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赏析

30诗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五言古诗)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或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也就会有闹市,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极为精练的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暗用《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行路难(其一)李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对偶),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伊尹那样,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抒情)境界顿开,高昂乐观,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饮酒》1.根据提示填空。
(1)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2)表现诗人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诗句是,”(3)诗中“真意”和“忘言”的意思分别是,”(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答案:(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生活的真谛、无法形象。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行路难》1、诗中道出了作者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昂扬之气的诗句是:“,”2、诗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却又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消极避世的思想。
3、《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4、诗句中表现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5、《行路难》中写出作者内心愁苦的语句是:“,”6、《行路难》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答案: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5、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注音罥 juàn 衾 qīn 庇 bì坳ào 怒号(háo) 夜阑(lán) 吟鞭(yín)二、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三、默写1、中国政府宣布,免除非洲贫困国家100亿人民币的债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诗词曲十首古诗鉴赏

八年级下册课内诗词曲十首古诗鉴赏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年代:唐主题: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名句赏析:(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哲理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诗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前句是说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后句是说归来后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2、《赤壁》作者:杜牧年代:唐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作者运用了“东风”“铜雀(台)”这样形象性的语言,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年代:南宋大臣、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
主题:《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意思是: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其中对偶的句式,既抒发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伤感之情,又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意。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雎鸠鸟在河心小洲上关关和鸣。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是小伙心中好的配偶。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日日夜夜想着追求她。
追求却无法得到,小伙日日夜夜思念她。
那绵绵不尽的思念啊,叫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弹琴鼓瑟亲近她。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高峻。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沙洲中间。
河畔的芦苇更为繁茂鲜明,清晨的白露依然逗留。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沙洲上。
赏析:1、关于《诗经》: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
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赤壁(唐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两句写兴感之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本诗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比喻、对偶)描写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对偶)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饮酒》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2、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悠然”写出了作者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不好。
“见”字的妙处在写采菊时无意间看见南山,把人和物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而“望”字却是有意为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所以,用“见”字与“悠然”“采菊”的意境是相符的。
4、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7.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8.根据提示填空。
(1)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表现诗人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中“真意”和“忘言”的意思分别是生活的真谛、无法形象。
(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重点赏析:《诗经》中常用托物起兴的手法来抒发情感。
《关雎》开头就用了兴的手法,以雎鸟和鸣的情景起兴,渲染了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爱慕的情调,将主人公对女子的思念、追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蒹葭先秦《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赏析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⑤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简要分析。
这两句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化静为动。一个“聚”
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此句妙在何处?
最后四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诗词曲五首: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赏析精品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了典故,西晋向秀为纪念嵇康写下了《思旧赋》,含蓄委婉表达诗人对友人逝世的怀念;晋人王质山中观棋一局,人间已过百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贬谪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借用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会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赤壁》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用典故,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的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改写。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含蓄委婉地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过零丁洋》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国家比作风飘絮,把自己比作雨打萍,形象生动地写出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抒发诗人因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哀。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活用地名,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诗人的忧愤之情。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是诗人直抒胸臆的句子,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水调歌头》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在圆呢?这是诗人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伤欢乐离别团聚的时候,月亮也有阴暗晴朗圆满残缺的时候,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都很难十全十美。
这是极富哲理的一句诗,也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诗词曲五首 总结

诗词曲五首总结
《诗词曲五首》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组课文,包括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宋代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也即是《游蕲水清泉寺》)、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及明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各有特色,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思想。
《商山早行》是唐代温庭筠的作品,描绘了旅人在黎明时分离开旅馆,行
走在山路上的情景。
诗歌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和旅人的心情,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宋代苏轼的作品,是一首游山玩水的诗。
诗歌描绘了清泉寺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豁达乐观的思想。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李清照的作品,通过回忆一次愉快的
郊游经历,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的作品,描绘了一个秋天的黄昏,一个漂泊
在外的游子在古道上骑着瘦马踽踽独行的情景。
诗歌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明代张养浩的作品,通过对潼关险要地形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五首诗词曲各有特色,但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家乡的热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二首)一、《诗经·关雎》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男子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
作用:(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4.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二、《诗经·蒹葭》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手法:托物起兴(比兴)手法作用: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八年级下册课内诗词曲五首古诗鉴赏

八年级下册课内诗词曲五首古诗鉴赏6、饮酒作者:陶渊明年代:东晋思想感情:写诗人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退隐自然、悠闲自得的心境。
名句赏析:(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这是一种“无我之境”,写出了物我合一,心和自然的亲近,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7、行路难作者:李白年代:唐思想感情:怀才不遇,但于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名句赏析:(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在比喻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吕尚、伊尹的典故,表明对自己从政仍有所期待。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运用宗悫的典故,表明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年代:唐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名句赏析:(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年代:唐主题:描绘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对友人依依惜别和惆怅的感情。
名句赏析:(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版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诗词赏析

新版八<下全部>诗词赏析一、式微《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全诗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直抒胸臆,抒发了服劳役者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二、子衿《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作品鉴赏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赏析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 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精神和现实拉开了距离,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静的.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 1 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诗词曲五首名句赏析教案新人教版

25 诗词曲五首目的要求: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难点: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教材分析: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赤壁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3.过零丁洋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5.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检查预习:1.你会读吗?烂柯kē人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折戟jǐ寥liáo落惶huáng恐宫阙què绮qǐ户婵chán娟juān踌chóu躇chú2. 请你记住: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宫阙:宫殿. 把酒:端起酒杯. 不胜:经受不住.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指月亮. 绮户:雕花的窗户. 经行:经过长精神:增长精神,振作精神.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考的一种经书.二.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2.介绍写作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9.小结: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附板书:坎坷遭遇——渲染——辛酸归来感慨——用典——悲痛《酬乐天扬州事.情.景.理初逢席上见赠》水乳交融(酬赠诗)感叹身世——写景——愤激席间赠言——抒怀——昂扬作品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欣赏《赤壁》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2.介绍写作背景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9.译文:一支古老的断戳,沉落在江底,岁月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蚀;磨出铮铮亮光,它是三国时代的兵器.不是东风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二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附板书:前两句——————兴感之由《赤壁》非凡的史识(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三.欣赏《过零丁洋》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是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2.介绍写作背景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8.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示例: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9.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附板书:首联——回顾一生深挚沉痛颔联——国破家亡《过零丁洋》追忆过去丹心垂史(述怀诗)颈联悲愤忧惧映照千古感叹眼前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背诵前三首.二.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阕先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接着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最后唱出放达宽慰之语.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9.译文:我舉起酒杯問青天:天上的明月是甚麼時候開始有的呢?而天上神仙住的地方,今夜又是怎樣?望著美麗的天空,我真希望能夠乘著風兒飛上去,但又害怕神仙們居住的地方太高了,會讓人冷得受不了.於是我只好和我的影子,在晶瑩的月光下翩翩起舞.那種快樂,就像是到了天上一樣.夜深了,我回到了屋子裏,靜靜的看著月光緩緩的轉過朱紅色的樓閣,滑進精緻的小窗,並且照在我這個沒有睡意的人身上.月兒啊!你本不該對人有恨的,但為什麼老是在人們別離的時候,才這麼的圓滿,讓人們看了心裏難受呢?唉!我還是不要胡思亂想了.人有悲歡.有離合,就像月兒有圓滿.有缺憾,是自古以來就不能兩全其美的.但是只要我們都能夠健健康康.活得長久,雖然隔得很遠,卻能夠共賞天上的明月,那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附板书:把酒问天不知何年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欲归又恐起舞弄影情景交融《水调月照无眠不应有恨情趣盎然歌头》下阕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人有离合千里婵娟三.《山坡羊·潼关怀古》1.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9.译文: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附板书: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潼关怀古》(咏史诗)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曲.教学反思:本课中的五首诗词曲都是传统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曲应该根据其特点,首先应以诵读为主.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要求.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变换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防学生产生枯燥感.落实背诵要求,要让学生完成默写训练,以使学生切实识记.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鉴赏.品读就是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鉴赏,就是引导学生对名篇佳句进行赏析,领悟其精妙.必要时可以在指导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以备考试之需.。
新人教版语文八下诗歌解释

新人教版语文八下诗歌解释
本文将对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诗歌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1. 《春望》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以及诗人对时局的感慨。
2.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是宋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以月夜的安静和孤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兄弟的思念之情。
3.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诗人借助夜晚的宁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通过描绘古原草的凋零和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伤感之情。
5. 《绝句》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乱世的关切。
以上是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几首诗歌的解释和简要分析。
通过对这些诗作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情感和艺术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2、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4、本首诗前后两部分内容所体现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基调是凄凉伤感。
后转化为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闻笛赋:_____ (2)烂柯人:___①“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以及对亲朋逝去的伤感。
②“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感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2、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答:(1)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感情: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哲理:1、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风貌?“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以此结束全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二、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译文断戟沉没泥沙中,岁月流逝并没有锈蚀掉它;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2、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咏史诗;特点: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3、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前朝往事的咏叹,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抑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4、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由“折戟”写起,引发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诗中的“周郎”是指周瑜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试说说这两句的深刻含义)。
“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历史将要重写。
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形象化的语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抒发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7、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8、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三、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译文我由于刻苦熟读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呢?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册。
1、文天祥是南宋朝的爱国诗人,《过零丁洋》的体载是七言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2、诗歌首联回忆了和诗人一生中两件重要的事情。
①寒窗苦读,进入仕途;②峰烟四起,艰苦抗元。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诗中第二联,运用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的浮萍,漂泊无依)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3、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了起来。
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的浮萍,飘泊无依。
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1、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和,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2、体会“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里面“惶恐”和“零丁”的妙用。
答:诗歌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作者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表明了作者深处险境时惶恐的心情和孤苦伶仃境遇。
3、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不同意。
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
4、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
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作者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祖国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3、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4、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四、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我)端着酒杯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世界里,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借助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空中的楼宇太高,受不了那里的清寒,起身舞蹈让影子随舞,在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好。
(月色)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挂在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儿。
(月儿)对人们不应有怨恨,为何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种事自古就难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能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2、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
“婵娟”在诗中指月亮。
3、“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4、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并说说其含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惟有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5、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月有阴晴圆缺。
6、找出《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