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自然地理气候及材料概况(一)地形地貌四川全省地形大致以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面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小各约占一半。
川西高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四川盆地则几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土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此外,从行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市,但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入四川民居作统一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面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山,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谷探堑,地形变化大,地貌形态丰富。
盆地四周高山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米以上,北及东北为米仓山、大巴山,东为巫山,东南及南为武陵山、大娄山、西及西南为大凉山、大雪山、耶睐山,西北则是眠山、龙门山等山脉。
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
所以,自古即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白宫宾以上又称金沙江.白西北青藏高原而来,从西至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十余条文干流注入长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
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
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山地高原、草地湖79等淘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聚纷呈,自然景观中外称誉。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巴山蜀水,地灵人杰,成为四川山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生长的根基。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在民居建筑上形成了独特的特点与分类。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特色元素和分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理环境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势多为山地和高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形容四川为“天府之国”,即因其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而得名。
四川的地理环境为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四川的多山之地,使得四川民居常常出现独特的悬空建筑,以适应山地环境。
四川地理环境所带来的湿润气候,也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和防潮措施提出了特殊要求,使得四川民居在建筑材料和防潮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二、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四川民居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传统的川西土楼建筑、川北的“黄龙府”、川东的“瓦厂”、川南的“宅院”等等。
其中,以川西土楼建筑最为著名。
土楼建筑是四川的独特民居建筑之一,它采用传统的土木结构和石灰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和防潮性能。
土楼建筑通常由多层楼房组成,一层为家庭集聚之所,二层以上为住宅,最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干燥谷物。
土楼建筑在外观上常常呈现出雄伟壮观的特色,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力。
三、四川民居的特色元素1. 四合院:四川民居中常见的建筑形式是四合院,它的基本布局由正厅、次厅和庭院组成。
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注重庭院的利用,能够形成自然采光和通风的环境,同时也能形成家庭成员交流和社交的场所。
2. 前庭后院:四川民居的特点之一是前庭后院的布局,即民居前部为庭院,后部为院落。
这种布局形式能够使得户内户外空间的界限清晰,同时也便于家庭生活的组织和管理。
3. 塔楼:四川民居中常常出现塔楼,塔楼常常用于存放家族文物、家谱和祭祀祖先。
塔楼在建筑形式和外观上常常具有独特的特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四川民居的分类根据地理区域和建筑特点,四川民居可以分为川西土楼、川北民居、“黄龙府”、“瓦厂”和川南宅院等几个主要类型。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这也影响了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特点:1.川西藏南木结构的特点:四川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适应地震和山区多雨的气候条件。
川西藏南地区的木结构民居通常采用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以方便住户居住和日常生活。
2.川东平原的砖木结构:川东地区相对平原,土地肥沃,民居建筑通常采用砖木结构,以适应地理条件和改善住房质量。
3.耐震性强:四川地处地震带,因此四川民居一直注重耐震性。
传统的四川民居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以便在地震发生时提供更好的保护。
4.斗拱和剪刀撑:四川民居传统的屋顶通常采用斗拱和剪刀撑的结构,以增强屋顶的稳定性和耐震性。
5.丰富的装饰:四川民居装饰富丽而精美,常见的装饰有木雕、石雕、剪纸、彩绘等。
这些装饰物代表了四川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分类:1.川西藏南木结构民居:川西藏南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方便在多雨的气候中居住。
这些民居一般为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房屋外墙多使用木材和木板,屋顶采用石破、砖瓦等搭结构。
2.川东平原砖木结构民居:川东平原地区由于土地平坦,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以提高住宅的质量。
这些民居一般为两层楼,使用砖瓦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房屋结构更重视实用性和耐用性。
3.群体民居:四川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群体民居,它们通常由多户人家组成,具有共享的内部空间和设施,如天井、厨房和储物间等。
这种民居形式一直代表了四川人民的亲情观念和社区意识。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民居也出现在四川地区,但传统的四川民居依然是人们对家园的情感寄托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四川民居资料
四川民居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古老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在四川的乡村和城市,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四川民居,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代四川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传统四川民居的特点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特点而著称。
在建筑形式上,四川民居通常采用独特的四合院或者多进多层的布局,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常采用青瓦或茅草覆盖,整体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四川民居建筑材料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潮湿多雨,因此四川民居建筑多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木质结构既能够适应当地湿润的气候环境,又能有效抵御地震。
此外,四川民居中常采用石材来作为地基和墙体的材料,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传统的四川民居往往采用天然材料,保持了与自然的和谐。
四川民居的布局和风格四川民居在布局和风格上非常注重“四合五常六厅”的设计理念。
所谓“四合”,即院子四周建有房屋,院子中心留有空地,形成四合院布局。
而“五常”则指房屋中有前中后三间正房和两间辅房,呈叉字形排列,具有鲜明的层次感。
此外,“六厅”指正房内的分割,将房屋内部划分为前后廳、厅、厢房等区域,以满足家庭生活的不同需求。
整体布局上让四川民居显得宽敞、明亮且合理。
四川民居的装饰和风水四川民居在装饰方面注重雕刻和绘画,并融入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
门楣、梁头、柱子等处常常雕刻着狮子、龙凤等吉祥动物,寓意着家庭宁静和幸福。
在墙壁上,常常会见到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山水、人物、花卉等,既美化了家居环境,又寓意着吉祥如意。
在设计中,四川民居也十分重视风水,如“开门见山”、“背山靠水”等设计原则,让建筑更符合自然环境,为主人带来好运。
现代四川民居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四川民居逐渐演变为现代风格的建筑。
现代的四川民居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设计和科技元素,使建筑更加坚固、舒适、实用和美观。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摘要: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1.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2.四川民居的地形地貌影响3.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二、四川民居的分类1.四川民居的类型及特点2.四川民居的布局与结构3.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1.四川民居与当地民俗的关系2.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联系3.四川民居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分类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成都十二桥发现的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雏形。
四川民居在历史演变中,受到了地形地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以木材、砖石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竹子、土石等资源。
由于四川地处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因此木结构建筑在四川民居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四川民居还广泛采用砖石、竹子等材料,使得建筑外观朴实、经济实用。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四川民居的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
根据地域、气候、建筑材料等因素,四川民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成都平原地区民居:成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具有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严谨,以厅堂为中心,两侧设有卧室、书房等。
2.川南地区民居:川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民居建筑风格独特。
例如,自贡地区的盐商住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融合了川南民居与西方建筑元素。
3.川东地区民居:川东地区地势较高,民居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具有坚固、稳重的特点。
建筑外观多呈阶梯状,内部布局以厅堂为中心,周围设有卧室、厨房等。
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和民俗风情。
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多样,例如,川西民居以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为主要装饰手段,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们常说:“⾐⾷住⾏”,“住”在⼈们⽣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最多的⼀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然地理⽓候及材料概况(⼀)地形地貌四川全省地形⼤致以阿坝.⽢孜、凉⼭三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积56万平⽅公⾥⼩各约占⼀半。
川西⾼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四川盆地则⼏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此外,从⾏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市,但从⾃然地理⾓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四川民居作统⼀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南低,海拔300—700⽶,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探堑,地形变化⼤,地貌形态丰富。
盆地四周⾼⼭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以上,北及东北为⽶仓⼭、⼤巴⼭,东为巫⼭,东南及南为武陵⼭、⼤娄⼭、西及西南为⼤凉⼭、⼤雪⼭、耶睐⼭,西北则是眠⼭、龙门⼭等⼭脉。
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
所以,⾃古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宫宾以上⼜称⾦沙江.⽩西北青藏⾼原⽽来,从西⾄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余条⽂⼲流注⼊长江,⽔⼒资源极为丰富,⼜兼⾈揖交通之便。
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
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地⾼原、草地湖79等淘兼⽽有之,名⼭⼤川精聚纷呈,⾃然景观中外称誉。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流风景⼤观:巴⼭蜀⽔,地灵⼈杰,成为四川⼭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长的根基。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四川民居与藏式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四川民居与藏式建筑传统建筑一直以来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演绎,其中四川民居和藏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两个重要分支,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对四川民居与藏式建筑进行比较和探讨,以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富多样性。
一、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是根据四川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建筑类型。
四川民居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四川西部山区,其建筑风格受到了汉族文化和川西藏族文化的影响。
四川民居常见的建筑材料有木材、砖瓦和石料,建筑形式多样,包括两层和三层的楼房、四合院和独立的小屋等。
在建筑结构上,四川民居注重坚固耐用和适应地震的特点。
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木材进行搭建,木结构牢固,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的影响。
同时,四川民居也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充分考虑到了通风、采光和采暖等方面的需求。
四川民居的外观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感。
多数民居都有两个独立的庭院,分别位于前后两侧,形成了一个中心轴线,使整个建筑显得平衡和谐。
同时,四川民居也注重装饰和雕刻,常在门楣、门框和窗户上雕刻各种图案,体现了川西传统的民族艺术风格。
二、藏式建筑藏式建筑是西藏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于西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藏族民族文化的熏陶下。
藏式建筑以宗教寺庙为主,同时也包括了民居、藏医院和政府建筑等。
藏式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有石头、土坯和木材,建筑形式以独栋和多进院式为主。
藏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建筑的高度和规模。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寒冷,藏式建筑通常采用平顶或者斜顶的设计,以抵御寒冷的气候。
同时,寺庙建筑通常较大,规模宏大,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崇尚和尊重。
藏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藏族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建筑的装饰上常常使用藏传佛教的吉祥图案和经文,以祈求祥和和吉祥。
同时,建筑内部也常常摆放佛像和经书,彰显了藏族人们虔诚的信仰。
结语通过对四川民居和藏式建筑的比较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四川民居
川西自然地理条件
• 川西平原位于龙泉山以西,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为亚 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春早、夏热,全年云雾多、日照少。盆地降水 大,且多夜雨。李商隐就曾写过”巴山夜雨涨秋池“。因此,在这种 气候条件下对建筑朝向的要求就不是那样讲究。 • 山区石材丰富。毛石墙、乱石墙应用较普遍。较好的石材,如青百、 石灰石,也有广泛分布。雅安、简阳一带还出产花岗石。石灰石广泛 用于烧制生石灰。 • 木材丰富,川西及盆地四周山地均森林密布,松、柏、杉、栋、杨、 槐及香樟、楠木等树种十分多样。竹林则不仅生长于山林间,乡间房 前屋后亦广有种植,既是生活用品和各种工具制作的材料,也是房屋 建造的极好用材。 • 黏土丰富,但多夹杂风化的砂页岩,一般常在山区有版筑土墙的应用, 而高大坚实的土筑墙则较少见。 • 烧制黏土砖、小青瓦是民居中应用极广的材料,特别是用于砌造空斗 墙的薄型砖有较高的质量。在广大农村,稻草、芭茅草是随处可见的, 常用于屋顶作为覆盖材料。
曾小芳 张沁妍 郑晓丽 骆稼祥 张峰 贺瀚泉
• 一、四川民居简介 • 二、传统川西民居 • 三、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的启发
四川民居发展简史
• 古巴蜀时期:
• 成都十二桥商周时期干栏木结构居住 建筑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川西平原湖 沼地区的典型住居形态,已具有后世 四川民居的雏形。以干栏体系为主的 建筑,架空的住屋适应环境,满足了 防潮避水的居住要求。十二桥干栏遗
三、现代建筑的回应
居住建筑--川西新住宅发展概述
• 一、完全的传统符号的复制:以一
种营销策划为目的的建筑设计,如芙蓉古城。它是由 川西民居、苏州民居、云南民居、唐风区建筑成芙蓉 古城的住宅体系;住宅为全复式,独有三层空间;充 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组合了各种特色建筑 符号,复制老成都特色,在各种原有地方风格上加以 创造;外观复古,住宅内部有较强的使用性。
(整理)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
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
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
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
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
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
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
加上屋檐一般不高,绿影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
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关于四川民居,一方水土必然形成一方特色。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第五章把四川与云南进行比较,认为四川民居的风格是:(1)楼房小而多用平房人字坡顶,城内瓦房不用筒瓦,只用板瓦,并常用雄大的挑山(即悬山),以防雨水淋湿墙壁;(2)天井较云南及长江中下游为大;(3)因四川多竹,所以常用土墙。
(4)乡间用竹架草房及土墙也很多。
(5)平面布置仍是一颗印制度。
四川的平房天井大,显得安定稳重,墙壁多白灰夹泥墙或板屋,屋顶挑出大悬山,显得雄伟而轻快。
屋顶相交作出各种各样的衔接方法,使房屋风趣而不呆板。
二、宅院风格及其他古代川渝的民居,我们很难看到一、二千年前的建筑了。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文献,加之图画、雕刻等清楚地了解其结构和风格。
考古发现大批汉代画像砖瓦,在四川德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有雕刻的住宅庭院。
其布局是:以栅栏为大门,分为左右两部分,左部分门内有前后两个大院,以回廊连接。
前院养有家禽。
后院有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悬山式房屋。
这是接待来客的地方。
右部分也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是厨房、水井、晒衣的场所,后院有个3层高的塔楼,底层有梯,中层有房,上层可了望。
据推测,这个庭院就应是有一定地位的官人或贵族的住宅。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最后到达四川盆地。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实属罕见。
(地形简图)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四川地图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坝子”或“平坝”。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
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
(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
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成了普遍要求。
冬季阴冷,需要适当的采暖。
有时候秋冬季节很少见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浓雾中,对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
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
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
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
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四川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和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高原和峡谷地区。
今天的四川人大多是躲避战乱移民而来,移民入川后可以“插标占地”,即自己随便插立标志,就占有土地。
四川古民居
四川古民居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经济发展,四川民居出现了许多封闭式的院落,即四合院。
早在东汉时期,四川民居已有了重门厅堂的庭院,并以围廊分隔院落,前堂后寝,厨房与望楼分区明确。
四合院是中国汉民族的典型民居建筑。
其特点是四周为房屋,中间有院坝或天井。
四合院的规模大小不等,大型的四合院有二进、三进或东西跨院。
不论大小都以中轴线为中心,讲究对称布局,显得严谨而优雅。
四川江河纵横,由于受河流走向的影响,四川四合院不象北方四合院那样讲究正南正北。
大户人家的宅院一般要在中轴线上建门厅。
轿厅和堂屋,往左右延伸布置卧室、书房、厨房、杂屋等,形成左中右三组横列的院落组群,规模更大的宅院在前排建筑的后面还有后排建筑以及后花园、仓库、加工作坊等,可谓庭院森森。
四川的四合院内都建有天井。
天井的四边用条石砌成台阶,中间地面用石板铺成平面,下面掬有排水沟,可以排泄从屋檐泻下的雨水。
四川民居的天井一般都较小,只有农村作晒坝的要大些。
在北京,传统四合院的房屋和天井的平均比例为2:1,四川则为3:1。
虽然小些但不止一个,民间常以天井的数量来衡量一所宅院的大小。
天井除具有排水作用外,还具有通风、采光、绿化、晒衣、晒粮食以及休闲玩耍等综合功能,是住户人家的小天地。
小小天井充当了住宅的庭院,这种既露天又封闭的空间,把室内与室外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四川四合院一般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或括梁式结构,墙壁多为木质,也有砖砌空心墙。
大型四合院群浇的房间较多,正房、厢房、副房等层层组合,房屋的高度、进深也各不相同,但屋顶交叉相连,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高处往下俯瞰,小青瓦屋面重重叠叠,高低起伏,排列有序,看上去就象一群黑色的飞雁在展翅飞翔。
而屋顶则均为两面坡式,上面覆盖小青瓦。
屋檐出檐较深,既可遮阳光直晒又可防雨水冲刷墙面或渗入屋内。
这种被称为“冷摊瓦屋顶”的特点是透气性好,空气从许多细密的缝隙中进入室内却又感觉不到风,而是徐徐地、不间断地循环着室内的空气,这在冬季门窗紧闭时效果犹为明显。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摘要:一、四川民居的特点1.依山临水,与环境融合2.结构复杂,功能分区明确3.注重风水,体现地域文化4.演变历程,从干栏式建筑到现代民居二、四川民居的分类1.围龙屋2.客家土楼3.干栏式建筑4.地龙墙、高勒脚、木地板民居5.庭园式民居6.清代民居正文: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特点和分类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特点1.依山临水,与环境融合四川民居深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民居在选址和建筑布局上注重与环境的融合。
大部分四川民居依山临水而建,后高前低,层层拔高,与四周环境协调一致。
此外,四川民居还善于利用古林修竹、挖池堆石等手法,使民居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特殊的韵味。
2.结构复杂,功能分区明确四川民居的结构较为复杂,通常由多个院落、前堂、后寝、厨房、望楼等组成,功能分区明确。
这种布局使得四川民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舒适性,既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又体现了四川民居的建筑艺术特点。
3.注重风水,体现地域文化四川民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非常注重风水学说,力求营造一个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因此,四川民居在选址、建筑布局、门窗朝向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风水因素,体现了四川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4.演变历程,从干栏式建筑到现代民居四川民居的演变历程悠久,从远古时期的干栏式建筑,到汉代的干栏式建筑,再到地龙墙、高勒脚、木地板、四周设通风口的民居,以及东汉时期的庭园式民居,最后发展到现代民居,整个演变过程体现了四川民居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和发展。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1.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典型的四川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
围龙屋通常由多个院落组成,形状犹如一条龙围绕着房屋,因此得名。
围龙屋的特点是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注重风水,体现了四川民居的独特风格。
2.客家土楼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客家地区,是客家人民的传统民居。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在中国南方的许多潮湿地域,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在地面立起木桩,并在上面建造房屋的方法,这种 形式的建筑在四川各地均有分布,还可以在山区及沿河的一些老场镇见到。从成都市十二桥出土的商周建筑遗址 来看,2800年前成都就已经采用木桩基础、木地梁,墙体和屋顶用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干栏式结构。到了汉 代又发展成高勒脚和架空地板的木结构楼房。 结构比较复杂的干栏式建筑,上层的前部有宽廊及晒台,后面是 堂屋与卧室,堂屋内设火笼或祭神台。有的大屋宽可达五间,高三层,楼梯可置于室外也可以置于室内。干栏式 建筑常常根据地形布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兴建,沿山而行,顺江而建,遇弯则曲,开合有致,不拘一格。干栏 式建筑有很强的山地适应性,多建于斜坡与河畔,靠近水源和道路,迎风朝阳,居高临下。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特 点是房屋架空,这样既可以防水防潮,还可以抵御野兽虫蛇的侵袭。在农村,房屋下面的架空部分作为牛栏猪圈, 上面住人或贮存粮食。建筑的上层采光良好,下层空气流通,这在多雨潮湿的四川农村非常实用。
四川民居
在这里,你的空间观念会改变。一张小床,高度只能坐起,而不能在床上站立。空间不大,但个人的私密感 和庇护感却很强。室内光线虽不好,但临窗设一小桌,读书十分幽静,累了向外俯视。
近处是一片房顶,上面挂著五颜六色的衣服;远处是烟雾蒙蒙的江面肩来低沉的气笛声。这样的美景在其他 城市的高层建筑上是领悟不到的。这种随便意识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形成建筑风格的千变万化。这里的人们没 有愚公移山的气魄,却依附于自然,对自然撒娇,体现出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亲和而随意。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聚落民居和聚落建筑群。
其中,传统聚落民居以阆中古城明清民居区为代表,这种民居基本上是围绕旧城核心形成的区域,在旧城改造的新建设中几乎没有保留。
典型的如阆中古城明清民居区,规模大,衔巷纵横,以华光楼为中心市楼,以十字街为主要布局形式,规则有序。
有90多条街道和小巷,商店众多,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
一色木瓦房,青石铺地,街景散落,环境古色古香。
古城里有几十个民居庭院,各具特色。
另一类是聚落建筑群,数量最大的是民居,也是乡土营建的原型。
根据居住者的不同身份可分为普通民居、土司官寨、商居型住宅。
传统的藏族民居,无论规模大小,房屋从下至上均由三部分空间组成:底层圈养牲畜,以获取肉食、奶类、肥料等生活物质保障;中间层是人的居所,有主室锅庄房(也有称为茶房)、卧室,以及用于加工、储藏粮食和草料等功能的空间,是主要的起居场所;顶层是神的居处,设置经堂、煨桑台、插风马旗等,敬神礼佛,表达神在人之上的精神崇拜,体现出藏传佛教中“神、人、畜”三界共居的建筑格局。
大多数民居是集中式的独栋建筑,外观形体整洁,体量高大。
土司官寨由于既是住宅又兼有衙署的复合功能,不同功能分处于不同的建筑单体中,各功能房屋围合成院,自成一体。
一些规模较大的商居型住宅,往往四周封闭围合,内部留出中庭天井。
以上就是四川民居的主要特点和分类。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最后到达四川盆地。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实属罕见。
(地形简图)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坝子”或“平坝”。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
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
(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
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成了普遍要求。
冬季阴冷,需要适当的采暖。
有时候秋冬季节很少见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浓雾中,对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
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
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
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
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四川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和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高原和峡谷地区。
今天的四川人大多是躲避战乱移民而来,移民入川后可以“插标占地”,即自己随便插立标志,就占有土地。
四川民居
Page 6
建筑形态和功能布局分析
四川天气炎热。在解决吸热问题上,四 川建筑采取了坡屋顶的方法来解决排热 问题。加大吸热面积,屋顶采用比热容 高的的小青瓦。同时坡屋顶也可以解决 排水问题。 炎热的天气下四川建筑面临的另外一个 问题就是遮阳。这时候四川民居采用的 方式是深挑檐和围合式院落。 四川建筑的通风主要是为了排热。所以 四川建筑的屋顶挂瓦并不是采用紧密的 结合方式,而是留出一定的空隙。这样 可以很大程度上排出热空气。 而在保温的问题上,院落的布局方式同 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西北风向作为主 要的冷空气来向,所以四川建筑中的柴 房主要在这个方向。
Page 9
Page 10
四川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1.适应性原则。四川建筑来源丰富多样,由于受不同时代的移民的影响,其 文化渊源纷杂繁复。但是其民居形式却在整体上保持了统一。针对当地的 环境特色做出了适应性的设计。
四川建筑的特点经常被总结为“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 脚,冷摊瓦。”这些特点都源于适应性的建筑原则。
民居形态源流及影响因素分析 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特点分析 结构特色分析 装饰特色分析
对当今建筑设计的启示
Page 3
四川民居的源流
四川的地方建筑形式起源于巴蜀文化。经考古发掘,在四川地区发现了三 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前者属于新石器时期,后者处于商朝至春秋晚期。 这时期的遗址中出现了比较规整的干栏式建筑。为四川地区的建筑定下了 基调。
四川民居研究
组员:
概述
四川民居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四川盆地地处我国西南部,气候适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孕育出 了巴蜀文化。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乱,四川成为我国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 战国时期,四川地区经由楚国和秦国的统治。在秦朝迎来了大规模 的入川移民。 汉末五胡乱华时期,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伴随的就是大规模的 移民潮。而在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由官方强制进行的大移民。史称 “湖广填四川。” 据统计,四川在两千多年之中一共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而其间小规模的移民更是没有间断过。 所以现在的四川民居,其实是融汇南北风格而形成的一种自为一 体的民居风格。地区特色鲜明。
四川民居
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
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 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 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面 镶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自如。 商住两用的房屋多为一楼一底 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 作营业房,有的前面是门面, 后面是居室和厨房。大一点的 商住两用房中间用天井间隔, 房间较多。
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
四川植被茂盛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如木·竹·松等 民间艺术 成都平原的民间艺术除了绘画·书法·雕刻·剪 纸·布艺外,最有地区特色的是川剧和蜀绣。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民居装饰的物质基础和文 化基础,充分了解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是了解民居的必要前提。
垂柱
撑拱
木板式的撑拱是 最常见的形式, 木板约三到十厘 米,常作浅浮雕。 有的黑金漆饰, 木板式的撑拱在 成都平原各地都 有分布。
门
这里的格扇门既是门 也是窗,还是建筑的 墙,门上常有雕刻精 美的门簪,门簪虽小, 但常常是处于显眼的 位子。浮雕花卉题材 图案装饰。
栏杆
窗
成都平原民居有不同部位、 不同款式的窗,可以按不同 部位、不同开启方式、不同 形状、不同装饰角度和格心 不同划分。
四川民居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
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 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 鲜明的地方特色。
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 艺术的有机结合。 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四川民居有明 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 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 局。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谢谢欣赏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四川民殷物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城乡民居建筑式样丰富多彩。
由于受气候,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及生活习俗的影响,四川民居的地方特色十分浓郁。
清初“湖广填四川”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广东、陕西等地的移民带来了新的建筑式样 ,经过长期融合 ,本土民居吸收了各地建筑之精华结合自身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四川特色人文内涵的民居建筑。
总述:四川山高路陡,李白所谓“迩来四万八千岁,不与塞外通人烟”,刻画的便是四川这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
然四川境内河流遍布,平原丘陵兼而有之。
这丰富多样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就成为四川民居建筑孕育的根基。
四川民居发展简史四川民居作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独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其风格极富地方持色,自成体系。
但在悠久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又与外界各地有者丰富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伴随着历史上的人口迁徒和王朝兴衰更替,反映在民居建筑文化上又表现出与中原及其他地区建筑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多样性特征。
(一)古巴蜀时期四川古代文明开化很早,距今三干至四千年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可能就是古蜀国的遗址,其平面多呈圆形和正方形,小者十余平方米,可能为小家庭居住;大者六十余平方米,可能为母系族长之居或“公所”。
房屋分布密集。
三星堆文化后期出现长方形建筑和分间及敞门斗处理,可以看出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迹象,并开始注意向南的朝向。
(二)秦汉时期秦灭巴蜀,并使之作为重要农业经济发展地区,李冰父子兴修水利,闻名于世的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
川西平原不仅沃野千里,城市建设也十分活跃。
从现存汉阙仿木作法来看,秦汉时期尤其两汉以来,巴蜀民居的木结构体系的制作水平是较高的。
在川中河谷地带,结合地形则多为吊脚楼民居,据《华阳国志》载,汉时渝州山城“皆重屋累居”,可知近代重庆地区的吊脚楼民后依山面布的壮观景象,早在二千年前已十分普遍。
这也可能是川东一带民居的普遍形式。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四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在全国已颇负盛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最后到达四川盆地。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实属罕见。
(地形简图)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坝子”或“平坝”。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
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
(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
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成了普遍要求。
冬季阴冷,需要适当的采暖。
有时候秋冬季节很少见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浓雾中,对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
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
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
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
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四川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和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高原和峡谷地区。
今天的四川人大多是躲避战乱移民而来,移民入川后可以“插标占地”,即自己随便插立标志,就占有土地。
因此吸引很多外省移民,明清时期常常出现一人入川,后兄弟、亲戚、乡友获知消息后接踵而至的现象。
因此四川是各族文化的大熔炉,文人名士迭出,如汉代的司马相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近现代的巴金、郭沫若等。
四川成都“尚滋味”,“好辛香”,喜游乐休闲。
四川主要民居形式是吊脚楼,由古老的居住形式——干栏式发展而来,干栏式一层全部由柱子架起,用以养家禽。
而四川多河流多山,所以吊脚楼则一部分由柱子架起,另一部分搁置于山崖上,也称作“半边楼”。
顺着山势而建,不用太破坏山体,和大山一起生长。
根据山崖陡峭程度结合的方式,吊脚楼有下跌、上爬、分台三种主要的形式。
下跌式下跌就是下降的意思,也是指房子从山崖上面往下面发展延伸,主要入口在房子最上面,由于山体倾斜,房子贴着山建造,故整个房子内部形成上大下小的形状。
上面靠街部分主要为对外的店面,街面一层分内外两间,里间为卧室,外间为店铺,为“前点后宅”的布置方式。
设内楼梯通往下层,下面的几层部分用于居住,也可以用作储藏或者牲畜圈栏。
为扩大居住面积,设置外走廊(挑廊)作厨房,下面也可另外开辟入口。
上爬式上爬式是从山底往上建房子,街巷一侧为陡坡,临街房屋顺着山崖壁往上建造,层层爬高,也在外设置走廊。
之所以称为上爬,是因为主要入口在下面。
有时候甚至可以爬上一个不同高度的街巷,使上爬式与下跌市结合为一体,难以明确区分。
类似的建造方式,在沿河的地方都可见到,靠江的一侧房屋多为下跌式,从距离河上一定高度开始,一层层往下面建造;靠山一侧房屋多为上爬式,根据地形往山上攀爬。
地形条件不同,除了在房子内部设置楼梯,也会在外部用楼梯和道路以及平台相连。
分台式对比与以上两种方式,分台式用于山坡较平缓的时候,这种形式也是一种爬坡的形式,不过要对山体进行改造,要根据山的走势铲出一个个像梯级一样的平台。
在坡地平台上建造房屋,大多拥有两个或三个平台,由楼梯连接。
通常前面是楼层,有好几层,后面是平房,只有一层,这样子可以使屋顶建造在同一个高度,形成一个整体的房子。
通常底部用作储藏室和厨房,上台房间为卧室,二楼也有外走廊伸出房子。
房子用砖木搭建。
亲切活泼,这些小巧灵活的吊脚楼大多为中下层普通民众居住,规模不大,但变化多样,在山坡上密集聚在一起,很有山地特色。
苗族吊脚楼堂屋外的二层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这里挑花刺绣,向外面经过的路人展示自己而得名。
苗族吊脚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
这在苗族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一个神秘象征符号。
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像一个“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
符号一般请具有一定巫术的“掌墨师”或土家巫师在黄色圆心处凿一圆洞,新楼主人则要跪下用衣服将木渣全部接着,最后再在梁木两端分别写上“乾”、“坤”二字。
这种神秘古拙的符号乃是宇宙起源的象征符号,它包含着苗族人对天地开辟、人类发祥的古远追忆。
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一组漫画)土家族吊脚楼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的土家族吊脚楼,它在具备了吊脚楼的基本特征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走近土家山寨,你会发现:所有的人家,都砌有一个或圆或方的火塘。
那喷着彤红火苗的旺旺的温暖感觉,会让你觉得倍感亲切。
一个火塘一个家。
自古以来,火塘就始终与土家山民的生活离不开。
火塘是每一个家庭重要的场地,又叫“火坑”,有的地方则称“火铺”。
土家族吊脚楼的布局通常是正中间为堂屋,比其他房间要大,用来办喜事和接待客人。
堂屋两边的房间叫“人间”,也叫“偏房”,划分出前后两个半间,前半间作“火铺”,后半间作卧室,人们从堂屋进入火铺,再从火铺进入卧室。
火铺是土家人们家庭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在地面挖一个土坑,坑上有挂钩,在坑里面生火可以煮饭,人们吃饭、取暖、聊天都围绕火铺进行。
火铺还有许多讲究,火铺不能对着正门口,铺板要擦得干干净净,围坐在火铺周围要有规矩;人们认为火铺里居住着祖先的神灵,所以不能用脚踩;过年时候火铺的火不能熄灭......四川的冬天很冷,虽然不一定年年下大雪,却总会飘些雪花。
有时地上还能有薄薄的一层,有时就只有放眼望去的半山腰才隐隐约约有些雪影子。
这时候不方便出家门跟别人谈天说地。
火塘里的火是会烧一整个冬天的,很少停歇。
火塘是山里人冬天的客房,不论你走近谁家,进屋映入眼帘的都是那些烧着的火苗。
不论外面的风雪曾让你多么寒冷,只要看见火塘,暖意便回来了。
那份温暖是实实在在,是说不出来的味道,山里人都知道。
火塘旁边有泡好的茶水,有热情唠叨问候开玩笑的主人。
茶是春雨过后采的,水是山里的泉水,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东西,并不陌生。
火塘不分大小总像是有无限大的面积,再多的人也要挤在火塘边。
喝着苦涩的茶水,摆着各式各样的龙门阵(摆龙门阵就是聊天的意思),艰辛的日子,寒冷的冬天似乎都能在那样的时刻融化。
小孩子也很喜欢火塘,是因为可以在偌大的火坑边拿着火钳摆弄柴火,给烧红的柴灰里面丢洋芋。
过不了多时,洋芋被烧熟,在零食很少的时候,那就是最美味的小吃。
火塘里柴火烧的洋芋外表焦黄,内里鲜嫩,天然的香味会弥漫整个火塘屋里,口水不晓得吞了好多,直到吃得撑不下了,方才停止。
有时候一屋人,老人小孩一起吃完了几筐烧洋芋,那滋味,真是非常诱人……关于土家族的吊脚楼有很多寓意美好的有趣的传说故事。
偷南瓜——八月十五月亮圆时,吊脚楼里亲朋团聚,过着中秋节。
等到半夜子时,几个人悄悄地嘀咕一阵后各自分开行走,轻手轻脚地走到这家的瓜园,或者那家菜地,选那又大又圆的南瓜摘下一个,用红布包起来就走。
第二天,丢了瓜的主人发现被偷瓜,绝不吵闹,一笑了之,心里还默默为偷瓜人祈祷:老天保佑他来年有孩子。
原来,偷摘的南瓜是送给没有孩子的人家。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妇老来无子。
一个乞讨的老太婆,送给他们一粒瓜子,种下后第一天长出了藤,第二天开花,第三天结了瓜。
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老两口把瓜摘下抬到屋里,那瓜突然裂开,从里面蹦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儿子。
从此八月十五偷瓜的习俗(又叫摸秋),就这样流传下来。
(一组漫画)台院式如果说吊脚楼适合小家庭居住,那么对于几代人一起生活的话,吊脚楼已经不足以满足要求,这时候就发展了有很多独立楼房围在一起的四合院,也就是较为独立的四个方向的房子由走廊和院子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就像四个小朋友手拉着手围合在一起一样,团结一致,适合大家族居住生活。
最简单的四合院为“口”字型,四周房子围合,空出中间的庭院。
当口字型四合院不够住的时候,人们就想再多建房子,并且联系在一起,因此两个“口字型”就结合在一起,变成了“日字型”的四合院。
以此类推,一个个“口字型”像冰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
如果是一些大家族,需要更加多的房子,一串冰糖葫芦不够住,因此人们用几串冰糖葫芦摆成一排,四合院往左右发展,形成很大一片区。
(简图)由于四川多山地,整个四合院很难在同一个平台建造,因此人们把几个庭院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形成台院式四合院。
一台一院式台院式四合院较多的是一台一院,常建在山很陡的地方上,一个台阶放一个“口字型”的庭院,从一个庭院到另外一个庭院要走上楼梯,庭院之间有一排房屋,中间是可以穿行的大厅。
右边房屋围合的空地比较狭小,从上面看像一口小井,称之为“天井”。
根据山的走向天井逐渐往中间靠拢,逐渐缩小。
重台敞院式重台敞院多在前面坡度缓,后面坡度陡的地段,比较容易开辟较宽的前院台地。
在大院子前用围墙一个扁长开敞的院子,中间设置大门,院子用于谷物晾晒等盛产活动。
在最靠后面的最中间的房屋是给家族地位最高的人居住的,称之为“正房”,房屋高大,两侧有天井。
多台并院式多台并院式是指不规则地错落开辟出多个台地,并列安排大小不同的院落,院落不严格对齐。
基本上是由四个大院并列组成“田字型”右边是主要院落,左边是附属院落。
主要院落有两个台地,前面一个台地有一个院子,后面院落有一个院子,大门“八字型”向外敞开,称为“二台三院式”。
附属院落就是“二台二院”,也有一个大门,与主要院落在后部以横向通道互相联系。
合院戏楼式清代以后四川的川戏逐渐流行,兴起建造戏台的风气。
有的大宅也将戏台引进,将戏楼与大门结合,大门入口在架起来的戏楼下面,或者将戏楼建在后花园中,也有把戏楼建在大门对面的院子里。
比如合川龙市区曾家院子就把戏台架在大门上,因此在大庭院其他三边的房屋上伸出一些平台和外走廊,方便看戏。
宅园式宅园式台院是四合院群与大面积花园设计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在庭院设水池建拱桥,有的建荷花池、假山之类的,有的利用坡地与戏楼结合形成大型后花园,并演变成四川园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