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望岳.pdf

合集下载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微雨登城二首》课件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微雨登城二首》课件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
玉,唐代文学家。他反对浮艳颓 靡文风,重视散体,其诗风骨铮 铮、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 有《陈子昂集》传世。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 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 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 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 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 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敢不 于畏 攀艰 登难
主题概括 这首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
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 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写法借鉴
1.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的登“岳”,构思巧妙, 层次分明。
字词清单 字音识记: 岱宗( dài ) 眦( zì ) 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 同“层”,重叠
古今异义: 会当凌绝顶 古义:登上
今义:侵犯,逼近
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诗歌朗诵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 奏和韵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文体知识
律诗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 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或 长律。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 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 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 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七年级语文下册

➢ 说说你l对iyon“gqian前g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的理解。
李永强
①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②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 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 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诗歌 墨剑飘雨
➢ 赏析李永“强liy悠ongq您iang”一词的表达效果。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析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 这是一首liyo吊ngqi古ang 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为什么能引起
士大李夫永强的共鸣?
本诗以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抒发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 独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常常是许多怀 才不遇的士大夫所共有的,因而能引 起士大夫的共鸣。
02 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 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03
感悟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 取的精神。
走近作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墨剑飘雨
21 古代诗歌五首 liyongqiang 李永强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己亥杂诗(其五)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古诗-望岳-登飞来峰

古诗-望岳-登飞来峰

山峰的名字,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飞来峰
诗意解析 词语解释
不畏:不怕。
浮云:飘浮的云朵。
最高层:最高的地方。
诗意解析 词语解释
诗意解析 词语解释
01
句子解析
02
句子解析
"望岳"是诗的题目,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向往和敬仰。
03
"不畏浮云遮望眼"表达了作者不畏困难,不被外界干扰的决心。
"自缘身在最高层"则表现了作者站在高处,俯瞰众山的豪情壮志。
启发创作灵感
古诗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培养审美情趣
对后世的影响
代表作品
这两首诗代表了古诗的巅峰之作,展示了古代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思想境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典之作
望岳和登飞来峰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要地位
《登飞来峰》则是杜甫在游览飞来峰时所作,表现了他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勇气。
《望岳》和《登飞来峰》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这两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评价
02
诗意解析
指望着泰山。岳,高大的山。
望岳
诗人将飞来峰比喻为险峻的屏障,表达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03
02
01
表现手法
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是诗人攀登人生高峰的必经之路。
飞来峰
代表着人生的迷茫和不确定性,但也暗示着诗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
云雾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古诗词第三组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泊秦淮》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古诗词第三组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泊秦淮》

第11首 己亥杂诗(其五)
2010年直接型默写
[清] 龚自珍
古诗词原文—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 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 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 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七下)
课标古诗词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泊秦淮》
第7首 登幽州台歌
近10年未考
[唐] 陈子昂
古诗词原文—赏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通过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表达诗 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感。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以问答的 形式表现泰山高耸巍峨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之势,上句虚写,下句实写。 “钟”字用 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 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 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古诗词原文—赏析
荡胸生曾(céng)云, 决眦(zì)入归鸟。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古讽今,看似在批判歌女,其实讽刺了当时的 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依然醉生梦死的腐朽生 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全诗主旨
全诗寓情于景,通过 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在 悲凉的情境中将对历史的 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 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 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凝望之景。“决眦”将诗人极目远望时全神贯 注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 壮丽和令人震撼的力量。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望岳》对比阅读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望岳》对比阅读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望岳》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对比阅读两首诗,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或艺术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如《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与《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怀。
-强调两首诗在结构、韵律上的特点,如《登飞来峰》的七言绝句和《望岳》的五言律诗,以及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2.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抒发。
3.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结合课文注释,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修辞等。
5.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对比分析《登飞来峰》与《望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飞来峰
了解作者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 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 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 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 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朗读诗歌
登飞来峰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诗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当,终要
登上
全部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到那时,全部的 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品读诗歌
望岳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岱宗夫如何?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

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高大形象。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钟”字写出了大自然 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泰山。“割”字写出了 泰山“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 同,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
品读诗歌
望岳
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 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品读诗歌
登飞来峰
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
品读诗歌
登飞来峰
为什么诗人没有描写飞来峰的美景,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呢?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40张PPT)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40张PPT)

背景链接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 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 幕府担任参谋军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 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 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心胸摇荡,睁大眼睛看 着归鸟入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神 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托物言志。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 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 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 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近望 泰山的秀美高大)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 细望泰山的层出不穷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泰山引发无限感慨 )
2、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 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 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 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背景链接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 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 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 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朗读诗歌
望岳
杜甫
dài zōnɡ
liǎo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都是登高之作,诗人 的感触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望岳杜甫诗意登飞来峰王安石注释

望岳杜甫诗意登飞来峰王安石注释

望岳杜甫诗意登飞来峰王安石注释
登飞来峰(1)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2),
资源生在最高层。

注释:(1):选在《王荆文公诗笺注》。

(2):浮云:漂浮于空中的云。

诗的白话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后两句与“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
想、远大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反复朗读,从诗歌中悟出什么道理?
哲理:只有站得高、 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对”浮云“如何理解?
资料链接:
登飞来峰
新课导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 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绝 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 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在登 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 称临川先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诗歌遒劲清 新,擅长说理;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今存《临川先生文 集》《临川集拾遗》等。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了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 瞻远瞩的气概的诗句是:_飞__来__山__上__千__寻__塔__,_闻__说__鸡__鸣__见__日__升__。 (2)(玉林中考)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风物长 宜放眼量”。而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 _眼_,_自__缘__身__在__最__高__层__”,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此深有体 会。因此,登高望远是众多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追求, “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_一__览__众__山__小__”,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登 顶泰山的决心和气魄,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背景链接

-5-19-《望岳》和《登飞来峰》的异同

-5-19-《望岳》和《登飞来峰》的异同

《望岳》和《登飞来峰》的异同《<望岳>和<登飞来峰>的异同》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说说《望岳》和《登飞来峰》这两首诗哈。

你看哈,这两首诗都跟爬山有关呢。

就说我那次去爬山吧,那山可真是高啊,我吭哧吭哧地往上爬,累得气喘吁吁的。

就跟《望岳》里写的似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当时也想着啥时候能爬到山顶,看看那壮丽的景色呀。

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瞅瞅那儿,对啥都觉得新鲜。

那山间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就像人生的路一样,有起有伏。

而《登飞来峰》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让我想起我在山顶的时候,那感觉真的是太棒啦!感觉啥烦恼都没有了,啥浮云都挡不住我的视线。

站在山顶上,风呼呼地吹着我的脸,那叫一个爽啊!
这两首诗呢,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写出了爬山的那种感觉,那种对高处的向往和追求。

不同的地方呢,《望岳》更侧重于描写山的雄伟壮观,而《登飞来峰》则更多地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险、追求高远的心境。

哎呀,不管怎么说,这两首诗都让我对爬山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更加喜欢爬山这项活动啦!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去爬更多的山,感受更多的美好!嘿嘿!。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思路提示:
我从______(诗句), 我读到了一个______诗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情境任务
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 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 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 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
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登飞来峰
拍摄画面三: 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千寻”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山上古塔 之高,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
前两句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 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 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的信心。

在飞来峰,我将用远镜头拍出“飞
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飞
【拍摄技巧提示】 远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仰拍、俯拍、平拍......
示例: 在泰山,我将用远镜头拍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中泰山横跨齐鲁、雄伟青翠的画面。
拍摄画面一: 赏析:
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士的地方。诗人
登幽州台歌
登上幽州台,从时间上,想到过去、现在和
陈子昂
未来,感受到历史的悠久。从空间上,把个
秀丽。
“割”运用比喻手法,将泰山比作刀,通过
写阳光被泰山分割而造成山北山南明暗不同的
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雄伟高大。
在泰山, 我将用近镜头拍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中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画面。
赏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写层云升

《望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

《望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

《望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
古诗词赏析(10分)
【甲】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1.【甲】诗描绘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2分)
22.【乙】诗中“浮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2分)
23.请从“钟”字入手,对【甲】诗中“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货析。

(3分)
24.【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包含怎样的哲理?它与【甲】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答案:
四、古诗词赏析(10分)
21.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每空l分,共2分)
22.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分)
23.“钟“是聚集的意思。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思,写出大自然对泰山的情有独钟,描绘出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秦山的喜爱赞关之情。

(修辞、内容、情感各占1分,共3分)
24.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例。

(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分)。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四、《游山西村》陆游【原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2024北京海淀初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北京海淀初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北京海淀初一(下)期末语文2024.07学校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基础•运用(共14分)端午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不仅蕴含了中国人对平安健康、国泰民安的期盼,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端午文化,初一年级开展以“刚健端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学习活动一:探源文献检索小组收集了以下材料,向大家介绍端午的起源、习俗。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甲】这些文字出自西晋古籍《风土记》,是迄今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

治学严jǐn的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中国人在春秋时期就开始过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祭龙的节日。

áo游于云天雾海的神龙,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更是勇猛精进的象征。

当中国龙走进端午,赛龙舟便成了端午的重要节俗。

先秦古籍《穆天子传》【乙】战国的“羽人竞渡纹铜钺”都印证了龙舟竞渡的悠久历史。

大约在汉末,人们将纪念屈原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对端午的赛龙舟进行了新的诠释,不仅突显其力争上游的昂扬精神,更赋予.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因此,传统文化学者李汉秋说,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

1.请你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汉字的书写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zǎi yǔ谨遨B.zài yǔ谨翱C.zǎi yù禁翱D.zài yù禁遨2.在【甲】【乙】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

”【乙】,B.【甲】。

”【乙】、C.【甲】”。

【乙】,D.【甲】”。

【乙】、学习活动二:采风民俗采风小组走进端午活动现场,参加民俗活动。

3.一位同学观看赛龙舟后,将赛龙舟的场面写到作文中。

下面是他的部分初稿,请你帮他检査、修改。

上午九点,江上彩旗飘扬,十几条龙舟不期而至....。

高考必背古诗文72篇PDF

高考必背古诗文72篇PDF

高中必背古诗文72篇1 《孔子》12章 26 杜甫《春望》 51《答谢中书书》2 《孟子》3章 27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2《湖心亭看雪》3 《左传·曹刿论战》 28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3《河中石兽》4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2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4《十五从军征》5 诸葛亮《出师表》 30 白居易《观刈麦》 55《登幽州台歌》6 陶潜《桃花源记》 31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6《木兰辞》7 郦道元《三峡》 32 李贺《雁门太守行》 57《黄鹤楼》(崔颢)8 韩愈《杂说(四)》 33 杜牧《赤壁》 58《卖炭翁》9 刘禹锡《陋室铭》 34 杜牧《泊秦淮》 59《满江红》(秋瑾)10 柳宗元《小石潭记》 35 李商隐《夜雨寄北》 60《南乡子》(神州)11 范仲淹《岳阳楼记》 36 李商隐《无题》 61荀子《劝学》12 欧阳修《醉翁亭记》 37 李煜《相见欢》 62庄子《逍遥游》13 周敦颐《爱莲说》 38 范仲淹《渔家傲》 63韩愈《师说》14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9 晏殊《浣溪沙》 64杜牧《阿房宫赋》15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40 王安石《登飞来峰》 65苏轼《赤壁赋》16 《诗经·关雎》 41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6《诗经·卫风·氓》17 《诗经·蒹葭》 42 苏轼《水调歌头》 67《离骚》18 曹操《观沧海》 43 陆游《游山西村》 68李白《蜀道难》19 陶潜《饮酒》 44 辛弃疾《破阵子》 69杜甫《登高》20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5 文天祥《过零丁洋》 70李商隐《锦瑟》21 王湾《次北固山下》 46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1白居易《琵琶行》22 王维《使至塞上》 47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7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23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8 龚自珍《己亥杂诗》 7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24 李白《行路难》 49 《礼记》一则(虽有佳肴)74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25 杜甫《望岳》 50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75《庄子一则》庄子1. 孟子12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西村、⼰亥杂诗》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20.古代诗歌五⾸⼀、登幽州台歌/陈⼦昂⼆、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四、游⼭西村/陆游五、⼰亥杂诗(其五)/龚⾃珍⼀、《登幽州台歌》陈⼦昂【原诗】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译⽂】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限,⽌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昂(661-702)字伯⽟, 梓州射洪(现四川)⼈。

唐代诗⼈。

在⽂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张九龄、李⽩、杜甫、元稹、⽩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有《陈伯⽟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昂请求遣万⼈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昂⼜向武则天进⾔,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译⽂】巍峨的泰⼭,到底如何雄伟?⾛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南⼭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顶峰,俯瞰群⼭,豪情满怀。

【作者】杜甫(712~770),字⼦美,⾃号少陵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的现实主义诗⼈,其⼈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镜⼦,⼴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衰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