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城市雨水径流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城市雨水径流控制
摘要:基于低影响开发(LID)模式建立现代城市雨水控制利用技术体系,实现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和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补给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开发建设;城市;控制
一、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低影响开发(LID)是近年来城市雨水控制领域重要的发展趋势。主要源于其核心理念,即最大限度的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强调在源头产流汇流面的小型措施来减少雨水径流产生量,实现“开发后径流量产生不大于开发前”的目标。与传统的雨水系统相比,低影响开发更强调在源头上进行产流控制,维持开发场地区域的水文特征不变,低影响开发模式与传统雨水控制技术比较见表1-1。
综上所述,庄河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推行城市低影响开发模式,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
二、低影响开发(LID)模式雨水控制利用技术
LID模式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措施包括雨水生物滞留设施系统、雨水渗透设施系统和雨水贮留设施系统三个系统组
成。其中生物滞留系统包括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技术;雨水渗透系统包括渗透地面、渗透管渠、渗透井、渗透池(塘);雨水贮留系统包括屋面蓄水系统、地面蓄水系统、地下砾石蓄水。
2.1具体措施
庄河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修建蓄水池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
2.1.1生物滞留系统
1、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指绿地低于周边地面的绿地,使周围地面径流流入绿地,利用绿地良好的入渗性能增加入渗量,减少排水,涵养水分。
具体措施如下:
(1)下凹式绿地设置在人行道两侧、城市道路绿化带、公园与广场绿化。
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区设计和建造时,要调整合理的路面高程、绿地高程、雨水口坎高程的关系,使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而且雨水口坎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路面高程,降雨后的雨水径流都进入绿地,经绿地蓄渗后,多余的雨水径流才从雨水口流走。
现状黄海大街、建设大街、新华路、二环路道路绿化带已经形成,总长度约为22km。采用围埂将绿地围起来,适
当降低绿地高程,把周围地面径流尽可能的引入绿地,经绿地蓄渗后溢出排走。
到2030年,城市绿地总面积约为40km2,规划下凹式绿地面积约为16.1 km2,占城市总绿地面积的40.25%。
(2)城市新建小区在建设中要推广使用下凹式绿地,有绿地指标的住宅小区,绿地中须有一半以上是下凹式绿地。
(3)绿地下凹深度确定为5-10cm。研究显示,下雨时,下凹5-10cm的绿地,能保证150mm特大降雨时,雨水仍不会外溢,或是能消纳2倍于自身面积的较大降雨。
(4)绿地内的植物应选择耐旱耐淹的品种。
2、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雨水利用技术是一种以削减城市暴雨径流量、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控制面源源污染、调节建筑物温度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标的新技术。一般,绿色屋顶分为拓展型屋顶、半密集型屋顶、密集型屋顶3种类型。具体情况见表2-1。
绿色屋顶可以使屋面径流系数减小到0.3,有效地削减雨水径流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几率。在庄河市未来城市建设中,大型单体建筑物要推行使用绿色屋顶技术。
2.1.2雨水渗透设施系统
1、渗透性路面铺装
渗透地面是路面各层均具有较大孔隙率,雨水可通过面层下渗。透水路面一般的组成部分分为3部分:面层、基层和垫层。按照面层的铺装不同又分为透水性混凝土路面和透水砖路面。
具体措施如下:
(1)新区开发时中,透水性材料应用于城市道路人行道、广场、公园、闹市区内的停车场、步行街、小区使用,小区内透水性路面面积不低于总硬化铺装面积的40%。
到2030年,城市道路广场面积约为20.40 km2,规划可渗透地面约为8 km2,占总硬化路面比例的40%。
(2)渗透性铺装路面因其渗透性,应避免建在有高度污染的区域,如加油站、化工厂、高污染材料仓库的附近;因其结构特点,承载能力较普通路面差,不适用于有大型车辆通过的快速车道。交通繁忙的路段宜采用普通路面,这些普通路面和渗透路面的结合系统可以很好的起到渗水作用而不影响道路的作用。
(3)渗透地面的渗透系数应大于1×104m/s,找平层和垫层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的。透水地面蓄水能力不宜低于重现期为2年的60mm降雨量。
2.1.3雨水贮留系统
地面蓄水池是利用已有的池塘、洼地或人工开挖建造地面蓄水池,也可以在绿地中挖池开渠建设地面蓄水池。蓄水
池四周与绿地相结合,这样不仅改善景观,而且有利于植物的蓄滞和渗透。
除城市规划的大型雨水调蓄设施以外,同时,住宅小区等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1万m2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等设施,每万m2硬化面积要配建不小于500m3的雨水调蓄设施;硬化面积不足1万m2以上的项目,则宜按一年一遇小时降雨,配建雨水利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