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劳动价值论大讨论的思考(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论文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知识;知识经济;价值;商品价值;商品效用【论文摘要】通过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关系,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认识知识经济的作用,认识商品价值与商品效用的关系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0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因此,我们利用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
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
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
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
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
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
不同层次的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外延上,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间接生产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从直接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在生产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议论文
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议论文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引言: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劳动不仅为个人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还带来了精神和社会上的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并阐述人们对劳动的不同认识和看法。
一、劳动的意义1. 物质满足:劳动的首要意义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通过劳动,人们获得工资和收入,以换取食物、衣物、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劳动为人们创造了物质财富,将抽象的劳动转化为有形的实物,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 自我实现:劳动还是人们实现自我和个性发展的途径。
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发挥自身的才能和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
不同的工作岗位可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使人们能够在劳动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充实自己的人生。
3. 社会认同:通过劳动,人们赚取的收入不仅可满足自己的需求,还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人们的劳动成果被认可和赞赏,人们在社会中获得了地位和尊重。
劳动不仅给予人们经济上的报酬,更给予了社会地位和自尊心的满足。
二、劳动的价值1. 经济价值:劳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财富和繁荣。
劳动者的努力和智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劳动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税收和利润,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精神价值:劳动使人们充实和满足。
通过劳动,人们感受到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提高了自信心和幸福感。
劳动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
3. 社会价值:劳动不仅给个人带来了福祉,也为社会带来了福利。
人们的劳动成果支持着社会服务的发展,保障着社会的运转。
劳动促进了社会团结,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和看法1. 劳动受到低估:在一些社会中,劳动仍然被视为低下和辛苦的工作。
这种看法导致劳动者的地位低下,不受社会尊重。
人们更偏爱白领、高薪、高地位的工作,而轻视体力劳动和基层工作。
2. 过度追求利益:在现代社会,一些人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劳动的其他价值。
浅析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思考
浅析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思考论文关键词:价值劳动劳动价值论逻辑论文摘要:在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或争论中,从逻辑上区分经济学理论问题和经济学说史问题、正确与否的问题和过时与否的问题、实证问题和规范问题以及价值创造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是使讨论能够统一概念与论题,避免出现逻辑混乱的关键。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沦以其逻辑严密而著称,而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观点特别是所谓新观点似乎被看成是唯一重要的东西,至于支撑这种观点的理论推导的逻辑性却往往被忽视了。
在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或争论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这一讨论或争论过程中,一些基本逻辑关系没有理顺,混淆概念、转移论题、论据虚假或与论题不相干等违反逻辑规则的现象大量存在。
例如,有一篇参与讨论的论文标题为“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才能使我们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完整的表述形式为:“只有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才能使我们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如果将其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表述,就是:“如果不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那么就不能使我们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于是,关于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结论如何,也就成为了关系到某些人是否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大事。
如果我们能将讨论中的逻辑关系理顺,事情恐怕就没有这么严重了。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关于劳动价值论讨论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进行分析。
一、经济学理论问题与经济学说史问题“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才能使我们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命题本身的成立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马克思本人认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显然,如果马克思本人认定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而我们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那么,我们不仅不应当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反而应当对其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
因此,除非我们首先认定马克思本人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在此前提下,如果我们自己又确认物化劳动确实创造价值,那么,才能说我们因此而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浅谈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成的多元性与劳动要素重要性的统一(一)
浅谈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成的多元性与劳动要素重要性的统一(一)〔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的多元性劳动要素的重要性活劳动〔论文摘要〕本文在正视与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现实处境的基础上认为:各生产要素共同形成价值,而不仅仅是劳动一个要素。
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劳动生产要素具有不可或缺性,是最重要的和不可比拟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重视劳动要素,但更要进免忽视其他要素作用的错误认识,尽快塑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适用前提,即在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综合效益,以加速建设步伐。
一、引言我国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变迁,引发了劳动价值论的分歧和争论。
这场争论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虽然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发展劳动价值论成为主流观点,但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经济学界分歧较大,主要体现在是否承认劳动的价值唯一源泉地位,或者说,非劳动因素是否也是价值的源泉,即价值源泉的一元性,还是多元性问题。
在劳动价值论的分歧与争鸣中,各种观点的深度与新颖度,引人关注。
目前,笔者认为主要形成了这样几类观点:劳动价值一元论者主张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其它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其中,根据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计算口径不同又可分为狭义劳动派(鲁从明2001)和广义劳动派(钱伯海2002;陈享光2002);劳动价值多元论者主张价值的源泉不仅有活劳动,而且还有其它生产要素,尤其是物化劳动,由于具体观点的不同又细分为社会劳动派(钱伯海、王莉霞1999;王莉霞2000)、生产要素派(晏智杰2001,2003;蔡继明2000)、联合劳动派(吴朝震2001)。
在国外,德国学者赵自元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沿袭了先人未经证实的“劳动价值”概念,缺少对人类劳动本质的追究,因此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就存在着缺点。
而且自古以来,主张劳动价值论者都认为劳动创造和生产价值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不证自明之事,所以他们之中从未有人对人类劳动的本质加以分析和研究过。
浅谈劳动价值论
小感虽然题目是浅谈劳动价值论,但是,内容远不只是此,只是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罢了,老师如果觉得我跑题了,那我也只能接受了,呵呵。
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写在前面的话马克斯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现在呼声日高的是生产资料价值论。
似乎也很有道理,其实我觉得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因为,彼此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为各自的阶级说话,若说公平,他们都没有跳出阶级,所以都不够客观。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只知道理论归理论,现实是现实。
老百姓幸福才是硬道理,可是现实是老百姓始终是历史的炮灰。
我给中国的国情下了一个定义:中国是一个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幌子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伪社会主义国家。
有时候我在想,其实有两种情况是比较好的,一种是像美国式的民主,人民可以随时向政府叫板,那样的人民才有尊严,另一种就是封建制的家天下,虽然每个王朝的末期都会一败涂地,可是,改朝换代不是总在发生,也会一直发生下去吗?有没有能力要另说,至少每个末代皇帝的心里肯定都是想治理好天下的,因为天下是自家的。
可现在,看中国的制度,每一届领导都在想只要自己在任时平安无事就好,哪管以后会怎样,于是一个个有了问题就压,们每天都活在历史中,只是自己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历史上,北宋每遇灾荒年,政府就会扩充军队,什么饥民呀,乞丐呀,都要。
目的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是维护统治的稳定,正所谓矛盾越积越多,只等待有一天爆发。
我们每个人都在学习历史,都觉得历史里我们很远,至少历史是过去的事,可是,事实是我凶年只有叛民而无叛军,如今,政府也在扩军,真是异曲同工之妙,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前一阵吵着私营企业家能不能入党,最终,成功了。
这让我想起了政治上的那个观点,任何一个阶级在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就会谋求相应的政治地位,争取一定的话语权。
现在上演的可不就是历史吗?我一直在想,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境况和历史上的哪个时期最接近,有人告诉我,现在的社会矛盾尖锐程度不亚于蒋介石时期。
关于先进社会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几点体会(1)
关于先进社会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几点体会(1)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论文摘要: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得到了启示,从而升华了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也不例外。
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20多年,改革的进程中必然要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产生很多困惑,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使我们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最初是由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提出的,经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修改、补充和发展。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了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中的不正确因素,继承和发展了其中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新的理论体系,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引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建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如下: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因素的分析,提示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范畴的辩证关系,完成了对价值的科学抽象。
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马克思从交换价值出发引出价值、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价值的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是价值。
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从本质上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属于历史范畴。
马克思发现并论证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首创劳动二重性学说,这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马克思概括地指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凝结为价值。
这就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决定价值的问题,对马克思开创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关键意义。
对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创造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创造问题的几点思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是要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通过对科技和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重要的地位的认识,以及如何对待第三产业的劳动等热点问题的研究,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的同时,着力解决科技和经营管理工作作为劳动重要形式的分配问题。
标签: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活劳动[文献标识码]A《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中,江泽民重申:“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虽然是历史性的理论,但只要在我国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就应大力促进其发展。
一、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更多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不管是价值的创造,还是价值的转移,都是以劳动决定价值为前提的。
(一)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科学真理。
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 即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能动的劳动力,是劳动者加进生产过程的新的、流动状态的劳动,是有目的的为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而付出的一切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1.马克思从劳动过程一般的角度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浅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点思考(一)
浅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点思考(一)论文关键词:社会阶层结构劳动价值论创新论文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使劳动形式、劳动主体、价值源泉和分配理论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要求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新的思考。
0引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指导意义,只有在与具体的实际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时,才能得到实现。
本文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劳动形式、劳动主体、价值源泉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进行理论创新。
1传统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对工业化初期的资本主义英国进行批判分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
因此,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面临的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面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西方发达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生产社会化进程刚刚起步。
今天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使劳动的方式和内容、劳动结构、社会分工、价值的形成及其向价格的转化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机械僵化而教条地照搬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尤其是拘泥于马克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清况作出.某些个别论断,就不能科学地回答今天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利益群体不断出现,收人报酬呈现多样化,先富起来的并不都是按劳分配所得的结果。
这种理论和现实的悖论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和收人分配理论的创新。
浅谈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浅谈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是劳动者追求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的理论武器和依据。
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理应归劳动者所拥有,这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所在。
不仅如此,劳动价值论还是对按要素分配的科学否定,是按劳动分配的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价值分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极大的价值。
因此,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认清其科学内涵和本质,对于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追求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的理论武器和理论依据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是为了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为了揭露资本家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价值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反对资本统治、反对剥削,追求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无产阶级团结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因为劳动价值论的提出,并不是为了让资本家良心发现而放弃剥削,只是使广大无产阶级看到自己的处境,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自身的解放团结起来,共同反对资本剥削,争取自身的解放。
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利益的理论体现,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理应拥有自己创造的价值,这是劳动者的利益所在,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代表了劳动解放乃至人类解放的大趋势。
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反对资本统治的理论武器,在社会主义社会,它还是劳动者实现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是劳动者的各种经济权利得到充分发展和实现的经济,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所在。
只有坚持劳动价值论,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地位,坚持作为社会文明创造者的劳动者拥有自己所创造的文明,劳动者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和自由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读后感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读后感读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像脑袋被开了个新窗口,看世界的角度都不一样了。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价值,这事儿仔细想想,真的太对了。
就好比咱吃的面包,从农民伯伯种麦子,到工人把麦子磨成面粉,再到面包师把面粉做成面包,这一长串的劳动过程,每个环节都在给这个面包注入价值。
要是没有这些劳动,那小麦还在地里长着,咱也只能对着生麦粒干瞪眼,哪来香喷喷的面包呢?这理论也让我理解了为啥那些奢侈品那么贵。
那些大牌包包,设计的时候,设计师绞尽脑汁地构思,这是脑力劳动;制作的时候,工匠们一针一线精心缝制,这是体力劳动。
而且这些劳动背后还有品牌长期积累的声誉,这声誉也是靠着无数人的努力经营才有的。
所以啊,这个包可不仅仅是一块皮料加几个金属扣那么简单,里面包含的劳动可太多了,价值也就这么上去了。
不过这劳动价值论也让我看到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你看有些工厂里的工人,每天累得要死,他们的劳动创造了那么多价值,可拿到手的工资却不多。
为啥呢?马克思的理论就像一把手术刀,直接剖析到资本在中间捣鬼。
资本就像一个大磁铁,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都吸走了一部分。
就好像工人辛辛苦苦种了一园子的菜,最后大部分都被地主拿走了,自己只能留下一点点勉强糊口。
这多不公平啊!再说说那些新兴的互联网产业。
程序员们没日没夜地敲代码,这也是劳动啊。
他们开发出一个超好用的软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价值可太大了。
但是在资本运作下,有时候程序员们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这时候我就觉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简直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到这些不合理的地方,提醒我们要尊重劳动,要让劳动创造的价值合理地分配。
从宏观上来说,整个社会的发展就是无数劳动叠加起来的结果。
科学家搞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建筑工人盖房子,让我们有住的地方;老师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
每个劳动者都像是一颗螺丝钉,虽然小,但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要是大家都不劳动了,那这个世界就会乱套,什么都没有了。
论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
论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出现了新的特点。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但非劳动生产要素也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作出了贡献。
商品的生产不只是价值的创造,也包括使用价值在内的财富的创造。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劳动价值理论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同时也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为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获得充分地发展,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水平也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构建,所能运用的现实材料是不完整的、或是不清晰的,所能借鉴和吸收的人类精神财富也是很有限的。
因此,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不是完美无缺的十全十美的理论。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也不例外,其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势必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再认识。
一、对劳动内涵变化的认识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
生产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即不创造价值的劳动。
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所指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以及直接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劳动,即运输、包装、保管等劳动,把第三产业的许多劳动都排除在生产劳动之外。
然而,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冲破了这个理论框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代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二、三产业结构及其内部分工都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期末论文)(1)
姓名:陈丹杰学号:pb11210184 班级:信院三班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有幸本学期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门智慧学,.学好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魅力与风彩.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社会历史观,社会的发展规律与国家的政治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关系深刻分析,阐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及商品价值,相互关系及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讨论思考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是强调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没有生产资料,任何财富、使用价值也生产不出来。
但是,首先应当突出的是劳动、劳动者!“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
”尊重劳动、劳动者,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劳动、劳动者,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也就是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一位的是不断解放劳动、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就是劳动积累的过程,就是劳动、劳动者解放的过程,就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清楚劳动和价值本身所代表的意义。
商品是劳动产品,其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很多人在谈到“劳动”的时候,撇开了它的对象性而谈起了需求,似乎是存在一种没有对象性的“劳动”,似乎是存在一种没有“需求”的“劳动”,并把这样一种毫无生气,并且注定因为没有对象而变得虚无缥缈的“劳动”归之于马克思,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和歪曲。
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了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
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
他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
浅谈对劳动价值论大讨论的思考
浅谈对劳动价值论大讨论的思考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劳动XX摘要:在最近进行的一次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中,如何认识当代劳动的新特点是一个比较集中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要正确认识当代劳动的新特点,必须准确把握的历史变化,不能不分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必须准确把握劳动的空间差别,不能不分和区情的不同;必须准确把握劳动所步及的范畴,不能不分类型、范围、学科和领域;必须准确把握劳动与制度的关系,不能不分主义和;必须准确把握研究和认识的目的,不同的目的很难相同的认识。
XX 最近,劳动价值论的一次大讨论已渐趋平静。
这次大讨论紧紧围绕当代劳动的新特点,来深人探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的源泉等间题。
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观点和见解,虽然在价值的源泉及其相关的间题上并没有一致意见,但在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需要在主义市场经济的中不断创新和这一点上,应该说是一致的。
笔者一直关注这次大讨论,借此机会阐发几点思考,求教于同行。
一、正确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必须准确把握的历史变化,不能不分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XX不同历史阶段的劳动都有**自的突出特点,对当代劳动的新特点,专家学者们在这次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中进行了深人研究,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当代劳动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商品价值创造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学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了和使用”;“管理劳动在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些表述准确的概括了当代劳动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因此,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必须经得起当代劳动这些新变化、新特点的检验,同时也必须能够科学地解释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这才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XX人类劳动是在一定历史形态中进行和不断的,过去的劳动是现在劳动的基础和前提,现在的劳动是过去劳动的延续,将来的劳动是现在劳动的,彼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存在“断链”和“缺环”。
浅谈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生 产 和生 活方 式 。 以信 息 技 术 和 知 识 为 核 心 的 现 代科 学 技 术 和 现代 经 成 为 商 品 , 须 同 时具 备 3个 条 件 : ) 有 一 定 的 效 用 ( 使 用 价 值 ) 必 (具 1 即 , 营 管理 成 了除 资 本 、劳 动 力 和 土 地 之 外 的 另 两 项 重 要 的 生 产 要 素 , 而 能 够 满 足 消 费 者 的某 种 需 要 ; ) 费 人 类 一 定 量 的 劳 动 能 力 , 有 一 f耗 2 具
且 在生 产 过 程 中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显 而 易 见 , 代 社 会 劳 动 定 的 价 值 ; ) 过 以价 值 和 使 用 价 值 为 基 础 的 交 换来 满 足 消 费 者 的需 现 f通 3 的 形 式 已 经 发 生 了深 刻 的 变 化 ,劳 动 支 出 由 体 力 为 主 变 成 了脑 力 为 求 。 主。 脑力 劳 动 又 可 分 为 理 论 研 究 型 、 识 应 用 型 、 知 技术 创 新 型 和 经 营 管 恩 格 斯 曾 经 指 出 :价值 是 生 产 费用 对 效 用 的 关 系 。 值 首 先是 用 “ 价 理 型等 。 新 世 纪 里 , 代 劳 动 的 知 识 含 量 空 前 增 大 , 动 的 创 造性 日 来 解 决 … … 这 种 物 品 的 效用 是 否能 抵 偿 生 产 费 用 的 问 题 。 … 如果 两 在 现 劳 …
主要 由科 学 技 术 劳 动 、 营 管理 劳 动和 熟 练 操 作 劳 动 三 部 分 复 杂 劳 动 费 用相 等 时 . 品效 用 是 影 响 比较 价 值 的 决 定 性 因 素 . 经 商 构 成 。 同层 次 的复 杂 劳 动 , 创 造 价 值 中 各 自发 挥 着 不 同 的作 用 。 不 在 在 “ 用 ”一 般 而 言 是 指 商 品 能 够 满 足 人 类 需 要 的 物 质 属 性 。现 在 效 . 外延上 , 随着 科 技 发 展 和 生 产 分 工 的 细 化 , 间接 生 产 劳 动 将 会 越 来 越 看 来 , 种 笼 统 的表 述 还 是 不 够 的 ,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商 品 效 用 还 这 在 对 多 地 从 直 接 生 产 劳 动 中 分 离 出来 , 它在 生 产 劳 动 整体 中 的 比 重 会 越 来 应 该 作 进 一 步 的分 析 。 赞 成 郑 志 国副 教 授 在 《 值 增殖 规 律 探 究 》 我 价 一 越 大 。过 去 只 把 直 接 生 产 劳 动看 作 价 值 源 泉 已不 符 合 实 际 了 , 在 应 书 中 把 商 品 效 用 区分 为绝 对 效 用 和 相对 效 用 的 观 点 。 绝对 效 用 是 指 现 该 明确 : 论 是 直 接 劳 动 还 是 间接 劳动 ( 不 包括 服 务 性 劳 动)都 是 劳 动 整 “ , 由商 品 的物 质 技 术 性 能 决 定 的 能 够 满 足 人 类 需 要 的 具 体 属 性 ” 相 对 ; 体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效 用 是 指 “ 品适 应 市 场 或 消 费 者 需 要 的 程 度 ” 绝对 效 用和 相 对 效 用 商 。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提出。
它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决定的,而非由成本决定。
下面是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
1、劳动是商品的唯一真实价值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不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而是由劳动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因此,劳动是商品的唯一真实价值。
2、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劳动价值论受到了不少批判。
例如,经济学家反驳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成本也是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此外,劳动价值论忽略了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不能解释商品的价格变化。
3、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尽管劳动价值论存在一些缺陷,但它仍然对于理解经济现象有一定的价值。
例如,劳动价值论可以解释劳动力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经济平等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
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
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用辩证思维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心得
用辩证思维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心得1.引言1.1 概述概述劳动价值论作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从马克思时代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然而,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应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困惑。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劳动价值论,本文将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化研究和探讨。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强调从多个角度和全面的透视问题,以获取更准确的认识或解决方案。
通过运用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剖析和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从辩证思维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展开对劳动价值论的初步认识。
然后,通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最后,我们将总结辩证思维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作用,并展望辩证思维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辩证思维与劳动价值论相结合的研究观点,并为进一步思考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社会分配的合理性,为构建更公正、更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秩序提供有益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每个部分的内容如下:1. 引言:本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介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目标。
1.1 概述:首先对劳动价值论的概念进行简要的阐述,指出它在社会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提及劳动价值论与辩证思维之间的关联,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1.2 文章结构:在这一部分,将详细陈述文章的整体结构,说明每个部分和子部分的内容安排。
通过明确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
1.3 目的:明确文章撰写的目的和意义,即通过运用辩证思维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可以阐述辩证思维在扩展观点、解决矛盾、提出新观点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来激发读者的兴趣。
2. 正文:本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子部分,分别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概念、对劳动价值论的初步认识和辩证思维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理解。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论科技劳动是种特殊形态的活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并深刻、系统阐述的一个核心观点: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而且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物品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活劳动(或新劳动)。
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加进人的活劳动,才能运用过去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如机器等生产资料),加工于过去劳动所创造的另种使用价值(如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出为适合人们需要的新使用价值(新产品)。
离开人的活劳动,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东西。
所以,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然而,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
难道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只创造物质财富而不创造价值吗?难道科技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本文不拟讨论创造物质财富的诸要素是否也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要素或源泉,不讨论创造价值是否只有劳动这惟一要素抑或还是多种要素,本文的讨论只限于“科技”与劳动或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究竟科技除了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一大源泉外,是否也同样创造价值?科技如何创造价值?“科技”力量能否融入劳动价值论?科技是科技精英的脑力劳动(或智能劳动)的产物,它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物质体态而存在并发挥创造性功能,简言之,这种高级脑力劳动必须物化为特定物体(即机器或自动化设备)。
而按照传统劳动价值论,业已物化于机器等生产资料之内的“物化劳动”属于不创造价值的“死劳动”。
我认为,在当今世界文明社会已从机械化进入信息化、电子化时代,再恪守把物化于机器设备内的高级科技劳动视为不创造价值的“死劳动” 的“教条” ,只把操作、使用生产工具(如机器等)的直接生产者所提供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这不仅与当今科技科技发展的世界现实不符,而且对科技的今后发展极为不利。
(一)发明、开发新科技的科技英才与操作、使用新机器的人,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者群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生产工具定义为“人类器官的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劳动价值论大讨论的思考(一)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劳动论文摘要:在最近进行的一次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中,如何认识当代劳动的新特点是一个比较集中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要正确认识当代劳动的新特点,必须准确把握社会的历史变化,不能不分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必须准确把握劳动的空间差别,不能不分国情和区情的不同;必须准确把握劳动所步及的范畴,不能不分类型、范围、学科和领域;必须准确把握劳动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不能不分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必须准确把握研究和认识的目的,不同的目的很难形成相同的认识。
最近,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次大讨论已渐趋平静。
这次大讨论紧紧围绕当代劳动的新特点,来深人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形成的源泉等间题。
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观点和见解,虽然在价值形成的源泉及其相关的间题上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点上,应该说是一致的。
笔者一直关注这次大讨论,借此机会阐发几点思考,求教于同行。
一、正确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必须准确把握社会的历史变化,不能不分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不同历史阶段的劳动都有各自的突出特点,对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专家学者们在这次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中进行了深人研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劳动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商品价值创造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学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管理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些表述准确的概括了当代社会劳动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必须经得起当代社会劳动这些新变化、新特点的检验,同时也必须能够科学地解释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这才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人类劳动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形态中进行和不断发展的,过去的劳动是现在劳动的基础和前提,现在的劳动是过去劳动的延续,将来的劳动是现在劳动的发展,彼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存在“断链”和“缺环”。
从这一意义上讲,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是相对于过去时代的特点而言,将来社会劳动的新特点是相对于当代社会劳动的特点而言,没有过去时代的特点就没有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没有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将来的社会劳动也不会有新特点。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是许多专家学者在分析和认识当代社会劳动新特点时频频涉及的重要问题,都是以脑力劳动、复杂劳动比重的显著提高作为当代社会劳动的新变化,来辨别当代社会劳动新特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我们把劳动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并认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
同时,按照劳动的运作形式不同,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在渔猎劳动、农业劳动和工场手工业时期,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是劳动的普遍形态;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逐渐为机器大工业所代替,新兴的机器制造业武装了工业和农业,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但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仍占据了很大比重;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劳动的复杂程度显著提高,劳动中的智力部分也在显著增加,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人了一个新发展时代。
但是,在看到当代社会劳动的新变化、新特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仍然大量存在,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一个敢宣称本国已经消除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这些都表明当代社会劳动是一个既包括脑力劳动与复杂劳动,又包括体力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复杂综合体,彼此是一个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不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对立关系。
我们在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时,必须准确把握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
一方面不能将当代劳动与过去劳动截然分开,防止将当代劳动、过去劳动转变为现代劳动和传统劳动,将体力劳动、简单劳动界定为传统劳动,认为只有脑力劳动、科学劳动、精神劳动、管理劳动才是现代社会劳动,以一个时代的劳动取代或否定另一个时代的劳动,而是要善于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来深刻认识劳动的变化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理性认识;另一方面,也不能对人类社会劳动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加区分,以不变应万变,将劳动价值论绝对化,也就是要科学区分社会劳动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劳动的发展脉络和时代脉搏,防止以将来时的理想化社会劳动否定社会劳动的现在时和过去时,从而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在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中,有的观点就以生产自动化迅猛发展,无人操作的车间和工厂也成为现实,未来机器将会完全代替人来劳动,物化劳动完全可以创造价值,来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其实,这种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早就大有人在,英国经济学家霍季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说过:“随着现代自动化的发展,在更大的程度上不需要劳动的生产过程至少从技术上说是可行的,管理工作也能够被计算机控制系统所代替。
科学小说的幻想并不是远不可及的,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社会根本不需要直接的劳动。
”必须承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霍季森描绘的这一幅图画也许能成为现实。
但是,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分劳动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观点。
且不说当人类社会不需要任何“直接劳动”时就表明人类社会已经消亡。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到了共产主义仍然有劳动,只不过“劳动就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成为一种享受。
”像这种不分社会劳动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以当代劳动否定过去劳动、以当代劳动推导将来劳动并反过来否定当代和过去劳动,这是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观点的。
二、正确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必须准确把握劳动的空间差别,不能不分国情和区情的不同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历史时代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空间上。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国情、区情互有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决定了当代劳动新特点的体现在内涵上、形式上和程度上也必然会有明显不同。
在讨论和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时,许多专家学者都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就业人数显著增加作为当代社会劳动的重要新变化。
确实,在发达国家中,劳动者在向白领化、知识化转变,这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代表了当代社会劳动未来发展的方向。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代社会劳动的这些新特点,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不够充分,也就是说当代社会劳动的新变化还很不平衡。
我国劳动者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还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各产业中每个劳动者拥有的现代化劳动手段的数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差距。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为支撑,不能脱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而自我发展。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空间内,三次产业通常也能保持一种低水平和协调发展的态势。
但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中,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使本国的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而当代高新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又为此提供了十分便捷、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高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加速了资本、服务、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使地球变小、时间变快,将广裹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另一方面,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降低,扩大了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流动范围和规模,推动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新技术的扩散与辐射,将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这一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重点是市场全球化,获得发展机会最大而且受益也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
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将处于产业低端的生产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集中利用资本优势、信息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使本国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并由此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高端优势地位。
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2.9亿人民源源不断地得到由中国提供的价廉、物美、质高、耐用的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实用品。
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由于进口中国产品,美国家庭节省了1000多亿美元”,“在美国,每800万个工作机会中,就有400万个可以和中国贸易的附加值联系起来”。
可以肯定,与中国贸易的附加值联系起来的400万个工作机会,绝不是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岗位,大多数应该是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岗位。
有关资料还显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世界2/3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并未在世贸组织中享有平等的参与和制定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权力,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财富约70%为发达国家所获取,分给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仅仅为so%左右。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也透露,从全球化中获益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到20个,80个国家的个人收人低于10年前。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是以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低端生产不断扩大为基础,并以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欠发达为前提的。
搞清楚这一问题,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源自于何处,自然也不言自明。
当代社会劳动新特点在空间上的不平衡,要求我们在深人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时,必须准确把握国家和区域的不同国情和区情,特别是立足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不能用发达国家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来证明我国现在也达到了这一程度,并以此为根据来评价、修改我们的理论和政策。
当然,发达国家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可能标示着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可能是我国社会劳动变化发展的“将来时”,但决不可将之作为我们当前的“现在时”,我们需要深人研究的是当前我国离发达国家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有多大差距,能否缩小这一差距和如何缩小差距。
有一种观点认为,认识当代社会劳动新特点在空间上体现不平衡问题,与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理论争论无关。
其实,“是”与“否”的问题是一个“伪问题”,这个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早已解决了。
其实,最值得我们深人研究的是一个长期被大家所忽视的问题:第三产业和服务劳动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条件下才能创造最大价值,而这一问题又与当代社会劳动新特点的空间体现密切相关,与国家和区域的基本国情、基本区情密切相关。
这个问题解决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