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赏析说课讲解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结构进行如下安排:第一部分(第1-4段):这部分主要交代了文章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开端,引出了下文。
作者通过描述钞票贬值引起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以及北京钞票兑现难的现状,为后文的主题铺垫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5-10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批判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部分(第11-14段):这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进行了讽刺和反思。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的历史画面,表达了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入、主体和结尾。
整篇文章以钞票贬值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文章赏析《灯下漫笔》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1925年春末。
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刻反思。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中国人民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鲁迅通过对银票贬值这一经济现象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他以钞票的价值变化为线索,进一步探讨了人的价值在社会变迁中的波动。
这种巧妙的比喻不仅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鲁迅在文章中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特点: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
这种精准而深刻的概括,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也展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同时,他还通过描绘“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揭示了中国人民在这种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这种揭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历史的重演。
鲁迅《灯下漫笔》一等奖说课稿
鲁迅《灯下漫笔》一等奖说课稿《鲁迅《灯下漫笔》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鲁迅《灯下漫笔》一等奖说课稿《灯下漫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编者将本单元的四篇定位为“说理性散文”。
“说理性散文”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与高一册第二单元和高三册第三单元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上的提升,与高五册第一单元“哲学随笔”相呼应,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也符合高中生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规律。
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意义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散文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意识。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灯下漫笔》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灯下漫笔》选自鲁迅先生早期杂文集《坟》,原文分“谈古”和“论今”两部分,选文是“谈古”部分。
尽管选文与鲁迅的其它杂文相比,没有复杂的背景,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文脉清晰,但由于鲁迅先生的叙述方式比较独特、所传递的思想比较深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的解剖和对深沉思想的领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养成深入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进而发展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一、学生的知情结构及与文本的契合点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较多复杂散文,有一定的鉴赏意识,但这种意识只是概念化的模糊的影子,还不具备有意识的解读、鉴赏的能力,特别是面对难度较大的`,这种能力往往显得很苍白软弱。
当然,这种模糊的影子已经可以使学生敢于面对这类,至少在这类面前不会有畏惧感。
从情感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年学生已经基本摆脱初中生的稚气,其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基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和认知倾向,可以并且愿意把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关注人生和人性,关注人类整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灯下漫笔》教案精讲:如何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灯下漫笔》教案精讲:如何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3)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的人格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灯下漫笔》全文2. 教学重点:(1)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论证。
3.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练习1.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寓意;(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写作实践1. 布置作业:(2)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2. 作业反馈:(1)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2)选取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练习和写作实践,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灯下漫笔》课文评析
《灯下漫笔》课文评析《灯下漫笔》课文评析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灯下漫笔..。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而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不仅关注到了黎民百姓这一生存状态,更对这一状态作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灯下漫笔》,走进鲁迅思想深处。
一(文章标题为“漫笔”,意即“随意而写、随感而发”,然文章仍然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表达了作者一种思想,两个部分叙述的内容略有关联,但表达的思想相对独立。
从文章布局上,两部分均采取先叙述后议论的方式。
)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后文进一步描述“蒸蒸日上”的具体情状)。
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对“蒸蒸日上”情状的总结)。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后一段具体说明“受打击”的情况和原因,引出下文)。
就是袁世凯②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③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受打击”事件的起源)。
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
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
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自《灯下漫笔》发表至今,约十余年矣。
读者偶有索引之举,然绝少言及此篇,恐为其未尽之遗憾。
时值先生百年诞辰,乃借出,愿有识者能更加客观地去认识先生,理解他。
一、在比较中看来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并非没有深刻含义。
譬如说写大哥周作人的性格特点是“日益堕落”,与前面对闰土描写的“深恶而痛绝之”形成强烈反差,但是接着又转到写出一个孝顺而且勇敢的弟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而再后的描写对于我们又不难发现两兄弟“价值观的异同”,同样,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出相同的主题——怀念闰土。
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到在这个少年英才的心里也必定埋藏着美好的希冀与梦想。
对于青年人来说,吸取前辈的精华并积极学习,是我们当代所应该具备的一种优良品德,只要真正懂得鲁迅精神实质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为何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想也就在于此吧。
二、从批判中看来鲁迅先生以高度的爱憎感情和正直无私的品质面对自己的亲友,这种态度真是让我们钦佩啊!不仅如此,鲁迅对旧社会人物的讽刺与鞭挞同样令人拍案叫绝。
当你想到阿长“切切察察”的为人处世,甚至她因为见到孩子拿起刀而追赶他的情节;想到孔乙己遭人耻笑而他不改变笑容的吝啬行为,便不禁哑然失笑,然而这也是这些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
然而细想想又会觉得先生可恨可悲的地方正在于此,鲁迅在批判的同时仍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那么鲁迅先生是怎么样对待周作人这位“胞兄”呢?前面提到过,鲁迅以前是称呼“三弟”的,这次为何改称“作人”呢?最初的称呼是“作人”吗?似乎很难想象!我们知道,鲁迅一生辛苦,所以在家中,弟弟却拥有所有财产,尤其是其母对儿子的溺爱更是让周作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周作人呢?先是靠娶妻维持生活,后又走上文学道路,虽已颇有名气,但最终还是由于“脑筋不灵光”,使家庭陷入困境。
后来周作人将自己关进了“小楼”,并以为避世可以求得清净,但当他遇到闰土的女儿时,还是决定把她带到北京,就像他的许多徒弟一样。
灯下漫笔说课稿
灯下漫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灯下漫笔》。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出自他的杂文集《坟》。
这篇文章深刻地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风,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文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此外,高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对于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杂文的特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鲁迅先生犀利的语言和严密的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深入思考文中所揭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鲁迅先生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以及对国民性的批判。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灯下漫笔》 说课稿
《灯下漫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灯下漫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收录在他的杂文集《坟》中。
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剖析,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和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审视历史,关照现实”,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灯下漫笔》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提升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以“灯下漫笔”为题目,营造了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思考氛围。
文章由一件小事——换银元引起,进而联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揭示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这一深刻的主题。
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情感深沉,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杂文的战斗性和思想性。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独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二学生对于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国民性的问题,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此外,学生在阅读杂文时,可能会因为文章的逻辑性和批判性较强而感到枯燥和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灯下漫笔》教案精讲:如何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灯下漫笔》教案精讲:如何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灯下漫笔》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灯下漫笔》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文本,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灯下漫笔》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灯下漫笔》的主要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3.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本观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提高思维能力。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文章,如《论语》、《孟子》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2. 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或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创性。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互相评价,以促进共同进步。
八、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灯下漫笔》 讲义
《灯下漫笔》讲义在昏黄的灯光下,思绪往往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这灯下,漫谈一番。
“漫笔”二字,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和想象空间。
它没有特定的主题限制,没有严格的框架束缚,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漫步,随心所欲地去触及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角落,去思考那些未曾深入探究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和事务充斥着。
匆忙之中,我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真正地感受生活,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而这灯下的漫笔时刻,恰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暂时逃离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
想想看,我们在追求什么?是功成名就?是财富自由?还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或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这追寻的道路上,往往容易迷失方向。
功成名就固然令人向往,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又是否值得?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我们日夜奔波,忽略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
当终于站在那所谓的成功之巅时,却发现内心无比的空虚。
财富自由,又真的能带来自由吗?当我们拥有了无尽的财富,是否就能摆脱烦恼,获得真正的快乐?现实中,许多富豪依然被各种问题困扰,心灵不得解脱。
而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似乎是一种更难以捉摸的东西。
它不是通过外在的物质和荣誉就能轻易获得的,而是需要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去感悟,去修炼。
再说说我们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看似朋友遍天下,可真正能交心的又有几人?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却很少在现实中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真正的情感交流变得愈发稀缺。
教育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今的孩子们,从小就被各种补习班和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们的童年不再充满无忧无虑的欢笑,而是被无尽的学习任务所占据。
这样的教育模式,真的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吗?还有我们的社会环境。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道德滑坡等等。
《灯下漫笔》说课简案(网友来稿)
《灯下漫笔》说课简案(网友来稿)师玲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
全问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
本课的成功教学能使学生在了解了杂文“显微镜式”的体式与功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复杂的杂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相对来说要比以前的单纯的散文要繁琐,学生接触得相对较少,《灯下漫笔》既是名篇也是难篇,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二、说教法分析法讨论法三、说学法通过对结构的清理,对语言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强烈的情感。
四、说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五、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2、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灯下漫笔》教学解析PPT课件
15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 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 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 萧 红鲁 迅 先 生 写 过 《 夜 颂 》 , 说 自 己 是 “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 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 切暗”。
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 《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 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6部。 ❖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纲要》
12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 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 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 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 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 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 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 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 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 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之一。他从 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 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 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22
辨明近义4
❖ ④价格价钱
❖ 同:它们都是名词,指出售商品时,卖方向 买方所索要的钱数。
❖ 异:“价格”含有一定的高低水平或尺度的
意味。适用于正式场合。是经济学的术语而
又另有专门的意义。例如:厂方有权决定产
品的出厂价格。“价钱”强调某种数量的货
灯下漫笔课文鉴赏说明
《灯下漫笔》课文鉴赏说明邹隆花一整体感知1 主题思想这篇文章写于20xx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
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命运。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
灯下漫笔说课稿
灯下漫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灯下漫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收录在他的杂文集《坟》中。
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本文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艺术形式上则具有独特的风格。
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逻辑,将复杂的社会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他的愤怒和忧虑,还能够引发对自身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了一年多的高中语文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较为久远,文中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风格独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同情。
(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呼唤。
灯下漫笔说课稿
(五)分析现实
⒈鲁迅生活的时代属于哪一个时代?对这 个时代人们是怎样的态度?鲁迅又是怎样制度已结束了一百 多年了,我国国民身上的奴性是否已经根 除?谈谈你的看法。
灯下漫笔
2019年5月7日
一、散文教学现状 1、散文教学理论指导欠缺。 2、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 3、王荣生教授等主张“贴近文本”、“贴
近作者”、抓住文体特征。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 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说教材
四、说学情
学生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三怕鲁迅。 一是鲁迅文章深刻难懂;二是叙述方式特别; 三是时代久远,背景知识模糊。
五、学习目标及学法
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观点,提高学生梳理与整 合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2、品读语言,分析百姓奴性心理,理解作者情感,增 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思辨和审美能力。(重 难点)
学法:圈画批注法、品读法、对话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郁达夫《怀念鲁迅》一段引入 (二)阅读与思考:1、全文分为几个部分?把 能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画起来。2、鲁迅把中国 历史分为哪两个时代? (三)理清思路:现实--历史--现实 (四)分析历史:1、鲁迅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哪 两个时代?百姓处境如何?他们有何希望?
1、地位:《灯下漫笔》是《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的第 一篇课文。选自鲁迅杂文集《坟》,原文分“谈古”和“论今” 两部分,选文是“谈古”部分。一些版本把它当作必讲课文,可 见此文的分量。
2、文体特征: 战斗性强,对中国历史和国民奴性心理批判力度强; 辩论性强,逻辑严密,脉络清晰; 情理交融,在看似客观的叙述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讽刺艺术的运用。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3月8日的《莽原》周刊上所发表的一篇杂文。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谈作文教学的问题,第二部分谈读书治学的问题。
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传统文化极为憎恶,认为其束缚了人性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作者的反复申述,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
课堂上,即使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也不能完全照着书本上写的来。
倘使老师所举的例子不好,学生就不能尽情地发挥,结果往往只知皮毛,不得要领,在写作文时往往空洞无物,肤浅可笑。
但若所举的例子太好,则又未免喧宾夺主,甚至于夸大其辞。
因此老师必须选取恰当的材料,才能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表达事理,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佳作来。
2。
有些知识并不需要死记硬背,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用法,懂得它的来龙去脉,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在小学时学习拼音,不少字音如“ n”和“ l”、“ sh”和“ s”等,光靠死记硬背,远远不够,而要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并且能熟练运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否则只能是死记硬背,反而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3。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不要一味地把自己限制在所谓的框框里。
必须摆脱“框框”,像天马一样在天空中翱翔,才能感受到美妙无比的境界,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也许有人会说,怎么可以不受约束呢?没错,是应该不受约束,但关键是要敢于突破,敢于怀疑,敢于打破常规。
如果只是墨守成规,谨小慎微,最终就只能做井底之蛙,没有前途可言。
4。
很多人写文章总是拘泥于旧套,害怕与别人雷同,动辄援古喻今,就如被钉住了似的,以致于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另辟蹊径,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新路子。
5。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没有止境,就算到了八九十岁,也仍需继续学习。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灯下漫笔》赏析灯下漫笔一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
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②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③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
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
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
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
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④,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
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
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⑤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灯下漫笔》说课稿
《灯下漫笔》说课稿《灯下漫笔》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
全问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
本课的成功教学能使学生在了解了杂文“显微镜式”的体式与功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复杂的杂文,理清__的思路相对来说要比以前的单纯的散文要繁琐,学生接触得相对较少,《灯下漫笔》既是名篇也是难篇,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__”,“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__”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二、说教法分析法讨论法三、说学法通过对结构的清理,对语言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强烈的情感。
四、说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五、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2、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灯下漫笔》 说课稿
《灯下漫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灯下漫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选自他的杂文集《坟》。
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国民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从单元编排来看,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主题是“关注社会与人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灯下漫笔》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学生理解杂文的特点以及提升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其文风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杂文这种文体还比较陌生。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杂文的特点,掌握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
学习作者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鲁迅先生犀利的文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和国民劣根性的危害,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两个时代”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
体会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批判。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高一语文说课稿-灯下漫笔
高一语文说课稿-灯下漫笔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把握时间,认真学习,为将来的路奠定基础,中国()为学子整理了“高一语文说课稿:灯下漫笔”一文:高一语文说课稿:灯下漫笔《灯下漫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编者将本单元的四篇定位为“说理性散文”。
“说理性散文”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与高一册第二单元和高三册第三单元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上的提升,与高五册第一单元“哲学随笔”相呼应,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也符合高中生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规律。
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意义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散文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意识。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灯下漫笔》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灯下漫笔》选自鲁迅先生早期杂文集《坟》,原文分“谈古”和“论今”两部分,选文是“谈古”部分。
尽管选文与鲁迅的其它杂文相比,没有复杂的背景,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文脉清晰,但由于鲁迅先生的叙述方式比较独特、所传递的思想比较深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的解剖和对深沉思想的领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养成深入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进而发展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的知情结构及与文本的契合点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较多复杂散文,有一定的鉴赏意识,但这种意识只是概念化的模糊的影子,还不具备有意识的解读、鉴赏的能力,特别是面对难度较大的,这种能力往往显得很苍白软弱。
当然,这种模糊的影子已经可以使学生敢于面对这类,至少在这类面前不会有畏惧感。
从情感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年学生已经基本摆脱初中生的稚气,其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基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和认知倾向,可以并且愿意把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关注人生和人性,关注人类整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赏析
《灯下漫笔》赏析
《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感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开头记叙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
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为货币,无论是白银黄金,还是银元铜钱,都那么沉重累赘,不便携带。
民国初年由国家银行发行钞票,交换价值不变,携带与使用却大为便利,从此,人们都爱用钞票而少用银元,但由于政治上风云突变,又出现钞票贬值,银元和现银吃香的风潮,使作者不得不以六折或七折的低价将中交票兑换成现银。
这本来是一大损失,但作者却沾沾自喜,“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因为腰中又有了银钱可以度日。
鲁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生动描写了这场风波,细致表现了自己忽忧忽喜的心情,然后笔锋一转,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精辟议论,犹如横云断岭,使文章迭起奇峰,别开生面。
在阶级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奴隶和劳动者向来是会说话的工具,或者是专为战争与服劳役的动物,丝毫没有实现过人的价值。
“将人不当人”,本来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对待奴隶、农民和工人的行为准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甚至还产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这就说明人的价值更低于牛马,不如猪狗了。
换言之,如果人的价值等于牛马,就成了应该心悦诚服,讴歌恭颂的太平盛世了。
剖析历史,鲁迅得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明确结论,又进而指出,更有的时候,等而下之,不如牛马猪狗,轻若草芥,贱似沙虫,专供屠戮蹂躏,奸污虐杀,想做驯服的奴隶都不可得。
他从自己的观察研究出发,把中国历史的各种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高度概括、准确鲜明地揭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规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就是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兼并鲸吞,弱肉强食的时代,往往出现杀人如麻,流血盈野的惨象。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儒家标榜的太平盛世,由于新的统治者制定了奴隶规则,重视生产,奖励农桑,同时规定了服役和纳粮的数目及办法。
老百姓虽然当牛做马,毕竟还有口饭吃。
于是,便“万姓胪欢”,天下太平,暂时做稳了奴隶。
但尖锐的阶级矛盾潜伏在内部,随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和劳役赋税的苛重,奴隶规则又被破坏,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民铤
而走险,于是,兵荒马乱,流血争斗的乱世又出现了。
“一治一乱”,反复循环,历史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局面。
那些领头“作乱人物”,即农民起义的领
袖,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并不能实现他们替天行道,解民倒悬,甚至建立平等天国的理想,而只会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也就是鲁迅说的“给‘主子’清道辟路”,为日后的“圣天子”的统治驱除顽敌,扫清障碍。
鲁迅批驳了封建史学家和近代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对历史的歪曲和涂饰,一针见血地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
他满怀悲愤地分析了中国老百姓的艰危处境:“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当强盗来时,认为他们是官府的顺民,当然该被杀掠,而官兵一到,又以“从逆”“附匪”的罪名来杀良邀功,可见顺民的处境是何等的两难与悲惨!缺乏反抗性的人们希望有主子拿他们做百姓,甚至当牛马,只要能让他们“自己寻草吃”,这就是企盼出现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
但在五胡乱华、天下分崩离析和农民大起义的时代,广大劳动者确实是想做奴隶而不可能得到。
因为采取流寇主义流动作战的农民起义军没有建立自己巩固的政权和根据地,而割据四方的诸侯藩镇更是横征暴掠,“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这时,老百姓迫切盼望“真命天子”的出现,也就是希望另外的主子出来执行或新颁奴隶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因此,所谓的太平盛世便是本族或外族的新主子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让奴隶或百姓能够喘息苏生,勉强维持生存的时代。
1925年的中国究竟处于哪一时代?鲁迅并不点明,因为他希望结束以上两种时代,创造前所未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种时代。
当时的中国各个阶级,各种社会力量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说明他们都不满现状,向往恢复古代的太平盛世,而一遇军阀混战,富翁入租界,妇女进教堂,托庇于洋人的保护之下,则分明甘做洋主子的顺民和奴隶了。
神往于古已有之的太平盛世,说明当时又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许多人又在寻求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鲁迅认为革命者也是不满于现状的,但无须反顾,不能再回到古代去重复走老路,要探索前面的新路,要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他观察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