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厌食症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病(TCD编码:BEZ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症(ICD-10编码:R63.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临床常见证候:脾虚食积证脾胃不和证脾胃阴虚证脾虚肝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厌食病(厌食症)。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厌食病(厌食症)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微量元素、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腹部彩超、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食积证:健脾消食。
(2)脾胃不和证:运脾开胃。
(3)脾胃阴虚证:滋脾养胃。
(4)脾虚肝旺证:疏肝健脾。
2.外治法(1)药物敷脐法(2)穴位贴敷疗法(3)推拿疗法(4)捏脊疗法(5)针灸疗法(6)针刺四缝穴疗法(7)耳针疗法(8)隔药艾灸(9)刮痧疗法(10)脉冲离子导入经皮给药治疗3.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食欲增强,食量增加。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中医辨证施治儿童厌食症有独特的疗效。
因此,了解中医对厌食症的理论,学习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胃是水谷之海,主要受理”,“脾主运化”。
厌食症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碍引起。
(1)原因:①食滞: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饥饱,容易伤脾胃,导致“食滞”,“脾胃不和”,运输功能障碍,导致厌食症。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食物滞留时间长,滞热内生烧伤阴液,消耗正气,导致虚拟图像暴露,然后变成营养不良(营养不良)Ⅱ?、Ⅲ?)。
②脾湿:多见于大儿童,夏季,夏季湿气偏盛,湿邪内侵,脾湿困,运化受阻,引起厌食。
③先天性缺乏,活力弱:由于早产或其他原因,儿童发育不成熟,儿童先天性活力不足,肾气不足,脾胃功能弱,运输无权,厌食。
④脾胃虚弱:因重病或久病,正气不足,伤脾胃,脾失健运,引起厌食。
(2)辨证施治:①宿食停滞、脾胃不和:主要证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吐食、酸味。
大便不消化,乳汁有奶瓣或大便秘结。
腹胀或腹痛,易怒易哭,夜眠不实。
苔藓淡黄腻,脉滑有力。
消食导滞,健脾健胃。
处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物:藿香、陈皮、焦三仙、萝卜子、砂仁、茯苓。
易怒、夜眠不实:加钩藤、珍珠母。
便干:改焦四仙。
便秘:加熟军。
②脾湿困,运化失调:主证:多见于大一点。
最近患了夏湿感冒,面色发黄,身体困倦乏力,口腻无味,不渴或大便松弛。
苔白腻布,脉络缓慢。
治疗:健脾燥湿,调中和胃。
处方:三仁汤加减。
常用药物:杏仁、生薏米、白蔻、陈皮、滑石、茯苓、焦三仙、砂仁、藿香。
③先天性缺乏,活力弱:主要证据:婴儿早产,出生后哭声弱,呼吸低,皮肤柔软无力,面色黄白,舌头浅,苔藓薄白,脉搏弱。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调节胃。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陈皮、砂仁、炒谷麦芽。
④积滞时间长,阴液消耗:主证: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口渴,脸颊发红,手脚发热,烦躁易哭,夜眠不实,盗汗。
舌红少苔或剥脱(地图舌),脉细滑。
治则: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偏方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偏方1.山药扁豆治小儿厌食症【功能主治】主治小儿厌食症。
【偏方组成】怀山药、扁豆、茯苓、炒谷芽、炒麦芽各12克,枳壳、鸡内金、炙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分2~3次口服,每日1剂。
5天为1个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小儿厌食症患者95例,治愈90例,好转5例。
有效率100%。
2.藿香半夏治小儿厌食症【功能主治】消食和胃,化浊运脾。
主治小儿食滞厌食。
证见厌食,腹胀,呃气时作,暖腐吞酸,手心发热,或夜寐躁扰,大便中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或黄根腻,脉滑,指纹紫等。
证属食滞胃脘,脾气困阻者。
【偏方组成】藿香、半夏、厚朴、山楂、神曲、鸡内金、砂仁各6克,茯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遍,分4~6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24例小儿厌食症,其中23例治愈,1例好转。
3.皂荚治小儿厌食症【功能主治】主治小儿厌食症。
【偏方组成】皂荚100克。
【用法用量】取干燥皮厚、质硬光滑、深褐色的无虫蛀之皂荚,刷尽泥灰,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煅存性,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研细为末瓶装备用。
用时,每次1克,以红糖适量拌匀吞服。
每日2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小儿厌食症患者120例,其中治愈118例,好转2例。
4.党参山药治小儿厌食症【功能主治】温中健脾,行气止痛。
主治厌食症。
【偏方组成】党参、山药各6克,菖蒲、郁金各4克,杏仁、木香、枳壳、槟榔、鸡内金各3克,莪术、牵牛子、大黄炭各2克,花椒、肉桂各1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1个月为1疗程。
【加减】舌边尖红者,去木香,加炒银花5克;舌苔厚腻者,去木香加藿香3克;尿黄或浑浊者,加滑石包煎4克;烦躁多动者,加蝉蜕、白芍各4克;汁多者,加浮小麦10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250例,痊愈198例,好转46例,无效6例,有效率97.6%。
1、改善孩子的饮食内容和习惯。
吃饭应按时定量,食物选择须多样化,不宜偏食挑食,少吃甜食、肥腻、油炸类食品;2、培养孩子的进食兴趣,尽量提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刺激孩子的食欲;3、适量地吃些可以增进食欲,有助消化的食物,如藕粉、山楂、梨等;4、家长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吃饭,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加重厌食。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脾胃病科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
厌食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不思饮食,见食而烦,甚则拒食为主要表现的郁病类病证。
严重者恶闻食臭,见食物则恶心欲呕,故又称恶食。
临床所谓之纳呆、纳差、食欲不振、不思食、不知饥等皆属本病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及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2001年)。
神经性厌食症诊断包括:(1)年龄不限;(2)常因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压力过大而发病;(3)体重减轻20%以上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5%以上;(4)排除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厌食;(5)少数患者唯恐长胖特意控制饮食,宁愿挨饿瘦,致使体形消瘦、厌食纳差者。
(二)证候诊断1.肝脾不调证:不思饮食,脘胁胀满或痛,嗳气频频,精神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
舌苔薄白,脉弦。
2.饮食积滞证:厌食、恶闻食臭,或呕吐食物,嗳气酸腐,脘腹胀满,或大便不调。
舌苔厚腻,脉滑。
3.湿浊内阻证:不思饮食,厌油腻,脘腹痞闷,周身倦怠,大便溏而不爽。
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4.脾阴不足证:纳差少饥或饥不欲食,胃脘嘈杂,唇干舌燥,口渴喜饮,大便偏干,小便短少。
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或细数。
5.脾胃气虚证:不思饮食,少食即胀,气短懒言,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甚则大便溏薄。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而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脾不调证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和胃。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红曲、生姜、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木香顺气丸等。
2.饮食积滞证治法:消食导滞,理气开胃。
推荐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枳实、茯苓、黄芩、黄连、白术、熟大黄、神曲、红曲、甘草等。
中成药:保和丸等。
3.湿浊内阻证治法:芳香化浊,理气和中。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中医儿科学孩子厌食症的中医调理之道
中医儿科学孩子厌食症的中医调理之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厌食是让许多家长感到头疼的问题。
看着孩子对食物提不起兴趣,日渐消瘦,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
其实,中医在调理孩子厌食症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孩子厌食症,在中医看来,多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若喂养不当、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都容易导致脾胃受损,从而出现厌食的症状。
首先,喂养不当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吃过多的零食、甜食,或者饮食没有规律,时而过饱,时而饥饿,这些都会损伤脾胃。
另外,食物的种类过于单一,或者烹饪方式不符合孩子的口味,也会让孩子产生厌食情绪。
情志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惊吓、压力过大,或者家庭氛围不和谐,都可能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
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的思虑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进而影响食欲。
久病体虚同样不容忽视。
孩子生病后,身体的正气受到损伤,脾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病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调理,就容易出现厌食的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调理孩子厌食症的呢?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中医会开出相应的方剂。
比如,如果孩子是脾胃气虚型厌食,表现为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可能会使用四君子汤加减来健脾益气。
如果是脾胃阴虚型厌食,表现为口干多饮、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可能会用养胃增液汤来滋养脾胃之阴。
除了中药,中医推拿也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手段。
家长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比如顺时针按摩孩子的腹部,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还可以按摩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位,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
食疗在调理孩子厌食症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山药粥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以将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与大米一起煮粥给孩子吃。
山楂麦芽汤能消食开胃,用山楂、麦芽加水煮后,给孩子当茶饮。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调理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少吃零食和甜食。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有哪些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有哪些引起孩子厌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平时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等,中医可以有效的缓解到小儿厌食的问题。
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正如医家王寿堂在《医原》中所云:(小儿,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
稚阳末充,稚阴末长者也。
稚阳末充,则肌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末长,则脏腑柔嫩,易于传变,易于伤阴,故小儿病较大人为著,尤当以存明为第一义)。
小儿厌食症阴虚方面的症结,多以胃阴虚为主。
其临床表现:形体消瘦,手足心热,身热盗汗,燥动不安,不饥不食或食少,惟喜冷饮,嗜食生冷,或先喝水后食之,或水与谷食并进,或独饮冷水而拒食,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滑数或细数。
立法:养阴生津,清热和胃。
方药:沙参、乌梅、生稻谷、麦芽、玉竹、生地、地骨皮、黄连、莲子肉、五陈子、白豆蔻、炙鸡金、生甘草、莱菔子为基本方。
一、兼有阴虚肝热,左颊左耳红赤,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或啼哭切齿者,舌边尖红苔薄黄或舌边一侧黄白普,脉弦细数,可酌加蝉衣、青黛、胆草、丹皮、焦栀子、茯神。
二、兼有明虚肺燥,右颊右耳红赤,发热咳嗽,口干口渴,咽红且痛,或干咳无痰或少痰,舌尖红无苔,脉细数,可酌加川贝母、知母、元参、百合、麦冬、天丝黄。
三、兼有阴虚心火亢盛,颜面红赤,燥扰心烦,睡眠惊恐,时时咬舌,小便短赤,舌尖红脉细数,可酌加淡竹叶、莲子心、胆南星、玳瑁、广角粉(冲)。
四、兼有阴虚脾操,口唇干裂、舌头吐弄露于唇外,大便干,可酌加天花扮、宣木瓜、黑芝麻、当归、首乌、麻仁、郁李仁。
五、兼肾阴不足,骨软瘦弱,咽腭发红,头发黄干稀疏,目睛暗淡无神,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两尺尤弱,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盐知柏、桑椹、制龟板、制鳖甲、淮山药、熟地、山萸肉等。
小儿虽为稚阴稚阳之体,但究其阴阳两方面的情况,阴虚特别是胃阴虚较为多见。
临证时,当审慎地观其形体,验其舌脉,询其症状,属于阴虚津伤者,若按上述之大法加减施之,每多获效。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则及方药
肝胃不和型 治宜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健运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赤芍、白芍、炒枳壳、炙甘草、香橼皮、香谷芽、生麦芽等。脘胀嗳气加砂仁、白豆蔻、小青皮、佛手;苔腻恶心加陈皮、竹茹;大便不畅加大腹皮、火麻仁、炒莱菔子;夜寐不宁加茯神、柏子仁、灯芯草。
*
针刺“四缝”穴
“四缝”穴为经外奇穴,是手三阴经脉所过之处,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位于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掌面的第一与第二关节横纹中央露白处。刺“四缝”穴可清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可使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活性增加,显著提高消化能力。多用于治疗厌食证、疳证等疾病。
*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则及方药
营卫不和型
治宜调和营卫,运脾醒胃
方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白芍、炙甘草、陈皮、佛手、炒谷芽、生姜、大枣。汗多易感加防风、黄芪、糯稻根须、白术;腹痛便软加炒扁豆、木香、焦白术、焦山楂、焦神曲;舌红少苔或有鼻衄加川石斛、炒藕节;大便干结加天花粉、火麻仁。此为名医董廷瑶的独创经验,又可称为体质改善剂、强壮剂。
03
*
B.根据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诊断标准
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
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偏食等。
*
小儿厌食症的西医诊断标准
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入量较病前减少¼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操作方法:1.医者戴无菌手套2.左手抓握患儿左手,使手指伸直,选穴,常规消毒。3.用三棱针分别快速刺四穴,并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及血液。4.同法刺右手。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小儿厌食是临床上见的疾病。
患儿主要表现为餐后腹胀、持续厌食、食欲不振等,并且这些症状表现得都比较明显、严重。
严重的患儿会因为营养不良出现发枯不荣、面黄肌瘦。
这种病症对小儿的成长极为不利。
在现代西医学中,厌食症往往是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而在中医典籍中,小儿厌食属于痰滞、食积、恶食等范畴。
在临床治疗上中医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其效果更好。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论述而在中医典籍中,小儿厌食属于痰滞、食积、恶食等范畴。
该病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是脾胃不和引发。
在中医学典籍中最早可以在《内经》中看点相关的记载:“思伤脾,怒伤肝,怒胜思”。
这也说明情感因素导致会导致肝胃不和,从而引起脾胃犯病,出现厌食。
其次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记载:“脾胃冷,故不能消化。
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说明脾胃虚寒,会导致消化不良,因此治疗小儿厌食应该从补益脾脏开始。
关于中医治疗厌食症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将厌食症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分型治疗,可见厌食症分为脾虚食积、脾胃阴虚、脾胃气虚、脾虚湿困等证型。
也有学者认为补益脾脏并非重点,而在于运化,因此得出治疗小儿厌食应维护脾气为主,通过对胃脾的调和、辅助运化等方式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辨证施治1、有学者将医院收治的10名患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唱歌的治疗方式,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药方加昧异功散治疗(甘草、苍术、茯苓、陈皮、鸡内金、焦三仙、白术、太子参、枳实、砂仁)。
治疗一段时候后结果显示中药方加昧异功散治疗效果更好。
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得出,对患有厌食症的患儿使用加昧异功散能够产生健脾和胃的效果,对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显著效果,尤其是针对脾胃气血型患儿尤为合适。
另有学者将符合标准的80名厌食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患儿使用健胃消食片治疗,治疗组患儿使用健脾增益饮治疗(太子参、白豆蔻、白术、柴胡、鲜石斛、吴茱萸)。
治疗结果发现,对照组治疗总效率为83%,而治疗组总效率为95%。
中医全面解决小孩厌食难题
中医全面解决小孩厌食难题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其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夏季症状可加重。
它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厌食症属于中医所说的脾胃病(也就是消化系统病)。
常常表现为宝宝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爱吃饭。
一到吃饭时父母发愁,想方设法追着喂、逗着喂、骗着喂也吃不了几口饭。
在幼儿园虽然比在家好一些,但也是总剩饭。
有的孩子是因为慢性疾病引起厌食,比如贫血、佝偻病、肝炎、消化不良及长期便秘等慢性病,可能造成长时间厌食,这时应该检查清楚,把慢性病治疗好了以后,食欲才可以得到改善。
但是,大多数小儿厌食症不是由于疾病引起,而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其中最主要还是因为父母缺少正确的育儿知识,喂养不当形成的。
小儿厌食的原因:
1、有些家长(尤其老人)经常用零食哄孩子,宝宝一哭给块糖、宝宝一闹给块饼干,时间长了孩子就不能按时按顿的吃饭了。
这样会引起①饮食无规律,无固定进食时间,进食时间延长或缩短,正常的胃肠消化规律被打乱。
②零食不断,嘴不停,胃不闲,导致胃肠道蠕动和分泌紊乱。
③饮料、雪糕、巧克力等高热量,使血糖总是处于较高水平而不觉饥饿。
④进食环境差,边吃边玩,或进食时家长逗弄、训斥,使大脑皮层的食物中枢不能形成优势的兴奋灶。
2、现在家庭条件好了,父母怕宝宝缺营养、希望宝宝长得快,从小。
厌食中医治疗特效最牛偏方24方
厌食中医治疗特效最牛偏方24方厌食中医治疗特效最牛偏,24方小儿厌食是以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为主要特征。
本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脾胃不和,运化失职所致。
常用的临床验方、偏方主要如下。
1,神曲10--15克,粳米适量。
先将神曲捣碎,煎取药汁后,去渣,人粳米,一同煮为稀粥。
本方适用于脾失健运所致之厌食症。
2,大米500克,南瓜大半个(或2--3斤),红糖适量。
将大米淘净,加水煮至七、八成熟时,滤起,南瓜去皮,挖去瓤,切成块,用油、盐炒过后,即将过滤之大米倒于南瓜上,慢火蒸熟。
若蒸时加入适量红糖,其味更美。
本方适用于脾失健运所致之厌食症。
3,锅焦(炒黄)、莲肉各120克。
将莲肉去心,蒸熟后,干燥,与锅焦共为细面,每次3—5匙,加白糖,开水调匀温服,日3次。
本方常食可增加食欲。
4,北沙参、玉竹、百合、山药各15克,猪瘦肉500---1000克。
将猪肉洗净,切块,与诸药加水炖熟,饮汤食肉与药。
本方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
5,鲜石斛12克,玉竹9克,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山药10克,甘蔗汁250克。
前5水煎取汁,合甘蔗汁搅匀,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小儿因胃阴不足所致之厌食症。
6,鲜麦冬500克,白蜜适量。
将鲜麦冬捣汁,人白蜜,隔水加热至饴糖状。
每眼2--3七匙,用温酒或白开水化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固体虚所致之厌食。
7,炒扁豆、党参、玉竹、山栀、乌梅各等分,白糖适量。
各药加水同煮,至豆熟时取汁,加白糖饮服。
本方适用于因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症。
8,蚕豆500克,红糖适量。
将蚕豆用水浸泡后,去壳晒干,磨粉(或磨浆过滤后,晒干),即成。
每服30--60克,加红糖适量,冲入热水调匀食。
本方适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不下等所致的厌食症。
9,韭菜籽9克,面粉适量。
将韭菜籽研末,调入面粉和匀,制成饼,蒸熟,日分3次服用,连服3--5日。
本方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兼见自汗、面白、肌肤不平等症。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
势 必 影 响 小 ) L的 生 长 发育 及 营养 状
、 、 、 、 。
味 拒进饮 食 形 体偏瘦 而 精神状态一般 无 特 殊 异 常 曲麦 积 术 丸 或 启 脾 丸 等
.
, 。
厌食 症 患 儿 往 往伴有 面 色 少 华 自汗 盗 汗 恶 心 呕 这
, ,
大小便 基 本 正 常 舌 苔 白或薄腻 脉 尚有 力 治 宜选 食不 贪 食的 一 种常 见 病 症 该病 迁 延 不 愈 态
。 、 、 , 。 ,
月瓦 杰
。
角
,
1
履 夏履
。
食欲 不 振甚 则拒
脾 和 养胃三 法 进 行治疗
.
,
口 王 志润
,
近 年来 在 城市有 日 渐增多趋势
脾 运 失健 型 者 主 要 表现为 不 思 纳 食 或 食物无
:
、
推拿等 方 法
白术
,
现在 不 少专家提 议不 宜 盲 目 补锌或单 一地 给 以
。 . ,
锌剂治疗
不和
,
0 乌梅健脾 饮方 乌梅 1
9
,
,
0 党参 1
9
,
1
鲍 获
59
。
.
中 医 认为 本病主要 由于 饮食 喂 养 不 当 导致脾 胃 受纳运化功能 失 常所 致
、 。
陈皮
’ ,
10 9
”
,
内金
10 9
焦 三 仙各
。
10 9
甘草
临 床辨证一般分为 脾
,
、
3 一 7 岁患
疮积 的 儿童 不 妨 一 用
⑤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山药扁豆治小儿厌食症【功能主治】主治小儿厌食症。
【偏方组成】怀山药、扁豆、茯苓、炒谷芽、炒麦芽各12克,枳壳、鸡内金、炙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分2~3次口服,每日1剂。
5天为1个疗程。
藿香半夏治小儿厌食症【功能主治】消食和胃,化浊运脾。
主治小儿食滞厌食。
证见厌食,腹胀,呃气时作,暖腐吞酸,手心发热,或夜寐躁扰,大便中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或黄根腻,脉滑,指纹紫等。
证属食滞胃脘,脾气困阻者。
【偏方组成】藿香、半夏、厚朴、山楂、神曲、鸡内金、砂仁各6克,茯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遍,分4~6次服。
皂荚治小儿厌食症【功能主治】主治小儿厌食症。
【偏方组成】皂荚100克。
【用法用量】取干燥皮厚、质硬光滑、深褐色的无虫蛀之皂荚,刷尽泥灰,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煅存性,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研细为末瓶装备用。
用时,每次1克,以红糖适量拌匀吞服。
每日2次。
党参山药治小儿厌食症【功能主治】温中健脾,行气止痛。
主治厌食症。
【偏方组成】党参、山药各6克,菖蒲、郁金各4克,杏仁、木香、枳壳、槟榔、鸡内金各3克,莪术、牵牛子、大黄炭各2克,花椒、肉桂各1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1个月为1疗程。
【加减】舌边尖红者,去木香,加炒银花5克;舌苔厚腻者,去木香加藿香3克;尿黄或浑浊者,加滑石(包煎)4克;烦躁多动者,加蝉蜕、白芍各4克;汁多者,加浮小麦10克。
中医艾灸治疗小儿厌食适应症侯儿童厌食、偏食、挑食等症。
穴位组方调理穴位为大椎、脾俞、足三里。
基本穴位为命门、肾俞、中脘、神阙。
操作方法首先温补命门,方法同上。
命门施灸后,再灸大椎、脾俞、肾俞。
每穴灸1~2分钟。
背部施灸后,再灸中脘、神阙、足三里。
每穴灸1~2分钟。
前10次,每周调理2次,以后每周调理1次。
悬灸效果通过10~20次的悬灸调理,能使孩子厌食的症状明显改善、食欲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得到提升,有利于孩子健康地生长发育。
小儿厌食秘方
小儿厌食秘方
组方:鸡屎藤15g 使君子12g 槟榔12g 麦芽9g 神曲9g 山楂9g 鸡内金9g 人参6g 白术6g 茯苓6g 灸甘草6g
制法:将上述药物工研细粉,备用
功效:醒脾开胃,消食化积
主治:疳积、小儿厌食症
用法:3岁以内儿童每次服用3g,一日两
次;3岁以上儿童每增加一岁加服1g,一日两
次。
药方释义:
方解:鸡屎藤可以消食化积是治疗的疳积要药为君药,使君子、槟榔杀虫消积为臣,三仙(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化积。
四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
诸药合用共凑消食化积、益气健脾之功,实乃是专门为小儿厌食、疳积量身定制的秘传良方。
病案举例:
胡月古,男,3岁。
家长代诉:患儿近半年食欲明显减退,挑食厌食,体重不增。
望诊:面黄肌瘦,毛发干枯,腹大如鼓,舌淡,脉弱。
诊为:疳积。
给予本方治疗,五天后食欲增加,服药半个月后体重增加两斤,告愈。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
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等慢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较长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1/2。
(2)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3)应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排除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
(二)证候诊断 1.脾虚食积证:食少,纳呆,懒言,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
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现于风关,
脉缓无力。
2.脾胃不和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常伴有嗳气泛恶,脘腹饱胀,大便不畅。
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濡缓或滑数。
3.脾胃阴虚证:食少、纳呆,口舌干燥,喜冷饮。
面色黄无光泽,皮肤干燥,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数。
4.脾虚肝旺证:厌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
舌光苔净,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食积证
治法:健脾消食。
推荐方药:异功散加味。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佩兰、砂仁、神曲、鸡内金等。
经验方加减:佛手、山楂、麦芽、苍术、石菖蒲、白术、九香虫、党参等。
中成药: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等。
2.脾胃不和证治法:运脾开胃。
推荐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苍术、陈皮、枳壳、藿香、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等。
中成药:小儿胃宝丸、小儿香橘丸、小儿消食片等。
3.脾胃阴虚证治法:滋脾养胃。
推荐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
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乌梅、白芍、甘草、焦山楂、炒麦芽等。
经验方加减:苍术、乌梅、鸡内金、茯苓、槟榔、甘草、沙参、麦冬、石斛
等。
中成药:小儿健胃糖浆、益胃散等。
4.脾虚肝旺证治法: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
当归、茯苓、柴胡、白芍、甘草、薄荷、白术、焦山楂、炒麦芽等。
中成药:逍遥丸、健儿乐颗粒、小儿康颗粒冲剂等。
(二)外治法 1.药物敷脐法(1)三术进食膏:苍术、白术、莪术各等分研末,取1克,用料酒调成糊状,置于3cm×3cm方形胶贴上,敷于脐上,每日1贴,贴2~3小时后揭掉。
适用于各种证型。
(2)健脾开胃外敷散:青皮、枳壳、神曲、胡黄连、五谷虫、三棱、莪术等,每晚敷于患儿脐部,夜敷晨起揭掉。
2.穴位贴敷疗法清降膏:吴茱萸、山栀子等分研末,取1克,用料酒调成糊状,置于3×3cm方形胶贴上,外敷涌泉穴,1日1次,5天一个疗程。
每次贴敷2~4小时。
适用于脾胃不和证。
3.推拿疗法
脾虚食积证:推脾经5分钟,运内八卦3分钟,推大肠3分钟,推三关6分钟,退六腑2分钟,按揉足三里6分钟,逆时针摩腹3分钟,捏脊10遍。
每日一次。
脾胃不和证:推脾经3分钟,清胃经3分钟,运内八卦5分钟,推三关3分钟,退六腑2分钟,按揉天枢3分钟,按揉足三里5分钟,顺时针摩腹5分钟,捏脊10遍。
每日一次。
脾胃阴虚证:推脾经
3分钟,清胃经5分钟,揉板门3分钟,按揉足三里5分钟,按揉涌泉3分钟,捏脊10遍。
每日一次。
4.捏脊疗法适用于各种证候。
操作方法:患儿俯卧,在施术部位均匀地撒少许按摩粉;医者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至大椎穴止,如此反复6遍,捏到第3遍后,每捏3次,将皮肤提起1次。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禁忌症:发热,皮肤有感染破损、皮疹、皮下出血者。
注意:操作用力要均匀适度,勿伤患儿皮肤。
5.针灸疗法取脾俞、胃俞、中院、章门、足三里穴,中等刺激,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以运脾醒胃,每日1次。
乳食停滞者,加天枢、上脘以消食导滞;痰湿中阻者,加丰隆以化痰燥湿;胃阴不足者,加太溪、公孙以养胃阴。
6.针刺四缝穴疗法取穴:左右手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横纹中点,操作方法:令患儿伸手,仰掌,双手共取穴1个,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深0.5mm,刺后用手挤出少许淡黄色或透明粘液,或者少许血液即可,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干,按压片刻即可。
1周1次,连续3次为1疗程。
7.耳针疗法取
脾、胃、肝、小肠、心等穴,耳针刺或将胶布粘王不留行籽按压在穴位上,隔日治疗1次,双耳轮换,10日为1疗程,嘱每日按压3-5次,每次3-4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
8.隔药艾灸方法:大黄、半夏、蜀椒、麦芽、炒白术、连翘、枳实等份研细粉,贮磁罐存放,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醋调成泥状,涂在单层纱布上制成厚0.3~0.4厘米,面积为3~4平方厘米范围的圆形泥饼,敷盖于神阙穴上,另用陈艾绒根据年龄
大小,做成黄豆至蚕豆大小艾炷,将艾炷置于药饼正中点燃,以局部有温热感,患者能耐受为度。
婴幼儿治疗时,术者可提起纱布,用手触试温度,以免烫伤,每次灸3~6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9.刮痧疗法循经刮拭背部以督脉及膀胱经为主,循经刮拭前胸任脉,刮拭三关、六腑、天河水等穴,每周一次。
适用于脾胃不和证。
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医生手法轻柔无痛,皮肤破溃者不宜刮痧。
10.脉冲离子导入经皮给药治疗方法:将配套药贴固定在两个电极板上,然后分别贴敷于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调整所需参数,治疗10~20分钟后取下电极板(根据年龄大小和病情轻重确定时间),药贴在穴位上保留10分钟取下,每日一次,连续3天为一疗程。
(三)健康指导 1.饮食调护: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环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饮食定时适量,荤素搭配,不强迫进食,饭前勿食糖果饮料,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
“节甘进蔬”,指导饮食调护对于本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先从小儿喜欢的食物着手,诱导开胃,待其食欲增进后,再按营养的需求供给食物。
2.情志调摄:加强精神调护,保持良好情绪,饭菜多样化,讲究色香味,以促进食欲。
3.向家长宣教,指出本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易感等危害,防治、早治本病,坚持治疗,避免变证发生。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评价标准拟定。
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
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伴随症状、休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食欲明显增强,食量有所增加。
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为:综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
价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疗效评定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计分记录,重点评价食欲、食量的变化。
总分值=主症计分+次症计分。
舌脉(指纹)具体描述,不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