以他对其他局中人将如何反应的判断为基础”。
简言之,博弈论研究人与人之间“斗智”的形式和后果。
当人们的利益存在着冲突时,每个人所获得的利益不仅取决于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也取决于其他人同时采取的行动或者对自己行动的反应。
例如,我国人们喝酒时有猜拳的习气,一个人是否被罚一杯不仅取决于自己伸出的手指数目与说出的数字,还取决于对手的选择。
由于人与人之间利益存在磨擦的情况出现于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中,博弈论即具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博弈论研究的目的并非帮助特定一方胜券在握,而是描述在这种形势中各方理性选择自己的行动会达成的结果。
由于它研究人们决策相互影响的形势,国内为了突出它博弈略的强调,常常将其译为学术气氛更浓的博弈论。
博弈论这种译法来自于港台,由于它更贴近英语原文的风格以及更为直观,现下逐渐流行起来。
博弈论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
博弈论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摘要】博弈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尤其是在其应用到经济领域后,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分析的方法。
本文从博弈论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两方面,对博弈论的内容做一简单介绍,为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博弈论打下基础。
【关键词】博弈论;发展脉络;理论体系博弈论是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参与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策略才能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的均衡问题,是研究聪明而又理智的决策者在冲突或合作中的策略选择理论。
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都会经常碰到利益相互影响的博弈问题,也会经常使用博弈去选择策略,不管是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
博弈论的思想极为深刻,内容十分丰富,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赢得了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一、博弈论发展脉络博弈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早就存在,但这只是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形成理论。
在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博弈思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著名的田忌赛马的事例。
在国外,1500年前巴比伦犹太教法典中的婚姻合同问题,也包含着明显的博弈思想。
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分析中,是在19世纪中期,博弈论体系的产生、发展、繁荣,则是近几十年的事。
现代博弈论思想在经济上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最早的包含博弈思想的经济学文献,是1838年法国经济学家古诺(Cournot)提出的寡头市场产量竞争模型。
而1883年法国经济学家伯特兰德(Bertrand)提出的寡头市场价格竞争模型,把古诺模型里寡头厂商的产量竞争变成了价格竞争。
1913年策梅罗(Zermelo)提出的关于象棋博弈的定理是博弈论的第一个定理,提出的逆向归纳法是博弈论的第一种有一般意义的分析方法。
这一阶段,还有很多学者涉及了博弈论的研究,但都是零散的研究,没有形成体系。
2、产生阶段一般认为,博弈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产生的标志,是1944年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
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博弈论被评为“纪念西方文明发展的十八座里程碑”奖章的第十七位荣膺者,也被认为是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最大成果。
有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博弈论有可能成为研究所有社会科学的统一方法。
一、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1、博弈理论的早期研究。
一般认为,对于博弈理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
瓦德格拉夫(Waldegrave)在1713年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
古诺(Cournot)和伯特兰德(Bertrand)分别在1838年和1883年提出了博弈论最经典的模型,两位学者分别从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映函数。
这些都是关于博弈问题的早期的零星研究。
2、博弈论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般认为博弈论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
博弈论创立的标志是冯·诺伊曼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在1944年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这部著作,他们的贡献现在看来主要是创立了博弈论研究的基本概念、二人零和博弈的完全解决和对合作博弈的贡献。
现在应用更为普遍的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创立,则是以纳什(John Nash)1950年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为标志,该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
此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萨尼(Harsanyi)和德国塞尔顿(Selten)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非合作博弈理论。
当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将注意力由价格制度转向非价格制度时,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基石。
1944年,冯·诺伊曼(V on Neumann)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认为是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该书在总结以往关于博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论的概念术语、一般框架和表述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博弈理论。
而且,在该书以前,博弈论主要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一种数学理论而不是经济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博弈论的发展历史 2.博弈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 3.博弈结构与分类 4.有限理性与进化博弈 5.合作博弈(联盟博弈) 6.行为博弈论
1 博弈论的发展历史
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2 博弈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4:纳什(Nash)、海萨尼(J.Harsanyi)、泽尔腾(R.Selten)
2007:莱昂尼德· 赫维奇(Leonid Hurwicz)、埃里克· 马斯金(Eric S. Maskin)、罗杰· 迈尔森(Roger B. Myerson)
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分享2007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为机制设 计理论奠定基础。
3 博弈结构和分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博弈中的参与人(单人、两人、多人博弈) 博弈中的策略或行动(有限策略、无限策略博弈) 博弈中的支付(得益)(零和、常和、变和博弈) 博弈的过程(静态、动态、重复博弈) 博弈的信息结构(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博弈) 参与人的能力和理性
非合作博弈是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决策 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纳什均衡)
6 行为博弈论
经典的博弈论假设参与人是理性且完全关注自身利益的;
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也有很多与此假设相 背的行为,比如人们会有公平心理和平等倾向;
行为博弈论考虑人类非理性因素,研究参与人实际上做出
2002:弗农史密斯(Smith) 贡献主要在于通过实验室实验来 测试根据经济学理论而做出预测的 未知或不确定性。是对以博弈论为 基础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证伪 工作的一大创举。
2005:奥曼(Aumann)、谢林(Schelling) 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 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其理论模型 应用在解释社会中不同性质的冲突 、贸易纠纷、价格之争以及寻求长 期合作的模式等经济学和其他社会 科学领域。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 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 下的经济激励理论。 后者在信息 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 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阿克洛夫(Akerlof)、斯宾塞(Spence)、斯蒂格利茨 (Stiglitz)
这三位作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的奠 基人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 他们分别在柠檬品市场等不对称信息 理论研究领域做出的基础性贡献。这 些贡献发展了博弈论的方法体系,拓 宽了其经济解释范围。
5 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是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 即收益分配问题;(夏普利值)
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以促使能够 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 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 达成共识,进行合作。 因此,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
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 完全理性:有完美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不会犯选择行为的错误 有限理性:博弈方的判断选择能力有缺陷(进化博弈) 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 个体理性:一个体利益最大为目标(非合作博弈) 集体理性: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允许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合作 博弈)
4 有限理性与进化博弈
有限理性意味着一般至少有部分博弈方不会采用完 全理性博弈的均衡策略 有限理性意味着均衡是不断调整和改进而不是一次 性选择的结果,而且即使到达了均衡也可能再次偏 离 有限理性博弈方会在博弈过程中学习博弈通过试错 寻找较好的策略
什么行动。 实验研究是研究行立了作为博弈论基础的 “纳什均衡”概念;海萨尼则把不完全信 息纳入到博弈论方法体系中;泽尔腾的贡 献在于将博弈论由静态向动态的扩展,建 立了“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的概念。
1996莫里斯(James A.Mirrlees)和维克瑞(William Vick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