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
信息技术整合课评语
信息技术整合课评语篇一: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评价和反思第八讲: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评价和反思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陈越2008年12月教师应该了解如何对信息技术整合课进行科学的评价,应该了解评价标准,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根据实践和反思的结果,对学科信息化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请大家参照本讲给出的评价指标,对自己根据学科信息化方案设计的信息技术整合课进行科学评价和反思。
一、引言在上海市的二期课改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了基本理念之一;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整合得好”的问题。
经过若干年的探索,信息技术整合课已积累了不少模式,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应用到了信息技术,可是,这种应用是迫于形势的应景,还是出于课程的需要?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还是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目的?究竟怎样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才是成功的,才能适合于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认为,只有建立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评价标准,才能有效指导教师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学科整合的发展阶段和评价特点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一种教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变革,即以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但它又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具,而是在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影响下的新型教学理念下催生的产物。
它强调要使学习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调学习主体的探究行为,课堂的中心应是学生,老师只是引导者,知识体系应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而非单纯来自教师的传授。
信息技术因其能提供大容量的信息,形象化的材料,方便快捷的交流反馈平台而使这种教学理念的实现成为可能。
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建立在教学理念变革前提下的教学方法的改变。
但,何谓“整合”呢?回顾历年来的实践,信息技术整合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课件演示阶段。
此时,大家对于如何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都十分茫然,以为只要使用了电脑便是“整合”。
于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流程制作PPT(应用AUTHORWARE 软件的也很常见),插以图片,然后播放,教师的注意力往往放在如何使画面精美上面,以一些小技巧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事实上有的时候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评价
“整合”天地·ZHTD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整合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改革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本文从整合的内涵、整合的条件、整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对于正确认识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课程整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整合内涵信息环境评价体系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由此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整合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将信息技术融于其他学科教学,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的内容,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信息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站在“占领教育制高点”的高度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要素,并且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人们对相关的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反映出问题的复杂性和开放性。
作为教师,我们在从事整合实践时,有必要首先弄清整合概念的内涵。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
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整合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
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质课评价标准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做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无科学性错误.
7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
7
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师生活动比例恰当,时间分配合理.
7
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各层次学生馈
(10分)
教师能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
5
教学设计
(30分)
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目标设计符合实际,要求适度。
6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合理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开发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外延。
6
教学策略科学合理,教学方法多样化,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有助于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
6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恰当,准确选择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切入点,资源组织恰当、丰富、有层次、有个性,信息技术使用层次高.
6
评价指标设计合理,便于及时收集、调控、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培养多维能力,自主形成情感。
6
教学过程
(35分)
精心组织教学环节,课堂结构严谨,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附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质课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权重
评分
教师素质
(15分)
教态亲切大方,语言表达流畅,有感染力,普通话规范;板书设计合理、字体规范.
5
能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教学,同时能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
5
课堂调控能力强,建立积极的师生交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活跃,教学灵活、机智,能够激励学生超越自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优秀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优秀报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优秀报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优秀报告篇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报告在《season》中,教师比较科学合理地运用了以信息化手段为主的多种教学手段,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明显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水平,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在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和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面的关键性作用。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我认为本节课做得好的方面如下:⑴在本节课中,教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自编自演故事、同桌交流会话、角色扮演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
不仅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
⑵王老师使用了语音室,体现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使用相应的技术辅助教学。
完全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六大优化策略相符合。
⑶在Step 1 :Warming up阶段,Free talk 为学生提供一张新年和圣诞节的图画,Revision出示一张服装店的图画,这利用了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⑷Step 2:Presentation用猜谜的形式学习新单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⑸Step 3播放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巩固新学单词。
⑹在教完单词后,王老师引导学生练习了两段对话,并且先后两段对话,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特点。
⑺每次学生两两对话,之前王老师尽量T-S示范,利用了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降低了对话的难度,增强学生表演对话的自信心。
点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与评价
点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与评价铁河中小学校---放人海《找春天》的教学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教学视频后,参照教学成果评价量规,我对其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作如下评价:1、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符合年段特征,与学习课题相关,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2)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
学生喜欢春天,热爱春天,对语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较活跃,愿意阅读,已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能编写与主题相关的片断或小童话故事。
(3)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节课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
具体怎么使用、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没做设计说明。
(4)教学过程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设计教学活动时,能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性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定,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持。
安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
安老师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过渡也比较自然,教学中体现了学科特色。
2、教学实施过程:(1)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过渡自然。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展示。
(3)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给了学生美的熏陶。
(4)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
总的看来,我认为安老师的这堂课是非常完美的。
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值得商榷的地方是:(1)对字词的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存在一些缺陷。
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赛的评课稿
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赛的评课稿数学和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中的两大核心领域,它们的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
该课程设计结合信息技术呈现,从认识时间数字入手,逐步深入到倍数、分数等内容,使教学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因此,该课程设计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以及环节的把握和学生兴趣的调动上来讲都不失为精彩纷呈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清晰、紧抓学生思维课程设计明确了数学学习的目标,深入理解《认识时间》、《认识倍》、《分数乘整数》、《可能性》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等教材内容,通过时间的计算、倍数的概念、分数与整数的关系、可能性等设计,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教材相关的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同时,课程设计兼顾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工具学习的目标,将电子表格和图表制作工具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启动计算机、使用操作系统、浏览互联网等计算机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例如使用电子表格来解决时间计算问题,创建数据图表来分析可能性,塑造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能力。
因此,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紧抓学生沟通、合作、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素养,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过程合理、环节设定科学该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在课前准备、教学方法以及课堂安排方面都进行了合理规划,确保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将二者融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课前准备方面,设计了合适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电子课件、在线模拟工具等,并与数学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同时在课前检查和准备了计算机、投影仪、屏幕、网络连接的信息技术设备,确保它们能够正常运行,避免了在课堂上出现技术故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精选五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精选五篇]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找春天》一、教学设计方案点评:1、课题概述:既介绍了教材的基本信息如版本、学科、年级等,也介绍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课文的价值、学习重难点、地位及重要性等缺少介绍,应该予以补充,因为这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使用了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但有些目标不太符合年龄段特征,像阅读相关资源,进行仿写创编,这样的目标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似乎抽象了点,要求也高了点。
3、学习者特征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点能力、学习态度能力、心理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但有些欠缺,应再具体些: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等。
4、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
具体怎么使用、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没做设计说明。
5、教学过程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设计教学活动时,能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性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定,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持;能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选择,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做到了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策略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便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
教学策略要求明确,对师生的要求比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
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教师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讲解,而是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
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教师通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春天,观察春天,感受春天、品读春天、描绘春天。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性评价探索
第5期2017年10月上海教育评估研究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No. 5Oct. 2017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性评价探索*宁业勤(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浙江宁波315100)摘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对深度融合有效性开展 评价,其目的在于促使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使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形态发生革命性变 革,为全面实现课堂教学价值创造新条件。
解决传统课堂老问题、抓住教学信息化实质、关注教学活 动全过程、综合考量教学各要素等是选择评价指标必须坚持的原则。
基于此,文章尝试构建了一套 评价体系,以引导院校更好地、有效地开展信息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80(2017)05-0030-04A Study o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he Deep Fu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Ning Yeqin(Public Course Teaching Department,Ningbo City College,Ningbo,Zhejiang 315100)Abstract: The deep fu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eaching informationization.The target of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ep fusion is to promote revolutionary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s.Important principles for choice of evaluation index include the principles of solving the old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grasping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informationization,paying attention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ctivities,and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 factors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se,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es to guid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an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Classroom teaching;Effectiveness evaluation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观摩评选活动评课指标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观摩评选活动评课指标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观摩评选活动评课指标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针对性:评课指标应首先考察教师在课堂设计中是否明确了教学目标,并且这些目标能够满足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的要求。
同时,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融合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和深度:评课指标应考察教师在融合教学设计中的创新性和深度。
教师应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课指标应考察教师在课堂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四、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成果:评课指标应考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果。
教师应通过课堂活动和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确保学生在融合教学中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五、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评课指标应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灵活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反思能力,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观摩评选活动评课指标应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针对性、融合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和深度、信息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成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只有综合考察这些方面的表现,才能全面评估教师在融合教学中的水平,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
这种融合能够将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了推广和发展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评课指标成为评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观摩评选活动评课指标
示观摩评选活动评课指标
评 价权 指重 标
指标描述
分值 优秀 良好 一般 差
教
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
学
确、具体、可操作,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
设 10 求;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9-10 7-8 5-6 0-4
计
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
程 熟练、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应用信
10 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课堂交流和教学评 9-10 7-8 5-6 0-4
价。
应用数字资源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帮
10 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9-10 7-8 5-6 0-4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
教 学
10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 跃有序。
—2—
范
—1—
县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 展示观摩评选活动选手信息表
课题
课堂环境 □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网络
学科
年级
执教者
性别
年龄
教龄
单位
E-mail 教材版本 联系电话 职称
本课教学 特色
执教教师签名:
学校意见 (盖章)
指导教师 (限 2 人)
联系电话
注:此表由选手填写,由学校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在 11 月 28 日前将电子版和已经加盖公章的扫描件发送至**县教研室小学 组邮箱**
9-10
7-8
5-6
0-4
效 果
10
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 基本掌握所学科目的知识。
9-10
7-8
5-6
0-4
信息技术融合评课用语数学课
信息技术融合评课用语数学课一、在任务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是这堂课设计的核心。
从一开始的“比较自己作品与教师作品的异同”探索如何利用剪贴画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到“观察教师作品的播放,小结教师作品的特点”激起学生为自己的作品设置动画的强烈欲望,以及后来的“调整动画的次序”这些环节,始终将操作方法简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始终坚持让学生在兴趣中自己找任务的理念,这种设计理论,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体现得很少,往往是以教师的预设为主,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为主,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无从下手的。
上述任务的成立,就是使学生在一个个具体内容的实例中唤起自学的兴趣,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顺利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获得准确的思路、方法和科学知识脉络,在顺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不断地赢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唤起他们求知欲和性欲,逐步形成一个认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在展开“动画设计”这个环节,当学生自己顺利完成教师交予的任务时,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品也无声出来时,那此起彼伏地听到在教室里的欢呼声,那满脸吃惊、惊讶、激动、兴奋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我真的,如果这些问题不是依靠一个个具体内容的任务回去化解,学生会存有这种惬意的情感体验吗?学生会存有积极主动的思索吗?他们的积极探索性欲可以猛烈吗?二、教师成为任务学习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在这文言任务设计时教师精心准备工作了每个环节,课堂上深入细致至学生当中回去和孩子交流,深入细致聆听孩子的讲话,针对课堂上发生的突发性情况,淡定快速反应。
学生在“独立自主意见反馈”这一环节明确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非政府学生交流和鼓励分析得出结论这方面教师的能力还变得严重不足,助推学生展开讨论的面比较阔,深度还比较浅,学生思维卷进比较。
在这一点上尚需磨练!另外,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活动时,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从上课时播放屏幕广播时要求学生不能抱有埋怨的态度到完成任务时碰到问题该如何请教老师和同学的方法上,都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一新课程理念。
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优质课评选评价标准
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优质课评选评价标准1. 目标本评价标准旨在评估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优质课的质量,确保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提升学生研究效果和教学效率。
2. 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首要考虑是教学内容的质量和适宜程度。
优质课应包含以下要素:- 清晰明确的学科知识点和研究目标;- 合理有序的教学内容安排;- 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能力水平的教学内容选择;- 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教学需求。
3. 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还要考虑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优质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提供实践性研究的机会;- 鼓励学生参与、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 教学资源评价标准还需考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优质课应具备以下特点:- 充足且合适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资料等;- 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有效运用,提供优质的数字化研究环境;-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教学资源选择,满足学生的不同研究需求。
5. 教学评价评价标准最后要考虑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优质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估;- 激励性的评价反馈,鼓励学生持续进步和自主研究。
以上是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优质课评选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可以确保优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观看王老师的《season》课例后,看到王老师使用了语音室,体现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使用相应的技术辅助教学。
完全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六大优化策略相符合。
令我受益匪浅。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营造一种氛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我认为本节课做得好的方面如下:一、Step 3播放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巩固新学单词。
(1)在教完单词后,王老师引导学生练习了两段对话,并且先后两段对话,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特点。
(2)每次学生两两对话,之前王老师尽量T-S示范,利用了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降低了对话的难度,增强学生表演对话的自信心。
二、在本节课中,教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自编自演故事、同桌交流会话、角色扮演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
不仅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
三、王老师使用了语音室,体现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使用相应的技术辅助教学。
完全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六大优化策略相符合。
四、在Step 1 :Warming up阶段,Free talk 为学生提供一张新年和圣诞节的图画,Revision出示一张服装店的图画,这利用了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评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效果
评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效果评估方法评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评估方法:1. 学生研究成绩:通过比较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可以评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参与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估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3.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对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反馈,包括学生的意见、建议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4. 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时的表现,如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造力等。
深度融合效果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1. 研究资源丰富: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多样化和丰富的研究资源,包括网络文献、多媒体资料、在线作文工具等,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和拓展研究路径。
2. 互动与合作: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协作编写文本、共享意见和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创新思维培养: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多样化的研究工具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个性化研究: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研究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研究需求。
实施策略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效果,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实施策略:1. 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培训和研讨会,帮助教师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 资源建设: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研究资源,包括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以支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实施。
3. 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需求和教学目标,设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活动,如在线讨论、协作写作、虚拟实验等,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研究体验。
信息技术融合课评价意见
信息技术融合课评价意见
信息技术融合课评价意见
一、课程评价
本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当代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宗旨的课程,旨在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网络编程、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编程方法,而且还学习到如何去利用这些技术来完成任务的技能。
课程的内容丰富,学习层次深入,学习素材新颖,学习方式多元,让学生受益良多。
二、教学评价
1.教材:本课程的教材很新颖,内容丰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各种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则着重介绍了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技术应
用实例,能够令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2.教学方法:教师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采用讲授、展示、倾听
和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三、总结
总的来说,本课程是一门很难的课程,但教师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将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们轻松地学习,而且收获很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附件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评价维度评价指标评价要点教学目标(61.全面:体现“三维”目标要求;2.准确:符合课标要求,明确具体;3.适度:符分)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4.空间展示明确、突出。
1.利用空间呈现出知识结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拓展资源,达到有序性、科学性、直观性;2.知识结构:简单明晰,科学性、逻辑性强,便于研究、掌握;3.问教学内容题设计:兼顾三维目标,设问科学、巧妙、有效;4.联系拓展:联系学生生活、社(8分)会实际和已有经验知识,利用网络空间有效拓展;5.重点难点:重点突出,利用信息化有效突破难点,措施恰当。
教学环节 1.能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教学,清晰呈现;2.环节符合课型要求,完整明晰,设计(6分)灵活多样;3.各环节任务明确,活动充分;4.时间分配合理,过渡自然。
1.语言规范,教态自然,举止端庄;2.情感丰富,精神饱满,富有激情、热情与爱教学素质心;3.情感投入自然恰当,与教学内容基调吻合;4.利用空间创设情境效果、方法、(15分)手段好,空间教学熟练高效,过程直观生动。
1.网络空间为载体,能灵活应用教学战略组织教学;2.重视合作进修,能够利用空教学方法间科学地组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研究活动;3.方法灵活、有效;有利用信息(9分)化手段突破重点、难点的科学措施。
教学技术1.创新应用网络空间;2.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恰当;3.操作规范、熟练。
(6分)1.能够按照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体现课前预、课堂教学、课后实践等内容及各环节请求,擅长应用网络资源达成目标;2.灵活机智,调控有方;3.顺畅有序。
教学过程节奏分明 4.多元评价,激励性强;5.重点突出,高效准时;6.兴趣浓厚,教学相长。
(20分)7.围绕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展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教学设计(分)教学实施(分)进修空气 1.民主和谐,XXX有度;2.主体意识强,自主进修时间较为足够;3.思维活泼,学(6分)生有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机会;4.课前利用空间预的效果好。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评价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评价方法课堂教学的评价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关注点主要是教师的“教”。
所以,一些善于表现的、语言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是口若悬河,满堂灌,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即便有学生的参与也是简单等回答,只是为教师的讲授服务。
且基本是对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是教师教的点缀。
这只能说是教师“教”得好,根本不能说是学生“学”得好!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收获。
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应当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要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是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与方法。
即使是关注教师的“教”也是为了了解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究。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生的发展,真正评价教师的教学。
教师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
他们可以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这将有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有利于其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的成长考察教师作用的发挥。
通过学生的感受和需求,评价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哪些指导、哪些帮助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发现教师的不足。
评价主体的多元,可以做出比较科学、比较全面、比较正确的评价结论。
评价的形式,以往是听课、打分,难免挂一漏万,存在片面性。
随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也要从单一的听课向以课题为主、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为辅转变。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及评价指标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及评价指标研究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及评价指标研究摘要:本文从信息化教学的实际出发,经文献研究和专家评议,确定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及权重,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9项和三级指标21项。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中,评价的一级指标基本涵盖教学的基本环节,并据权重值确定关键节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关键节点评价指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长期以来都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以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这无疑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融合应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体系并确立关键节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评价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已经从官方出台了一些评价工具,而且有些评价工具已经可以在线免费使用。
国外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评价研究近几年文献数量相对较多,这是因为国外在教育信息化这一研究领域本身比国内起步早,进入常态化教学的时间自然也较早。
国外的研究相对比较关注课堂,研究比较细致,给出的评价指标比较详细,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支撑不足,国外多数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组织和机构出台的评价指标体系,其理论依据没有详细阐述[1,2]。
但是不可否认,国外研究给出的许多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具体指标和指标内涵非常具有说明性,即能够把课堂内部的因素考虑得比较全面和细致,这些指标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关键节点的识别、分析、确认研究在国内外都鲜有报道,但关键节点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控制起到关键的作用,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及评价指标的确定(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的确定本文从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实际出发,在研究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提取影响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因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找春天》看完了安瑞洁老师《找春天》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我试着对这堂课进行如下点评:1、教学设计方面:安老师设计的很全面,有概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课题概述说明了课的基本内容,以及本课的感情色彩。
教学目标分析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
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有清晰的设计意图说明。
2、实施过程方面:(1)教学过程方面。
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紧扣“找”字,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并且把找到的春天带到课堂上,设计精练合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能很明显地发挥出来。
学生动脑、动手又动情,开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运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课文画出喜欢的词句和有相同感受的词句。
学生交流找到的词句,教师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诗如画的语言给予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也启动了学生丰富的课外积累,或联系有关春天的词句,或比较印象中的春天,课内外阅读在此汇合、碰撞,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感知与表达。
安老师让学生仿写创编,使同学们将课外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课文内容有机交融在一起,升腾出了发自内心的理解与赞叹。
他们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将课内外的信息有机融合,放松地表现自己,发挥着自己的潜能,经历了由读到写,由积累到运用的全过程。
使实践体会和课堂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态方面。
安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课堂气氛活跃。
(3)多媒体方面。
媒体运用较恰当,教学资源与主题相关,表现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航比较清晰,无错误链接,图文比较清晰,但比较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
1.全面:体现“三维”目标要求;
2.准确:符合课标要求,明确具体;
3.适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4.空间展示明确、突出。
教学内容
1.利用空间呈现出知识结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拓展资源,达到有序性、科学性、直观性;
2.知识结构:简单明晰,科学性、逻辑性强,便于学习、掌握;
3.问题设计:兼顾三维目标,设问科学、巧妙、有效;
4.联系拓展: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已有经验知识,利用网络空间有效拓展;
5.重点难点:重点突出,利用信息化有效突破难点,措施恰当。
教学环节
1.能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教学,清晰呈现;
2.环节符合课型要求,完整明晰,设计灵活多样;
3.各环节任务明确,活动充分;
4.时间分配合理,过渡自然。
教学实施
教学素质
1.语言规范,教态自然,举止端庄;
2.情感丰富,精神饱满,富有激情、热情与爱心;
3.情感投入自然恰当,与教学内容基调吻合;
4.利用空间创设情境效果、方法、手段好,空间教学熟练高效,过程直观生动。
教学方法
1.网络空间为载体,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
2.重视合作学习,能够利用空间科学地组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3.方法灵活、有效;有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重点、难点的科学措施。
4.教学技术
(1)、创新应用网络空间;
(2)、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恰当;
(3)、操作规范、熟练。
教学过程
1.能够按照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体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实践等内容及各环节要求,善于运用网络资源达成目标;
2.灵活机智,调控有方;
3.顺畅有序,节奏分明;
4.多元评价,激励性强;
5.重点突出,高效准时;
6.兴趣浓厚,教学相长,
7.围绕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展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教学效果(学习水平)
学习氛围
1.民主和谐,张驰有度;
2.主体意识强,自主学习时间较为充足;
3.思维活跃,学生有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机会;
4.课前利用空间预习的效果好。
学习态度
1.积极主动、热情参与;
2.师生信息化教学认同度高。
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空间:1.自主、合作、探究、互动;2.预习、倾听、接受、巩固。
认知水平
1.知识掌握准确、牢固,学习习惯良好;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灵活解决相关
3.能够运用信息化提高知识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评价
1.树立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整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熟练应用信息化手段巧妙解决本章节、本课时重点、难点及抽象问题,努力提高信息化“教案”设计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施教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和辅导能力,能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交流;
3.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高,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能够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