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美学史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字读后感《中国美学史》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美学史的演变过程,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诗歌开始,一直到当代的艺术和美学思潮。

整本书充满了历史厚重的气息,作者用丰富的书写语言,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概念和思想展现在读者眼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往中国美学世界的入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条时间隧道,回溯了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成为了我思考生活和工作中的切入点;《诗经》中的诗歌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美和人生美的追求;唐代的诗词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繁荣和气象万千的诗歌智慧;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和建筑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的显赫成就。

通过这些美学史的片段,我的感受和领悟相当深刻且具有启示性。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美学发展历程,各个时代的思潮和贡献,让我们对中国的美学思想有了更深刻而具体的认识。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生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执行文化传承和创新两大使命。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这一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本书提供的信息和分析有助于我们获得文化对话和合作的优势。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创新思考和观点就是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

中国美学史提供的是一种完整、复杂、精神和形式上的“整体性思考方式”和“整体性美学想象力”,它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它的独特性、艺术性和实用性都具有指导性,成为了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交流、对话的好手。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宣扬和教育,同时要主动跟进时代的发展,积极跨界探索,发扬创新精神。

这将是我们持续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前进的必经之路。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中国美学史》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美学史的著作,作者梅贻琦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详尽地展示了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和主流思想。

读完这本书,不禁令人感叹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美学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首先,本书集中展示了中国美学史的主流思想,从高山流水、雅俗共赏、天人合一、理气合一、形神兼备、伦理审美到唯美主义、西方现代美学的传播,一一道来。

而这些主流思想之间互相影响、交融、发展,又形成了各种分支派系,不断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美学思想体系。

例如关于“雅俗共赏”这一主流思想,早期的文艺评论家在此基础上对“道家”、“儒家”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并从文化、经济、思想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这种思想的发展演变,不仅体现了美学思想在不断创新中的多元性和韧性,也为探索中国文化的尊严和独特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梅贻琦先生还强调了中国美学史对世界美学思想的影响。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美学思想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借鉴。

著名的「茶的审美」、「空间美学」等概念,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所挖掘深化而成。

也有一些西方美学家,如康德、海德格尔、胡塞尔等,明显地将中国传统哲学融入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中。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无疑会为世界美学的发展添上一抹浓墨。

最后,我认为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梅贻琦先生的思想发人深省,他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像《中国美学史》这样的刊物,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学术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才得以诞生,并展现出了让人惊叹的学术深度和文化广度。

当今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不仅需要学者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更多普通人的共同传承和发扬。

希望我们有更多的精英崛起,献身于中国美学的研究与传承,也希望我们更多的民众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品味和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着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

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

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和着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阐明了当今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美学史,原因为它是我们建立美学体系的一种需要。

中国美学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研究的时候讲究系统性和次序性,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娓娓道来和逐层深入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属于逻辑思维,它是研究每个时代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一部美学史,主要是审美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美学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史;而艺术史(文学史)属于形象系列,它有具体的作品作支撑。

而介于二者中间的,既有作品,又有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艺术批评史,这是把二者明确又简单的做个区分。

下面将依据笔者所对《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的理解来浅谈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叶朗先生一改学术界对于美学史是从孔子开始的传统认知,将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归为从老子开始,这是高见。

为此,深入研读了《老子》和《道德经》,老子的美学理论之中"美";的范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于"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是真实存在的。

从"道";开始,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先哲和才子的妙悟,可以说,中国整个灿烂文明的文化历程都离不开这个字,一直延续至今,"道";都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流淌。

那么老子是主张如何才能追求"道";呢?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1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

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__”,赞西周“郁郁乎,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

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有了三大美学特征。

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

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利。

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

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

三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显。

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了文字。

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

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文人。

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刚出生的小羊水灵鲜嫩,活杀活吃,对于生性凶猛的藏獒来说,无疑是顿难得的盛宴。

沈石溪想:这只小羊羔和那只小野猪是同样的下场。

一个让我深感意外惊讶万分又终生难忘的镜头映入我眼帘:小羊羔已抖抖索索站立起来,秀气的养眼半睁半闭。

曼晃侧卧在小羊羔身旁,长长的狗舌舔着小羊羔身上湿漉漉的胎液。

我仔细看曼晃的脸,表情温柔,狗眼充满母性的光辉,仿佛是在舔吻它亲生的狗崽,沈石溪带着小羊回到观察站,并把刚才发生的告诉向导巴强,他兴奋地告诉我它已经是条渡过魂的藏獒了。

哦,可以用它换两头牦牛了!这本书里面,装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白雪皇后、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

从十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的先进性集中概括出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

这样,就使我们党从根本上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

其实,说这气那气,实际都来源于一种气——元气。

此气在身,百气可生。

而这元气则是他人家远大志向、博大胸怀、过人胆识、深厚学养之积聚。

吾辈若想笔下生花,笔力遒劲,那么还是向他人家学习吧,养养自己的元气吧。

在那为人所无法洞悉的命运将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注定的轨道推进时,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争都成为徒劳。

人在面对这种必然趋势时,是渺小而无力的。

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功勋或者罪恶,都不过是昙花一现。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价值都在于表现生命的幻觉,抗争的徒劳。

如果这样认为,那将是对《俄狄浦斯王》价值的误解和低估。

《俄狄浦斯王》所隐含的更深意义和更高价值还在于表现了抗争的意义。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两汉美学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

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

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

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

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

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外国美教史读后感
尔正在上课的时分偷忙从头读了读叶朗的《外国美教史纲领》,觉得如领现新年夜陆正常,又有新的收成,失到很多启示。

否能是因为暂已读过书模板了,又或者是过于腐化,已经并无留意到取今代制物思维相干的答习题。

尔素来对本人的忘忆才能便没有自疑,并总感觉“孬忘性没有如烂笔头”,云云,便用电脑忘高本人的一些稚老的不雅点或念法,以求往后处置那圆里的摸索作点筹办。

虽然出有读过本版的《难传》一书模板,对此也知之甚长,以前只知叙《难经》战《难传》组折起去即是《周难》,然而古日读《外国美教史纲领》外闭于“《难传》的美教”一章,借是直接的理解了傍边无关哲教战美教的局部内容,取此异时,也思索了些答习题。

叶朗提到的《难传》外“坐象以尽意”战“不雅物与象”的美教本则。

“书不宣意”须经由过程“坐象”去“尽意”,那是一个无味的答习题。

站正在今代制物那一角度去看,“象”能够是详细的物件,也便是说还助于那些详细的器物能够充实抒发今代
愚人的理想或者意想。

至于“象”若何获得,那便必需经由过程“不雅物”了,只要“不雅”中界事物,入而提炼、抽与,能力取得“象”。

写到那面,不禁的念起杭间所写的《外国工艺美教思维》一书模板外对今代工艺思维的阐释,他以为今代哲教思维可能是经由过程武艺去印证的。

翻翻先秦诸多的文籍,如《礼忘》、《嫩子》、《庄子》、《列子》等,的确皆有经由过程举武艺的例子去论证本人的不雅点,“托象以亮义,果小以喻年夜”(韩康伯)彷佛也是先秦时期表工艺哲教思维的重要方法。

附件附件附件。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

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

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

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

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 充分表现出来。

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美学史读书笔记

美学史读书笔记

美学史读书笔记美学史读书笔记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整理的美学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美学史读书笔记1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

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文章”,赞西周“郁郁乎,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

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有了三大美学特征。

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

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利。

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二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显。

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了文字。

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

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文人。

中国美学史笔记(1)-绪论

中国美学史笔记(1)-绪论

中国美学史(第二版)绪论中国美学史:缘起、历程、特点、意义一、美学史:普遍性中的中国特性中国美学史是对中国文化的审美现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来的历史。

审美现象普遍存在,但对审美现象的理论总结,中国与西方却有所不同。

体现在文字上,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关于美有两个词,名词和形容词,进而分出具体事物之美和抽象之美。

这两种美都是客体之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又是另一个词,这表明西方文化对审美现象的把握是用区分-划界型思维方式进行的。

而中国文化中,美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还是感叹词,而且美不仅用来指客观之美,还用来指主体的美感。

美,只此一字而可多方流动,表明美以中国的关联-交互的整合型思维为基础。

西方的区分-划界型思维进一步把美与真和善区别开来。

真,对应主体的知,体现在学科上是逻辑学(包括哲学和科学),善,对应主体的意志,体现在学科上是伦理学(包括伦理和宗教),美,对应主体的是感性情感,体现在学科上是美学(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

中国的整合型思维,不把真善美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既看到三者有不同,又看到三者的交汇与互渗,讲究真美相连,美善相乐;也不把主体心理的性、心、情、意、志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性心相关,心意一体,情志相连。

对于审美现象,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明确地用“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形式和论著去进行总结。

因此,从现象上看,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和以这两个词命名的论著。

实际上,中国文化对自己的审美现象做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它是用另一种理论方式呈现的。

比如,西方美学面对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审美的各个方面、艺术的各个领域、自然美的欣赏和理论,遗迹从哲学上对美的言说。

中国文化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言说。

如,生活审美上,李渔的《闲情偶寄》十一本体系性著作;艺术领域,诗、文、书、画、乐、建筑、园林、戏曲、小说,理论著述蔚为大观;自然美上,姚鼐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堪称经典;哲学文献里,从孔、孟、荀、老、庄等,多有关于美的哲学言说。

美学史读书笔记

美学史读书笔记

美学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美学史读后感】中国美学史读后感第一章.远古美学嬗变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

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

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范文

本人虽然不是文化学者,但对于中华文化及其美学背景具有浓厚的兴趣。

前段时间,看到一本名为《中国美学史》的书籍,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美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其多元发展的情况,让我深受启发。

书中对中国美学史的探讨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概述、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从这五部分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中国美学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美学思想。

例如,先秦时期的中国美学主要是注重审美体验和美的实践活动,而汉唐时期则注重以美为主体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类。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美学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文化背景的美学学派。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中国美学不是一种古老的学科,而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学科。

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领域,也涉及到了服装、室内装饰、花园建设等方面。

中国美学一直是以文化为核心考虑审美问题的,中国美学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

美学范畴的不同表现形式,让中国美学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中国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

无论是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还是明清时期,中国美学在其时期内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美学的发展不仅对文化出版产生了丰富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起到了突显的作用。

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美学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

虽然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在当今社会中已经逐渐淡出,但是,在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中,传统美学的诞生理念、审美观点和富有表现力的审美形式,将不断被当代历史文化所借鉴并继承。

现代美学的发展也将不会忽略中国美学传统的影响,新时期的中国美学学者们将更加注重传承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学智慧,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

此书的总结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美学的价值在于其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且其多元化的特征为其带来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当代科技时代下,虽然中国美学可能会被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思维所取代,但是中国的传统美学背景是不会被取代的,只有通过传承中华美学传统文化,才能让其在新时代中活力无限,发扬光大。

《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史》是一部深入探索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它不仅揭示了美学思想的演变,也展示了人类审美观念的变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入,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书中对美学发展历程的详细描绘所吸引。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当代的美学理论,作者系统地梳理了美学的发展历程,让我对美学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各个时期美学理论的考察和论证,我也对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次,书中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还从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出发,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进行了考察和论证。

这让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对我自身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这让我不仅了解了美学理论的发展,还深入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让我深感启发,也让我对美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美学史》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它不仅让我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还引导我思考了审美观念的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背景。

我相信这本书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也深感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思考、去理解。

中国美学读后感

中国美学读后感

读后感本该坐在明亮而充满活力的教室里听老师的耐心讲解。

但这次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美好的计划。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把疫情防御落实到社区群众中来。

体现了国家的以民为本。

我国也派出了具有强组织性和高度纪律性的军方力量。

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特性,军队有着一套完整严密的指挥体系,所以在紧急情况下,他们不会慌乱,依然能够井井有序地完成任务。

因疫情的影响大家都基本不出门,也就没了娱乐项目。

只能在家学习,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也没有落下,这段时间也在哔哩哔哩上听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的《中国美学》。

在没有听朱良志教授讲解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听了老师讲解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而且诸子时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学派对美学的不同观点。

中国的美学史之所以会给人那么多有用的启示,就是因为之前的思想家们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古代美学是在和西方古代美学很不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很早,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完全冲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壳,氏族社会的传统、风尚习俗、意识形态大量地、长期地保留着。

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虽己以阶级对立为基础,但仍然和血缘宗法关系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上下尊卑的细密区分和讲求伦理秩序。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着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有些不解,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如农作物、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之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治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老子》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探讨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它涵盖了多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以下是每章的读书笔记:第一章,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美学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学的影响。

美学被视为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学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于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对美学的贡献。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塑造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美学与中国古代绘画。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点和价值。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技法和审美原则,揭示了中国古代绘画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

第四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

这一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的音律、音色和演奏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音乐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美学与中国古代舞蹈。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舞姿、舞蹈动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舞蹈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

第六章,美学与中国古代建筑。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意义。

第七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雕塑。

这一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形态、材料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雕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八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戏剧。

这一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剧本、表演和舞台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戏剧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和审美意义。

第九章,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美学的贡献和审美价值。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报告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报告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报告作者:叶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本:1985年11月版阅读时间:2013年3月14日---5月1日(未完)不得不说这是很厚重的一本书,这是我在选择书时所没考虑到的,看到这本大部头的书后我着实有些后悔,觉得这么大的一块骨头啃下去一定是相当的费劲,但是想到在八本书中选择这本书作为近期读物的最初目的后还是耐心读了下去。

我当初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是觉得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对与文学相关的一些学问有基本的了解。

老师所列出的其他几本书虽然也各有各的蕴涵,具有不同的价值,阅读后也会有所启迪,但是似乎只有这一本是专门系统的介绍一种学说的。

初步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

而且对美学进行系统的涉猎也是进行学术研究所必须的,不仅很多学校把这本书作为文艺学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参考书目,学习中国古代美学对于其他文学研究领域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对阅读“史纲类”书籍方法的一些看法我对这本书的最初印象是“博而不专”,事实上以我的知识水平很难测出这本书的专深程度,只是在看到这本书将中国美学数千年的历史用几百页的文字来表述后便不由得质疑起它的专业深度来了。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一部“史纲”类的著作,书中对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表述,由于所记述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庞杂,这就必然涉及到“详与略”和“博与约”的问题。

正如叶朗先生在后记中所写到的“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
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


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
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觉得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
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
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


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

我决定采用这种方
法。

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
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
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

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
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作当
中。

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处理好点和面、点和线的关系。

所谓点和
面的关系,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潮的
关系。

党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回顾一年来的经历,有收获也有不足。

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上也比较刻苦努力,现将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作一个总结性的汇报。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组织纪律性强
加强理论学习,首先是从思想上重视。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继续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配合支部的组织生活计划,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今年我顺利转正,成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这给了我无限的信心的同时也有更多的压力。

时刻提醒着我注意,什么是一个党员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更促进了我的进步。

首先,我深刻而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在生活中循序渐进地改善,一个人改正错误和缺点的过程我想不会再一朝一夕。

所以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尤其,在组织生活会上,同志们再次提出了我的不足之处,这使我感到自己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是要学,当然自己的努力是少不了的。

我有信心明年总结的时候可以完全改正一些不足和缺点。

因为我是一名党员了,就应该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连自己的缺点都不能克服还谈什么先锋模范作用。

这一年里,我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多次党员活动,配合当前的理论前沿,为自己补充新鲜血液。

当然,加强理论学习仍将是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主要的内容。

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学习刻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作为新世纪的高等学府的学子,我很骄傲,当然压力也从来没有离开过。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并不是很重,但是老师的宽松对我来说就像是无形的压力。

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有好多东西需要学习,所以我不敢放松学习,希望在有限的学生生涯中更多地学到点东西,为将来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准备。

所以,我从来不旷课,课上也是认真听讲,当然学习之余也应该劳逸结合。

在今年学校的运动会上,我报名参加了舞蹈队的表演,从这次活动中,不但认识了不少同学,也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交际能力的场所,增加了自己的群众基础。

自己从这次活动中收获不少,就是从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只要有决心,没有做不到的事。

三、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进入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对来说环境比较宽松,我刚开始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接的表现就是早上起床经常不叠被了。

在一次学习马祖光院士的活动中,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一位院士有着如此节俭的生活,对一件事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完成,多么伟大的人格啊!这使我反省自己,连起码的生活礼仪都不注意,在关键时刻也许想注意都难了。

从那一天起,我就再也没有不叠被,感觉自己从那时起,就有了生活原则,有了自我监督机制,每天都会想想今天还有什么没有干好,或是还有什么原定计划没有完成。

我深刻地感到,一个好习惯一生受益。

注意将工作、学习、娱乐、休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将8小时以外的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