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1. 引言1.1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历史背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传统教育思想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陶行知作为当时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深刻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不仅注重个体的发展,更关注整体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理念契合,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将其运用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1.2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价值陶行知德育思想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品质与能力,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倡导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非常重要,因为社会需要具有良好品德和高尚品质的人才。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还着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在多方面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种全面发展的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德育思想还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对社会责任的尊重。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是非常显著的,可以为当代教育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品质与能力陶行知德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能力,这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

陶行知认为品德的培养比知识的灌输更为重要。

他强调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守纪律、爱心互助等品质,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摘要】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体制、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理念和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感悟人生和社会。

他的理论启示着当代教育工作者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家庭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成长。

他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中国教育领域有着重要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当代、教育体制、家庭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理念、学生、社会、普世价值1. 引言1.1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论简介陶行知(1891-1946),原名杨振宁,字行知,号益谦,江苏省无锡人。

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实践总结,是他在教育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该更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更能够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教育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对当代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理念和学生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体制的启示陶行知倡导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教育体制往往偏重课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的积累。

陶行知认为,只有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中的点滴,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重新认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重新认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重新认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陶行知,这位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以其独特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实践智慧的教育理念。

本文旨在重新认识和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探讨其当代价值。

Tao Xingzhi, an outstanding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s education industry with his unique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His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emphasiz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originate from and serve life, and is a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ull of humanistic care and practical wisdom. This article aims to re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ao Xingzhi's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and explore its contemporary value.文章首先回顾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分析了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基本观点。

接着,文章通过深入剖析这些观点,揭示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展示了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The article first reviews the background of Tao Xingzhi's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and analyzes its core content, including three basic viewpoints: "life is education", "society is school", and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Furthermore, by analyzing these viewpoints in depth, the article reveal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o Xingzhi's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and demonstrates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陶行知,字鲁迅,号杏坛,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德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如今,虽然社会发展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但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依然具有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一、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陶行知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他提出“教化不是填满,而是点亮,是在暗处点亮”,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和品德,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但人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教育却变得越来越缺失。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提醒现代教育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重要,只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二、重视学生自主发展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他主张“尊重儿童”的观点,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应该因材施教,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现代社会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发展,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教育者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

三、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陶行知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他认为“爱是教育的出发点,爱是教育的终点”。

现代社会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和应试化,很少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人际关系常常被忽视。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是一种关怀和陪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生活。

四、倡导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陶行知自己做人格问题最好的榜样,他倡导爱、宽容、诚实、正义、诚信等美德,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的德育思想强调教育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提倡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导言:陶行知(1889-1946)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和民主斗士。

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国家文化教育的推动。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既包含了对个体品质的培育,又关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其当代价值及应用。

第一章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一、强调诚信正直陶行知认为,诚信正直是人格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正直的品质,才能够与人为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在《实践的结果》一书中写道:“做一个诚信的人,是最重要的,不管学问是多样的没有干系。

”他反对虚伪和哄骗,主张在平时生活中坦诚待人,在言行上呈现真实和诚信。

二、重视悦纳美陶行知强调了美的教育,他主张让人们在平时生活中培育美的感受和观览能力。

他鼓舞人们去观览自然景色、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从中得到美的情感和价值。

他在《园丁与草木》中写到:“唯有园丁……懂得赏析花木的美……他才能从自然界中捧得美的源泉,去智慧自我表达。

”三、强调人格塑造陶行知认为,人格塑造是德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在《高校之道》中写道:“健全智慧是到底学问要之第一,智慧只有和德行彼此贯穿了才能算是它完全。

”他主张通过开展品德教育,培育同砚的自律、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经受和有爱心的人。

第二章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一、培育良好的人际干系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陶行知强调诚信正直,这给我们指明了建立良好人际干系的方向。

只有坦诚相待、真诚相待,才能够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信任的合作干系。

通过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的指导,我们能够培育自己的诚信正直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素养。

二、培育审美情操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情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陶行知重视悦纳美的教育,提出让人们培育对美的感受和观览能力。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陶行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以实现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首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这对当代人的现实生活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抱怨态度。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乐观看待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无疑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陶行知认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在当代社会,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守时、不讲卫生、不尊重他人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会给他人带来困扰,也会给学生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通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符合现实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在当代社会,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陶行知认为,实践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通过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最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以儿童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个性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一些学生在追求所谓的成功和名利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导致个性发展受到阻碍。

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德育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中,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社会责任感,提倡实践教育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陶行知强调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成为有道德观念的公民。

在现代社会,随着道德观念的淡化和道德行为的缺失,更加需要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价值观教育有很强的一致性。

陶行知提倡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他主张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陶行知主张实践教育。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实践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还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著作《读书志》、《彷徨》、《新青年》等经典被广泛传颂。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对当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陶行知认为,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人品和个性,而生活教育则是培养人的品格和个性的最好途径,因为生活是最贴近人的现实状态。

生活教育要求通过真正的生活来创造优秀的人格,所以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生活过程,生活本身即是最好的教育。

他认为,人的品质、道德、认识、个性等方面应该从生活中去寻找和培养。

一、塑造独立思考的学生陶行知主张以生活为根据,培养学生灵敏而独立的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克服盲从、墨守成规的弊端,从而不断学习和创新。

陶行知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协助学生增强对生活的感知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自由、主动,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统一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贯穿整个生活过程。

所以教育必须日积月累,而学校教育也应该以生活为基础。

陶行知主张的教育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包括所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传承。

例如陶行知对学校教育中的体系设计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和建议,他主张要强化课程中的生活意义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和生活中成长。

三、推崇实践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核心是实践。

只有实践才会真正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内涵和意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学习转化为真正的行动和成功。

陶行知主张学生应该参与实践活动,比如农村实践和社区服务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重视道德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他关注的不仅仅是道德标准或道德规范,更是人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懂得道德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自律和个性发展。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德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这篇文章将探讨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追求终身学习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终身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取得好成绩。

他强调了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探索,实现自己的潜力。

这一点在现今教育中也同样适用。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迅猛,大量信息涌入,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陶行知强调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

他认为,德性在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与现代教育也是完全相符的。

现在,教育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和道德素质提高,这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个性化发展陶行知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一点也为现代教育所重视。

现今的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化,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优势并发挥。

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传授者,而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四、注重思维训练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注重思维训练,重视学生的科学和创造能力,在现代教育中这个思想也同样适用。

现在的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创造潜力。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具有指导意义。

现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及加强学生德育素质建设,彰显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将陶行知的思想运用到日常教育中,培养具有发掘、创新和发展的全面素质人才。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深远,被誉为“民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被认为是中华民国最受尊崇的教育家之一。

陶行知提出的德育思想也是他一生探索教育事业的重要成果,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更在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加以吸收借鉴与应用,以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陶行知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举止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偏离了传统的美德和道德规范。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借助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这对于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让他们在一个自由、平等、健康的成长环境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教育界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等问题,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导致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阻碍。

我们需要借鉴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推动教育理念的转变,建立起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强调教师的角色和影响,提出了“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也对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举止。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德育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陶行知生活在近百年前的中国,但是他的德育理念却以其现代的价值持续影响着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下将从人文关怀、学生主体性、情感教育等方面谈谈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强调人文关怀。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尊重和关爱学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

陶行知一直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与当今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思想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教育者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以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陶行知强调的人文关怀,对于当今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增进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倡导学生主体性。

陶行知认为,学生应当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决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对于当今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之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陶行知的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指导思想,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都具有现代的价值。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情感教育。

陶行知认为,情感是人的内在动力,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品格、思想和情操的培养为中心,以立德为根本,以情感、伦理为重要内容。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观念相一致。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应当加强对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在学生的道德、智力、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这与陶行知的情感教育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摘要】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仍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论,探讨了当代社会对生活教育的需求。

接着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理念和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等方面展开讨论。

最后总结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当代社会、核心观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综合素质、情感体验、困难、挑战、教育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论简介陶行知,原名陶澍,字行知,号一诺居士,1891年-1946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名人。

他生前曾在清华学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任教,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的理念,主张将生活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尊重、自律和责任。

陶行知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情感教育,认为情感是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成长,才能让他们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者们应当借鉴他的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面对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

生 活 德 育 价 值 的 标 准 。他 将 公 德 与 私 德 联 系 起 来 , 将
道 德 理 想 与 社 会 理 想 相 结 合 . 充 实 了 生 活 德 育 的 内 容 。第 三 , 强 调 生 活 德 育 的 实 践 性 . 召 师 生 到 老 他 号
育 。有 关 生 活 德 育 的 定 义 很 多 , 的 认 为 生 活 德 育 是 有
关 键 词 :陶 行 知 ; 活 德 育 ; 代 价 值 生 当
陶 行 知 是 我 国近 代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 在 教 育 实 践 他 中创 造 出 生 活 教 育 理 论 . 德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秉 承 了这 其

大 的指 导 意 义 。


理 论 意 义
理 论 的 精 髓 。随 着 陶 行 知 的 教 育 实 践 不 断 发 展 完 善 ,
生 去 行 动 , 实 践 。 “ ”中 培 养 与 提 升 学 生 的 道 德 去 在 做
中 陶 冶 自身 的 品 行 , 行 知 继 承 了 这 一 思 想 , 其 改 陶 将
中 发 展 。结 合 陶 行 知 对 生 活 德 育 的 论 述 , 文 将 生 活 本 德 育 理 解 为 : 人 们 的 全 部 生 活 为 基 础 , 德 育 与 学 以 使 习 者 的 生 活 融 为 一 体 , 而 帮 助 人 们 德 性 的 养 成 。陶 从 行 知 的 德 育 不 是 死 读 书 与 空 洞 的 说 教 , 而 是 指 导 学
1生 活 德 育 思 想 的 进 步 性 .
逐步 形成 了适 合 中国国情 的生活 德育 思想 。 陶行 知生 前 并 未提 出“ 活德 育 ” 一 概 念 . 生 这 但 他 围绕 生活德 育进 行 了大量 论述 。在 “ 活 ” 涵这 生 内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精)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精)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陶行知(1891一1946),原名文溶,后改名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创办晓庄师范、“工学团”,创建“小先生制”,提倡“教育救国”、“科学下嫁”等,他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批判地继承了中外历史上先进的教育学说,提出了彻底改革中国旧传统教育的口号,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创立了崭新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强调“整个的生活需要整个的教育,明确了生活教育的具体任务是争取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争取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

并积极主张生活教育以人民大众生活的一切需要为归依,参加到人民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

“生活教育理论”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华。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近代中国对批判封建传统教育和“仪型他国”的“洋八股”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在今天对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生活教育的含义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我们是现代化的人,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就要受现代化的教育”。

他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是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生活.。

因此,现代化的人必须受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

二、生活教育的目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1943年陶行知在给广东大埔百侯中学所作的校歌中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教学研究作为20世纪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以其针对性的教育主张、完整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强国富民的教育运动和可行性的教育实践方案,推动中国现代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实践,为中国教育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对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在陶行知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有机融为一体,不仅内涵非常丰富,而且其核心和精髓呈现出活的教育的特征。

细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鲜明的务实精神犹如一根经线贯穿其中,涵盖了中国教育前进与发展的方方面面,有着很强的创新意识。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所有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其最大特点是陶行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办教育,核心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针对传统教育中学生习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离太远,缺乏社会实践锻炼以及老师死教书的弊端,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同,所受教育也不同,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2.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陶行知主张扩展教育的范围,让更多社会大众都可以接受到教育,遂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社会是唯一的学校,人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生活内容,整个社会环境都是教育范围,社会生活应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扩大教育的领域和内容,把教育从封闭的围墙中解放出来。

3.教学做合一1925年陶行知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提出教学做息息相关,三者合一,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做”即一种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更是由学生的学决定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学”的实际,做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伟大的万世师表陶行知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投身人民教育事业;爱满天下,无微不至热爱、关怀学生;全神贯注,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创办了晓庄、工学团、育才、社会大学等新型学校;好学不倦,追求真理,与时俱进。

他不愧为现代教师的楷模,不愧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不愧为伟大的万世师表。

他的学说、他的实践、他的言论、精神与一生经历,永远是所有教师的光辉榜样,永远是师德教育的最好教材。

仅此一项,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永远不会磨灭的、或者说永恒的价值所在。

2.丰厚的教育遗产陶行知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上,给我们留下了一分丰厚的教育遗产。

这分教育遗产有如下特点:(1)涉及多种学科。

陶行知说过:“教育之学术,非可独立存在。

彼立于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各种学术这基础之上。

”《陶行知全集》涉及政治学与社会学,军事学与外交学、经济与贸易、新闻学与文字学以及水陆交通、城乡城市、环境保护、天文地理、卫生保健、调查统计及图书管理等。

陶行知教育思想涉及与教育关系更为密切的,有哲学、历史学、文艺学、遗传学、伦理学、生理学、生理学、宗教学、人口学及人才学等。

(2)涵盖各个方面。

陶行知教育思想涵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陶行知关于学校教育的论述包括幼、小、中、高等各级教育及德、智、体、美、劳各育。

陶行知对普及、大众、乡村、师范、职业、成人、女子等教育;对创造教育、科学教育、终身教育、健康教育、休闲教育、生育教育、民主教育等都有独到的论述。

陶行知还对教育体制、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行政管理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3)建立了独特的理论。

主要是建立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潮流的充满无限活力的生活教育理论。

(4)进行了大量实践。

陶行知先后实际从事过高等教育、普及平民教育、中等教育等实践活动并创造性地开办了晓庄、工学团、育才、社会大学等新型学校,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许多可资借鉴、可以实际操作的宝贵经验。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德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陶行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陶行知德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提倡忠诚、诚信、守望相助等价值观念。

通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陶行知的思想可以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他还注重引导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结合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和现实意义,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思想,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关键词:陶行知、德育思想、现代价值、综合素质、传统美德、社会和谐、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改革、启示、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陶行知所倡导的德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培养他们具有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的社会,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尤为重要。

德育思想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唯有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发展。

培养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德育思想正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还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强调了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着我们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2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历史渊源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于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1. 引言1.1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子玉,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作家。

他被誉为“中国民主教育之父”,是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陶行知曾先后就学于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留学美国,深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

他主张“立德、明理、修身、致用”,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他主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倡导关心学生的情感、品格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陶行知在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中,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也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理念和教育实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教育发展中的种种挑战。

1.2 生活教育理论概述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对教育理念的重要贡献之一。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教育学校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为教育目标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相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情境和问题。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种理论提倡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真实的经验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有才能、有创意、有责任心的人。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注重实践、注重个性发展、注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它提倡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培养人格、情感和智慧。

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主张以生活为课程,以生活为教材,以生活为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他人和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理论对当代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实践与体验。

他提倡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体验自然、学习社会工作等方式,获得知识,实践技能,培养价值观念。

这与当今教育强调的实践性教育和体验式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陶行知的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实践和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注重个性化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教育。

这与当代教育提倡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学校也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陶行知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启示,即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重视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

陶行知提出“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品质和情感”的观点,他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这与当今教育强调的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当今社会,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品格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学校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道德品质。

陶行知的理论提醒我们,要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优秀品格和情感素质的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关注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他主张学校应该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9月第5期常熟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Sep.,2005N o.5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当代价值Ξ刘长贵(南京晓庄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38)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秉承生活教育思想精髓的生活德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为中国近现代德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系统地认识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有益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超越知性德育,构建生活德育。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05)05-0091-0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了秉承生活教育思想精髓的生活德育理论。

生活德育理论随着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实践而萌芽、形成、发展、成熟以至完备,包含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

在德育面临诸多新问题的今天,这一理论焕发出了鲜活的当代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德育存在着典型的知性化倾向,德育被当成单纯的道德知识传授,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德育的低效。

知性化的德育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道德教化,而不明确道德规范的价值意义,造成道德迷失;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导致行为失范;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面临道德茫然,不会做出道德选择。

这些现象使得当代德育陷入了一种困境。

解决德育实效低下的问题,就必须让德育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世界,也让生活负载起德育的使命,成为德育的主阵地。

我们可以发挥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当代价值,以生活德育来取代知性德育,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

一、当代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知性德育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最初的德育是与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

由于社会分工,教育从其他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劳动,之后道德教育又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出来。

近代以来,受知识教育模式的影响,德育也逐渐按知识教育的逻辑来进行,而不是按道德形成的内在逻辑去进行,使得德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知性德育。

也许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通过知识传授的方式来完成,但道德的学习却不行,因为人的德性必须在具体的生命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基本规律。

而知性化的德育与学生生活的隔离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使得德育日益陷入困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p.267)“德育同样也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

[2]所谓的知性德育是一种“对象化的、割裂的德育。

其所遵循的逻辑是知识和认知的逻辑,是对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异化。

知性德育割裂了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割裂了认知和情感、知德与行德,进而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血肉联系。

它使现代德育走向抽象、虚假的困境而不能自拔,德育研究、德育实践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3](p.2)知性德育违背了德育的本性,把道德教育混同于一般学科的知识教育,它用智育化的方法来进行德育,把德育的主要任务当成传授道德知识,将各种道德知识分类组合,构建成一个19Ξ 收稿日期:2005-06-02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课题(编号:L3-041)。

作者简介:刘长贵(1972—),男,江苏江浦人,硕士,讲师。

知识体系,然后再按照知识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然而,学习美德不应从“什么是美德”开始,“我们所要开拓的是感情,而不是感情的知识;我们所要拓展的是意志和意愿,而不是意志和意愿的知识”。

[4](p.14)虽然德育中本身包含着关于道德知识的教育,但是道德之教中的知识区别于其它知识,它的习得不能依靠间接经验的传授,而只能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得,所以道德不能通过课堂的讲解和书本的学习来掌握,它需要在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当中,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

德育的使命就是要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为学生道德品质生成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只有这样,道德才可能被教,德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二、遵循生活德育理论,超越知性德育德育的本性是什么?我们认为,“生活化”是新世纪德育的本质属性。

德育的基本内容是对人实施道德教育,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生活实践是道德产生、发展的基础,道德是生活的道德,生活也包含着道德的生活,生活需要并产生道德,道德适应并满足生活,这就是生活与道德的辩证法。

道德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德育必须是生活化的。

知性德育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它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编排和知识体系框架的搭建,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学生习得这些知识的过程重视不够,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识记,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习得并理解有关知识重视不够,因而导致德育演变成简单、机械的说教,使道德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被人为分割。

由于知性德育的上述缺陷,使得它根本不可能完成社会赋予德育的使命,所以我们必须遵循生活德育理论,超越知性德育,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

德育回归生活,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形式,而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都能与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地调动学生个体既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悟中形成认识,变成行为。

这样,德育过程就不再是个体机械接受、被动识记的过程,而是有机、自主的建构过程。

由上可知,倡导德育回归生活,并不是消解德育,而是试图表达这样一种德育理念:通过回归生活的方式开展德育,使德育的过程成为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同时,由于任何道德规则最终都是以认识或知识的形态来呈现的,所以我们提出德育要回归生活,不是要否定道德知识的教育,而是要把关于道德知识的教育整合到生活德育模式中去,将其整合为生活德育中的一个方面和环节,而不是像知性德育那样把道德知识传授当成终极目标。

三、实践生活德育理论,构建生活德育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德育向生活回归的理念,与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不谋而合。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5](p.491)在当前,我们的德育急需朝着生活德育的方向转型,在实践中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道德生成规律的生活德育。

(一)在德育目标上引领现实生活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目标夹杂了不少“假、大、空”、“高、大、全”的成分,在德育目标中不区分层次,把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的高层次的德育目标当成针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底线层次的德育目标,结果使许多德育目标成为空头目标,不能实现。

从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中我们看到,德育目标应该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的。

我们要使德育目标回归道德本身,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目标能对现实生活起到引领作用。

德育目标应该从现代生活对人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出发来制定,其定位应该是:实现它就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背离它,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当前应将德育目标定位为“求真”与“行善”,即德育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真善统一”的人。

求真的底线是“认真做人,真诚待人”,行善的底线是“明辨善恶,与人为善”,这两点是过现代的生活最必须的道德品质,也是现代生活为人规定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做到这两点,才是一个道德合格的人。

从应然的角度看,每个现代人都应该能做到这两个要求,从实然的角度看,还有不少人没有做到,但绝大部分人经过努力能够做到。

同时,要让每个阶段的德育目标既高于上一个阶段,又位于道德最近发展区,使德育目标引领着学生的道德层次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提高。

29(二)在德育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

”[5](p.504)这些论述说明了德育的内容应该随着生活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从现实生活中去发掘德育的内容。

知性德育的缺陷就在于德育内容往往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相脱离,不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回归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

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主题。

“文化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的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

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

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材。

”[6](p.410)“活的东西”就是生活化的内容。

在当前,面向生活世界、反映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主要应该包含: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主义,学会合理评价自我;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独立生存的生活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现代生活造成的紧张感、压力感的调节能力、进行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指导学生合理建构交往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求知、做事和做人,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自然、他人和社会构建和谐共存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尊重他人的观念、追求公正的观念和爱国主义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追寻生活的意义等。

(三)在德育方法上适应现实生活知性德育通常充斥着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示范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知性灌输的色彩。

事实上,就算灌输知识成功了,也不代表灌输式德育成功了,因为具有知识并不一定就具有教养,知之并不能确保行之。

因此,道德教育只有面向并通过学生的的生活,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我们首先应关注德育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各种实践活动来获得道德成长和发展。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德育方法就应该是“教学做合一”式的,它具体表现为:第一,行动感知。

杜威曾经批判传统的教育是静听的教育,传统的学校是静听的学校,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学到的只是冷藏的知识。

在德育上这一问题同样存在,要克服这些缺陷,就要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行动中感知,通过行动感知去丰富学生的道德经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

“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

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义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

”[7](p.527)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道德之“教”和道德之“学”都不能离开道德之“做”,而要在“做”(实践)中“教”和“学”。

第二,注重对话。

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德育的一种方法,它是对传统的知性灌输方法的超越。

“人对人的理解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8](p.31)注重对话,从根本上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所倡导的民主和平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