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课件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 约在 占于 1/细3 胞外,淋巴
体液
33%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67%
5
观察血液的组成
白细胞
血
浆
血
血小板
细 胞
红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
血浆
①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6
② 组织液: 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 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 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消化道(小肠)
B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肺
A
肾小管的重吸收
CD
肾脏 皮肤 30
④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汗 液、精液等不是细胞外液,也不是体液。
⑤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 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 人细胞内液提出的。
22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例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2、血红蛋白、H+
D
B. H2O2 酶、抗体、激素、H2O
③ 淋巴:
淋巴液又称淋巴,是指在淋 巴管内流动的液体。
淋巴是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直接生活的环境。
7
各类细胞生存的具体环境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血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血浆
淋巴
8
细胞内液
体
液
血浆
细胞外液 淋巴 ①
(内环境)
③
组织液
④ ②
9
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
细胞
不同点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 约在 占于 1/细3 胞外,淋巴
体液
33%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67%
5
观察血液的组成
白细胞
血
浆
血
血小板
细 胞
红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
血浆
①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6
② 组织液: 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 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 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消化道(小肠)
B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肺
A
肾小管的重吸收
CD
肾脏 皮肤 30
④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汗 液、精液等不是细胞外液,也不是体液。
⑤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 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 人细胞内液提出的。
22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例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2、血红蛋白、H+
D
B. H2O2 酶、抗体、激素、H2O
③ 淋巴:
淋巴液又称淋巴,是指在淋 巴管内流动的液体。
淋巴是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直接生活的环境。
7
各类细胞生存的具体环境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血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血浆
淋巴
8
细胞内液
体
液
血浆
细胞外液 淋巴 ①
(内环境)
③
组织液
④ ②
9
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
细胞
不同点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PPT
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和含量的异同点: (1)相同点:三者的____成__分____、含量相近。 (2)最主要差别:血浆中的___蛋__白__质___含量较多,组织液和 淋巴的则很少。
3.细胞外液的本质:一种____盐__溶__液____,类似于海水。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C.①③
名师点拨: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毛细血管壁细
胞内邻血浆,外邻组织液,故其内环境是②;同理可知毛细淋
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④。
答案:C
【变式训练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解析]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环境直接相 通,都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变化的原因:
溶质微粒的数量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
越多
越大
越高
越少 (2)决定因素:
越小
越低
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②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 (3)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主要由 HCO- 3 、HPO24-、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 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 体液的酸碱平衡。
[探究与学习] 与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 是( )
A.消化、呼吸、神经、内分泌 B.消化、呼吸、循环、泌尿 C.循环、泌尿、消化、神经 D.呼吸、内分泌、循环、运动 [答案]B
内环境中的细胞及内环境成分的比较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课件
凡是存在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成分.例如:氧气、二氧化碳、某些酶、激素、抗体、递质、血浆蛋白等. 以下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一切只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血红蛋白、胞内酶、载体等.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道、囊腔、液体: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以及尿液、唾液、汗液、消化液、泪液等.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 内环境与稳态
高等动物体内有数以亿计的细胞,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那么他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他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内环境)中
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血浆
稳态
概念: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事实: 内环境理化性质不会发生剧烈变化,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血浆的pH:7.35~7.45; 体液温度在37.5℃左右, 血浆渗透压在37 ℃时约770kPa
细胞对内环境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它要求一定的温度、一定的pH、一定的渗透压,总之一定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细胞的代谢活动又会使内环境理化性质时刻发生改变,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呢?下面以内环境的PH值为例来说明:
组织水肿及产生的原因:
组织水肿: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者是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组织间水分过多引起. 原因: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到毛细淋巴管, 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会引起血浆蛋白流失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 内环境与稳态
高等动物体内有数以亿计的细胞,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那么他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他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内环境)中
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血浆
稳态
概念: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事实: 内环境理化性质不会发生剧烈变化,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血浆的pH:7.35~7.45; 体液温度在37.5℃左右, 血浆渗透压在37 ℃时约770kPa
细胞对内环境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它要求一定的温度、一定的pH、一定的渗透压,总之一定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细胞的代谢活动又会使内环境理化性质时刻发生改变,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呢?下面以内环境的PH值为例来说明:
组织水肿及产生的原因:
组织水肿: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者是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组织间水分过多引起. 原因: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到毛细淋巴管, 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会引起血浆蛋白流失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课件
3.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的媒介
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经过消化直接 被吸收。
2.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 和蛋白质,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 基酸后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 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 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 入组织液和淋巴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一般组织 组织细胞
淋巴管
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细胞外 液是细 胞直接 生活的 环境
相同点
都属于细胞 外液,共同 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 的化学成分 相同。组织 液和淋巴的 化学成分最 相近。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血细胞
毛细血管 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 壁细胞
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2、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可能 起什么作用?
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 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血浆中的葡萄糖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分解为葡萄糖,经 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 全身各处。
脂质
蛋白质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成分 水 血清白蛋白 血清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氨基酸氮 尿素氮 其他非蛋白氮 葡萄糖 乳酸
各种脂肪酸
脂肪
含 量(%) 90.7 4.4 2.1 0.4 0.005 0.012 0.025 0.08 0.025 0.38 0.14
无机盐离子
脂质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的媒介
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经过消化直接 被吸收。
2.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 和蛋白质,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 基酸后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 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 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 入组织液和淋巴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一般组织 组织细胞
淋巴管
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细胞外 液是细 胞直接 生活的 环境
相同点
都属于细胞 外液,共同 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 的化学成分 相同。组织 液和淋巴的 化学成分最 相近。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血细胞
毛细血管 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 壁细胞
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2、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可能 起什么作用?
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 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血浆中的葡萄糖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分解为葡萄糖,经 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 全身各处。
脂质
蛋白质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成分 水 血清白蛋白 血清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氨基酸氮 尿素氮 其他非蛋白氮 葡萄糖 乳酸
各种脂肪酸
脂肪
含 量(%) 90.7 4.4 2.1 0.4 0.005 0.012 0.025 0.08 0.025 0.38 0.14
无机盐离子
脂质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共36张ppt)
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 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 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 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 肿胀等症状。
31
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 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 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 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 能维持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 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 响身体健康。
28
29
P9
思考与讨论提示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 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 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 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 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 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 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 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30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 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 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26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p9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 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7
小结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 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 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 主要调节机制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5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造成的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共26张PPT)
,对
D.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3解)析直】1接.细参胞与外内液环包境括的血系浆统、有淋四巴个、;组织液,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作用;
②表示用2.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考点七 五
1.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 主要调节机制。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共同维 持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是37℃左右。
②表示用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3.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是37℃左右。
考点三
1.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的。高等动物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情 况如下:
细胞生活的环境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中的渗透压主要与
细胞 外液 理化 特性
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血浆pH为7.35~7.45(血浆中与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温度: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与汗腺等活动有
关)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交换 的媒介
2.
内环境的概念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来的。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
延,都是专用名词。需要注意的是:(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
内环境的稳态ppt课件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描述是否正确
× (1)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会使血浆pH发生紊乱。( )
(2)有的人常吃咸鱼、咸菜,但他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
√ 稳定。( ) × (3)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 × (4)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
北京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报告单
讨论1: 为什么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会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从而可以反
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问题探讨
北京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报告单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①内环境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稳态表 现为一种动态平衡; ②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巩固练习
2、在长跑比赛时,运动员的体内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如机体大量 产热、出汗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大量产热会使体温急剧升高 B. 大量出汗会使血浆的pH下降 C. 大量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D. 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
【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自变量: 酸性、碱性物质 HCl/NaOH 溶液(0.1mol/L)
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 发生肾功能衰竭时,病人的水和 无机盐等的代谢会紊乱,可出现 全身水肿,尿素氮升高、呕吐等 一系列症状,即尿毒症,严重时 会导致死亡。
思考:内环境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况?
外环境变化过于剧烈 (外因)
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内因)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问题探讨
北京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报告单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48张)
人体在新陈代谢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 人的食物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 这些酸性和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 发生变化,实际上正常人血液中的pH变化范围很 小,这是为什么?
▪ 解释:血液中有很多对酸碱度起_缓__冲____作
用的物质——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
H2CO3/NaHCO3
例6: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
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A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例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
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D
B.B. H2O2酶、抗体、激素、H2O
C. 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 Na+、葡萄糖、氨基酸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 碱度
2、体内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一样吗? ▪ 血细胞- 血浆 ▪ 组织细胞- 组织液 ▪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淋巴液 ▪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液、组织液 ▪ 口腔上皮细胞、皮肤细胞 组织液
例1: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
例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内
D
B.牛奶被饮入胃中
_消__化__系统、_循___环__系统、_呼__吸__系统、_泌__尿__系统
营养物质
外界环境
_内__环__境___
营养物质
细胞
代谢废物代谢废物源自_内__环__境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例4:人的表皮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是
一种? A间接交换
B直接交换
C
C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 D通过体液进行交换
例8. 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
▪ 解释:血液中有很多对酸碱度起_缓__冲____作
用的物质——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
H2CO3/NaHCO3
例6: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
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A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例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
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D
B.B. H2O2酶、抗体、激素、H2O
C. 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 Na+、葡萄糖、氨基酸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 碱度
2、体内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一样吗? ▪ 血细胞- 血浆 ▪ 组织细胞- 组织液 ▪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淋巴液 ▪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液、组织液 ▪ 口腔上皮细胞、皮肤细胞 组织液
例1: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
例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内
D
B.牛奶被饮入胃中
_消__化__系统、_循___环__系统、_呼__吸__系统、_泌__尿__系统
营养物质
外界环境
_内__环__境___
营养物质
细胞
代谢废物代谢废物源自_内__环__境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例4:人的表皮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是
一种? A间接交换
B直接交换
C
C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 D通过体液进行交换
例8. 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5
不同细胞所处内环境归纳
内环境作用: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 媒介。
6
1.O2的进入 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参与。首 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 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系统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 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
B.CO2能够刺激呼吸中枢,内环境中CO2浓度越高越有利于 人体代谢
C.细胞代谢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氧化分解,血糖浓度 升高具有促进代谢的作用
D.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内环境的温度越高,酶的催化作 用越强,代谢越快。
13
解析:内环境是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当内环境的渗 透压和细胞渗透压一致时细胞能够保持正常的形态,维持正常 的生理功能;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细胞过度吸水甚至涨破, 而使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不能维持;当内环境渗透压过高时, 细胞因大量失水而萎缩,正常形态和功能不能维持,所以说内 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必要 条件,A正确。 CO2能够刺激呼吸中枢,但内环境中CO2浓度过高时会影响细 胞内CO2向内环境的扩散,在细胞内抑制细胞呼吸过程,故不 利于人体代谢,B错误; 血糖浓度过高,导致高血糖或糖尿病等疾病发生,不能进行正 常代谢,C错误; 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 挥催化功能,而并非温度越高催化作用越强,D错误。 答案:A
解析:淋巴管阻塞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正常渗入淋巴 管,使组织液浓度升高,易引起水肿;血钙增多容易引起 肌无力,血钙过少容易引起抽搐;过敏反应是由再次接触 同种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 的大量丢失,蛋白质不会丢失。
12
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必要条件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胺,毛细 血管通透性加大
11
1. [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 错误的是( D ) A. 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 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1)列举各种成分,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判断某种生理过程是否能在内环境中发生。
17
2.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进入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
8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1. 成分比较 (1)血浆中含有的化学成分
(2)组织液和淋巴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较多的蛋白质 。
9
2.理化性质 (1)渗透压 ①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大小决定因素: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③主要决定因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在无机盐中含量占 明显优势的离子是Na+ 和Cl-。 (2)酸碱度 ①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②稳定因素: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知识点
体液及各组分间的关系 1 内环境的作用 3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 5
意义
2
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及理化性质
4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2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体液:人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约2/占3):存在于细胞内
15
2.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 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 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 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体液细胞外液(约1/占 3)组 血浆 织液
淋巴
3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 液体环境。
(1)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 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 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 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 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 (2)少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 巴管形成淋巴。 (3)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 静脉汇入血浆中。可见,通过相 互转化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统 一的整体。
7
2.营养物质的进入 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 系统,再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 液,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
3.CO2的排出 与氧气的进入相反,其途径为: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 血管→血液循环系统→肺部毛细血管→肺泡。 4.代谢废物的排出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 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 出体外。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 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 分。
16
1. [2015·长春调研]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 内环境中的是( A ) A. 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 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D. 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解析: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即无氧呼吸,发 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14
1.几组易混淆的概念 (1)血液和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 最多的“固体”成分。 (3)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①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 ②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 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 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之为内环境。
5
不同细胞所处内环境归纳
内环境作用: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 媒介。
6
1.O2的进入 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参与。首 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 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系统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 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
B.CO2能够刺激呼吸中枢,内环境中CO2浓度越高越有利于 人体代谢
C.细胞代谢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氧化分解,血糖浓度 升高具有促进代谢的作用
D.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内环境的温度越高,酶的催化作 用越强,代谢越快。
13
解析:内环境是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当内环境的渗 透压和细胞渗透压一致时细胞能够保持正常的形态,维持正常 的生理功能;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细胞过度吸水甚至涨破, 而使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不能维持;当内环境渗透压过高时, 细胞因大量失水而萎缩,正常形态和功能不能维持,所以说内 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必要 条件,A正确。 CO2能够刺激呼吸中枢,但内环境中CO2浓度过高时会影响细 胞内CO2向内环境的扩散,在细胞内抑制细胞呼吸过程,故不 利于人体代谢,B错误; 血糖浓度过高,导致高血糖或糖尿病等疾病发生,不能进行正 常代谢,C错误; 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 挥催化功能,而并非温度越高催化作用越强,D错误。 答案:A
解析:淋巴管阻塞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正常渗入淋巴 管,使组织液浓度升高,易引起水肿;血钙增多容易引起 肌无力,血钙过少容易引起抽搐;过敏反应是由再次接触 同种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 的大量丢失,蛋白质不会丢失。
12
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必要条件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胺,毛细 血管通透性加大
11
1. [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 错误的是( D ) A. 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 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1)列举各种成分,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判断某种生理过程是否能在内环境中发生。
17
2.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进入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
8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1. 成分比较 (1)血浆中含有的化学成分
(2)组织液和淋巴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较多的蛋白质 。
9
2.理化性质 (1)渗透压 ①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大小决定因素: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③主要决定因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在无机盐中含量占 明显优势的离子是Na+ 和Cl-。 (2)酸碱度 ①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②稳定因素: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知识点
体液及各组分间的关系 1 内环境的作用 3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 5
意义
2
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及理化性质
4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2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体液:人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约2/占3):存在于细胞内
15
2.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 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 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 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体液细胞外液(约1/占 3)组 血浆 织液
淋巴
3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 液体环境。
(1)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 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 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 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 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 (2)少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 巴管形成淋巴。 (3)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 静脉汇入血浆中。可见,通过相 互转化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统 一的整体。
7
2.营养物质的进入 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 系统,再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 液,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
3.CO2的排出 与氧气的进入相反,其途径为: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 血管→血液循环系统→肺部毛细血管→肺泡。 4.代谢废物的排出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 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 出体外。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 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 分。
16
1. [2015·长春调研]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 内环境中的是( A ) A. 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 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D. 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解析: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即无氧呼吸,发 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14
1.几组易混淆的概念 (1)血液和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 最多的“固体”成分。 (3)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①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 ②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 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 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之为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