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9.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里证
里寒证 里热证
里虚证 里实证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寒证
表寒证 里寒证
虚寒证 实寒证
热证
表热证 里热证
虚热证 实热证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虚证
表虚证 里虚证
虚寒证 虚热证
实证
表实证 里实证
实寒证 实热证
谢谢!
六、八纲辨证案例
• 例一:王某某,男,16岁,两天来自觉周身怕冷, 添加衣物多件仍感身冷,体温38℃,头痛,无汗, 轻咳,吐稀白痰,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紧。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 ① 上、下寒热错杂 ② 表、里寒热错杂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2.寒热转化 ①寒证化热:寒入里化热 ②热证转寒:热极转寒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3.寒热真假 ①真寒假热:又称阴盛格阳。 ②真热假寒:又称阳盛格阴。
三、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是用于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 盛衰的两个纲领。
【临床表现】表证临床表现+里证临床表现。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2.表里转化 ①由表入里(病势加重) ②由里出表(病势减轻)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3.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 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等
二、寒热辨证
•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阳虚生内寒,阴虚生内热。 • 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 辨寒和热,是辨疾病的性质,是治疗立法用药的
依据之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1.概念 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
抑制或衰减的证候。 2.病因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中医八纲辨证(精)
三、虚
实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正邪盛衰的两个 纲领。 (一)虚证: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气、血、 阴、阳虚损。 1、血虚证: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全身各部,所表现 出的证候。 2、气虚证:指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 候。 3、阴虚证:指体内阴液不足、亏损所表现的证候。 4、阳虚证:指体内阳气不足所表现出的证候 。 (二)实证:邪气盛,脏腑功能亢盛的表现。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小 便
清 长 短 赤
舌象
舌淡苔白 润 舌红苔黄 干
脉 象
迟 数
寒证 热证
不渴或喜热饮 口渴喜冷饮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有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危重时,还可 出现假象。 1、寒热错杂:指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 例如:上热下寒
表寒里热
表热里寒 2、寒热转化: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当热证出现时, 其寒证消失,称为寒证转化为热证,于此相反则称热转 化为寒。 例如:寒入里化热 热极转寒(如热病出现危候阳气暴脱)
[要点]
辨证的基本方法是用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的具体施治是论治。 论治是根据辨证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所以常称为辨证论治。
第一节
[概念]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概括病 变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部分,从而辨清 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类别的辨证方法。 [内容] 将病人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
第六章
[概念]
辨
证
对四诊取得的病史、症状、体征,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 分析,辨清疾病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之间的关系, 从而概括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称为辨证。 [辨证类型]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一、何谓经方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
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
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
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
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
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
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
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
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
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
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
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
下同)。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八纲,可以概括机体病变的性质,程度和人体自身恢复的能力,是临床辩证施治的主要依据。
阴阳——八纲中的总纲,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
表里——指人体的病变部位。
寒热——指疾病的性质。
虚实——指人体正邪恶消长盛衰(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一、阴阳辩证1、阴证,凡患者精神萎顿,语音低微,面色晦暗,目光无神,动作迟缓,身冷畏寒,近衣喜温,口中和,不渴,尿清白,便溏,苔滑,脉沉迟无力等,均属阴证。
2、阳证,凡患者精神兴奋,甚烦燥谵语,语声粗壮,面赤,发热口渴,气粗,去衣喜凉,便结溲赤,苔黄燥,脉数大有力,均属阳证。
3、阴阳辩证要点A、阴阳辩证最为复杂,是八纲的根本,分得很细。
如从人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不阴,外为阳,内为阴,从脏腑气血来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气为阴等。
从邪气的角度来说,风暑火为阳,寒燥湿为阴等。
B人体有形物质为阴,气化功能等属阳,二者互为依存,阳亢就要伤阴,亡阴,反之,大汗阴液消失过多,不仅亡阴,还要亡阳。
因此,在辩证中应注意阴阳相互承制或亢害的关系。
C要辨清真象的假象。
D要注意疾病的转化。
二、表里辩证表里两纲,是指病变所在部位和病情深浅而言的,凡是外感病,病变部位位于体表者,是为表证。
外邪未解,传入于脏腑时便为里证。
但因七情,饮食,劳倦,洒色所伤,病自内发,脏腑先伤,也为里证。
1、表证:从病邪看,是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从人体看,其病变发生于人体浅表的部位。
A、凡病人具有恶风、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脉浮,舌苔薄白者,为表证。
B表证确诊后,还须进一步辨别所感病邪的属性,与机体的反应如何等,具体了解它是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然后方可进行治疗。
C、外感病邪,虽然首侵入人体的表层,但也可侵犯身体里面而兼有里证,因此,需要结合病程,病情,作进一步鉴别。
表寒和表热共有证——头痛,身痛,脉浮。
表寒——明显恶寒,发热轻,脉浮紧。
表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重,脉浮数。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这个两个辩证是相通的。
六经辩证是伤寒论提出来的。
先看一下六经的辨证过程。
先看这个病为阴病还是阳病。
这个就是八纲里的阴阳,如果是阴病,就看病部位,在表就是少阴,在里就是太阴,既不在表也不在里就是厥阴。
如果是阳病,看看部位,在表就是太阳,在里就是阳明,不在里也不在里就是少阳。
这个就是完成了定位,相当于八纲里的表里。
定位定性后就开始定寒热,比如在阳明,是热多还是寒多。
这个是完成了寒热辩证。
那么阳明热症,再辨别里面是虚还是实。
如果是虚,是热,就要考虑白虎汤。
到此为止就完成了八纲辨证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接着说上面的白虎汤症状,如果是阳明病,虚和热就是白虎汤,那么还出现了渴,这个就是白虎加人参汤。
如果有人问出现了实和热,就要考虑承气汤。
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区别我个人认为是,六经辨证结束后,会有一个方剂对应,这个基础上有其他症状就加其他药。
这个治愈率很高,但是不好记,基础是伤寒论背诵的烂熟。
辨证完就有一个条辩出来方子出来了。
八纲辨证完,至于对应什么方子就是看学医学的那个理论和经验了。
个人建议半路出家学医的,还是学习伤寒论,药简力专,效果好。
越学越有信心,这些课程我都放到我的头条号上了,也可以跟我交流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一)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
阳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
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
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二)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
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
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
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
一九八一年第九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
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
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
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
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
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
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
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
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
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
2.厥阴病热证: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
邪为病多或阳气被郁,久而化热,或厥阴阳复
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兹举热厥一例,以资
说明:《伤寒论》第335条说:“伤寒一二日
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
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
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说明了厥阴内热,而
有致厥之机。
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须中,络于目。
阳明之脉,正上艘级,还出目系。……目疼弃
干者,经中客邪也”。此证还有发热、恶寒,
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
候。
2.阳明病里证: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
里证。《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
四、虚实
虚实两纲,常以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
《伤寒论》笔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
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
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
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
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
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1-5)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1-5)(一)A1型题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答案:E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王叔和B.成无己C.张机D.林亿E.华佗答案:C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A.孙思邈B.王叔和C.成无己D.林亿E.柯韵伯答案:C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答案:B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答案:C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D.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E.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答案:B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A.循经传B.表里传C.直中D.并病E.合病答案:B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A.直中B.并病C.表里传D.两感E.越经传答案:D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A.113首B.112首C.111首D.397首E.245首答案:B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答案:B(二)X型题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答案:ABDE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汤液经》E.《甲乙经》答案:ABCD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多选17
多选17.下列哪些属于桂枝汤证兼证:A.桂枝加葛根汤证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C.桂枝加附子汤证D.桂枝去芍药汤证E.桂枝新加汤证61.下列含有大黄、芒硝的方剂是:A.大承气汤B.桃核承气汤C.大陷胸汤D.大陷胸丸E.小承气汤5.去滓再煎之法,要求用于以下哪些方中?A.桂枝汤B.小柴胡汤C.大柴胡汤D.半夏泻心汤E.四逆散10.附子汤和真武汤中均有的药物是A.附子B.茯苓C.生姜D.白术E.芍药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6.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八纲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的概括B.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C.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D.八纲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体现着八纲E.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
”5.“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6.“少阴病,——,白通汤主之。
”7.“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
”1.“阳明之为病,。
”6.“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7.“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大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伤寒五六日中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3.1.太阳之为病,脉浮,。
2.太阳病,发热,者,名为中风。
六经辨证之八纲观点
六经辨证之八纲观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六经辨证之八纲观点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深受医学界和民众的关注。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作者为临床医师张仲景。
它把我国最古老的临床诊
疗经验、医学理论以及历代名家的学说以及思维模式完美的进行了结合,结果是一部极受
人们推崇的名著,塑造了古代中医的形象。
《伤寒论》为封建时代传统儒家医学的代表作之一,论述了伤寒项目包括六经鉴证和
八卦辨证等内容。
泰山六经辨证是六经鉴证体系的基础,包括阴阳、内外、脉象、温凉、症状、取舌以
及脉象的鉴别,既然有了基础,那就可以进行六经的辨证治疗了,即对症状、病因等特征
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症下药。
《伤寒论》所述的进一步拓展了六经的辨证,提出了“八卦辨证”的概念,将中国古
代八卦与辨证相结合,以“ 金木水火土”、“四诊(八诊)字之正”等原则为基础,将
病理、症状进行综合判读,以辨识病机,从而把握病情真伪,用以指导了医疗实践。
六经鉴证以阴阳之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为基础,将诊断、病理、治疗和药物
联系起来,加以系统思维,分析和比较病症,以因果推理的方式来识别病机,以指导实践。
八卦辨证法系统归纳了伤寒论中的八诊辩证,将面部如火状、八诊(四诊)字,以及
脉象、取舌等精确的诊断,进行综合研判,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精准定位病因,以制定
见病机的病治方案,大大拓宽了医生治疗的思路和办法。
因此,《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六经辨证与八卦辨证法,是一种以阴阳、五行、病理和
症状分析以及实践操作,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理论体系和运用方法。
该体系的优势就在于,它将古老的医学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加以分析和系统化,使
得传统中医辩证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给日后医师在诊断过程中,提供了科学可靠的
指导。
浅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系, 因为六经 病证 的发生 、 展 、 发 变化 , 关系着 疾病 的性 质、 发展趋 向和预后 , 以《 寒论 》 所 伤 的六 经病 证 中 , 无 不贯穿 着阴 阳表里寒热 虚实 的内容 。
从 三 阴 三 阳 的 证 候 性 质 而 论 , 致 三 阳 病 表 示 正 大
胃不 和 , 寒热错 杂于 中焦 , 以呕而肠 呜、 心下痞 、 下利等
“ , 阳” 是指 “ ” 表 而言 , 不代表 整个 阳证 。因此 , 阴 并 对
阳二 字 , 作 具 体 分 析 。 应
表里 是分析 病 位深 浅 的纲 领 。概 括 的说 , 在 皮 邪
腠 、 络 、 气属 表 , 证 一般 表 浅 而轻 ; 入 脏 腑 、 经 卫 其 邪 骨
施 的关 键 。《 寒论 》 辨正 邪 虚 实 和转 虚 转 实特 别 伤 对
重视 , 7 如 O条 “ 汗 后 , 寒 者 , 故 也 ; 恶 寒 者 , 发 恶 虚 不 实
骼、 营血 属里 , 其证 一般 深 重 , 同时 表 里还 说 明病 势 的
趋 向, 由表人 里 , 里 出表 。出 表 为顺 , 里 为逆 。 如 由 人
d i1 . 9 9 j i n 10 —9 4. 0 0 1 . 1 o :0 3 6 /.s . 0 38 1 2 1 . 0 0 0 s 文章 编 号 :0 38 1 ( 0 0) 1 —7 0 0 1 0 —9 4 2 1 一0 1 7 —2
八纲辨证 是 明清 时代逐 步总结 和完善起来 的一种 辨证 纲领 , 如祝味菊 《 正 伤寒 质难 》 中所 云 : 所谓八 纲 “ 者 , 、 表 、 、 、 、 、 是也 。古 昔医工 观察各 阴 阳、 里 寒 热 虚 实 种疾病 之证候 , 就其 之性 能之 不 同 , 纳 于八种 纲 要 , 归 执简驭 繁 , 以应无 穷 之 变。 它源 于 《 ” 内经》、 伤 寒论 》 《 等古典 医著 , 尤其 是 《 寒 论 》 伤 的六 经辨 证 , 为八 纲 辨 证 奠定 了基 础 。八 纲辨证是 一切疾病 的病位 和证候性
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
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
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
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
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
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地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伤寒论题库讲解
《伤寒论》课程学习复习题概说一.选择题(一)A型题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A.春秋时代 B.西汉末年 C.战国时代 D.晋代 E.东汉末年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王叔和B.成无己C.张机D.林亿E.华佗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A.孙思邈B.王叔和C.成无己D.林亿E.柯韵伯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A.循经传B.表里传C.直中D.并病E.合病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A.直中B.并病C.表里传D.两感E.越经传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A.113首B.112首C.111首 D.397首 E.245首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二)X型题1.《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汤液经》E.《甲乙经》2.《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
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斗争的临床表现,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
因此,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阴阳是辨识疾病与证候的总纲。
一般将六经病中的太阳、阳明、少阳统称为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统称为三阴病。
三阳病表示正气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因而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括为阳证。
三阴病表示正气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因而三阴病多虚证、寒证,概括为阴证。
另外,六经中的所有证候均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此即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
二、六经与八纲中表里的关系表里是分析病位深浅的纲领。
就六经的表里而言,一般而论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
但表里的概念又是相对的。
例如:从三阳病三阴病而言,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从三阳病而言,太阳属表,少阳属半表半里,阳明属里;从阴阳配属的关系言,太阳属表,少阴属里,阳明属表,太阴属里,少阳属表,厥阴属里。
另外,一经中也有表里之分,如太阳经证属表,而太阳腑证属里。
判断疾病的表里还可以说明病势的趋向,如疾病由表入里为逆,由里出表为顺。
判断疾病的表里对决定治则也有重要意义,如太阳表证宜解表发汗,阳明里证宜清泄里热或攻下里实,在表里兼病的情况下,又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兼治等不同治法。
可见六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表里辨证的内容。
三、六经与八纲中寒热的关系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就六经病的寒热而言,三阳病多病势亢奋,阳邪偏盛,故多属热证;三阴病多病势沉静,阴邪偏盛,故多属寒证。
然而,病证之寒热的情况较为复杂,同一证候,如下利证、呕哕证、黄疸证等,都有属寒属热的不同。
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精品中医课件
六经合病、并病
(1)合病: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 无先后次序之分。
(2)并病:一经之病未罢,另一经证 候又见,有先后次序之分。
六经病的传变
⑴循经传----病证按六经次序相传 ⑵越经传----病证不按六经次第,隔经而
传 ⑶表里传----病证按阴阳互为表里的两
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但饮 不多。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大便量 少,小便黄、量少。两颧绯红,舌红,少 苔或无苔,脉细数。 ✓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阴虚阳亢。
(四)寒热真假
1、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
格阳)。
真寒假热
【临床表现】 • 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
经之间相传(越经传之一种) ⑷直中----病邪初起不经阳经,直入三阴
者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 初病既见表证又见里证 • 发病时即有表证,病邪入里又见里证,表
证未解 • 本病未愈,又兼表证
证型 寒热
其它症状
表证里证的区别
二便 舌象 脉象
表 同时 常伴有头身疼痛 二便 苔
出现
鼻塞流涕
多如常 薄白 浮
证
内脏证候不明显
里 但寒不
便秘或 色苔
热或但 而内脏证候突出 溏泻; 均有 沉
(表、实、热证)
(里、虚、寒证)
攻邪为主
扶正为主
一、太阳病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证
太阳病主要脉证: • 恶寒(或恶风)、发热、头项强痛、
脉浮。
(一)太阳病经证
• 1、太阳中风证:发热,汗出,恶风, 头痛,脉浮缓。
• 2、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 头身骨节疼痛,或兼喘,脉浮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
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
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抗邪无力,故以各种寒象为特点。
若推而广之:凡身轻、气喘、口鼻气热、目睛了了,不能睡眠;或热极朦胧,视物不清;或目赤多眵;或身热面赤唇红;或烦渴而小便红黄,则皆为阳证的反映。
若身重,口鼻气冷,目不了了,但欲卧寐,面色不红,四肢厥冷,爪甲色青,吐利而小便色白,则皆为阴证的反映。
古人说:“阳极似阴,阴极似阳”,所以,辨阴证阳证时,须区别其真伪方不被其表象所惑。
《伤寒论》第11条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它以“证”有真伪,而“情”则可信。
故以“欲”与“不欲”而察其真相。
临床之时,若师其法,则庶几近之。
二、表里阴阳六经为病,皆有一个发病部位的问题。
故认清表里病位,则汗、下之法,方能用之不殆。
1.太阳病表里证(1)太阳病表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
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
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
《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
(2)太阳病里证: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
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
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
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
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2.阳明病表里证(1)阳明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頞中,络于目。
阳明之脉,正上颃颡,还出目系……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
”此证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候。
(2)阳明病里证: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里证。
《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
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即指阳明胃肠里证为病。
里证不能发汗,发汗则伤津液,故而大便难。
3.少阳病表里证(1)少阳病表证:少阳为半表半里,位居两胁,然从经腑而分,亦有表里之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
”成无己注:“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
”而《伤寒论》第264条亦记载了“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等的少阳经证。
(2)少阳病里证:指的是少阳腑证。
《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为邪热入于胆腑,迫使胆汁上溢则口苦,故称为少阳病的里证。
4.太阴病表里证(1)太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
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第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第276条的“太阴病,脉浮者。
可发汗……”都反映了太阴脾家经表为病的事实。
(2)太阴病里证:《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则说明误下之后,在表之邪传入太阴之里,出现腹满时痛的太阴里证。
5.少阴病表里证(1)少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
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这是论述少阴经的热证。
《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则是论述了少阴阳虚,经表受寒之证。
(2)少阴病里证:是指少阴心肾两脏之病。
如《伤寒论》第323条的“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又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这两条说明了少阴病既有阳虚的里寒证,又有阴虚的里热证。
6.厥阴病表里证(1)厥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
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而《伤寒论》第351条又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以上两条反映了厥阴病经热和经寒为病的特点。
(2)厥阴病里证:《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内有久寒”,是指厥阴脏寒里证而言。
以上我们用表里两纲,以反映六经的经络、脏腑之为病,这才能体现出中医辨证学的系统和完整。
如果只讲脏腑的里证,而不讲经络的表证,则失六经辨证的宗旨。
所以八纲辨证必须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才不致失于片面。
三、寒热寒热两纲,为反映六经寒热病情而设。
它以有寒热两种情况的客观存在,故作为临床治疗中辨证分型的依据。
因此,它便把表里、阴阳为病的具体病情概括无遗。
1.太阳病寒热证(1)太阳病寒证:太阳主表,然表病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
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2)太阳病热证: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
然太阳病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
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2.阳明病寒热证(1)阳明病里寒证:阳明主里,而以里证为主。
然里证有寒热之分,试述如下:《伤寒论》第226条说:“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此条论阳明里寒作哕。
而243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此条论里寒作呕,并提出了治法。
(2)阳明病里热证:阳明病的里热证,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
热在上,郁于膈脘,则心中懊憹,舌上生苔;热在中则渴欲饮水,口干而燥;热在下,则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
3.少阳病寒热证(1)少阳病寒证:其证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腹中胀,大便溏,脉弦迟等证。
(2)少阳病热证:其证以口苦,心烦,咽干,目眩为主。
4.太阴病寒热证(1)太阴病寒证:《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脏有寒”,指脾有寒,故证见腹泻而不渴。
(2)太阴病热证:《伤寒论》第278条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太阴为湿土,故发病而有湿热与寒湿的不同,必须辨清而不能相混。
5.少阴病寒热证(1)少阴病寒证:少阴病寒证,包括甚广,《伤寒论》第282条说:“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以下焦虚有寒”一语,道破了少阴病的寒证实质。
(2)少阴病热证:《伤寒论》第303条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说明了少阴病热证烦躁的情况。
6.厥阴病寒热证(1)厥阴病寒证:《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说明了其人肝有久寒,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或上逆作呕等证。
(2)厥阴病热证: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邪为病;或阳气被郁,久而化热;或厥阴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兹举热厥一例,以资说明:《伤寒论》第335条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说明了厥阴内热而有致厥之机。
四、虚实虚实两纲,常以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的虚实情况,大概来讲,凡三阳经病,多以实证为主,三阴病中多以虚证为主。
1.太阳病虚实(1)太阳病表虚证: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
如《伤寒论》第12条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是说太阳病表邪的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