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word版
谈谈你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谈谈你对和谐社会的认识第一篇:谈谈你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它不仅体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公同共同愿望,而且对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改善民生上应遵循以下几点: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立人,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健全教育体制。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重点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并完善相关薪酬制度,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系。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统筹并整合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相关政策,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的综合改革。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规律,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具体做法如下: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方面为辅助,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协调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浅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浅析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关系民生基本问题的一些社会矛盾凸现,主要集中表现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个方面。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着力解决民生大业作为关键问题。
一是自古以来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就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权的兴亡。
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无不反映了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改革开放30年来,民生问题倍受关注,改革向前推进的历程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到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国家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民本位到人本位的历史性转变。
关注民生大业,这样才能真正引领我们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和谐的社会。
二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民生问题地位尤为突出。
民生问题是指国民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问题,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民生问题的要素在不断变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理地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问题才能解除人们后顾之忧,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在保持合理差异的条件下,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成为化解诸种社会矛盾,避免冲突与对抗的核心,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也成为衡量社会是否和谐、执政党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会加剧我们的各种民生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带来效率,但不能自动实现社会公平,市场机制失灵所导致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如果走向极端,会使生活的风险剧增。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管理理念。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核心要素、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繁荣发展、党的领导得到巩固的社会形态。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
二、核心要素1.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相统一。
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只有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关系。
这就要求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消除一切形式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建立起公正的社会结构。
4. 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 党的领导得到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基础上,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只有党的领导得到巩固,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建设路径1. 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党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动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建设,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2. 推动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福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就业增长,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保障基本民生需求。
3. 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关注家庭和谐,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幸福感和满意度。
2023年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23年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23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的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初步形成。
在这个新时代,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并开始琢磨如何进一步发展这个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是指在和平、公正、民主、文明、和谐之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全面提高,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和机制得到了有效改善,社会公正和稳定得到了维护,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都得到了保障。
如何建立起这样的社会呢?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要有良好的制度和机制,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而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必须坚决打击各种不同程度的不正之风,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其次,是要提升人民素质和增强社会文明。
这个目标,可以从教育、文化、科技、网络等多个角度切入。
在教育方面,需要全面提升教育水平,鼓励人民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和国家制度,以及全世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在文化方面,需要加强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推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
在科技领域,需要大力投资和鼓励科学家和创新者,为社会发展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和创新方案。
在网络方面,则要确保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稳定,维护公共网络安全,推进全民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再次,是要提升中华民族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在这个目标下,需要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借助海外市场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更好地实现对国内市场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并显露中国作为一个领导大国的责任和气度。
最后,是要建立起巩固的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机制。
这个目标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加大法律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强化对极端分子、恐怖主义分子以及渗透和破坏活动的打击和惩罚,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对各种暴力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打击和惩罚力度。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把社会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有一种是这样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和崇高理想,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的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协调运作、共同发展的社会。
它应该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另外还有一种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和相互协调的状态。
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的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还有一种比较具体:就我们当前来讲,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还有一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发展、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著名社会学家,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认为,和谐社会至少达到四个基本条件:第一,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社会具有强大的、有活力的管理中心,也就是说政府是有权威的,其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认同基础上的。
政府主要的方针、政策、制度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拥护,政府各个部门和各级组织的运行是有效率的,对社会的整体有着较强的整合能力。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
这也就使得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并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成为了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我们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向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
本文将从何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建设模式、和谐社会的现实例证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指政治、文化、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对于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至关重要。
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倡的是人人平等、人人有份、共同进步的发展理念,是一个发展较快、社会关系和谐、社会成员安定、环境良好、政治自由、人权受保障的社会形态。
二、为什么必须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望。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众多: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犯罪率上升,反腐败斗争仍需加强,仇恨言论等等都已经暴露出来。
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推动国家的长期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建设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让人民情感连结、利益融合、共同成长,实现人人平等、人人有份、人人幸福的社会理想。
这种理想的实现有赖于一个具有强大力量和务实精神的领导集体。
政府部门至关重要,它需要在调节国家和本地经济的发展、改善教育和医疗保健、加强居民福利保护等方面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除政策制定之外,还需要加强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每个人的心中埋下一个和谐、互助共享的种子,让人们明白:一个协调的社会格局会让国家得到长期的稳定与发展,人民也会生活得更美好。
四、和谐社会的现实例证1. 生态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各种环境问题不断爆发,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品质。
为保护生态环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排污费制度,对污染企业进行惩罚,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等。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学则是研究如何减少不和谐因素,把不和谐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的学问。
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个人、集体社会,以及作为整体社会的代表——国家,经由行动意义效应的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行动协同。
换言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以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本前提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和谐社会的制度性结构性质和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新型现代性理论的一种富于创意的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也有其特定的时代含义,它已不同于传统社会中那种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
这是因为,现代性完全改变了个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挣脱了自然生长、缓慢进化的缰绳,在跌绊震荡之中向未来疾驰。
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不复存在。
现代社会世界面对着种种悖谬:困境与希望同在、风险与机遇共生、毁灭与创造相互轮回。
显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和谐的意涵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范域。
应该说,社会和谐是现代性过程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焦点、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
浅谈和谐世界毛概.doc
浅谈和谐社会毛概论文浅谈和谐社会毛概论文篇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浅谈》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和谐社会;联系;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和谐同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它不是指事物的完全统一,而是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对于我国正确处理国内国际事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分析(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城乡差距、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最大限度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的问题。
这体现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及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及其客观规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根本前提。
人类产生于自然界,但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界,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人与自然界时刻处于矛盾之中。
随着人类不合理的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我们对自然界的开发与利用应当是文明的,应当是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这个目标的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全面发展。
这个目标并非靠空想和口号就能实现,而需要付出实际行动,与时俱进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不断改进社会制度和社会治理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保障相辅相成要实现人民全面发展,必须要有健康持续的经济发展。
而要实现经济发展,就需要一定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在我国,国家正在加快构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一系列公共福利设施建设、人民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补贴,还有负担公共福利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等方面的财政扶助,都是目前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保障相辅相成的很好例证。
二、人民群众教育文化程度的普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还需要一个礼貌和谐的氛围。
在教育文化程度的普及方面,我国正在做出大量努力。
在国家的引导下,不少大型企业纷纷投资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有质量的教育资源。
同时,除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外,让更多群众有机会接受大量不断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完善社会治理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力打造和谐社会,还需要完善社会治理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力。
这很大程度上要从实践中摸索路径,同时借鉴国际经验。
如现在城镇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形态的成效不佳,需要择优而治,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打造美丽宜居城市。
其次,需要加强政治参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尝试打造新型政治参与模式。
更让人期待的是逐渐扩大社会主体的民主权力。
很显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要做好公共事业和民生问题的形成和解决,并加强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沟通。
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协助进行稳妥有法可依的社会管理。
在社区治理中,社区营造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让社区养育健康心态和互助共治的文化价值,是社区治理的主旨。
技术和管理的完善,为普及的社会信用体系积累了力量,也可帮助开展有关公共服务的自助式管理、公益广告等。
浅谈和谐社会
浅谈和谐社会摘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要求而作出的科学抉择&社会主义本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核是科学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和谐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文化,社会伦理构建和谐社会[1],是基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要求而作出的科学抉择。
就目标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就过程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分阶段的、有层次的,决不能一墩而就。
和谐社会的内核是科学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因此,多方位地对和谐社会进行科学社会主义解读,无论是从理论层面来说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说,都无疑是极其必要的。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是马克思主义现实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3、是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统和谐社会的原则区别主要表现在:对于社会矛盾的反映方式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一: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关键词: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性实现途径论文摘要:构建社会王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着深厚叮马克思王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丰富内涵;提出构建社会五泛和谐社会既体现了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对社会发畏出存在司题能清醒认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从确立社会目标‘芝行利益分析、实施制度安排、着手意识培育等四个方面着手,正确处理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在我们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伊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且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重点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搞清楚这此问题.对于中国真正走向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和谐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溯源社会它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更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口马克思王义关于社会发展中社会目标和社会基本矛盾若干理论问题的论述.是其重要的方面无论是从社会理想、社会运行、社会变迁,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有丰富的理论论述值得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去领会、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论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内涵及其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一个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我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一)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二)从我国社会生活来看,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
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是是社会的转型期。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三)从我国改革发展来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四)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五)就国际关系而言,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范畴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民主法治。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大全五篇)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大全五篇)第一篇: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一、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有人说,改革开放近30年,成绩那么大,为什么问题和矛盾又会那么多呢?这就要辩证地看问题。
邓小平90年代初就讲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
发展起来,问题反而多了,这就是辩证法。
这叫做“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
比如,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贫困率从31%下降到1.8%,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贫困人数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绝对数很少了,但贫富差距拉开了,贫困问题相对突出了。
邓小平还有一句话,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比解决发展的问题还难。
辩证法就是如此,事物的辩证法并不像人们主观想象那么简单。
打天下难,但坐天下比打天下还难。
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解决,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五统筹”。
“五统筹”针对的就是五对矛盾,即城乡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
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发展起来了,有了基础和条件,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有问题、有矛盾,而且因为问题多了、矛盾多了,需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旧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
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只有靠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改革和发展,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恰恰是因为改革和发展不够深入。
因此,只有深化改革,加大发展力度,才能解决好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解决好发展问题。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两千多年来,人们还有这样描绘大同社会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而国外,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曾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提出,而应该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
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他们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而现今,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为此,党提出了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
最新-浅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精品
浅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浅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在市场经济和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我们参加这次研讨班的各民主党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集中精力,认真研读,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
下面谈谈这次学习的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中国改革开放26年以来来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但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面临的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形势困难、反腐败任务艰巨、价值观差异增加、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
所以,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和谐发展的路子。
我们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
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但它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
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和伟大的历史过程。
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篇大文章。
从现实的针对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的发展理论做出贡献。
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最新-浅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精品
浅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在市场经济和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我们参加这次研讨班的各民主党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集中精力,认真研读,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
下面谈谈这次学习的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中国改革开放26年以来来,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但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面临的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形势困难、反腐败任务艰巨、价值观差异增加、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
所以,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和谐发展的路子。
我们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
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但它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
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和伟大的历史过程。
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篇大文章。
从现实的针对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的发展理论做出贡献。
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建设学说和党自身的执政实践、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与发展理论的真理性、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与愿望,以及党执政治国的新的理念、方略和机制。
一、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追求。
中国历来有“和为贵”、“政通人和”、“和睦亲善”的民族传统。
从孔子《礼记?礼运篇》,到陶渊明的“桃花源”;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无不反映了历代文人墨客和志士仁人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在国外,从康帕尼拉的《太阳城》,到欧文、傅立叶创办“和谐公社”;从法国无产阶级1848年6月起义,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一些社会主义空想家和早期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和谐社会的艰辛探索。
马克思也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
尽管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和谐社会作为追求目标,也为此付出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但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和政治基础。
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功付诸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邓小
平关于稳定压倒一切、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与实践的升华。
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阶段,和谐社会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
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现代和谐社会与前人梦寐以求的和谐社会至少有以下区别:现代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这是它的经济特征;现代和谐社会是在民主与科学基础上有效管理的社会,这是它的政治特征;现代和谐社会存在复杂的社会分工,有着丰富的人际关系,因此不能仅仅依靠道德伦理来维系人际关系,更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组织、调节社会关系和调整人的行为,现代和谐社会所铺垫着的是一种浓郁的充满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法治文化,这是它的文化特征。
正因为如此,古代和谐社会仅仅是理想甚至是“空中楼阁”的幻想,而现代和谐社会才是真正能付诸实现的美好蓝图。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社会同经济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政治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
它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
狭义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表现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且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使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