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是由于动脉内膜受损引起的动脉硬化、闭塞病变。
疾病初期主要表现为下肢活动时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注重整体调理,强调的是以“治未病”为主,因此在初期病情时外治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关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和外敷等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针灸疗法,因为针灸疗法可以通过穴位刺激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一些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阴陵泉、昆仑等穴位,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补益气血、活血通络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
推拿疗法也是常用的外治法,通过按摩、揉捏、拨叩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改善局部循环、缓解肌肉疼痛。
外敷疗法则是通过药物贴敷、热敷等手段来调理患部,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病情时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原则。
首先是针灸疗法需要选择适当的穴位和刺激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来确定。
针灸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比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以及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
推拿和外敷疗法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手法和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病情时需要进行定期的疗程调整和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慢性病,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和家人的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医生的耐心指导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定期复诊,观察疗效,及时进行疗程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病情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灸、推拿和外敷等方法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大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血管壁发生增厚、变硬、弹性下降等病理 改变,导致血管内血流受阻,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起一系 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动脉硬化可分为六种类型: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颈 动脉硬化、肾动脉硬化、四肢动脉硬化和肠系膜动脉硬化。
中医对动脉硬化的认识
中医认为动脉硬化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情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病机为本虚 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而标实则主要表现为血瘀、痰浊、 寒凝、气滞等。
动脉硬化中医辩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疗原则
根据不同类型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 法进行治疗。
方法
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中西医结合的 综合治疗方案。
02
六大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 疗
2023-11-04
contents
目录
• 动脉硬化中医辩证概述 • 六大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分析 • 六大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分型及治疗策略 • 六大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方剂和药物
推荐 • 六大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案例分享
01
动脉硬化中医辩证概述
动脉硬化的定义和分类
补阳还五汤
由黄芪、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中药组成,主治气 虚血瘀证,对脑动脉硬化引起的中风、偏瘫等有显著疗 效。
杞菊地黄丸
由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等中药组成,主治肝 肾阴虚证,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肾动脉硬化有良 好效果。
中成药推荐
丹参滴丸
具有活血化瘀、舒肝解郁的功效,可用于胸痛、胸闷等症,对冠心病、心绞痛等引起的动脉硬化有较好疗效。
气血亏虚证
治以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
中医怎么治动脉硬化?
中医怎么治动脉硬化?
对于患有动脉硬化的患者来说,全部都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手术对于身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因此就有必要找出一些比较保守的方法进行有效治疗。
今天就会详细的讲解一下关于动脉硬化的中医疗法,大家赶快来看一看需要具体使用的中药方剂吧。
1、扶正补虚法。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补其不足十分重要。
扶正补虚法针对脏腑亏虚之证,而多采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等作用的方药。
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扶正补虚类中药有:淫羊藿、当归、何首乌、黄芪、党参、白术、桑寄生、牛膝、杜仲、沙棘、刺梨、绞股蓝、灵芝、蜂胶等。
2、活血化瘀法。
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脂斑形成。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很多,丹参、川芎、西红花、蒲黄、牡丹皮、桃仁、姜黄。
一些有破血作用的虫类药
如水蛭、蜈蚣等也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还有鸡血藤、大黄、虎杖、姜黄、地龙、桃仁、红花、三七、水蛭、丹参、郁金等。
3、祛痰降脂法。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采用化痰降脂、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
常用药物如昆布,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
功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
实验结果显示,昆布醇提取物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这些作用有利于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
所以说,能够治疗动脉硬化的中医方法还是非常多的,在选择时就需要依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并确定治疗原则,以便能选择最为适宜的中药材进行针对性治疗。
与此同时,患者也要注意多加休息,不能让身体处于过度疲乏的状态。
中医医案——冠状动脉硬化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愈胸痹病案:史某,男,55岁。
初诊:1965年10月11日。
主诉及病史:病经十余载,常苦胸闷、头昏、少寐,在当地服药千余剂,疗效不著,来宁求治。
自觉胸次痞闷,有窒塞感,呼吸不畅,腹部隐痛。
大便日二三行,质软,夜寐不酣。
诊查:西医检查为冠状动脉硬化、神经衰弱。
舌苔薄,脉细滑。
辨证:浊阴上乘,清阳被蒙。
治法:通阳泄浊,行气散结。
处方:全瓜蒌15g 干薤白10g 太子参15g 桂枝3g 半夏10g 陈皮6g 广郁金10g 白蒺藜12g 潞党参15g二诊:1965年10月17日。
上药服5剂后胸膺痞闷减轻,头昏已瘥,惟夜寐欠安。
患者喜甚,要求续服原方并加重剂量。
原方去白蒺藜,加远志10g。
按语脾弱之质,大便常溏,饮食不归正化,痰湿内生,浊阴上乘,清阳被蒙,是以头昏头重。
阴踞阳位,气机痞塞,以致胸膺痞闷,1痰浊内阻,阴阳平秘失常,故夜寐不安。
痰浊阻滞,肺气失宣,故呼吸不畅。
治以通阳泄浊,辛开苦降,滑利气机。
方用瓜蒌祛痰开胸,薤白通阳散结行气,桂枝通阳化气,半夏、陈皮化痰和中,党参健脾益气,郁金行气宽胸。
气行痰化,胸阳得旷而胸痹自解。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107-108,张泽生医案。
张泽生(1895-1985),字树霖,号扫尘,江苏丹阳市人,教授、主任医师。
16岁时从孟河费伯雄高足贺季衡学医,凡6载,由于勤学深研,尽得其传。
1919年起悬壶应诊,不久即名闻城乡,成为当时丹阳名中医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应聘至江苏省中医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南京中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历任丹阳市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常委及全国中医学会江苏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张泽生教授精于中医内科,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证,尤其对诊治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有独到经验。
他首先提出萎缩性胃炎以中虚气滞证居多,治疗应以温中理气为主的新论点,纠正了过去认为该病多胃阴不足的错误论点,先后发表《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论治》等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著有《张泽生医案医话集》,1983年“张泽生教授胃病诊疗与教学应用软件”通过省科委鉴定,荣获省科技成果奖和全国微机应用展览会荣誉奖。
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
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导致痰浊内生,痹阻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失养而变脆,易导致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
痰浊痹阻脉络
情志失调或年老体衰导致肝脾功能失调,肝郁气滞,脾虚生痰,痰浊内生,痹阻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失养而变脆,易导致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
肝脾功能失调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
动脉硬化可导致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加重痰浊和瘀血痹阻脉络的程度。
中医注重预防和保健,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疗效相对缓慢,对于急性疾病患者可能无法及时缓解症状。
疗效缓慢
缺乏标准化
专业知识要求高
中医治疗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于不同患者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
中医治疗需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和接受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
2023-10-27
目录
contents
中医对动脉硬化的认识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分型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优势与不足动脉硬化的预防与调护参考文献
01
中医对动脉硬化的认识
病因
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痹阻脉络,使脉络失养而变脆,易导致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
针刺治疗
通过艾灸特定的穴位,温通经络、驱散寒邪,改善血液循环和代谢,对动脉硬化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艾灸治疗
针灸治疗
局部推拿
针对动脉硬化引起的局部疼痛和肌肉紧张,进行局部推拿按摩,可以缓解症状,改善血液循环。
全身推拿
通过全身推拿按摩,可以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对动脉硬化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
(二)诊断依据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中的诊断标准(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及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血管早期病变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2006年)。
健康的动脉具有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壁会变硬,这种情况通常称为动脉硬化。
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局部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它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影响身体内的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2.适合内科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mm。
3.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严重心衰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血管内超声、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冠状动脉CTA、选择性动脉造影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1.西药治疗:(1)扩张血管药物(2)调整血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其他调脂药;(3)抗血小板药物(4)溶血栓和抗凝药物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痰瘀痹阻证:化痰祛瘀。
(2)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3.中医适宜技术:(1)针刺。
(2)穴位贴敷。
(3)耳针。
4.健康指导(七)出院标准。
1.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或改善。
2.血脂异常有所改善,动脉内中膜厚度稳定或变薄,斑块稳定或缩小。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分析汇报人:日期:•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概述•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认识目录•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调理与预防01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动脉内膜脂质沉积、斑块形成、血管壁硬化为特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根据病变部位和程度,AS可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
定义与分类分类定义发病机制:AS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其中,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主要危险因素。
病因血脂异常: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AS的主要血脂异常。
高血压:高血压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伴发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增加AS的风险。
吸烟: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AS的发生发展。
发病机制与病因诊断临床症状与体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如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以及医生检查发现的体征,如血压、心率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管狭窄程度,有助于明确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可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情严重程度。
临床表现:AS的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02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认识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年老体衰病因病机分析01020304过食肥甘厚味,嗜酒过度,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阻脉络。
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脾胃功能,痰浊内生。
过度劳累,损伤心脾,导致气血不足;过度安逸,导致气血瘀滞。
年老体衰,肾精亏虚,不能滋养五脏,气血运行不畅。
辨证分型症见胸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等。
症见胸痛如刺、痛有定处、舌质紫黯、脉沉涩。
症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红耳赤、口苦咽干等。
症见心悸、气短、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在严重程度下甚至会出现坏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用方法。
在病情较为初期的时候,采取中医外治法能够见效快、副作用小,并且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
本文将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进行概述。
1.理气活血法理气活血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
其基本理论是通过激活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康复。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用于舒张血管,提高血液的运输和输送能力。
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生姜汤等。
可以增强下肢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下肢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
2.温通散寒法温通散寒法在中医外治法中非常常见。
通过使用温热的中药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使下肢血管得以运行良好,减轻下肢寒冷和麻木、疼痛等症状。
常用的方剂有加味四君子汤、理中扶正汤等。
可以促进人体下肢的血液循环,从而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3.汤药协同法汤药协同法是一种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用方法。
可以通过不同的汤药组合来治疗不同类型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常见的汤药组合有桂附地黄丸、生化汤等。
可以促进肌肉的营养供给,增强人体的机能。
4.针灸配合疗法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医学方法,其可以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起着辅助疗效。
通过针刺的方式激活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减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出现。
常用的针灸点有足三里、气海、涌泉等。
可以起到较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总之,中医外治法可以减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是在治疗之前,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以选择最合适的中医外治方法。
此外,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要求进行治疗,并且注意生活习惯的养成,将有助于治疗效果。
老中医治脑动脉硬化症经验
老中医治脑动脉硬化症经验*导读:杨牧祥,男,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杨牧祥,男,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将杨老自拟眩晕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脑动脉硬化症是在全身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基础上,使脑动脉发生弥漫性的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小血管闭塞,从而使脑实质的供血量减少,神经细胞功能障碍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与精神症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基础。
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患者,由于年老精气渐衰,因肾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若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充脑,脑失所养,髓海空虚,则见眩晕耳鸣、健忘失眠等症。
又因肝肾同源,若肾阴渐亏,肝之阴血亦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清阳被扰,甚则肝风内动,故见眩晕欲仆、颈强肢颤、步履不正等症。
舌暗红,苔薄白腻,脉细涩。
杨老认为,该病基本病机是肝肾阴虚,以致肝阳上亢,或肝阳化风,痰瘀阻滞,多系本虚标实之证。
二、治疗方法基于上述理论认识,杨老集多年治疗本病的经验,拟定了眩晕方作为本病的治疗主方。
处方:钩藤(后下)、桑寄生各 15~30克,夏枯草、益母草、女贞子、丹参、虎杖、怀牛膝各15克,天麻 10~15克,刺蒺藜、旱莲草各10克,白僵蚕、胆南星、地龙各6克。
加减:耳鸣者,加石菖蒲、郁金各10克,解郁开窍;失眠多梦者,加远志、酸枣仁各10克,养心安神;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包煎)、柿蒂各 10克,降逆止呕;血压增高者,加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15 克,决明子10克,平肝潜阳;心烦,舌红苔黄者,加栀子10克,黄连6 克,清心除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解: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怀牛膝、桑寄生滋阴补肾以培其本;天麻、钩藤、夏枯草、刺蒺藜平肝潜阳;丹参、益母草、虎杖、地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胆南星、白僵蚕熄风祛痰,以治其标。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中老年(45岁以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
多见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大、中型动脉硬化狭窄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闭塞,使肢体发生缺血。
临床表现:早期主要患脚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
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时,走路后整个臀部和肢体部有酸胀疼痛与乏力感。
如肢端动脉发生急性血栓闭塞时,患脚突然严重缺血,出现苍白、紫绀瘀黑、冰冷、持续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甚至趾蹠出现坏疽或溃疡感染,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往往导致心、脑、肾等血管病变。
本病诊断依据,发病年龄较大,有下肢慢性缺血症,患肢相应部位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股动脉狭窄处可听到收缩期杂音。
X线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闭塞。
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眼底动脉硬化、冠心病等。
在诊断上需与男青年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女青年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区别。
本病的发病因素,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动脉壁功能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西医治疗本病常采用扩血管、降脂、抗凝类药物,以及选择性动脉重建手术。
本病坏疽发生后,疗效较差中医辨证认为,本病多由脾肾阳虚气弱,痰湿不化,痰瘀凝结络脉而致病。
以益气温肾、活血通络,祛痰化瘀等法治疗。
有心肾虚者,有肝阳亢者,有感染化热者,有气阴两亏者,宜兼顾并治。
本病早期疗效较好,故早期诊断与防治,至关重要。
(奚九一)方名方名:软坚通脉饮【功能主治】功能软坚消痰,化瘀通络。
主治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处方组成】海藻30克、生牡蛎30克、虎杖30克、失笑散15克、豨莶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心气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肾阳虚者加仙灵脾、附子、肉桂;坏疽伴感染者加制军、黄柏、金银花。
【临床疗效】治疗45?80岁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42例,临床治愈118 例(83.1%),好转18 例(12.7%),截肢6 例(4.2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cclusion,ASO)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
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ASO患者多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治疗效果欠佳且死亡率高。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上饮食习惯的改变,ASO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
该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西药、中医中药)、外科手术、介入、干细胞移植等,目前中医药应用在周围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对早期动脉硬化闭塞证及错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的严重ASO患者效果较好,现综述如下:1中药内服夏源泉[2]采用四妙勇安汤加减配合前列腺素E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1疗程后,痊愈24例,占60%,显效8例,占20%,有效6例,占1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95%。
刘惠洁[3]采用黄芪通脉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120例,结果临床治愈42例,占35%,显效55例,占45.8%,有效22例,占18.3%,无效1例,占0.8%,总有效率为82.6%。
郭玉奇等[4]采用通脉汤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Ⅲ期87例,祖国医学辨证分阴虚毒热型、湿热毒蕴型、气血两虚型,治疗时随证加减,结果治愈32例,占36.78%,显效40例,占45.97%,好转7例,占8.04%,未愈(截肢)8例,占9.19%,显愈率82.75%,总有效率90.79%。
孙连庆等[5]采用黄芪通脉汤治疗ASO,了解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治疗后患者EDD明显改善,ET-1、TXB2水平降低,NO、6-Keto-GF1α水平升高。
王新玲[6]采用银山通络饮加减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157例,结果治愈92例,好转51例,未愈14例,总有效率为91.42%。
许保华等[7]采用益气化瘀汤治疗55例ASO,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27%、34.55%,对照组为72.22%、33.33%,两组总有效率与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
中医论治动脉硬化
《中医论治动脉硬化》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对动脉硬化的认识•中医论治动脉硬化的方法•中医论治动脉硬化的优势与局限•中医论治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医论治动脉硬化的前景与展望01中医对动脉硬化的认识定义中医认为,动脉硬化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外邪内侵等因素导致脉管不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脂质沉积,并逐渐钙化、硬化的一种疾病。
病名中医病名为“脉痹”,意为脉道内的痹阻不通。
动脉硬化的中医定义动脉硬化的中医病因寒邪侵入人体,造成气血凝滞,进而形成瘀血,痹阻脉道。
寒凝血瘀痰浊内蕴肝肾亏虚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脾虚导致痰浊内蕴,阻碍气血运行。
年老体衰或久病伤肾,致使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脉道失养。
情志内伤,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失调。
1动脉硬化的中医病机23寒凝血瘀或痰浊内蕴,导致脉道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初期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脉道失养,病情进一步发展。
中期病情深入发展,出现脉痹疮痍,即血栓形成,严重者可导致脏腑功能衰竭。
后期02中医论治动脉硬化的方法益气养阴法通过使用具有补气养阴功效的中药,如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等,调节患者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缓解动脉硬化症状。
活血化瘀法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当归、川芎、丹参等,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血管壁的压力,使动脉硬化得到缓解。
化痰降浊法运用中药如陈皮、半夏、茯苓等,化痰降浊,软化血管,减轻动脉硬化的程度。
中药治疗头针通过刺激头部穴位,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改善脑部供血,从而缓解动脉硬化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状。
体针刺激身体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缓解动脉硬化的效果。
针灸治疗针对病变部位进行推拿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缓解动脉硬化症状。
局部推拿通过对全身各个部位进行推拿按摩,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动脉硬化的症状。
全身推拿推拿治疗03中医论治动脉硬化的优势与局限整体调节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节,通过改善患者的整体生理状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肢体动脉硬化 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者两侧。
患者可有手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期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肿痛,行走多时加重,歇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跌阳脉减弱。
继之疼痛呈持续性,指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枯燥,毫毛脱落,指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跌阳脉消失。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匡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 1995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1〕多发于 40 岁以上的老年人。
〔2〕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
〔3〕下肢动脉性缺血性改变〔发凉,疼痛,溃疡,坏疽等〕。
〔4〕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
(5)踝/肱动脉压力比值≤0.9〔二〕证候诊断1.痰浊阻络证:四肢困重,肢体发凉疼痛,或者活动艰难、步伐不利、间歇性破行,甚则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而沉迟、沉缓。
2.阳虚寒凝型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病症加重,步伐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歇息痛减甚或者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3.虚损缺乏证患肢皮肤枯燥,脱屑,光薄,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身体消瘦且虚弱,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间歇性破行,甚或者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4. 在上述三型根抵上兼夹瘀血阻络,患者疼痛持续,甚则彻夜难眠,指端,小腿有瘀斑,或者足紫红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者舌质降,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痰浊阻络证:治法:通络和血,化痰降浊方药:当归四逆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当归、桂枝、茯苓、赤芍药、丹皮、桃仁、川芎、半夏、白术、橘红、南星、细辛、炙甘草。
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怎么办?中西医结合有妙招
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怎么办?中西医结合有妙招众所周知,颈动脉是向人体大脑供送氧气和血液的主要血管,也是全身大动脉中最表浅的一支。
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预测因子,近些年在临床中逐渐受到关注。
很多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没有任何症状,少数人群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疼等现象,若是持续不关注,症状发展至严重可能会形成缺血性脑卒中。
近些年,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中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分析论述,以供参考。
1、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硬化病变,主要表现为颈动脉壁增厚、弹性降低和斑块形成。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大类,具体分析如下:1.1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血管内膜变得脆弱,容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2)性别: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男性较高的胆固醇水平和吸烟率有关。
(3)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1.2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血脂异常: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症等血脂异常会导致血管壁脂肪沉积,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壁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痉挛、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5)肥胖:肥胖人群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较高,可能与脂肪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
(6)不良饮食习惯: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容易导致血脂异常和血压升高,进而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
(7)缺乏体育锻炼: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8)心理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和抑郁情绪可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中医治疗脑动脉硬化的方法是什么
中医治疗脑动脉硬化的方法是什么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痛常在后脑或两侧太阳穴处,通常较为剧烈,呈钝痛或胀痛,具有搏动性,特别是颈后也有明显的搏动感觉。
很多病人头痛常在晨起时比较明显,在洗脸或早餐后又好一些,当剧烈活动后或精神疲劳时又加重,常伴有头晕、头重、脑中嗡嗡作响、耳鸣、失眠、烦躁、工作时思想不集中、容易疲乏、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一)中气不足,气血虚弱证候:眩晕,动则加甚,劳累则发,神疲懒言,气短声怯,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纳谷不香,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唇甲无华,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益脑方药:归脾汤加减。
本方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当归甘温养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安神益脑;远志交通心肾、宁心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滋腻碍胃。
如此则气血得复,眩晕自止,若偏于血虚者,可加用熟地、阿胶、枸杞以助补血之功。
(二)阴阳失调,肝阳上亢证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每遇恼怒或烦劳则加重,目赤,口苦,尿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清脑。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以天麻、钩藤、石决明为平肝熄风眩晕之要;黄芩、山栀清热泻火,使肝风肝火平熄;益母草利水,牛膝下行,杜仲、桑寄生补肝益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安神。
方中可加用菊花,白蒺藜、夏枯草,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
若肝火较盛者,可加龙胆草清肝火。
(三)脾肺气虚,痰浊中阻证候: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倦怠无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本方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熄风而止眩晕,二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调理脾胃,使痰消风熄,眩晕自愈。
若眩晕甚者且呕吐频频,可加代赭石、胆南星、竹茹镇逆止呕。
(四)瘀血内停,脉络阻滞证候:眩晕、头痛、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疗动脉硬化中药方剂
治疗动脉硬化中药方剂
介绍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可以导致血管堵塞和狭窄,进而引发心脏病和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药在治疗动脉硬化方
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动脉硬化。
方剂一:复方丹参片
主要成分包括丹参、防风、桔梗等。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祛瘀
通络的功效,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防风和桔梗具有
祛风活络、消肿散结的作用。
该方剂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保护血
管壁,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方剂二:川芎茶
主要成分为川芎、当归等。
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能够改
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该方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在动脉中凝聚成块,从而预防
和治疗动脉硬化。
方剂三:黄连阿胶汤
主要成分为黄连、地黄、川芎等。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阿胶具有滋补血液、调理气血的作用。
该方剂可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心脏和血管健康。
方剂四:丹参鞣酸合剂
主要成分为丹参、生晒草等。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祛瘀通络的功能,生晒草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该方剂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
总结
中药方剂在治疗动脉硬化中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和保护心脏血管健康等作用,可以预防和缓解动脉硬化的发展。
然而,患者在使用中药方剂治疗动脉硬化时,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医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阳和汤加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案:张某,男,65岁,2012年10月9日。
主诉: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个月。
病史:该患平素自觉左下肢发凉,未加注意,近1个月行走约800米后出现左下肢间歇性跛行,查彩超示:左下肢股浅动脉起始段前后壁可见混合性斑块,致管腔狭窄,狭窄率在70%-89%,可见微弱动脉血流信号。
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给予改善循环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
发病过程中无左下肢静息痛。
初诊:左下肢发凉,麻木,行走约800米后出现左下肢间歇性跛行,遇冷加重,左下肢皮温低,皮色正常,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弦。
彩超示:左下肢股浅动脉起始段前后壁可见混合性斑块,致管腔狭窄,狭窄率在70%-89%,可见微弱动脉血流信号。
西医诊断:左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医诊断:脉痹辨证审机: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感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遏,不通则痛。
治法:温阳散寒,通脉止痛。
方药:阳和汤加减黄芪30克肉桂10克熟地黄15克鹿角胶10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地龙15克水蛭10克牛膝15克鸡血藤20克莪术15克甘草10克。
十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二诊:2012年10月19日。
服药十剂,左下肢发凉,麻木,行走约1000米后出现左下肢间歇性跛行,遇冷加重症状减轻,左下肢皮温低,皮色正常,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弦。
饮食二便正常。
继续服初诊的方药十剂。
三诊:2012年10月29日。
服药二十剂,左下肢发凉,麻木,行走约1500米后出现左下肢间歇性跛行,遇冷加重症状减轻,左下肢皮温低,皮色正常,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弦。
方药:黄芪30克肉桂10克熟地黄15克鹿角胶10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地龙15克水蛭10克牛膝15克莪术15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
治疗脑动脉硬化的中药
治疗脑动脉硬化的中药中医辨证治疗。
心脾两虚,表现为头晕头痛,疲乏无力,心悸失眠,健忘,肢麻者,可用归脾汤加减(党参12克、黄芪2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龙眼肉12克、熟地12克,制首乌12克、阿胶10克、炒枣仁15克、远志12克、大枣5枚)以养血安神,益气健脾;心肾两虚,症见表情淡漠,沉默寡言,或自言自语,语无伦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头晕耳鸣者,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及生脉散加减(熟地20克、山药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五味子10克、阿胶10克、女贞子12克、白菊花12克、炒远志12克)以滋肾养血,交通心肾;若有大便失禁,可加肉桂6克、炒苡仁12克;小便失禁则加覆盆子15克、益智仁12克、升麻8克。
3.饮食疗法。
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可用胡萝卜50克切丁,加入50~100克粳米煮粥,早晚食用。
脾虚乏力者,可用淮山药250克,研细并加炒米粉250克,调均匀,每次取1~2匙,开水冲服,每天3次。
若有肢体麻木、便秘,可用黑芝麻30克,粳米100克,煮粥经常食用。
4.单方验方。
据报道,用益气聪明汤(黄芪20克、党参15克、升麻5克、葛根15克、蔓荆子12克、白芍10克、黄柏8克、丹参20克、川芎12克、甘草10克)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总有效率达90%。
每日1剂,煎服2次,最多服药30剂。
亦可用葛根15克,煮水代茶,经常饮服。
5.针刺疗法。
心脾两虚者选用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百会、心俞、足三里;肝火旺加肝俞、太冲穴;心肾两虚者选用心俞、肾愈、三阴交、膻中等穴。
采用轻或中度刺激,隔日一次,5~7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可稍休息数日。
6.艾灸治疗。
一般采用卧位,取足三里、绝骨穴。
方法是:在穴位处薄涂凡士林,将米粒大小艾柱直立于穴位点燃,待烧至皮肤,轻拍打局部,有水泡者可用敷料覆盖,每日更换敷料1次;以防感染。
一般先灸足三里,后灸绝骨,每周1~2次,每次1穴(双侧),每穴灸1~3壮,2穴轮换,10次为1疗程。
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研究方向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临床研究、药理学研 究、分子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等。这些研究旨在深入探 讨中医治疗的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以及拓 展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应用范围。
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动脉硬 化的前景十分广阔。未来,中医治疗动脉硬化将会与现代医 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针灸治疗
耳针
01
取心耳、肾耳、神门等穴位,采用针刺或埋针法,每日一次,
十次为一疗程。
体针
02
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
,十次为一疗程。
灸法
03
取关元、气海等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日一次,十次为揉法、推法、拿法等手法,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
感谢观看
05
中医辩证治疗动脉硬化的前景与展望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优势和局限
优势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具有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特点,能够调理身体状况,改善血液 循环,促进血管通畅,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中医治疗动脉硬化 还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较低的医疗成本等优势。
局限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严谨的科学验证,有些药物的疗效和 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同时存在个体差异和经验依赖等问题。
04
动脉硬化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案例分 析
治疗案例一:痰浊阻滞型动脉硬化
症状表现
胸闷、头痛、肢体麻木、舌质淡、苔白腻 、脉弦滑。
治则治法
化痰泄浊,活血通络。
方剂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中药
瓜蒌、薤白、半夏、陈皮、茯苓、竹茹、 丹参、桃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
相信大家对于动脉硬化这样的疾病肯定是非常熟悉的吧,毕竟我们周边患上动脉硬化的人是越来越多。
导致动脉硬化发生的原因有多种,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固醇都可能导致我们出现动脉硬化,此外运动不足和脾气暴躁等原因也可能令动脉硬化发生,虽然动脉硬化的危害很大,不过我们可以采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
动脉硬化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众所周知动脉硬化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血管疾病。
大家都是采用的哪种治疗方法呢。
★1、补肾
地黄补肾方:熟地黄、白茯苓、麦门冬各12克,巴戟天、
山茱萸、石斛、附子各9克,肉苁蓉、五味子各6克,官桂4.5克,菖蒲、远志各1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益脑活血方:石菖蒲、熟地、首乌、杞子、虎杖、女贞子各12克,丹参15克,川芎、山楂、益智仁各9克,红花、远志各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2、补肝
首乌延寿方:制首乌、桑椹子、半夏、甘草各15克,天麻、怀牛膝、丹参、炙龟版、云茯苓各10克。
并发冠心病,加瓜蒌皮、藏红花、泽泻,并发高血压,加玉米须、夏枯草、草决明:并发高脂血症,加山楂、葛根等。
水煎服,每日—剂。
★3、养血
健肾养脑方:紫河车粉10克(吞服),龙眼肉、熟地各lo克,桑椹子、太干参、丹参、石菖蒲、茯苓、远志各15克,赤白芍、当归各12克,郁金9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黄连解毒方:黄连6克,黄芩、栀子各9克。
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具有上血降压、改善脂质代谢、改善脑血流等作用。
但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临症处方时须权衡利弊,酌情考虑。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常见的一种症状,那就是动脉硬化,我们知道动脉硬化的病因有很多种,我们要找出动脉硬化的病因并作出针对性的治疗,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医动脉硬
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