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运动学,踝
踝关节运动学
5、跗跖关节:由三个楔骨与骰骨与五 个跖骨组成的关节,为平面微动关节。
6、跖趾关节:跖骨与趾骨组成的关节 共五个。
(二)足的分部
足可分为前、中、后三部。 跖骨基底部以前为前部;楔 部、跗中关节部(或称跗横 关节)为中部;跟骨为后部。
(三)足部韧带
1.跟舟足底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结构宽而厚,坚强有力, 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支持。 2.跖长韧带
(4)腓骨肌腱:位
于外踝后方; (5)胫骨后肌肌腱: 位于内踝后方。
(五)深筋膜、腱鞘和滑膜囊
1、深筋膜 主要作用之一是形成支持带、跖腱膜等。 (1)支持带:支持带是深筋膜增厚所形成又称假 性韧带,主要起约束肌腱的作用。
(2)跖腱膜:为足底深筋膜在足底
中间部增厚所成。跖筋膜似一弓弦, 张于足的纵弓上。 人在直立或负重时弓弦就绷紧,对 维持足弓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
(六)足的功能 1.支持作用:足在站立或活动时均起支持作用。站立 时体重经踝至距骨,再经足弓分布于3个负重点。双足 6个点成为强有力的支柱。以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 固性。 为支持体重,足必须具备结构上和位置上的稳定。 前者适用于站立,主要依赖于骨骼排列与韧带。后者 适用于运动,主要依赖于肌肉。因此,骨、肌肉、韧 带为足负重和运动的必要条件。 2.杠杆作用:足由静而动,由立而走,肌起重要作用。 如单就某一关节而言,在活动中,不同的姿势可以构 成不同形式的杠杆作用。
亦称足底长韧带,呈带状四边形,强 而有力,主要作用是协助维持足纵弓。
3.跖骨头短韧带 此韧带紧连五个跖骨头,支持诸跖骨 形成的横弓,防止跖骨头分离。
(四)足部肌
控制足部活动的肌来自足内肌及外肌。
1、足内肌:多集中在足底,由浅到深可分四层,按其 部位及起止点各有不同作用。但总作用与足弓维持有关。
踝关节与足运动学资料讲解
足尖朝外称之为旋前。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一)骨
与踝关节、足部有关的骨共有26块(单 侧)。 1块胫骨、 1块腓骨、 7块跗骨(包括距骨,跟骨,足舟, 内侧、中间、外侧楔形骨,骰骨)、 5块跖骨、 14块趾骨(分基节骨,中节骨,末节骨)。
腓骨的作用
腓骨参与踝穴的组成,且还具有以下 作用:
运动训练中过度训练,也可导致慢性滑囊 炎的发生。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踝关节与足部的一系列关节加上膝关节 的旋转轴构成了一个有三个自由度的关节, 使足部在任何位置可适应不同的不平整的路 面行走。
足弓对各种地面的适应性
踝关节的负荷
★踝关节的负荷与其关节面接触面积的大 小有关。
静止情况下以全足放平站立负重时,踝 关节承受的压缩应力相当于体重的2倍;
带、跖腱膜等。
(1)支持带 支持带是深筋膜增厚所
形成又称假性韧带,主要起约束肌腱的作用。
深筋膜
(2)跖腱膜 为足底深筋膜在足底中间
部增厚所成。跖筋膜似一弓弦,张于足的 纵弓上。
人在直立或负重时弓弦就绷紧,对维持 足弓起着重要的作用。
跖腱膜作为足弓的弓弦,是足弓维持与 保护的重要组织。
2.腱鞘
踝部腱鞘分布于其前部、前内侧部、 前外侧部后部
背屈与跖屈
★踝关节屈伸同时伴 有距骨下关节(跟距及距 舟)和跗中关节(距舟、跟 骰)活动及距骨在踝穴中 前后滑动。
★跖屈时距骨内旋, 背屈时外旋。
踝关节的运动
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与距下关节和足的运 动是联合的。
当踝跖屈时足内翻、内旋,踝背伸时足 外翻、外旋。
踝跖屈时足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
足尖朝内称之为旋后。
以前足站立时相当于体重的3倍; 负重期的推进期,关节面受到的应力相 当于体重的5倍左右。
踝关节的运动
(二)运动方向 绕额状轴: 跖屈(绷脚尖) 背伸(勾脚尖) 正常背伸至70º ,跖屈至140º ,约有70º 的活动范围。 绕足的失状轴: 内翻 外翻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一)骨
与踝关节、足部有关的骨共有26快(单侧)。 1块胫骨、
1块腓骨、
7块跗骨(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 内侧、中间、外侧楔形骨,骰骨)、 5块跖骨、 14块趾骨(分基节骨,中间骨,末节骨)。
踝关节的运动
邹苏梅
内容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四、足与足弓
一、踝关节的组成与运动方向 即距骨小腿关节,又称距上关节或胫距关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组成 1.关节窝:呈叉状(又称踝 穴),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 关节面及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 组成。
2.关节头: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距 骨两侧的关节面所组成。关节面的 形成为滑车状。
(二)踝关节的韧带
主要韧带有: 1.内侧韧带:呈三角形,称三角韧带。
该韧带的特点是强而有力。 其作用主要是限制足过度外翻。
2.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动,在踝关 节中立位时,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90 º 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踝关节运动学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踝关节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承担着支撑和稳定下肢的重要功能。
为了深入了解踝关节的运动学特性,提高对踝关节运动生理学的认识,我们进行了踝关节运动学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踝关节的结构和解剖特点。
2. 了解踝关节的主要运动方式及其生理意义。
3. 学习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4. 分析踝关节运动中的力学原理。
三、实训内容1. 踝关节的结构与解剖踝关节由距骨、跟骨、舟骨、骰骨和胫骨、腓骨的远端构成。
关节囊附着于各骨的关节面,周围有韧带加固,包括跟距韧带、距舟韧带、距跟舟韧带等。
关节面分为滑车关节面和凹面,分别与胫骨和腓骨的关节面相对应。
2. 踝关节的主要运动方式(1)跖屈与背屈:踝关节的主要运动方式,由胫前肌和腓骨长肌等肌肉收缩产生。
跖屈时,足跟离地,足尖向下;背屈时,足尖向上,足跟下沉。
(2)内翻与外翻:由胫后肌、腓骨短肌和腓骨长肌等肌肉收缩产生。
内翻时,足内侧缘向中线靠拢;外翻时,足外侧缘向中线靠拢。
(3)旋转:由胫后肌、腓骨短肌和腓骨长肌等肌肉收缩产生。
内旋时,足跟向中线靠拢,足尖向外;外旋时,足跟向外,足尖向中线靠拢。
3. 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
(1)主动关节活动度:由受试者自主完成的关节运动,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等。
(2)被动关节活动度:由外力作用下,关节在无肌肉收缩的情况下产生的运动,如由他人帮助完成的关节运动。
4. 踝关节运动中的力学原理踝关节运动中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1)肌肉收缩力: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是踝关节运动的基础。
(2)关节囊与韧带:关节囊和韧带在踝关节运动中起到稳定和保护作用。
(3)骨骼杠杆:踝关节运动中的骨骼杠杆原理,使肌肉收缩力得以放大。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通过实训,我们了解到踝关节的运动学特性,并掌握了以下内容:1. 踝关节的结构和解剖特点。
2. 踝关节的主要运动方式及其生理意义。
3. 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踝关节关节结构运动解剖学
踝关节关节结构运动解剖学
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重要关节之一,由胫骨、腓骨和距骨组成。
踝关节的结构包括距骨、胫骨和腓骨,它们通过关节面相互连接。
踝关节由内踝和外踝组成,内踝是胫骨的一部分,外踝是腓骨的一
部分。
在踝关节的结构中,有多个韧带起着固定和支撑的作用,如
内外侧副韧带、胫距韧带和跟腱等。
这些韧带有助于维持踝关节的
稳定性,防止过度扭伤和损伤。
在运动解剖学中,踝关节的主要运动包括背屈、跖屈、内翻和
外翻。
背屈是踝关节向上弯曲,使脚尖向胫骨方向移动;跖屈则是
踝关节向下弯曲,使脚尖向下移动。
内翻是踝关节向内侧转动,外
翻则是踝关节向外侧转动。
这些运动使踝关节能够适应不同的地面
和运动需求,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踝关节还承担着身体重量的支撑和平衡功能。
当我们行走、跑步或进行其他活动时,踝关节需要承受身体的重量,并在不
同的地面条件下进行调整,以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
因此,踝
关节的结构和运动解剖学对于人体的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踝关节的结构和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中的重要
内容,了解踝关节的结构和运动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动机理和运动功能,也有助于临床上对踝关节相关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踝关节解剖学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踝关节解剖学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踝关节解剖学: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踝关节是人体下肢连接脚部的关节之一,承担着支撑和平衡身体重量的重要任务。
了解踝关节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剖学结构踝关节由胫骨、腓骨和距骨组成,这三块骨头相互连接,并由韧带稳定。
胫骨是位于关节内侧、居中的骨头,而腓骨则位于胫骨的外侧。
这两根骨头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形成了踝关节的凹型。
距骨作为支撑体系的主要骨组成部分,连接了胫骨和腓骨,使其能够平稳地转动。
踝关节周围有多个重要的韧带,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稳定性。
内、外、前、后跟骨韧带是面向关节的四个主要韧带。
此外,胫骨-距骨韧带和胫骨-腓骨韧带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保持了踝关节的完整性。
二、功能概述踝关节是下肢的一个重要关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 吸收冲击:踝关节在行走、跑步和跳跃时能够吸收地面的冲击力。
通过减震和缓冲这些力量,踝关节能够保护身体其他部位,如膝盖和髋部。
2. 稳定身体:踝关节起着支撑身体重量的作用,帮助维持身体的平衡。
它的结构和韧带的支持使身体能够保持稳定状态,从而减少摔倒和受伤的风险。
3. 俯仰运动:踝关节允许脚部向上和向下弯曲,实现脚部的俯仰运动。
这种运动对于行走、奔跑、跳跃和攀爬等活动至关重要。
4. 内外翻运动:踝关节也能够进行内外翻运动。
这种运动是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和活动需求。
三、相关疾病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和损伤。
常见的踝关节问题包括:1. 扭伤:扭伤是踝关节受到外力扭转导致韧带拉伤或撕裂的损伤。
扭伤可能导致疼痛、肿胀和关节功能障碍。
2. 踝关节炎:踝关节炎是由炎症引起的踝关节疾病,通常伴随着疼痛、肿胀、发热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3. 骨折:踝关节骨折是指胫骨、腓骨或距骨骨折,通常由外力作用于踝关节引起。
骨折可能导致严重的疼痛、变形和功能受损。
4. 痛风: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尿酸水平增高,导致关节出现红肿、疼痛和热感等症状。
踝关节的运动特点
踝关节的运动特点
踝关节的特点:
关节囊前后较薄,两侧较厚,并有韧带加强。
胫侧副韧带为一强韧的三角形韧带,又名三角韧带,位于关节的内侧。
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舟三骨。
由于附着部不同,由后向前可分为四部: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胫舟韧带和位于其内侧的距胫前韧带。
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北京张博士医考中心整理,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
腓侧副韧带位于关节的外侧,由从前往后排列有距腓前、跟腓、距腓后三条独立的韧带组成,连结于外踝与距、跟骨之间。
距腓后韧带可防止小腿骨向前脱位。
当足过度跖屈内翻时,易损伤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
踝关节属滑车关节,可沿通过横贯距骨体的冠状轴做背屈及跖屈运动。
足尖向上,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小于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大于直角叫做跖屈。
在跖屈时,足可做一定范围的侧方运动。
足踝部运动学
3.前群肌
胫骨前肌
• 部位:小腿前外侧 浅层。 • 起止点:起于胫骨 体外侧的上2/3; 止于内侧楔骨内和 第1跖骨底。 • 功能:近固定时, 使踝关节伸(背 屈)、内翻。远固 定时,使小腿在踝 关节处伸,维持足 弓。
• (二)外侧群 作用: 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 (跖屈) • 腓骨长肌 peroneus longus • 腓骨短肌
载距突
舟骨结节
足弓
3.足的畸形
• 病因包括:先天畸形,肌肉 萎缩或痉挛,后天的外伤或 应力刺激;如外翻足,内翻 足,平足,马蹄足,仰趾足, 弓形足, 踇外翻…
附1:常见的足部问题
附2:常见的一些足部畸形
五、踝肌和足肌
• • • • • 1.后群 浅层------腓肠肌:跖屈踝和屈膝;比目鱼肌:跖屈踝。 深层-------胫骨后肌:足内翻;趾长屈肌:跖屈足 + 屈2--5趾;长屈肌:屈踇指。 后群 浅层: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 腓肠肌 – 比目鱼肌 • 腘肌 • 深层 – 趾长屈肌 – 拇长屈肌 – 胫骨后肌tibialis posterior
股二头肌 胫骨前肌 小腿三 头肌 胫骨后肌
腓肠肌起自股骨内、外侧髁 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腓骨 后面的上部。
胫骨、腓: • • • • 一、名词解释:足弓 二、足弓的骨性结构及稳定因素是什么? 三、简述常见的足部的畸形和足部疾病。 二、简述运动踝关节的肌群的组成、肌肉起止点、 功能和神经控制。
1.后群——深层
1.后群——浅层
2、外侧群
• 腓骨长肌、腓骨短肌,二者是外翻足和跖屈踝。
• (一)前群 • 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 趾长伸肌 • 拇长伸肌 胫骨前肌:背屈踝; 踇长伸肌:背屈踝和伸踇; 趾长伸肌:背屈踝和伸趾,外翻足; 第三腓骨肌:背屈踝和伸趾,外翻足
踝关节运动学ppt课件
5
(二)踝关节的韧带
踝关节的主要韧带有: 1内侧韧带:呈三角形,称三角韧带。 该韧带的特点是强而有力。 其作用主要是限制足过度外翻。
6
2.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动, 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90o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要作用是 防止足、踝的内翻幅度。
20
(三)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
踝关节的稳定性因素:骨、韧带、肌力及重力等。 首先,踝穴结构至关重要,距骨体呈楔形,与踝穴相适 应,且宽的一端在前,可有效地阻止距骨后移和向侧方移动。 其次,大多数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方向均向下及后行, 均有阻止距骨后移加的作用。 再者,在踝部韧带及骨有对抗肌力与重力的作用, 可以阻止小腿骨的移位。
15
三、踝节生物力学
踝关节与足部的一系列关节加上膝关节的旋 转轴构成了一个有三个自由度的关节,使足部在 任何位置可适应不同的不平整的路面行走。
足弓对各种地面的适应性
16
(一)踝关节的运动范围
踝关节轴线
胫骨及距骨关节面弧
踝关节活动度
17
1.背屈与跖屈
即距骨在其横轴上旋转。
距骨头体在矢状面上背屈与跖屈 ★踝关节屈伸同时伴有距骨下关节(跟距及距舟)和 跗中关节(距舟、跟骰)活动及距骨在踝穴中前后 滑动。 ★跖屈时距骨内旋,背屈时外旋。 2.内翻与外翻 即跟骨在通过距下关节的斜行纵轴上内旋与外旋
3.横向稳定性
即侧方稳定性,其控制因素一是距骨体嵌入踝穴内, 二是副韧带正好位于距骨侧方及下胫腓联合韧带,均 可起到稳定作用。
踝关节运动学
1
学习内容
踝关节运动学
学习内容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向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四、足和足弓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向 即距骨小腿关节,又称距上关节或胫距关节。 (一)组成
1.关节窝:呈叉状(又称踝穴), 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及 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围成。 2.关节头: 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 距骨两侧的关节面所组成。 关节面的形状为滑车状。
②外侧纵弓:由跟、骰骨及4、5跖骨构成。 跟骨内侧结节形成后支点。第五跖骨头为前 支点。 特点:弓较低,弹性差,主要作用是支载重 力,又称支撑足弓。
走路时,外侧足弓支载体重先于内侧足弓。 站立时,支载体重,弓即变扁。 距骨构成纵弓基柱,支载体重,下传至足弓。 正常体重由跟骨结节、第一跖骨头及其下方的 二子骨与第五跖骨头负载,再传至地面。
(二)足的分部
足可分为前、中、后三部。
跖骨基底部以前为前部;楔部、跗中关节部 (或称跗横关节)为中部;跟骨为后部。
(三)足部韧带
主要有: 跟舟跖侧韧带、 跖长韧带、 跟骰跖侧韧带(跖短韧带) 跖骨头横韧带等。
1.跟舟跖侧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其结构宽而厚, 坚强有力,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 形成足弓最重要的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的支持。 2.跖长韧带 亦称足底长韧带,呈带状四边形,强而有力, 主要作用是协助维持足的纵弓 。 3.跖骨头短韧带 此韧带紧连五个跖骨头,位跖侧。 支持诸跖骨所形成的横弓,防止跖骨头分离。
3.下胫腓韧带
此韧带可分为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 带下胫腓横韧带。 其中骨间韧带是骨间膜的延续,最为坚固。 下胫腓韧带亦有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
(三)肌
1.使踝关节运动的肌主要是: (1)跖屈:有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2)背伸:有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和 第三腓骨肌等。 (3)内翻:有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 胫骨前肌。 (4)外翻:有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腓骨长肌和 腓骨短肌等。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 马蹄足(pes equinus)
– 用跖骨头走路,足跟不着地。
• 弓形足(pes cavus)
– 过高的足弓或中空足。
• 拇外翻
– 拇趾在跖趾关节处向外偏
• 仰趾外翻足、马蹄内翻足、马蹄弓形足
(四)、肌肉
1、膝、踝部肌肉 2、足部固有肌
膝、踝部肌肉
1、前群: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 肌 、第三腓骨肌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之 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6、深筋膜、腱鞘和滑膜囊
• 站立时,支载体重,弓 即变扁。
• 距骨构成纵弓基柱,支 载体重,下传至足弓。
• 正常体重由跟骨结节、 第一跖骨头及其下方的 二子骨与第五跖骨头负 载,再传至地面。
足弓的支持
• 在静止站立时,维持足 弓的结构是骨和韧带, 而在运动时是肌肉起到 主要作用。
• 纵弓的全部张力被胫骨 后肌、屈趾长肌、腓骨 短肌和腓骨长肌等所支 持,大部分压力由跖筋 膜与跖侧韧带所支持。
足弓
由7块跗骨 5块跖骨及其 关节、 韧带、 肌腱组成的向足背 突出的弓形骨骼结 构称足弓。
足弓的分类
根据足弓位置及功能, 将足弓分为纵弓和横 弓。
纵弓 包括内侧纵弓和 外侧纵弓两部分,均
• 止于跟骨结节。
内侧纵弓: 由跟、距、舟、三 块楔骨及1~3跖骨组成
特点:侧肌
• 腓骨长肌 • 腓骨短肌
踝关节及其常见的运动损伤
踝关节及其常见的运动损伤踝关节是较常见的在运动中发⽣损伤的关节,踝关节⼆次损害更是常见。
⼀、踝关节损伤的流⾏病学踝关节是较常见的在运动中发⽣损伤的关节,据统计,超过70%的篮球运动员发⽣过踝关节扭伤,并且,发⽣⼆次损伤的可能性⾼达80%。
踝关节扭伤占踝关节损伤的90%,⽽踝关节⾻折只占15%左右。
⼆、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常见损伤类型踝关节由胫、腓⾻下端的关节⾯与距⾻滑车构成。
胫⾻的下关节⾯及内、外踝关节⾯共同作成的“⼌”形的关节窝,容纳距⾻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前宽后窄,当⾜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为外踝⽐内踝长⽽低,可阻⽌距⾻过度外翻。
踝关节常见损伤见下图:上图显⽰了典型的踝关节⾻折发⽣的4⼤损伤机制:SA =旋后内收,SE =旋后外旋,PA=旋前外展PE=旋前外旋。
三、损伤暴⼒与扭伤的关系运动过程中发⽣于踝关节部位暴⼒是引发踝关节⾻折和韧带撕裂的重要原因。
确定踝关节是如何扭伤,扭伤的⽅向能有效帮助临床医⽣确定可能存在的韧带损伤。
虽然但⽅向的暴⼒作⽤可以引起踝关节扭伤,但多⽅向多重暴⼒作⽤是踝关节扭伤的关键,这也给临床诊断添加难度。
踝关节内侧韧带的损伤常是发⽣外翻外展造成,内侧韧带群包括内踝、距⾻内侧⾯的韧带以及三⾓韧带。
踝关节外翻通常损伤表层三⾓韧带,如果损伤暴⼒⼤,还可损伤到深层三⾓韧带。
踝关节内踝不撕脱⾻折常发⽣在⽼年⼈⾝上,因为对⽼年⼈来说,内踝部韧带的强度通常强于⾻骼的强度。
最不稳定的踝关节⾻折是因为距⾻和胫⾻间相对过度的旋转造成。
如果⾜部在外旋时发⽣后旋,则容易发⽣腓⾻斜⾏⾻折;如果⾜部在外旋时发⽣前旋,则容易发⽣⾼位或中段腓⾻⾻折。
内侧群包括腓⾻远端,距⾻外侧关节⾯,与外侧副韧带在踝关节和距下关节。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通常发⽣在旋后外旋暴⼒。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和调查分析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和调查分析通过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形态学基础研究及预防措施,更好地为参加体育运动提供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运动损伤提供基础数据。
使用成人尸体下肢37例,将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完整、准确、清晰地暴露,观察韧带走行、分支、起止点。
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内外侧韧带的长度和最宽处宽度。
通过对179名在校本科大学生有关运动损伤方面的问卷调查,查明距腓前韧带是踝关节运动损伤中是最易损伤的韧带之一,在运动过程中应加以重视和保护。
踝关节运动损伤与踝关节独特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
标签:踝关节韧带损伤预防踝关节的关节囊较薄,主要靠韧带的力量来维持关节的稳定。
踝关节的两侧均有韧带加强:内侧有内侧韧带或称三角韧带;外侧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三部分组成。
外侧韧带的损伤在体育运动中较常见。
调查表明,运动损伤中急性损伤(占51.43%)远高于慢性损伤(22.86%)。
关于踝关节韧带损伤后的诊断和治疗的技术手段报道较多,但对踝关节易损伤的形态学特点阐述较少。
本文补充了目前踝关节韧带形态学资料,从形态学的角度对踝关节的运动损伤进行分析研究。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1)用福尔马林液固定保存约18个月的成人踝关节标本37例(男21例、女16例),由新乡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提供。
均无踝关节外观畸形、外伤及手术改变,不影响相关数据的测量。
(2)新乡医学院(新医)在校学生72人。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系)在校学生39人。
河南师范大学非体育系专业(非体育系)在校学生68人。
1.2研究方法1.2.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踝关节形态学及运动损伤的文献,确定所需观察的重点及要点1.2.2实验法用手术刀依次去除皮肤、皮下脂肪、肌肉,初步暴露踝关节,沿韧带纤维的走向将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完整、准确、清晰地暴露。
使下肢处于解剖学姿势,采用具有良好韧性的细金属丝,沿韧带的走行方向,紧贴于韧带的表面。
踝关节运动学课件
•踝关节运动学
(四)踝关节周围肌腱
1、后面:跟腱。最粗大,易于识别。
2、前面:有胫骨前肌肌腱,是前面所有肌腱中最粗 大者。
胫骨前肌由内向外依次有:
(1)踇长伸肌肌腱;
(2)趾长伸肌肌腱;
(3)第三腓骨肌腱;
(4)腓骨肌腱:位
于外踝后方;
(5)胫骨后肌肌腱: 位于内踝后方。
•踝关节运动学
(五)深筋膜、腱鞘和滑膜囊
•踝关节运动学
②外侧纵弓:由跟、骰骨及4、5跖骨构成。 跟骨内侧结节形成后支点。第五跖骨头为前支点。 特点:弓较低,弹性差,主要作用是支载重力,
又称支撑足弓。
•踝关节运动学
走路时,外侧足弓支载体重先于内侧足弓;站立时, 支载体重,弓即变扁。距骨构成纵弓基柱,支载体 重,下传至足弓。正常体重由跟骨结节、第一跖骨头 及其下方的二跖骨与第五跖骨头负载,再传至地面。
面所组成,关节面呈滑车状,前宽
后窄。
•踝关节运动学
•踝关节运动学
3、小腿骨间连接
胫腓关节 小腿骨间膜 胫腓韧带联合
•踝关节运动学
踝关节 跗骨间关节
4、足关节 跗跖关节
跖趾关节 趾骨间关节
•踝关节运动学
踝关节
构成: 胫、腓骨下端
距骨滑车 内侧韧带
韧带: 外侧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距腓后韧带
运动: 屈、伸
静止情况下以全足放平站立负重时,踝 关节承受的压缩应力相当于体重的2倍; 以前足站立时相当于体重的3倍;负重 的前进期,关节面受到的应力相当于体 重的5倍左右。
距骨在踝穴内有无倾斜,会通过影响关 节面接触面积而影响关节所受应力大小。 轻度外斜时,关节面所受到的应力会因 为承重面积变小而明显增加。
第七节踝关节5ppt课件
距下关节损伤康复
定义
临床主要为后足、慢性弥漫性疼痛,后 足不稳
放 射线
治疗
康复 治疗
关节镜下距下关节清理术后
夹板固定麻醉过后即开始足趾活动和股四 头肌练习 3天换弹力绷带固定,逐渐增加负重,开始 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练习 1周恢复完全负重 2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1个月恢复正常
跟距骨间韧带重建术后
踝关节与脊柱运动创伤 的康复
教学要求
治常 疗见 (脊 熟柱 悉运 )动
损 伤 康 复
(脊 了柱 解运 )动
损 伤 治 疗 原 则
康常 复见 (踝 熟关 悉节 )运
动 损 伤 的
锻踝 炼关 原节 则运 (动 掌创 握伤 )的
康 复
踝关节运动创伤的康复
基础
组成 活动 RICE原则 常见损伤
康复锻炼
骨软骨移植或软骨细胞移植
保护期(术后4周内) 过渡期(术后5~6周) 成熟期(术后7~12周) 功能锻炼期(术后12周以后)
复位内固定后
康复不能过于积极,术后固定 1天内开始股四头肌练习 2周开始踝关节练习1次/日 8周踝关节屈伸达到正常,逐渐开始负重 3个月开始开始慢步行走,过渡到快走 4~5个月,开始练习跑步
石膏固定,抬高患肢,早期开始活动 足趾,并进行髋膝活动度及肌肉练习
6周后去除石膏,更换为支具,练习踝 周围肌力,逐渐增加负重
18周后去除支具,恢复正常
距下关节融合术后
非负重管型石膏固定3周,期间练习髋膝
3周后换为行走石膏,继续以上练习
6周后开始带石膏适当负重步行
12周后X线复查骨已融合后去除石膏,扶 拐部分负重步行,逐渐过渡
上肢的锻炼 下肢的锻炼 项背部锻炼
颈椎病的预防
_踝关节
所有腿部、踝部和足部的骨性、韧带结构都应该仔细地触诊, 以明确触痛点和骨擦音。随后应进行踝关节地应力检查,以明 确是否存在踝关节韧带损伤或稳定性丧失。内侧韧带结构损伤 或韧带稳定性丧失 是否存在,是决定采取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 疗地重要因素。同时应注意腿或足地筋膜室张力,确认是否存 在筋膜室综合征。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注意对神经血管状况的评 估。
通用准则可有助于评估运动员重返运动是否安全,包括运动范 围完全且无痛,力量恢复至少90%,平衡和本体感觉达到损伤前水 平,以及对再损伤风险和如何避免的彻底理解。使运动员重返运 动的决定应由多人参与,包括教练、物理治疗师、医生和队内训 练师。体育活动应在次最大强度中恢复,运动员应随着力量的增 加而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 评估与治疗 • 治疗模式 • 损伤后康复活动
评估与治疗
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之前,物理治疗师应对个体的伤势进行全面的评估。初 步评估的重点有三个方面:对损伤进行认定,对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及制订一 个多学科计划来治疗患者和使他们尽早恢复正常活动。
评估完成后,开始设计康复计划。为了有效地要,因为它们与运动行为关系密切。研究显示总人口中足踝 疾病的发病率高达80%。对于特殊群体,如运动员,足部损伤同样高发——仅跑 步运动员中膝关节以下部位损伤就占40%~50%。
治疗模式
冷疗 热疗 超声 离子导入 神经肌肉电刺激
冷疗
冷疗,即将低温用于损伤部位的疗法,在 急性期的炎症消退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应 用冷敷的局部效应包括降低代谢率、促进血 管收缩、减轻疼痛和肿胀。在急性损伤过程 中冷敷最有益的效应是降低局部的需氧量。 冷敷的应用降低了细胞的代谢率,进而大大 地减少了细胞存活所需的氧。通过减少因为 缺氧导致的死亡细胞的数量,限制了继发性 缺氧的严重程度。细胞死亡越少,损伤区域 的炎性物质的释放也就越少。
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方法
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方法踝关节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关节,它连接了足部和腿部,承担着身体重量的支撑和平衡功能。
为了保持踝关节的健康和稳定,我们可以进行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方法,帮助您提升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一、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是提高踝关节本体感觉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进行单脚站立训练,将一只脚抬起,保持身体平衡,重心集中在另一只脚上。
初学者可以选择在墙边或椅子旁边进行,以便在需要时可以扶着支撑物保持平衡。
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增加站立的时间和难度,可以闭上眼睛、转头或进行单脚跳等动作,增加挑战性。
二、踝关节运动训练踝关节的灵活性对于本体感觉的发展至关重要。
可以进行一些踝关节的运动训练,如踮脚尖、踝关节的内外翻转、脚趾的伸展和弯曲等。
这些训练可以通过动作缓慢进行,以保证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尝试进行一些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增加踝关节的运动范围和灵敏度。
三、平衡垫训练平衡垫是一种常见的训练工具,可以有效提高踝关节的本体感觉。
可以站在平衡垫上进行平衡训练,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刚开始可以选择较稳定的平衡垫,随着训练的进展逐渐选择更加难度较大的垫子,如泡沫垫、气垫等。
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训练动作,如抬腿、转体等,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多样性。
四、传球练习传球练习是一种结合平衡和协调性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踝关节的本体感觉。
可以选择一个合适大小的球,进行传球练习。
可以通过站立或行走的方式进行,将球传递给固定的目标或伙伴。
这种训练可以锻炼踝关节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同时也可以提升身体的平衡能力。
五、踝关节按摩踝关节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和紧张,提高踝关节的本体感觉。
可以使用手指或按摩球进行按摩,以适度的力度按摩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
按摩时注意避开骨头和关节,以免造成不适。
可以在休息或运动前后进行按摩,帮助舒缓肌肉和放松踝关节。
六、康复训练如果踝关节已经出现过伤害或损伤,可以进行康复训练来提高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剖学基础
1. 骨与韧带
( 1) 骨
胫骨远端
腓骨远端
距骨
舟骨
距骨 跟骨
(2) 韧带
内侧韧带:呈三角形,故称三角韧带 ,强而有力。
起自内踝,自前向后呈三角形,分别形成胫舟韧带、 胫距前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后韧带。 主要作用是限制足过度外翻 。
外侧韧带:较薄弱,用以增强关节囊 。
如果距骨在踝穴内有轻度倾斜,关节面所受到的应 力会因为承重面积变小而明显增加
二、踝关节运动学
3. 踝关节的稳定机制
踝关节的稳定性因素:骨、韧带、肌力及重力等。
首先,踝穴结构至关重要:距骨体呈楔形,与踝穴相 适应,且宽的一端在前,可有效地阻止距骨后移和向 侧方移动。 其次,大多数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方向均向下及后行, 均有阻止距骨后移加的作用。
1
第二章
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
第三节 关节运动学
八、踝
徐冬青 天津体育学院
学习内容
一
1 2
解剖学基础
骨与韧带
肌肉和神经支配
二
运动学特征
踝关节的组成:
即距骨小腿关节,又称距上关节或胫距关节 关节窝:呈叉状(踝穴) 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 及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围成。 关节头:呈滑车状 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距骨两侧 的关节面所组成。
踝关节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完成动作时支撑整个身体的稳定 性, 包括决定上位环节作用的效率以及它参加工作的早晚。
跑步的蹬伸和缓冲时,踝关节的活动是由小腿三头肌肌 腱的弹性形变与复原进行的。它可在腾空之前的制动阶 段,通过肌腱的形变而储备能量。
深筋膜:主要作用之一是形成支持带、跖腱膜等
支持带: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又称假性韧带,主 要起约束肌腱的作用。
─ 小腿横韧带 ─ 小腿十字韧带 ─ 分裂韧带
─ 腓骨肌支持带
腱鞘:为包绕肌腱的管状滑膜囊 ,有减轻肌腱与
骨等之间的摩擦及允许肌腱活动的功能 。
前部:胫前肌腱鞘、姆伸长肌腱鞘及趾伸长肌腱鞘 前内侧:胫后肌腱鞘、屈姆长肌及屈趾长肌腱鞘 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共有一鞘 后方:跟腱鞘
屈伸活动范围一般为70°~80°
(2)踝关节的运动轴
踝关节的实际转动轴并不水平,横穿距骨体自 内上向外下倾斜,基本与内外踝尖连线一致。 在冠状面上平均向外倾斜约10° 水平面上平均向外旋转6°
矢状轴 冠状轴 上面观 背面观
冠状轴
由于踝关节轴倾斜,所以踝关节绕此轴即足部背 屈和跖屈时,在水平面上足兼有绕小腿纵轴旋转 的内收、外展活动,以及在冠状面的足内、外翻。
起自外踝,分三股由前向后分别是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
主要作用限制足踝的内翻幅度 。
一、解剖学基础
2. 肌肉、肌腱、筋膜等
(1)踝关节的主要运动肌群
关节运动
跖屈 背屈 内翻 外翻
运动肌群
小腿三头肌、姆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腓 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胫骨前肌、姆长伸肌、趾长伸肌和第三腓骨肌等 姆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胫骨前肌。 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等
内收
外展
胫骨前肌、胫骨后肌
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踝关节运动肌群的功能特征:
跖屈肌所做的功远大于背屈肌 跖屈肌有对抗踝背屈与足外翻的作用 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肌腱在足底部共同 形成“腱环”,有维持足横弓的作用
(2) 肌腱、筋膜、腱鞘、滑囊
Hale Waihona Puke 肌腱: 后面:跟腱。最粗大,易于识别。
前面:有胫骨前肌肌腱(前面所有肌腱中最粗大者)。 自胫骨前肌肌腱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着:①姆长伸肌肌 腱; ②趾长伸肌肌腱;③第三腓骨肌腱;④腓骨肌腱; ⑤胫骨后肌肌腱。
(3)横向稳定性:
距骨体嵌入踝穴内 ;副韧带正好位于距骨侧方及下胫腓联 合韧带 ;行走时,踝关节活动伴随腓骨略向近、远侧移位 和外踝旋转,以适应踝穴的增宽或缩小,协助维持稳定 。
二、踝关节运动学
4. 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正常步态时,踝关节的反作用力等于或大于髋关节、膝 关节,但因踝关节的负重面积大,经踝关节传导的单位 面积上的应力却低于髋或膝关节。 踝关节在跳跃活动中的起跳和蹬地阶段起主要作用。
滑囊:为纤维囊衬以分泌滑液的滑膜构成 。
踝足部的滑液囊较大的有 :
跟骨皮下滑液囊 :在跟骨后面和跟踺的浅面。
跟腱滑液囊 :位于跟腱止端和跟骨后面上部 之间。
二、踝关节运动学
1. 踝关节的运动
(1) 运动方向和范围 运动方向:滑车关节-跖屈、背屈
运动范围:跖屈幅度明显大于背屈
正常背屈20°~30°,跖屈30°~50°。
再者,在踝部韧带及骨有对抗肌力与重力的作用,可 以阻止小腿骨的移位。
(1)背屈时的稳定性:
背屈时距骨颈上面与胫骨远端关节前唇接触,关节囊后部 拉紧,后侧韧带及肌肉紧张,阻止踝进一步的背屈。
(2)跖屈时的稳定性:
跖屈时,距骨后结节接触后唇,阻止跖屈过度。前关节囊 及侧副韧带前部分亦有阻止作用。
踝关节轴线
XX′横轴通过双踝,主跖屈背伸;Y胫骨垂直轴,主内收外展;Z矢状轴,主外翻内翻
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与距下关节和足的运动是联 合的 足背屈时兼有外展、外翻运动——旋前(足外 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足尖朝外 )
足跖屈时兼有内收、内翻活动——旋后(足内 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足尖朝内 )
二、踝关节运动学特征
2. 踝关节的负荷与平衡
踝关节的负荷与其关节面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静止全足平放站立时,踝关节承受的压缩应力相当 于体重的2倍; 以前足站立时相当于体重的3倍; 步行负重期的推进期,关节面受到的应力相当于体 重的5倍左右。
距骨在踝穴内有无倾斜,也会通过影响关节 面接触面积而影响关节所受应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