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评分细则解读及高考阅卷看一轮复习
——参加高考山东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阅卷的几点体会
从2008年开始,我们学校每年都有教师参加高考政治学科的阅卷工作,我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别参加了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第28题和选修36-37题的阅卷工作。
两次阅卷,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高考阅卷评分细则与我们平时考试阅卷参考答案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参加高考阅卷的过程中,发现考生答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及与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交流中收获了一定的信息,对于我们高三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高考阅卷的基本情况、对评分细则解读以及高考文科综合阅卷的体会。
一、高考阅卷基本情况
每年高考文科综合阅卷人员大约有五六百人,其中政治教师贰佰多人。
阅卷组成人员主要是山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和老师、山东省济南教研室的教研员,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然后就是从山东省各地市抽调的一线教师。
高考每年大约都是10号报到,然后第二天学习评分细则,下午试评,然后正式批阅。
阅卷流程:集中-分组-讨论并制订评分细则-试评-正式阅卷-质检-调控-总结。
对比2009、2011年来看,中学老师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对试题双评的力度加大。
高考阅卷的客观性进一步增强。
二、高考评分细则的解读
有专家这样说,学习考纲看要求,推敲细则看方向。
说明研究高考考纲与研究高考评分细则同样重要。
通过了解评分细则制定过程及特点,可以加深我们对高考的认识。
1.评分细则的制定
评分细则是高考阅卷学科领导小组在组织学习高考命题组提供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并根据实际教学与考生答题情况等实际情况制定的,可操作性强、细化的评分标准。
评分细则的制定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同时兼顾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教学实际,并要结合广大学生答题情况。
评分细则不同于参考答案。
高考评分细则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高考命题组给的参考答案;二是分数划分的细则;三是评分的补充说明,说明语句与观点的适度变化。
标准不同,学生的得分可能就不同。
我们以高考题为例。
2009年山东高考第28题
(4)结合材料二,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
(8分)
参考答案:
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结构性减税;
②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标的实现;
③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实行结构性减税,将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组合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分数划分的细则及评分说明:
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物质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2分)。
根据国内外动作用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结构性减税(1分);(3分)
②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认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1分)。
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2分),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标的实现(1分);(2分)
③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2分)。
实行结构性减税,将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组合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1分)。
(3分)联系的观点;(1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分);
2011年山东高考第28题
材料一: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施调研。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参考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分数划分的细则及评分说明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分),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
(1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分),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
(1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分),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1分)
补充说明:每个分句各1分,其实回答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也可得分,但是那是在前面要点都不得分的前提下。
二、高考阅卷操作特点
1. 实行踩点得分,评分标准将答案要点具体化
高考阅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踩点给分”,即学生的答题接触到给分点便可得分,没有触到采分点的也不倒扣分。
试题参考答案只是提出本题的总体标准,但评分标准细则又将这些答案具体化,哪些答案要点占多少分,每一分句占多少分,同组的几个分句最高可得多少分,并以补充说明的形式对学生可能回答出别的要点、用别的说法回答可得多少分等作了具体详尽的说明。
如第28题(1)揭示图7反映的经济信息(3分)。
答案: 2007年山东省对高新技术、环境管理等行业投资大幅上升,对电力、冶金等行业投资明显减弱,小火电等落后生产能力被淘汰,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绩。
(若答出“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给分)。
但是在评分补充说明中对具体评分标准作了详细规定,阅卷时每句话各1分,共5句话,但总分最高不得超过3分;并且补充了相应的答案要点,若未答上以上内容,而是答出下列内容之一或全部只给1分: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优化产业结构。
从实际阅卷来看,这些补充的要点基本形同虚设,因为再差的学生也不可能5个要点连1个都答不上。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若学生答案与评分标准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
对于答题中的错别字,只要不是知识性错误或反动观点,原则上不追究。
对于学生不会回答问题,但写出了教材的一般知识,或者回答与本题观点不密切的答案,根据情况给1—2分;如果一点课本知识都没涉及,这样的答卷得0分也是很正常的。
对于字体潦草、涂抹严重,但内容较为准确,能得到基本分数;对于答错区域、答在答题框外或者乱改序号,只要与学科不冲突,都按照正确答案给分。
整个阅卷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应该是相对宽松和公平,无论从领导到教师都认为学生苦读十几年,确实不容易,只要是能看清楚,答案正确,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最终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因此,评价一节课不是看教师讲的多么精彩,而是看学生落实了多少。
从学生答题中暴露出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三、高考阅卷对平日应考的启示
(一)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
高考试题可以千变万化,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变,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形成的根基。
从学生的答题看,暴露出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似是而非,答题中出现很多不应有知识性的错误。
如28(1)揭示图7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简要说明能够促进这些信息所示变化的财政措施。
图7表达的是2007年山东省不同行业投资增长率的不同,对高新技术、环境管理等行业投资大幅上升,对电力、冶金等行业投资明显减弱,小火电等落后生产能力被淘汰,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绩。
但好多同学回答产业结构不合理,把投资结构等同于产业结构;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答能够促进这些信息所示变化的财政措施时答上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财政政策等同于货币政策。
因此,教师一定要强化对重点、难点、易混点的讲解与应用,使学生扎实地掌握。
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反复复习。
针对文科知识点多、遗忘快的学科特点,要教育学生重复、重复、再重复是学好政治的唯一方法,任何人不要幻想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因此必须多次复习,争取能够将书本知识完全掌握。
对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落实到纸上,要求学生反复写,不断增强记忆。
第二,复习我们特别强调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
让学生会读书,读懂书。
从近年来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淡化对课本的阅读,只注重复习“所谓”的重点内容,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全面,很多知识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不能明确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横向或纵向的关系,在答题(特别是主观题)时丢三落四、要点不全。
因此学习政治课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至少全面阅读一遍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脉络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必须做到课课清、章章清,看目录想纲目,看标题想要点。
让学生在学习(复习)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弥补,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二)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1.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的训练
(1)寻找关键词
审题能力欠缺是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特别是对主观题的审题,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审题特别是主观题的审题训练。
审题具体要求:
第一,细致:就是要求读题时应当认真仔细,不能粗枝大叶,不能想当然,不能操之过急。
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凭“想当然”作答。
要将考题与平时做过的题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细枝末节”上的区别。
把这些“区别”找出来,准确作答。
第二,准确:就是要求无偏差地领会题意,重点字词要咬文嚼字,再三斟酌,不曲解题意或以想象代替事实,有时甚至要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等方面真正看透题意。
不人为改变题目条件及题目的内涵和外延。
第三,全面:就是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信息。
有的题目信息不但要从题目文字中获取,还应从题目的附图中获取。
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凭想当然做题,搜肠刮肚想自己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问题。
答题一般离题太远:有的学生不会审题,找不出有效信息,当然也找不出与课本的结合点,答题的针对性不强。
如在今年的高考答题,学生对28题第(2)问审题存在着严重失误,很多学生一看财政问题,立即想到财政的作用,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关于财政政策的理解;也有的同学对财政政策的内容不理解,不知从何处入手,只答税收调节;还有同学认为是考查政治生活的内容,回答了政府正确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等,因此本题得分偏低。
建议:教师要教会学生寻找有效信息、找关键词,注意从试题修饰限制成分入手(最重要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关键是、错误的是、不符合的是……等),善于抓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第一……第二……第三……;不仅……而且……;首先……其次……最后……),政治主观题一般层次性较强,每层都包含至少一个有效信息,要求学生多读、细读,要从整体上把握,不能只看一点而不顾其余。
学生寻找关键词可在试卷上可圈可点(因为高考文综答题要答在答题纸上,这与我们平常的考试不太一样,要求老师要具体问题具体要求。
)要善于排除干扰因素,找出隐性因素,增强答题的针对性。
审题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在每一节课中。
(2)克服思维定势
在今年的高考选择题中,出现了学科内综合(如18题)以及学科间综合的形式。
特别是在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上实现了创新和大胆尝试;但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复习生由于思维定势在作怪,一直以8(地理)8(历史)9(政治)的顺序来做题,结果分不清所属学科而失误;也有的同学一看选择题与往常不一样就慌了手脚,猜不透后面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影响后面的答题,这也是影响文综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议:我们在教学中应多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不要把一切问题固定化、模式化,多借鉴外地的宝贵做法。
如有的地方在大型考试中命题不拘一格,出现了23个或者26个选择题,主观题也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应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2.强化学生分析解决及表述问题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核力度,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项能力。
如2008年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28(1)、29(1),如果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强,抽象归
纳能力水平高,就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从所获得的信息中,找出原因和措施。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训练,回答问题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东拉西扯,语无论次,文字表达没有层次,语言大多是描述性而非专业性,这些都无疑会影响考试的成绩。
建议:精选典型习题,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多实践,多反思,有利于学生分析解决及表述问题能力的提高。
3.强化学生重组、整合知识能力的训练
今年的试题注重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灵活掌握,尽量避免了死记硬背式的试题。
学生光靠死记硬背不会运用同样得不了高分。
考生在答题时要进行发散思维,要具备一定的重组、整合知识能力,不是简单的堆砌知识。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灵活把握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要善于把零碎的知识串成珠连成线,把知识以知识树的形式和外辐射(即构建知识网络),这在今年的考试中显得尤为重要。
如28题第(3)问,该小组针对所搜集资料中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展开了热烈讨论,假如你是小组成员,请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理解,应从“原因”和“意义”两方面回答,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零碎,乱答一气,离题万里,平均得分2—3分。
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不要一切事情都由老师包办。
建议: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整合每一个知识点,对知识的掌握要完整、准确;自主构建设知识网络,明确知识间的联系,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能一拉成线,一拖成片。
4.强化学生答题规范的训练
(1)一份受欢迎的、易得高分的试卷从答题规范上应该具备以下要求:
要点化。
答题时要先点睛,后画龙。
关键词、关键句要放在开头,要点必须条理鲜明,切忌拖泥带水;
序号化。
使阅卷者一目了然;
段落化。
每一个序号增加必须另起一行;
术语化。
答题时尽量使用课本语言;
规范化。
书写要认真,字写得既不要过大,也不太小;
美观化。
第一,卷面美观。
答题要在正确的区域内,不能答错区域。
有的同学答错区域后用斜线或横线划去,或者用箭头前勾后连,让人惨不忍睹。
第二,布局美观。
每一要点前最好空两格,让人一看条理清晰,阅卷时不易落下要点。
(2)从阅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能基本做到“六化”,特别是做到要点化、术语化、序号化的试卷,其书写相对也比较认真,答题要点较为完整,这是阅卷老师心目中的优秀试卷,从28题来看,得分一般为20分左右,高者能得22 分,但这样的答卷的确是凤毛麟角。
第二,多数学生答题时要点较为明确,特别是关键词、关键句让人一目了然,能尽量使用课本语言,答题较为完整,一般得分为13—18分左右。
第三,要点不够明确,虽然叙述很多,但理论性观点性的要点没有,找不到关键词,不能正确使用课本语言,往往得分不会高。
主要原因:第一,阅卷者中研究生众多,研究生阅卷速度往往非常快,(以阅28题为例,一般研究生上午3.5小时能阅20本试卷,共600份,按3个小题计算,他们每个小题的阅卷时间大约是7秒,扣除每小题的要点划分,总计合分,2个签名等,实际每小题阅卷也就只有5秒。
但很多研究生实际阅卷能超30本,他们的阅卷速度可想而知。
)他们不熟悉课本内容,在阅卷时经常去抠字眼,不太讲变通性,因此答题时必须使用学科语言,杜绝讲“大白话”。
第二,阅卷实行“踩点得分”与“踩意得分”相结合。
但这种“踩意”也不是无边无沿,特别要注意抓关键词,如果答案大体与标准答案相同,却恰恰没有最关键词,得分也不会高,因为阅卷者就是找那个关键词。
这也是很多同学文综成绩下来后觉得自己文综高考成绩与自己估分相差太大的重要原因,自己觉着大体意思与答案相差无几,但由于缺少关键词没有得相应的分数。
第四,答题比较零乱,要点不明,没有政治学科语言,让人不知所云;没有序号和段落,一个题是满满一大段,书写潦草,让阅卷老师一看就头疼,这样的试卷得分很低。
学生答题规范的训练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平常的训练中强化训练。
比如教师批阅作业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书写训练等。
学生的答题实际上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既是对学生对所学生知识的考查,也是对学生的应试技巧、应考能力、应考心理的检阅,学生在训练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三)其它注意问题
1.答题时间与速度
答题时间与速度直接关系到文综学科的成绩。
在今年高考完以后,有一位同学哭了,因为她文综试卷没有答完,前边选择题所用时间过长(超过1个小时),她本身写字慢,等答完26、27题后,发现时间还不到1小时,心里更加发慌,想到选修题一般来说要简单些,就从后面开始做选修题。
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她最终没有做完文综试卷,中间空了几问没有时间作答,严重影响了文综成绩,影响了整体成绩。
因此,时间安排要合理,选择题一般安排30—40分钟左右(要保证答题的准确性),过长则影响后面的主观题答题,引起自己心理的恐慌。
答题速度要控制好,一般与自己平常的速度相同(前提是必须能做完试卷),有的同学平常不注意书写规范,在高考时又一味追求书写认真,结果影响答题速度,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所有的阅卷都是答上了不一定得分,但答不上绝对不可能得分,即使书写再认真,也不可能给你多加分,在这种情况下书写质量要服从时间,学生一定要随机应变。
所以在应对高考答题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在平常文综考试时,不要认为考试时间是150分钟,而要以120分钟到130分钟的时间来要求自己(因为平常文综试题无论从考查问题的深度、难度、文度与高考试题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
2.答题内容多与少
高考评卷是答不上绝对不得分,但答多了不会倒扣分,因此一般答题是宁多勿少,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学科语言。
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往前写,对于把握不太准的答案往后写,同时要留有少许的空间,特别是对于自己不会的问题不要一次急于把空间全部胡乱写满,以免自己想出要点但无地方再写;坚决杜绝学生有些题目交白卷情况。
即使这个题目学生不能准确回答,如果写上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而不是胡乱写),也会给一定的同情分。
3.强化对选修知识的训练
在我们的印象中,选修试题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一般来说选修题不会太难,因此我们平常下的功夫很少,绝大多数老师在考试前拿出几节课让学生背一背即可。
并且我们平常的练习通常也是非常简单,只要背过了就一定能得高分,这给老师和学生们一个错觉:选修根本不用下功夫。
但今年高考选修题以辩析题的形式出现,而且难度比我们平常训练要大,因此学生得分也不高,一般在5分左右。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定要重视选修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习题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化,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对选修内容进行专门的训练。
4.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答卷是自身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审题能力的高低、卷面的规范化等方面,而不是单凭运气。
从学生的答卷看,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答题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书写规范的好试卷使人赏心悦目,得分一定较高;而那些基础知识掌握似是而非、答题条理不清、书写潦草,得分一定不高,这体现了阅卷的公平性;如果说有运气,主要是指一些同学答题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不能做到卷面规范的“六化”,特别是要点不明确,找不到关键词,或者答题太满没有分段的试卷,不同的阅卷教师,得分可能会有不同(有的教师可能会不小心落漏要点);但如果实行微机阅卷,这种运气几乎不存在,阅卷将会更加公平。
网上阅卷,是一份试卷交由两位老师同时在网上阅,两位老师的得分相差不能超过一定的数字(“二评”),如今年理综阅卷实行零失误,即两位老师的得分必须完全相同,这个分数就是该题得分。
因为否则交由第三位老师阅(“三评”),得分相同的两位老师的分数就是该题的得分。
由于教师把握的评分标准不一样,理综“三评”率非常高,有的题目达到50% 以上,增加了评卷的工作量,但是对学生来说,能得到相应合理的分数。
我们文综的特点决定了微机阅卷实行零失误太难,应该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在误差内求两个分数的平均值。
因此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诊断性练习都当成高考,教育学生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而不仅是只注重某一次作业、某一次考试,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在高考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