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直角三角形教案2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
4.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培养几何直观与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数学抽象与模型构建的能力;
3.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过程中,培养数据分析与数学运算的能力;
4.合作交流、探讨全等判定方法,提升学生沟通与合作的核心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基本概念。直角三角形全等是指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和角完全相同。这种判定是几何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将展示如何使用SAS、ASA、AAS判定法来确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首先,关于教学导入,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似乎不太感冒,可能是因为例子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寻找更合适的导入方式。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SAS、ASA、AAS判定方法的理解程度不一。有些学生能迅速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此感到困惑。针对这一点,我采取了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加深他们对这些判定方法的理解。

北师大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 1.2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案

北师大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 1.2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案

1.2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内容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1.经历猜想、操作、观察、证明等活动,获得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并运用“斜边、直角边”定理解决问题.2.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关注证明过程及其表达的合理性.知识目标1.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2.会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教学难点会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主要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二、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问题1 :我们学过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问题2 :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组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呢?师生活动: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师追问: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是直角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问题:如果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即∠B=∠E = 90°,且AC = DF,BC = EF,现在能判定△ABC≌△DEF吗?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意图:教学时,如果有学生提出仿照七年级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方法,通过赋予两边特殊值、画直角三角形、与同伴所画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出结论,教师也应给予鼓励,同时,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考虑用尺规一般作出直角三角形,从而转入下面“做一做”环节.做一做: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知:如图,线段a,c (a<c),直角α.求作:Rt△ABC,使∠C = ∠α,BC = a,AB = c.(1) 先画∠MCN=∠α=90°.(2) 在射线CM上截取CB=a.(3) 以点B为圆心,线段c的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CN于点A.(4) 连接AB,得到Rt∠ABC.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在纸上画图,然后小组交流想法,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最终派代表对问题进行讲解.验证结论:已知:如图,在∠ABC与∠A′B′C′ 中,∠C′ =∠C = 90°,AB = A′B′,AC = A′C′.求证:∠ABC∠∠A′B′C′证明:在∠ABC中,∠∠C=90°,∠ BC2=AB2-AC2 (勾股定理).同理,B'C' 2=A'B' 2-A'C' 2.∠AB=A'B',AC=A'C',∠ BC=B'C'.∠ ∠ABC∠∠A'B'C'( SSS ) .归纳总结;“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几何语言:设计意图:1.掌握三角形的尺规作图,从实践中体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操作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斜边、直角边”可以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而且也让学生较好地感悟到“斜边、直角边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规范证明过程的书写格式.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定理的发现、提出和证明的全过程,感受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紧密联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HL”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典例精析例1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 = BD. 求证BC = AD.证明:∠ AC∠BC,BD∠AD,∠∠C与∠D都是直角.在Rt∠ABC和Rt∠BAD中,AB = BA,AC = BD.∠ Rt∠ABC∠Rt∠BAD (HL).∠ BC = AD.师生活动:教师给出例题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同时分别选派四名同学上黑板演算. 教师巡视,对学生演算过程中的失误及时予以指正,最后师生共同评析.变式1:如图,∠ACB=∠ADB=90°,要证明∠ABC ∠∠BAD,还需一个什么条件?把这些条件都写出来,并在相应的括号内填写出判定它们全等的理由.(1) AD=BC( HL )(2) BD=AC( HL )(3) ∠DAB=∠CBA( AAS)(4) ∠DBA=∠CAB( AAS)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问题,老师针对有问题的给与解释,或者大家一起探讨错误的原因.例2 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斜边、直角边”定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形成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等,两个滑梯的倾斜角∠B和∠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学时,给几分钟时间先让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在学生出现思维盲区时,教师给予详细分析,边讲边演示,在思维的激烈碰撞过程中,逐渐形成对“HL”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练一练1.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若AD=AF,AC=AE,求证:BC=BE.证明:∠ 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且AD=AF,AC=AE,∠ Rt∠ADC ∠ Rt∠AFE (HL).∠ CD=EF.∠ AD=AF,AB=AB,∠ Rt∠ABD∠Rt∠ABF (HL).∠ BD=BF.∠ BD-CD=BF-EF,即BC=BE.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1. 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 )A.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 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 两个锐角对应相等2.如图,∠ABC中,AB = AC,AD是高,则∠ADB与∠ADC(填“全等”或“不全等”),依设计意图: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巩固所学的“斜边、直角边”定理.设计意图:规范使用“HL”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在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要防止学生使用“SSA”来证明.设计意图:考查对使用“HL”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使用条件的理解.据是(用简写法).3.如图,在∠ABC中,已知BD∠AC,CE∠AB,BD = CE.求证:∠EBC∠∠DCB.能力拓展4. 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AC=10 cm,BC=5 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Q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设计意图:考查对使用“HL”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使用条件的运用.板书设计1.2.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几何语言:课后小结。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特点。

2.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常见的定理。

3. 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材: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教材内容。

2. 教具:黑板、白板、笔、直尺、三角板。

三、教学步骤与内容Step 1 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张三角形图片,引起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好奇和兴趣。

2. 引发思考:提问学生,你们对直角三角形有什么认识?Step 2 定义直角三角形1. 引导学生观察:通过黑板上绘制一个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如边长、角度等。

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并逐步引导出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3. 确定定义:引导学生共同归纳,直角三角形是指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90度的三角形。

Step 3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 概念解释:教师解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指直角三角形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2. 理论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推理,帮助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a. 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斜边的长度。

b. 性质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一个角的余角等于另一个角。

c. 性质3: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两条直角边中最长的边。

Step 4 直角三角形的定理1. 概念解释:教师解释直角三角形的定理是指从直角三角形性质推导出的具体结论。

2. 定理1:勾股定理a. 呈现定理:通过黑板上的直角三角形图形,教师呈现勾股定理的表达方式:a² + b² = c²。

b. 解释定理:教师解释勾股定理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c. 引导学生:教师通过恢复课前知识和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逻辑推导过程。

3. 定理2:斜边上的高定理a. 呈现定理:通过黑板上的直角三角形图形,教师呈现斜边上的高定理的表达方式:h = a * b / c。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2章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4课时)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2章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4课时)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4课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探究、归纳、交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4课时,共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教学难点】熟练选择判定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圆规等。

学生:三角尺、直尺、圆规。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明去公园玩,在公园看到了如下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小明说只要测量出左边滑梯AB的长度就可以知道右边滑梯有多高了,小明的说法正确吗?(出示课件2-4)(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教师问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出示课件6)学生回答:SSS、SAS、AAS、ASA教师提出问题:前面学过的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出示课件7)教师问2: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外,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出示课件8)(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并思考回答:分析:1.再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就可用“AAS”或“ASA”证全等了.2.再满足两直角边对应相等,就可用“SAS”证全等了.教师问3:那么,如果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学生不能作肯定回答,经过小组讨论,只能作出猜测:可能全等.教师讲解:现在不要求马上给出结论.看看通过动手探究,你是否能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我们用Rt△表示.教师问4:如图,已知AC=DF,BC=EF,∠B=∠E,△ABC≌△DEF 吗?(出示课件9)学生讨论并回答:证明三角形全等不存在SSA定理.所以一般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师问5:如果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即∠B=∠E=90°,且AC=DF,BC=EF,现在能判定△ABC≌△DEF吗?(出示课件10)我们完成下边的问题:思考: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放到Rt△ABC 上,看看它们是否全等.(课件出示11-14,师生一起看题)(学生独立探究,动手作图)分析:画法直接由教师给出,而不安排学生画出,是考虑学生画图有一定的难度,况且作图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问6:Rt△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学生回答:是要求作的三角形.教师问7:画好后,把Rt△A′B′C′剪下,放到Rt△ABC上,看它们全等吗?学生动手做后回答:全等.教师问8:这样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学生回答:有一条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师板书: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5)“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几何语言:在Rt△ABC和Rt△ A′B′C′ 中,AB=A′B′,BC=B′C′,∴Rt△ABC ≌ Rt△ A′B′C′ (HL).警示注意:(1)一是“HL”是仅适用于Rt△的特殊方法;二是应用“HL”时,虽只有两个条件,但必须先有两个三角形是Rt△的条件.(2)“SSA”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但是“边边”指的是斜边和一直角边,而“角”指的是直角.例1:如图,AC⊥BC,BD⊥AD,AC﹦BD.求证:BC﹦AD.(出示课件17)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证明:∵ AC⊥BC,BD⊥AD,∴∠C与∠D 都是直角.在Rt△ABC 和Rt△BAD 中,AC=BD .∴Rt△ABC≌Rt△BAD (HL).∴ BC﹦AD.例2: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果AD=AF,AC=AE. 求证:BC=BE.(出示课件2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且AD=AF,AC =AE,∴Rt△ADC≌Rt△AFE(HL).∴CD=EF.∵AD=AF,AB=AB,∴Rt△ABD≌Rt△ABF(HL).∴BD=BF.∴BD-CD=BF-EF. 即BC=BE.总结点拨:(出示课件23)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例3: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个滑梯的倾斜角∠B和∠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在Rt△ABC和Rt△DEF中,BC=EF,AC=DF .∴Rt△ABC≌Rt△DEF (HL).∴∠B=∠DE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DEF+∠F=90°,∴∠B+∠F=90°.(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9-34)1. 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2. 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CE⊥AB于点E ,AD、CE交于点H,已知EH=EB=3,AE=4,则CH的长为()A.1 B.2 C.3 D.43.如图,△ABC中,AB=AC,AD是高,则△ADB与△ADC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_(用简写法).4. 如图,在△ABC中,已知BD⊥AC,CE ⊥AB,BD=CE.求证:△EBC≌△DCB.5. 如图,AB=CD, BF⊥AC,DE⊥AC, AE=CF.求证:BF=DE.6. 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AC=10cm,BC=5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Q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参考答案:1.D2.A3. 全等HL4. 证明:∵BD⊥AC,CE⊥AB,∴∠BEC=∠BDC=90 °.在Rt△EBC 和Rt△DCB 中,CE=BD,BC=CB .∴Rt△EBC≌Rt△DCB (HL).5. 证明: ∵ BF⊥AC,DE⊥AC,∴∠BFA=∠DEC=90 °.∵AE=CF,∴AE+EF=CF+EF.即AF=CE.在Rt△ABF和Rt△CDE中,AB=CD,AF=CE.∴Rt△ABF≌Rt△CDE(HL).∴BF=DE.6. 解:(1)当P运动到AP=BC时,∵∠C=∠QAP=90°.在Rt△ABC与Rt△QPA中,∵PQ=AB,AP=BC,∴Rt△ABC≌Rt△QPA(HL),∴AP=BC=5cm;(2)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在Rt△ABC与Rt△QPA中,∵PQ=AB,AP=AC,∴Rt△QAP≌Rt△BCA(HL),∴AP=AC=10cm,∴当AP=5cm或10cm时,△ABC才能和△APQ全等.(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直角三角形“HL”判定方法2.灵活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来解决问题(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2.3)教材48页到49页的相关内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优质课教案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优质课教案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勾股定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教学重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已知树高6米,在树梢上有一猫头鹰,猫头鹰从树梢斜飞落地抓老鼠,落点与树根相距8米,那么猫头鹰至少飞过多少米?二、探究定理(一)画一画:让学生动手画一个直角边长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二)做一做1.如图,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作三个正方形,探究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正方形P Q R面积91625思考:(1)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多少?你是怎么求的?(2)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满足一个什么等式?(3)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那么它们的面积用边长代入得到一个什么等式?(4)我们前面说过: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较短的直角边叫勾,较长的直角边叫股,斜边叫弦,那么勾股弦之间满足一个什么等式?2.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也满足勾2+股2=弦2吗?(三)议一议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四)猜一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即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有a2+b2=c2过渡语:猜想的结论是否正确须经过严格论证。

《直角三角形(2)》教案 (公开课)2022年

《直角三角形(2)》教案 (公开课)2022年

2.直角三角形〔二〕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本章的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推论,在本节课要掌握这个定理的证明以及利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还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后一局部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局部内容,凸显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

在探索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的同时,进一步稳固命题的相关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知识目标:①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②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①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开展演绎推理能力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第二环节: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复习提问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2.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

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

那么我们能否通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在△ABC 中, AB=AC .求证:∠B=∠C .证明:过A 作AD ⊥BC ,垂足为C ,∴∠ADB=∠ADC=90°又∵AB=AC ,AD=AD ,∴△ABD ≌△ACD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

质疑点在于“在证明△ABD ≌△ACD 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可以画图说明.(如以下列图在ABD 和△ABC 中,AB=AB ,∠B=∠B ,AC=AD ,但△ABD 与△ABC 不全等)〞 .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

《三角形 第2课时》教案精品 2022年华师大版八下数学

《三角形 第2课时》教案精品 2022年华师大版八下数学

9.1 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概念,并会用数学式子表示.2.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画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折等实践活动操作过程,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及创新精神.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应用和自主探究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应用.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 E是BC的中点.那么△ABE与△ACE的面积相等,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学说明】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如下列图,过顶点A作△ABC边BC的垂线,垂足为D,线段AD就是△ABC的一条高;取△ABC边BC的中点E,连结AE,线段AE就是△ABC的一条中线;作△ABC的内角∠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F,线段BF就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显然,△ABC有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高.2.〔1〕下面给出了三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分别在这三个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高.〔2〕把锐角三角形换成直角三角形后,试一试.〔3〕把锐角三角形换成钝角三角形后,试一试.【归纳结论】1.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部,并且都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两条高位于三角形的外部且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三角形外一点.【教学说明】使学生通过画、折等实践操作,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概念和交点情况,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的规律,表达了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3.如下列图,在△ABC中,∠ACB=90°,把△ABC沿直线AC翻折180°,使点B 落在点B′的位置,那么线段AC是( )′上的中线′上的高C.∠BAB′的角平分线4.如图,△ABC中,AD是角平分线,BE是中线,指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5.如图,∠ACE=∠BCE,BD=CD,指出图中三角形的特殊线段.6.如图,把以下条件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1)AD是△ABC的高;(2)BE是△ABC的角平分线;(3)CF是△ABC的中线.7.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周长为14cm,BD是AC边上的中线,△ABD比△BCD周长长4cm,求△ABC各边长.【教学说明】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4.解:相等的线段有:AE=CE相等的角有:∠BAD=∠DAC.5.解:CE是△ABC的角平分线.AD是△ABC的中线.ED是△EBC的中线.CF是△ACD的角平分线6.解:(1)AD⊥BC,∠ADB=∠ADC=90°;(2)∠ABE=∠CBE=12∠ABC,或∠ABC=2∠ABE=2∠CBE;(3)AF=BF=12AB,或AB=2AF=2BF.7.解:如图,设AD=x,那么DC=x,AB=2x.设BC=y.由题意可以列方程:解之得:x=3,y=2所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AC=2x=6cm,BC=y=2cm.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学生自主小结,交流在本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可能存在的困惑,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课堂小结.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教材第76页“练习〞.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五、教学反思课堂上通过同学们在画图等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对此内容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开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层层设问,启发诱导,设计适当的铺垫,让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探究,而不是代替他们思考,并鼓励探究多种不同问题,使探究过程活泼起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更大的收获.第二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习目标】1、探索并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2、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边长度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知识准备】1、勾股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是3和4,那么斜边长是.3、直角三角形其中两边的长分别为5㎝和3㎝,那么第三边的长是_________.【自学提示】一、自学教材第56页-57页例1内容,完成以下题目:〔一〕“实验与探究〞局部:1、长度为12单位的细绳首尾相接围成的△ABC 的三边的长分别为:〔图上标出即可〕2、该△ABC 的长22b a +2c 〔填“=〞或“≠〞〕3、你用三角尺或量角器检验可知∠B90°,所以该△ABC 是三角形.4、图7-15中,最长为13单位的边所对角的度数为,所以该△也是.5、结合图7-16,利用勾股定理和SSS 可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1、判断由线段a ,b ,c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15=a ,8=b ,17=c ;〔2〕x 2,x 3,x 4.2、如果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同时扩大到原来的n 倍,得到的新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吗?【问题积累】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疑问?【共同释疑】(用多媒体出示)1、ABC Δ的三边分别a,b,ca=22n m -,b=2mn,c=22n m +(m>n,m,n 是正整数),ABC Δ是直角三角形吗?说明理由.2、例2〔该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多少?〕【当堂测试】1、如果三条线段长a ,b ,c 满足222b c a -=,其中最长的边为,最长的边所对角的度数为,该三角形是三角形.2、有6根细木棒,它们的长度分别是2,4,6,8,10,12,从中取出三根首尾顺次连接搭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三根细木棒的长度分别是〔〕A 、2,4,8B 、4,8,10C 、6,8,10D 、8,10,123、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4,5,试判断该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4、如下列图,点D 是ABC Δ上的一点,假设AB=10,AD=8,AC=17,BD=6,求BC 的长.。

【公开课教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公开课教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重点)2.经历探究“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类型一】 应用“HL ”证明三角形全等如图,已知∠A =∠D =90°,E 、F 在线段BC 上,DE 与AF 交于点O ,且AB =CD ,BE =CF .求证:Rt △ABF ≌Rt △DCE .解析:由题意可得△ABF 与△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由BE =CF 可得BF =CE ,然后运用“HL ”即可判定Rt △ABF 与Rt △DCE 全等.证明:∵BE =CF ,∴BE +EF =CF +EF ,即BF =CE .∵∠A =∠D =90°,∴△ABF 与△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在Rt △ABF和Rt △DCE 中,∵⎩⎪⎨⎪⎧BF =CE ,AB =CD ,∴Rt △ABF ≌Rt △DCE (HL). 方法总结:利用“HL ”判定三角形全等,首先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找出对应的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即可.【类型二】 利用“HL ”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已知AD ,AF 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 的高,如果AD =AF ,AC =AE .求证:BC =BE .解析:根据“HL ”证Rt △ADC ≌Rt △AFE ,得CD =EF ,再根据“HL ”证Rt △ABD ≌Rt △ABF ,得BD =BF ,最后证明BC =BE .证明:∵AD ,AF 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 的高,且AD =AF ,AC =AE ,∴Rt △ADC ≌Rt △AFE (HL).∴CD =EF .∵AD =AF ,AB =AB ,∴Rt △ABD ≌Rt △ABF (HL).∴BD =BF .∴BD -CD =BF -EF .即BC =BE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类型三】 利用“HL ”证明角相等如图,AB ⊥BC ,AD ⊥DC ,AB=AD ,求证:∠1=∠2.解析:要证角相等,可先证明全等.即证Rt △ABC ≌Rt △ADC ,进而得出角相等.证明:∵AB ⊥BC ,AD ⊥DC ,∴∠B =∠D =90°,∴△ABC 与△ACD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ABC 和Rt △ADC 中,∵⎩⎪⎨⎪⎧AB =AD ,AC =AC ,∴Rt △ABC ≌Rt △ADC (HL),∴∠1=∠2.方法总结:证明角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类型四】 利用“HL”解决动点问题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 =90°,AC =20,BC =10,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线段AC 和过点A 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M 上运动,且点P 不与点A ,C 重合.那么当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才能使△ABC 与△APQ 全等?解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①Rt △APQ ≌Rt △CBA ,此时AP =BC =10,可据此求出P 点的位置.②Rt △QAP ≌Rt △BCA ,此时AP =AC ,P 、C 重合,不合题意.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可知:①当P 运动到AP =BC 时,∵∠C =∠QAP =90°,∴在Rt △ABC 与Rt △QP A 中,AP =BC ,PQ =AB ,∴Rt △ABC ≌Rt △QP A (HL),即AP =BC =10;②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AP =AC ,不合题意.综上所述,当点P 运动到距离点A 为10时,△ABC 与△APQ 全等.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本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类型五】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如图,CD ⊥AB 于D 点,BE ⊥AC于E 点,BE ,CD 交于O 点,且AO 平分∠BAC .求证:OB =OC .解析:已知BE ⊥AC ,CD ⊥AB 可推出∠ADC =∠BDC =∠AEB =∠CEB =90°,由AO 平分∠BAC 可知∠1=∠2,然后根据AAS 证得△AOD ≌△AOE ,△BOD ≌△COE ,即可证得OB =OC .证明:∵BE ⊥AC ,CD ⊥AB ,∴∠ADC =∠BDC =∠AEB =∠CEB =90°.∵AO 平分∠BAC ,∴∠1=∠2.在△AOD 和△AOE 中,∵⎩⎪⎨⎪⎧∠ADC =∠AEB ,∠1=∠2,OA =OA ,∴△AOD ≌△AOE (AAS),∴OD =OE .在△BOD 和△COE 中,∵⎩⎪⎨⎪⎧∠BDC =∠CEB ,OD =OE ,∠BOD =∠COE ,∴△BOD ≌△COE (ASA).∴OB =OC .方法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HL ”外,还有SSS 、SAS 、ASA 、AAS.三、板书设计 1.作直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将其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此外,还要注重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第2课时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及作图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重点)2.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的垂直平分线.一、情境导入现在有A、B、C三个新建的小区,开发商为了方便业主需求,打算在如图所示的区域内建造一座购物中心,要求购物中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你能帮购物中心选址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类型一】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求角度如图,在△ABC中,∠BAC=110°,点E、G分别是AB、AC的中点,DE⊥AB交BC于D,FG⊥AC交BC于F,连接AD、AF.求∠DAF的度数.解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 +∠C,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得出AD=BD,AF=CF,推出∠BAD=∠B,∠CAF=∠C,即可求出答案.解:在△ABC中,∵∠BAC=110°,∴∠B+∠C=180°-110°=70°.∵E、G 分别是AB、AC的中点,DE⊥AB,FG⊥AC,∴AD=BD,AF=CF,∴∠BAD=∠B,∠CAF=∠C,∴∠DAF=∠BAC-(∠BAD+∠CAF)=∠BAC-(∠B+∠C)=110°-70°=40°.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类型二】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求线段如图,在△ABC 中,AB =AC ,∠A =120°,BC =8cm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M ,交AB 于点D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N ,交AC 于点E ,求MN 的长.解析:首先连接AM ,AN ,在△ABC 中,AB =AC ,∠A =120°,可求得∠B =∠C =30°.又由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M ,交AB 于点D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N ,交AC 于点E ,易得△AMN 是等边三角形,继而求得答案.解:连接AM ,AN ,∵在△ABC 中,AB =AC ,∠A =120°,∴∠C =∠B =30°.∵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M ,交AB 于点D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N ,交AC 于点E ,∴AN =CN ,AM =BM ,∴∠CAN =∠C =30°,∠BAM =∠B =30°,∴∠ANM =∠AMN =60°,∴△AMN 是等边三角形,∴AM =AN =MN ,∴BM =MN =CN .∵BC =8cm ,∴MN =83cm.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类型三】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某公园有海盗船、摩天轮、碰碰车三个娱乐项目,现要在公园内建一个售票中心,使得三个娱乐项目所处位置到售票中心的距离相等,请在图中确定售票中心的位置.解析:由三个娱乐项目所处位置到售票中心的距离相等,可得售票中心是海盗船、摩天轮、碰碰车三个娱乐场组成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解:如图,①连接AB ,AC ,②分别作线段AB ,AC 的垂直平分线,两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 ,则P 即为售票中心.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探究点二:作图已知线段c ,求作△ABC ,使AC =BC ,AB =c ,AB 边上的高CD =12c.解析:由题意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高把底边垂直平分,且高等于底边长的一半.解:作法:1.作线段AB =c ; 2.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EF ,交AB 于D ;3.在射线DF 上截取DC =12c ,连接AC ,BC ,则△ABC 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方法总结:已知底边长作等腰三角形时,一般可先作底边的垂直平分线,再结合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确定另一个顶点的位置.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作图本节课学习了用尺规作三角形,作图时要学会分析.一般先画一个满足题目已知条件的草图,有时结合基本作图和已知条件可作一个与求作三角形相关联的三角形,然后应用有关条件结合基本作图作出其余的图形.。

中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教案

中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教案
中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中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12.2节,主要围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特别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HL)展开。具体内容包括:
1.理解全等角形的基本概念;
2.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HL);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斜边直角边定理(HL)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挑战。在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意识到,原来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还不够熟悉,尤其是在斜边直角边定理(HL)的应用上。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与数学抽象能力,通过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探讨,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HL),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直观想象与空间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深入认识;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和直观的图形来解释斜边直角边定理(HL)。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个定理仍然难以消化。因此,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进行了实验操作,希望他们能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理解。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在理解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于是,我及时给予了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澄清概念,解决问题。在成果分享环节,我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案 (公开课获奖)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案 (公开课获奖)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目标1.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提问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指出图中各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并说明通过怎样的变换能使它们完全重合: 图(1)图(1)中:△ABD≌△ACE,AB 与AC 是对应边; 图(2) 图(2)中:△ABC≌△AED,AD 与AC 是对应边. 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Ⅰ的内容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全等三角形具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那么,怎样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也就是说,具备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能全等?是否需要已知“三条边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现在我们用图形变换的方法研究下面的问题:如图2,AC 、BD 相交于O ,A O 、BO 、CO 、DO 的长度如图所标,△ABO和△CDO是否能完AD CEBDCABE全重合呢?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AO=CO,∠AOB=∠COD,BO=DO.如果把△OAB绕着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因为OA=OC,所以可以使OA与OC重合;又因为∠AOB=∠COD,OB=OD,所以点B与点D重合.这样△ABO与△CDO就完全重合.(此外,还可以图1(1)中的△ACE绕着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CAB的度数,也将与△ABD重合.图1( 2)中的△ABC绕着点A旋转,使AB与AE重合,再把△ADE沿着AE(AB)翻折180°.两个三角形也可重合)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需要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而且,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们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不妨按上述条件画图并作如下的实验:(1)读句画图:①画∠DAE=45°,②在AD、AE上分别取 B、C,使 AB=3.1 cm,AC=2.8 cm.③连接BC,得△ABC.④按上述画法再画一个△A'B'C'.(2)把△A'B'C'剪下来放到△ABC上,观察△A'B'C'与△ABC是否能够完全重合?3.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三、例题与练习1.填空:(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2、例1 已知:AD∥BC,AD=CB(图3).求证:△ADC≌△CBA.问题:如果把图3中的△ADC沿着CA方向平移到△ADF的位置(如图5),那么要证明△ADF≌ △CEB,除了AD∥BC、AD=CB的条件外,还需要一个什么条件(AF=CE或AE=CF)?怎样证明呢?例2 已知:AB=AC、AD=AE、∠1=∠2(图4).求证:△ABD≌ △ACE.四、小结: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五、作业:1.已知: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 E≌△ACF.2.已知: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 AF=CE,BE∥DF,BE=DF.求证:△ABE≌△CDF.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1))1)(1(yx x 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DCA BD CABDCA BBD=BC=AD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D C A B∠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 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EDCA B P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三、例题分析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备课资料参考练习1.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A.某一条边上的高B.某一条边上的中线C.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D.某一个角的平分线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A.80°B.20°C.80°和20°D.80°或50°答案:1.C 2.C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则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6 cm和6 cm.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二、课堂引入 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 (教科书)例7 计算 [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1.计算:(1))1)(1(y x x y x y +--+(2)22242)44122(aa 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 z y x ++⋅++)111( 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 (3)3 五、1.(1)22y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直角三角形性质和判定2教案第2课时勾股定理练习(新湘教版)

直角三角形性质和判定2教案第2课时勾股定理练习(新湘教版)
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
AC = +
因为AC= ≈2.236
因此AC木板宽,所以木板从门框内通过
三.结
师生小结
四.用
1.一架25分米长的梯子,斜立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足距离墙底端7分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那么梯足将滑动
2.山坡上两株树木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米,则这两株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米,水平距离是米。
5.作业P13练习1、2题
2.有一个边长为1米正方形的洞口,想用一个圆形盖去盖住这个洞口,则圆形盖半
(二)、例题
课件出示例1分析:
⑴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即门框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⑵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图中标字母的线段哪条最长?
⑶指出薄木板在数学问题中忽略厚度,只记长度,探讨以何种方式通过?
⑷转化为勾股定理的计算,采用多种方法。
2题图3题图5题图
3、如图12米高的电线杆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定,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是。
4、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求旗杆的高度
5、如图,原计划从A地经C地到B地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后因技术攻关,可以打隧道由A地到B地直接修建,已知高速公路一公里造价为300万元,隧道总长为2公里,隧道造价为500万元,AC=80公里,BC=60公里,则改建后可省工程费用是多少?
2.小明和爸爸妈妈十一登香山,他们沿着45度的坡路走了500米,看到了一棵红叶树,这棵红叶树的、阅读教材P12至P13页;2、完成自主学习;3、并找出你存在的疑难,并用红笔标记。
(一)、1、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C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使AC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

12.2.4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12.2.4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课题:12.2.4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2)能够合理选择恰当的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来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证明、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理性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与交流,解决一些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

【学习难点】灵活应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探究、讨论、归纳法【教学准备】直角三角形板、两张透明纸、圆规直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预习提纲教案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简写成“”或“”).2.如图,△ABC中,AB=AC,AD是高,则△ADB与△ADC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3.略.4.课后练习题……(略).教案一、情境导入、目标引领(时间:5分钟)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2、这些方法能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吗?3、思考: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外,还要添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呢?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可以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SSS 、SAS、ASA、AAS。

只要添加一边一锐角或两直角边分别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

4.问题: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间:10分钟)探究:动手画一画(小组比较)1.任意画出一个Rt△ABC,∠C=90°,再画一个Rt△A´B´C´,使得∠C´= 90°,B´C´=BC,A´B´= AB。

教案: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二课时)刘新旺

教案: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二课时)刘新旺

abcB CA铅直线视线仰角 俯角视线 春来初中集体备课教学案春来初中集体备课教学案年级年级九科别科别 数学数学周次周次月 日主备课人主备课人刘新旺刘新旺课题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二课时)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道方向角、方位角、坡角、坡比(坡度)的意义. 2. 能将有关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 培养严谨致学的学习态度. 二、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抽象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间的关系. 四、 教具准备:课件教具准备:课件 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一)知识回顾: 1.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由已知两元素(必有一边)求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1)三边之间的关系: a 2+b 2=c 2(勾股定理);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A + ∠ B = 90º;(3)边角之间的关系: sinA =a ccosA =b ctanA =a b3、仰角和俯角、仰角和俯角 在进行测量时,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 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65°34°PCA 30° 45° BOA(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一位)?900的角,叫BADF60°30°i=1:1.5 .问:根据定义,你能用坡度来刻画斜坡的倾斜、即陡的程度吗? 楼厅比楼外的地面高0.4米,求残疾人通道的坡度与坡角 (角,其他近似数取四位有效数字). hLa()222223AD D Fx x x--=A F 3tan 30x=31:1.6 2.8 1.2).米22223.20.4AB BC --AD6mα βi =1:3i =1:1.5 B F =2269117313+=»。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案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案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案直角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本教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应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以下是本教学案的内容安排:引言:教师简要介绍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引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引言部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

性质一: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为直角(90度)的三角形。

教师向学生介绍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在视觉上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形状。

性质二:勾股定理教师向学生引入勾股定理的概念,并解释为何直角三角形中恒成立。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个实例,以及演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性质三: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教师介绍直角三角形的特殊边长关系,包括斜边长度与直角边长度的关系,以及两直角边长度之间的关系。

性质四:三角形的角度关系教师向学生介绍直角三角形中角度的关系,包括直角边与斜边和另一直角边的角度关系。

性质五:特殊直角三角形教师介绍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45-45-90三角形和30-60-90三角形,并分别讲解它们的边长比例和角度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特殊直角三角形。

应用示例:教师提供几个具体应用示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示例可以涉及房屋设计、地理测量等方面,以增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本教学案通过逐步引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逐渐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通过清晰的表述和整洁美观的排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直角三角形》教案 (同课异构)2022年冀教版 (2)

《直角三角形》教案 (同课异构)2022年冀教版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边长的平方等等量关系来识别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 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常见的勾股数.〔二〕能力目标1.经历由边的数量关系识别直角三角形的探索过程,提高合情推理和试验验证的能力.2. 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拟,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三〕情感目标1.在有关活动中开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2.提高由数学知识探究与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并从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准确〖教学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判别条件解题时〔即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到达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1.自学:阅读课本P83~P84,试着做一做本节练习,提出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鼓励提问〕.“勾股数〞的有关资料二、师生互动〔一〕一起交流课本P83 的“一起探究〞与例题1.你用12根火柴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能摆出几种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共摆出3种,边长分别是:2,5,5;3,4,5;4,4,4思考:如果火柴的长度为1,那么〔1〕图中哪个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关系? 〔2〕其中哪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请你用量角器进行度量,验证你的判断。

2.小活动:〔1〕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边长分别为5cm ,12cm ,13cm 。

〔2〕边长5,12,13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2251213+=〕〔3〕用量角器度量这个三角形内角,它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思考:通过以上我们的试验,我们可否知道怎样由边的关系识别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呢?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 、b 、c 满足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1.2.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三角板和尺子测量并验证勾股定理。
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学习并掌握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包括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方法。
本节课将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提高其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1.2.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如测量墙壁的角度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奥秘。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们自主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疑问。这种方法有助于巩固知识点,也便于我发现学生们在学习中的盲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总结时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因此,我需要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解决问题时,思路不够开阔,容易陷入固定思维模式。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2.直角三角形(一)
探究3: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观察上面两个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前面的学习中还有类似的命题吗?
上面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了位置,即勾股定理的条件是第二个定理的结论,结论是第二个定理的条件.
在前面的学习中还有类似的命题吗?
【教学说明】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学生若出现语言上不严谨时,要先让这个疑问交给学生来剖析,然后再总结.
【归纳结论】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如果有些命题,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也是真命题,那么我们称它们为互逆定理.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1)四边形是多边形;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如果ab=0,那么a=0, b=0.
【分析】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应不会有什么困难,尤其是对以“如果……那么……”形式给出的命题,写出其逆命题较为容易,但对于那
些不是以这种形式给出的命题,叙述其逆命题有一定困难.可先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出逆命题.
解:(1)多边形是四边形.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原命题与逆命题同为真.
(3)如果a=0,b=0,那么ab=0.原命题是假命题,而逆命题是真命题.
2.如图,BA⊥DA于A,AD = 12,DC = 9,CA = 15,求证:BA∥DC.
证明:在△ADC中,AD = 12,DC = 9,CA = 15.
222,
=CA+DCAD∵.
∴△ADC是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
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AD⊥CD,
∵BA⊥DA,
∴BA∥DC.
3.某校把一块形状为直角三角形的废地开辟为生物园,如图5所示,∠ACB=90°,AC=80米,BC=60米,若线段CD是一条小渠,且D点在边AB上,已知水渠的造价为10元/米,问D点在距A点多远处时,水渠的造价最低?最低造价是多少?
解:当CD⊥AB时,CD最短,造价最低.
∵∠ACB=90°,AC=80,BC=60,
∴AB=100.
设AD=x,则BD=100-x.
∵在Rt△ADC与Rt△BDC中,
222222. CD=BC=AC-AD-BD,CD∴2222. =BC∴AC-BD-AD2222. )-x(=60100-x∴80-解得:x=64.
∴在Rt△ADC中,CD=48.
∴最低造价是:48×10=480(元).
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CD的长吗?
(提示:用面积法)
222.=.求证:,bAB=cac+b=,=°,=中,∠已知:如图,在△4.ABCC90BCaAC
三角形的证明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二)2.课题 1.2直角三角形(二)第2课时共2课时
1.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学教标目的符号感。

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重点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

难点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一. 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1.. 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2.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3..
呢?请证明你的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教学说明】. 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二..
”定理探究:“HL求′.BC=∠∠C′=90°,AB=A′′,BC=B′C′△△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
ABC≌Rt△A′′′CBRt证:△
222 (勾股定理)Rt证明:在△.ACABC中,=AB一BC222.)A'
△又∵在Rt勾股定理(B'C'一=A'B'A' C' 中,B' C' .AC=A'C'BC=B'C',AB=A'B'∴,Rt≌ABC△Rt∴.A'B'C' (SSS)△(这一定理可以简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归纳结论】.
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教学说明】讲解学生的板演,借此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和表达.分析命题的条件,既然其中一边和它所对的直角对应相等,那么可以把这两个因素总结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对应相等,于是直角三角形有自己的全等判定定理.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20例题
2.填空:如下图,Rt△ABC和Rt△DEF,∠C=∠F=90°.
(1)若∠A=∠D,BC=EF,则Rt△ABC≌Rt△DEF的依据是AAS.
(2)若∠A=∠D,AC=DF,则Rt△ABC≌Rt△DEF的依据是ASA.
(3)若∠A=∠D,AB=DE,则Rt△ABC≌Rt△DEF的依据是AAS.
(4)若AC=DF,AB=DE,则Rt△ABC≌Rt△DEF的依据是HL.
(5)若AC=DF,CB=FE,则Rt△ABC≌Rt△DEF的依据是SAS.
3.已知:Rt△ABC和Rt△A'B'C',∠C=∠C'=90°,BC=B'C',BD、B'D'分别是AC、A'C'边上的中线,且BD=B'D'. 求证:Rt△ABC≌Rt△
A'B'C'.
证明:在Rt△BDC和Rt△B'D'C'中,
∵BD=B'D',BC=B'C',
∴Rt△BDC≌Rt△B'D'C' (HL定理).
∴CD=C'D'.
又∵AC=2CD,A'C'=2C'D',
∴AC=A'C'.
∴在Rt△ABC和Rt△A'B'C '中,
,AC=A'C'°,C '=90∠C=,∠BC=B'C '∵.
∴Rt△ABC≌Rt△A'B'C(SAS).
4.如图,已知∠ACB=∠BDA=90°,要使△ACB≌△BDA,还需要什么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并证明.
解:AC=DB.
∵AC=DB,AB=BA,
∴△ACB≌△BDA(HL)
其他条件:CB=DA或四边形ACBD是平行四边形等.证明略.
【教学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公理和已学过的定理,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获得各种不同的答案.
5.如图,在△ABC≌△A'B'C'中,CD,C'D'分别分别是高,并且AC=A'C',
CD=C'D'.∠ACB=∠A'C'B'.求证:△ABC≌△
A'B'C'.
分析:要证△ABC≌△A'B'C',由已知中找到条件:一组边AC=A'C',一组角∠ACB=∠A'C'B'.如果寻求∠A=∠A',就可用ASA证明全等;也可以寻求∠B=∠B',这样就可用AAS;还可寻求BC=B'C',那么就可根据SAS……注意到题目中有CD、C'D'是三角形的高,CD=C'D'.观察图形,这里有三对三角形应该是全等的,且题目中具备了HL定理的条件,可证得Rt△ADC≌Rt△A'D'C',因此证明∠A=∠A' 就可行.
证明:∵CD、C'D'分别是△ABC、△A'B'C'的高(已知),
∴∠ADC=∠A'D'C'=90°.
在Rt△ADC和Rt△A'D'C'中,
AC=A'C'(已知),CD=C'D' (已知),
∴Rt△ADC≌Rt△A'D'C' (H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