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道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有感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有感我们人类道德的根据何在?我们凭什么为自己规定各种各样的道德金规则和义务?我们说一行为是善的究竟意指着什么?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部著作便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去行为,而是对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去行为之合理性阐明。
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哲学,并且大一学年论文就是关于康德哲学的,虽然他的思想艰深,著作晦涩难懂,但他所讨论的问题确实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再平常不过的问题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能认识这个世界吗?我应当怎样去行为?我可以期望什么?因之他的思想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也不例外。
但个人毕竟知识有限,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只能是浅谈自己的薄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接触到道德现象,但这只是普通道德的层面,我们凭良心就可以判断出哪些行为是善的,包括目的上善的和手段上善的。
但是我们会把这些善与本能的爱好混杂起来,于是我们做出了不是善的行为。
一个目的上善的行为和手段上善的行为我们也可以通过良心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善的行为呢?这就要求我们向道德的形而上学过渡。
在经验的层面上,我们无法真正地区别出道德上善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总与经验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待过渡到形而上学的世界里,我们就能明确什么行为是真正意义上善的了。
在那个“目的王国”里,理性为自己颁布准则,并且以自己为目的,不带有任何经验世界的动机,我们去行为纯粹是由于这个行为本身是无目的的善的,比如,我们去帮助别人并不是要得到别人的报酬或者其它功利性的动机,我们是由于同情本身去同情别人,人既是经验世界的一员也是“目的王国”的一员,真正善的行为就是遵循理性为自己颁布的“绝对命令”去行为的行为。
但是我们毕竟是在一个脱离开经验的世界里去谈的,我们人是不可能离开经验世界的,那么在经验世界中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按照我们实践理性为自己颁布的“绝对命令”行为呢?康德的回答是: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对道德形而上学道德理解
对形而上道德的理解姓名:王炎波学号:1105009 学院:经济学院专业:财政学年级:11级关键词:自由先验性物自体世界摘要:康德的形而上学道德是基于自由基础上的意志的规律,没有自由的选择,没有自由的主动因,也就没有任何的责任和道德可言。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自由的意志都愿意服从自由的意志的规律,这一部分对道德规律的屈服也必然来自形而上的、先验性的,而不是从任何的经验的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大众道德。
很显然,道德是一个好的东西(Goods),只有理性才可以赋予一个人以道德的能力,这一部分理性的特性则来自于现象世界背后的完美的物自体的世界,这是完美的上帝绝对体现。
基于对康德《到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学习,对康德道德哲学有三点感想,感受颇深,便以此为纲要浅薄的陈述对道德的理解:道德存在的基础----自由道德先验性与非经验性道德神圣的上帝意志-----现象世界与物自体世界道德的存在首先是对于人来说的,而且好像是仅仅只对于人来说的。
假如这句话反映出来的认知真正符合了道德的实际情况,那么就可以说人在这方面相对于其它任何生物或者非生物具有某种特殊性-----理性,也就是说人凭借这一理性的能力从而凭借自由选择的能力获得了体现道德的能力。
一个意志只有在自己是有选择而且是自愿主动地选择某一做法的情况下,才能称得上自己是有道德能力的。
自然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似乎没有任何的道德因素存在于其中,因此整个自然界显现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庞。
相比之下温情脉脉的人类社会总是会有各种的信条和责任,从而每个人的行为也就受到了自由地限制,为什么两者的差距这么的悬殊以使人类社会显得文明,同时使自然生物界显得野蛮起来呢?回到我们刚才所说的,道德是要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的,在人类社会中,人可以放弃一个对别人不利而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因为人是连接上帝的神性和自然的兽性的桥梁,部分的拥有理性的能力,也部分的拥有欲望主导的冲动能力,所以人显得有时候是有道德的,理性战胜了欲望和冲动,上帝赢得了人的灵魂;有时候人在选择道德的行为时显得很为难,总是在欲望和理性之间摇荡,人类的兽性还没有完全的殆灭,因此就有了拥抱魔鬼范道德错误的可能。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34038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34038《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读书报告康德在本书前言中对他将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早在古代希腊的哲学家将哲学划分为三部分: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
哲学本身有经验性的哲学和纯粹的哲学,纯粹形式的哲学当然是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里面有被限制在一定的知性对象上的称为形而上学,那么形而上学就有基于物理学的自然形而上学和基于伦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这就是康德所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以善的意志为出发点进行思想的追问,与读者展开独特的讨论。
康德说:善的意志,也就是说,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
善的意志不需要借助外物彰显本身,也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它本身的纯粹性,不但如此,而且只有善的意志才能无限制地称为善,其他的诸如人的才能、气质、财富、健康等都需要善的意志进行普遍合理的纠正和指导。
这种善的意志我们去哪里寻找呢?康德说从理性那里去寻找。
“理性的真正使命必定是产生一个并非在其他意图中作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
”如何解释善的意志的概念呢?康德提出了一个义务的概念,这个义务包含善的意志的概念。
行为的发生是出于义务还是合乎义务,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命,而且每个人对于保护生命都有情感上的偏好,是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珍贵或者出于恐惧的担忧,因此他们保护生命是合乎义务的,但还不能确认是否出于义务,相反,如果一个人历经磨难逆境,历经挫折的折磨,对命运的悲观使他对生命失去好感,萌生死亡的念头却仍然保存生命,那么他保存生命的行为就是出于义务,行为的准则具有道德意义。
所以,出于义务的行为才能体现善的意志,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那么,出于义务的行为所具有的道德价值体现在哪里?康德说:出自义务的行为具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在于该行为被决定时所遵循的准则,仅仅依赖该行为不考虑欲求能力的一切对象而发生所遵循的意欲的原则。
显然出于义务是有一个善的意志在指导行为的发生,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在于理性存在者的意志。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打印本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读书报告文《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读书报告作者:哲学系01级本科生詹文娟转贴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点击数:189摘要:绝对命令是纯粹客观的和绝对必然的,道德对于任何人来说必须能够成为一个绝对的原理。
因为道德本身就是善,善就是道德本身。
但是我们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我们的行为是否是“绝对道德”的呢?履行义务的主体是谁?履行义务的主体是人,人不是上帝,人不能生来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本性。
关键词:绝对命令尊重定律义务道德价值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他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在西哲课上,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们对康德的生活留下了单调刻板的印象。
康德出门散步极为守时,风雨不阻,以至于邻居们都以他出门的时间对表。
康德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足不远行,而且一直单身。
通过李泽厚老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对康德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
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纯粹理性批判》的文体有如康德的单调生活,但是它的内容却反映了当时的整个时代。
康德的政治态度是主张共和政体,要求“笔的自由”,反对暴力革命。
对康德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牛顿与卢梭者,牛顿对他的影响主要是科学方面的,而卢梭对他的影响主要是哲学思想方面的。
康德还有很大颇有影响力的著作,《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三大《批判》等。
在网上还有人说:“没读过康德,大学不算毕业。
”所以,非得一读了。
一、主要内容提炼“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将全部正文的内容分为三章:一、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向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二、从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过渡;三、从道德形而上学到实践理性批判过渡。
” [1]邓晓芒老师认为,在这本书里,康德的道德哲学明显表现出有三个不同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这三个层次是“通俗的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报告——意志的自由与自律姓名:余汉斌学号:0121102022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班级:英教(2)班作者简介《道德形而上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作品,他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其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哲学,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的诸多流派,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一生著述丰厚,其中核心的三帙合称“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系统且关连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康德终身未婚,于1804年2月12日逝世。
读书感想我们小组是由三个男生组成的,成员分别有我,李志航和阿迪力。
我们共同学习了康德的这本哲学书《道德形而上学》,受益匪浅,从这本书中,我们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自由,道德,宗教与科技等问题有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对这本书读后感的讨论和对作者康德的逐渐认识,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下面就让我来谈谈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几个感想:康德对道德和自由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诠释和简介,什么是自由?是随心所欲?还是无所事事?,所谓真正的自由,是在道德规范下我们意识中的自律,而不是由潜意识中的贪欲,贪念驱动下所做出的决定。
康德之前的伦理学一直对于什么是“善”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有人认为善是相对的,认为道德没有一个终极的标准。
关于自由,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觉地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恶。
康德关于自由的叙述是他对于道德标准问题的阐述的铺垫但康德认为道德是有一个最高标准的,即他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谈到的“道德公设”:即道德规定自身。
通俗地说,比如“要欠钱不还”就不能成为一条道德原则,因为如果人人都这样认为那“借钱”这种行为就不复存在了,因为没人再会借给别人钱了,所以“要及时归还欠款”才是能成为道德公设的原则再通俗来说其实就是“推己及人”由康德的道德律,我想谈谈我从中学到的意志的自由与自律。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_192034
《道德形而上学》读后感这本书绵密繁复,曲折幽深,识其大概而难以窥堂奥。
虽然很难读懂,但每次读都能从中获得灵感与启发。
康德和墨子很像,他们不去讨论道德的可能性,他们看到的是,道德的超越性在一篇《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的短文中,康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启蒙不过是指人们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摆脱别人管教的能力,以及自己变的成熟,能够决断该做什么,无论这个决定是善是恶,无需过分倚仗权威,这样那样的家庭教师,国家,父母,保姆,传统或任何既有的负荷所有道义责任的价值观就能做出决定,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他放弃这种责任,或如果他因为太不成熟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那么,他就依然是一个野蛮人,尚未开花——或者说,还是个孩子。
文明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指自我决断——通过理性思考做出决断,不受某些我们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特别是别人,即康德所谓的“一个家长式政府”的驱迫或摆布。
康德的家长指的就是腓特烈大帝,虽然一个柯尼斯堡的交手这样直言不讳肯定会有些风险的。
在他看来,一个建立在“视他的子民为未成年孩子”的统治者仁慈之上的政府是“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最专制的政府”,它“破坏一切自由”。
在别的什么地方,他还写道:“谁依赖他人,谁就不再是一个人了。
因为他丧失了立足之地,不过是别人的所有物而已。
”因此,在他的道德哲学中,康德强烈反对任何一种人支配人的形式。
他确实是最早提出剥削是一种罪恶这个观点的人。
我认为你们会发现在十八世纪末以来,尤其是康德之前,并无多少关于剥削是一种罪恶的论述。
确实,当一个人为了自身的目的而非别人的目的去利用别人,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他的行为相当可怕?(LZ插一句:这就是康德说的,不把他人当手段,而要把他人当做和自身一样的目的。
)也许,还有比这个更坏的罪恶,也许残忍就是一种更坏的罪恶,也许,正如启蒙运动坚持认为的那样,愚昧无知,或懒于思考,诸如此类的恶习,是一种更坏的罪恶。
但是,对于康德而言,这些恶习算不了什么。
《道德形而上奠基》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在并不是很长的时间简单、初略地看了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并且借助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进行辅助阅读。
大概地读懂了其中的一些内容。
康德之前的道德理论都是他律的,就是说它们是从道德以外的原则中引申出道德的。
康德认为道德原则具有原则上的独立性和自身价值,他所强调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
在他看来,为了利益、幸福、快乐等而去做道德的事是非道德的,只有为了道德而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即便我没有做到康德所说的真正的道德,只要我没有做不道德的事,我就不会妨碍别人和社会,并且非道德也可能有助于别人与社会。
现在不少人强调道德就是不做不道德的事,就相当于把康德所说的道德与非道德都作道德来理解。
康德认为道德不仅崇高,而且道德规律是普遍的、必然的。
他认为道德规律以理性为基础,道德规律对所有理性存在物都有效。
并且道德规律是必然的,而不像以经验为基础的主观准则那样具有偶然性。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它并不局限于经验。
我们的一部分知识是从认识能力本身产生的,这部分知识具有先天的性质。
经验的知识是个别的,因而是偶然的;先天的知识则是普遍的和必然的。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撇开经验来探究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普遍的道德法则。
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着善良意志的概念。
对于这一点,每个普通人单凭自己自然的健全知性即可领会,所以“不须教导,只要解释就行”。
但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义务和“爱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仅仅是明智的,仅凭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还不足以区分,而必须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即从日常混杂的行为中把“出于义务”的成分区别出来。
道德形而上学通俗的道德哲学总是与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即使要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其道德意义,实际上却仍然把这种动机看作一种经验的事实,人们将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为的辩证论。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在哲学和伦理学的世界,康德可谓是鼎鼎有名。
19世纪德国的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元旦书简》中写道:“康德是我们民族的摩西,带领我们走出了埃及的颓败,进入了自由而孤独的沙漠,他从神的山巅上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法规。
”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正是这个名人的著作之一,在道德哲学史上具有枢纽性的地位:除了提供了“自律”“道德尊严”等关键概念外,还提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道德框架。
这本书的基本思想不是很复杂:为了提供先天的道德知识,必须研究道德形而上学。
善良意志是唯一绝对善之物,在经验中表现为义务和道德法则。
道德概念先天地在理性中有其位置和起源;通过分析法则(law)这一概念,康德给出了道德命令的三个公式:普遍立法(客观)、人是目的(主观)、自律(整全)。
在追问“道德法则因何而有约束力?”时,康德回到本体论提供了一个精致的答案:道德法则无非是属于理知世界的真正的理智自我对也属于感官世界的“人-自我”的一种呈现或命令。
那么“自由”“道德自律”如何可能?康德说,这个问题是无法说明的,而只能由实践理性去捍卫,可以算作是“理性的信仰”概念。
因此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道德思考的三个层次: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由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由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
一开始康德就说,“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
“因此在大自然的赐予中,理性的功能超越自我保存和幸福。
为了阐明good will的概念,康德提出了义务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一个善的意志的概念,尽管有某些主观的限制和障碍。
”也就是说,我决不应当以别的方式行事,除非我也能够希望我的准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普通实践理性以上述原则为圭臬,而且在道德事物中只需要普通理性判断就足够了,哲学在此仅仅是更为完整地展现道德的体系。
【读后感】读《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有感_174254
读《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有感“对于许多从未听说过什么是哲学,更不消提及康德的人来说,道德不过是康德所说的东西……只有当我们理解了康德所说的东西才明白。
”(麦金泰尔语)“要按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最高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形式。
我试图(仅从第二章)重构绝对命令的演绎过程,然后提及我所知的,对康德伦理学的有力批评(一共五个)并附带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只有有理性的生物才具有意志。
意志,指按照规律的观念(意志的观念即准则)行动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意志等同于实践理性。
影响意志的两大因素是理性和爱好。
也就是说,意志只是一种选择的能力。
当理性完全支配意志,即意志只选择完全依赖于理性所规定的原则时,被理性认为是客观必然的行动,同时是主观必然的。
此时意志与理性自在地符合。
而当意志受到爱好的影响时,理性依然可以规定客观必然的行动,但在主观看来这只是偶然的。
理性对意志所提出的客观道德规律被表述为命令式。
在理性未能与意志完全符合时,命令式是理性对意志的“必要性”要求,既客观规律对主观准则的要求。
因此,所有命令式都是应然的,都包括“应该”这个词。
命令式分为假言和定言两大类。
假言命令的必要性在于这个行为的实践是达到某个目的的必要手段。
它的善(实践必然性),仅仅在于这个行为的工具意义。
因此它是有条件的,条件即是它所欲的目标。
该行为只对于其目标是必然的,而这个行为本身却是偶然的:我们可以随时放弃这个目标,这时这个行为就失去了实践必然性,也就不再善了。
它采取的表述是“如果……那么……”,如下所示(参考@跳格子):a. 行为A是达致目的B之手段;b. 目的E值得欲求;c. 所以,行动A是善的。
(我应当做A)进一步,假言命令被分为技艺命令,机智规劝两种。
对于前者,目标是偶然的,因此前者又叫或然命令。
世界上有多少种目标,就有多少种手段。
而后者的目标则是幸福,这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愿望,因此它又叫做实然命令。
《道德形而上学》康德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太遥远?《道德形而上学》太深奥?一篇文章教你读懂《道德形而上学》,让你走进康德,话不多说,上干货!!!!1、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作者想要解决的是经验主义论证混淆所带来的知识何德行的模糊,因此作者提出了纯粹形而上学的道德。
从而划分出纯粹的理念世界来讨论道德哲学。
在作者看来“人们是否认为有必要制定出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东西的道德哲学。
”是其论述的前提;在作者的观念中道德规律是完全没有经验的部分是纯粹的,是剔除经验过后纯粹的道德的论证,是就理论而论理论。
在作者的观念中规律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是最高的准则。
因此与规律相伴而生的约束性根据要完全地在纯粹理性地概念中去找。
因为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或者是准则的规则世界。
而面对一切的先验性,我们就要受到我们意志自律性的影响。
要使一件事情是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而必须同时也是为了道德而做出的。
即道德的内在先天自发性自律性,道德的纯洁性。
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的,应该是可能纯粹的意志的观念和原则。
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最高的善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理性实践最高的善。
2、主张是什么?1.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高扬人自身的力量高扬理性的作用。
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寻求自己心中内在的善即出于责任去行善。
人是出于自己想做某件事情而去做事而不是出于外界的强制要求,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主动性的发挥。
因而人生来是将自己看作目的的,是有权利掌控自己的生活的。
对于个人来说所服从的并不是外界的规约,而是内心善的呼唤。
正是出于对善的主动向往即先验的责任和对美好的追求因而人们才去行善。
2.道德三命题一、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二、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
三、作为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我将这样表述: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而“尊重”则是一种通过理性概念自己产生出来的情感。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我认为这篇文章是精妙的论点,严谨的论述。
作者认为,出于责任,出于本身善心的行为就是道德的。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比起《功利主义》,我也更喜欢这篇文章。
本文一开始先提出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解释了每个学科,也引出了什么叫做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定义为以后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然后作者强调文章的意图是讨论道德哲学,阐述了真正的道德规律是如何的,紧接着又上升一个层次说要使一件事情成为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必须是为了道德做出的,作者之后又解释了什么叫做出于道德。
文章进入正文,作者先阐述什么叫做善良,除了善良意志,没有无条件善的东西,它不因其他东西而善,是仅由于意愿而善,它自身就具有价值,而实用性只是阶梯,然后作者反驳了有些人说它不切实际,举了交易场和保护生命的例子,完全处于责任才有真正的道德价值,紧接着又区分了责任与爱好两个概念,得出结论,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紧接着,作者提出问题并论证了怎样才可以不须考虑后果。
这篇文章论证严谨,层层深入,作者也想到了很多可能推翻他观点的问题并进行反驳,中间穿插了实际例子,使论证更加有力,论证过程非常值得学习。
而读哲学,我认为是用来理解后分析实际问题,判断实际问题中两难的时候应该怎样做选择,也给公共卫生制定政策提供了思考的方法。
例如课上也提到的诉马萨诸塞州案。
马萨诸塞州居民亨宁•雅各布森以“人身权利”为由拒绝接受疫苗接种,遭到刑事指控他。
在地方法院败诉后,雅各布森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
1905年,联邦最高法院裁决,面对传染性疾病事件,国家可以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来保护公众的的集体利益。
用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解释,为了集体的安全,这位居民理所应当要接种疫苗。
这样的问题,作者在阐述怎样的意志不需要讨论后果时也给出了答案,出于责任而诚实和对有利后果的考虑完全是两回事,在前一种情况下行为的概念自身中已经含有我所要的规律,而后一情况下,我还要另外去寻找有什么样伴随来的后果,不能把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道德是什么呢?在我们一般人的常识体系中,道德就应当是一种教条,凡孔圣人所言即为修身之道就是一例。
西方也大致相同,圣经中耶稣怎么说的,就怎样做,这才是道德。
在这本书中,康德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道德不是命题,道德应当是原理,并且符合逻辑。
整本书,康德正是在阐述为何道德是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具体应当如何。
据说,早年康德的理想是做一个研究自然哲学的大学教授,他想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但当他读了卢梭的书之后,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强烈影响:一一“我生性是一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有快乐。
曾有过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严的,我就轻视无知的群众。
卢梭纠正了我。
我意想的优点消失了。
我学会了来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的劳动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
”他觉得,如果他的工作不能找到寻常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那就显得毫无意义。
所以他将他的学问设定于社会生活,十分重视在寻常人之中发现道德原理。
他不愿成为高高在上的道德学家,像孔子一那样提出教条,认为不遵守教导的都是禽兽。
相反,他立足于普通人,甚至那些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深入他们的内心, 去探索道德在他们心中的根基。
不难发现,书中正按着这思路,德,因为人都人都应当有道有理性。
理性本身是道德的根基。
所以如果道德只是教条,那么所谓遵从道德其实是一种盲目的服从,与理性无关。
且一旦教条出错,人就只能学坏了。
真正的道德,需要激发起人内心固有的理性法则,并进行引导。
所以康德主张苏格拉底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非常随和,从不将思想强加在他人身上。
苏格拉底总是不断提问,把人们从问题的表层一步步引入深处,让人开动思维,将自己内在的理性催生出来。
所以这也被称为智慧的助产术。
因此,康德提出我们必须从日常道德出发,将日常理性中已经包含的道德法则单纯的提取出来,加以论证,以便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任何行动的纯粹道德内涵的判断进行指导。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原理》_18039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这本书一开始就先考察了道德形而上学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所谓理性的知识,这也就是康德心目中的知识总和了,分为实际的和形式的。
形式的就是逻辑学;实际的理性知识是关于对象和对象之间关系的知识,也就是自然和道德的知识,也就是物理学和伦理学。
这里康德实际上是证明了希腊人对哲学知识的划分的依据,在文章一开头他就赞叹说“古希腊哲学被分为三门科学: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
这种划分非常符合事物的本性……”。
然后康德更进一步,依照知识是否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标准对物理学和伦理学再进行区分。
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在欧洲大陆唯理论中一向都是认为不是很重要的,生长在这一传统中的康德同样是认为经验的东西不是必然的,其可靠性比不上理性的知识。
康德依照是否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标准来对道德的知识进一步区分,其目的就是要构建一种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人类学的东西的纯粹的道德哲学。
于是,伦理学就被划分为了经验成分的实践人类学和从先验原则中引申出来的形而上学。
从康德在知识体系中为道德形而上学开辟出空间的论证并不是从经验中得到的,而是源于一个对理性知识的假设,一个标准的划分,也就是说,是从逻辑上划分出来的(本来我想说是从先验原则中引申出来的,不过由于对这个术语的确切含义比较模糊,就先用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说)。
这跟我们通常建立一个学科的方法是不同的,根据我的阅读,一个新的学科的建立,或者一个学科的分支的出现,是源于实践上的需要,实际中的学科已经满足不了实践的要求了,也就催生了新学科新分支,然后再在知识树中添上。
然而康德的方法全然不同,在逻辑上,这样的知识,这样的分支的存在是无可辩驳的,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在我们的实践中,是否真的具有这样的所谓独立于经验的道德知识组成的集合?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康德讲座第一讲第三节提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也就是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前言的第10段中,康德说他的道德哲学跟沃尔夫的道德哲学的区别就好像是普通逻辑与先验逻辑那样。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康德是18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他在哲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道德形而上学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阅读和思考,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观点。
一、康德的道德理论基础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道德律和道德义务上。
他的道德观点有两个基本要素:普遍性和目的性。
普遍性是指道德行为不应受到个人或特定情境的影响,而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况。
目的性是指道德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某种道德法则的遵守,而不是个人或利益的追求。
二、康德的道德法则康德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的命令”:即人们应该根据一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被称为“康德的分类法则”,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原则:行动的普遍化原则和人的目的性原则。
行动的普遍化原则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中心原理之一,它要求我们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准则来判断正误。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应该符合普世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个人的偏见或私利。
人的目的性原则是指人们的行为应该以实现某种目的为中心,而不是追求自身的欲望或个人的利益。
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性应该是以道德律为准绳,而不是以任意的欲望为导向。
三、康德的意志和自由康德认为人的意志是其行为的根源,而意志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律。
他将自由意志与道德行为联系了起来,认为只有通过自由选择,人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行为。
对于康德而言,自由意志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所具备的特质。
意志的自由使我们能够选择遵守道德律,并在行为中实现普遍性和目的性的原则。
四、康德的道德价值康德将道德行为的价值归结为其普遍性和目的性。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一种以普世的道德原则为准绳的行为,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或私利。
康德还认为,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
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来评价其行为的好坏,而不是局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
这种道德评价是客观的,不受个人喜好或情感的影响。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摘要:我们人类道德的根据何在?我们凭什么为自己规定各种各样的道德金规则和义务?我们说一行为是善的究竟意指着什么?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部著作便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去行为,而是对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去行为之合理性阐明。
虽然他的思想艰深,著作晦涩难懂,但他所讨论的问题确实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再平常不过的问题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能认识这个世界吗?我应当怎样去行为?我可以期望什么?因之他的思想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也不例外。
但个人毕竟知识有限,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只能是浅谈自己的薄见。
关键词:到的形而上学基础、道德、根据、义务“我生性是一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有快乐。
曾有过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严的,我就轻视无知的群众。
卢梭纠正了我。
我意想的优点消失了。
我学会了来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的劳动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
”【1】(P24)在康德哲学严肃冷峻的语言外衣下,是一个倾心于关注人的自由与尊严的内核。
在《纯粹理性批判》所建立的宏大理性基础上,对于实践理性即道德哲学的建构是其另一艰巨任务,主要以三部著作为主线《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一、《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认为:“在道德的事情中,人类理性甚至凭借最普通的知性也能够很容易就被引向相当的正确和详尽”【2】(P30),“所以普通的人类理性不是出于任何一种思辨的需要(这种需要,只要那理性还满足于只是健全知性,就永远也用不着它),而是本身由实践的理由所推动,从自己的范围走出来,迈出了进入到实践哲学的领域的步伐”【3】(P31)。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方法论”中,他则请读者注意“由商人和家庭妇女所组成的那些混杂的社交聚会中的交谈”,特别是说别人闲话(嚼舌头)的场合。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可以说是伦理学的经典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这本书于1785年发表,是一部介绍伦理学的著作。
它展示了康德对伦理学理论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对行为模式和行为准则的探讨,反映了康德对伦理学的独特思考方式。
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许多内容也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康德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一种“道德形而上学”,强调道德准则不是由经验而来,而是植根于人的道德本性之中。
人类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一些天生的道德信仰,这种信仰来自于对普遍道德准则的直觉意识。
康德的理论强调,道德不应该尝试根据个人喜好或利益来类比,更不能通俗地解释成人们的行为是出于一种自私的自我利益动机。
相反,道德应该是超越这些经验的、原则性的、不可违犯的、拥有普遍意义的。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康德强调规范的重要性。
他提出的伦理规范不仅是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的,而且是普适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遵守。
在康德看来,对于道德范围而言,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多个最高的原则,规定了如何行动是对的或是错的。
他的这种观点引发了我对人性本质的深层思考,人类在内心深处究竟有哪些基本的本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人际交往是否有影响?人类应该如何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行为准则呢?康德的伦理学思想深刻且独特,他用理性和知识来探究道德规范的本质。
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因为它让我重新思考了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是什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康德的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感悟到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对探究道德规范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下,这本书启示了我对伦理学的思考,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探究“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愈发追求高尚的价值和准则,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要。
由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谈其道德教育意义
3022013年12月下半月刊现代教育管理由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谈其道德教育意义张 堃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从作为人本性的理性和自由出发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
人的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人是道德活动的目的,人的意志自由应体现为对客观的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在教育学方面至今仍给我们以富有意义的启发。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观念》一文中强调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匾乏而不健全的。
”这表明,在现代世界如果只看重知识的力量,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进步或成功,但长期看却会留下隐患。
一味追求急功近利的填鸭式知识的教导而忽略以完善人格为目的的道德教育,是我们现有教育中的缺失。
这种道德教育的缺失现象更多的引发了我们关于当代道德哲学及其教育意义的思考。
一、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是:人只服从自己立法的道德,人是自己的,不是上帝的工具。
人是目的,人是自身的主宰。
它是从作为人本性的理性出发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
道德就是关乎人自身行为准则的,因此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
这样的“普遍的立法形式”,使人们“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履行这条人人都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一条绝对命令。
它不能带来任何利益,有的只是道德的责任和道德的义务。
义务成了道德最牢固的支柱,成了绝对命令的唯一源泉。
只有义务而不是其它动机才能使行为具有道德的性质。
一个为了“道德义务”而行事的意志就是善的意志。
康德讲:“德性之所以有那样大的价值,知识因为它只招来那么大的牺牲,于是因为它带来任何利益,全部仰慕之心,甚至效法这种人品的企图,都完全依据在道德原理的纯粹性上。
【原创】道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原创】道德形而上学读后感读《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有感道德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追求道德?这些问题早在几百年前的康德,就进行过深入地探求,并留下了其思想流芳千古。
而我仅以我有限的认识,谈一谈我对道德的认知与感受。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人,拥有极强的责任感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殷切期盼。
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
就当今社会而言,责任已成为道德中的组成部分。
责任,它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非常遥远、不可侵犯,但细想它又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责任让人感觉到一种强制,似有一种无形之物在约束和鞭笞着人们,让人们去顺应它。
通俗而言责任就是人们所必须要做的事情,就相当于法律中所规定的义务。
每个人做事都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一则为出于自己私人的目的,另一则为责任。
就一件事而言,当私人偏好与责任无关甚至矛盾时,那么就很好进行判断。
但是,如若两者交相融合、相辅相成,那么分辨它就十分困难了。
相信每个人都曾思索过:活着为了谁?也许老师会告诉我们人活着更多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有着满意的生活,有精彩的一生。
大学中的我们每日都有着丰富的活动,每天都在接触新鲜的事物,甚至每天都忙得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每天最起码过得很充实,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但是事实呢?我们的父母呢?他们如今的奋斗难道最主要还是为了自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他们的奋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来自家庭、社会的责任。
他们要为自己的父母儿女奋斗,为了他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正如文中所说,维持一个人的生命是一种责任。
当你在困难面前、心灰意冷之时,也许你觉得世界已毫无色彩、生命已毫无意义,但是你仍然活着,这时正是责任在支撑着你,你的家庭、朋友甚至国家都还需要你,这时的你所持有的信念和准则便具有了它的道德价值。
我们对于道德价值的考量,不应带有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而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判断,去辩证的进行分析。
正如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根本上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202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康德作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间的一部小册子,全书分为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三章,分别为:“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从正文三章的标题可以看出康德论述的内在逻辑。
前言部分短小精悍,直击主题,康德在前言开篇即对“理性知识”进行了明确分类,并对“道德形而上学”等概念进行了内涵分析;第一章首先对“善良意志”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引出“幸福”概念,并推导出“责任”话题,认为“这一(责任)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体现”,并通过“三个命题”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因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于某些关键性词句进行了反复论述,所以本文也将以提取“关键词”的形式论述本书中前言和第一章中的几个问题。
一、“纯粹”(一)“纯粹哲学”与“经验哲学”康德把哲学分为“全部以经验为依据的”经验哲学和“以先天原则来制定自己学说的”纯粹哲学(当然这只是就“经验”与“先天”这个范畴来进行的狭义分类,也并不限于此两种分类),而单纯形式的纯粹哲学称为逻辑学,不仅具有形式还具有内在知性的称为形而上学,而按照同种分类,形而上学可分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在前言中关于“纯粹”与“经验”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面的学说做了前提上的界定。
(二)“纯粹”理性与道德康德在论述完关于哲学分类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工作还没有进行划分、每个人还都是个百事通,那么这些行业就处于落后状态。
”“每一件都需要一种不同的才能,而把这些才能集合在一个人身上,只会使他一事无成。
”引申到社会生活领域这种观点同样适用,“百事通”并不等于百事都能做好,全部能力只集中在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身上而不是分摊在所有人身上恰恰是一种行业落后的体现。
基于此,康德在探讨道德哲学时始终强调一个前提——道德哲学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有感
道德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追求道德?这些问题早在几百年前的康德,就进行过深入地探求,并留下了其思想流芳千古。
而我仅以我有限的认识,谈一谈我对道德的认知与感受。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人,拥有极强的责任感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殷切期盼。
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
就当今社会而言,责任已成为道德中的组成部分。
责任,它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非常遥远、不可侵犯,但细想它又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责任让人感觉到一种强制,似有一种无形之物在约束和鞭笞着人们,让人们去顺应它。
通俗而言责任就是人们所必须要做的事情,就相当于法律中所规定的义务。
每个人做事都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一则为出于自己私人的目的,另一则为责任。
就一件事而言,当私人偏好与责任无关甚至矛盾时,那么就很好进行判断。
但是,如若两者交相融合、相辅相成,那么分辨它就十分困难了。
相信每个人都曾思索过:活着为了谁?也许老师会告诉我们人活着更多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有着满意的生活,有精彩的一生。
大学中的我们每日都有着丰富的活动,每天都在接触新鲜的事物,甚至每天都忙得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每天最起码过得很充实,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但是事实呢?我们的父母呢?他们如今的奋斗难道最主要还是为了自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他们的奋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来自家庭、社会的责任。
他们要为自己的父母儿女奋斗,为了他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正如文中所说,维持一个人的生命是一种责任。
当你在困难面前、心灰意冷之时,也许你觉得世界已毫无色彩、生命已毫无意义,但是你仍然活着,这时正是责任在支撑着你,你的家庭、朋友甚至国家都还需要你,这时的你所持有的信念和准则便具有了它的道德价值。
我们对于道德价值的考量,不应带有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而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判断,去辩证的进行分析。
正如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根本上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也许有的人会说,他之所以挺身而出是为了做英雄、为了将来拥有更好的社会评价和光明的未来。
但是,一个人在紧急关头做一件事的时候真的会有着如此长远的打算吗?难道他不会考虑到失败的情形吗?如果客观辩证来言,这种行为实则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完全出自责任,因而具有其道德价值。
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认为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总和。
而道德的判断则需因事而异,道德的意义存在于行为的道德价值中。
一件事的道德价值并不体现在它的结果,而在于他最终所选择时的判断准则,这才是其价值的体现。
而当我们最终对一件事情进行辩证分析和理性思索,那些最终被我们所选择的判断准则也就演变成了今日之道德。
道德的发展也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社会经济的体现,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地被完善、被赋予新的内涵。
道德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具有认识、规范和调节三种功能。
道德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去认识这个社会,了解自己的义务与责任,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约束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维系正常的社会秩序。
道德在结合了中国实际后便演变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它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诚信、友爱、负责、认真,我们现在所具有的任何优秀的品质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身影。
而我们也有义务和责任去弘扬他、维护他、发展他,让它不断地发挥其作用。
我们也应积极发扬其精神,重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重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追求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建设一个温暖的国家,讲求谦敬礼让,强调恪守诚信……
道德,有着其极其丰富的内涵,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
我们应该不断遵守道德并追求高尚的道德,不断丰富自己,让自己拥有充实的自我,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