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
农业技术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距
农业技术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距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距是农业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需要采用合适的种植密度和间距来实现最佳的生长效果。
本文将探讨农业技术中关于农作物种植密度和间距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
一、种植密度的概念和作用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种植的植株数量,通常用每亩或每公顷的植株数来表示。
种植密度的选择与作物的生长习性、品种特性、生长环境和目标产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1. 促进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使太阳光充分照射到植株叶片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有利于作物的光能转化和养分代谢。
2. 控制病虫害发生:通过合理调控种植密度,可以调整作物冠层的开展程度和植株之间的距离,增加空气流通,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保持土壤湿度和供水均匀性: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降低水分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水分的均匀分布和供水的有效管理。
二、种植密度的决定因素种植密度的选择与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方式、株型特征、品种选择、生态环境和目标产量等因素有关。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因素:1. 作物类型和生长周期:短周期作物一般种植密度较高,可高密度栽培,如叶菜类、短茬作物等;长周期作物一般种植密度较低,如果树、蔬菜、大田作物等。
2. 生长方式和株型特征:灌木类作物一般种植密度较低,如葡萄、苹果树等;直立型植物一般种植密度较高,如玉米、大豆等。
3. 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壤肥沃程度、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和开展产生影响,应综合评估决定种植密度。
4. 目标产量和品种选择:根据农民的期望产量和所选择的品种特性,进行合理的种植密度估算和调整。
三、间距的概念和作用种植间距指的是两行或两株植株之间的距离,也是农作物种植布局的重要参数之一。
适当的间距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资源,促进植株根系的发展和养分吸收,增加阳光的照射和空气的流通,提高产量和品质。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在进行树木种植时,密度和树木配比对于植树效果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恰当的种植密度和树木配比可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提高树木利用空间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达到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种植密度的重要性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树木的数量,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土壤的资源利用。
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树木的竖直生长,减少分枝,增强树木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树木的生长特点和树种的习性,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幼苗的存活率。
例如,对于生长较快、且枝叶繁密的树木,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树冠之间的竞争,保证每棵树木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和营养,避免树木长势不均匀。
而对于生长缓慢、枝叶稀疏的树木,则可以适当增加密度,促进树干的竖直生长。
此外,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还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过低的密度会造成土壤水分的浪费,而过高的密度则会导致树木之间水分的争夺,增加枯萎和死亡的风险。
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节约水资源、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二、树木配比的重要性树木配比指的是在同一片区域内,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合理搭配不同的树木种类和数量。
正确的树木配比可以提高景观效果、增强防风固沙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丰富生态多样性。
树木的配比应考虑到树种的生长速度、形态特征、根系特点以及生态功能。
一般而言,既有高大乔木、也有中、低矮灌木植物,并结合地被植物的配置,可以创造出层次感丰富、景观效果好的植物群落。
不仅可以提供各种高低不同的屏障,形成优美的绿色隔离带,还能够形成有利于树木生长和根系扩展的树冠结构,并丰富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在防风固沙和治理水土流失方面,不同树种的根系结构和树干干扰作用对于固沙和保土的作用也不同。
例如,在沙漠地区,适合选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的灌木植物搭配植被,形成树体紧凑、根系丰盈的护坡固沙系统。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第十五章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第一节造林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或初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常以株数或穴数为计算单位。
造林密度不同或密度相同而立木在林地上的分布形式不同关系到今后形成什么样的群体结构。
森林的群体结构是指森林的各组成成份的空间分布格式,它是森林植物和环境之间以及森林植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定结构的群体都有它自己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这种群体结构在外表形态上和生理生态上都是很不相同的。
密度是形成群体结构的是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就在于充分了解由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组成该群体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在整个林分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人为措施,使之始终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群体结构既能使各个体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又能最大限度利用空间,使整个林分获得最高产量,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在过去,由于对密度不同所引起的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认识不足,造林密度一般都偏大,而且间伐往往不及时,致使林木生长减退,特别是胸径生长迅速减退,导致成材期推迟,出材率下降。
也有些地方由于造林成活率不高或者间伐过度,形成现有林分过稀,以致造成单位面积木材产量不高,木材品质下降的现象。
因此,对各种造林树种密度的研究是当前提高林分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和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节确定造林密度原则密度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作用规律是确定造林密度的理论根据,但是密度对人工林的这种有规律的作用还因其它条件而有所变化,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必须根据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经营目的与造林密度经营目的具体反应在林种和材种,而林种和材种不同,在林分培育过程中要求形成的群体结构不同。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求速生、丰产、优质,因此这种林分的群体结构应该是既保证林分各个体有充分生长发育的条件,又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应该考虑到第一次间伐材能充分利用。
豌豆种植中的适宜种植密度和行距的技巧
豌豆种植中的适宜种植密度和行距的技巧豌豆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作物,种植密度和行距的合理设置对于豌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可以提高豌豆的光合作用效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根系发育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豌豆种植中的适宜种植密度和行距的技巧。
首先,豌豆的种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种子质量和种植目的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对于豌豆来说,适宜的种植密度应控制在每亩80万~100万株之间。
若种植密度过大,植株之间的竞争会过于激烈,导致豌豆植株生长不良、光合作用受阻,影响产量的增加;若种植密度过小,会造成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浪费以及空间的浪费,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
因此,设置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豌豆的生长发育与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行距的选择也是豌豆种植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而言,适宜的行距应根据豌豆品种的高度、宽度、枝条发展情况等特性来确定。
对于短小型豌豆品种,行距可设置在40~50厘米左右,以保证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生长和发育;而对于高大型豌豆品种,则行距应稍微宽松一些,可设置在60~70厘米左右,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光线和通风空间,有利于株型的优化和病虫害的防治。
再次,种植密度和行距的设置还需要充分考虑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豌豆种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豌豆的株型调整和支撑,适时进行合理的修剪和摘心操作以促进分枝和增加产量。
此外,还需要进行适时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防止病虫害的侵害,保证豌豆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同时,要注意合理管理水分,保证豌豆在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
最后,豌豆种植中的适宜种植密度和行距的选择还应根据具体的地理气候和种植区域的特点来确定。
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和种植区域可能对豌豆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确定种植密度和行距之前,可以先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和水利设施等因素,再根据这些情况来合理设置。
综上所述,豌豆种植中的适宜种植密度和行距需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种子质量、土壤肥力、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因素。
树木的植株密度与间距规划
树木的植株密度与间距规划植株密度和间距规划是树木种植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合理的植株密度和间距规划可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提高树木的叶面积利用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确保树木群体的健康和稳定。
一、植株密度的选择植株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内树木的株数。
植株密度的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树种的生长速度、树木的树冠大小、土壤肥力等。
1. 树种的生长速度: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通常植株密度可以适当稀疏一些,而生长速度较慢的树种则可以选择较高的植株密度。
2. 树冠大小:树冠较大的树种,植株密度可以适当减少,以避免树冠之间的干扰;而树冠较小的树种则可以选择较高的植株密度,以充分利用空间。
3.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树木生长速度通常较快,可以适当稀疏植株密度;而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区,则应该选择较高的植株密度,以提高利用率。
二、间距规划的确定间距规划是指树木之间的距离设置,一般包括行距和株距。
1. 行距:行距是指树木行列之间的距离。
行距的确定需要考虑树木的树冠大小和树种的生长速度。
树冠较大的树种,行距可以适当增大,以避免树冠之间的干扰;树种生长速度较快的地区,行距可以稍微减小,以充分利用空间。
2. 株距:株距是指树木之间的距离。
株距的选择需要根据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植株密度来确定。
生长速度快的树种,株距可以适当增大,以避免树木之间的竞争;而生长速度慢的树种,则可以选择较小的株距,以充分利用空间。
三、其他考虑因素除了植株密度和间距规划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到。
1. 土壤水分:树木的根系需要足够的土壤水分来吸收养分和水分。
因此,在植株密度和间距规划时,需要考虑土壤的排水情况以及树木对水分的需求。
2. 日照和通风:树木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在植株密度和间距规划时,需要考虑树冠的大小和形状,以保证树木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和光线。
3. 病虫害防治:植株密度和间距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的植株密度和间距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有利于树木的健康生长。
花生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
] 花生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 1.种植密度花生合理密植的密度范围掌握以植株在结果期封行为宜,合理密植的花生长相总的要求是“肥地不倒秧,薄地能封行”。一般生产条件下,在生育期长,植株高大,分枝性强、蔓生型品种,以及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管理水平高的条件下应适当稀植。反之则密一些。适宜的种植密度规格:疏枝大果紧凑型品种,高产田侧枝长45^48厘米,平均行距43一46厘米,穴距15一]7厘米,每667平方米种植8000-9500穴;疏枝大果松散型品种,高产113侧枝长48-50厘米,平均行距36-48厘米,穴距17~19厘米,每667平方米种植7000-8500穴。密枝型品种,高产田侧枝长42^46厘米,平均行距42-46厘米,穴距16一19厘米,每667平方米种植7500-9000穴。密枝紧凑小果型旱熟品种,高产田侧枝长35-39厘米,平均行距33-37厘米,穴距14-17厘米,每667平方米种植11000-13500穴。在适宜密度范围内,起垄种植较易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实现高产。垄种受光面积大,比平种地温高,利于苗全苗壮。垄种为花生创造了松暄的结实层,利于果针入土结实,便于清棵、锄地,防止埋苗压枝,利于浇水和排涝,减少秋果和烂果。垄种一般比平种增产10%以上。垄种有单行垄种和双行垄种两种方式。花生单位面积产量是由每667平方米株数、每株果数和果重(千克果数)3个因素构成。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一定矛盾,若单株生产力过低虽有较多的株数而总果数不多,不一定增产;反之,若株数过少,虽有较高的单株生产力,还是不能高产。一个合理的高产群体,既要求单位面积上有数量适宜的群体,又要求个体发育良好,整齐平衡。因此在一定土、肥、水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小适宜、个体生育与群体发展协调的群体结构,是高产栽培的中心环节。合理密植首先是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加大,虽然光合生产率因群体叶面积增长而有所降低,但其光合产物下降的数量低于因叶面积增长而增加的数量,所以群体的光能利用率提高,总光合量增加,产量亦能相应提高。其次,合理密植可增加有效结果枝数。实践证明,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随密度的增加,单株的分枝数目相应有所减少,但单位面积内群体的第一次分枝的总数,特别是有效结果分枝的总数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多。由此可见,合理密植可充分利用光能,增加有效结果枝数,是花生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据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实验研究,若种植豫花5号、豫花7号、豫花10号等直立疏枝、大果型品种,每667平方米产500千克以上荚果,应实收1.47万~1.65万株,单株结果数18~21个,总果数多于26万个,双仁果率高于50%,饱果率大于55%,每千克果数少于600个。播种时根据所采用的栽培模式,确定种植方式和规格,做到合理密植。地膜覆盖高产栽培花生播种密度为行距40厘米左右,穴距16-20厘米,每667平方米8000-10000穴,每穴2粒种子。2.种植方式(1)起垄播种便于灌排,垄面上土层疏松,通气好,地面受光面积大,春季升温快,在春季保墒好的情况下,苗壮,烂种轻。起垄种植花生清棵彻底、省工,中耕时不易埋苗、压蔓,培土恢复垄形后,有利于通风透光,土壤昼夜温差大,荚果发育好。缺点是起垄要求行距稍大,一般垄宽70-110厘米(含垄沟宽30厘米左右),因此在肥力较高,密度较低或排水不良易漪地上起垄种植比较适宜。(2)平播土层深厚且不易涝的田块可以采用,但不如起俏种植的产量高。平播简单省工,可随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行距,充分利用外力,保墒好,目前应用普遍;缺点是在排水不良条件下易渍涝,烂果较多。(3)高畦种植适于在不易渗水的低洼易涝地和丘陵地采用。一般畦宽1.1-2米,沟宽30厘米左右,沟深17-20厘米。然后把畦整平,畦上可以平种,也可以起垄种植。确定花生行、穴距的原则是既要充分利用地力光能,又要使于行间、株间通风透光。为便于田间中耕,一般行距不应小)=30-35厘米;在肥力高的田块,中后期通风透光的矛盾较人,在减小种植密度的同时,应适当放宽行距(或宽窄行),目I亩高产花生田行距一般为35-55厘米。但穴距一般不小于15厘米。花生的播种方式有双粒条播、单粒条播、小丛穴播、宽行窄株等。一般每穴播种2-3粒,播种深度以5-7厘米为宜,地膜栽培播种深度为3厘米。先播种后覆膜方式,出苗开膜孔后要在孔周围盖一把土;先覆膜方式则在播后压实时在膜孔上盖土。本文章来自中国生态农业网花生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
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以及种植方法、种植间距等
丹江口移民安置点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说明1配置原则:在人工湿地的设计和构建中,湿地水生植物品种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施工条件和当地气候等综合因素考虑。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如下: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2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包括;①抗冻、抗热能力②抗病虫害能力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3 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4 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5 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6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2 配置品种及种植要求基于上述原则,结合丹江口地区气候特点,种植水生植物品种如下:2.1菖蒲:【拉丁学名】Acorus calamus Linn种植方法:种子繁殖:将收集到成熟红色的浆果清洗干净,在室内进行秋播,保持潮湿的土壤或浅水,在20℃左右的条件下,早春会陆续发芽,后进行分离培养,待苗生长健壮时,可移栽定植。
分株繁殖:在早春(清明前后)或生长期内进行用铁锨将地下茎挖出,洗干净,去除老根、茎及枯叶、茎,再用快刀将地下茎切成若干块状,每块保留3~4个新芽,进行繁殖。
在生长期进行分栽,将植株连根挖起,洗净,去掉2/3的根,再分成块状,在分株时要保持好嫩叶及芽、新生根。
种植密度:30株/㎡2.2水葱【拉丁学名】Scirpus validus Vahl种植方法:种子繁殖:常于3~4月分在室内播种,室温控制在20~25℃,20天左右既可发芽生根。
分株繁殖:早春天气渐暖时,把越冬苗从地下挖起,抖掉部分泥土,用枝剪或铁锨将地下茎分成若干丛,每丛带5~8个茎杆。
栽到花盆内,并保持盆土一定的湿度或浅水,10~20天即可发芽。
如作露地栽培,每丛保持8~12个芽为宜。
种植密度:24株/㎡。
2.3再力花【拉丁学名】Thalia dealbata种植方法:以根茎分株繁殖。
初春,从母株上割下带1~2个芽的根茎,栽入盆内,施足底肥(以花生麸、骨粉为好),放进水池养护,待长出新株,移植于人工湿地中生长。
蔬菜种植技术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
蔬菜种植技术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在蔬菜种植过程中,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植株充分生长发育,避免因密植或疏植而导致产量损失。
本文将就蔬菜种植技术中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的合理性进行探讨。
一、播种密度播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播种蔬菜种子的数量,通常以每平方米播种种子数来表示。
合理的播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蔬菜植株之间的竞争适度,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
但是,如果密植过多,会导致植株之间相互竞争光线、水分和养分,影响生长发育,降低产量。
反之,如果密植不足,则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产量低下。
不同种类的蔬菜对于播种密度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叶菜类蔬菜如菠菜、生菜等播种密度较大,茎菜类蔬菜如芹菜、莴苣等播种密度适中,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萝卜等播种密度较小。
在实际种植中,应根据蔬菜的生长习性和品种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以充分发挥蔬菜生长潜力,提高产量。
二、株行间距株行间距是指相邻植株之间的距离,通常以行距和株距来表示。
合理的株行间距可以保证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生长发育,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避免病虫害的传播,提高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过密的株行间距会导致植株之间相互竞争,生长不良,易发生病虫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反之,株行间距过宽则会浪费土地资源,降低单位面积产量。
株行间距的选择应根据蔬菜的生长周期、株型和品种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
一般来说,对于生长周期短、植株矮小的蔬菜可以选择较小的株行间距,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而对于生长周期长、植株较高的蔬菜则应选择较大的株行间距,以确保植株充分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蔬菜种植技术中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的合理性对于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种植者应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特性和种植环境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以提高产量,保证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在大豆种植中,行距和密度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行距和密度两个方面来探讨大豆种植的相关问题。
一、行距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大豆的行距是指在种植时,每株大豆植株之间的距离。
行距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大豆植株的生长情况。
合理的行距可以提供足够的光照和空气流通,有利于大豆的生长。
一般来说,大豆的行距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方式来确定。
在北方地区,适宜的行距为45-60厘米,而在南方地区,行距应适当缩小到30-45厘米。
较大的行距可以增加大豆植株之间的竞争,促使植株生长更加旺盛,但也容易造成大豆植株之间的遮阴现象,影响下层植株的光合作用。
较小的行距则可以增加大豆植株之间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二、密度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大豆的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种植的大豆株数。
密度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大豆的生长情况和产量。
合理的密度可以使大豆植株之间的竞争适度,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大豆的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生态环境和品种特性来确定。
在一般的农田条件下,大豆的密度一般为30-40万株/公顷。
较高的密度可以增加大豆植株之间的竞争,促使植株生长更加旺盛,但也容易造成植株之间的遮阴现象,影响下层植株的光合作用。
较低的密度则可以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发育,但也容易造成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浪费。
三、行距和密度的综合选择在大豆种植中,行距和密度是相互影响的。
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方式,要综合考虑行距和密度的选择。
在北方地区,由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一般可以选择较大的行距和较高的密度,以增加产量。
而在南方地区,由于光照相对较弱,一般需要选择较小的行距和较低的密度,以增加光照和通风条件。
还应根据大豆品种的特性来选择行距和密度。
早熟品种的大豆生长期较短,一般可以选择较小的行距和较低的密度,以增加光照和通风条件;而晚熟品种的大豆生长期较长,一般可以选择较大的行距和较高的密度,以增加产量。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三节 营养调节技术
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
1、作物种类不同,吸收的矿质养分的种类、数量不同。就 种类而言,禾本科作物和棉花需氮较多;豆科绿肥作物 需磷较多;烟草、麻类和薯类作物需钾较多,就数量而 言,水稻每生产100公斤经济产量需N、P2O5和K2O数 量2.10、1.25和3.13公斤;花生每生产100公斤经济产 量需N、P2O5和K2O数量5.45、1. 04和2.62公斤;甘 蔗100公斤鲜蔗茎需N、P2O5和K2O数量0.19-0. 23、 0. 07-0.14和0. 27-0.30公斤。 2、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不同。总的趋势是生 长初期吸收量少、强度小;生长发育旺盛期吸收量、强 度明显增加;接近成熟时吸收也逐渐减慢。
二、株配置方式 1、植株配置方式:是指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营养空间 的大小及形式,行间和株间的距离等。实质上是指作物群体 的均匀性问题。 2、确定种植方式的原则:(1)充分有效的利用光能;(2) 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和水分;(4)方便农事操作。 3、主要的种植配置方式:(1)撒播,植株个体分布不均匀; (2)条播,宽窄行法和等行距法等;(3)穴播,宽行窄株 法、行穴等距法、宽窄行法等。 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是宽窄行法、宽行窄株法、行穴等距法。 前两种方法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作物种植的行向的确 定一般认为东西行向与南北行向对光能利用率没有明显的优 劣之分。另外,在丘陵地区种植,等高线种植,品字型种植 更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的作用。
2、栽培制度 根据前作收获期决定后作移栽期,根 据后作的适宜苗龄决定适宜的播种期,做到播 期、苗龄、栽期三对口。间套作栽培,应根据 适宜共生期长短确定播期。 3、品种特性 主要是指温光反应;春性品种易 晚播,冬性品种易早播;晚熟品种易早播,早 熟品种易晚播; 4、病虫害发生规律 调节作物播种期,错开病 虫发生季节,是防病治虫的农业措施之一。调 节播种期、错开病虫害发病季节,如玉米早播, 有利于避免地下害虫(蛴螬)和后期玉米螟为 害,并减轻大斑病的发生;水稻提早播种可避 免螟虫、飞虱和稻温病的发生。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查明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
确定作物配置。
进行可行性鉴定。
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二)品种选择及布局
1.品种选择的意义。品种是作物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优良品种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有效地解决倒伏、病虫及其他特殊问题,是保证增产的基本条件之一。优良品种首先应具备高产、稳产及优质的特点;其次,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必须配合良好的栽培条件,才能实观高产优质高效。
教学方法:讲授法
§6水分调节技术(0.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参观法
§7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0.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8地膜覆盖栽培技术(0.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9收获技术(0.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物栽培制度的概念: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作、套作、复种等。
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因素。
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全国,考虑国际,适应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需求;
是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
要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这些原则也适于作物布局。在确定作物布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稳定粮食生产;发挥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2.品种选择的原则
根据当地栽培制度。在作物和品种间应注意茬口与季节衔接。
种植密度与配置标准
种植密度与配置标准种植密度与配置标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密度与配置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养分利用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本文将从不同作物的种植特点和土壤条件出发,探讨种植密度与配置标准的相关问题。
一、水稻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密度与配置标准的科学确定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而言,水稻的种植密度应根据水稻品种、土壤类型、水肥管理措施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在育秧阶段,水稻的种植密度应适当提高,使水稻苗期生长迅速、株型健壮、叶片丰富。
随着水稻生长的进行,种植密度可适当降低,以避免过密导致通风不良,增加病虫害的发生。
配置标准方面,应根据土壤的湿度和肥力状况,合理安排水稻之间的行距和植株间距。
对于湿润的土壤,行距宜较宽,以利于水稻的通风和防治病虫害;而对于肥沃的土壤,植株间距可适当拉大,以利于各株之间的光线充足和养分的吸收利用。
二、玉米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密度与配置标准的确定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玉米的种植密度应根据玉米品种、地区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对于早熟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可适当提高,以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加强对阳光的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早熟玉米的生长发育。
而对于晚熟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应适度降低,以避免植株之间的竞争,有利于玉米充分生长和成熟。
配置标准方面,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水分条件进行合理安排。
对于肥沃的土壤,玉米之间的行距可适当拉宽,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达和养分的吸收;而对于干旱地区,行距应适当缩小,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玉米根系对水分的竞争。
三、小麦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密度与配置标准的科学确定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而言,小麦的种植密度应根据小麦品种、土壤类型、光照和温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
大豆种植株行距及密度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蛋白来源之一。
在大豆种植中,行距和密度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的定义、影响因素、选择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的定义1. 行距:指在田间或温室内,相邻两行作物之间的距离。
通常用米或厘米表示。
2. 密度:指单位面积内作物株数。
通常用每亩或每公顷株数表示。
二、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的影响因素1. 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对大豆生长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
比如,土质疏松、透水性良好的沙质土壤适合采用较宽的行距和较低的密度;而土质粘重、排水性差的黄壤则适合采用较窄的行距和较高的密度。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气温、降雨和日照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因此在选择行距和密度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
3. 大豆品种:不同品种的大豆生长发育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早熟品种适合采用较窄的行距和较高的密度;而晚熟品种则适合采用较宽的行距和较低的密度。
4. 农艺措施:农艺措施也会对大豆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比如,施肥、浇水、除草等措施都会影响大豆株高、枝条数量和叶面积等因素,从而对行距和密度产生影响。
三、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的选择方法1. 行距选择:一般来说,早熟品种适合采用30-40厘米左右的行距;中熟品种适合采用40-50厘米左右的行距;晚熟品种适合采用50-60厘米左右的行距。
在具体选择时还需考虑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
2. 密度选择:一般来说,早熟品种适合采用15-20万株/亩左右的密度;中熟品种适合采用12-15万株/亩左右的密度;晚熟品种适合采用10-12万株/亩左右的密度。
在具体选择时还需考虑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
四、大豆种植株行距和密度的注意事项1. 行距和密度要适当:行距过窄、密度过高会导致大豆植株间竞争激烈,影响生长发育,降低产量。
行距过宽、密度过低则会浪费土地资源,影响经济效益。
橡胶树种植的技巧橡胶树种植
橡胶树种植的技巧橡胶树种植胶园开垦1、种植形式和密度(1)种植形式采用宽行密株的植胶形式,行距6-8m,株距2.8-3m。
(2)种植密度亩植32-37株。
种植品系主栽品种PR107、RRIM600占总植胶面积90%以上,另配置种植热研7-33-97、热研126等部分主推优良品种。
开垦按照规划的种植形式,根据丘陵地开垦的技术要求,采用水准仪按等高定标法进行定标,开垦出环山等高的环山行面:平缓地用十字线定标法定标。
1、修筑环山行规格按照规划定标的线路,开垦行面宽1.8-2.5m,行面内倾12-15。
的等高环山行,挖表土回穴并平整环山行面。
2、开垦方式采用挖掘机开垦作业方式进行开垦。
3、环山行间的坡面种植覆盖作物,以提高栏水、渗水的效果。
道路及防护林建设按照山、水、林、路综合规划的原则,开垦前规划好林段道路及防护林,确保林段道路通达率90%以上,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
苗木定植定植时间芽接桩3-6月份定植,最好在春季定植;袋装苗3-8月份定植:高截杆芽接苗3月底前种植。
定檀技术1、种植位置及深度要求在环山行中间(以机械开垦通沟为主),按照规划的株距进行种植。
种植时,苗木应置于植穴中央,植株要与地面垂直;定植深度,芽接桩的以芽接位下方离地2-3cm为宜,袋装苗维持原位置,高截杆芽接苗适当深种将接合点埋入地下。
2、茅眼方向芽接桩、袋装苗在定植时芽眼或枝条统一向环山行内壁。
3、多次回土,分层压实定植裸根苗,一般分3-4次回土压实。
要保持主根垂直,侧根舒展;定植袋装苗,先用刀切破袋底,将袋放置穴中,从下往上把塑料袋拉至一半高度,在土柱四周回土,并把土均匀踩实,然后再将余下的塑料袋拉出,并继续回土压实。
4、盖草、淋水种植苗木前先清好植穴淋足水,再种植苗木并回好土,并平整成锅底形,回好土后再淋水,以确保定根水淋透,然后在面上盖一层松土,最后在植株周围进行根圈盖草。
定植后如果天气干旱,要求3-5天淋水一次(如用竹框定植的可根据干旱情况来决定),淋水量以胶苗根部20cm半径范围内至根底部土壤湿润为准。
农学概论
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统称。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农学:广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类科学,包括农业基本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类科学,它涉及到作物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二、问答题1、农学概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农业的组成农业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劳动三部分组成。
3、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什么?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和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
初级生产的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次级生产是通过动物生产实现物质的转化。
4、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农业生产受生物学规律支配,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连续性,是综合性生产。
5、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系统受人类的调控;2.系统自身稳定性差;3.系统净生产力较高;4.系统的开放性更强;5.系统受双规律支配。
6、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古老的产业,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
7、农学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2. 技术的实用性3. 生产的连续性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的、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料、空气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人类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暂时不能发挥经济效益的土壤肥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土壤肥力2、播种方式有那些?撒播、条播、点播(穴播)、精量播种3、什么是种植方式,主要有那些类型?(课件无答案)单作、套作、间作、连作、混作4、育苗与移栽技术有那些?水稻、甘蔗和烟草等作物以育苗与移栽为主。
蔬菜种植技术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
蔬菜种植技术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在现代农业种植中,蔬菜的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被认为是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就蔬菜种植技术中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进行探讨。
一、播种密度的选择1.了解蔬菜品种的特性不同的蔬菜品种对播种密度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播种密度时,要充分了解所种植蔬菜品种的生长特点和喜好条件。
一般来说,喜阳光的蔬菜品种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而喜阴凉的品种则要减少播种密度。
2.考虑土壤质量和养分供应土壤的质量和养分供应对蔬菜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土壤肥沃,养分供应充足,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反之,土壤贫瘠,养分供应不足,则需要适度减少播种密度。
3.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是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易感病虫害的蔬菜品种,可以适当减少播种密度,以提高植株之间的透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二、株行间距的确定1.蔬菜的生长类型和株型特点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类型和株型特点,这会决定其适宜的株行间距。
一般来说,生长较为密集的蔬菜品种,如叶菜类和根菜类,株行间距可以适当缩短;而生长较为疏散的蔬菜品种,如茄果类和瓜果类,株行间距则要适当加大。
2.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株行间距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缩小株行间距,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土地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株行间距,减少种植密度,方便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3.适应管理措施和机械化作业株行间距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后期的管理措施和机械化作业的需要。
如留足够的株行间距,方便施肥、浇水、松土和病虫害的防治等农艺管理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进行。
三、蔬菜种植技术中的注意事项1.密度间的调整在蔬菜生长过程中,随着植株的发育,有时需要对播种密度和株行间距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在早期生长阶段,为了降低植株之间的竞争,可以适当稀疏植株,增加株行间距,促进植株的生长;而在中后期生长阶段,可以适度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产量。
种植密度与空间布局优化养护标准
种植密度与空间布局优化养护标准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与空间布局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的密度和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一、种植密度优化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株的数量。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使植株之间达到适当的竞争关系,避免过度拥挤或过度稀疏所带来的问题。
1.根据作物要求确定种植密度每种作物对种植密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生物学需求来确定最适宜的密度。
一般来说,精细种植的蔬菜作物密度相对较高,而庄稼类作物的密度相对较低。
2.考虑植株的生长特性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不同,有的植物生长迅速而强旺,需要较大的生长空间,而有的植物株型较小,需要较小的生长空间。
因此,在确定种植密度时,要考虑植株的生长特性,合理安排植株之间的间距,以保证每株植物都能得到足够的养分和光线。
3.利用灌溉和施肥设施优化种植密度灌溉和施肥设施的合理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地的利用率,进而优化种植密度。
例如,可以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将水分和养分有针对性地送达到植株根系,减少了水肥的浪费,同时也避免了植物之间因争夺水分和养分而导致的拥挤竞争。
二、空间布局优化养护标准空间布局是指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合理安排植株之间的位置和间距,以达到最佳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考虑作物株型和生长习性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株型和生长习性,因此,在进行空间布局时,要根据作物株型的特点合理安排植株之间的间距和排列方式。
如苗圃种植需留有足够的行间距和株间距,以便植株间接触到足够的阳光和空气。
2.平衡植株之间的距离与养分分配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空间布局时要谨慎控制植株之间的距离。
过大的距离会导致养分分配不均匀,植物之间互相竞争较弱,影响产量;而过小的距离则容易导致植株之间的拥挤和病虫害的传播。
3.利用物理隔离控制病虫害传播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利用物理隔离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菊花的种植配置原则
菊花的种植配置原则菊花是一种受欢迎的花卉,其种植配置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菊花的生长繁茂和观赏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个菊花种植配置的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安排菊花的种植。
第一个原则是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
菊花喜欢充足的阳光,因此种植地点应选择光照条件良好的地方。
同时,菊花对土壤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菊花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因此在种植前可以适量添加腐熟的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地。
第二个原则是合理的种植密度。
菊花的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相互竞争,影响生长,密度过小则不能充分利用种植面积。
一般来说,菊花的种植密度应根据菊花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来确定,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2-4株。
第三个原则是合理的排列方式。
菊花的排列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场地的情况来确定。
常见的排列方式有单行排列、双行排列、簇状排列等。
单行排列适用于较窄的种植面积,可以使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双行排列适用于较宽的种植面积,可以增加观赏效果;簇状排列适用于种植大型菊花,可以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第四个原则是合理的植株高度搭配。
菊花的高度差异较大,种植时应根据菊花的高度进行合理的搭配。
一般来说,较矮的菊花适合种植在前排,较高的菊花适合种植在后排,这样可以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增加观赏效果。
同时,还可以根据菊花的颜色、花型等特点进行搭配,以营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花坛效果。
第五个原则是合理的花期安排。
菊花的花期较长,可以根据菊花的品种和花期进行合理的安排。
例如,选取早、中、晚三个品种进行搭配,可以使花坛在整个秋季都保持丰富的花色。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修剪和整理,延长菊花的花期。
菊花的种植配置需要考虑种植地点、种植密度、排列方式、植株高度搭配和花期安排等因素。
只有合理安排这些要素,才能使菊花的生长繁茂,观赏效果更加出色。
希望本文介绍的菊花种植配置原则对读者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 条播分类:
– 窄行条播(15~20 cm,麦类作物) – 宽行条播(45~75 cm,玉米、棉花) – 宽窄行条播(即大小行,窄行利于增加密度,宽行利
于通风透光)
华南农业大学工学院罗锡文教授研发的2BD—10宽窄行距型水稻精量穴直播机 18
3、穴播
– 即点播,按照一定株行距开穴播种。在丘陵山区应用 普遍。
26
• 包衣
– 种子包衣即采用机械和人工方法,按一定的种、 药比例,把种衣剂包在种子表面并迅速固化成一 层药膜。
– 作用:苗期防病、治虫,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 量并具有省种、省肥(苗期)的作用。
25
• 种子包衣是实现种子标准化、商品化的重要标志,是 种子处理的发展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
24
3、浸种催芽 • 作用:加速种子萌发前的代谢过程,对加快出苗
30
• 晒种
– 目的:提高酶的活性与胚的生活力,增强种子透性; 可使种子干燥一致,浸种吸水均匀,可提高发芽率和 发芽势;利用太阳光中的短波光和紫外线进行杀菌。
– 注意事项:勤翻种子,使全部种子受热均匀;为提高 杀菌效果,可先将种子浸泡几小时,再捞起沥干暴晒。
29
• 石灰水浸种 – 目的:利用石灰水膜将空气与水中的种子隔离,
三、育苗与移栽技术
㈠ 育苗移栽的意义
• 作物栽培方式有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两种。 • 水稻、甘蔗、烟草以育苗移栽为多,玉米、棉花、油
菜、高梁等以直播为主,但在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 为解决前后作的季节矛盾,也采用育苗移栽。
15
• 育苗移栽的好处——
– 延长作物生长期,把一年12个月当14个月用; – 便于苗期集中管理,利于培育壮苗; – 能实行集约经营,节约种子、肥料、农药等投入; – 可按计划规格移栽,能保证苗全、苗壮。
图片来自网络
9
– 方格育苗。做好苗床后,划为8~10 cm见方的方格, 切口深度4~5 cm,其他做法与营养钵育苗相同。
– 工厂化育苗。即温室育苗。人工加热调温,人工喷 水调湿。室内搭架,放秧盘数层。“高温高湿促齐 苗,适温适水育壮秧”。
8
㈢ 苗床管理及移栽 • 苗床管理
– 关键是温度和水分管理(苗床温度以20~25℃ 为宜,土壤含水量17%~20%为宜)。
– 乘风率=种子横截面积(cm2)/种子重量(g) – 空壳、秕粒乘风率大,飞越距离更远,由此被剔除
图片来自网络
32
• 为确保种子质量,筛选或风选后, 再用液体比重选,效果更好。
31
2、种子处理
• 种子处理的目的 – 清除种子吸胀与萌发的障碍以促进胚的生长, 提高抗逆能力
• 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 – 晒种、石灰水浸种、药剂浸种、拌种、包衣
有显著作用 • 需注意三个问题——
– 浸种时间长短、浸种温度、催芽温度
23
• 浸种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
• ① 季节。一般,低温季节浸种时间较长,高温季 节时间较短。如:早稻浸种需3天左右,而晚稻只 需1~2天;
• ② 作物种类。禾谷类作物可长些,豆类作物可短 些;
• ③ 种子表面性状。棉花毛子(带短绒)浸种30~48 h,光子浸12~24。
– 其次是除草、疏苗与定苗及病虫防治。 – 此外,注意栽移前6~7天施一次“送嫁肥”,
促进栽后成活。
7
• 移栽
– 移栽时期因作物种类、适宜苗龄和茬口而异。合适移 栽期:水稻叶龄指数40%~50%,棉花2~4叶期,玉米 苗龄25~35天,油菜3~4片真叶。
– 移栽前要浇水,防止过度损失根系。 – 栽后也要施肥浇水,促进成活和幼苗生长。 – 移栽方式:水稻有插秧和抛秧两种,其他作物育苗后
– 宽窄行、宽行窄株、行穴等距等应用较多,前两者更 有利于通风透光。
• 行向的确定
– 须考虑光能利用率、操作方便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如: 坡耕地,横坡种植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
1
思考题
1、如何确定作物合适的播种期? 2、试述作物种子处理技术及其发
展前景。
THE END
– 土壤肥力与管理水平 • 肥力高、管理好,则密度宜小,反之宜大。
4
– 作物种类和品种特性 • 不同种类作物:分蘖作物种植密度受播种量和 分蘖数影响,不分蘖作物密度主要受播种量的 影响;分枝作物密度受播种量和播种期影响。 • 不同类型品种:紧凑型玉米密度应大于平展型 玉米;分蘖能力强或分枝能力强的密度宜小些。
39
㈡ 栽培制度
–根据当地栽培制度、作物换茬衔接来确定适宜 的播期是平衡周年生产,保证各种作物均获高 产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多熟制中,须根据前作收获期来确定后作移 栽期,再根据后作苗龄来确定播种期,做到播
期、苗龄、栽期的完美配合。在间套作中,须 根据适宜共生期长短确定播种。
38
㈢ 品种特性
–主要应考虑生育期长短、作物的温光反应特 性等。
防水稻白叶枯病)、0.1%的“402”(浸种48 h,防 稻瘟病、恶苗病和棉花炭疽病、立枯病)、0.5% 的多菌灵(浸泡棉花毛子24 h,防棉花枯、黄萎病)。
27
• 拌种
– 常用药剂:多菌灵、托布津、敌克松、福美双等 – 使用剂量与剂型、作物种类有关
• 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为例:按种子重量拌 种,花生0.2%~ 0.5%,防治茎腐病;棉花按1%拌 种,防治炭疽病、立枯病;小麦按0.2%拌种,防治 腥黑穗病;高梁按0.8%~1%拌种,防治丝黑穗病、 散黑穗病。
使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得不到空气而死亡。
– 注意事项:A、石灰水面应没过种子10~15 cm;
B、不要弄破石灰水膜;C、浸种时间一般1~3天, 但应视气温而定,气温高则短,气温低则长;D、 浸种后须用清水洗净。
28
• 药剂浸种
– 目的:种子消毒。 – 常用药剂:农用链霉素100~200 µl/L(浸种24 h,
14
• 育苗移栽的不利之处——
– 移栽时对根系有损伤,栽后根系入土较浅,抗倒伏 能力较弱;
– 人工移栽费时费工,增加了劳动强度。
13
㈡ 育苗方式
• 育苗方式很多,按照利括很多种方式。
12
• 生产上常用的育苗方式主要有5种
– 湿润育秧。选苗床→作畦→播种→塌谷→沟内灌水
21
㈡ 播种方式 1、撒播
• 优点:土地利用率较高,省 工,效率高。
• 缺点:种子分布不均匀,深 浅不一致,出苗率低,幼苗 生长不整齐,杂草较多,田 间管理不便。生产上,水稻、 油菜育苗采用撒播。
图片来自网络
20
2、条播
– 优点:植株分布均匀,覆土深度较一致,出苗整 齐,通风透光条件较好,便于间作、套作和田间 管理,利于集中施肥。
3
二、植株配置方式
• 植株配置方式
– 指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空间及形状、行距与株距及行向 等,实际上就是群体的均匀性问题。
• 确定植株配置方式的原则
– 充分利用光能 – 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和水分 – 方便农事操作
2
• 生产上的植株配置方式
– 撒播、条播(宽窄行、等行距)、穴播(宽行窄株、 行穴等距、宽窄行)。
图片来自网络
11
• 营养钵育苗。传统营养钵直径6~7 cm,高7~8 cm,由 表层土、堆肥、过磷酸钙、草木灰等构成。每钵播种 2粒,至合适苗龄时连同营养钵一起移栽。
传统自制营养钵(图片来自网络)
塑料营养钵(图片来自网络)
10
– 阳畦育苗。北方常用。苗床选向阳背风处,苗床四周 筑土框;播种后以薄膜覆盖,夜间加盖草帘防寒。
– 常用方法:筛选、风选、液体比重选等。
35
• 筛选
– 用筛子进行种子分级,筛除细粒、秕粒及杂物。
图片来自网络
34
• 液体比重选
– 利用液体比重将轻重不同的种子分开; – 常用液体有清水、泥水、盐水、硫酸铵溶液等。
图片来自网络
33
• 风选:利用种子的乘风率进行分级。
– 乘风率是种子对气流的阻力和种子在风流压力下飞越一 定距离的能力。
移栽一般采用穴栽方式。
6
第四节 种植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 一、种植密度
– 密度大小决定个体平均占有的营养面积的大小,并影 响群体通风透光、抗倒伏能力以及病虫害发生程度。
– 密度的确定,须考虑作物种类及品种、茬口、土壤肥 力、栽培管理水平和气候条件等因素。
5
– 气候条件 • 温光水条件好的地区,密度宜小,反之宜大。
第一节 播种与育苗技术
一、播种期的确定 二、播种技术 三、育苗与移栽技术
45
一、播种期的确定
• 播种期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一下四个因素:
㈠ 气候条件 ㈡ 栽培制度 ㈢ 品种特性 ㈣ 病虫害
44
㈠ 气候条件
1、温度
– 温度是确定播种期最重要的因素。须考虑两方面的 温度:
– 发芽对温度的要求 – 主要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
–一般生育期长的迟熟品种播期较早,生育期 短的早熟品种播期较迟;
–春性强的品种播期较迟,冬性强的品种适时 早播。
37
㈣ 病虫害
–根据作物种类和病虫发生规律,适当提前或延 迟播种期是避开或减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也 是确定播种期的依据之一。
36
二、播种技术
㈠ 种子清选与处理
1、种子清选
– 播种用的种子要求纯度96%以上,净度95% 以上,发芽率90%以上。
43
• 发芽对温度的要求
– 春(夏)播作物——
– 必须在日平均地温稳定通过发芽要求的最低温度后 才能播,如春小麦、春油菜等发芽的最低温度为 1~5℃,水稻、玉米、高梁等发芽的最低温度为 10~12℃;同时,又不能播得太迟,否则温度过高 会缩短营养生长期。
42
• 秋播作物——
• 如冬小麦、冬油菜等,一般于秋分至立冬前后播种, 适时早播利于苗期生长;但太早会导致早薹早花,易 遭受冻害(进入生殖生长后抗寒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