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肛肠科直肠癌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癌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癌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直肠癌在大肠癌肿所占的比例高于结肠癌,在直肠癌中,70%以上属位于腹膜返折以下的低位直肠癌,由于其解剖部位特点,手术难度高,为根除肿瘤,往往需切除肛门,作永久性腹部结肠造口(俗称人工肛门),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治疗不但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也是保留肛门避免永久性腹部造口的主要措施。

【临床表现】1.便血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色大多鲜红、与粪便不混,一般量不多,故极易被误认为痔出血,如癌肿位于直肠上段,则血色可较暗并与粪便相混,故从便血的色泽及其与粪便的关系可以判断病变在直肠内的位置高低。

2.排便习惯改变也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主要是便频,即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的质并无改变,每次粪便量不多,有排便不尽感,但并不是腹泻,有时可有黏液便,一般黏液量不多。

如黏液量很多,则可能是有一个大的绒毛状腺瘤癌变,当然随着肿瘤增大,病员可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甚至梗阻,同时可见有粪便变形、粪便变细等现象。

3.便急或里急后重,也就是想排便又排不出,或排出少量便或黏液和血液,这是直肠内有一个大的肿瘤引起直肠饱满感后所致的症状。

4.肛门和会阴部疼痛,最初出现在排便时,以后呈持续性,这是低位直肠癌侵犯肛管和肛门括约肌后产生的症状,甚至可出现骶尾部疼痛,有时还向下肢放射,表示肿瘤侵及骶骨和骶神经丛,这些都是晚期症状。

【诊断要点】1.直肠指检是首要的检查和诊断步骤,扪及病变后应注意病变下缘至肛缘的距离、大小、部位(以截石位为标准,描述其相当于几点到几点),病变上缘是否可扪及,形状,活动度,基底浸润感,病变表面光滑度、质地,肠腔有无狭窄,指套上有无黏液、脓血等情况。

2.女性病人还应常规作阴道指检,双合诊了解癌肿有无浸润阴道,子宫附件有无受侵。

3.纤维结肠镜检同样是必不可缺的检查内容,其目的不但在于咬取组织作病理检查,还在于检查有无同时存在的病变包括良性与恶性肿瘤,为制定手术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肛肠科直肠脱垂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脱垂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脱垂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直肠脱垂是指肛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肠壁黏膜或全层向下移位。

仅有直肠黏膜脱出至肛门口外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至肛门口外称完全性脱垂。

肛管及直肠脱垂常见于儿童及老年,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型多在5岁前逐渐消失,可以自愈。

成年型只要产生脱垂的因素存在,脱垂将逐渐加重。

长期脱垂将会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节制功能障碍及阴部神经损伤,产生大便失禁。

肛管及直肠脱垂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目前主要有滑动疝学说和肠套叠学说。

其解剖病理改变主要包括:1.肛提肌分离;2.Doug1as陷凹加深;3.直肠与骶骨分离;4.乙状结肠冗长;5.肛门括约肌松弛。

【临床表现】1.直肠脱垂病人均有缓慢的发病史,早期时仅在排粪时有包块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缩。

随着病情的发展,因肛提肌缺乏收缩力,则需用手帮助回复。

严重者在咳嗽、喷嚏、用力或行走时亦可脱出。

2.肛门溢液由于肛门节制功能障碍和脱垂而致肛门溢液,并可致肛门周围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的发生。

3.疼痛如未能及时复位,脱垂肠段可以发生水肿、绞窄、嵌顿甚至有坏死的危险,则有疼痛、肛门部酸胀、下坠感。

【诊断要点】‘1.肛门视诊及蹲位检令病人蹲位做排便动作时,不完全脱垂:可见直肠下端黏膜脱出,直肠黏膜呈“放射状"皱襞,脱垂部由两层黏膜组成。

完全性脱垂: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全层脱出,直肠黏膜皱襞呈环状,脱垂部由两层肠壁组成。

黏膜表面还可见充血、水肿、溃疡等。

2.肛管直肠指检可感括约肌松弛无力,直肠壶腹可以触及折叠黏膜,柔软且上下活动。

3.直肠镜检直肠内有折叠的黏膜,并可发现黏膜充血、水肿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1.非手术治疗(1)治疗直肠脱垂的诱因,如营养不良、包茎、慢性便秘、咳系善雩a压升高的因素,发生直肠脱垂时即时回复。

(2)硬化剂注射治疗,适用于不完全性脱垂或(和)较轻的完垒宴篾垂.于脱垂处直肠黏膜下或直肠周围注射1周,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匡毛:2.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

肛肠科结肠癌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结肠癌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结肠癌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迅速上升之势。

在整个大肠癌中所占比例亦明显增高。

在某些城市中结肠癌的发病率已与直肠
癌相仿甚至更高。

因而大肠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亦随之上升,其地位日趋
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就诊病人属中后期病变,反映它对人民健康和生
命的威胁。

因而处理上特别强调根据结肠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应
提高警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临床表现】
1.右侧结肠癌(盲肠、升结肠、肝曲)
(1)隐匿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2)原因不明的乏力、倦怠或发热;
(3)右下腹隐痛;
(4)右下腹扪及肿块;
(5)偶尔可因阑尾开口阻塞而发生急性阑尾炎。

肛肠科先天性巨结肠症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先天性巨结肠症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先天性巨结肠症临床诊疗指南【概述】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占新生儿胃肠畸形的第2位,在2000~5000名出生的婴儿中就有1例得病。

男婴较女婴为多,男女之比为3~4:1,且有家族性发病倾向。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胚胎发育期在病毒感染、代谢紊乱、胎儿局部血运障碍等因素作用下,造成肠壁神经节细胞减少或发育停顿,或神经节细胞变性,致使远端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呈痉挛、狭窄状,形成功能性肠梗阻。

90%以上的病变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远端部分。

病变的肠段经常处于痉挛状态,管腔狭窄,形成功能性梗阻,粪便不能通过病变肠段或通过困难而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大量积聚在上段结肠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肠管狭窄段上方因粪便积聚而变得肥厚、粗大,这就形成了先天性巨结肠。

【临床表现】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

正常新生儿几乎全部在生后24小时内排出第一次胎粪,2~3天内排尽。

患儿由于胎粪不能通过狭窄肠道,首先出现的症状为胎粪性便秘,生后不排胎粪,胎粪开始排出及排空时间均推迟。

约90%的病例出生后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

一般在2~6天内即出现部分性甚至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开始呕吐,次数逐渐增多,以至频繁不止,呕吐物含胆汁或粪便样液体。

80%的病例表现为全腹胀,部分病例可极度膨胀,可见肠型,腹部皮肤发亮,静脉怒张,有时肠蠕动明显,听诊肠呜音亢进。

可压迫膈肌,出现呼吸困难。

肛门指诊可觉出直肠内括约肌痉挛和直肠壶腹部空虚感。

新生儿直肠的平均长度为5.2cm,因此示指常可达移行区,并能感到有一缩窄环。

此外指诊时可激发排便反射,当手指退出时有大量粪便和气体随手指排出,压力极大,呈爆炸式排出。

如用盐水灌肠也可排出大量粪便和气体,症状即缓解。

缓解数日后便秘、呕吐、腹胀又复出现,又需洗肠才能排便。

由于反复发作,患儿多出现体重不增、发育较差。

少数病例可有几周的缓解期,有正常和少量的间隔排便,但以后终于出现顽固性便秘。

2.营养不良、发育迟缓长期腹胀、便秘可使患儿食欲下降,影响营养的吸收。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功能性便秘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功能性便秘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功能性便秘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儿童功能性便秘 pediatric chronic constipation儿童便秘中90%~-95%为功能性便秘,多发生在2~ 4岁,男女发病无差异。

本病主要与遗传、喂养不当、饮食习惯、排便习惯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属于中医“小儿便秘”。

3 诊断3.1 临床表现·3.1.1 临床症状患儿多无胎粪排出延长史,曾有正常排便习惯,现每周排便少于等于两次,粪便干硬,排出困难,可伴便时疼痛,大便带血,腹痛或食欲欠佳。

3.1.2 体征本病患儿体质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全身体征。

严重患儿查体左下腹偶可触及增粗肠管,直肠指诊可触及潴留粪便。

3.2 实验室或辅助检查3.2.1 结肠造影本病无先天性巨结肠症X线征象。

3.2.2 肛门直肠测压肛门直肠测压可鉴别先天性巨结肠症、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及特发性巨结/直肠症所致的便秘。

3.3 须与儿童功能性便秘鉴别的病种儿童功能性便秘需与先天性巨结肠症、脊髓栓系综合征、骶尾部畸胎瘤、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等引起的便秘相鉴别。

4 辨证4.1 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便时肛门疼痛,或有腹部胀满,口干口臭,口舌生疮,心烦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4.2 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无力努挣,腹胀纳呆,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

4.3肾气不足证肠间蓄粪而无便意,虽有便意而努挣乏力,纳呆食少,神疲色萎,发育迟缓,舌淡苔薄,脉沉迟。

5 治疗5.1 治疗原则本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祛除潴留于直肠的粪便,恢复肠道蠕动功能,建立排便反射。

对于患儿父母及儿童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合理使用泻药的指导非常重要。

5.2 分证论治5.2.1 肠胃积热证治法:消积导滞,清热润肠。

主方: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肛肠科是一门以治疗肛门、直肠等消化系统下端疾病为主的医学专科。

肛肠科常见疾病包括痔疮、肛裂、直肠息肉、肛门狭窄等疾病。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这些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

痔疮痔疮是指肛门周围或肛门直肠内突出的静脉曲张,外痔和内痔均可发生。

痔疮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肛门疼痛、排便困难、便血等症状。

诊断对于痔疮的诊断主要通过肛门直肠检查,可以根据痔核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分类。

痔核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位于肛门直肠内,外痔位于肛门外皮肤下,混合痔则同时包括内痔和外痔。

在检查时,医生还需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

治疗方案痔疮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调理、便秘治疗、肛门周围卫生、外用药物和内用药物。

饮食中应注意摄入纤维素、水分和减少辛辣刺激类食物。

便秘治疗可采用口服轻泻剂、大剂量纤维素等。

肛门周围卫生包括使用温水浴、干燥纸巾擦拭等。

外用药物包括涂抹抗炎消肿药膏、止痛药膏等。

内用药物可采用口服和局部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则包括常规手术和微创手术,针对不同的痔核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

肛裂肛裂是肛门周围皮肤或肛门黏膜的裂口,常伴有明显的疼痛和便血等症状。

诊断对于肛裂的诊断,主要通过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裂口的情况和周边黏膜的缺血情况。

治疗方案肛裂的治疗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以口服轻泻剂和肛门周围卫生为主,如纤维素、小儿止泻口服液等。

肛门周围卫生应当使用温水清洗,保持肛门皮肤干燥。

在休息、用足量纤维素等能使肠变软的情况下,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康复。

手术治疗一般为括约肌切开术,其效果较好。

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指盘状大肠黏膜或粘膜下层组织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良性肿瘤。

直肠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其中以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最高。

诊断直肠息肉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肛门指诊、直视下结肠镜检查等。

直视下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到息肉的形态、数量、大小、部位以及有无出血等情况,可以做到切除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肛肠科诊疗方案

肛肠科诊疗方案

目录痔 (2)肛漏 (10)肛裂 (15)肛痈 (19)溃疡性结肠炎 (22)直肠癌 (24)一、痔【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2006版)进行诊断。

(一)痔的分类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二)痔的诊断1、临床表现(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可分为4度。

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II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III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IV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脱出。

2、检查方法(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I、II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III、IV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

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它疾病。

(3)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4)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5)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新版肛肠科诊疗规范

新版肛肠科诊疗规范

肛肠科内痔【定义】内痔位于齿线以上,由直肠上静脉丛淤血、扩张、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诊断】1 西医诊断标准1、1 症状1、1、1 便血内痔的主要症状,血色鲜红,便秘、粪便干燥、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就是出血的主要诱因。

1、1、2 脱出就是内痔发展到中晚期的主要症状。

1、1、3 肛门坠胀初、中、晚期内痔均可不同程度出现。

1、1、4 疼痛单纯内痔无疼痛,如内痔嵌顿或感染、血栓形成、溃疡时可引起比较剧烈的疼痛。

1、1、5 粘液流出、肛门潮湿或瘙痒。

1、2 体征及检查1、2、1 视诊脱出内痔可见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核。

1、2、2 指诊二期内痔晚期或三期内痔指诊时痔区有黏膜增厚感。

1、2、3 肛门镜齿线上方痔区有黏膜隆起,大小不等,黏膜色鲜红或紫红,表面纤维化者色略灰白,或有黏膜增厚,有上皮样改变,有时可见黏膜表面糜烂、出血。

1、3 诊断依据1、3、1 分期1、3、1、1 一期:排便时带血,无脱出,齿线上黏膜呈结节样隆起。

1、3、1、2 二期:排便时带血,滴血或射血,内痔脱出,可自行回纳。

1、3、1、3 三期:排便时或咳嗽、劳累、负重引起腹压增加时,均可发生内痔脱出,并需用手托方能回纳肛内。

1、3、1、4 四期:内痔脱出嵌顿,甚至水肿伴血栓形成。

2 中医辨证标准2、1 湿热下注型: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2 气滞血淤型:肛内肿物脱出,甚至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至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2、3 脾虚气陷型: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

便血色鲜或淡,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昏神废,纳少便塘,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

【治疗】1 非手术治疗1、1 辨证论治湿热下注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方剂:五神汤加减。

气滞血淤治法:活血化淤。

方剂:活血散瘀汤加减。

脾虚气陷治法:健脾温中,固脱止血。

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直肠脱垂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直肠脱垂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直肠脱垂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直肠脱垂rectalPr0IaPSe⑴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并脱出肛门外的一种慢性疾患。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多发生于小儿、老人和经产妇。

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西医学认为,全身机能状况尤其是神经系统机能减退、局部解剖结构缺陷和机能不全、肠源性疾病、腹压增高等均为直肠脱垂的重要因素。

中医学认为主要与小儿气血未旺或先天不足,成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分娩、耗气伤血,以及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等导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下脱出。

属于中医“脱肛”范畴。

⑵3诊断⑴1.1诊断要点临床症状01主要症状排便时和排便后或者咳嗽、走路、下蹲及其他因素引起腹压增加时出现直肠脱出肛门外。

02伴随症状可伴有排便异常、肛门分泌物、出血、坠胀⑶及瘙痒等。

体征肛门视诊:直肠脱出肛门外,直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表面溃疡,黏液分泌物多,出血。

肛门指诊:直肠脱垂肛门松弛,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

3.2辅助检查直肠脱垂辅助检查主要有脱垂长度测量、排粪造影检查、肛管直肠测压、下消化道造影、MRI、结肠镜检查、肛管直肠腔内超声。

⑷⑸3.3诊断分型直肠脱垂根据脱出组织分为两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脱垂。

表现为直肠黏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为半球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黏膜沟。

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XX圆排列的黏膜环状沟。

4.4诊断分度直肠脱垂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I度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nb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还纳。

肛门对气、液可自主控制;∏度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nb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裳,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夏。

肛肠科肛瘘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肛瘘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肛瘘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肛瘘是肛管(很少是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常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术后或自行破溃的后遗症,可反复发作、长年不愈。

肛瘘由三部分组成,即原发性内口、瘘管道及继发性外口。

根据瘘管与肛管直肠环的关系可以分为高位或低位肛瘘;根据瘘管的多少分为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现在较常用的是根据肛瘘与括约肌的关系而分为4类:1.括约肌间肛瘘;2.经括约肌肛瘘;3.括约肌上肛瘘;4.括约肌外肛瘘。

肛瘘大多为化脓眭细菌感染,少数为先天|生、结核、克罗恩病和癌肿所引起。

【临床表现】1.多数病人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史。

2.如瘘管外口暂时封闭,则重新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症状,并可再次破溃流脓。

3.肛瘘外口经常有分泌物排出,可引起肛门周围皮肤湿疹、瘙痒。

【诊断要点】1.有上述临床表现。

2.肛门视诊观察瘘外口的位置、数目、距肛缘的距离,以及瘘外口周围有无红肿、分泌物。

3.肛管直肠指检自瘘外口至肛管可扪及条索状物,即瘘管,挤压瘘管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从瘘外口溢出,并有疼痛。

4.肛门镜检查肛瘘的内口常在肛隐窝,局部可有充血、水肿,有时可见分泌物。

5.注射亚甲蓝可先将白纱布置人肛管内,再从瘘外口注入亚甲蓝,以了解瘘内口的大概位置。

6.探针检查用软质探针从瘘外口插入,可以探明瘘管的走行及瘘内口的位置。

7.瘘管造影对高位或复杂性肛瘘可以用碘油或泛影葡胺做瘘管造影,以了解瘘管的走行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治疗方案及原则】1.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理疗、热水坐浴,只适用于脓肿形成初期及术前准备。

2.手术治疗(1)挂线疗法:用于单纯性高位肛瘘。

手术在局麻或鞍麻下进行,先明确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然后再挂线。

(2)瘘管切开术:用于单纯低位肛瘘。

手术在局麻或鞍麻、骶麻下进行,将瘘管全部切开,切除瘢痕组织,通畅引流。

(3)肛瘘切除术:用于单纯低位肛瘘,将瘘管全部切除直至正常组织。

切除瘘管后遗留的创面,一般以开放换药为原则。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痔疮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瘦直肠脱垂直肠息肉肛门瘙痒症痔疮痔疮的发病率很高,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由腹泻、便秘、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嗜食辛辣曲酒等诱发本病。

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类。

【诊断】详细追查病史,局部均需指诊和肛门镜窥诊。

各类痔疮的诊断标准如下:1.内痔分为3期I期内痔:排便时常有出血、滴血或射血。

肛镜检查,齿线缘黏膜或肛肠柱隆起充血,病人除发现出血外,常无疼痛、脱出等自觉症状。

11期内痔:大便时内痔脱出,便后能自行回位,并有间断性的便血,肛门镜检查,可见内痔如球状突出。

In期内痔:大便时内痔容易脱出,不能自行回位,必须手托或卧位休息以后,才能回纳肛内,严重的三期内痔,病人在步行、体力劳动时,都会自行脱出。

2.外痔分为4种(1)炎性外痔:肛门齿线以外的皮肤部分,有大小不等的外痔赘生,常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2)血栓性外痔:肛周有淡蓝色的血肿形成,伴有急性炎症,充血水肿,因而疼痛比较严重。

都有肛周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瘀血凝结而成。

(3)结缔组织性外痔:肛周有皮赘样大小不同隆起的组织,有炎症时发痒或疼痛,妇女患者最多。

(4)静脉扩张性外痔:肛门边缘有团状的静脉丛胀大,大便以后,久蹲或劳累以后,静脉丛的胀大更为明显,严重者也会发炎疼痛。

3.混合痔内痔和外痔,在肛门齿状线上下方同一位置上发生,联成一体,括约肌间沟消失,称为混合痔。

混合痔外痔部分,以结缔组织性、静脉曲张性为多。

【治疗】痔疮的治疗,由于专科的普及和学术的发展,已有了很大变化,除了中国的传统医疗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外,在物理疗法方面,又引进了激光、微波、热疗机、液氮冷冻、冷针、磁疗等现代技术。

这些新方法,都有控制痔疮临床症状和灼除病灶的作用,但也有引起邻近正常组织产生损伤性反应和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

本章将扼要介绍中医传统医疗的主要内容。

一、结扎疗法适应证:II、In期内痔。

禁忌证:肛门部有其他急性感染、急慢性肠炎、严重的心血管和其他全身合并病、妇女妊娠期等。

肛肠科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

多数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后形成肛瘘。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大多起源于肛管直肠壁内感染如肛窦炎等,也可经淋巴传播或肛周毛囊皮脂腺发生感染形成脓肿。

粪便内尖锐异物刺破肛管直肠壁而引起周围组织的感染,也可形成肛周脓肿。

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被肛提肌和盆筋膜分为若干间隙,脓肿也常位于这些间隙内,如坐骨直肠窝脓肿、黏膜下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和皮下脓肿。

肛管直肠周围被丰富的血管、淋巴、脂肪等疏松组织包绕,而这些组织被肛提肌、筋膜及肌束分隔成不同的间隙:骨盆直肠周围间隙、直肠后间隙、直肠黏膜下间隙、坐骨肛管周围间隙、肛管后间隙、肛门皮下间隙。

而在一般情况下,以肛提肌为界分为肛提肌上间隙和肛提肌下间隙。

1.肛提肌上间隙分为骨盆直肠周围间隙、直肠后间隙、直肠黏膜下间隙。

①骨盆直肠周围间隙:位于骨盆与直肠之间,形如倒位圆锥形,底向上,左右各不互通,上方为盆腔腹膜,外下方为肛提肌及其上筋膜,内侧为直肠,前方男性为前列腺、膀胱,女性为子宫及阔韧带,后方为骶骨。

②直肠后间隙:位于肛尾韧带上方,腹膜下方,前为直肠,后为骶骨。

此间隙感染后炎症常向两侧骨盆直肠间隙扩散,也可向下穿过肛提肌及肛尾韧带向坐骨肛管周围间隙及肛管后间隙扩散。

③直肠黏膜下间隙:位于齿状线上方黏膜与环形肌之间。

2.肛提肌下间隙分为坐骨肛管周围间隙、肛管后间隙和肛门皮下间隙。

①坐骨肛管周围间隙(坐骨直肠间隙):位于坐骨与肛管之间,形如圆锥形,底向下,尖向上,左右各一可互通。

内上侧壁为肛提肌及其下筋膜、外括约肌深部、浅部及内括约肌;外侧壁为闭孔内肌筋膜;前壁为会阴浅横肌筋膜;后壁为臀大肌及骶结节韧带;底部为肛门周围皮下筋膜。

②肛管后间隙:是位于肛尾韧带下方、内括约肌后方与外括约肌之间的间隙。

此间隙发生脓肿时常受内括约肌的牵拉及粪便的挤压,可向两侧坐骨肛管间隙及皮下间隙扩散,常呈低位马蹄铁形肛瘘,向上扩散的机会不多。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脚样突起物突出黏膜,凡未确定其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临床表现】约半数以上直肠息肉并无临床症状,常在普查或者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其主要症状如下:1.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失衡.如有感染可见黏液血便和里急后重。

2.便血可为不同程度的便血,一般出血量不多,血色较红,常附着在粪便表面,有时粪便有沟槽。

出血量较多者可直接便鲜血或血块,亦有大便滴血。

3.较大、有蒂的息肉可随排便而脱出肛门外,可伴有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诊断要点】1•直肠指检是检查距肛门7〜8cra以内直肠息肉最简便可靠的方法,触及硬结是息肉恶变的可靠指标。

2.直肠、乙状结肠镜镜检是检查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

可观察息肉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并可钳取组织活检。

如疑有结肠息肉,应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X 线检查。

3.病理学检查息肉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对确定进一步堇疗方案至关重要。

同一息肉不同部位的病理诊断可能不一,故应取材于多处或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

标本应及时正确地固定并做好标记.使病理医生能辨认标本的头部、基部和切缘。

【治疗方案及原则】1.小于1cm 者不作活检直接作摘除,检查近端结肠并进行随访。

2.1CITl 直径息肉、活检证实为腺瘤者,则切除息肉并检查近端结肠,定期随访。

3.如为非新生物息肉,不作进一步处理或随访(增生性或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病按新生物息肉处理。

4.直径大于2cm 的绒毛状广基腺瘤不宜经结肠镜分块切除,宜采用手术切除。

位于腹膜返折以上者,应按直肠癌手术处理。

位于腹膜返折以下者,可经肛或经骶行局部切除。

5•如X线、钡灌肠发现者则作结肠镜检,摘除息肉检查近段结肠以排除同期息肉。

6.息肉摘除者 3 年复查 1 次,息肉未全摘除以及广基腺瘤者,随访时间应提前。

如3年随访阴性者,可改为5年后再随访。

7.如大的扁平息肉不能内镜摘除者,则行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目录1、痔2、肛裂3、直肠、肛管周围脓肿4、肛瘘5、直肠脱垂6、直肠息肉7、肛管、直肠损伤8、先天性巨结肠9、肛管及肛门周围恶性肿瘤10、结肠癌11、直肠癌12、克罗恩病13、溃疡性结肠炎痔【概述】痔是外科常见的多发病。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改变和(或)异常移位。

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伴发排便困难,可发生血栓、绞窄、嵌顿。

内痔的分度:1.工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2.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3.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4.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外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有剧痛。

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静脉丛相互融合。

混合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临床表现】1.便血是内痔及混合痔最常见的症状。

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过程中,无疼痛感,血色鲜红,可呈滴血、喷射状或便纸上染血,与粪便不相混,便后出血自行停止。

常因粪便干燥、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及劳累而诱发便血。

反复便血有时可引起贫血。

2.内痔脱出Ⅱ、Ⅲ、Ⅳ度内痔可脱出肛门外。

3.疼痛或不适是外痔和混合痔的常见症状,血栓性外痔伴有剧烈疼痛。

内痔一般无疼痛,但伴有感染、糜烂和血栓形成或绞窄、嵌顿时,即可出现疼痛或不适。

4.瘙痒、溢液由于内痔脱出及括约肌功能减退,黏液溢出至肛门刺激周围皮肤,引起瘙痒甚至肛门周围皮肤湿疹。

【诊断要点】1.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湿疹,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赘皮。

2.蹲位检对有内痔脱出的病人,应在排便后立即观察脱出的内痔,并记录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

3.肛门镜检查可以看清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糜烂。

4.鉴别诊断重要的是与直肠占位性病变鉴别,因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也可同时发生。

因此必须常规行直肠指检,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维肠镜检查,以免漏诊。

【治疗方案及原则】无症状的痔无须治疗。

有症状的痔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主要症状,而非根治。

解除痔的症状应视为治疗效果的标准。

医生应根据病人情况、本人经验和设备条件,采用相应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多饮水,多进食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温热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

2.非手术治疗工、Ⅱ度内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局部用药(栓剂、软膏、洗剂)、改善局部血管丛静脉张力的口服药、硬化剂注射治疗及各种物理疗法,如激光治疗、微波治疗、远红外治疗、铜离子电化学治疗、冷冻、等离子治疗等。

3.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Ⅲ度、Ⅳ度内痔、混合痔及包括外痔血栓形成或血肿在内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不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均应尽量保留病变不严重的肛垫,注意避免术后出血、肛门狭窄、肛门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肛裂【概述】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所形成的慢性溃疡,好发于肛管后正中线,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cm,呈梭形或椭圆形,有剧痛,愈合困难。

【临床表现】1.疼痛肛裂的主要症状是排便时肛门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排便后由于内括约肌痉挛又产生剧痛,持续时间较长。

2.便秘肛裂引起的排便时及排便后疼痛常使病人惧怕排便而致便秘,便秘又加重肛裂,形成恶性循环。

3.出血排便时肛裂溃疡面受损,常有少量出血,鲜红色,覆盖于粪便表面或沾染便纸,偶有滴血,大出血者少见。

【诊断要点】‘1.肛门视诊将肛门皮肤向两侧分开,可见“三联症”,即肛管皮肤纵向梭形溃疡,基底较深,肛裂下缘有皮垂(哨兵痔),上缘齿状线处有肛乳头肥大。

2.明确肛裂后不宜做肛门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检查,以免引起难以忍受的剧痛。

【治疗方案及原则】1.非手术治疗(1)多进食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松软、通畅,口服缓泻剂,防治大便干燥。

(2)局部温水坐浴,保持局部清洁,缓解内括约肌痉挛。

(3)局麻下适当用力使肛管逐渐扩张至4~5指,并维持5分钟,解除肛门括约肌痉挛。

但要注意,扩肛轻则无效,过重可导致肛门失禁。

(4)必需时给予镇静剂或止痛药止痛。

2.手术治疗(1)肛裂切除术:在局麻或鞍麻下,将肛裂下缘皮垂(哨兵痔)、肥大的肛乳头、肛裂溃疡及周围不健康的组织全部切除,必要时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及浅部。

(2)内括约肌切断术:在局麻下行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解除内括约肌痉挛引起的剧痛。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概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

多数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后形成肛瘘。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大多起源于肛管直肠壁内感染如肛窦炎等,也可经淋巴传播或肛周毛囊皮脂腺发生感染形成脓肿。

粪便内尖锐异物刺破肛管直肠壁而引起周围组织的感染,也可形成肛周脓肿。

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被肛提肌和盆筋膜分为若干间隙,脓肿也常位于这些间隙内,如坐骨直肠窝脓肿、黏膜下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和皮下脓肿。

肛管直肠周围被丰富的血管、淋巴、脂肪等疏松组织包绕,而这些组织被肛提肌、筋膜及肌束分隔成不同的间隙:骨盆直肠周围间隙、直肠后间隙、直肠黏膜下间隙、坐骨肛管周围间隙、肛管后间隙、肛门皮下间隙。

而在一般情况下,以肛提肌为界分为肛提肌上间隙和肛提肌下间隙。

1.肛提肌上间隙分为骨盆直肠周围间隙、直肠后间隙、直肠黏膜下间隙。

①骨盆直肠周围间隙:位于骨盆与直肠之间,形如倒位圆锥形,底向上,左右各不互通,上方为盆腔腹膜,外下方为肛提肌及其上筋膜,内侧为直肠,前方男性为前列腺、膀胱,女性为子宫及阔韧带,后方为骶骨。

②直肠后间隙:位于肛尾韧带上方,腹膜下方,前为直肠,后为骶骨。

此间隙感染后炎症常向两侧骨盆直肠间隙扩散,也可向下穿过肛提肌及肛尾韧带向坐骨肛管周围间隙及肛管后间隙扩散。

③直肠黏膜下间隙:位于齿状线上方黏膜与环形肌之间。

2.肛提肌下间隙分为坐骨肛管周围间隙、肛管后间隙和肛门皮下间隙。

①坐骨肛管周围间隙(坐骨直肠间隙):位于坐骨与肛管之间,形如圆锥形,底向下,尖向上,左右各一可互通。

内上侧壁为肛提肌及其下筋膜、外括约肌深部、浅部及内括约肌;外侧壁为闭孔内肌筋膜;前壁为会阴浅横肌筋膜;后壁为臀大肌及骶结节韧带;底部为肛门周围皮下筋膜。

②肛管后间隙:是位于肛尾韧带下方、内括约肌后方与外括约肌之间的间隙。

此间隙发生脓肿时常受内括约肌的牵拉及粪便的挤压,可向两侧坐骨肛管间隙及皮下间隙扩散,常呈低位马蹄铁形肛瘘,向上扩散的机会不多。

③肛门皮下间隙:位于肛门周围皮下筋膜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

【临床表现】1.肛门周围脓肿(1)位于肛门两侧边缘。

(2)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3)局部持续跳痛,排便时加重。

局部红肿、发硬、压痛,后期出现波动感,有波动后可自行破溃形成肛瘘。

(4)穿刺抽出脓液。

2.坐骨直肠窝脓肿(1)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

(2)局部剧痛,全身症状明显,寒战、发烧、乏力等。

(3)排尿困难及肛门部有坠胀感。

(4)患侧肛门旁肿胀及触痛。

(5)指诊检查:患侧明显触痛,有饱满及波动感,穿刺抽出脓液。

(6)白细胞计数增高。

‘3.黏膜下脓肿(1)位于直肠黏膜下和肌层结缔组织内。

(2)脓肿较小,全身症状不明显。

(3)肛门部有不适感。

(4)指诊检查:直肠壁有卵圆形突起,有触痛及波动,破溃后形成内瘘。

4.骨盆直肠窝脓肿(1)位于骨盆直肠间隙内。

(2)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发热、乏力,头痛等。

(3)排尿困难及肛门部有坠感。

(4)指诊检查:直肠前壁饱满,有波动感及明显触痛,穿刺抽出脓液。

(5)白细胞计数增高。

【诊断要点】同上。

【治疗方案及原则】1.全身症状明显者,应予卧床休息。

2.控制感染选用抗生素,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3.局部热敷或热坐浴。

4.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在切开前应先行穿刺,抽出脓液后,再按穿刺的部位和深度行切开并放置引流管。

近年有人主张行一次性切开引流手术,但必须掌握好适应证。

5.术后应坚持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及换药,防止皮肤过早愈合。

肛瘘【概述】肛瘘是肛管(很少是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常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术后或自行破溃的后遗症,可反复发作、长年不愈。

肛瘘由三部分组成,即原发性内口、瘘管道及继发性外口。

根据瘘管与肛管直肠环的关系可以分为高位或低位肛瘘;根据瘘管的多少分为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现在较常用的是根据肛瘘与括约肌的关系而分为4类:1.括约肌间肛瘘;2.经括约肌肛瘘;3.括约肌上肛瘘;4.括约肌外肛瘘。

肛瘘大多为化脓眭细菌感染,少数为先天|生、结核、克罗恩病和癌肿所引起。

【临床表现】1.多数病人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史。

2.如瘘管外口暂时封闭,则重新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症状,并可再次破溃流脓。

3.肛瘘外口经常有分泌物排出,可引起肛门周围皮肤湿疹、瘙痒。

【诊断要点】1.有上述临床表现。

2.肛门视诊观察瘘外口的位置、数目、距肛缘的距离,以及瘘外口周围有无红肿、分泌物。

3.肛管直肠指检自瘘外口至肛管可扪及条索状物,即瘘管,挤压瘘管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从瘘外口溢出,并有疼痛。

4.肛门镜检查肛瘘的内口常在肛隐窝,局部可有充血、水肿,有时可见分泌物。

5.注射亚甲蓝可先将白纱布置人肛管内,再从瘘外口注入亚甲蓝,以了解瘘内口的大概位置。

6.探针检查用软质探针从瘘外口插入,可以探明瘘管的走行及瘘内口的位置。

7.瘘管造影对高位或复杂性肛瘘可以用碘油或泛影葡胺做瘘管造影,以了解瘘管的走行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治疗方案及原则】1.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理疗、热水坐浴,只适用于脓肿形成初期及术前准备。

2.手术治疗(1)挂线疗法:用于单纯性高位肛瘘。

手术在局麻或鞍麻下进行,先明确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然后再挂线。

(2)瘘管切开术:用于单纯低位肛瘘。

手术在局麻或鞍麻、骶麻下进行,将瘘管全部切开,切除瘢痕组织,通畅引流。

(3)肛瘘切除术:用于单纯低位肛瘘,将瘘管全部切除直至正常组织。

切除瘘管后遗留的创面,一般以开放换药为原则。

简单的表浅性低位肛瘘,瘘管切除后可考虑将创口一期缝合。

(4)对于复杂性肛瘘,需合并应用几种手术方法,如先使之成为单纯性肛瘘,再用挂线疗法处理。

直肠脱垂【概述】直肠脱垂是指肛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肠壁黏膜或全层向下移位。

仅有直肠黏膜脱出至肛门口外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至肛门口外称完全性脱垂。

肛管及直肠脱垂常见于儿童及老年,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型多在5岁前逐渐消失,可以自愈。

成年型只要产生脱垂的因素存在,脱垂将逐渐加重。

长期脱垂将会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节制功能障碍及阴部神经损伤,产生大便失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