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学习是八年级下册,教材前几章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知识和控制变量法探究多变量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综合能力比较强。教材将知识点教学分为三个部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学生全面认识浮力,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了基础。基于新课标的学习目标,我从以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浮力概念的建立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先观察、再分析物体在为什么在水中的漂浮。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通过向下压在水中浮着的小桶,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放开手后的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2)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图片展示沉到水底的石头,教师将手中器材沉入水槽中。)先让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后启发学生,如何证明自己的参想,可以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实验。教师多媒体引导后,演示实验,得到结论的同时,获得第一种浮力的计算方法。称重法:F浮=G-F
(3)多媒体展示热气球、孔明灯和飞向空中彩球,启发学生将浮力的施力物体由液体扩展到液体或者气体。
(4)根据上述所学知识结合课本小组讨论出浮力的概念,讲练结合解决浮力的几点讨论:浮力施力物体,浮力的方向,称重法计算浮力的大小。黑板上练习的受力示意图,在水平面上,在斜面上的容器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示意图,学生黑板上练习,解决浮力的方向。
2、浮力的产生原因
(1)多媒体播放,浮力怎么消失了?让学生猜测容器中的两木块会不会浮起来?学生猜测全会,播放完毕学生发现与猜测不符,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
(2)立方体悬浮在盛有水的容器中,学生已掌握了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计算方式,很容易得到各个表面所受的压力。从而比较从四个侧面压力相等,只有上下表面压力不同,并且上表面的压力小与下表面的压力,水中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
(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是由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引导学生得到浮力的第二种计算方法,压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4)引用网络视频,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所缺乏,教师在启发时一定要选择大部分学生都见过的实例,得到探究的三个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
(2)为了节省时间,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一二组探究条件一,三四组探究条件二,五六组探究条件三。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予以巡视,针对每组的实验过程单独点评。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整体实验器材,讨论得出结论。
(3)教师展示学生分组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得到影响浮力大小的有效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是无效的。多媒体总结实验结论,加深理解。
4、把握考点,层层深入,讲练结合,各个击破。通过导学案填空的形式,回顾考点。教师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整个过程中简单问题学生解决,有提升的问题小组讨论,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学生得出答案)。
5、本堂小结。启发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让学生总结自己收获。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可能有所不足,可以小组补充完成,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知识树。
6、布置作业。完成导学案1.2.3.4.5.6.7.8.9 。有能力的同学突破10.11.12.13 。
《浮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愿意去探索新的知识,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浮力》效果分析
本节课整体比较流畅,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相信学生对于本节课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我从以下几点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一)教学过程和方法:1、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师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引导为主,启发学生思考克服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额积极性。
3、教师多媒体使用熟练,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中间加入的
网络小视频,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4、讲练结合,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二)教学效果:学生纪律良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气氛活跃,效果良好,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探究实验。
《浮力》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八年级下册,教材前几章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知识和控制变量法探究多变量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综合能力比较强。教材将知识点教学分为三个部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学生全面认识浮力,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了基础。
《浮力》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
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浮力
1.定义: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
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有关,
与浸没液体的深度关。
4.浮力的求法:
(1)压力差法:
(2)称量法:
▲考点清单: 1.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______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方向:_________ 。施力物体:______________。
2.产生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______,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于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上、下表面所受到的就是浮力。【提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都受到浮力.如:桥墩、拦河坝等因其下底面同河床紧密黏合,水对它向上的压力F向上= 0,故物体不受浮力作用;
【课堂探究】
1.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
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右图
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1)分析图B、C、D,说明浮力大小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