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简答题 (1)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
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
(2分)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分)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分)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分)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原重点知识点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和执行的三种不同的职能。
①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②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③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3.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
②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使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5.辨析“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马原简答题一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7.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8、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9.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0.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1.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1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4.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5.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运动和相对性的关系。
16.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8.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9.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20.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1.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2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3.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4.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5.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26.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7.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28.简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9.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30.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1.简述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
3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34.简述唯物论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3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37.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38.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大学马原题库简答题

大学马原题库简答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规律。
人类社会的演进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他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的变革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的。
二、什么是人的根本属性?人和其他自然界的动物有何不同?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
与其他自然界的动物相比,人类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更高级的思维能力。
人类是社会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人类通过社会关系和交往来满足各自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与其他自然界的动物相比,人类能够以更加广泛、深入和自觉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劳动创造和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
另外,人类的思维能力也是与其他动物截然不同的重要特点。
人类具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能够通过语言交流和传承知识,使社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无限延续性。
三、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和思想是在物质生产关系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不同的社会阶级拥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这些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社会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社会形态的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性和客观性的。
各种社会形态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演变,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哲学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矛盾斗争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历史。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完全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劳动创造和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人类应当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体人的自由和平等。
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的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论述题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
主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改变和发展生产力,人类可以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完整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
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世界是物质的。
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马原简答题

简述实践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选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原简答题万能模板

马原简答题万能模板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2、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3.、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
要做到这一点,在实际工作汇总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其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其次在于它的深刻性,最后不仅仅在于它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解释。
而且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简述其内容、意义、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质,哪个是第一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是原初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任何意识是第一位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位的哲学都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一个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分为不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不可能被认识,属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时间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题,实践的对象,时间的手段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科学实验已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的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是驾驶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时间是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其次,时间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时间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时间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二)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人类社会纪实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耿姝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社会生活的实践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时间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无知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死板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理论,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
9、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答:(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需要的过程。
10、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答:(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是人民群众争取自由、平等、民主和幸福的强大力量。
(3)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人类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矛盾观点和单一观点的对立;第三,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而形而上学则强调事物的单一性和静止性。
3)在研究、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注重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
避免孤立观点和单一观点的误区,同时也要克服形而上学的影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现出更加高级的形态。
掌握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经济建设中,我们需要对旧有经济模式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新经济模式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中的例子来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例如,一个人对于同一个物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同。
但是,这个物品本身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个人意识的不同而改变。
马原简答题大全

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P20-21(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个方面: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4)依据①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4)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2. 人们应当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27(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 如何理解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P30-33(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2)普遍联系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B.联系具有普遍性。
三层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马原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第一章1.什么是物质?答: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为什么说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贯穿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劳动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
5.什么是运动?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TIP: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联系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内容。
答:(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完整版)马原简答题

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
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马原的简答题及分析题和答案

马原的简答题及分析题和答案1.简述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表现形式。
29基本派别: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基本派别。
表现形式: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简述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67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113-116生产力和生产力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前进的。
它也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4、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简述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课件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
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51-52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1. 什么是马克思基本原理?马克思基本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实在的基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并通过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以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有计划的经济管理。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立无阶级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
5. 马克思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具有什么指导意义?马克思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供了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引着人们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
马克思基本原理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鼓励人们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来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基本原理还倡导了社会公正、平等和人类解放的理念,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思想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
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和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③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内在所引起的;否定是的环节和的环节,是包含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1)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4)这一原理是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的哲学基础。
5.如何理解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真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而能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只有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即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2)逻辑证明对检验真理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原因:实践规律转化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表现: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一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
地位: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7.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值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8.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9.如何理解什么是生产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定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主要内容: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10.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1)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3)这两对矛盾的意义: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1)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12、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定义: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二,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表现形式: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可能出现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1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定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价值的价值。
怎样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而创立的。
意义: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4、劳动力是如何成为商品的?(2个基本条件)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15、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定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死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死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死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围观规制。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7、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2)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4)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6)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认为,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贻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