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练习《孝乃德之本》

合集下载

议论文阅读及答案(共5篇)

议论文阅读及答案(共5篇)

篇一: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1、幸福没有榜样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

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

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

幸福,没有榜样。

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

求即往往不得”。

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

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

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

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

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

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

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

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百善孝为先议论文

百善孝为先议论文

百善孝为先议论文导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世界无处不充满“孝”,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下面给大家分享百善孝为先议论文,一起来看看吧!百善孝为先议论文1孝,乃人之根,性之本,德之源,教之所。

早在中国古代,《孝经》就已有百善以孝为先这句明宗开义。

也就是说孝顺是行善的根本,没有孝顺又谈何行善。

所谓的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

在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孝这个字便被写在了他人生典籍的扉页,醒目的中国字仿佛在告诉每一个中华儿女,用行动去证明你对父母的孝心,用行动去感谢父母对你的爱。

这种人人生来就有的天性,本应在人的心灵深处开辟出一片美丽的花田,用爱与感恩等人类最真挚美好的感情浇灌,但没有人保证,经历了狂风暴雨之后,这花田不枯,这感情不变。

经历过风雨,便拥有彩虹,这花田有风暴后特有的美丽,比先前更旺盛妖艳。

我是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学生,从小便寄宿在姥爷家。

姥爷是一名数学教师,在我看来,他对我的感情就像他三十几年教师生涯中一成不变的数学公式一样,单调而乏味。

这种淡漠的感情,在姥爷病倒那天,蓦然消失。

而那天,我这个平时自诩挺孝顺的孙女,竟无法从记忆中挖出丝毫对姥爷的孝心来。

无尽的后悔感像潮水般将我吞噬,如果能早点发觉姥爷身体的不适就好了,如果能多干些家务活来减轻老爷的负担就好了,我是这样想的。

看着病榻上姥爷那刻满沧桑皱纹又憔悴的脸庞,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

急忙翻出药箱,想找一些能减轻老爷痛苦的药,却被说明书上复杂的术语弄昏了头。

要知道,在我生病时,姥爷会守在我的病床前,喂我吃药,再哄我入睡。

而现在,如此这般。

泪水渐渐迷蒙了我的双眼,忍住想要啜泣的冲动。

这时,姥爷走了过来,慢慢收拾我弄乱的药箱,吃好药。

看着看着,泪水终于决堤而下,扑到姥爷怀里,大声哭号,双肩不受控制地颤抖着,不停地说:对不起。

姥爷笑着问我为什么道歉,我回答,自己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让姥爷受累。

姥爷拍了拍我的头,眼睛里流露出欣慰与赞许,说:以后能做到吧?我大喊:能!淡淡的药香,承载着姥爷对我深沉的爱,它让我幡然醒悟,并拥有这世上最美好的品质孝顺。

孝为德之本申论范文

孝为德之本申论范文

孝为德之本申论范文“百善孝为先”,这简单的五个字,可真真是道出了咱老祖宗的智慧精髓。

孝啊,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根基,而道德呢,就是这棵大树上繁茂的枝叶,根基要是不牢,枝叶再怎么折腾,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咱先说说啥是孝。

孝可不是简单地给爹妈点钱,让他们有口饭吃就行。

那是表面功夫,就像给树浇浇水,但是根都烂了,光浇水有啥用呢?真正的孝,那得是从心底里对父母的敬重、关爱。

就像小时候父母照顾咱们,那可是无微不至啊。

咱半夜哭了,他们就赶紧起来哄;咱生病了,他们比自己病了还着急。

现在他们老了,咱就得像他们当初对待咱们那样,耐心地听他们唠叨,关心他们的身体,陪他们散散步、唠唠嗑。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孝。

为啥说孝是德之本呢?你想啊,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爹妈都不孝顺,对生他养他的人都不好,他能对别人好吗?他能有什么道德可言?比如说在社会上,要是有人对自己的父母都能横眉冷对,那他在单位里,能真心对待同事吗?他在社会上,能去帮助那些陌生人吗?我看悬。

一个孝顺的人,他心里是有爱的,他知道感恩,他懂得付出。

这种对父母的爱会延伸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待朋友会真诚,对待社会会有责任感。

这就像水源源不断地从孝这个根基流向道德的各个角落。

咱再看看那些古往今来的例子。

舜帝那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

他的爹和后妈对他不好,老是想害他,但是舜帝呢,一点都不怨恨,还依旧孝顺他们。

就因为舜帝有这么一颗孝顺的心,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才能心怀天下百姓,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的道德修养就是从孝这个根本开始的。

再看看现在,那些被大家传颂的好人好事,很多主人公都是特别孝顺的人。

他们在家里是好儿女,在社会上就是好公民,他们的孝行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自己内心的道德之火,也温暖了周围的人。

可是现在呢,社会发展得快了,有些人啊,就把孝给弄丢了。

忙着挣钱,忙着享受,把爹妈都给忘到脑后了。

有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眼巴巴地盼着儿女来看望,可就是等不到。

这多让人心寒啊。

这种不孝顺的风气要是蔓延开来,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都得受影响。

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10篇

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10篇

中考真题——议论⽂阅读10篇中考真题——议论⽂阅读10篇1.2019年江西,17——20题,17分谈语⾔王⼒语⾔是⼈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具,是⼈们进⾏⽂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切写作的⼯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想在这⽅⾯成才,就不能不⾸先掌握好这个⼯具,⽽且要像⽊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作的⼯具。

许多写⽂章的⼈,从中学⽣到⼤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章,跟说话不⼀样,要把语⾔装饰得“华丽”⼀点,把语句表达得“⽂雅”⼀点,把⽂章写得“美妙”⼀点。

于是总想造⼀些时髦的句⼦,东拐西缠多绕⼀些弯⼦。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章脱离了⼝语,脱离了⼈民⼤众的语⾔,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动的。

有⼀篇描写英雄到⼤海救⼈的报道说:“他冒着刺⾻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了沸腾的⼤海。

”这是⼀个很费解⼜不准确的句⼦,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流⽕在圩堤上东奔西⾛”这样的句⼦。

“七⽉流⽕”出⾃《诗经》,指夏历七⽉星⾠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炎热。

⽤“七⽉流⽕”形容天⽓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顶着烈⽇”,如果说“我冒着七⽉流⽕怎样怎样……”肯定要被⼈⼤笑⼀番。

著名散⽂家朱⾃清晚年的作品⽐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点就是话怎么说,⽂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然、平易近⼈,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是⼀种启发。

是不是说⼝语与书⾯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

⽂章是有组织的语⾔,在这⼀点上,也可以说⽂章和语⾔不⼀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就说到哪⾥,有时候语⾔不连贯,甚⾄前后⽭盾,句⼦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组会上发⾔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下,却⼜会发现⽑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孝乃德之本》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孝乃德之本》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孝乃德之本谭用发《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难以接受的,就是儿女给他们脸色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想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

”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饭没事干。

”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竟然选择了轻生。

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

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面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恒。

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

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然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然会恭谨周到。

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

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

当我们的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专题09议论文阅读(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9议论文阅读(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9:议论文阅读(检测小卷)(满分70分)(一)【2021西藏真题】(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价值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体现的都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正是这种家国休戚与共的使命感、责任心,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助力中华文脉薪火相传。

②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倚靠,家与国从来都不会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支撑。

③爱国先爱家。

古代选拔官员,注重的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正所谓,“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在家尽孝、家道和顺,当一个人“私德”无瑕疵,才经得起考验和诱惑,担得起大任和重托。

④爱国更爱家,没有国,家又如何圆满?“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

”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守卫开山岛32年,“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充分诠释出许党报国的心中大爱。

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向爱国爱民、匡扶天下,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小家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让国家更加昌盛。

⑤家庭建设满怀“国富民强”之心,国家建设托举“家国天下”之志,家国情怀所通达的,正是万家灯火、国泰民安。

浓烈的家庭亲情贯穿于炽热的国之大爱,激发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勤于实干、善于作为的不竭动力,这样的家风令人赞赏。

今日之中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号角嘹亮,全面小康越来越近,改革开放气势如虹,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圆梦的舞台无比广阔,呼唤每个人、每个家庭奋发进取、勇做新时代追梦人。

⑥“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印刻在每个人身上的特有情愫,也是我们骨子里永不改变的血脉基因。

1.(2分)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3分)请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

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已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节选自《孝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B.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C.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D.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席,离开席位。

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上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新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和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下, 孝文化由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和文化实践体系,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在中国古代,“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谏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

《孝经》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孝”被视为天、地、人三才之“道”,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秩序,而且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

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内容极其繁芜的庞杂体系,从历史视角来看,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例如,传统孝道将“孝”与“顺”等同,认为孝道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从而演化为严格的父权制,违背了孝文化的道德本性,扭曲了人性的发展。

又如,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祭亲”思想被逐渐演化为传统礼教,而成为重形式轻内容、重礼数轻情感的仪式,一些思想甚至被演变为封建迷信,等等。

但是,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传统社会,孝文化作为家庭伦理最重要的规范,调节着自天子至庶人的行为,并逐渐升华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行为,促进了家族和睦与社会和谐。

传统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伦理道德规范。

具体来说,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从调节家庭、家族关系开始,向外推衍而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完成了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如果说作为私德之孝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那么上升为公德的孝,如对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对国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规范和协调的便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以此为逻辑起点,经过推衍和演化,逐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孝800字精彩议论文

孝800字精彩议论文

孝800字精彩议论文百善孝为先,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孝心无价,让我们把孝心献给我们的父母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孝800字精彩议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孝800字一春节将至,游子缤归,围绕在父母周围,家家其乐融融。

原先城市的喧闹繁华转移到了乡村,看着城市间那一栋栋默默的住宅楼,看着那一股股涌向乡村老家的车流,我不禁感叹着,这是一种什么力量的牵引!回到农村老家,一个朋友讲,这就是中国人的孝道。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可见孝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孝顺是关爱。

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金钱对父母并不重要,老人更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尊重、宽容、关爱以及真情的交流。

孝顺不是物质上的供给,孝顺就要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我们不一定要把父母挂在嘴边,但心里要有父母,抽空多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

要尊重长辈的劳动成果,对老人的关心不要无端地去埋怨,学会宽待,尊重老人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脾气,甚至迁就老人的一些不良行为。

容忍和忘却他们对自己曾经做错过的事,耐心地倾听他们讲过N次的往事,接纳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他们内心才不会感到孤独,才会感到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

此时,我不禁想到了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常回家看看》,是呀,“……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只奔个平平安安……”“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平安”“团圆”这也许就是天下每个老人企盼的最高要求。

我们不难想象这一幕:慈祥的老人,孝顺懂事的儿女,活泼可爱的孙儿,这不正是一幅和谐幸福的最美的画卷妈?这不就是孝的真缔吗?孝顺,不但要孝也要顺,顺着父母就是最大的孝。

这里的顺不是逢迎,而是理解,学会适应他们。

哪怕不动听的,或是错误的,装作认可不就得了,因为他们得到了慰藉。

特别是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

现在农村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生活条件富裕,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却那么的空乏,他们多么渴望能与儿孙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呀。

论述类文本《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阅读练习及答案(山西太原2022年高三模拟)

论述类文本《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阅读练习及答案(山西太原2022年高三模拟)

太原市2022年高三年级模拟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构起系统而完备的家族宗法制度,并通过嫡子之制、分封之制等延伸至国家政治制度之中,最终形成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高度共通性,这种“家国同构”的基本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使家庭道德成为社会和国家存经的精神纽带。

我国商朝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制,周代王室则采取铺长子继承制。

去人把商周时代的家族宗法制称为“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秦汉以后,尽管中国社会时常遭遇周期性动荡,但因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的熏陶,由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庭文化自始至终非常稳固。

到魏晋南北朝,特别是隋唐时代,豪门大族层出不穷,家谱族谱的编写蔚然成风。

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将宗子立法视作尊族重本和收拾人心的重要手段,民间建造宗祠之风兴起,元明清三代在程来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影响下,以家庭道德为核心的礼仪教化活动进一步得到加强,尽管有李贽、黄宗羲、颜元、戴震等思想家对传统家庭道德的深刻反思,但尊老爱幼、妻贤夫安、兄友弟恭、知书达理、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传统家庭美德并未发生质性变异。

直到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之后,在外来冲击和内部激荡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开始是向缓慢而艰难的现代性蜕变历程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在氤氲化润华夏文明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架构。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这里展现的是“修身、弃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

其间,“仁”既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德性,也是最高的德同,它为历代统治阶级和普通百姓所普遍认可,堪称中华民族的公德和恒德。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爱人的根本是孝悌,故《论语·学而》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悌之德的根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由此生发出中国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孝乃德之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孝乃德之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理解孝乃德之本谭用友(1)《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2)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

”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3)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

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久。

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4)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5)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

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

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6)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

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

百善孝为先议论文5篇

百善孝为先议论文5篇

百善孝为先议论文5篇百善孝为先议论文5篇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百善孝为先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百善孝为先议论文篇1俗话说: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

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古训云: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 孝,德之本也。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说孝道,首先就要说到五伦。

所谓五伦,指的是五种人际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一个都不能离开人群而独处。

而五伦,正是与每一个人都关系最为密切者。

任何一个人,能够处理好这五种与自己最为密切、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就可推而广之处理好其他一切人际关系。

五伦中的任何一伦,都有其特殊的规范,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礼臣忠等。

它要求每一个人根据所处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各尽己责,如父母的责任要是要慈爱养育子女,子女的责任就是要尊敬孝顺父母,等等。

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对子女要慈爱,而兄长对于弟妹、上级对于下级就可以不慈爱。

慈、友、礼、孝、恭、忠等品格是一切人际关系都要遵循的,只不过在父子关系中,慈对于父母来说是最主要的,孝对于子女来说是最主要的。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

中考议论文阅读理解练习及解析

中考议论文阅读理解练习及解析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名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

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

屈原自投汩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

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

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

”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

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

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

“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

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

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

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

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

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阅读题及答案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阅读题及答案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阅读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

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

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

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

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

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

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

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

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

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

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

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

”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

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

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

《孝乃德之本》阅读答案

《孝乃德之本》阅读答案

阅读《孝乃德之本》,完成20~24题。

(张掖中考改编)(11分)①《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②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

”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③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

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恒。

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④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⑤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

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

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⑥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

孝乃德之本课外阅读理解提高(含答案)

孝乃德之本课外阅读理解提高(含答案)

孝乃德之本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30.0 分)1.孝乃德之本①《论语》记录: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是说,给父亲母亲好神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② 父亲母亲关于子女的好多不是,都不会往内心去,惟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子女给神色看。

有位老太太,正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探索,僵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各处乱串。

”母亲解说说:“我不过找张报纸,趁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

”儿子的神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没想到当日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③ 子女给父亲母亲好神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亲母亲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缓慢,说话絮絮不休,做事马马虎虎等,要能够一直赐予理解、宽容和蔼待。

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率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停进行反思、战胜和纠正,特别是在外不论碰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可以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难就难在给父亲母亲好神色,要能够持之以久。

一时一事给父亲母亲好神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办事事都是这样,特别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④ 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孕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踉跄学步,从上学、择业到成婚生子,父亲母亲终究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犯难。

⑤ 除了感恩之心,恭顺之心关于行孝也极为重要。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随和,有随和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给父亲母亲好神色,重点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顺之心,常省自己之过,一直对父亲母亲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

有了恭顺心,与父亲母亲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恭,照料服侍父亲母亲,自会恭谨周祥。

有了恭顺心,父亲母亲的教诲会仔细倾听,父亲母亲的责怪会虚心悦纳。

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议论文阅读练习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

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

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自己的行为。

比方,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只想“我快乐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

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顶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

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不管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

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开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

“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表达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珍贵,最懂得开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

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019-2020学年肇庆市颂德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肇庆市颂德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肇庆市颂德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

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地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

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态度。

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养”,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父母的意愿未必正当,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

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从而避免让父母陷于不义。

传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

孔子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女不但在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生养、死葬、祭祀,在这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道。

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

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

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纲",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传。

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近现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而对于传统孝道本身而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能因为传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与其种种具体要求区分开来。

XX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XX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XX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个民族在其开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根底。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开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根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根底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那么致其敬,养那么致其乐,病那么致其忧,丧那么致其哀,祭那么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构造、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

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

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根底大为动摇。

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乃德之本
①《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②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

”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③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

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久。

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④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⑤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

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

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⑥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

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

当我们树起尊老爱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18.本文所议论的“孝”,具体到行为上,指的是什么?(2分)
19.试对第5段的论证思路作分析。

(2分)
20.结合本文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子女怎样才能对父母尽孝。

(2分)
18.给父母好脸色;与父母说话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恭谨周到;认真聆听父母的教诲,虚心悦纳父母的责备。

19..本段先承接上文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提出“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论点,然后引用《礼记》的话作道理论据,并分析如何做到恭敬。

20.示例:?给父母好脸色,多与父母交流沟通;?搞好自己的学习;?适当分担家务;?多关心父母,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们,尤其是生病或事业不顺利的时候;?认真聆听父母的教诲,虚心悦纳父母的责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