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审美心理
旅游是一种快乐的审美实践
旅游是一种快乐的审美实践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更是一种快乐的审美实践。
中国是旅游古国。
很早以前,就有周穆王西游的记载。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虽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来作比喻和陪衬,但山水之美能使仁智之乐。
到了南北朝时代大山水画家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圣人能够做到审美与悟道同时并存,从生机活跃的优美的自然山水中传达灵妙的“道”来。
虽然讲得很玄妙,但毕竟已承认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
宗炳并明确提出“畅神”说,圣人与贤者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宗炳说:“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
在宗炳看来,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
他给我们勾划出多么明快完美的中国旅游审美图式!旅游审美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审美中亟应继承和发扬。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审美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
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
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
旅游美学
1.审美理解:是人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特征、本质、主客体相互联系等方面的把握和揭示2,旅游审美动机:泛指一种激发旅游审美行为的心理趋向,或者说是旅游审美需求过渡到旅游审美的心理中介3.旅游审美文化: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和不断获得真善美感悟的旅游活动效果。
4.自然旅游景观:是指自然景观中具有天然禀赋,蕴含观赏价值,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综合体及其景象的空间地域组合。
5.点景:用一次一语点出景物的特征和意境,以增加风景的魅力和色彩。
6.特写景:园林中除了布置大面积的风景外,大多还设置一些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小巧玲珑,精雕细刻的景物供人欣赏,让游人仔细玩味其细部及其奥妙的艺术境界,这种特殊的景物叫做特写景。
7.借景:把园外的景物巧妙的组合到园内来,以充实园内的空间,丰富园内的景色,使园内外的景色融为一个整体8.民俗风情: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象。
9.营销美学:指对公司或品牌的感官体验的营销,他能为组织或品牌的识别做出贡献,是指一个组织或品牌的美学所共同拥有的结构和参照特性。
10.旅游美学营销:指营销美学在旅游业营销发展中的应用,指的是旅游企业,旅游地或旅游产品的感官体验的营销。
它指旅游组织或旅游产品的美学所共同拥有的结构和参照特性。
11.导游:在基本的旅游服务基础上,向旅游者传递旅游对象的审美信息,调节旅游者的旅游审美行为,帮助旅游者获得最大化审美体验的旅游服务人员。
12审美情感:是人对客体审美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生理。
心里需要而产生的独特的带有本质性、恒常性又具有变易性的主观体验和态度13.情景交融:审美主体以各种方式,寄情与审美对象,赋予无知无觉的自然景观某种人性品格,活化山水,进行景观审美感情的交流。
1.自然旅游景观审美主体的心境要求①审美态度是自然景观审美的前提②审美主体要有真实的审美心理需求和欲望③心为景动,情景交融④充分利用知觉系统,全面感受审美体验⑤审美情趣的多元化2.建筑艺术旅游审美内涵①建筑旅游景观承载着历史②建筑旅游景观包含着人类文化艺术③建筑旅游景观体现人类社会生活方式④建筑旅游景观显示名族特性⑤建筑旅游景观反映社会思想观念3.园林景观旅游审美原理①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中理解艺术美②从园林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中欣赏和谐美③从园林构美元素的精巧布局中解读雅致美。
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
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
一、食宿心理
旅游食宿心理是指旅游者对旅游食宿及相 关因素的能动反应。简单地说,就是指旅 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需 要和行为表现。从心理要素的角度看,旅 游食宿心理包括旅游者对旅游食宿的知觉、 需要、动机、态度、兴趣、情绪等。
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
如何吸引英国人 美国人曾经为了开拓英国的旅游市场,对英国人进行了调 查,问他们在决定去美国时,他们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什么?英国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费用。”根据这些调查 ,美国人在英国展开了一场昂贵的广告宣传。广告说:“ 去美国旅游的费用,要比你们想象的便宜,一天花15美元 ,就能观赏美国。”按照这个推广计划,理应有成千上万 的旅游者去美国旅游。可是事与愿违,只去了数百名旅游 者。其中症结何在?
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
五、审美心理
旅游审美是在旅游活动中特别是在“游”这个环节中的美感 经历和体验。美感的产生不仅仅要有美丽的景色或社会文化 的艺术品,最关键的是人要有一种欣赏和体验美感的心态, 也就是准备状态。尽管没有准备的交互作用也会产生美感, 但那种美感是一种朴素的美感。
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源自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
三、游览心理
游览亦即旅游活动活动“食、住、行、游、购、 娱”中的“游”。一般说来,游览是指旅游者在 目的地从容行走、观赏景物的行为。
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
四、购物心理
购物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之一,是参观游 览活动的重要补充。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 服务对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在增加外汇收入 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每年全世界旅游总收入中,旅游商品收汇 约占25%,而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 商品收汇却占了50%~60%,新加坡、香港等 地的旅游商品收汇率更高。它们将旅游商品 作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往购 物旅游,旅游商品将成为国家或地区的创汇 支柱。
第一章 旅游审美心理
对美酒佳肴的“色、香、味、形、意(趣)” 的整体性审美知觉,就离不开味觉的辅助功 能
旅游者凝神大自然的风光胜景之时,嗅觉对于草木 花香和清新空气的感受,有助于旅游美感的生成与 深化。
旅游者在选购丝绸、刺绣或瓷器等旅游工艺品时, 视觉对于其色彩图案的鉴赏尽管重要,但触觉对强 化其美感和刺激其购买欲也有很大的作用。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部,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帝王行宫和皇家园 林,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典园林,总面积达294 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 颐和园吸取了全国著名园林的造园精华,依山傍湖,众多的殿、堂、 楼、阁、廊、榭、亭、桥散落在湖光山色之间,宛若天成。颐和园 内分为宫殿区、居住区和风景区。东宫门内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殿 区,这里有皇帝的宝座和屏风,殿前露台上陈列着铜龙、铜凤、铜 麒麟,这里是坐朝听政的离宫。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德和 园组成封建帝后的生活居住区,德和园内有上下共三层的大戏台。 乐寿堂西有一邀月门是著名颐和园长廊的起点,长廊长达728米, 沿昆明湖北岸,通向昆明湖西北的石舫。长廊的梁枋上绘有精美的 彩画8000多幅。万寿山中间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自下而 上有云辉玉宇坊、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建 筑。高耸入云的佛香阁巍然建在一座高达21米的石砌台基上,其自 身高更有41米,整个建筑高出万寿山顶成为全园的中心和制高点。 万寿山中轴线两侧还建有很多亭台楼阁,如湖山真意楼、听鹂馆、 景福阁、益寿堂等。山之东北部有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谐趣园,为 园中之园。万寿山后山有宗教建筑群,以红绿黑白四座喇嘛塔象征 佛界,而以山麓苏州河沿岸买卖街象征尘世凡境,以示日月环绕须 弥山。湖东岸的知春亭据岛临湖,万寿山全貌历历在目,浩荡的昆 明湖与金碧辉煌的万寿山相映生辉。连接南湖岛的十七孔桥是颐和 园最大的桥,宽8米、长150米桥栏望柱上雕有500多只形态各异的 石狮,桥畔还有铜牛和廊如亭。
旅游审美心理学概述
旅游审美心理学概述引言旅游是人类追求休闲、放松和享受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沉浸于美好风景和文化的机会。
旅游审美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者对景观、文化和体验的审美感受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认知和情感来获取和解释旅游目的地的美感。
本文将概述旅游审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关键理论和相关研究。
一、旅游审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旅游审美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研究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景观、文化和体验的审美感受和心理过程。
旅游审美心理学关注旅游者的感知、认知、情感和行为,探索他们是如何对旅游目的地的美感作出评价和反应的。
旅游审美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 - 感知:指个体对旅游中所遇到的景观、文化和体验的感知过程。
这包括感官感知(例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和心理感知(例如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理解和解释)。
- 认知:指个体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包括对景点的理解、历史文化的认知以及和目的地相关的知识。
- 情感:指个体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情感反应,包括喜好、兴奋、满足、愉悦等。
- 行为:指个体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包括参观、拍照、购物、交流等。
二、旅游审美心理学的关键理论旅游审美心理学基于多个心理学理论,其中一些关键理论包括:1. 美学经验理论美学经验理论认为审美是一种情感和认知体验,个体通过感官感知和认知过程来获得对景观、文化和体验的审美感受。
美学经验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文化背景对美感的影响。
2. 简化认知理论简化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简化复杂的信息,以便在有限的认知能力下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观光目的地。
个体在旅游过程中会倾向于寻求简化和结构化的信息,以支持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3. 情感旅游理论情感旅游理论认为个体在旅游目的地产生情感时会对其进行评价和反应。
情感旅游理论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在旅游过程中的重要性,情感会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 地理认知理论地理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对地理环境的感知、认知和理解。
旅游者的个性心理与旅游行为
月收入5000-10000元的请选择国内游;
月收入3000-5000元的请选择省内游;
月收入2000-3000元的请选择郊游;
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请选择梦游;
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请选择地沟油。
旅游者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
三、社会条件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提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完善旅游设施能提高 旅游吸引力和接待能力。
旅游者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
二、经济条件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的行为,是以一定的经济 基础条件来支撑的。当一个人的经济收入仅够 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时,他不会有多余的财力 去支付旅游的开销,更不会产生旅游动机。
旅游者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
网上小段子
月收入3万元以上的朋友可以考虑选择欧洲游;
月收入1—2万的请选择东南亚游;
旅游者需要的类型
社会交往的需要
旅游者需要的类型
审美的需要
上:江西婺源油菜花海 右上:缅甸仰光大金塔 右下:希腊爱琴海
旅游者需要的类型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上:北极探险 右上:西藏墨脱徒步 右下:横渡马六甲海峡
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 其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 部动力。
动机是由个体产生某种需要时所激发 的。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主要心理特征
积极性
消极性
热情、果敢、精力 冲动、急躁、难以自
充沛等
制等
活泼机敏、反应灵 情绪易变、轻率、浮 活、感情丰富等 躁等
含蓄、平和、自制 行事刻板、守旧、慢
力强等
条斯理等
情绪稳定、深思熟 行为孤僻、优柔寡断、 虑、细心谨慎等 不太合群等
气质分析
旅游中的审美心理研究及信息化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
旅游中的审美心理研究及信息化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作者:张国静刘望舒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6年第32期摘要旅游是我们人类的一项审美性和娱乐性很强的社会活动,现在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出人们对自然、自由、生命、生活、文化以及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升华,旅游成为一种人们普遍追求的高级需求形式。
现代旅游这种全民性的社会现象,在其复杂的运动过程中,不但体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巨大的影响力,反映出很多具有科学性的实质因素,还反映出人们之间既独特又有共性的审美心理情趣。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旅游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人们借助信息化手段,以互联网为平台将各地优美风光与悠久历史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很好地解决了以前缺乏宣传资源与经费等诸多难题。
关键词旅游社会现象;审美心理;信息化1 研究旅游审美心理的意义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通过对各种游览对象的观赏,进而产生美的心理感受。
审美活动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动机的主要内容,旅游审美影响着旅游活动效果,在人们心目中的具体感受,因而,研究旅游审美心理有非常深入的重要意义。
人们的旅游动机与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对于每次旅游的动机和目的也不相同,但无论是何种旅游,都少不了审美的心理活动,都离不开对美感的追求。
因为旅游属于人生的高层次需求,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其核心必然是美的享受。
旅游者是因旅游资源的吸引而来到旅游景区的,但凡是被选作旅游资源的地方必然是其所蕴涵审美的类型多而奇,美感突出而强烈,具有精神感召力的因素等。
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观赏,不仅能达到增长知识、休息娱乐的目的,更可以陶冶性情、培养意志、树立理想、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情趣,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形象、生动、自然而不生硬的审美心理体验[1]。
2 旅游审美心理的内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观察旅游环境的各种对象,接触各种事物,进行各种人际交往活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审美联想,产生美的心理感受。
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探析
2342018年11月下半月刊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探析吴 莉 解 倩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现代旅游可以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面的需要,尤其是人们通过旅游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因而精神愉悦作为旅游者的一种共同追求,成为旅游的本质作用。
主体具备了审美需要,客体也同时具备了审美特质,这种审美集中指向旅游活动,因此旅游活动的本质就是审美,审美需要也正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内在驱力。
本文认为李泽厚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三种审美体验同样适用于旅游中的三种审美需要。
马斯洛认为,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寻高层次的需求,而高层次的需求也才有可能出现,所以一切活动的内驱力是需求。
人们认为之所以发生旅游活动,是因为人的生命缺乏性需求和超越性的审美需求。
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旅游活动发生时必然产生审美需求,反之亦然。
因为古往今来,只要是游客,不管其出于怎样的目的,其在旅游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去感知旅游客体,即旅游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所以当人们的旅游活动发生时,其对旅游资源的观照就必定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也是旅游的必然结果,所以,审美就是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
人们选择旅游,因为旅游可以为游客带来精神上的审美享受,这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需要。
一、审美需要与悦耳悦目悦耳悦目作为一种最低级、最直接的感官享受,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最先产生的审美需求。
好看好听或者不好看不好听是人最基本、最简单的审美判断。
但是因为悦耳悦目的感觉是由于感官刺激所得,而感官是会疲劳的,所以“再好吃的东西,假如你天天吃它,很快就不想吃了。
再美的东西,你天天看它、听它、也就不一定感到美了。
在北京住的人,如果天天去北海,便会感到没多大意思,可过一段时间再去,又感到有意思了。
缺少变迁会使感官迟钝,没精打采。
感官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不一样,人与机器不一样,它需要休息和变异,他要求新鲜活泼的刺激,才获有继续生存、活动的生命力。
旅游美学 02 - 第二章 旅游审美心理
旅游美学 02 - 第二章旅游审美心理其次章旅游审美心理1 、审美心理过程包括:心理过程共性心理2 、审美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 、名词解释:审美心理熟悉过程–熟悉过程是旅游者对客观事物认知、了解、把握的过程·审美知觉: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及与、俱来的知觉综合推断活动·审美想象:马克思称为“人类的高级属性”包括?联想:旅游审美联想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感知或回忆特定景物时连带想起其他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进展,是联想的高级形式·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是旅游审美感触中的理性因素包括?虚实的理解区别现实状态与虚幻状态?含义的理解对审美对象之含义的了悟?意味的理解对审美对象意味的掌握审美心理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旅游者对审美对象产生情感为主要成分的态度(在人类审美活动中起安排作用)特征·客体的制约性·主体的变化性·非功利性审美心理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旅游者克服困难、坚持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征·明确的旅游目的·排解干扰和困难4 、旅游者共性心理特征表现(表现在人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称为共性心理特征)——·旅游审美能力能力是顺当完成某项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旅游者的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不同职业、年龄、名族的旅游者的共性特征5 、静态欣赏主义–静态欣赏时旅游者停歇在某一时空背景中有挑选地凝神观照周围景致的办法6 、名词解释:移情与内模:(一)移情–移情是指游人在凝神观照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在审美知觉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审美想象的飞翼,动用以往堆积的直接或间接审美阅历,将自己的情趣投射到外在的景观中去,使景化为情,使情化为景,达到“情景交融”的主客观之间“无差别境界”,从而实现畅神怡性、从“小我”进如“大我”的终于目的“移情说”(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创举)——怎样才干取得移情欣赏的审美效果呢:入景、择景。
旅游心理学之旅游者心理需求分析
旅游心理学之旅游者心理需求分析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为了放松身心、拓宽视野,还是为了追求新奇的体验,人们纷纷踏上旅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的心理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分析这些心理需求,对于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能够更好地提供服务,满足游客的期望,从而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
一、安全与保障需求安全是旅游者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
当人们离开熟悉的环境,前往陌生的地方,对于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会产生一定的担忧。
这种担忧包括交通安全、住宿环境的安全、饮食卫生以及目的地的治安状况等。
在交通方面,游客希望能够选择可靠的交通工具,如正规的航空公司、有良好口碑的铁路公司或安全系数高的长途巴士。
他们关心交通工具的维护状况、驾驶员的资质和经验。
住宿环境的安全也是游客关注的重点。
干净整洁、设施完善、有安保措施的酒店或民宿会让游客感到安心。
他们希望房间的门锁牢固,有消防设备,周边环境安静且没有安全隐患。
饮食卫生同样不容忽视。
游客担心吃到不洁的食物导致身体不适,影响旅行的心情和计划。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有卫生许可证、环境整洁的餐厅就餐。
目的地的治安状况也会影响游客的决策。
一个治安良好的地方会让游客更愿意前往,他们可以放心地在街头漫步,享受旅行的乐趣。
二、社交与归属需求人是社会性动物,即使在旅行中,也渴望与他人交流和互动,获得归属感。
对于独自旅行的游客来说,他们可能希望在旅途中结识新朋友,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故事。
比如在青年旅社、旅行团或者当地的咖啡馆、酒吧等场所,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而对于家庭出游或者与朋友结伴出行的游客,旅行则是增进彼此感情、加强联系的好机会。
他们一起规划行程、共同解决旅途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此外,参加当地的节日庆典、文化活动等,也能让游客感受到融入当地社会的归属感,使旅行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三、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希望得到尊重,包括对他们的个人隐私、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尊重。
旅游与审美【精选文档】
旅游与审美(一)旅游审美及其类型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
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
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可见,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寓美于游"的美育活动。
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旅游审美活动的内容是异常丰富,而无所不包。
旅游者除了观赏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体察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品尝欣赏不同风格的美食佳肴和参与各种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之外,还会搜奇揽胜,遍访文物古迹与建筑园林等众多人文景观,欣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与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可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及生活美之大成,熔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烹饪、服饰、民俗风情、社会风尚、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一炉,涉及阳刚、阴柔、崇高、悲壮、轻松、明快、秀美、绮丽、旷野、沉郁、飘逸等一切审美文化形态,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审美欲求.人类审美的领域是逐渐展开的,旅游审美的领域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美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能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旅游审美的现象领域呈现相当多样的形态。
总体上看,旅游审美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在各自展开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各类旅游审美文化形态。
1。
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是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审美类型。
大自然是一种本然的“物态”存在,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旅游审美的载体,是由于它已经进入到人类的文化圈中,并且成为人类旅游的一种直接的享受对象。
近十年来旅游审美心理研究综述
美、 赏美 , 可 以创 造 美 , 游 者也 因此 在距 离 与 还 旅 审美 、 美 与 认 知 、 美 与 创 作 中不 断 地 掀 起 愉 审 审
悦 的情 绪 体验 。 为推 动 旅游美 学 理论 的深 入 , 海 章 荣借鉴建筑 、 园林 、 观 等 应 用美 学 的研 究 成果 , 景 对 主体 动 态 审 美 、 与性 审 美 的 场 景 性 、 美 容 参 审 量 和审 美快 感等 作 了初 步探 讨 。提 出旅 游美 学 学 科 的理论 基 础 是 主体 动 态审 美 ,提 出审美 场所 、
滋
LILUN YU ) 1 ANG DA f
摘
要 : 文主 要 以近 十 年 来 公 开 发 表 的 刊 物 为 资料 本
文景观是人为的产物 , 体现了人类的愿望追求 , 同
时 也反 映 了人 们 的审 美 意象 。 自然 景 观尽 管 总体 上 是 “ 生 自在 ” 不 假 于 人 ”但 它 作 为 旅 游 客体 天 “ , 而存 在 时 , 也会 在 局 部或 某一 点 上体 现 人 为痕 迹 , 染 上人 为 色彩 。曹 奇 刚 则反 过来 把 旅 游者 作 为 客
形成的, 并影响着旅游审美主体 的审美价值标准 。
( 总第 3 2 )■啊 1期 2l O O年第 1 期 1
理冷棒讨
’
l
。 。
旅 游审美 主体不 仅受 现代生 活影 响, 其历 史继 还有 承性 。 他们在 成长过 程 中不断接受 周 围文化 、 境 环 的熏 陶, 其世 界观 、 值 观都受 传 统文 化 、 史 、 价 历 民
的分 析 , 出建 立 和谐 客 我 关 系 的 条件 是 服 务 、 提 沟
通、 理解与合作, 最后探讨 了建立和谐客我关系的
旅游审美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精品)
其次,因景制宜,择景观赏。 再次,调动自己的感官和知觉,动用以往的积累的审美经验,展出审美想象 的飞翼。动用以往积累的直接或间接审美经验,将自己的思想意趣投射到 景观中去,使景化为情,达到‚情景交融‛或‚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客 之间达到‚无差别境界‛,从而实现畅神怡性的移情观赏效果。 最后,最后是以情化景,以理悟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即通过想象、情感、理解、顿悟等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唤起精神意志的 愉悦和昂奋、伦理道德的完美与超越。情感的愉悦会使审美不断深化和升 华,从而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
3.1.2静态观赏
静态观赏是旅游者在一定的位置上,面对风景的 一种欣赏活动,或缓慢的移动视线,仔细的玩味 其中的奥妙。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园林美学专家陈从周:动静二字,本相对而言,有 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若静坐亭中,行云流水, 鸟飞花落,皆动也。舟游人行,而山石树林,则又 静止者。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
空间距离
实在距离,人与物之间的远近长短间隔。‚距鱼、园中观花、门前观楹联、庙 内观佛像、群山逶迤之景、水天一色之 墎、大江奔流之势。 小规模景观、人文景观、宜近距离观赏、 宜取近景,看的真切。 大体量景观,一般适宜远距离观赏,宜 取全景、远景。
时间距离法则
古代女诗人郭六芳《舟还长沙》: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
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记述了意大利名城弗洛伦萨 郊外山景的美好感受《翡冷翠山居闲话》: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 月傍晚,正像是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个果园子, 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 单是站着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 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觉 不过暖,风息是温顺的,而且往往因为它是从繁花的 山林里吹度过来,它带着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 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膀,就 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 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 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在旅游过程中如何获得最佳审美感受的认识1000字
在旅游过程中如何获得最佳审美感受的认识1000字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
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
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
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旅游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
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如果产生了和谐,旅游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游者会感到旅游支出物有所值。
否则,旅游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
影响旅游者审美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旅游者应该具有的文化修养、美学意识、审美情趣和思想情趣等诸因素,还包括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问题等。
旅游者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其旅游审美水平的深层次因素。
文化层次的高低决定了旅游者对审美对象美感度的接受程度高低。
文化层次的高低反映了旅游者所受教育程度、知识获得的多少、知识结构的状况等,这是旅游者投入审美的智力基础,也是旅游审美的必要条件,决定着旅游者的鉴赏能力,并且决定着旅游者获得精神享受的愉悦程度。
审美情趣和思想情趣也是一个审美意识和能力问题,通常表现为审美悟性与鉴赏能力的综合作用,它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要素。
审美方法是旅游者正确地获得精神享受的手段。
审美方法有很多,比如动态和静态观赏相结合、观赏距离和位置的结合、观赏时机和节奏的把握、登高观赏和重点观赏等审美感知方法,以及联想、理解、移情等理性方法,而这些方法掌握到位与否,都直接关系到旅游者享受美感的深浅程度。
旅游心理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为了更好地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本文通过对大量旅游心理数据的分析,对旅游市场的心理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旅游局及地方旅游局发布的旅游统计数据;(2)旅游企业内部的销售数据、客户反馈数据;(3)网络旅游平台上的用户评论、调查问卷数据;(4)相关学术研究和市场调研报告。
2. 数据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旅游心理数据进行分析。
三、旅游心理需求分析1. 旅游动机分析根据数据统计,我国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休闲度假:约占60%,游客追求身心放松、缓解压力;(2)观光游览:约占25%,游客对旅游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感兴趣;(3)文化体验:约占10%,游客希望通过旅游了解当地文化、体验民俗风情;(4)商务会议:约占5%,游客以商务洽谈、会议交流为目的。
2. 旅游需求层次分析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游客的旅游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生理需求:游客追求舒适、安全的住宿环境,对餐饮、交通等方面有较高要求;(2)安全需求:游客关注旅游过程中的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3)社交需求: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4)尊重需求:游客希望得到尊重,包括尊重个人隐私、尊重当地文化等;(5)自我实现需求:游客希望通过旅游实现自我价值,如学习新知识、挑战自我等。
3. 旅游消费心理分析(1)求实心理: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注重性价比,追求物有所值;(2)求新心理:游客追求新鲜、独特的旅游体验,对旅游产品创新有较高要求;(3)求名心理:部分游客追求高端、豪华的旅游产品,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4)求美心理:游客追求旅游地的美景、美食、美物,以获得审美愉悦。
第八章_旅游审美心理概述
在旅游盛行的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必然会以以旅游 为定向的形式出现。原因:4 1.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为一体, 熔文物、古迹、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音乐、戏剧、 舞蹈、风情、美食……于一炉, 除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之外, 还能满足人们的其他需求 -生理、尊重与认知等方面的欲望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闲 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增多,旅游这种双重性(物质与精 神)的高级消费形式,不断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方 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大大刺激和强化了人的旅 游审美需求
-在杭州“楼外楼”吃“叫化童鸡”时不免会回忆 起乾隆下江南的有关轶闻; -在北京街头吃烤羊肉串时兴许会联想到“天苍苍, 野茫茫”的塞外风情; -在云南吃“过桥米线”时,可能会想起那个夫妻 真诚相爱的动人故事; -在饮“杜康”酒时,必然会吟诵曹孟德《短歌行》 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特别是那些富有文学意味的菜肴命名,如“半月 沉江”、“老蚌怀珠”、“龙凤呈样”、“霸王 别姬”、“东坡豆腐”等等,很容易给人一种 “指引性想象”,强化食者的文化享受
1.自然审美型
2.艺术审美型
中国的传统艺术-绘画、戏剧、书法、园林等,不仅在世界艺术之 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 -“虚实相生”、“实景清而空景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艺 术最为突出的特征 在绘画里,艺术家往往不讲求自然主义所倡导的那种“逼真”,而 是着意创造出虚灵的空间意象,给人留下情感的空白和想象的余 地,从而达到因“虚”得“实”、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齐白石在纸上画几只虾 -戏剧《三岔口》中的夜战是在灯光下表演的,完全是靠演员虚拟 的动作来表现摸黑情境 -书法,实际上,中国文字最初就是一种原始绘画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 用笔美(如光洁、圆润、明媚、苍老、刚劲、轻柔弹性……), 结构美(如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对称、均衡……), 特别是意境美,即一种贯穿全幅的气韵和神采 民间工艺美术-陶瓷艺术、象牙雕刻、漆器、铁画、剪纸、蜡染、丝 绣、竹编等等,不仅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风格独特,而且兼容 观赏与实用两种价值
旅游审美分析
浅析旅游审美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是无法或缺的,它是人们自身对于心理需要的追求,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
旅游的实质,是在较为自由的意义上,从自己的生活空间暂时进入非自我的空间的活动,或者说,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
前一种空间是功利性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经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间,而作为旅游目标的空间则是非功利空间,或者叫娱乐空间或美学空间,是人们必须也只能是短暂逗留的陌生空间。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为了获得知识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等。
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动中旅客希望满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第一,审美怡情的需要。
第二,拓展知识见闻,避常求变的需要。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
其中,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
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
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
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
旅游的审美本质
1.3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1.3.1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1.3.2 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法国
两河
印 度
卡尔 特
美 洲
中国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旅游审美? 2、为什么说旅游的本质是审美? 3、怎样理解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1.2.2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审美对象,即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3旅游美学研究的一门交叉性或多边缘 的学科。
书
戏
法
曲
绘
画
建 筑
音 乐
第二,旅游美学有一个合理的理论结构。
1.2 旅游美学的生成
1.2.1旅游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 社会。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 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 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分 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 “美学”(Aesthetica)这个术语(其含义是 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 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旅游美学
旅游的审美本 质
1.1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旅游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由旅游的目的决 定的 。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王朝闻:“看来人们的旅游目的不是有力 无处使,有钱无处花,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的精神生活。”
叶朗:“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 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
通过旅游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 是所有旅游者的共同追求,也是旅游的本 质之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看两不厌,惟有静亭山”
旅游审美心理
(二)移情与内模
“你聚精会神地观察外物,便会忘记自己的存在,不久你 就和外物混同一起,就象你看到蔚蓝天空中回旋的飞鸟,你 觉得它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希望,你自己也就变成一只飞鸟。”
我们有时凝神观照直插蓝天的大树或者高耸入云的山峰, 也会不由自主地挺起腰杆,以内在的方式模仿对象超拔或崇 高的形象。
西方人喜欢打整外围的天地,喜欢在房子周围 布置上些花花草草,而房子内部则喜欢随意,不太 刻意修饰。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人 体 文 化
露与不露
在人体的自然显露上,西方总体表现得比 较开放,中国表现得比较拘谨和约束; 但对 男女和小孩而言又有所差异;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自然声响
对人体内部发出的各种声响西方人比较敏感,偶 尔发生要表示歉意,但说话的声音却很随意;中国人 则一般认为是没有办法的自然现象,不会特别忌讳, 但大声说话就会被认为不够文明。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性别接触
西方人忌讳同性之间过多接触,视异性之间的接 触正常;
中国人则忌讳异性之间的过多接触,而同性接触 就比较宽松。
旅游审美心理
(三)意志过程
主要体现在主体克服困难,征服绝境等所获得的 体验过程当中。
旅游审美心理
二、审美个性心理
审美个性: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情趣上的主观偏爱倾 向,即主体对审美对象及其审美价值的个人选择。
旅游审美心理
(一)个性心理特征
审美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能力、性格和其他一些个性特征。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器
自背反的表现
物
文
化
围与不围
中式建筑:屋外用围墙与外界隔离,屋内很少隔 离;
西方建筑:除特殊部门或私宅外,建筑外部几乎 没有围墙,内部却用围墙将各间房屋较为彻底的分离 和分隔。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理与不理
中国人喜欢将自己的小院落精心调理和设计得 干净、整洁,房子以外的部分却不大在意;
旅游审美心理
(二)个性倾向性
指在审美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审美需求、和审美 动机方面的倾向性。
旅游审美心理
要点二: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问题思考:
➢ 不同的审美技巧和方法可以获得不同 的审美感受吗?
➢ 心理学的哪些原理和方法可以为旅游 审美活动所应用?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一)动观与静观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案例2: 双胞胎教育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观
念
意
识
文
实践观念
化
中国的儒家实践理论重现实和人情,重行动和功利, 但这种实践性多表现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上 ,较少体现在科学精神上;
西方则较多体现在科学精神上,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守纪观念
中国人进入课堂要求严守纪律,而进入剧场则无 太多顾忌;
问题思考:
➢ 审美的实质是什么? ➢ 中西方审美心态上有何异同?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一、审美现象的实质
(一)审美是一种文化现象
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不同的 文化表象进行审视、观察,从中获得文化体 验的过程。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二)审美文化中的自背反现象
自背反,即自身的悖论,指自身的二律背反,即两 个相互排斥而又同样正确或是客观存在的命题之间的 矛盾。
➢ 审美想象:在联想基础上发展出来,是联想的高级 形式。
旅游审美心理
审美理解
➢ 虚实理解:区分现实状态和虚幻状态; ➢ 涵义理解:对审美对象涵义的了悟; ➢ 意味理解:对审美对象深层意味的把握。
旅游审美心理
(二)情感过程
审美情感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具有以下特征: ✓ 客体制约性 ✓ 主体变化性 ✓ 非功利性
❖ 情感过程——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以情感为主要 成分的态度;
❖ 意志过程——克服困难,坚持达到目的的心理活 动过程。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一)认识过程
审美知觉
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及与 之俱来的知觉综合判断活动。
旅游审美心理
审美想象
➢ 审美联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知或回忆特定景 物时连带想起其它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旅游审美心理
(三)时机与距离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在河的左岸走,总觉得对岸的风景更好,到了对岸又 觉得其实两岸的风景都不如河中的倒影迷人。
旅游审美心理
(四)节奏与重点
“张驰适度,有缓有急。” “因景制宜,重点观赏”
旅游审美心理
要点三:中西方审美文化比较
西方人在剧场,要求约束自己,就象进教堂一般虔 诚,而到校上课则显得很放松和随便;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教育观念
中国人对学龄前及以下的儿童特别爱护,一旦 上学要求就比较严格,直到大学时才稍有放宽;
西方人则学龄前抓得紧,上学后就顺其自然, 强调培养其独立意识,甚至有点放任自流。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第八章
旅游审美心理
讲授要点:
❖ 审美心理 ❖ 旅游审美的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 中西方审美文化比较
旅游审美心理
要点一:审美心理
问题思考:
➢ 什么是审美心理过程? ➢ 旅游审美心理包括哪些内容? ➢ 什么是个性心理?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一、审美心理过程
❖ 认识过程——对客观事物认知、了解和掌握的过 程;
二、审美心态差异
中西方文明的诞生由于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背 景,因而造就了不同的社会形态、民族性格、思 维方式、伦理道德等,进一步造成了在审美活动 过程中的审美心理差异。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一)求同与求异
中西旅方游旅审游美审心理美比较
案例1: 有趣的一次课堂讨论
在美国的一堂“德国颓废文学研究”讨论课上,一 位中国学者发现选该门课程的学生超过一半来自非文史 专业,但在讨论中这些学生丝毫不慑于文史专业同学的 “权威”,随意发表意见,而教授的责任仅限于布置论 题,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 及为同学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讨论氛围。学生在讨论中 各持己见,他却对教授的“无为而治”感到大惑不解, 也为同学间缺乏“共同语言”而感到沟通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