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 - 制度大全_1
公司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物理环境安全管理,保障公司资产安全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办公场所、生产场所、仓储场所等物理环境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公司物理环境安全管理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二章物理位置选择与建设第四条公司在选择物理位置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 防震、防风、防雨、防雷、防火等自然灾害的防护能力;2. 交通便利性、环境优美、治安状况良好;3. 设施设备完善,能够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
第五条公司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规范和安全标准,确保建筑物结构安全、消防设施齐全、安全通道畅通。
第三章物理访问控制第六条公司对办公场所、生产场所、仓储场所等物理环境实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制度。
第七条人员出入管理:1. 人员进入公司物理环境,必须经过身份验证,携带有效证件;2. 临时人员进入,需经相关部门审批,并由专人陪同;3.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公司物理环境。
第八条设备、物资管理:1. 严格限制对公司设备、物资的借用、移动、处置;2. 设备、物资出入库必须登记,确保账实相符。
第四章防盗窃与防破坏第九条公司对物理环境内的设备、物资采取以下防盗、防破坏措施:1. 加强门窗、围墙等设施的维修,确保其完好;2. 安装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监控;3. 定期检查、维护监控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4. 加强巡逻,及时发现并制止盗窃、破坏行为。
第五章防雷、防火、防爆第十条公司对物理环境内的防雷、防火、防爆措施如下:1. 防雷:建筑物应安装防雷设施,设备应采取防雷措施;2. 防火:建筑物应采用耐火建筑材料,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3. 防爆:易燃易爆物品应储存在专用仓库,并采取防火、防爆措施。
第六章应急处理第十一条公司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职责、程序和措施。
第十二条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公司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秩序,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及外来人员。
第三条公司各部门应认真执行本制度,加强物理环境安全管理,确保公司物理环境安全。
第二章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第一节人员安全第四条公司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第五条员工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操作非本岗位设备。
第六条员工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手套等。
第七条员工应熟悉公司应急预案,遇有突发事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节设备安全第八条公司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九条设备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超负荷、超温、超压等违规操作。
第十条设备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安全性能,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节办公环境安全第十一条办公室应保持整洁、通风、照明充足。
第十二条办公室内不得堆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
第十三条办公室应配备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并确保设施完好。
第四节通道安全第十四条公司应确保通道畅通,不得堆放杂物,防止滑倒、绊倒等事故发生。
第十五条电梯、楼梯等设施应定期检查,确保安全使用。
第十六条公司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提醒员工注意安全。
第三章安全检查与事故处理第十七条公司应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八条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确保整改到位。
第十九条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事故损失。
第二十条事故调查组应尽快查明事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领导审批。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第二十一条对在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事故的员工,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三条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注:本制度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文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文一、绪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确保企业的生产环境安全,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以及降低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危害,制定科学合理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显得尤为必要。
二、物理安全管理1. 安全设施的建设企业应根据工艺特点和安全需求,合理配置和摆放安全设施,包括灭火器、防护网、紧急停机按钮等。
2. 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护(1)电气设备的安装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2)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1)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并持相关证书。
(2)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物料堆放管理(1)合理规划物料堆放区域,确保物料的有序堆放,防止堆垛倒塌引发事故。
(2)定期检查物料堆放区域,及时清理杂物和危险品,确保堆放区域能保持干净整洁。
三、环境安全管理1. 废物处理与回收(1)建立废物分类管理制度,对不同种类的废物进行分类储存。
(2)寻找合格的废物处理单位或回收机构,确保废物得到安全环保的处理和利用。
2. 污染物排放控制(1)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环保法规的要求。
(2)建立监测机制,定期检测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 库房管理(1)建立库房出入库登记制度,确保库房物品的安全与完整。
(2)对易燃、易爆品等危险物品进行分类储存,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4. 环保培训与宣教(1)开展员工环保培训,提高员工对环保意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定期组织环保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知。
四、应急管理1. 应急预案的编制企业应编制相关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分工。
2. 应急演练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3.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1)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
(2)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信息科技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文(四篇)
信息科技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信息系统的物理环境,有效防范各类安全风险,维护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所有具备信息系统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信息系统的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防护、严格监控、及时处置”的原则。
第四条本管理办法中的物理环境安全是指信息系统所处的实体环境以及其相关设施和设备,包括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通信线路等。
第二章机房建设与布局第五条机房的选址应考虑地理位置、地质勘探、土壤基础承载能力、周边环境、地形地势等因素,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六条机房应具备防火、防水、防爆、防雷等功能,建筑结构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七条机房的布局应合理规划,不同功能区域应进行有效划分,严格控制人员通行。
第八条机房内部应设备灭火系统和预警装置,并配备应急疏散通道和安全照明设施。
第九条机房内应设置监控设备、入侵报警系统和门禁管理系统,确保机房的安全性。
第三章设备管理与维护第十条机房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持设备的稳定运行,防止设备故障导致系统中断。
第十一条机房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功能要求、安全性能、可扩展性等因素,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二条机房设备应具备远程管理能力,方便管理员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
第十三条机房设备的排列应合理,保持通风良好,防止过热引起火灾等安全事故。
第四章安全措施与管理第十四条机房应设置防护门、防护窗等物理防护设施,加强对机房的保护。
第十五条机房应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并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
第十六条机房内部应设置证券监控设备,并保持记录存档至少6个月。
第十七条机房内部应进行定期巡检,防止安全隐患漏洞,及时处理异常事件。
第十八条机房内应制定适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人员行为合规。
第五章应急处置与恢复第十九条机房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对各类安全事件的有效处理。
第二十条机房应配备紧急通讯工具和灾备设备,以备发生安全事件时的紧急处理。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文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加强对物理环境的管理,提高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业务连续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本单位所有的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和环境安全管理。
第三条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是指在维护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保障设备的物理安全、提供合适的物理环境条件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第二章信息技术设备物理安全管理第四条保证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安全是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信息技术设备机房的访问控制,只允许授权人员进入;2. 机房门窗、通风口的实体防护,保证防护设施的完好;3. 机房的防火、防雷、防水措施要做好,定期检查和维护;4. 信息技术设备周边的安全措施,如视频监控、报警器等的安装和使用;5. 制定并严格执行信息技术设备的巡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6. 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运行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第五条信息技术设备的放置和布线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信息技术设备应根据布线规范进行布局,保证通风良好;2. 设备存放要求平稳,防止因地震、水灾等因素对设备造成损坏;3. 设备放置应远离水源、高火源等有害因素;4. 电源线、网线等要走专用管道,避免与其他设备的线杂乱交叉;5. 重要信息技术设备要有备用电源,确保断电时能正常工作。
第六条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要做到定期、科学和系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 清洁设备的内外部环境,保持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3. 对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定期更新硬件和软件;4. 定期备份重要数据,并保证备份数据的可靠性。
第三章信息技术设备环境安全管理第七条信息技术设备的环境安全管理是指保障信息技术设备工作环境稳定、温湿度适宜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对信息技术设备工作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2. 控制机房噪音和电磁辐射,确保设备安全运行;3. 机房通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 控制灰尘、静电等对设备产生的危害;5. 定期检查设备环境的安全性,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6. 严格控制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访问权限,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机房。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一、总则为确保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与可靠,维护本单位的信息资产安全,特制订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二、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安全管理1.设备放置1.1 信息技术设备应根据设备形态、结构和尺寸等特性进行合理的放置,保证设备通风、散热和防尘。
1.2 重要设备应放置在安全、稳定的场所,并防止被他人随意触碰,以防设备意外受损。
2.设备安全防护2.1 信息技术设备应设置密码锁、指纹识别等安全手段,制定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的接触。
2.2 对设备进行出厂设置时,应及时更改默认账号和密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密,以防设备被未授权人员利用安全漏洞进行攻击。
2.3 定期检查设备的物理安全措施是否完好,并及时修复或补充不足的措施。
3.设备电源供应3.1 提供电源供应的设备应符合相关电气安全要求,接线正确可靠、牢固。
3.2 应使用符合标准的电源线,并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的电源线。
3.3 任何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私自安装或更换电源设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三、信息技术设备的环境安全管理1.设备放置环境1.1 保持设备放置区域的整洁和安静,避免杂物随意堆放或摆放在设备周围。
1.2 设备放置区域应远离水源和易燃物,以防发生火灾和设备因水进入而损坏。
1.3 设备放置区域的温度和湿度应处于合理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环境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2.设备运行环境2.1 定期检查设备周围的通风系统,并清除通风孔的灰尘和杂物,保证设备正常散热。
2.2 室温过高时,应及时开启空调或其他降温设备,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温度。
2.3 定期检查机房内的湿度,合理设置加湿器或除湿器,确保设备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中运行。
3.设备维护环境3.1 设备维护时,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等。
3.2 定期清洁设备的外表面和内部,并使用合适的清洁剂,不使用会对设备造成损害的物质。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模版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模版《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务院有关法律法规,为了保障单位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资源,提高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水平,规范物理与环境安全生产活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单位和个人,包括生产、经营、科研、教育、居民等各类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注重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实施分类管理、全员参与。
第四条物理与环境安全应当加强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同联动,包括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
第二章组织和责任第五条单位应当设立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机构或岗位,负责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单位应当明确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培训和监督,提高其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第七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物理与环境安全责任的层级和流程,确保责任到人。
第八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应当依法依规,科学合理,高效快捷,确保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章安全评估与监控第九条单位应当组织进行物理与环境安全评估和监控,确保存在的安全风险得到及时排查和合理防控。
第十条物理与环境安全评估应当包括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危险源识别,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潜在危险和存在的隐患进行评估。
第十一条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监控体系,包括设备监控、数据监测、报警装置等,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
第十二条单位应当加强对物理与环境安全监控的管理,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监控系统正常运行。
第四章安全教育与培训第十三条单位应当制定物理与环境安全教育与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培训证书的颁发。
第十四条物理与环境安全教育与培训应当包括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应急救援知识等内容,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考核。
第十五条单位应当建立安全教育与培训档案,记录员工的培训情况,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奖励和激励。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一、背景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是为了确保组织内部的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定。
物理安全是指通过设计和实施防护措施,保护组织内的人员、设备和财产免受潜在的威胁和危害。
环境安全则关注对组织内外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档旨在为组织提供一套全面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以确保组织内部的安全,保护员工和环境。
二、职责与义务1.组织领导层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确保所有员工都能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2.所有员工有责任积极参与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配合组织的相关措施和要求。
3.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物理与环境安全政策,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和指导手册,并进行必要的审核和监督。
4.各部门负责根据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并向员工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
三、物理安全管理1. 信息设施安全1.所有办公区域应定期巡查,确保防火设施、灭火器和紧急疏散通道的正常运行,并保持通道畅通。
2.禁止使用损坏或未经授权的设备进入办公区域,禁止擅自改动或拆卸现有设备和线缆。
3.公共区域和办公桌面上不得存放敏感信息,所有敏感信息应妥善保护和储存。
4.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应有定期的维护计划,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并及时修补漏洞。
2. 出入口管理1.出入口应设有监控设备,记录出入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进出时间,并保留一定时间的存档。
2.禁止携带未经授权的物品进入办公区域,对员工行李和物品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
3.员工离职或调岗时,应立即收回员工证件和钥匙,并及时更换锁具和密码。
3. 数据存储与备份1.公司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定期备份所有重要的业务数据,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的地点。
2.禁止将任何敏感数据存储在个人计算机、移动存储设备或云端账号中,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可用性。
3.数据备份的存储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
四、环境安全管理1. 资源使用与节约1.员工应遵守组织制定的节约资源的规定,节约用水、用电和用纸,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规定范文(三篇)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司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保护公司的信息资产安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内部使用的所有信息技术设备及其相关设备(以下简称“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
第三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是指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周围环境及其运行状态进行管理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数据安全。
第四条信息技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
第五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综合治理原则。
综合运用技术、管理和维护手段,全面提高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水平。
(二)风险管理原则。
依照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措施,提高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与环境安全性。
(三)预防为主原则。
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预防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与环境安全问题发生。
(四)法律合规原则。
在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中,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安全合规。
第二章设备摆放与布线管理第六条设备摆放与布线应考虑以下原则:(一)防尘、防静电原则。
设备选址应避免尘土过多、静电较大的环境。
(二)通风散热原则。
设备摆放应确保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设备过热影响正常运行。
(三)避震原则。
设备应摆放在能有效避免地震和振动的地方,防止设备受到损坏。
(四)光照原则。
设备应摆放在明亮的环境下,避免过暗或过强的光线对设备的影响。
第七条布线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分布式布线原则。
将网线、电源线、信号线分别布设,避免相互干扰。
(二)保密原则。
敏感线缆应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
(三)整齐美观原则。
布线应整齐美观,避免乱堆乱罗。
第三章供电管理第八条供电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电源稳定原则。
供电设备应具备电压稳定、可靠的特点,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二)配电合理原则。
供电应采用合理的配电方式,避免电流过大或过小,防止设备因电压不稳而受损。
(三)防雷防电磁辐射原则。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引言: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是组织和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各类物理与环境安全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的综合体。
在现代社会中,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已成为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组织机构必须重视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一、物理安全管理1. 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1.1 设立安保部门:在企事业单位和组织机构中,需设立专门的安保部门,负责人员安全的保卫工作。
安保部门要有足够的人手和物力,保证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1.2 设立安保岗位:在组织内部设置安保岗位,经由专门培训的安保人员负责日常的安全巡查、安全预警和相关应急措施的执行。
1.3 定期组织演练: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演练,以提高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这包括消防演练、紧急撤离等。
2. 建立安全防护措施2.1 修建可靠的安全围墙:在单位周边修建高度适宜的安全围墙,增加外部入侵的难度。
2.2 安装高效的门禁系统:在入口处安装门禁系统,通过刷卡或指纹识别等方式验证人员身份,确保非法人员无法进入。
2.3 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在关键区域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并记录区域内的情况,为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依据。
3.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3.1 保护网络安全:加强对内部网络的维护和保护,设置有效的防火墙,阻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网络系统,减少公司信息泄露的风险。
3.2 加强文件和数据的防护:建立有效的文件和数据存储管理制度,通过权限管理和加密控制等措施,确保重要文件和数据的安全。
4. 健全保卫机制4.1 完善物防技防结合的安全工作机制:在单位内部实行物防技防结合的安全工作机制,通过物理防护设施和高科技设备相结合,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4.2 加强内外联动:与公安机关、消防部门等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动处置能力,提高安全防范水平。
二、环境安全管理1. 治理污染源1.1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建立完善的环保管理制度。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三篇)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是指针对物理环境安全问题进行管理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1. 规定安全标准和要求:制定可靠的物理环境安全标准和要求,包括建筑物、设备设施的安全设计和安装要求,以及对环境风险的评估和管理要求。
2. 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物理环境的安全和可靠性。
3. 设立安全保护设备:根据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安全保护设备,如防护墙、防护网等,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 建立应急预案:制定物理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和应急处理程序,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安全措施,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5. 开展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增强物理环境安全管理的效果。
6.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物理环境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和分析安全事件和事故的发生情况,为环境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7. 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对违反物理环境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包括罚款、停产整改等处罚措施。
8.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共同推进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整体水平。
总之,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物理环境安全问题,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原则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人员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核心;2.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综合施策,确保安全;3. 防范为重,事故防范和应急管理并重;4. 质量第一,采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材料和设备。
第二章责任与义务第四条责任单位1. 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立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本单位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
2023年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2023年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物理与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特定制订了《2023年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本办法的制定旨在规范物理与环境安全的管理,强化企事业单位的安全责任意识,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促进物理与环境安全的综合治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依法规范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行为,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以及从事与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相关的个人。
第三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应坚持科学、公正、便捷、高效的原则,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综合施策。
第四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损失,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第五条国家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机构应加强对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领导和监督,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提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综合水平。
第二章企事业单位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第六条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职责与权限,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七条企事业单位应制定物理与环境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企事业单位应做好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检修工作,防止设备设施的老化失效,确保设备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行。
第九条企事业单位应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评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第十条企事业单位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设备,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和舒适。
第十一条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事故报告和事故处理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发生的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章个人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第十二条个人应加强自身的物理与环境安全教育,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护能力。
第十三条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应严格遵守有关的安全规定和规程,不得从事违法违规的活动。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模版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模版1.引言本《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旨在确保组织内部的物理安全与环境安全,保护员工和财产的安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本办法将详细阐述组织的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管理措施。
2.物理安全管理2.1 设施保护2.1.1 组织应制定设施保护计划,明确设施保护目标和责任人,并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2.1.2 组织应建立设施保护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安保设备安装、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等,确保设施安全可控。
2.1.3 组织应制定设施保护演练计划,定期组织演练,并根据演练结果进行改进。
2.2 数据保护2.2.1 组织应建立数据保护制度,明确对各类数据的保护级别、责任人和控制措施。
2.2.2 组织应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计划,定期进行备份并进行恢复演练,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2.3 资产管理2.3.1 组织应建立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类资产的登记、管理和清查要求。
2.3.2 组织应制定资产分配和归还流程,确保资产使用和处置规范。
3.环境安全管理3.1 环境风险评估3.1.1 组织应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组织内外环境对工作场所安全的影响和威胁。
3.1.2 组织应通过科学方法和专业机构,对重大环境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
3.2 环境控制3.2.1 组织应建立环境监测制度,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如空气质量、噪音、震动等。
3.2.2 组织应建立环境控制措施,对超标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安全。
3.3 废物管理3.3.1 组织应制定废物管理制度,明确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理要求,确保合规操作。
3.3.2 组织应加强对废物产生源头的管控和减量化管理,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4.责任与培训4.1 责任分工4.1.1 组织内部应明确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责任人,并将责任制度纳入相关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内。
4.1.2 组织应建立监督机制,对责任人的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模版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确保物理与环境安全,保护员工和设备设施的安全,防范和减少安全风险,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所涉及的物理环境条件、设备设施进行安全管理的工作。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三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适用于全体员工,所有部门和岗位都必须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操作。
第二章主要职责第四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并审核公司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其有效实施;2. 负责对公司内部物理环境和设备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措施;3. 协调各部门的安全工作,做好安全工作的记录和报告;4. 负责对员工进行物理与环境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5. 监督公司内部安全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6. 参与应急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应急演练和事故调查,并提供改进建议;7. 接受上级机构和政府有关安全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第五条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应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三章安全措施第六条在物理环境方面,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安装门禁系统,并定期维护和检查;2. 配备有效的监控设备,监控公司的内外环境;3. 加强对公司重要区域的巡查和监控,确保安全;4. 对高处、突出物、坑洼等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区域进行标识和警示。
第七条在设备设施方面,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1. 对于关键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2. 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及时处理设备出现的故障;3. 设备设施的放置和使用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安全;4. 配备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
第八条公司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并定期组织演练;2. 配备应急设备和人员,提供必要的应急救援;3. 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增强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 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公司物理环境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提高公司整体安全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区域、设施、设备、物资及员工活动场所。
三、安全责任1.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订、发布本制度,并监督实施。
2.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物理环境安全负全面责任。
3. 员工对本人的物理环境安全负责。
四、安全管理制度1. 物理环境安全检查(1)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定期组织物理环境安全检查,各部门配合检查。
(2)各部门应定期对本部门物理环境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2. 设施设备管理(1)设施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2)设施设备损坏或故障时,应及时上报并安排维修。
3. 用电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用电安全规定,严禁私拉乱接电线。
(2)使用电器设备时,应确保设备完好,避免触电事故。
4. 消防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消防安全规定,严禁在消防通道、安全出口处堆放物品。
(2)定期检查消防设施设备,确保其完好有效。
(3)员工应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学会自救和互救。
5. 交通安全管理(1)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确保交通安全。
(2)车辆行驶时,注意保持车距,避免超速、超载。
(3)行人应遵守交通信号,横穿马路时注意观察。
6. 防盗安全(1)加强门卫管理,严格执行来访登记制度。
(2)各部门应妥善保管贵重物品,防止被盗。
7. 应急处理(1)发生安全事故时,各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2)事故发生后,应及时上报公司安全管理部门,配合调查处理。
五、奖励与处罚1. 对在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降职、解聘等处罚。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1.引言为了保障企业内部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维护员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规范企业内部物品的使用和管理,制定本办法。
2.管理范围本文件适用于企业内所有物品和设施的物理与环境安全。
3.物品和设施的安全标准3.1 电器安全标准企业的电器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获取相关的证书和认证,同时必须保持设备清洁,避免过度使用。
如果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立即停用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维修;3.2 火灾安全标准企业内部必须配备火灾报警、疏散设施等消防设备,并遵守国家的消防安全标准。
每天必须进行设备的检查和测试,并保持灭火器的清洁、安全、易于使用;3.3 安全标排放标准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对污水、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等进行合理控制,并保持拥有有效的排污证明,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事故。
4.管理规定4.1 企业领导必须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以保障员工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4.2 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企业内部物理安全的日常管理与监管;4.3 对于企业内部物品的管理必须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包括设立安全巡逻、清洁管理、设备维护与检查等内容;4.4 对于出现安全事故的情况,必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避免造成人员伤害以及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污染;5.安全意识培养企业必须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定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醒员工注意物品和设施的安全以及隐患的排查;6.监督管理企业必须加强对安全管理的监督,确保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办公环境中的各种安全隐患;7.检查与评估企业必须对物理安全管理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与改进;8.法律责任企业必须对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员工给予相应的惩罚,对于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污染的事故,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或民事责任。
9.总结本文件旨在规范企业内部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维护员工人身安全和健康,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公司各类设施、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确保公司正常运营,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区域、设施、设备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区、办公区、仓储区、施工现场等。
三、职责1.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订、实施、监督本制度,并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理。
2.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物理环境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本制度在本部门的贯彻执行。
3. 员工:遵守本制度,自觉维护公司物理环境安全。
四、内容1. 设备安全(1)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禁止私拉乱接电源,使用合格的电源插座,严禁超负荷用电。
(3)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的储存和使用,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4)设备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2. 电气安全(1)电气线路、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安全可靠。
(2)禁止在电气设备附近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3)严禁私拉乱接电源,使用合格的电源插座,严禁超负荷用电。
(4)电气设备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3. 消防安全(1)消防设施应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完好有效。
(2)禁止在消防通道、消防设施附近堆放物品。
(3)禁止在办公室、生产区等场所吸烟。
(4)员工应熟悉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火灾应急处理措施。
4. 用水安全(1)禁止在水源附近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2)禁止在管道、阀门附近堆放物品。
(3)员工应节约用水,避免浪费。
5. 交通安全(1)车辆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安全行驶。
(2)驾驶员应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3)行人应遵守交通规则,确保通行安全。
五、奖惩1. 对遵守本制度、积极参与安全管理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安全事故的员工,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物理设备环境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物理设备环境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物理设备环境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确保公司物理设备环境的安全,保障公司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物理设备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机房、设备间、服务器架设等。
三、责任与权限1. 公司全体员工有义务保护物理设备环境的安全,各级管理人员应带头执行并推动该制度的实施。
2. 系统管理员负责物理设备环境的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布局规划、设备维护和设备巡检等。
3. 安全保密部门负责对物理设备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四、物理设备环境安全管理措施1. 机房、设备间的准入控制1.1 机房、设备间每天设定工作时间,非工作时间不得随意进入。
1.2 进入机房、设备间的人员需佩戴公司工作证,并由系统管理员授权才可进入。
1.3 进入机房、设备间的人员应根据规定的个人物品存放区存放个人物品,严禁将私人物品放置在设备上。
1.4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腐蚀性或其他危险物品进入机房、设备间。
1.5 机房、设备间应配备视频监控系统,将监控录像保存一定时间以备查阅。
2. 机房、设备间的温湿度控制2.1 机房、设备间的温度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不低于18摄氏度且不高于28摄氏度。
2.2 机房、设备间的湿度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不低于40%且不高于60%。
2.3 应设置恒温、湿度控制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机房、设备间的供电管理3.1 机房、设备间应配备稳定可靠的电源,并进行备份供电的准备。
3.2 供电设备应设置在防火、防水、防雷区域内,确保供电安全稳定。
3.3 对供电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排除故障。
4. 防火、防水和防雷措施4.1 机房、设备间应安装自动报警系统,确保及时发现火灾,并做好相应的灭火措施。
4.2 机房、设备间应选用防水和防潮材料进行装修,并定期进行漏水检查。
4.3 机房、设备间应安装防雷设备,并定期检查其是否完好。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适应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我行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第三条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XX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订。
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我行及所辖分、支行。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四条我行员工应根据我行运营需要对资产进行保护。
我行的资产保护要求通过完成以下目标来实现:(一)确保所有资产的物理和环境保护能得到我行的有效控制。
(二)减少擅自访问或损坏或影响我行控制的资产的风险。
(三)防止我行控制的资产被人擅自删除或移动。
第五条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各项:(一)我行的场地(机房、办公室)的信息处理设施周围设置实际安全隔离措施,如门禁系统等。
(二)我行的大楼入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护设备避免发生火、水、极端温度/湿度、灰尘和电产生的危害。
(四)设备维护。
(五)清理资产。
第三章安全区域第六条我行的安全区域包括中心机房和敏感部门办公区域。
第七条第八条安全区域的划分与管理参见《物理安全区域管理细则》。
物理安全边界所有进入我行安全区域的人员都需经过授权,我行员工之外的人员进入我行安全区域必须登记换取不同的授权卡或访客证才能进入(持有效证件,得到被访者允许)。
第九条安全区域出入控制措施(一)物理控制措施1、机房的门禁系统必须启用,任何人都必须刷卡后才可进入机房;2、出入机房必须登记《机房出入登记表》,记录姓名、出入时间、事由等;3、一段时间内不会频繁进入的机房应上锁,需要时由运维人员开启进入工作,并确保办公完成后锁好;4、机房应安装闭路电视监控。
在所有安全区域的工作均应接受监督或监控。
(二)合同方及第三方1、要在主要出入口处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2、在显眼处佩戴我行发出的临时出入卡或访客证。
(三)我行工作人员的控制措施1、我行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显眼处佩带胸卡;2、我行工作人员调离我行时,其实际进入权也同时相应取消;(四)审查访问科技信息部应定期(每三个月)审查访问我行中心机房的人员名单并将进出权过期或作废的人员从名单上划掉。
公司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临时用工、实习人员及外来人员。
第三条公司物理环境安全管理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全员参与、分工负责、奖惩分明。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公司成立物理环境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公司物理环境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物理环境安全领导小组下设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以下工作:1. 制定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并监督执行;2. 负责物理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和整改;3. 定期开展物理环境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4. 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物理环境安全检查和验收;5. 处理物理环境安全事故。
第三章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内容第六条建筑物安全管理1. 定期检查建筑物结构、设施设备,确保安全可靠;2. 加强建筑物消防设施的管理,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3. 做好建筑物安全疏散通道的维护,确保畅通无阻;4. 严格管理建筑物内电气线路,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第七条用电安全管理1. 加强电气线路的检查和维护,防止短路、漏电等事故;2.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确保其安全运行;3. 做好用电设备的接地保护,防止触电事故;4. 加强员工用电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第八条设备设施安全管理1. 加强设备设施的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安全运行;2. 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防止误操作事故;3. 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4. 加强设备设施的操作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第九条交通安全管理1. 加强对公司内部道路、停车场的管理,确保车辆通行安全;2. 严格执行车辆行驶规定,禁止超速、逆行、闯红灯等违法行为;3. 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车辆安全技术状况良好;4. 加强员工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第四章奖惩第十条对在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制度大全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之相关制度和职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适应XX 银行(以下简称我行)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我行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XX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适应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我行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XX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订。
第三条?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我行及所辖分、支行。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四条?我行员工应根据我行运营需要对资产进行保护。
我行的资产保护要求通过完成以下目标来实现:(一)确保所有资产的物理和环境保护能得到我行的有效控制。
(二)减少擅自访问或损坏或影响我行控制的资产的风险。
(三)防止我行控制的资产被人擅自删除或移动。
第五条?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各项:(一)我行的场地(机房、办公室)的信息处理设施周围设置实际安全隔离措施,如门禁系统等。
(二)我行的大楼入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护设备避免发生火、水、极端温度/湿度、灰尘和电产生的危害。
(四)设备维护。
(五)清理资产。
第三章安全区域第六条?我行的安全区域包括中心机房和敏感部门办公区域。
第七条?安全区域的划分与管理参见《物理安全区域管理细则》。
第八条?物理安全边界所有进入我行安全区域的人员都需经过授权,我行员工之外的人员进入我行安全区域必须登记换取不同的授权卡或访客证才能进入(持有效证件,得到被访者允许)。
第九条?安全区域出入控制措施(一)物理控制措施1、机房的门禁系统必须启用,任何人都必须刷卡后才可进入机房;2、出入机房必须登记《机房出入登记表》,记录姓名、出入时间、事由等;3、一段时间内不会频繁进入的机房应上锁,需要时由运维人员开启进入工作,并确保办公完成后锁好;4、机房应安装闭路电视监控。
在所有安全区域的工作均应接受监督或监控。
(二)合同方及第三方1、要在主要出入口处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2、在显眼处佩戴我行发出的临时出入卡或访客证。
(三)我行工作人员的控制措施1、我行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显眼处佩带胸卡;2、我行工作人员调离我行时,其实际进入权也同时相应取消;(四)审查访问科技信息部应定期(每三个月)审查访问我行中心机房的人员名单并将进出权过期或作废的人员从名单上划掉。
(五)外部和环境威胁的安全防护1、机房建设应符合GB 9361中A类安全机房的要求;2、危险或易燃材料应在离安全区域安全距离以外的地方存放。
大批供应品(例如文具等)不应存放于安全区域内;3、恢复设备和备份介质的存放地点应与主场地有一段安全的距离,以避免影响主场地的灾难产生的破坏;4、应提供适当的灭火设备,并应放在合适的地点。
第十条?交接区安全(一)我行应设立交接区,同时:1、向我行发送货物必须预先通知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2、送货公司名称和交货时间应当在接收货物之前由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确认;3、送货公司在进入安全区域之前要经过物理环境主管部门有关人员的鉴别确认;4、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应检验货物,以保证没有潜在的危害。
第四章设备安全第十一条?设备安置与保护(一)我行中应考虑以下控制措施:1、设备应进行适当安置,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工作区域的访问;2、应把处理敏感数据的信息处理设施放在适当的限制观测的位置,以减少在其使用期间信息被窥视的风险,还应保护储存设施以防止未授权访问;3、要求专门保护的部件要予以隔离,以降低所要求的总体保护等级;4、应采取控制措施以减小潜在的物理威胁的风险,例如偷窃、火灾、爆炸、烟雾、水(或供水故障)、尘埃、振动、化学影响、电源干扰、通信干扰、电磁辐射和故意破坏;5、应建立在信息处理设施附近进食、喝饮料和抽烟的指南;6、对于可能对信息处理设施运行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和湿度)要予以监视;7、所有建筑物都应采用避雷保护,所有进入的电源和通信线路都应装配雷电保护过滤器;8、对于工业环境中的设备,要考虑使用专门的保护方法,例如键盘保护膜;9、应保护处理敏感信息的设备,以减少由于辐射而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极其重要设备应部署在不同位置。
第十二条?支持性设施(一)应有足够的支持性设施(例如电、供水、排污、加热/通风和空调)来支持系统。
支持性设施应定期检查并适当的测试以确保他们的功能,减少由于他们的故障或失效带来的风险。
应按照设备制造商的说明提供合适的供电。
(二)对支持关键业务操作的设备,推荐使用支持有序关机或连续运行的不间断电源(UPS)。
电源应急计划要包括UPS 故障时要采取的措施。
如果电源故障延长,而处理要继续进行,则要考虑备份发电机。
应提供足够的燃料供给,以确保在延长的时间内发电机可以进行工作。
UPS 设备和发电机要定期地检查,以确保它们拥有足够能力,并按照制造商的建议予以测试。
另外,如果办公场所很大,则应考虑使用多来源电源或一个单独变电站。
(三)另外,应急电源开关应位于设备房间应急出口附近,以便紧急情况时快速切断电源。
万一主电源出现故障时要提供应急照明。
(四)要有稳定足够的供水以支持空调、加湿设备和灭火系统(当使用时),供水系统的故障可能破坏设备或阻止有效的灭火。
如果需要还应有告警系统来指示水压的降低。
(五)连接到公共提供商的通信设备应至少有两条不同线路以防止在一条连接路径发生故障时语音服务失效。
要有足够的语音服务以满足地方法规对于应急通信的要求。
(六)实现连续供电的选项包括多路供电,以避免供电的单一故障点。
第十三条?电缆安全(一)敷设到我行内各个区域的电缆线的保护方式如下:1、进入信息处理设施的电源和通信线路宜在地下,若可能,应提供足够的可替换的保护;2、网络布缆要免受未授权窃听或损坏,例如,利用电缆管道或使路由避开公众区域;3、为了防止干扰,电源电缆要与通信电缆分开;4、使用清晰的可识别的电缆和设备记号,以使处理失误最小化,例如,错误网络电缆的意外配线;5、使用文件化配线列表减少失误的可能性;6、对于敏感的或关键的系统,更进一步的控制考虑应包括:(1)在检查点和终接点处安装铠装电缆管道和上锁的房间或盒子;(2)使用可替换的路由选择和/或传输介质,以提供适当的安全措施;(3)使用纤维光缆;(4)使用电磁防辐射装置保护电缆;(5)对于电缆连接的未授权装置要主动实施技术清除、物理检查;(6)控制对配线盘和电缆室的访问;第十四条?设备维护(一)应按照供应商推荐的服务时间间隔和规范对设备进行维护。
(二)由供货商维护的设备。
各种维护活动要按照合同协议或设备购买时的维护计划进行。
(三)只有已授权的维护人员才可对设备进行修理和服务(四)原则上应保存所有维护记录(五)要保证所有可疑的或实际的故障以及所有预防和纠正维护的记录;(六)设备资产的管理部门和行政服务公司应当向外包维护单位索取维护计划和记录。
(七)设备资产的管理部门和行政服务公司定期审核维护记录和计划。
(八)当对设备安排维护时,应实施适当的控制,要考虑维护是由内部人员执行还是由外部人员执行;当需要时,敏感信息需要从设备中删除或者维护人员应该是足够可靠的;(九)应遵守由保险策略所施加的所有要求。
第十五条?场外设备的安全(一)离开办公场所的设备的保护应考虑下列措施:1、离开建筑物的设备和介质在公共场所不应无人看管。
在旅行时便携式计算机要作为手提行李携带,若可能宜伪装起来;2、制造商的设备保护说明要始终加以遵守,例如,防止暴露于强电磁场内;3、家庭工作的控制措施应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当适合时,要施加合适的控制措施,例如,可上锁的存档柜、清理桌面策略、对计算机的访问控制以及与办公室的安全通信;4、足够的安全保障掩蔽物宜到位,以保护离开办公场所的设备。
安全风险在不同场所可能有显著不同,例如,损坏、盗窃和截取,要考虑确定最合适的控制措施。
其它信息用于家庭工作或从正常工作地点运走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设备包括所有形式的个人计算机、管理设备、移动电话、智能卡、纸张及其他形式的设备。
第十六条?设备的安全处置与重新使用(一)设备报废处置时,存有敏感信息的存储设备要从物理上加以销毁,或用安全方式对信息加以覆盖,而不能采用常用的标准删除功能来删除。
(二)所有带有诸如硬盘等储存媒介的设备在报废前都要对其检查,以确保其内存储的敏感信息和授权专用软件已被清除或覆盖。
存有敏感数据的已损坏的存储设备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以决定是否对其销毁、修理或遗弃。
(三)为保证信息安全,必须在处理介质前擦除有关的敏感信息:1、用碎纸机销毁所有的敏感纸质记录。
废纸可在碎纸后立即处置掉。
2、我行内部不应积累过量纸质记录。
所有的纸质记录都必须在处置前销毁。
3、磁带和磁盘必须在处置前实际销毁和核对。
4、数据存储光盘应在处置前实际销毁。
(四)凡敏感性介质的处置都必须填写《信息介质处置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行处置。
并记录在《信息介质处置记录表》,留待审计时备查。
第十七条?设备的移动(一)应考虑如下措施:1、在未经事先授权的情况下,不应让设备、信息或软件离开办公场所;2、明确识别有权允许资产移动,离开办公场所的雇员、承包方人员和第三方人员;3、应设置设备移动的时间限制,并在返还时执行符合性检查;4、若需要并合适,要对设备作出移出记录,当返回时,要作出送回记录。
(二)应执行检测未授权资产移动的抽查,以检测未授权的记录装置、武器等等,防止他们进入办公场所。
这样的抽查应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应让每个人都知道将进行抽查,并且只能在法律法规要求的适当授权下执行检查。
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管理办法由科技信息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九条?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工作服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制度欢迎下载使用,分享让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