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问题的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

供应量 、基 础货币做为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同时逐 步把利 率、通货膨 胀率 做为 中介 目标 的操 作指 标; 加 入世 界贸
易组织 过渡期结 束后的后金 融期及其 后的一段时 期, 一 旦货 币流通 速度 稳定 或相 对稳 定, 以 及利 率市 场化 成熟
时, 则可考虑 转变为以 利率、货币供应 量、基 础货 币以 及消 费品 价格 指数 ( CP I)和 工业 品出 厂价 格指 数 ( PP I) 并
从相关性看, M1 是商品、劳务、有价证券交易的 中间媒介, 又是支付工资、租金、利息等的手段, 是社 会公众手中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由于目前我国 还没有可替代的金融资产具有与 M 1 相同的流动性, 同时, 人民币尚未完全可兑换, 这种状况决定了 M1 与经济 活动及 通货 膨胀 率之 间存 在紧 密的 联系。 M 2 则要在其准货币转化为 M1 之后, 才能直接做为 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媒介, 因此, M2 同经济活动 的联系, 主要是在其滞后期对宏观经济指标 (如通货 膨胀率等 ) 产生影响。这可以从我国近几年 M2 的 变动同通货膨胀的关系看出: 在 1988- 1989年的高 通货膨胀之前, 有 1986- 1987年过量的 M 2 供应; 在 1993- 1995年的高通货膨胀之前, 有 1990- 1992年 过量的 M 2 供应, 且 1994 年通货膨胀高 峰时, 也 有 M 2 供应的超量供给。因此, 从长期看, M 2 与通货膨 胀的相关性是较高的, 只是存在着滞后期。因此, 从 相关性来看, M 1、M2 均可以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 介目标。这是因为: 一方面, M1 和经济活动水平 及 通货膨胀存在密切联系, 没有理由不把 M 1 做为中介 目标; 另一方面, M2 和长期的通货膨胀有相关关系, 要实现货币政策的长期稳定, 也应把 M2 做为中介目 标。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问题研究

、
货 币政策 中介 目标 西方理 论概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凯恩斯认 为利率 是货 币政策 的最合适 的 中介 目标 , 因为利 率 的高低直接 反 映货 币供求状 况 , 同 时关 系到投 资和消费 的规模 。因此 , 凯恩斯认 为 , 在经 济过 热 、 利率 上 升之 时 , 央行 应该 发 行 国债 , 减少 货 币供 给 , 高 利率 ; 在经 济 过冷 、 率下 提 而 利
二 、 内外货 币政 策中介 目标 实施 的实证分析 国
不是熨 平经 济的波 动 。
在 上述理 论基 础 上 , 普尔 通 过数 学 证 明 给 出 了在 目标 产 出方差 最 小化 的前 提下 , 率 或货 币 利 供 应量 哪个更适 合作 为 中介 目标取决 于一 国经济 波动 的特 定结构 。若 经济波 动的主要 来源是 货币 需 求 方 面 , 么 应 更 多地 采 用 利 率 这 一 指 标 ; 那 反 之, 若货 币需求稳 定 , 面临 的经 济冲击 主要是 能源
藏 淑 芹
( 青岛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青岛 26 7) 60 1 摘要: 随着经济危机 蔓延深入, 建立何种货币政策中介 目 标以实现国民经济复苏发展是世界各国经
济学 家不断探 究的重要课题 。我 国货 币政 策 中介 目标 的 选择从 货 币供 应量 逐 步演 变 为利 率 , 于本 国 基 实际 , 率作 为货 币政 策的 中介 目标还存 在一 些障碍 , 利 需要一 些配套 条件 。
失业率 , 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超过 目标通货膨胀
率 , 实际利率偏 离 实际均 衡利 率 , 币 当局就 则使 货
应运用政策工具调节名义利率, 使实际利率恢复到 实际均衡利率 。2 世纪 8 年代以来 , o 0 在泰勒规则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实证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实证研究摘要:通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利率与最终目标之间并无显著影响,从而说明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合理的,而利率尚不具备可选择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中介目标是央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传送点,不同的中介目标会使货币当局采取完全不同的行动来实现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如何,也往往取决于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最初的以信贷总量、现金总量计划为代表的规模管理,到1996年将货币供应量Ml、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组成部分,再到1998 年正式取消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正式成为我国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过程。
但是,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遇到了很大困难,一些发达国家也先后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而选择了利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有关当局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决心[1]。
一、样本数据及变量的选取(一)样本区间:1998—2005年的季度数据我国自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到1997年为一个阶段,1998年到现在为一个阶段。
因为1998年1月1日央行取消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正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唯一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成为央行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控制变量,因此,本文以1998年到现在央行公布的季度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变量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代表变量为Ml、M2。
1996年,我国正式将货币供应量Ml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Ml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可控性不足,而M2的可控性相对较强,本文将Ml、M2分别作为中介目标的代表进行分析。
【政策】论文范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比较与选择

【关键字】政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比较与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能够选择并且能够控制的,但要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中央银行则不能决定。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目标,就需要通过一个传导环节,既能够为中央银行所控制,又能够对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施加影响。
这就需要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它是货币政策调节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传导环节。
虽然它本身不是货币政策的预期调节目的,但其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货币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目标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
在实践中,一般选择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利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会不同。
与此相适应,作为中介指目标金融变量的选择也不同。
但在实际操作中,各个中介指标作用的发挥各有利弊,由此产生了很多争论。
主要是关于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问题上,是继续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指标,还是创造条件以利率、通货膨胀率为指标。
一、货币供应量指标我国目前仍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它被视为判断货币政策的风向标。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对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相应调整,如将货币供应量调整为利率或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
在实践中,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目标适宜性遭到质疑,这主要是它的技术特性(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表现得差强人意。
(一)可控性分析。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对1995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实际值和目标值的当年数据横向和历年来数据的纵向比较,我们发现,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从未实现过,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基础货币投放难以控制和货币乘数不稳定。
近年来,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导致投放的基础货币不断增加,而且由于担心影响我国的出口,使得货币投放呈现出一种刚性,加上我国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基础货币投放就难以控制。
从表二中可以看到,货币乘数也是不稳定的。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指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指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通过影响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行为,从而实现最终目标,例如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
1.利率:利率是货币政策中的核心指标之一。
央行通过调整短期利率,如政策利率,来影响整体货币供应和需求,从而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影响。
2.货币供应量:M1、M2等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关注的指标之一。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央行可以调整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影响利率和信贷市场。
3.汇率:汇率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着开放经济的国家。
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或其他手段,央行可以调整汇率,影响进出口、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4.信贷市场:央行会关注信贷市场的状况,包括贷款利率、信贷总量等。
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和实施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可以影响银行的借贷行为,从而影响信贷市场。
5.资产价格:央行也会关注股市、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的变化。
这些资产价格的波动可能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央行会考虑它们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的变化。
6.通货膨胀率:控制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最终目标。
央行通过上述手段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以维持通货膨胀在合适的水平。
这些指标的变化和相互关系对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参考。
通过调整这些中介目标,央行可以影响最终目标,实现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目标和指标可能有所不同,
根据各自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的需要而定。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有效性评价的开题报告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有效性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货币政策旨在调节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关系,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达到维护货币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我国货币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模式,不断地适应和调整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形势。
当前,我国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各种挑战,如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改进目标的选择和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1. 研究现状分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有效性评价是当前货币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各国在这一领域均有所探索与实践。
国内外学者也在这一方向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献,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有效性评价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为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因此首先需要对国内外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有效性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总结评价。
2. 选本主要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手段,对于不同的经济体而言,具有不同的选择和适用性。
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下,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也很重要。
因此具体来讲,本研究将针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3. 市场各个部分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四个方面,本研究将具体地分析和探讨当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通货膨胀方面:通货膨胀的影响与贡献;通胀目标选择与效果评价;基于CPI的通货膨胀指标不准确等。
(2)经济增长方面:经济增长与稳定价值的平衡;经济增长目标选择与效果评价;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等问题。
(3)外汇市场方面: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稳定;外汇储备管理与处理等问题。
(4)金融市场方面: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调节关系;金融市场韧性评估等问题。
4. 可操作性与有效性的评价除了选出合适的目标外,如何适当地选择办法并评估它们的有效性也与本研究密切相关。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1)

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摘要: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本文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给量。
本文认为,根底货币难以控制、货币乘数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
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利率;实证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
然而,中介目标的选择并没有统一模式。
按照经典的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凯恩斯等认为,利率是中介目标变量的最正确选择。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却认为,不能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只能选择货币供给量。
美国经济学家普尔那么又是另一种观点:当实际领域不稳定时,货币供给量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当货币领域不稳定时,利率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
从各国实践来看,常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通货膨胀率、利率、货币供给量和汇率。
Bernanke等(1998)的实证研究认为,通货膨胀率目标的采用可以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不付出产出损失的本钱(即随着预期的形成,产出在经历短期下降后会恢复到潜在水平)。
但是,Ball和Sheridan(2003)比拟了7个采用通货膨胀目标的OECD国家和13个没有采用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却发现通货膨胀目标没有明显改良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Kim、Osborn和Sensier (2002)认为,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提高利率和降低利率对产出的影响效果显著不一样。
Lai和Chen等(2005)发现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名义GDP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给量的转变。
对于现行的货币供给量这一中介目标,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刘锡良(2003)等认为,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时,建立在完美市场假说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解释力,这使得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概述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可行性近年来受到质疑。
自1996年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以来,其在指标可控性、可测性和与最终目标关联度上的表现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实践中,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鲜有实现,引发了学术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争议。
新金融环境下的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也影响了其与物价、就业增长等宏观目标的相关性。
货币供应量是否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需要进行认真审视。
1. 简述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
在那个时候,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可以有效影响实体经济活动,如投资、消费和就业等。
在此背景下,货币供应量成为了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各国央行纷纷将其设定为主要的中介目标。
在理论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合理性主要基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根据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会直接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调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相对易于量化和监测,为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了便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深化,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逐渐受到质疑。
尤其是在我国,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在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中,货币供应量已不宜再作为唯一的中介目标,而应与其他金融指标相结合,共同构成货币政策的调控体系。
2. 提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以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局限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
国内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得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变得更为困难。
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不同经济部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信贷投放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些指标作为操作目标和中介变量,以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在货币政策中,操作指标是指直接用于进行政策操作的变量或指标。
常见的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
首先,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操作指标之一、货币供应量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总量。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
其次,基础货币供应量也是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之一、基础货币供应量是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货币总量,包括银行体系的现金储备和中央银行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可以间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此外,利率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操作指标之一、利率是指货币的价格,对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政策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的变动,从而影响市场上的信贷投放和资金流动,进而调节经济活动。
最后,汇率也是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操作指标之一、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其他国家货币的比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干预汇市,调整汇率水平,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调控国内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国内经济活动。
除了操作指标,货币政策还需要借助中介指标来判断和预测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确定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中介指标是指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和趋势的一系列经济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中央银行可以判断经济状况并相应调整货币政策。
常见的中介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失业率、财政收支状况和国际收支情况等。
经济增长率是一个重要的中介指标,它可以反映经济的总体扩张或收缩情况。
中央银行通常会通过监测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判断经济状况是否需要调整货币政策。
通胀率是衡量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指标,它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效性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效性实证分析摘要:目前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都不一样,有的选择利率、有的选择货币供应量、有的选择汇率等。
我国从1996年起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更加无可置疑。
但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以及我国经济的一些特有情况,货币供应量作为当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有效性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本文主要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及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
在我国央行和理论界都推崇的是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
为什么要选货币供应量而不选利率呢?这要从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3个标准来判断,首先解释一下3个判断标准的概念:(1)可测性,即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和准确地获得它所选定的中介指标的各种资料,并且能被社会各方面理解、判断与预测;(2)可控性,即中央银行能够有效地控制,并且不会遇到太多的麻烦和障碍;(3)相关性,即中介指标应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
再来看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原因:(1)我国利率种类多种多样而且还经常变化,对央行来说利率的可测性不如货币供应量,而且对于再贷款利率,央行只能影响而不能强行干预,只有货币供应量央行可以直接操纵。
所以从可控性上看,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变量的作用更为直接。
从相关性上看,我国经济与货币供应量相关性较强;(2)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有一定的优越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可以明确的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较强。
当然选择货币供应量也有其缺点:中央银行对其控制不是绝对的;中央银行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有一定的时滞。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对比与分析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对比与分析内容摘要:我国自2011年金融宏观调控以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和M2(广义货币)取代信贷规模指标,同时成为我国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探究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是否可以替代M2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研究和政策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阐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三条重要性质,即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以及社会融资总量和M2在这三方面比较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社会融资总量还不能完全取代M2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未来我国社会融资总量极有可能取代M2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性质对比与分析引言由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可知,我国原来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信贷规模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中央银行货币操作以及宏观审慎的管理要求,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要从整个金融体系出发制定货币政策,并同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因此,我国引入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取代原来的信贷规模成为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进一步探究新引入的社会融资总量指标与我国已存在的M2之间是否存在替代关系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以及金融统计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融资总量和M2的概念简介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蒋万进等,2002)。
社会融资总量概念中金融体系是指社会整个金融系统,从机构来说,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社会市场来说,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市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从人民银行公布社会融资总量的具体指标来说,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蒋万进等,2002)。
M2即广义货币,它包括通货、银行体系内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简单来说,M2为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通货和银行体系各种存款的总和(刘明志,2006)。
应用文-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目标\xa0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可计量性、可控性、可预测的对政策目的的影响。
[]从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来看,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
究竟选择何者作为中介目标,除了上述的三个选择标准之外,还要受到某一时期主导性的货币金融理论、一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由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从信贷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
然而,近年来不少国家相继放弃了货币供应量目标,转向了利率、通货膨胀等目标,进而在我国引发了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争论。
本文旨在对这些争鸣文章进行系统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xa0\xa0(一)货币供应量仍可充当中介目标\xa0我国年正式将的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以、作为观测目标。
目前在赞成以货币供应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学者中,主要有两种观点:\xa0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货币供应量仍可充当中介目标\xa0王松奇()认为,从我国目前情况说,从货币政策到总支出的变动控制,其中可供选择的中间指标只有两个:一是货币供给量;二是利率。
利率是否可以选作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关键还要看它与社会总支出关系的密切程度。
从实证数据看,投资的利率弹性过低,而利率对消费支出也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与社会总支出中间关系不够密切,因此,就不能把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
在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货币供给量都是我国货币政策最合适的中间指标。
[]\xa0蒋瑛琨等人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围绕国内外学者争议较多的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对中国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轨的年一季度至年二季度期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年代以后,从对物价和产出最终目标的影响显著性来看,贷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的影响最不显著,这表明,年代以来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物价稳定目标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实证研究

过 前 后 的 比 较 式 实 证 分 析 ,其 结 果 表 明 :狭 义 货 币供 应量 M 1 是 最 合适 的 仍 货 币政 策 中介 目标 ; 广 义 货 币供 应 量
M 2 为 中介 目标 ,在 特 定 阶段 可 能 由 作 于 资 本 市 场 的 影 响 而 出现 反 预 期 的 表 现 ;信 贷 渠道 作 为我 国货 币政 策 的 传 导 渠道 仍 然 有 效 ;利 率 作 中介 目标 的
L e e 、Sms和 Z a ( 9 6)利 用 e pr i h 19
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 中信 贷渠道 ,货
币渠道和利率渠道三个 方面 ,分别考察其
引 言
货 币政 策 是 中央 银 行 为实现 国 民经 济 的各 种 发展 目标 而 进行 的控 制 货 币供
中问过 程 以及对 物价 稳 定 目标 的效 应 时 滞, 并且通过 以2 0 年 6 为分界 划分 阶 08 月
已有 的研 究 多有 创 新之 处 ,但 主 要 存 在 以下缺 陷:第一 , 对相 关 变量没 有进 行季 节 因素 的调 整 ,且参 数 的意 义 说 明
物 稳 标 价 定目 下 我 货 政 中 目有 性 证 究 国 币策 介 标 效 实研
■ 张梦 乔 ( 西南财经大 学中国金 融研 究 中心 成都
型 的稳定 性。 总的看来 ,我 国 以往关于货 币政 策 中 介指标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货 币政策能 否影 响产 出 ,物价等真 实变量的变动。但 这实 质上是假 定了经济 增长 是货币政策的最终 目标 ,并在此基础 上评价 货币政策的有效
6 13 1 1 0)
币政策实施效果 ,而且关系到我国宏观经 济调控 的方式 和有效 性。
段来对 比分 析考察。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导读:本文是关于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希望能帮助到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的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
随着1998年我国取消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货币供应量一直充当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评价?2.1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1)主要标准。
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中介指标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可测性:对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
一方面,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可控性:作为中介指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抗干扰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2)客观条件。
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选择中介指标不仅要注意应尽量满足其选择标准,还应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客观条件。
?2.2对货币供应量的评价?通过计算说明,M1与GDP几乎没有相关关系,M2与GDP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不是很大。
(1)可测性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还存在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我国对M2的定义不同。
如股票账户的保证金余额等并未包括在央行对外公布的M2之内。
同时,我国规定定期储蓄可以被存款人持有效证件提前随时支取,这使得M1、M2的准确统计存在困难。
(2)可控性分析。
货币供给量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目标值与实际值大幅度偏移,其差额波动较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难以体现。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动。
而后者受多种非中央银行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货币政策担负着宏观调控和稳定经济的重要职责,其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需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方案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然而,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因此,对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意义货币政策目标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措施对实现经济发展、消费价格稳定、就业等政策目标的影响效果,是衡量货币政策成效的重要标准。
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不仅可以评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具有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方案的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本文拟以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从实证角度,探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以期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文思路如下:1.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理论;2.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和失业率三个中介目标方面的实施效果;3.通过对比国际货币政策创新方案,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和调整方案;4.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
四、预期结果和贡献本文预期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深入剖析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为中国政府和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和指导建议,从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效性和合理性,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我国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我国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从长期的调控效果来看,货币供应量作为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利率指标则存在与调控目标背离的可能性。
本文基于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增量对房地产价格指数有一个较长期的影响,贷款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则极其有限。
在方差分解中,除了房地产业自身的需求惯性外,对房地产价格指数贡献最大的宏观经济指标是货币供应量,其次是利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此间需要有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
因此,中央银行在其操作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一组叫做中间目标,另一组叫做操作目标。
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而各国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包括: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作为中介指标的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何者更优?从可测性来看,表面上利率似乎比货币供应量更便于测量,因为利率数据不仅能较快地得到,而且也更准确,并且很少修正,而货币供应总量则需要多次修正。
但是,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得到的利率是名义利率,通常情况下不能用来计量借贷的真实成本。
因此,仅以此标准,何者更适宜作中介指标我们并不清楚。
再从可控性上看,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总量确实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此外,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甚至直接规定利率等办法,对市场利率也具有控制力。
但是中央银行只能控制名义利率而不能完全控制实际利率。
最后,在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上,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对经济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何者的影响更大我们很难计量。
总之,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指标孰优孰劣,我们很难通过选择指标的标准直接进行比较。
一般说来,各国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中央银行操作的方便程度来选取的。
当把抑制通货膨胀看作主要任务时,我们往往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介指标;当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时,往往选择利率为中介指标。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提要本文通过列举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分析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是在预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能够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指引货币当局进行政策操作的变量。
通过对中介目标变动的分析,货币当局也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以及其偏离调控目标的方向和程度,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
引入中介目标概念以后,货币政策实施过程就通常被划分为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一、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一)汇率。
目前,有一些国家将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些国家往往是一些实行开放经济的小国。
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确定本国货币同另一个较强国家货币的汇率水平,并通过对货币政策操作,盯住这一水平,以此实现最终目标。
将汇率作为中介目标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汇率目标盯住建立在国际间贸易商品基础上的通胀率,有利于将通胀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其次,如果汇率目标是可信赖的,它将盯住对目标国通胀率的通胀预期;再次,汇率目标提供了一个关于货币政策行为的自动规则,避免了时间的不一致性;最后,汇率目标具有简单和清晰的优点,社会公众易于理解。
(二)利率。
利率目标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再贴现率,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再贴现政策,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并且,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在任何时候都可被中央银行所观察并进行分析;再者,市场利率作为经济的一个内在因素,总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变化。
然而,利率指标也存在不理想之处,作为政策变量,利率与总需求应沿同一个方向变动:经济过热,应提高利率;经济疲软,应降低利率。
这就是说,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作为外生变量的效果混合在一起,往往很难区分,使中央银行无法确定货币政策是否奏效。
(三)货币供应量。
货币总量目标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以调整货币政策,能选择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通胀目标,并允许对产量波动做出一定程度的反应。
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检验的开题报告

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检验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着重探讨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传导。
首先,文章会简要介绍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并阐述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我们将分析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情况,以评估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接下来,文章将从结构性物价变动、资本流动等角度来探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们会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旨在进一步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研究背景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在货币政策制定中,各国央行通常会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在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其变动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供应量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变得十分重要。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快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货币政策传导受到结构性物价变动、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研究内容1. 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和作用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货币在流通和储藏中的总量。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及所有市民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性指标。
2.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情况通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 结构性物价变动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货币政策变化时,结构性物价变动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文章会重点探讨在我国经济中物价的结构性变动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4. 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资本流动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我们将在文章中讨论大的贸易差额对外汇储备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外汇市场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银行学期末论文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问题的研究学院金融学院班级13金融1学号20132075姓名李君摘要:中介目标作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传导的金融指针,在货币政策调控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由于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货币政策的操作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的调控效力弱化现象。
主要原因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考察,一是我国外汇占款货币投放渠道存在刚性,二是基础货币可控性下降、货币乘数多变性加强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范围层次界定滞后。
因此,我国现行中介目标体系需要改革。
改革的建议是短期内仍然坚持货币供应量目标体系,但必须对其层次和范围重新界定中期内考虑设计包括货币供应量、金融资产价格和汇率在内的一揽子指标体系长期内中介目标体系逐步过渡到通货膨胀目标体系。
本文的框架结构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探讨。
第二章是我国现行金融开放程度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分析。
主要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弱化的原因。
第三章是影响我国中介目标效力“六大新因素”的进一步探析。
第四章是今后我国中介目标体系改革步骤和方案探讨。
本文的创新要点在于、将中介目标的研究放在金融开放条件下进行研究,区别于一般的中介目标研究。
关键词:金融开放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目标目录一、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探讨1、货币中介目标的一般概述2、主要的目标体系二、我国现行金融开放程度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分析1、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指标2、目前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外部操作环境发生变化三、金融开放条件下我国中介目标效力新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探析1、外资银行的准入和人民币业务的经营对中介目标的影响2、货币替代现象对中介目标的影响3、金融创新和电子货币对中介目标的影响四、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改革的思考1、我国不宜采用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2、构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的建议一、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探讨1、货币中介目标的一般概述所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金融指针,是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生预期影响的连接和传送点,是在预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能够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指导货币当局进行政策操作的变量。
货币政策当局之所以要设立中介目标是因为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时,其作用的发挥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时滞。
在时间上说,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到最终目标的实现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滞”。
从空间上说,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主体繁多、其金融行为复杂、金融市场上各项变量非预期波动给政策增添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起到信息反馈、传递意图、透视最终目标的指示器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使中央银行的调控意图得以实现,并能随时检验调控效果,就必须设立若干中介目标。
通过对中介目标变动的分析,货币当局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以及偏离调控目标的方向和程度,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
作为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金融指针的中介目标,要很好的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符合一定的选择标准:(1)相关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有稳定、较高的统计相关性,中介目标的变动和趋势能够影响最终目标的变动和趋势。
(2)可控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对其有效控制的金融目标,即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目标变动状况和趋势。
(3)可测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涵与外延必须要明确,有关的指针资料能连续、准确、及时地获得,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只有这样才便于对中介目标观察、分析和监测。
(4)抗干扰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在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过程中,受其他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干扰度较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显示货币政策的作用状况,从而正确引导货币政策顺利实现其目标。
2、主要的目标体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数量型指标体系和价格型指标体系两类。
数量型指标体系主要有货币总量目标体系、贷款规模目标体系等价格型指标体系主要有利率目标体系、汇率目标体系、金融资产价格目标体系等。
金融开放条件下,当今世界的主要中介目标体系有利率目标体系、货币总量目标体系、汇率目标体系、通货膨胀目标体系、隐含中介目标体系五种。
这里主要介绍利率目标体系和货币总量目标体系:(1)利率目标体系。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银行所控制再贴现率,货币当局能够迅速施加影响和控制的金融变量。
其次,利率变量的数据较易及时收集和获得,再次,利率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银行信贷供给量,能够反映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相对数量的变化,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供给。
再者,利率与货币政策其它目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通过比较实际的利率水平与应有的水平,公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货币当局履行其承诺的情况,这有利于强化对货币当局的监督。
但是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也存在许多弊端,绝大多数国家实物资产、债务和耐用消费品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被无情的忽略了。
另一方面,货币当局仅仅能控制名义利率,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际影响的却是预期的实际利率。
预期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差。
当通胀率很高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严重背离,这时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名义利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就会大大降低,导致利率目标的失效。
从根本上说,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既受经济体制的影响,也受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经济运行情况的影响,因此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有效性受到这些基本因素的制约。
(2)货币总量目标体系。
货币供应量目标法的效力大小取决于一国基础货币的可控性、货币乘数的多变性、流通速度的趋势和对货币供应量的界定等问题。
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优点有首先,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充当中介目标赋予了货币当局根据本国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决定货币供给量的自主权,从而使货币当局获得了货币政策独立性。
其次,增强了货币当局与公众的信息、交流,增强了政策透明度。
中央银行定期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将货币政策的计划目标与实际运行目标进行比较,了解货币当局的政策导向和当前宏观经济的走势。
再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不易将货币政策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具有准确明了的特点,因为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它的变动是顺循环的,即经济繁荣时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萧条时货币供应量减少。
随着世界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货币总量目标制也出现了一些局限性。
首先,作为实施货币总量目标法的前提条件,货币量作为中介目标与目标变量通胀率或名义收入间要有稳定、可靠的联系。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那么货币量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就很弱。
如果存在这种“弱相关问题”,就意味着即使实现了目标货币量,仍没有实现理想的目标变量,货币总量目标型货币政策框架就难以有效维持经济顺利运行。
由于近年来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相关性和可控性指标的减弱,很多国家放弃了货币总量目标法,而转向汇率目标法、通货膨胀目标法或其他中介目标框架。
二、我国现行金融开放程度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分析1、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指标1993年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一起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99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则宣布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作为检测指标,按季向社会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以此来分析金融货币形势。
1996年正式明确地将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中介目标。
1998年随着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得以最终确立。
2、目前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外部操作环境发生变化(1)近年来我国对外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考察一国对外金融开放程度即金融国际化程度,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外贸易比率,即进出口总额占的比率。
它反映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或国际分工的程度。
二是对外投资比率,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资直接投资总额占的比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投资活动的国际化水平。
三是金融对外比率,即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国外的资产负债总额占的比率。
它反映一个国家金融系统的国际化水平。
三类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对外贸易比率进出口总额对外投资比率二对外投资国外流入投资金融对外比率中央银行外国资产商业银行对外负债斗商业银行国外资产。
其中中央银行对外比率中央银行外国资产商业银行对外比率商业银行对外负债商业银行外国资产。
(2)对外金融开放导致货币政策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对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各国间货币政策传导增强,各国货币政策调控会间接的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目前我国经常项目已经实现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虽然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但有些项目己经逐步放开。
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步放松,我国出现了货币替代的现象,本币和外币的替代效应长远来看将逐步增强,这将使的我国的货币需求出现不稳定性,调控货币供应量难度加大。
(3)混业经营金融运行模式趋势明显,全能型的商业银行成为世界潮流。
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大部分都属于全能型银行。
为应对世界潮流,我国的一些金融业务也已经使得分业经营的界限开始模糊。
而混业经营这种新的金融运行模式会导致货币在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之间流动,各种金融业务的综合化趋势将对货币政策的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4)我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快速发展,改变了银行间接融资的单一渠道。
资本市场的发展让人们开始注意到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三、金融开放条件下我国中介目标效力新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探析1、外资银行的准入和人民币业务的经营对中介目标的影响(1)外资银行的介入使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三性”弱化外资银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使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减弱。
外资银行虽然营业网点较少,人民币存款的来源相对较少,但它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作为存款的重要来源。
而这些存款到目前尚未纳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指标中,其流出流人有较大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对这部分资金的监控难度较大。
一方面,外资银行将促进国内的金融创新,致使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发生变化,货币需求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趋于减弱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业务的扩展,利率市场化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利率管理市场化的进程加快,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高度相关性,将逐步被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所替代。
(2)外资银行的介入使再贷款、再贴现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调控力度下降外资银行可以便利地从国际金融市场和其母行获得资金,其贷款基本不受“以存定贷”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