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化思潮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寻根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这种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影响深远,探讨和提炼“寻根文学”的思想价值,了解“文化寻根”的意义,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寻根文学,还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营养。

这篇小文就以“寻根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秦腔》为例来浅析上述问题。

标签: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一股“文化寻根热”。

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热潮,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上的寻根求源也没有停下脚步。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①。

在众多的关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之中,似乎西北作家这个“团体”永远不能被我们忽视。

而在众多的西北作家当中,有一个名字显得分外醒目,他的作品一向以纯粹、平实的语言,浓重的秦地情节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他就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

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

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

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

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

“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

“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潮是回到人本主义。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改革文学”都是围绕政治轴心进行的。

“寻根文学”的出现使文学从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发现,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一个重要标志.寻根作家们对于“寻根”的主张和缘由的阐释大体相似: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韩少功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叶则难茂。

”郑万隆认为,“我们的根就是东方,东方有东方的文化”,他宣布,要“不断开凿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阿城则肯定地说,“文化制约着人类”,要使我们的文学能与世界“对话”,“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应该是重要的一部分。

” 然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积淀深厚,因袭沉重。

“寻根”文学在执着追寻这一传统文化时,由于作家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使他们在“寻根”过程中表现出对“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

如何全面把握民族传统文化,即文学应该寻什么样的根,寻根作家们在理论文本中陷入了分歧,这种分歧又以对传统文化制裁把握的游移和偏执为前提的。

他们对文学之“根”认识的差异性反映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便呈现出了相当复杂的多样性.一、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作为“文化”寻根,尽管大多数寻根作家更多关注的是边缘的、异端的和非规范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但他们仍不能避免对传统文化中心的儒家文化的承传。

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它的思想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充满着浓厚的现实功利性。

儒家的观念强调的是“人定胜天”的主观努力,强调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周易·乾卦·象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寻根作家笔下的诸多人物显然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积健为雄的精神,同时又追求着天地情怀,把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容大度联系在一起。

传统节日中的寻根文化华人不解的情愫

传统节日中的寻根文化华人不解的情愫

传统节日中的寻根文化华人不解的情愫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十年不修谱就是不孝。

如果按着祖上所言,今日有相当多的人是不孝后人。

好在,民间还有人在默默修谱。

他们在寻找祖上的记忆,在续写家族的繁衍史。

寻根是指世界各个宗族/民族依据文献资料和口头传承文学来探究文化发展历程,追寻宗族/民族的根源。

寻根是一项国际性的活动,在华人思想意识中最为重要。

宗族/民族寻根与其文化历史研究是有分别的,寻根带有浓重的民间色彩,可以只是通过民间习俗、节日庆典、宗族聚会、寻根游等多种形式开展,不具有学术研究的严谨规范性。

但在西方,寻根主要是依据科学研究进行的,如: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方式。

人类起源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为了生存,从最初的旧石器时代逐渐发展而形成文明。

文明起源于语言文字、信息记录,然后通过日用品、建筑在实用的基础上衍生了艺术,再之后就有了信仰、宗教、文化等。

文明起源是严谨的科学文化研究,包含对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探究,如:生活用品、石器、化石、文字图画、工艺品等。

通过各种信息来证实人类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

人们对远古时期了解最多的是神话、传说,也许世界各个民族所留下的神话传说中,隐藏着人类文明来源的信息。

如果把众多的远古传说贯穿起来,结合地球文明的发展轨迹,就可以理清地球各民族文明发展的脉络,找到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届时给地球人带来的将可能是莫大的惊讶——原来我们的文明来自同一个源头!相信那时候的人们将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重新界定自己的价值观,自私和贪婪将被人类所遗弃,代之而来的将是全人类人性的升华!中华民族姓氏繁多,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繁衍、迁移,由最初的氏族部落,演变成至今逾24000个姓氏,称之为“盛氏中华”。

随着姓氏的演变、分化、迁移,原本同一个祖先的族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甚至被区域同化。

但这其中始终有一个“根”联系着人们,“根”源自于血缘关系,是一种剪不断的情思,也是亲疏观念的体现,在潜意识中,人们唤起对寻根的需求,渴望与族人紧紧相连。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文学寻根思潮

文学寻根思潮

试论寻根文学在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的意义。

第一、寻根小说是反思与回归浪潮的最高峰,它将文革后文学对中国社会历史悲剧的反思推到了文化的高度。

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文学向人、向自身的回归。

第二、寻根小说也是实验与探索浪潮的先声。

寻根小说作家们反思触角的深入与对回归进程的推进,使文学逐步趋近了自己的本体,进而使本体意义上的实验与探索成为可能。

第三、寻根小说以启蒙立场和文化批判的手段,回归并延续了五四文学的传统,也代表了20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中文化思潮的最高成就,并对文化电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第四、寻根小说是立足现代精神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入反思和发掘,因此,它与我们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形成了一种反差和张力的关系,从而构成了它特有的现代性。

定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兴起背景: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

1.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 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寻根文学思潮地域化特征的解读与反思

寻根文学思潮地域化特征的解读与反思

2010年第12期 山东社会科学 N o .12 总第184期 SHANDONG SOC I AL SCIENCES G eneralNo .184寻根文学思潮地域化特征的解读与反思姜 锐(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02)[摘要] 寻根文学是80年代兴起的带有文化建设目的的一个文学派别,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化倾向。

其地域化特点表现在:歌颂传统文化,赋予自然山水以文化精神基质;反思现代文明;在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中刻画地域人物的精神特质。

作品的地域化倾向在展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时,也限制了对文化之根的追寻,从而促使寻根文学逐渐走向衰亡。

[关键词] 寻根文学;地域化;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4145[2010]12 0096 03一、寻根文学的地域化表现寻根文学,是在文化激流中奔涌而出的带有文化建设目的的一个文学流派。

80年代文学的反思主题不再拘泥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剖析和权威话语的追寻,而是转向文化探寻的层面,探讨民族文化的精髓。

而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与结构现实主义小说的风靡,更为中国作家提供了经验,激发了他们寻求民族精神的渴望,以期在历史的期待视野中,建构起民族传统精神与文化的乌托邦。

寻根文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在1985年前后产生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这些创作大都依托地域文化或民族风情,有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主题意蕴。

作品或是对民族和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传承,或是以现代人的方式去体味古代文化遗风,寻找生命的源泉,同时还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对传统文化心理中的深层结构进行深入探究和挖掘。

如果说20世纪初的乡土文学表现了对蒙昧落后的封建文化的批判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患精神,寻根文学则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前景的忧虑与关切。

它试图远离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回归到偏远的大山深处、莽原以及辽阔的草原,去挖掘淳朴的自然意识和有着丰富地域文化底蕴的方言和民俗风情,以此来找寻人类理想的生存境域。

试论“文化寻根”思潮中的少数民族书写

试论“文化寻根”思潮中的少数民族书写

的自 我表述和 “ 寻根派 ”的其它作家对边地民 族 的表 述有 何不 同 ,他们 又如何 在 “ 自我 表 述”与被 “ 他者”表述之间确立 自己的民族身
份?他们在建构 自我身份和族群身份之间面临 了怎样的困境与悖论?本文试图在这样的脉络
上考量少数 民族书写在 “ 文化寻根”思潮 中的 独特价值 ,探讨少数 民族 书写在何种意义上参
_ — ll 曩 葛 E a 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J R LF T O G O N H L Y U AOE N O
214总 6 0/ 第 期 10
D I 0 9 9 j s . 17 9 9 .2 1 .0 .0 0 O :1 .3 6 / .i n 6 4— 3 1 0 1 4 1 s
试论 “ 文化 寻根 ” 思潮 中的少数 民族书写
地域空 间和美学空间。 回族作家张承志的 《 黑骏马》 回到 了广阔
“ 文化寻根”是根植于 自我 的生存 体验和 民族
信仰的一种表达 ,是对 自我 民族 文化 的认 同、 理解和关怀 。而 《 西藏 ,系在皮绳扣上 的魂 》 则表现 了古老的藏文化在现代物质文明冲击下
的蒙古 草原 ,追 寻 自己童 年 和少 年时代 的足 迹, 追寻逝去的青春和爱情 ,显示 了现代 文明
基金项 目:本文系教 育部人 文社科研 究青年项 目 《 民族 书写 与 当代 文学建构》 的

(9 J7 17 ) 0Y C 5 04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项 目 《 “ 寻根话语” 作者简介 :吴雪丽 (95 ,文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 中 17 一)
女索米娅 的失身愤而离开草原 ,九年之后 ,当 疲 惫 于都 市 生 活 的 白音 宝 力 格 带 着 歉疚 、缺 憾 和内心的创痛再次 回到草原时 ,古老 的草原文 明、草原伦理和现代 文明、现代伦理 ,在他 内

寻根文化思潮

寻根文化思潮

寻根文化思潮“寻根文学”寻找未来——解读韩少功《爸爸爸》摘要: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的“寻根文学”力图从民族文化层面上剖析中国现状的成因,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出路,而其最出色的代表作莫过于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

展现了一幅人类童年时期的生活画卷,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解剖主人公丙崽所代表的愚昧、落后、畸形的民族传统文化。

本文通过对小说的解析展现文化寻根思潮的成因及其价值体现。

正文:(一)寻根文学与《爸爸爸》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

就此心理动因,在8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发表了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们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称之为“寻根派”。

与此同时,韩少功还发表了中篇小说《爸爸爸》,这部中篇小说将韩少功的寻根理论贯穿其中,付诸实践,成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也韩少功响誉文坛的重要作品。

将焦点凝聚在一个人身上,把人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以批判的立场对整个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深省。

不停留在表面的伤痕、而站在更高的层次对人性作无情的剖析,对迫害者和被迫害者都能够找出共通的心理黑暗,抓到人性共通的问题,发人深省。

【1】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展现了一幅人类童年时期的生活画卷。

在神灵观念的作用下,这部作品体现出原始思维的神秘性、互渗性、象征性等,其语言具有简洁性、直感性、形象性等原始语言的特征。

韩少功以原始思维方式来构建这部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最主要的是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范本模板】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范本模板】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寻根看传统文化热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文学界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他们利用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 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光如逝,寻找传统镜头转眼聚焦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百家讲堂》将一场以研读论语为名的国学热遍及中国各个阶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学者(董乃强,中国孔子协会理事)认为,当今的文化热,即当年的寻根热的延续.两者在产生背景、指导思想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

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中国在这方面也不能干于人后。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内在缺陷摘要:“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们及其实践者们由于自身对文化断裂带的认识偏差,对传统文化中他们要寻觅的“根”定位不准,再加上其在吸收时又不能消化和自笛才情的缺之,更重要的是其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模糊和既急于超越,又无法超越的浮躁造成了他们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越位和混乱。

而寻根的结果,不是维系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创通文化之根,而恰恰是已经腐烂的文化之根。

寻根是个矛盾的文化现象,一面在寻找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又在拆解文化之根。

关键词:寻根文学发源局限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前期的寻根小说并不是在明确的口号指导下创作。

而是继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之后悄然兴起。

从国际影响上看,美国受长篇小说《根》的影响,出现了寻根热,特别是一些外国作家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强烈的现代感相融合,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方向。

如前苏联的一些民主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等)对印第安古老文化的描述和川端康成极具东方韵味的小说,都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1正如陈思和在《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一文中指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文化的阐扬,对中国年轻作家是有启发的,那些作家都不是西方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而是‘土著’,但在表现他们所生活于期间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审美方式时,又分明渗透了现实意识的精神,这无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

寻根文学.ppt1

寻根文学.ppt1

厚重的京都文化背景、具有文化品味的
任务、凝聚着文化特质的风物构成邓友 梅小说的基本要素。 批判意识的缺乏
《红高梁》
《红高粱》系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
《丰乳肥臀》,是作者对于民族骁勇血性的理 想状态的寻找。 《红高粱》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描写由土匪 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东北高密乡 各种野性故事。 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主干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 汽车队的起因合过程,穿插余占鳌与戴凤莲的 爱情故事。
2、否定态度。
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
判国民劣根性
代表作《爸爸爸》《女女
女》 《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 非线型散点透视的叙 述方法,描绘了一个 浸透着传统文化几近 封闭状态的村庄和一 群农民的生存状态。
3、辨证态度。
代表作有冯冀才的《神鞭》、李杭育
《最后一个渔佬儿》等“葛川江”系列 小说。
挖掘农民意识的两方面:一方面嗜杀成性,有
土匪气息,另一方面有除暴安良,抗敌御侮的 气概。 “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梁地里相亲相爱, 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 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他们在高梁地里耕云播 雨,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丰富多彩得历史上,抹 了一道酥红。”

“人们有了城市户口,/总觉得丢失了什么,/丢失了什 么呢,/直到今年才发现是少了那片红高梁,/这是从西 柏林那里,/得到的消息,/于是红高梁生长在中国每一 家电影院里,/到处都有阳光下摆动的高梁穗子,/人们 就,/利用这个机会走进高梁地里,/去痛痛快快活一阵 子,/和久违了的自己见面,/想喝酒就可着大碗喝,/ 想唱歌就邪着劲地唱,/想得到女人就豁出命去得到/, 于是人们钻到高梁地里不愿出来了,/红高粱,/红高梁, /仅仅一片红高粱,/仅仅从高梁地那边刮来一阵风,/ 城市里那些挺拔的楼群就纷纷倒伏下去,/倒伏下去了, /多给我们几片高梁地吧,/在这个寂寞的城市里,/在 这一天天,/文明起来的,/星球上。”

八十年代“寻根文化思潮”与乡土写作

八十年代“寻根文化思潮”与乡土写作

八十年代“寻根文化思潮”与乡土写作文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姓名:马春苗学号:200902010051内容摘要:八十年代出现了“寻根文化思潮”,并且涌现出了许多乡土作家,他们在寻根文化的影响下进行大量的乡土写作。

“寻根文化思潮”以土地为依托,以农民为载体,促进了乡土写作的发展,同时乡土写作也为“寻根文化思潮”走向成熟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以1985年为界限,向前追溯了乡土写作与寻根文化的产生,并向后浅谈了乡土写作与“寻根文化思潮”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知青的乡土写作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八十年代“寻根文化思潮”与乡土写作的关系。

关键字:寻根文化乡土写作现代意识艺术视野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寻根文学思潮始于1985年。

这一年,韩少功率先在文坛上提出了“寻根”口号,“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1] 在此之前出现的知青文学中,已经出现了寻根文学,诗歌、小说和散文成为当时乡土写作的主要文体。

例如:杨炼的组诗《西藏》、《半坡》等。

早期的张承志、史铁生、王安忆等知青作家也加入了乡土写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起促成了寻根文化思潮的形成。

寻根文化思潮在作家笔下,以小说的形式进行表述最为常见,这种小说首先超越了政治层面的话语,突入历史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小说《黑骏马》就是最好的典例。

其次,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筑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的可能性。

寻根文化思潮对乡土写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但对乡土作家的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影响,而且开阔了作家的艺术视野。

早在1985年之前,乡土写作就已经开始了,鲁迅的《社戏》、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等作家的作品都属于乡土文学范畴,当时的乡土写作仅限于对农村文化、农民的愚昧无知进行批判。

随后的1982年左右知青文学思潮高涨,一些被视为乡土文学的作品开始了对古文明的讴歌和对乡土人情的赞颂,寻根文化思潮开始萌芽。

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 主要代表作有: ❖ 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鸡窝洼人家》《腊
月·正月》等; ❖ 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最后一个渔老儿》
《沙灶遗风》等; ❖ 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
等; ❖ 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的《小鲍庄》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寻根小说也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它对 于“根”的理解是 静止的、非历史的, 最终一些作家一味 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难以寻找 到真正有生命力的 文化之根。
五、寻根文学的旗手
❖ 1983年以前为第一 阶段:《西望茅草 地》。
❖ 1985年后为第二阶 段:《爸爸爸》
《爸爸爸》-对国民性的批判
❖ (1)内在原因:它是反思文学的进一步 深化,是一种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 反思,同时也是对改革文学的反拨和超越。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 (2)外在原因:80年代西方文化艺术思 潮大量涌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 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 论的热潮。
(3)直接原因:拉美文学的崛起提供了一个 辉煌的例子。
艺术特色
❖ A、叙述方式的特别:日常化的平和叙说 ❖ B、语言文字的特别:简洁练达、生动传神
的语言文字。 ❖ 王蒙 “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
民族化而不过‘土’,嘎嘣利落但仍然细密 有致,刻画入微却又惜墨如金。”
王安忆《小鲍庄》-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 《小鲍庄》通过对一个 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 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 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 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 袭的以“仁义”为核心 的文化心理结构,揭示 了“仁义”文化走向衰 落的历史命运。

关于韩少功与其寻根文学理论主张

关于韩少功与其寻根文学理论主张

关于韩少功与其寻根文学理论主张其一,从韩少功与寻根文学这一文学思潮的联系入手。

首先,从寻根文学的基本内涵来答。

文学“寻根”的主张,主要表现为偏离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而转向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文化。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表现为关心传统习俗、关注地域文化的倾向。

韩少功对湖南本土文化的书写正是如此。

在美学观和文化观上,寻根文学也并非单一的,而是呈现出犹豫、多元、矛盾等复杂性。

当然,在整体趋势上,反对规范、传统的中心文化是其共同特征。

在寻根作家看来,“边缘”的文化能够成为文学创造的最具活力的资源。

正如韩少功的作品中,野史、传说、民歌、偏远地域的民情风俗,蕴藏着更多文化精华,延续着“新启蒙”的批判立场。

其次,从寻根文学的具体形态来答。

在“寻根小说”的具体创作实践中,由于对所寻之“根”的理解不同,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韩少功则是神秘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作品都是通过对某种神秘生活的描写,对民族文化之根进行了深层次的探寻。

这些作品淡化时代色彩,强化地域特征和神秘色彩。

通过吸收神话、幻觉、怪诞、象征等手法,表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最后,还要注意韩少功本人的文学寻根理论与创作实践。

韩少功曾在《文学的根》中发表宣言,“根”即是归宿,是父亲的伟大替身。

《爸爸爸》中丙崽无父的形象,正昭示着作家试图寻找精神之父的叙事努力。

作品中隐含的文化寻父主题,无疑表达了作家对民族之根缺失的深重忧虑。

这种忧患意识既反映了韩少功对民族命运问题的关注,也使其作品体现出具有强烈启蒙意识的文学品格。

其二,从韩少功小说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入手进行作答。

总的来说,韩少功小说的文化意义主要在于对传统文化原型的揭露,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启蒙。

首先是宏观文化视野下的剖析与揭露。

例如《爸爸爸》中的鸡头寨,寨中人的观念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从古到今世代相传,实际上是中国南方蒙昧社会超稳定形态的一个缩影。

第十六讲:文学的寻根意识

第十六讲:文学的寻根意识

《爸爸爸》
以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 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 乡规土语揉合在一起,刻画出了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民俗画, 其中隐喻着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1.精神内核 文化批判精神特别体现在小说对于民族文化形态中理性迷失 的可怕揭示。这个文化批判的主题是通过对“丙崽”这一形 象的描绘完成的。缺少正常理性的丙崽恰该也揭示出其他人 的精神病态:理性迷失之后的愚昧与残忍。 作家在小说中 把笔触探向了生命的本体存在,探索着生命的起源、生存的 艰难及生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2.艺术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使小说不拘泥于具体时空中的意义,产生 出种种神奇的联想,丰富作品内涵。
– 1.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 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 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 能量的源泉 – 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 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寻根文学的形成 外来文学对寻根文学的影响 文化寻根意识的审美形态和新文学思维
《棋
王》
1.精神内核 取材于作者本人知青生活。但并不是描绘悲剧性的 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也避免了当时流行的浪漫主 义和理想主义的风格模式,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 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在塑造人物 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并进而把这种传统 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 意义。 2.艺术手法 没有直接讲述这些“道理”,而是将其隐没于饶有 风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艺术描写里而不彰。
《黄土地》
第五代导演代表作 – 精神内核
以启蒙者角度,运用现代理性精神审 视古老土地上人民的愚昧落后 更深层地表达出对“黄土地”的复杂感情

寻根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实践

寻根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实践

寻根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实践寻根思想是指对自身文化和传统的探索和认识。

它既包括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也包括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寻根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实践既是对过去的认识,也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本文将分别探讨寻根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实践。

历史演变1. 寻根思想的起源寻根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人类最初的生活方式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他们依靠自然界提供的资源生存。

因此,人们渐渐开始了解自然、研究和利用自然。

这种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成为人类自我认识的开端,也是寻根思想的重要起源。

古代文明的形成和传承,都伴随着对自己文化的寻根、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相继成立了太学、国子监等学府,培养人才,传承国学经典,开展文化教育。

2. 寻根思想的变迁寻根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变迁。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社会产生了剧变。

一些人不再注重传统文化和自我认知这些问题,而更多地关注于商业和社会发展。

不过,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下,寻根思想又开始受到重视。

全球化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根源,寻找自身的文化身份和归属感。

这种思想的变迁和发展表明,寻根思想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始终在发展和变化之中。

实践1. 社会实践寻根思想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例如,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逐渐成为人们积极传承的文化活动。

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同时也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另外,文物保护和传承也是寻根思想的实践体现。

不少国家和地方都成立了文物保护机构,精心保护和修复古建筑、遗址和文物,让它们得以充分展示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

这些实践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强化和深化。

2. 个人实践个人在寻根思想上的实践也非常关键。

许多人通过阅读、旅游等方式主动了解和探究自己的文化根源。

真情驱遣的文化突围——重审“文化寻根”思潮

真情驱遣的文化突围——重审“文化寻根”思潮

作者: 李林荣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3-7页
主题词: “文化寻根”;“寻根”文学;中国文化;韩少功;作家;传统文化;文化现象;贾平凹;民族文化;张承志
摘要: <正>创作上滥觞于80年代初期,理论上肇兴于80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作为一种形象明晰的文化景观,时下已经在多数人心目中模糊起来。

然而,作为一种真诚而自然的心象潜流,它仍一如既往甚至更趋急剧地奔腾在珍视精神自由的人们内心里。

从显在的思潮泛化为隐在的人文心理,这就是“文化寻根”这些年来的衍变轨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文学”寻找未来——解读韩少功《爸爸爸》摘要: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的“寻根文学”力图从民族文化层面上剖析中国现状的成因,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出路,而其最出色的代表作莫过于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

展现了一幅人类童年时期的生活画卷,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解剖主人公丙崽所代表的愚昧、落后、畸形的民族传统文化。

本文通过对小说的解析展现文化寻根思潮的成因及其价值体现。

正文:(一)寻根文学与《爸爸爸》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

就此心理动因,在8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发表了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们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称之为“寻根派”。

与此同时,韩少功还发表了中篇小说《爸爸爸》,这部中篇小说将韩少功的寻根理论贯穿其中,付诸实践,成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也韩少功响誉文坛的重要作品。

将焦点凝聚在一个人身上,把人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以批判的立场对整个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深省。

不停留在表面的伤痕、而站在更高的层次对人性作无情的剖析,对迫害者和被迫害者都能够找出共通的心理黑暗,抓到人性共通的问题,发人深省。

【1】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展现了一幅人类童年时期的生活画卷。

在神灵观念的作用下,这部作品体现出原始思维的神秘性、互渗性、象征性等,其语言具有简洁性、直感性、形象性等原始语言的特征。

韩少功以原始思维方式来构建这部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最主要的是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同时,这部作品独特的创作视角对中国当代文学多元开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还原人类童年的生活画卷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韩少功通过《爸爸爸》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韩少功基本上属于一个写实的作家,但由于他对楚巫文化和《离骚》浪漫传统的推崇,在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审视民族劣根性的同时,以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重新复活了楚文化中光怪陆离、神秘瑰奇的神话意味,使文本涂抹上浪漫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

最特别的地方是,“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

这部作品体现出原始思维的神秘性、互渗性、象征性等,这些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特征都深深的影响了韩少功的创作。

这是一部有意识把主题掩藏起来的作品,其奇特的美学风貌:神秘、悲壮,而又有一层淡淡的喜剧色彩。

这种美学风貌使小说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三)《爸爸爸》的原始思维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

但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爷”、“丙仙”。

于是,缺少正常思维的丙崽正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

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而丙崽却依然顽固地活了下来。

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

而他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

【2】鸡头寨由于打冤家直接引发的威胁整个寨子生存的危机,直到小说结局,鸡头寨人因打冤失败,老人和孩子“殉古道”,面向他们祖先来的东方而坐,集体饮毒自杀。

于是青壮年人带着牛犁,一边唱着这支流传久远的满含民族痛苦的歌,一边集体向更深远的山林中迁徙“过山”了。

鸡头寨人处处追寻祖先的遗风,遵循祖先的规矩,保守祖先的信仰,延续祖先遗留下的各种习俗。

他们的生活几乎就是由那些古老的习俗组合起来的,其中又渗透着迷信的愚昧,使小说所描写的人生带有东方民族文化的神秘感和历史的幽深感。

【3】(四)传递的文化根源总的来说,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文化反思应视为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

这种思考并不是社会生活前进的附属物,恰恰相反,它正是使历史向前迈进的前提。

但我们的着眼点毕竟要落在现实的土地上。

因此,以民族文化为基石,以新的文化意识为指针,从更宏观更开放的角度,把当代人的情感心理当作一个整体,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进行把握,这可能是我们文学的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韩少功的创作视野中,大自然在鸡头寨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大自然的深坑大岭阻隔了外界现代文明对鸡头寨人的影响,使他们不管外面政权的交替、世纪的转换,依然生活在他们老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的文化习俗里。

在韩少功看来,这里的自然与人的生命是联在一起的。

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又默默老死在山中。

”山寨里的人也是这样。

这里的人伐木筑居,耕地种粮,靠山吃山。

自然养育着人的生命,也孕育着他们的文化。

【4】寻根文学的作家们都很看重自然与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他们各自找到一个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从那里挖掘一段古老的生活,并“站在现代意识的高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五)处处埋藏的文化之根当代文化意识的高度赋予寻根作家多元化的思维。

他们认识到,人是自然生态的一部份,大自然也是他们要寻的一条“根”。

首先,自然生态面貌(如贫乏、闭寨、灾害等)无疑是决定人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大自然的容貌不可置疑地塑造着人的性格和人的文化面貌。

所谓“面山者智,近水者灵”,“北方人的性格”和“南方人的性格”以及“地域文化”等等说法,都是说明自然与人与文化关系的密切。

其次,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产生了知识、思想与信仰。

这些知识、思想和信仰一代一代地积淀下来,就形成了他们的文化和习俗。

文化和习俗反过来又主宰着他们后代的人生。

面对神秘的自然力,鸡头寨人的祖先早就做出自己的想象和解释:这是谷神的意志。

所以,按祖宗的规矩,寨里人要拿丙崽的头祭谷神,不料正要开刀时,天上响了一声雷。

对这种自然现象,鸡头寨人又有自己的解释:“莫非神圣对这个瘦瘪瘪的祭品还不满意?”。

鸡头寨人对自然现象的迷信和巫师解释自然现象的权威性,仿佛让我们回到了远古社会,让读者从这群山寨人的身后清晰地看到从远古伸延而来他们祖先的影子。

(六)对民族文化的理性批判小说进行文化寻根,寻到丙崽这个存活在文化之外的弱智人身上,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

小说《爸爸爸》以丙崽为主人公,是出于对人生命本体存在意义的探索与思考。

丙崽只会说并无实在意义的两句话,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

这样一个没有人类语言符号能力的生命,其存在的价值与一般动物的存在意义几乎可以划等号。

离开了文化,离开了象征人类文化的语言符号,人与一般的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丙崽这个形象象征了人类自身时常会遭逢的一种境遇,一种无力把握世界、无法表述自我、弱小无助浑浑噩噩的存在状态。

他的长存不死,则象征了人类自身的虚弱与渺小。

对人生命意义的理解,正如丙崽娘所说的那样,“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去就去了”。

活在世上,鸡头寨人最大愿望是——活着有“话份”。

小说里写道:“话份也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初到这里来的人许久还弄不明白。

似乎有钱,有一门技术,有一把胡须,有一个很出息的儿子或女婿,就有了话份。

后生们都以毕生精力来争取有话份”。

这可把它看作是寨里人对个体人生意义的解释。

就在这种人生意义上,丙崽的母亲用“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的剪刀去为人接生,剪出了山寨里的一代又一代人。

种族的生命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顽强而无理性地延续着。

在这里含有个体生命和种族生命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

“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认真地探求着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人类生命的关系,它们的形成,以及生存的艰难过程”《爸爸爸》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并力图从文化的角度找出造成现代中国人生存困境的埋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劣根。

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韩少功的《爸爸爸》的寻根意识与鲁迅揭示“国民劣根性”的启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1】《韩少功研究资料》,廖述务编著,[M],天津人民民出版社。

【2】《还原人类童年的生活画卷—论韩少功小说“爸爸爸”的原始思维》,周沙著,[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7月第28卷第4期。

【3】《韩少功小说“爸爸爸”的神秘性浅探》,吴梅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9卷第8期107-110页。

【4】《韩少功评传》,孔见编著,[M],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8-4-1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