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3浙科版必修2
1.实验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观察能力。
2.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思考过程中,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
3.沟通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锻炼了表达、倾听和协作的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
三、情感态度方面
让学生提前接触减数分裂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遗传的案例,引入减数分裂的概念。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特别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游戏,模拟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过程。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引导。
4.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减数分裂实验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配对与分离现象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遗传学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验观察,直观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帮助学生形象理解重点内容;
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应用拓展方面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家族遗传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此外,学生通过拓展学习,了解到了遗传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拓宽了知识视野。
d.记录观察到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如配对、分离等。
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1浙科版必修2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一、教材分析本课来自浙科版教材必修二模块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本节课内容主要包含回顾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开展课堂活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有丝分裂和第一课时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和和染色体变化理论学习后,本节课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分析、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题的变化,通过对减数分裂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减数分裂过程。
学好这一课,真正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才能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与其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有利于学生对后续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上看,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完了《分子与细胞》模块,具备了比较强的生物学习的能力,学习过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于细胞分裂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虽然高中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抽象,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都比较强,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多且非常微观抽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挑战。
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通过模型的研究模拟化抽象为直观、具体,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成功感。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通过观看课件动画与图片,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态、数量、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2.通过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3.通过观看减数分裂的过程,提高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4.通过手工制作模型,在制作过程中设计构思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5.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与遗传规律的联系明确探究性思维,在生物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质疑精神。
提炼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各阶段染色体行为、数量、特征的变化。
2.教学难点:掌握各阶段染色体数量的变化特点;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浙科版必修2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Ⅰ)学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I)学习目标导航1 .简述染色体形态、结构2.概述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重点)3 .概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重难点)◊自主认知◊1.染色体⑴概念当细胞处于分裂期时,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的线状或棒状小体。
⑵功能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3)组成(4)与染色质关系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分裂期:染色体;间期:染色质。
(5)类型I •端着丝粒染色体n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川.中间着丝粒染色体(6)识别标志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
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染色体与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依据着丝粒位置、『叫蛆妹礙色单体⑺数目①特点:每种生物细胞核中,数目相对恒定。
②存在形式:大多数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2.减数分裂及其相关概念(1)减数分裂①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②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一f成熟生殖细胞。
③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④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⑤场所: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殖器官。
(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①同源染色体:指细胞内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通常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②四分体:相互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一个四分体。
----- O核心突破O ----------[合作探讨]探讨1:A、B、C、D、E所示的染色体,哪个为同源染色体?A B C D E提示:D、E为同源染色体。
探讨2:在减数分裂的间期,染色体有什么行为?以人体细胞为例,说说在此阶段,染色体、DNA数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在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发生复制。
人体细胞本来含46条染色体、46个DNA分子,复制后,染色体仍是46条,DNA分子92个。
探讨3:请分析四分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示: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二4个DNA分子。
高一生物: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1(浙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要点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有丝分裂的知识基础中,进一步深入去掌握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图片,动手构建模型自行归纳,演练熟悉减数分裂的过程,即达到了本节的知识目标,又实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的目的。
通过对减数分裂猜想和科学事实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大胆的想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感受科学探究中求真务实的精神。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的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本节内容以前面学过有丝分裂为基础,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以及染色体的交换等内容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在整个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有丝分裂学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细胞的生命历程》第六章第一节学过,与本节内容相距时间并不太长。
考虑到学生记忆、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故在讲减数分裂之前复习有丝分裂的内容。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分析推断和表达能力,利用图像、模型演练让学生由被动的静听,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演练的教学方式,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设疑,学生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归纳、演练,以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课程中要注意一定的设问梯度,运用类比学习法。
4教学目标:4.1知识目标: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
4.2能力目标:能进行观察、分析、理解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分析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动手将抽象的内容通过模型具体化,一定的归纳、表达、动手能力。
4.3情感目标:领悟模型构建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悟大胆的想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感受科学探究中求真务实的精神。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1课时染色体及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1课时染色体及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简述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征及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3.在进行“活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时,运用建立模型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认同事物都是出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中的。
4.概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学生用书P20]一、染色体1.功能: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2.与染色质的关系: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3.结构组成4.识别标志: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
5.数目:每种生物细胞核中,数目相对恒定。
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6.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的关系(1)染色体的条数等于着丝粒数,有几个着丝粒就有几条染色体。
(2)染色单体是染色体复制后,一个着丝粒上连接的两条相同的单体,这两条单体被称为姐妹染色单体,其整体是一条染色体。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1.减数分裂的概念(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3)场所(以动物为例):性腺。
(4)特点: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5)结果: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2.减数分裂的过程各时期特征(以体细胞含2对4条染色体为例):时期图像特征间期发生了DNA复制、RNA和蛋白质合成前期Ⅰ①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②出现四分体;③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现象中期Ⅰ①同源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面上;②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与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相连后期Ⅰ①同源染色体分开;②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Ⅰ①形成两个子细胞;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中的一半,且无同源染色体;③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前期Ⅱ①时间短;②每个染色体仍具有两条染色单体续表时期图像特征中期Ⅱ染色体的着丝粒与纺锤丝相连,整齐排列在子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后期Ⅱ①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②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且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末期Ⅱ①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极;②两个子细胞分裂成4个子细胞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2020-2021学年浙科版必修2 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第1课时 教案
基于大概念3,对接单元教学的课时教学设计——以“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为例一、教学定位2021年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必修课程的大概念3,其下包含三个重要概念〔图1〕,重要概念3.2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别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其中含有4个次级概念。
大概念下每个重要概念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单位,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
“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一节主要解决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以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的方式“代代相传〞中的规律性变化以期对遗传信息在传递时基因的别离与重组进行细胞学解释,为形成重要概念“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别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钟可能性〞建立依据,也为大概念的构成提供重要支撑,进而形成生物学科独特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遗传与变异观〕。
减数分裂在形成生殖细胞时实现了染色体的规律性减半,并通过同源染色体别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等特殊行为实现生殖细胞基因组合的多样性,为有性生殖后代在多变的自然环境中赢得自然选择的优势,这也是有性生殖在漫长的生命演化中成为主流生殖方式的主要原因。
如何将概念传递于学生,笔者将概念体系转化为问题与任务驱动,学生借助科学史料,显微照片资源、视频资源的支持,开展探究活动〔图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化概念的理解,建构概念联系,形成对遗传与变异观点的认识。
高一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及意义,学习过孟德尔遗传定律中基因的别离与自由组合,了解自然界普遍存在变异的现象却不知其所以然,而能力储藏方面,学生尝试过有丝分裂的模型建构,具备一定的建模经验,逆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分裂相的识别能力等也有一定的开展;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经验的经验相对缺乏。
二、教学目标〔1〕通过减数分裂科学史的学习推理和建构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模型,基于减数分裂相显微资料与视频资料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以提高基于实证的推理能力和建模能力。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3浙科版必修2
目标:让学生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原理。
过程:
讲解减数分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过程和特点。
详细介绍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减数分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减数分裂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减数分裂案例进行分析,如性别决定、遗传疾病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染色体行为变化及其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减数分裂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减数分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减数分裂相关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交叉互换在减数分裂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c. 减数分裂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进化有何贡献?
作业反馈:
1. 在批改学生的练习题时,关注以下方面:
a. 对减数分裂基本过程和特点的理解是否准确。
b. 对染色体行为变化及其作用解释是否清晰。
c. 对减数分裂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阐述是否充分。
d. 对染色体数目变异与遗传疾病关系的分析是否合理。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阅读拓展图书和科普文章,并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以加深对减数分裂理论知识的理解。
-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源,并在观看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 引导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学术论文,学会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尝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高中生物: 21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1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卵细胞的形成过程(2)精子和卵细胞的区别(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3.情感目标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重点】(1)精子和卵细胞的区别(2)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学习难点】精子和卵细胞的区别【学习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课前导学】A、自主学习1、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和精子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细胞质的分配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最终形成的配子数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和比较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B、情景设置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才能形成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一个体。
【质疑讨论】那么卵细胞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跟精子一样呢【反馈矫正】1、某动物的卵巢中含有50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以形成的卵细胞和极体数是 A.50和50 B.50和200 C.50和150 D.150和502、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可以发现染色体和DNA之比为1:1的时期是()A.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D.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联会时期3、染色体组成为Aa的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AA、aa、Aa分离的时期分别是()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D.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染色体组成为AaBbccDd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一个abcd卵细胞的几率为()A.1/2 B.1/4 C.1/8 D.1/165、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高一生物: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学案1(浙教版必修2)
附件一: 《减数分裂》(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进一步掌握配子的形成过程。
3、培养自己用生物学语言表达、评价的交流能力。
4、认同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
【学习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课前预习和准备】1、回忆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
2、培训小组长,预习《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小组活动完成:(1)用模型模拟染色体复制(2)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后成为染色体的过程。
为课堂模拟活动做准备。
一、回忆几个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 图一:染色体数: ( )条 ( )条 ( )条( )条 DNA 数: ( )个 ( )个 ( )个 ( )个( )个 染色单体数:( )个 ( )个 ( )个 ( )个( )个 染色体有染色单体时,DNA 分子数 = 数;没有染色单体时,DNA 分子数 = 数。
图二:1、这个细胞正在进行哪种分裂?为什么?2、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是 ,非同源染色体是 。
3、姐妹染色单体是 。
4、图中有 个四分体。
个DNA 。
二、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1、活动过程:(1)分工:4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其中2人每人操作一对同源染色体,1人负责操作细胞,边模拟边用生物学术语.....讲述染色体(基因)的行为变化;1人负责记录操作同学的讲述。
着丝点分裂(2)模拟操作并记录。
(提示:1、以圆形纸模拟细胞,用铅笔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2、注(3)将模型的一对同源染色体贴上等位基因Aa ,另一对同源染色体贴上等位基因Bb,重复(2),在描述染色体行为时,把基因的行为加上。
(提示:注意观察子细胞基因的组成) (4)教师指导、参与、观察、发现问题,选出典型模型。
(5)本小组同学交流,发现不足并改进。
三、思考讨论并完成表格的空白1、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填表:(生物体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不同点?四、思维拓展 1、(1)一个..基因型为AaBb 的精原细胞....,正常情况下,可能产生几种精子?它们是 或 。
浙科版生物必修2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word教案
浙科版生物必修2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word教案一、必修2 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受精作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2.学生情形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差不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学生通过初中时期的学习和生活体会,对有性生殖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画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特点;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2.能力目标利用减数分裂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3.情感目标在复习有性生殖、学习减数分裂过程中,体验生命现象的精巧与奇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五、教学设计思想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它是一个微观动态连续变化过程,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最大困难在于不能够描画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而不能描画的缘故又在于过程中显现较多新名词以及过程相对复杂。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学习受精作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三个差不多概念,把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相关的名词留在下一节课处理。
另外,本课从有性生殖的视频和受精作用导入,一方面使学生认同必须通过减数分裂才能产生遗传物质减半的配子,遗传的稳固性才得以坚持;另一方面使“父方、母方”形象化具体化,关心学生明白得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模型的制作能够关心学生加深对简述分裂的明白得。
六、教学方式或方法教师讲解、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七、教学预备图片影像资料、构建模型的材料八、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流程通过有性生殖情境导入→受精作用→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减数分裂的特点2.教学过程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一、受精作用二、减数分裂1同源染色体2减数分裂在染色体的行为3减数分裂的特点九、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 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 浙江版必修2
高二生物必修2 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浙江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 染色体及染色体形态类型2. 减数分裂的概念。
3. 精子的形成过程及减数分裂过程。
4.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5. 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重点导学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染色体及其形态类型1.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 染色体结构:着丝粒、长臂、短臂3. 染色体类型:①端着丝粒染色体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③中间着丝粒染色体4. 常见动、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知识点2:减数分裂的概念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如果有性生殖细胞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那么合子中的染色体数将会是多少?能否保持物种遗传的稳定性?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为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包括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两个时期。
知识点3:精子的形成过程1. 形成的场所:精巢中睾丸中的曲细精管精原细胞精子细胞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2. 形成的过程:(1)精原细胞(减数分裂间期)注意:①DNA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染色体呈现染色质形态③复制后DNA数量加倍,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数目不变。
(2)初级精母细胞A. 前期I①每条染色体都有2个DNA,2条姐妹染色单体。
②染色体会出现两两配对的现象。
③配对的这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注意观察同源染色体的特点。
)④配对的这一对染色体由于有四条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
⑤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思考: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存在着同源染色体吗?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吗?出不出现配对的现象?②人总共有46条染色体,那么同源染色体有多少对?能理解为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吗?③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定相同吗?B. 中期I特点:每一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高中生物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Ⅱ)学案 浙科版必修2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Ⅱ)[学习目标] 1.概述精子、卵细胞的产生和受精。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概述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减数分裂的意义。
一、精子与卵细胞的产生1.精子的产生(1)产生场所:睾丸。
(2)产生过程①过程图解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核DNA数目的变化(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DNA分子数为2c)2.卵细胞的产生(1)产生场所:卵巢。
(2)产生过程图解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例1动物的卵细胞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
(2)③是________细胞,有染色单体________条,四分体________个。
用③中的数字表示该细胞分裂时,一定要分离的染色体是______________;在该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过程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哪个时期,并在括号内注明相应的序号。
a.同源染色体配对:[ ]______________。
b.同源染色体分离:[ ]______________。
c.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________。
答案(1)卵巢(2)初级卵母8 2 1和2、3和4 1和3、2和4或1和4、2和3 (3)a.②MⅠ前期 b.⑤MⅠ后期 c.⑧MⅡ后期例2(2018·杭州七校联考)下列有关两个细胞分裂图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均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B.①②中均含两对同源染色体C.①能产生4种类型的生殖细胞D.②能产生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答案 D解析由细胞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及细胞质的分裂情况可知,细胞①是初级精母细胞,正处于MⅠ后期,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非同源染色体已完成组合,它只能产生2种(4个)生殖细胞(精细胞);细胞②是次级卵母细胞,正处于MⅡ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只能产生1种(1个)生殖细胞(卵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会分析减数分裂中配子的染色体数目。
3.能记住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重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难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一、染色体1.染色体的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
2.染色体功能: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它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分裂期:染色体分裂间期:染色质 4.染色体的3种类型: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数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它们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
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用2n 表示),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的(用n 表示)。
预习交流人的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答案: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一)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复制一次。
4.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5.分段:(二)减数分裂过程(注意染色体行为变化)1.分裂间期:染色体(质)复制(分子水平的变化:DNA 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常有交叉互换。
(2)中期Ⅰ: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粒的两侧。
(3)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4)末期Ⅰ:形成两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每个染色体具有两条染色单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1)前期Ⅱ:时间很短,每条染色体仍具有2条染色单体。
(2)中期Ⅱ: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的两侧都连接着纺锤丝并排列在赤道面上。
(3)后期Ⅱ: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并平均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4)末期Ⅱ:染色体到达两极,两个子细胞各自分裂,最终形成 4个子细胞。
预习交流下列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正确的顺序是()。
①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②同源染色体分离③着丝粒分裂④四分体排列在赤道面上⑤染色体复制A.①②③④⑤B.⑤①④②③C.⑤①④③② D.⑤①②④③答案:B一、染色体1.简要说明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
答案:染色体是真核细胞细胞核内非常重要的结构,它是DNA缠绕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结构,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
分裂间期为染色质形态,分裂期为染色体形态。
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就是染色体。
2.染色体、染色质、DNA都与遗传有关,那么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答案:DNA、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可表示为3.根据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可以将染色体分为哪几种类型?试作图表示。
答案:据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可以将染色体分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作图如下:4.同一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恒定不变的吗?试以人为例说明。
答案:同一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相对恒定,而不是恒定不变的。
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一般是46条,但在有丝分裂后期是92条,精子或卵细胞中是23条。
5.染色体(质)是遗传物质吗?为什么?答案:染色体(质)不是遗传物质,而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DNA才是遗传物质。
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一个着丝粒B.一条染色体只有一条染色单体C.每条染色体都有两条染色单体D.染色体是由染色质组成的答案:A解析: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粒的数目。
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比较(1)染色体与DNA的数目①染色体的条数等于着丝粒数,有几个着丝粒就有几条染色体。
②不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含有染色单体的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
(2)染色单体①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之后,着丝粒分裂之前,同一着丝粒连接着的两条相同的染色单体。
②非姐妹染色单体:由不同着丝粒连接着的染色单体。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1.哪种生物的哪些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答案: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发生在什么时候?答案:减数分裂发生在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减数分裂的特点是什么?答案: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4.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什么?答案:原始的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每个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5.在减数分裂的间期,染色体有什么行为?以人体细胞为例,说说在此阶段,染色体、DNA数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在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发生复制。
人体细胞本来含46条染色体、46个DNA分子,复制后,染色体仍是46条,DNA分子92个。
6.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什么行为?答案: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两侧,同源染色体分离。
7.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什么行为?答案: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染色单体消失。
下图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
A.③—⑥—④—①—②—⑤B.⑥—③—②—④—①—⑤C.③—⑥—④—②—①—⑤D.③—⑥—②—④—①—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和对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形的识别。
图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图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图③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图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图⑤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图⑥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
所以该减数分裂过程的顺序是③—⑥—②—④—①—⑤,故选D项。
(1)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的特殊存在形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才可称为四分体,即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3.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1)同源染色体①来源: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②形态、大小:一般相同(X染色体、Y染色体不相同)。
③关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④同源染色体的识别:a.大小(长度)相同;B.形状(着丝粒的位置)相同;c.来源(颜色)不同。
如上图所示,D、E为同源染色体。
(2)非同源染色体①来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②形态、大小:一般不相同。
③关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进行配对的染色体。
4.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1(25.(1)前期的鉴别: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及联会、四分体现象。
①无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②有同源染色体,无联会、四分体现象,为有丝分裂。
③有同源染色体,有联会、四分体现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2)中期的鉴别①每对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两侧,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为有丝分裂。
③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3)后期的鉴别①着丝粒未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②着丝粒分裂,每一极无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③着丝粒分裂,每一极有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
1.下列关于染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B.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只能在电镜下观察到C.人的肝脏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没有差异D.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答案:B解析: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例如“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通过各时期染色体变化特征判定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哪一时期。
2.玉米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A.20、20 B.10、20 C.10、10 D.20、10答案:D解析: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3.同源染色体是指()。
A.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B.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的两条染色体C.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D.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答案:D解析: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进行配对(联会)。
4.下列是某种雄性动物睾丸内正在分裂的四个细胞示意图,其中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图像为()。
答案:B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图像判断的依据是: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5.减数第二次分裂中被分开的是()。
A.一对同源染色体B.两条染色体C.一个四分体D.两条染色单体答案:D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6.下图所示为某雄性动物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属于______分裂的______时期。
(2)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相互分离的染色体是____________。
(3)该细胞完成全部分裂后,可形成______个子细胞。
(4)图中具有的染色体、着丝粒和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是__________。
(5)a和a′互称为____________。
它们是在______期经过____________而形成的。
a′和B在____________时期可能发生______现象。
(6)这个细胞在完成全部分裂后,子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
答案:(1)减数前期Ⅰ(2)A和B,C和D (3)4 (4)4、4、8 (5)姐妹染色单体间染色体复制减数分裂前期Ⅰ交叉互换(6)2解析:可根据细胞中染色体行为特征,判定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前期Ⅰ时期,因为图中同源染色体A和B、C和D正在发生联会现象。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将自由组合。
最终该细胞完成全部分裂后,可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原来的一半。
a和a′,B和B′,c和c′,d和d′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增加后代的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