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 cul ture and modern society shall be the hot topic in dis— cussing Chinese culture and frequent culture and academic argument at present.
参考文献: [1]衣依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董京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任务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Traditional culture Vs modern society
ZHANG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 and
(三)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海峡两岸不仅因为有血缘的、历史的和地理的
联系,更重要的是因为有文化上的认同。海峡两岸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历史文 化传统、共同的心理素质,当前又面临着发展文化的共同课题。所以,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重 要前提和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将会对统一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四)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精华和糟粕的二重性。精华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糟粕 可以窒息社会生机。弘扬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精华、净化现代化建设的文化环境和思想环 境的需要,同时,这也是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文化思想战线面I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一定意义 上也将促进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主义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义/思想政治。
・98

万方数据
对置身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从 深层制约着社会经济、政治和其它领域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文化的变迁或转型总是人的世界的最深刻的 变革,它代表着人的根本生存方式的转变。
二、关于传统文化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 活体。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是否存在,主要看它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 志: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它的“道 统”的人们;它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 做出的重大选择;它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 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它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对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
待传统文化、对待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中国文化讨论的热点,也是当前文化学术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文化;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现代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3)10—0098—03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中图分类号:G0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遇到与传统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汹涌的文化浪潮面前,我 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文化观,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长期激烈争论的问题,也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文化、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作一阐发。

99・
万方数据
3.人治思想。儒家一贯的思想是主张人治,把国家政治的清明寄希望于明君贤吏。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当前我们面l临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包括传统文化,这是中 国国情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不仅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而且还要以本民族的 文化为主体、为主导。 (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中,继承儒家文化中义重于利,讲究道德,以维护群体利益为最高的价值观有助于克服发展中带来的 消极思想,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形成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 (二)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 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二是民族传统的实际。长期 以来,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只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立、冲突的一面,而不承认他们之间存在 着统一、相容、相通的一面,结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事实上,传统文化是沟通马克思 主义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座重要桥梁。
们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化往往同自然和人的先天遗传因素相对照,是人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活动的历史积淀,是历 史地凝结成人的活动产物,代表着人对自然的超越。人饿了就要进食,这是先天决定的生理现象,不属于 文化,但吃什么和以什么方式进食则是一种文化。所以,文化具有人为性质,它是人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 (二)文化具有群体性。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因此,文化 对于个体的存在往往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或强制性,个人的偶尔的行为或者只被个人运用而不为群体所认 可的行为方式构不成文化模式。在这种意义上,虽然文化从起源上讲具有人为的性质,具有超自然的性 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总是以自觉的方式行使功能;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具有自在性,代表着自在
第15卷第10期 2013年10月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o.10 V01.15 oct.2013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张其满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摘要:
任何事物发展都会遇到与传统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汹涌的文化浪潮面前,如何对
Key words:Culture;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 culture;modern society;socialism with Chi.
nese
characters

100・
万方数据
人和一的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必须实现向可
持续发展转变的当今世界,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6.儒家的大同理想与小康。“大同”是最高理想,“小康”是现实的奋斗目标,先小康而后大同是儒家 的理想与乌托邦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既有理想又重视现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国人正是从“天
的类本质对象化。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初步限定,文化大体上属于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积淀的类本质对象 化。梁濑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曾把文化界定为“一切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在实际运用中,文化
用来指称文明成果中那些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浮而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具体说
来,文化是历史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在这种意义 上,文化并不简单地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中,以及人
下大同”的意义上去理解共产主义,并对共产主义发生兴趣的。
7.儒家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传统。儒家的辩证思维主要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和《易传》的阴阳思想以及 宋儒对阴阳思想的发展。孔子的中庸思想,是指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原则。阴阳思想是从本体论的 角度说明宇宙的存在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易传》首先提出了阴阳变易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
2.血缘宗法观念。所谓血缘宗法制度,是把血缘关系上的长幼、嫡庶、大小宗和政治上的君臣上下尊
卑统一起来,实质上以长幼、嫡庶、区分尊卑,确立大宗小宗的支配权。儒家所维护的血缘宗法关系,必然
导致君主专制等级制,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深远。当前为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任人唯亲、 等级特权,都与血缘宗法有密切关系。
的内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 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它通常或以自发的文化模式或以自觉的文化精神的方式存在:一方面
收稿日期:2013—09—05
作者简介:张其满(1961一),女,天津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
响应。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仅就理论层面而言,其精华与缺陷都是很明显的:
(一)儒家文化的精华主要是:
1.儒家文化所确立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华文化上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主要是由 儒家文化确立的,它首先来自孔子所提倡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 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自强不息是奋斗拼搏精神,厚德载物是兼容并包 精神。奋斗、宽容、自立、立人,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精神。 2.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忧国优民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意 识之一。忧患意识的内容很丰富,最值得提出的是孟子和范仲淹。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的
Qi——man
technical
college,Tianjin 300350)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ny matters will inevitably have more dition and
SO
or
less relationship with tra—
to
do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In front of the cultural surge,how
一、关于文化 据语言学家和文化学家考证,“文化”在拉丁语和中古英语中通常具有“耕耘”或“掘种土地”的意思。
在18世纪法语中,文化逐渐指谓训练和修炼心智。到18世纪末特别是在19世纪,文化才逐渐开始取得 了它的现代意义,开始指谓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风范,包括习俗、工艺、技巧、宗教、科学、艺术等社会生活 的主要方面。文化与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相比,其特性表现在,它不是与经济、政治、科技、自然活动领 域或其他具体对象相并列的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影响人、制约人、左右人的行 为方式。因此,文化虽然无所不在,但又是无形的、难以直接把握的东西。对于文化,就基本特性而言,我
宇宙问的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相反相成,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法则。宋儒发展了《易传》的阴阳思
想,特别强调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把古代辩证思维发展到
一个新的高度。 (二)儒家文化的缺陷主要是:
1.纲常名教理论。纲常名教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所谓“三纲”以及仁义理智信所 谓五常。“三纲”要求臣、子、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前者为后者作出表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儒家文化的忧患意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3.儒家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传统。这是儒家文化一贯重视的价值,也是民本主义思想的基 础。所谓民本就是主张国家以民为本,古代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是进步思想家抨击封建专制、反对暴政 的理论武器。民本主义可以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一种思想资源。 4.儒家文化的义重于利的价值观。义与利是人类社会中一对永恒的矛盾,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儒 家关于见利思义、以义取利、义重于利的价值观,对于调节当今社会中的义利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儒家文化中重视和谐的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不是斗争,而是和谐,认为和谐是最高境界,特别是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