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理论

合集下载

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

=5(10L-0.5L2)-10L
= -2.5L2+40L
' 5L 40 0
求得L=8
经济学基础
7. 12
不同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
1.劳动力市场 2.资本市场 3.地租市场
经济学基础
7. 13
7.2 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
W
D O L
经济学基础
7. 14
劳动力供给曲线
• 初期,工资增加,劳 动会增加。 • 到一定程度后,劳动 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 工资高过一定限度, 劳动的供给量反而减 少。
美国:0.43 日本:0.28 瑞士:0.31 台湾:0.32 香港:0.41 巴西0.58 南非0.64
我国:0.469
俄罗斯0.47
经济学基础
7. 42
7.1.1收入分配总公式
总产出= 工资 + 利息 + 地租+ 税收 + 利润
经济学基础
7. 43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原因
P197 1.历史原因 2.劳动力本身差异 3.各要素价格差异
经济学基础 7. 45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危害
案例:P198 1.消费乏力倒逼机制与改革
经济学基础
7. 46
7.3.2收入分配差距调节
经济学基础
7. 47
公平的讨论
1.绝对公平: 2.相对公平:政府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起点公平) 3.橄榄型收入分布
经济学基础
7. 48
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总体思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第三次分配?)
经济学基础
7. 32
政府如何影响利率,进而影响经济
1.路径:货币供给---利率---厂商投资---国民产出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经济学基础-收入分配理论

经济学基础-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原理
收入分配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1.生产要素的需求的性质 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生产要素量。它是购 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1)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派生需求,即由于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引起的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是间接需求。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 的需求,则企业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产品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 2)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需求 联合需求,即任何产品的生产都需要多种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合作。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需求,具有“联合性”或“共同性”的特点。由于生产要素联合需求的特点,企业必须权 衡使用哪种要素组合能够带来较高的利润。企业从事生产,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要素。因此,企业对生产要素的 需求是一种联合的需求。
收入分配理论
六、地租理论 土地可以泛指生产中使用的自然资源,地租也可以理解为使用这些自然资源的租金。地租的产生首先在于土 地本身具有生产力,其次,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数量有限、位置不变以及不能再生的特点。这些特点与资 本和劳动不同,因此,地租的决定就有自己的特点。 地租由土地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土地的边际生产力也是递减的。所以, 土地的需求曲线 D 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 7-5 所示。
收入分配理论
4.不完全竞争企业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价格是可变的。因此,边际收益不等于价格。边际收益取决于生 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与价格水平。因此,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仍然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不同种类的生产要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可以把生产要素分为以下 三类: (1)自然资源,主要指土地。在经济分析中,一般假定这类资源的供给是固定的。 (2)资本。资本是利用其他资源生产出来的,也是和其他产品一样的产品。通常一个行业的产品往往就是另一 行业的生产要素。因此,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一般产品的供给一样,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 斜。 (3)劳动。劳动的供给量先是随着价格的增加而增加,随后则随着配理论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收入分配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研究社会中各个群体的收入来源、比例以及分配公平性等方面,对于完善社会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

一、收入分配的定义收入分配,即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将社会财富分配给每一个人的过程。

在一个社会中,收入分配既涉及个体,也涉及不同群体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的收入分配。

因此,自18世纪末,经济学家开始对收入分配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传统的收入分配模型在传统的收入分配模型中,主要关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干预的影响。

该模型认为,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分配社会财富,而政府干预则可能破坏市场机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率的降低。

因此,在这个模型中,收入分配的不同是由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而政府的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干预措施则是为了在市场机制偏颇的情况下进行修正,并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的。

三、现代收入分配模型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的收入分配模型已经不再满足于解释现代社会复杂的收入分配问题。

因此,现代的收入分配模型涉及更多复杂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社会对财富和权力的分配等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

现代的收入分配模型在引入更多元素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均的问题,并提出了更加复杂和全面的分配政策。

四、尝试修补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在现代收入分配模型中,政策制定者被看作是通过改变市场机制来缩小收入差距的最重要的力量。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财税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等,来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创建公共就业机会和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来促进就业,减少失业率,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五、结语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广泛。

只有我们对这些因素有充分的认识,并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来逐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和稳定增长的目标。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1、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

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

主张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2、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他从一元劳动价值论出发得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是来自于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这一观点可以通过书上:观点一劳动加到原料中去的价值量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分割为工资和利润。

观点二地租是付给地主的一部分土地产品,而土地产品的价值是由从生产到送上市场这一整个过程所必需的劳动总量决定的。

(李嘉图的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观点三:一国的产品要在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

要正确判断各阶级的收入状况,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其所得的相关产品量。

假设由于机器和农业的改良,总产品增加了一倍,如果工资、地租和利润都增加一倍,这时三者之间的比例就会和以前一样。

但如果此时工资增长了一半,地租增长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增量全部归于利润,那么,利润相对提高,而地租和工资相对下降了。

相对工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工资理论李嘉图认为,从长期来看,价格反映了生产成本,可称之为“自然价格”。

自然价格中的人力成本,是劳动者维生所需的花费。

如果工资反映人力成本的话,那么工资必须保持在可以维生的水平。

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会高于勉强维生的水平。

相对工资——能购买的食物和必需品的数量。

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家庭的能力,不应取决于其工资的货币数量,而应取决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实物和必需品的数量,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掌握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

掌握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

掌握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研究的是社会中个体、家庭或企业所获得的收入如何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

收入分配理论旨在探讨不同收入来源的产生方式、分配规律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收入分配理论,并分析其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是收入分配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它认为个体的收入来自于其在市场上出售劳动力所取得的报酬。

根据这一理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着劳动力的价格(工资),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决定了工资的分配。

然而,劳动力市场理论忽略了其他非市场要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如技能、教育、性别和种族等,因此其适用性有限。

二、资本收益理论资本收益理论认为个体的收入来自于资本投资所获得的回报。

资本收益的分配取决于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资本投资的风险和回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资本收益理论在解释财富不平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力度,但它忽略了劳动力市场中的非市场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生产要素报酬理论生产要素报酬理论认为收入分配是由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决定的。

根据这一理论,收入的分配应该根据每个要素对生产的贡献程度来确定。

例如,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的报酬较高;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资本的报酬较高。

生产要素报酬理论以公平和效率为基础,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如如何衡量要素的贡献以及如何分配收入的问题。

四、福利经济学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社会福利效应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福利经济学理论认为收入的分配应该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经济利益。

在福利经济学中,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手段实现收入再分配,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效率。

然而,福利经济学理论在具体实施上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确定公平的标准和有效分配政策的选择等。

总之,收入分配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各种收入分配理论都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

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是指将社会总收入分配给不同的居民群体或经济单位的过程。

它涉及到社会公平、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收入分配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剥削劳动者获取利润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将部分生产者剩余价值占为己有,而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相对较低。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二、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认为,收入分配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表示每增加一单位资本对GDP的增加量,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对GDP的增加量。

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认为,边际生产力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时,资本家的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相反,劳动者的收入份额相对较低。

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体的教育、技能和知识等人力资本对他们获取收入的贡献至关重要。

较高的人力资本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水平,而较低的人力资本则意味着较低的收入水平。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个体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来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这也体现了收入分配与个体努力和能力之间的关联。

结论收入分配理论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收入分配的原因和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收入分配的复杂性。

收入分配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制度安排、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以及政府干预等。

要素收入分配理论

要素收入分配理论

要素收入分配理论
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是指解释和分析不同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差异的理论。

这些理论旨在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要素收入的形成原因,探讨收入不平等现象以及为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1.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要素收入与其相对边际生产力成正比。

即拥有较高边际生产力的要素将获得较高的收入。

例如,拥有高技能的劳动者由于其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会获得更高的工资。

类似地,资本拥有者也会从其投资中获得更高的回报。

3.投入品需求曲线理论:此理论认为,不同要素收入的分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力量。

当一些要素的需求增加时,其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例如,当技能需求大幅增加时,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上升。

投入品需求曲线理论还能解释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的影响。

当新技术逐渐替代过去的生产方式时,对新技术的需求将增加,从而导致与该技术相关的要素收入上升。

4.所得归属理论:所得归属理论关注的是不同产业和市场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归属问题是产生不平等收入的根本原因。

而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则研究了市场力量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如寡头垄断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较高的资本所有者收入。

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要素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旨在为实践提供政策指导。

它们为制定公平的税收政策、实施产业政策以及调整社会福利和劳动市场政策提供了经济
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要素收入分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与社会问题,并为实现公正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中对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的几个重要的收入分配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并探索改善收入分配的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收入分配不均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致。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提供的价值与其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不均是必然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收入公平。

二、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收入分配不均主要是由个体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效用差异所致。

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对个体幸福感的增加量。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使得收入分配不均成为可能,高收入个体对额外收入的边际效用较低,而低收入个体对额外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

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的投资于教育、技能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成本,可以提高其劳动市场上的收入水平,从而改善收入分配。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个人的收入不仅仅取决于劳动的数量,还取决于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因此,通过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个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四、制度因素除了以上的理论之外,制度因素也对收入分配起到重要的作用。

包括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工会组织等。

这些制度可以通过调节市场收入的分配来实现社会公平。

例如,通过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进行适当的税收调节,实现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财富再分配。

总结: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探索收入分配的不均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收入不均,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收入公平;边际效用理论强调个体边际效用差异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的技能和能力对收入水平有决定性作用。

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
41
相应地,城乡个人收入比率在1997年下降为 2.21,相对于1994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然 而,在1997年当农产品价格收购价格开始下 降时[15],随之而来的又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回 升。2000年的城乡个人收入比率比1997年升 高了25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分配到的总收入在1988年全国总收 入中所占比例为57.1%,到1995年这一比例下 降为49.1%(卡恩、李思勤,1999年)
7
1.3 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衡量
差别倍数(极值比) 收入等分法 收入的频数分布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8
差别倍数(极值比)
–定义:差别倍数指个人或家庭的最高收入与最 低收入之间的比例
–含义:反映居民收入极值之间的相对差距。
9
收入等分法
– 计算方法:先将收入数据由高到低排列,再分为五个 等分或十个等分;然后,将处于每个十分位或五分位 上的收入数据进行对比,或者对个人或家庭收入的最 大和最小的十分位数或五分位数进行比较。
21
22
l举例:40家居民的假设收入数据,比较在不 同的分组方式下运用近似公式计算基尼系数得 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a)使用近似公式按40个数据不分组进行计 算:得出:G=0.1870698。
23
(b)按每组8户一组,共分5组:得出G=0.177823
24
25
结论:
由上述例证可见,分组越多,基尼系数的值就 会越大。这是因为分组越多,组内差别就能更 多地得到反映,从几何图形上看,也就是L曲 线的连续性就越好,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应 当尽可能地增加分组,否则就会低估收入差距。
19
(2)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
–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的统计学家基尼在洛伦兹曲 线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数 量指标。它指夹在平均线OA和洛伦兹曲线L之 间的面积S1与三角形OAB的面积SOAB之比, 用G表示。

2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及各国薪酬制度比较

2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及各国薪酬制度比较

2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及各国薪酬制度比较西方收入分配理论主要有凯恩斯主义理论、自由市场理论和制度主义理论。

不同国家的薪酬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将对这些理论及制度进行比较。

首先,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应通过调节经济政策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控,国家可以实现全民收入的提高和贫富差距的缩小。

在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中,一般会采取适度的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来收取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收入,然后再通过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等渠道将这一部分收入再分配给低收入群体。

与凯恩斯主义不同,自由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也是收入分配的基础。

自由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是合理的,高收入群体是由于其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和贡献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自由市场理论认为,通过竞争和个人的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收入。

因此,自由市场理论主张对市场的干预应该尽量少,以保持公平竞争的机制。

制度主义理论认为,收入的分配是由制度决定的。

制度主义认为,不同的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结果,因此要改变收入分配,就需要改变制度。

制度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社会制度来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

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认为收入分配应该符合公众的利益,而不是由市场决定。

因此,制度主义主张通过税制、社会保障和劳动法等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从国家的薪酬制度上来看,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北欧国家的薪酬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平等,基本工资水平较高,并且税制和社会保障较为完善。

这些国家鼓励社会对劳动的公平评价,提倡同工同酬的原则,并通过高福利和社会保障来缓解收入差距。

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薪酬制度较为灵活,工资水平和福利制度差异较大。

在这些国家,高技能工作和高收入职位的薪酬相对较高,但劳动保护和福利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

总的来说,不同的收入分配理论和薪酬制度反映了不同国家对于收入分配公平的理解和追求。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在经济学中,收入分配是指将社会总收入分配给不同个体或群体的过程和方式。

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政策措施。

一、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收入分配对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另外,适当的收入分配也有利于鼓励个体努力工作和创造财富,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1. 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个体在生产中所贡献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其收入水平。

边际生产力越大,个体所得到的回报也越高。

这一理论主张将收入分配给那些对社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的个体。

2. 收益递减理论收益递减理论强调,随着个体所投入的资源增加,其所得到的收入增加速度会逐渐减缓。

这意味着,高收入个体所得到的收益会逐渐降低,而低收入个体则相对受益更多。

根据这一理论,收入分配应当有意识地向低收入个体倾斜,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三、国际收入分配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分配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富裕阶层拥有相对较高的收入和财富,而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的收入差距较大。

另一方面,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底层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例如,发达国家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设立福利制度和税收政策等手段,试图减少收入不平等。

同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在推动全球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四、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政策措施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比较严重。

富裕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是实施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底层劳动者的收入。

其次是推动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市民化,改善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政策

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政策

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政策收入分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中,有多种理论和政策用于分析和指导收入的分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收入分配理论和政策,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一、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最早被广泛运用于收入分配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收入应该与他的边际生产力成正比。

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劳动力对产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收入差距是由于个体劳动生产力的差异所致。

尽管边际生产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原因,但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首先,边际生产力理论忽视了其他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如机会不平等、资本积累等。

其次,由于无法准确测量一个人的边际生产力,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

二、相对论分配理论相对论分配理论认为,人们更关心自己的相对收入地位,而非绝对收入水平。

根据该理论,人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与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关。

相对论分配理论指出,不公平的分配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满。

相对论分配理论的优势在于强调社会公正和公平,以及维护社会和谐。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相对论分配理论很难定义什么是“相对地位”。

其次,该理论无法解释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原因,如技能差异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

三、红利再分配政策红利再分配政策是指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支出等手段,将富人和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和低收入群体,以实现收入公平。

这种政策旨在减少贫富差距,并提供福利保障。

红利再分配政策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消除贫困。

然而,该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实施这种政策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次,过度的再分配可能削弱个体的动力和创新精神,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教育和技能提升政策教育和技能提升政策是一种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和技能培训来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

这种政策旨在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就业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收入分配理论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理论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

20
4.农民、农村外出求职者和进城农民工处于不利地位: ——农民至今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其原因在于:农民虽然有土地承包权、使用权,但没有产权,土地不能抵押、转让,土地流转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外因素干扰。 ——二元劳工市场的存在,使求职者受歧视,农民工只能进入低级劳工市场而无法进入高级劳工市场。
19
三、中国收入分配中
的问题及原因
(一)微观分配机制存在缺陷 1. 工资决定机制不合理、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 2.劳动力市场上买方(雇主)与卖方(受雇者)的力量对比极不对称:买方强势、卖方弱势。 3.行政性与自然性垄断,阻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形成,导致行业间、企业间收入分配不公;
9
(三)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 1、库兹涅茨倒U假说 (1)主要观点是: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在中等收入水平时达到顶峰,当基本实现工业化时开始下降,其变动轨迹像一个倒置的U形。
10
(2)倒“U”型轨迹形成的原因: 第一,储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 第二,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使经济中不平等的范围扩大。 第三,库兹涅茨认为,随着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还会出现一些因素会对收入分配恶化起抑制作用:一是法律和行政干预。二是人口变动因素。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2、对倒“U”理论的不同看法
11
(四)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收入分配、储蓄与经济增长 (1)假如边际储蓄率是递增的,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部分中转为储蓄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将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假如边际储蓄率是递减的,则结论相反。 (2)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者的储蓄率最高。因此,经济增长最快的是那些中等收入者占人口比重大的国家。 (3)从鼓励储蓄的角度出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应采取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原理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特点 1、是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 2、其主体是生产者,目的是追逐利润 3、是一种联合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二)影响因素 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价格; 2、生产技术状况; 3、生产要素的价格; 4、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vity)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 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一个要素 投入量不断增加,而其他要素不变,可变要素的边际产 量在一个时期内可以增加或保持不变,但最终还是会递 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 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生 产要素的边际收益(MPP)曲线为: P MPP 也为生产要素 的需求曲线 P0
0
Q0
Q
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形状同上,区别是斜率不同。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自然资源 生产要素: 资本品 劳动 W LS
W0
劳动的供给曲线
第七章 分配理论
教学目的:明确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的性质、运用供求 理论分析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教学要求:阐明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与不同类型厂商使 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掌握各种生产要素供给 的特殊性和价格决定。 教学重点: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的性质;厂商使用生产 要素的原则;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特殊性和 价格决定。 教学难点: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工资、地租与利 息的决定。
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需求与供给。
资本的需求
资本的供给愿意投资 利润率-利息率 越小,企业越不愿意投资 当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与投资的关系如下图: i S 利息率与储蓄的关系如下: D
i0
0
K0
利息的决定
K
(三)地租理论
1、均衡地租的决定 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土地的供给:一国土地的全部供给量固定不变。 D‘ D R S
利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利用资本的生产力所支付 的代价。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 本的边际生产力;供给主要取决于让渡资本的机会成本 及风险成本。 为什么资本能 带来利息? 迂回生产: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 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 生产消费品。 资本使迂回生产成为可能,从而 提高了生产效率。 时间偏好:
不完全竞争指劳动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 劳动者对劳动的垄断——工会
企业对劳动购买的垄断 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工会影响工资的方式: 减少劳动的供给 最低工资法
在劳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劳动需求的方法来 工会减少劳动供给的方法:限制非工会会员受雇,迫使 提高工资,不但会使工资增加,而且可以增加就业。 政府通过强制退休、禁止使用童工、限制移民、介绍工作 方法:1、增加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通过议会或其它 时间的法律等。 活动来增加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2、反对用机器代替工人。
浙江省调高最低工资标准 2005-12-10
从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获悉:省政府作出决定,我省从今年12月1日 起调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这是我省第七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根据我省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分为 490元、560元、610元和670元4档,比以前的工资标准均提高50元; 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分别调高为4.2元、4.8元、5.2元 和5.7元,原先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为3.8元、4.4元、4.8元和5.4元。 各市将根据所属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用 人单位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予 以公布。
来源:浙江日报
时间:2007年11月14日起 罢工人员:法国的公交、铁路、电力、煤气、歌剧院和 公务员分别举行全员大罢工 罢工原因:抗议政府取消约一百万名公共事业员工公共 事业员工享有在退休金方面的特别规定
工会对工资决定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 从劳动的需求来看: 产品的需求弹性 劳动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 劳动的可替代性
工会所控制工人的多少 从劳动的供给来看: 工人的流动性大小 工会基金的多少
工会提高工资的斗争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 整个经济形式的好坏,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政府干预的 程度与倾向性,工会的斗争方式与艺术,社会对工会的同情 和支持程度等。 从长期来看,工资还是由劳动的供求状况决定。
(二)利息理论
0
L
三、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P D S 一般而言
P0
0
Q0
Q
但各种要素有不同的需求与供给特征 ,也有不同的 市场结构,因此,各种要素价格与收入的决定亦有不同。
四、工资、利率、地租、利润理论
在完全 (一)工资理论 工资: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提供的劳务的报酬。 竞争市 1、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场上 2、劳动的供给 工资率提高对劳动供给的两种效应: 替代效应: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 者越愿意用多劳动替代闲暇。 收入效应:工资率越高,个人越有条件享受更多的娱 乐,越不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 工资由劳动需求和供给决定,工资的调节也使劳动市场 实现供求相等,并保证充分就业。
(四)利润理论
1、利润与正常利润 利润: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
2、超额利润与创新 超额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又称为 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 只有在不完全竞争和动态社会存在。 不完全竞争存在垄断 动态社会存在创新和风险
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包括: 1、引入一种新产品 2、采用一重新方法 3、开辟一个新市场 4、获得一种原料的新来源 5、采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创新所带来的利润是合理的。
R1 R0
0
N0 地租的决定
N
2、级差地租: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 方面的差别而引起的收入差别,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3、租金、准租金与经济租金 租金:固定不变资源相应的服务价格。 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 定生产要素收益。(是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 得到的收入,即产品价格超过其平均可变 成本的余额。) 经济租金: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 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收入,则超过的部分被 称为经济租。 经济租在长期也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