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 第2课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7篇)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be1c7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3.png)
贞观之治教案贞观之治教案(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贞观之治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7篇贞观之治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贞观之治》说课稿篇一《贞观之治》教学计划学习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唐朝的建立_____年,隋朝灭亡。
李渊进入_________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后传位________,即唐太宗,年号_________。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的统治政策措施①经济上:重视发展__________,减轻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
②政治上:合并_________,革除_________;注意任用_________和虚心____________。
2、“房谋杜断”:房谋是___________,杜断是_____ ______,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_________。
3、“贞观之治”:政治比较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_______,国力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______。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师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22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师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22](https://img.taocdn.com/s3/m/74f410f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8.png)
(预习)背诵清单+对点训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背诵清单1.唐朝建立: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627年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
原因:(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用人唯贤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
(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现实意义(对今天的启示):(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
(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对点训练1.(2021·广西三江·七年级期中)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是哪位皇帝开创的?()A.唐高祖B.唐太宗C.唐中宗D.唐玄宗【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唐高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排除A项;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排除B项;“开元盛世”不是唐中宗开创的,排除C项。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df3fb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4.png)
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的重要性
唐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并合理任用,使得人才辈出,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 要贡献。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01坚持以Fra bibliotek为本的发展理念
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应关注民生需求,重视人民福祉,实现经济社
治理能力。
魏征的生平
01
02
03
04
出身贫寒
魏征出生贫寒,但自幼聪明好 学,具有远大的志向。
投奔李世民
魏征最初投靠的是瓦岗寨起义 军,后跟随李世民,成为其重
要谋士。
直言敢谏
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多 次劝诫李世民要以民为本,勤
政爱民。
历史地位
魏征在历史上被誉为“千秋金 鉴”,其思想和言论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 》课件
• 贞观之治背景 • 贞观之治概述 • 贞观之治的主要人物 • 贞观之治的成就 • 贞观之治的结束与影响 • 总结与思考
01
贞观之治背景
唐朝的建立
01
02
03
隋朝的灭亡
隋朝末年,由于过度征战 和滥用民力,导致农民起 义频繁,最终导致了隋朝 的灭亡。
李渊起兵
在隋朝末年的混乱中,李 渊趁机起兵,攻占了长安, 建立了唐朝。
唐朝的统一
在李渊和李世民的领导下, 唐朝逐渐消灭了各地的割 据势力,实现了国家的统 一。
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兴起
隋朝的灭亡原因
隋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过度征战和滥 用民力,导致农民起义频繁,国家动 荡不安。
唐朝的兴起
唐朝的治国策略
唐朝在治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 策略,如减轻赋税、提高农业生产力、 加强中央集权等,使得国家逐渐走向 繁荣。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贞观之治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贞观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a9e3874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e.png)
总结词
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强化
详细描述
唐太宗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强化了对 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 象的发生。
社会经济的繁荣
总结词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详细描述
唐太宗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均田制,鼓励垦荒 ,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贞观之治期间,唐朝政治 稳定,社会秩序良好,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 境。
经济繁荣
在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经 济达到了巅峰,农业、手 工业、商业都取得了巨大 的进步。
文化兴盛
贞观之治时期,唐朝文化 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 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基础
贞观之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稳定,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
启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应积极适应变化,勇 于改革和创新,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贞观之治的过程
太宗皇帝的治国理念
总结词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
01
总结词
重视人才,选拔贤能
03
总结词
强化中央集权,推行法治
05
02
详细描述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强调以民为本,推 行德政,通过减轻赋税、减轻刑罚等措施, 赢得了民心。
04
详细描述
唐太宗重视人才,通过科举制度选拔 贤能,鼓励士人投身政治,提高了官 员的素质。
启示
政府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并加强司法独立和 监督,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eb7009ba76e58fafab003d1.png)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8页)1.唐朝的建立:(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③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太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①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最著名的谏臣:魏征)②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③政治: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14页第一段)4.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广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8-9页)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共掌朝政: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3.周朝建立: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4.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4e2a18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b.png)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讲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即位后,年号贞观,他统治期间,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隋朝的建立和灭亡,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以及唐朝的繁荣和衰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概念,从而达到对这两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唐朝的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的标志,理解国家兴衰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唐朝的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国家兴衰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唐朝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隋朝的建立和灭亡,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授课课件】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授课课件】七年级下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e642c9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f.png)
学习任务一
(二)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 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惟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 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 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 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 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学习任务三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学习任务三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经济 用人
完善三省六部制; 减省刑罚
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 立殿试制度,不拘一
的政绩
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注重对官 吏的考核
形成局面“贞观之治”Fra bibliotek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学习任务三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学习任务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 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七年级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优秀课件
![七年级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fbf6fcf18583d0486459bc.png)
615
武周 末年
开元 唐朝户数增长表
末年
忆昔----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yì)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sù)米白,
公私仓廪(lǐn )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wán)鲁缟(gǎo)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1、材料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 期。
2、由材料可知唐朝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什么? 3、除了“开元盛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哪些著 名盛世、治世局面?
原因何在?
唐朝的建立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称谓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窦皇后四子62表6年,李世民 发动“玄武门
长子 李建成 太子 5之89变-6〞26,杀死 次子 李世民 秦王 5太 齐98子 王-6李李49建元成吉和, 三子 李元霸 早夭 迫使李渊让位。
四子 李元吉 齐王 603-626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武那么天〔624—705〕,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那么天皇帝。是中 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7岁称帝,82岁去世。
归纳武那么天的功过是非。
功:武那么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她颇具政治才能,打 击贵族势力 ,招揽人才,开展 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赋税 等。使唐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继续 向前开展。历史上称为“贞观遗 风过〞:或心“狠武手周辣,之滥治杀〞无.辜,重
唐高祖〔李渊〕开国→唐太宗〔李世民〕奠基→ 武那么天开展→唐玄宗〔李隆基〕盛世。
开元初,上(唐玄宗)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 天下大理。……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 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带) 粮。……人物欣然。
——《唐语林》卷三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课件《贞观之治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课件《贞观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eb0a76a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7.png)
唐朝的统一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创 造了有利条件,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 础。
唐朝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的分裂状态 。
隋朝的灭亡与教训
01
隋朝的灭亡是由于过度动用民力 和奢侈腐败等严重问题,导致民 众反抗和政权覆灭。
02
隋朝的灭亡给唐朝统治者提供了 深刻的教训,促使他们吸取教训 ,调整政策,实现稳定和发展。
CHAPTER 04
贞观之治的历史影响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奠定唐朝盛世基础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 了基础,开创了著名的唐文化,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政治制度改革
贞观之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 制度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提
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经济发展巅峰
贞观之治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达 到了巅峰,农业生产、手工业和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积极推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吸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才 。
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联系,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发 展。
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 、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CHAPTER 02
贞观之治的统治者——唐太宗李世 民
通过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 省,以及六部下属机构,实现中 央政府机构间的权力制衡,提高
行政效率。
科举制度的完善
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增加考试科目 ,推动人才选拔的公平和公正。
整顿吏治
严格官员选拔标准,推行考课制度 ,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经济政策与民生改善
01
02
03
均田制的推行
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 刺激农业生产积极性,增 加国家财政收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贞观之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贞观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9a237909844769eae009edf3.png)
当政期间, 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 产和选拔贤才的政策, 产和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经济进一 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我国古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代著名的政治家。 代著名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期间推行了比较开 明的政治经济措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明的政治经济措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 拔有才能的人,使唐朝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拔有才能的人,使唐朝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强盛。 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强盛。武则天 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对唐朝稳 定持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定持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唐朝全盛时期的 到来奠定了基础。 到来奠定了基础。当代史学家郭沫若曾称赞她的 统治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统治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此我们对武 则天的统治应予以肯定。 则天的统治应予以肯定。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 为的皇帝、杰出的女政治家。 为的皇帝、杰出的女政治家。
--------唐太宗 唐太宗
贞观重臣——魏征 魏征 贞观重臣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 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 逐亡一镜矣。 逐亡一镜矣。——唐太宗 唐太宗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房谋
杜断
敢于直言
三、女皇武则天 1、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 帝留给你们的印象如何? 帝留给你们的印象如何? 2、武则天的统治期间,社会 、武则天的统治期间, 出现一种什么景象? 出现一种什么景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4ad27d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8.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堂笔记本篇笔记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本课重点讲述了唐朝历史上的两大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这两个时期都是唐朝非常繁荣的时期。
本文将会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述这两个盛世:一、贞观之治;二、开元盛世;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四、我对这节历史课的学习感想。
一、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一段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采纳了一些优良的制度,比如说科举制度,以及推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思想等等,为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还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发展了海外贸易和内陆交通,推广了棉花的种植和制造技术,这些政策措施使得唐朝的经济繁荣发展。
同时,贞观之治时期也有着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传统,比如禅宗佛教、诗词、唐宋八大家等著名文化。
二、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段统治时期。
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采纳了一些先进的制度,如“礼仪之邦”的外交政策,开创了“科举三元及第的制度,增加了科举考试的难度,从而增加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唐玄宗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帮助一些著名文人,如白居易、骆宾王等等,推广了唐诗大发展和宋词的萌芽。
可以说,开元盛世时期是唐朝文化的黄金时期,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历史记载作品,其作者为司马光。
这部作品主要记载了从周朝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通史之一。
这部作品大大提高了历史记载和研究的标准,使中国的历史记载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四、我对这节历史课的学习感想通过这节历史课,我深深地了解了唐朝时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重要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创造了所谓“唐风”和“开元盛世”这样的历史文化奇迹。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课件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68721da1c7aa00b52acbec.png)
大类别 名称 无烟煤 贫煤 瘦煤
焦煤
肥煤
气煤
弱粘煤 不粘煤 长焰煤 褐煤
小类别
名称
1号瘦煤 2号瘦煤
瘦焦煤 主焦煤 焦瘦煤 1号肥焦煤 2号肥焦煤
第六部分 煤的分类和煤质评价
第十章 煤的分类和煤质评价
第十章 煤的分类和煤质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煤的分类 第三节 煤质评价
第一节 概 述
一、煤分类的意义 二、煤分类的指标
1、煤化程度指标 2、粘结性指标
第一节 概 述
二、煤分类的指标
◆反映煤化程度的指标:反映煤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干燥 无灰基挥发分(Vdaf)、干燥无灰基氢元素含量(Hdaf)、 目视比色透光率(PM)、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 gr,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百姓疾苦 重视发展生产,提倡戒奢从简 选材任贤与能,勇于虚心纳谏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 啖腹,腹饱而身毙。”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 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不 夺农 时”
(1)汉字:如褐煤、长焰煤、气煤等; (2)符号:汉语拼音字头,如HM,CY,QM等; (3)数码:根据分类指标数值的大小给定两位数码。
第二节 中国煤的分类
二、中国煤炭现行分类方案 (三)煤炭分类总表
类 别 符号 无烟煤 WY
数码 01,02,03
分类指标
Vdaf
PM
≤10.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bb4389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5.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唐王朝的历史贡献,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盛唐气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技能目标:知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统编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340aee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f.png)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故里,米斗不过三四 钱,终岁断死刑才29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二、女皇武则天
(一)建周称帝:
武则天像
武则天: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李治的妃子, 多谋善断。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了两个已经做了 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 为维护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渊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 1.李世民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 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像
唐太宗李世民,杰出的政治家、战略 家、军事家、诗人。少年从军,后晋封 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 下赫赫战功。 626年即位,开创了“贞 观之治”,为后来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52岁因病驾崩,葬于昭陵。
二、女皇武则天
(三)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 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 英贤亦竟为之用。
——《资治通鉴》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 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 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
二、女皇武则天
(二)治国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 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 武则天开创武举,由兵部主持武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 北师大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 北师大](https://img.taocdn.com/s3/m/3b8f373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e.png)
6.(2010·黔东南中考)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 耳。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 请回答: (1)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唐太宗的这种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1)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2)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唐太宗故事之三
背景:贞观四年,唐太宗为修复洛阳宫一事给事中(专门 负责向皇帝上书论述政令得失的官员)张玄素上书,二人 展开如下对话: 张玄素:“修复洛阳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当年,隋 炀帝修建洛阳宫,大兴土木,用两千人拉一根大柱,从几 千里以外运到洛阳,劳民伤财,给百姓造成多么大的苦难。 如今,战争刚刚结束,财力不如隋朝,人民的元气还没恢 复,陛下却先修缮洛阳宫,这不是比隋炀帝还残暴吗?”
(C ) A.汉武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4.(2010·杭州中考)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
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
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C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2010·成都中考)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 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 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B )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 亦 能覆舟。”
——唐太宗
唐太宗的这番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唐太宗故事之二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 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 “魏征常常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 ”长孙皇 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只见她穿着礼服,恭恭敬敬地向 唐太宗道贺。唐太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 “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才敢直言进谏,今天魏征敢直言, 就是因为陛下圣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道贺呢?”唐太宗听 了皇后委婉的批评,马上心平气和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PPT课件(5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PPT课件(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eb2d5b9e31433238689342.png)
v 3。李渊即( )祖,退位后,传位李 世民,李世民就是( ),年号( )。
❖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 国古代一位有作为 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他善于学习历史经验,
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 见,在中国封建帝王 中是罕见的。在位时 期促成了“贞观之治” 局面的形成。
第2课
❖“贞观之治”
复习提问
❖ 1.隋朝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 2.隋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3.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 三点?作
用?
导入新课
❖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 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 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 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 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 唐高祖.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2课 贞观之治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一、唐高祖 (建唐,618年,长安) 二、唐太宗 (“贞观之治”)
读课文“贞观之治”一目,想一想:
何谓贞观之治? 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统治者 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 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 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贞观之治”。
据史书记载,唐 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 而出,大喜道:“天 下英雄尽入吾彀(gòu) 中矣!”你认为这句 话反映了什么事实。
唐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的主要政绩 有哪些?
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重用有才能的人 3、使唐朝国力不断增强
无字碑 武则天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 有什么共同之处?
❖ 2、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 ❖ 4、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第2课 贞观之治
![第2课 贞观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8d2a3e4577232f60ddcca15d.png)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知识讲述】“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能力拓展】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
唐朝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
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考频分析】本内容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
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考查的内容,重点以考察唐朝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措施为主,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考查的角度多样。
从考查的层次看,以识记、理解能力为主,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经典题目】1.开创了“贞观之治”社会局面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参考答案] B【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2.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
他主张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参考答案] 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不浪费民力,是要轻徭薄赋。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99f9bb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e.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一篇介绍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文章。
文章主要阐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文化改革,使得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全面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此外,学生应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朝会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后世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讲解,深入剖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历史意义。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文化特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
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
学习目标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
一、唐朝的建立
_____年,隋朝灭亡。
李渊进入_________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后传位________,即唐太宗,年号_________。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原因
1、唐太宗治国思想
唐太宗认识到。
2、唐太宗治国政策和措施(贞观之治的内容)
①经济上: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②政治上: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房谋是________,杜断是________,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_________。
(二)唐太宗治国政策和措施的结果(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国力。
历史上。
三、女皇武则天
1、______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国号______。
2、武则天统治政策和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则天统治政策和措施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
1.列举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2.为什么说武则天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比较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共同之处。
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P8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如一。
P22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P9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说明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为处理好“舟水”关系,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唐太宗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意思:
认识到(思想):
措施:
目的:
(3)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4)材料三中的镜子指的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以史为镜指什么?以人为镜指什么?
(5)唐太宗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他为什么这样说?
四、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唐朝建立的时间是()
A.589年 B.581年 C.605年D.618年
2.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
3.唐朝都城在()
A.长安B.开封C.洛阳D.北京
4.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C.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D.人口大幅度增长
5.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B.唐玄宗C.唐高祖D.唐高宗
6.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C.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D.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7.下列内容不属于唐太宗的主张的是()
A.皇帝要勤于政事 B.大臣要廉洁奉公
C.君臣须讲究排场 D.政府要轻徭薄赋
8.下列统一王朝中,定都长安的是()
①秦朝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汉⑤隋朝⑥唐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9.下列关于武则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②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③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④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相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郭沫若所说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称赞 ( )
A.唐高祖B.武则天 C.唐太宗D.唐玄宗
11.人称“房谋杜断”做宰相的时期是 ( )
A.唐高祖时期B.唐太宗时期C.武则天时期D.唐玄宗时期
12.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而著称的皇帝是( )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
13.下列史实中不属于唐太宗在位时发生的是( )
A.任用姚崇、宋王景为相B.重视文化教育,设州县学校
C.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14.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萧太后
B.韦后
C.武则天
D.慈禧
15.比较隋文帝和唐太宗,其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开国皇帝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③提倡节俭④都比较有作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能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了隋亡的原因
C.认识到了水与舟的辩证关系
D.认识到了统治者应采取的统治权术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B.由于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C.“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
D.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二、材料分析
材料1: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
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共识是
目的是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
措施:
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