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固端 计算 定义
嵌固端的确
![嵌固端的确](https://img.taocdn.com/s3/m/db82e4e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71.png)
嵌固端的确嵌固端的确定----插图详尽版嵌固端的确定----插图详尽版嵌固端的直观了解: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镶嵌固端:就是平时说道的紧固端的,不容许构件在此部位存有任何加速度。
这里的加速度在结构力学中就是指平面x、y两个方向的加速度和紧紧围绕此支座的转角;而对应的简支端(边)则容许存有转角,但是无法存有x、y方向的加速度;通常现浇结构,板都就是已连续的,无板连接处都就是梁桥,飞檐处就是民主自由边,而楼板连接处都就是已连续的,也就是在排序每跨板的时候做为镶嵌固端处置。
柱嵌固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新版pkpm总信息里存有镶嵌固端所在层号输出一档。
镶嵌固端部位挑选出的原则一、嵌固端部位必须在满足基础有效埋置深度或可靠埋置深度的前提下选取,其位置可在基础顶面也可以高于基础顶面。
镶嵌固端部位挑选出低于基础顶面时,其挑选出的边线应当切割室内地沟布置和掩埋浅情况不必高于室外地面。
若高于室外地面,其高差严禁大于所设边梁的梁高。
且必须使嵌遏部位的下部和基础之间存有不少于一层的完备的框架结构体系,并在地震促进作用下维持弹性工作状态。
三、嵌固部位下部和基础之间的框架结构体系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和侧向刚度,能够抵抗上部框架结构在嵌固部位产生的嵌固端弯矩、剪力和轴力的作用。
避免柱塑性铰向下转移。
楼层装配参数设置satwe参数设置(此时若为新版pkpm(10)地下层数为2镶嵌固层为3(热购地下室顶板为镶嵌固端)参见新版参数设置模型三)此为05或08版pkpm对地下嵌固层的定义不一样按照新的pkpm(10)定义地下室层数为2嵌固层为3若不考虑地下室底板(要充分考虑基础模型采用筏板基础是可合并到基础中算,当为独立基础或是条形基础时应考虑地下室底板的影响)的模型如组装示意图2楼层装配参数设置satwe参数设置模型三楼层装配参数设置satwe参数设置。
关于嵌固端与底部加强区的讨论
![关于嵌固端与底部加强区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b1a4e3c233d4b14e85246839.png)
使塑性铰能在预期 的部 位 出现 , 并 承担该 处较大 的弯矩 、 剪 力及 加强部位高度的确定 。因框支剪力 墙属复杂 高层设 计 , 其 设计 另
地下室其他楼板 即可 采用普 通 楼板设 计 ( 人 防顶板 除外 ) , 地 下
。 1 层 以下抗震构造措施可逐层降低一级 , 相 应 的墙 、 柱 配 筋 可 减 不 设 )
小, 而 当地下室顶板 不能作 为上部 结构 的嵌 固端时 , 计算 嵌 固端 4 下移 , 而相应 的构 造要求 同时 下移 。由此 可见 , 地 下室顶 板作 为 上部结构的嵌 固部位是最经 济合 理的选择 。
实际工 程 中的应 用
在建筑方案确定过程 中 , 结构专业 的参 与对最终 建筑 的可实
施性 、 经济性 起很 大的作用。在 确定建筑 物层高 , 地下 室设置 时 ,
有的楼层因为地 下 1层 与首 层层高 、 平 面布 置相 差不 大 , 无 嵌 固端与底部加 强 区的计算 能具体 的为 建筑设计 提 出建 议。 以 法满足地下室顶板作 为嵌 固部位 的要求 时 , 嵌 固部 位应 下移 , 保 下是具体 的工程案例 。
定, 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 1 6 0 m m, 这 就意味着按 构造要 求地 下室的顶 板 已经有 了刚度上 的提高 。因此通 常考虑 将地 下 室顶 板作 为嵌 固端 能达 到一定 的经济效益 。 对于地下 室顶 板作为嵌 固端 , 规范 提 出了 明确 的要求 , 主 要
要求 。
证该 层整体性 强 、 楼 层无 大洞 口、 楼层 的侧 向刚度 与首层 比不 小
嵌固端 计算 定义
![嵌固端 计算 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4bb61f53f01dc281e53af077.png)
高层里对地下室作为嵌固端有条件设置,一个是板厚度要不小于180mm,地下室的侧向刚度与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值,国标要求不小于2,上海规范要求不小于 1.5。
当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应在地下室信息的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比例系数m值(应该是土层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值)填0.在满足这两个条件下,地下室可以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个人认为应该如下处理:第一步:判断地下室顶部能否作为嵌固端(方法:顶板厚度,剪切刚度比(m=0),地下室剪切刚度为上部塔楼对应的下部地下室按45度扩展得到的范围)第二步:能作为顶板时,考虑地下室建模,地下室层数设为1,回填土约束刚度填5或者其他数,根据经验而定。
因为土对地下室的约束力是呈三角形分布,取负值反映不出该效果。
不能作为顶板时,考虑地下室建模,地下室层数设为1,回填土约束刚度填0。
第三步,SA TWE计算中选择地震力和层间位移刚度比;以下参考中华钢结构论坛回答一:嵌固部位应理解为该部位无水平位移,一般应将地下室一起建模,像这种不可当嵌固部位的回填土的约束刚度可以输入0~5,具体以实际工程为准,填0表示回填土无约束,》=5则约束刚度近似嵌固,具体据地下室周侧土土质情况判定,一般可以填3。
楼上的问题:1、当地下室完全嵌固的时候。
是否可以将地下室那一层删除,不建模?或者是,将回填土的约束刚度取5,来表示完全嵌固?pkpm技术部意见为应以实际情况建模,及应一起计算,但在回填土的约束刚度一项应填-1,则计算程序考虑将地下室顶面做嵌固端。
2、若地下室不嵌固的时候,就将回填土的约束刚度填小于5(根据经验来判断这个数值的大小)的数值。
回答二:当在证明不是嵌固的时候,计算结构时,选用”地震力和层间位移“这项。
然后回填土用0。
这样不考虑回填土对地下室的约束作用。
层间刚度比指的是楼层本身的剪切刚度比(见高规对嵌固的定义)。
我曾经用很粗的模型算了一下,用文克勒地基模型作为土的刚度,计算其土的刚度还不到标准层剪切刚度的80%,当然用这种模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
嵌固部位、嵌固端、嵌固层的辨析
![嵌固部位、嵌固端、嵌固层的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578a470722192e4536f6a4.png)
嵌固部位、嵌固端、嵌固层的辨析我们在设计时经常会遇到嵌固端、嵌固部位、嵌固层几个概念,规范没有统一的解释,容易让大家晕头转向,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今天在此画个简单图示(以嵌固在-1层顶板为例):嵌固部位是指给其上部建筑施加嵌固作用的部位,比如满足规范相应要求的地下室顶板;嵌固层就是被嵌固的那一层,是嵌固作用的承受方(层),也就是PKPM里所需要填写的“嵌固端所在层号”,比如被地下室顶板嵌固的地上一层;规范如果将这个词改成“被嵌固层”也许更容易理解哈。
嵌固端是嵌固层的底端,属于嵌固层而不属于嵌固部位。
土木君也纳闷,为啥规范不将这个词改成“嵌固层底端”呢?为了加深理解这几个概念,土木君汇总了规范出现这几个概念的主要地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9.5条: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相关范围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相关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5.3.2条:对框架-支撑结构、框架-延性墙板结构、筒体结构和巨型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2可按式(3.3.10-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5.3.7条: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1.4条: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宜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2.2.1条: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3条: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高层建筑中嵌固端问题与处理策略研究
![高层建筑中嵌固端问题与处理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b9289958fafab068dc029b.png)
高层建筑中嵌固端问题与处理策略研究一、前言作为高层建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嵌固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其合理选取问题及处理措施,能够更好地提升高层建筑嵌固端的选取的合理性,从而保证高层建筑的可靠。
本文从概述嵌固端的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嵌固端概述嵌固端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计算嵌固端,另一种是抗震嵌固端。
计算嵌固端是指力学计算模型的不动点,和楼层抗侧刚度有关,又称力学嵌固端或刚度嵌固端。
抗震嵌固端是指通过承载力和延性的调整使得塑性铰出现在预期楼层而人为设定的加强部位,与楼层强度有关,又称强度嵌固端。
其实这两个嵌固端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指的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刚度、强度及延性。
计算嵌固端是客观存在的,是为了计算模型的简便与准确而设定的,是上部结构与地下室或与基础顶的交界处作为结构模型计算的固定点。
计算嵌固端是结构模型计算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结构计算结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嵌固端以下部位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即也没有相对位移(包括水平位移和转角位移),也不承受风荷载作用。
抗震嵌固端是一种抗震设计的概念,是为了迫使塑性铰出现在特定部位而选定的抗震加强部位,是客观不存在的,是人为确定的。
抗震嵌固端不同于计算嵌固端,在抗震嵌固端部位结构也同样会有位移(包括水平位移和转角位移),只是在抗震嵌固端部位的承载力和延性会比嵌固端上一层加强,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塑性铰会出现在抗震嵌固端的上层部位,从而确保结构的安全。
在特定条件下,抗震嵌固端和计算嵌固端也有可能是同一部位。
三、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确定及技术分析高层建筑嵌固端的确定对于技术的要求较为严格,在确定的过程中要讲求技术和方法,下面本文就针对不同情况对结构嵌固端确定技术进行分析。
1.从单层地下室的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如果高层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单层,在结构嵌固端确定的时候则会选择基础底板作为结构嵌固端,这样能够充分的利用基础的刚度性能,为高层建筑首层楼面的结构选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层建筑嵌固端
![高层建筑嵌固端](https://img.taocdn.com/s3/m/394ab77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19.png)
高层建筑嵌固端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嵌固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对建筑的抗震性能、经济性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高层建筑嵌固端呢?简单来说,高层建筑嵌固端就是在结构计算中假定为固定不动的部位。
这个部位在水平力作用下,位移非常小,可以近似看作是固定端。
它就像是一座高楼的“根基”,为整个建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约束。
嵌固端的选择并非随意而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地质条件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如果建筑所在地的地质条件较好,能够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那么就有可能选择较低的位置作为嵌固端。
反之,如果地质条件较差,可能需要将嵌固端设置在更高的楼层,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其次,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要求也会影响嵌固端的选择。
例如,对于一些底部有较大空间需求的建筑,如商场、停车场等,可能需要将嵌固端设置在较高的位置,以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再者,结构体系和抗震要求也是决定嵌固端位置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结构体系在抗震性能上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构形式来合理确定嵌固端的位置,以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
在实际工程中,确定嵌固端的位置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构造处理,以保证其能够真正起到固定不动的作用。
这包括对楼板的加强、柱和墙的配筋增加、节点的加强处理等。
例如,对于作为嵌固端的楼板,需要具备足够的厚度和强度。
通常,其厚度要比一般楼层的楼板更厚,并且要配置双层双向的钢筋,以增强其抗弯和抗剪能力。
同时,在嵌固端上下相邻的楼层,柱和墙的配筋也要相应增加,以承受可能产生的较大内力。
另外,节点的加强处理也不容忽视。
节点是结构中力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嵌固端处的节点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应力。
因此,需要通过增加钢筋、提高混凝土强度等方式来加强节点的承载能力,确保力的传递顺畅和可靠。
如果嵌固端的选择和处理不当,可能会给高层建筑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结构的位移可能会超出允许范围,导致建筑物出现裂缝、倾斜甚至倒塌等严重后果。
关于嵌固端的理解
![关于嵌固端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4431d6d561252d380eb6eb4.png)
关于嵌固端的理解无地下室小高层及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嵌固端的选取和处理一、前言嵌固端的定义,若按计算模型而言,是指除能承受轴力(N)、弯矩(M)、剪力(V)之外,U(X方向水平位移)、V(Y方向水平位移)、ω(竖向位移)、θ(转角位移)均为零的部位,若按在地震作用下的屈服机制而言,就是预期塑性铰出现的部位。
确定嵌固端就是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该预期部位出现,并能承担上部结构在该处屈服超强引起的极限弯矩和出现塑性铰时的最大剪力以及相应的最大最小的轴向力。
由此可知,嵌固端的选取和处理直接影响结构体系的受力与变形状态。
所以在抗震设计中,恰当和正确对待嵌固端的选取和处理问题,对保证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嵌固端位置的选取与基础的型式和埋深相关连,一般情况选取在基础的顶面。
众所周知,小高层建筑以承受水平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为主,为保证稳定和抗倾覆能力,必须考虑基础的有效埋置深度。
多层建筑以承受竖向荷载为主,一般可不考虑基础有效埋置深度的要求。
但是往往由于建筑物的类型和用途(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是否有地下管道和设备基础等);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持力层的埋深,地下水性质和埋深等);相邻房屋和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季节性冻土地基的冻胀和融陷等因素的制约,使框架基础埋置深度较大,引起底层柱的长度相应增加较多。
当无地下室时,如底层柱断面尺寸不变,相对相邻上层柱的线刚度减小,影响水平位移的控制。
如保持线刚度不变,比起相邻上层柱需增大底层柱的断面尺寸。
加之柱子埋在土中,不能充分利用其围合的空间,经济效益无法合理体现。
这一情况,在设计中经常出现,至今没有很好解决。
为此,提出了基础埋置深度与结构计算嵌固端可否分开考虑的问题?作以下研究探讨。
二、嵌固端部位选取的原则1、嵌固端部位必须在满足基础有效埋置深度或可靠埋置深度的前提下选取,其位置可在基础顶面也可以高于基础顶面。
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理解及运用
![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理解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00b3e8dcf84b9d528ea7adf.png)
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理解及运用摘要:高层建筑结构嵌固部位的选取直接影响到上部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只有正确选取嵌固端的部位才能准确计算上部结构的内力及配筋,并通过嵌固端相关构造措施的正确实施确保上部结构塑性铰在预期的部位产生,故嵌固端的合理选取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理解及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嵌固端;概念;合理选取;注意事项1 嵌固端的概念1.1 力学意义上的嵌固端力学意义上的嵌固端是指嵌固端完全约束,即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转角位移均为零。
1.2 规范意义上的嵌固端规范意义上的嵌固端是指上部结构预期塑性铰出现的部位。
因此规范嵌固端是强度嵌固而非力学嵌固。
由于地下室土体对地下室顶板的影响,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变化。
规范要求地下室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适当加强,可以考虑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确定嵌固部位可以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预期部位出现。
规范嵌固端相关条文均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为前提进行规定,具体的主要规定如下:1)如果地下室的上部结构嵌入屋顶为现浇梁结构,则楼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楼板的厚度不得低于180mm。
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2)这里应注意地下室的顶板应避免大开洞,主楼范围内的顶板与纯地下室顶板的高差不应过大。
3)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
这里的地下室应为全埋地下室,地下室的四周外墙与填土紧密接触,地下一层刚度可考虑相关范围内刚度,刚度比为剪切刚度比。
相关范围一般指上部主楼外扩不大于三跨的地下室范围。
4)地下一层柱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不小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且地下室顶板梁柱节点左右端截面与下柱上端同一方向实配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小于地上一层对应柱下端实配的受弯承载力的1.3倍。
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相关范围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
关于结构嵌固端
![关于结构嵌固端](https://img.taocdn.com/s3/m/48195aaa0b4e767f5bcfce14.png)
关于结构嵌固端关于结构设计嵌固端的确定,相关论述很多,很多建议也感觉很受教益.但也有一些提法让人不能认同,今日一吐为快!首先,严格意义上的嵌固,工程上是不存在的.工程上的所谓嵌固,是为了便于分析,对结构受力状态的一种简化或者模拟.相同的构造,我们往往根据其受力特性和分析要求,采用不同的力学模型去模拟,以满足不同的受力状态和分析精度的要求.比如,一段梁头埋置在墙内,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型式.如果梁的两端同样构造,我们假定为铰接.如果另一端悬空,我们就假定为刚接.所以说,所谓的刚接、铰接,或者嵌固,都只是一个假定,或者说,是一种简化或者模拟,以便于计算分析,满足工程设计所需的精度为原则.回到结构设计嵌固端的话题.嵌固端的确定,是为了建立计算模型,分析结构的受力、变形以及破坏特征,确保工程设计安全.结构实际的状态,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嵌固端.即便是基础部位,基础的刚度既不可能无限大,地基土更不可能“嵌固”基础.想像一下,强大的核心筒可以被嵌固于基础,是不是很夸张?实际上,我们分析上部结构的时候假定基础是嵌固端,而分析地基基础的时候又往往假定上部结构刚性,本身就存在不协调.不过,实践证明,这样的假定可以满足工程分析的精度要求,因而是可行的.结构和地基土之间是一种相互挤压,相互协调或者相互脱离的复杂关系,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又无法准确的模拟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因而,所谓结构嵌固的概念就非常必要了.既然的所谓的结构嵌固端只是一种简化或模拟,只是为了建立受力模型,那么,结构嵌固端的确定,也应该以真实结构的受力、变形以及破坏特征的分析为基础.以此建立的力学模型,应得出与工程调查相符的结论.既然震害调查已经表明,地下室很少发生震害,结构塑性铰绝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地上层,只有个别地下室刚度较差,楼板不完整的情形下,少数塑性铰出现在地下一层,那么,可以得出结论,除个别极端情况外,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在某些条件下,作为一种安全措施,取地下二层顶板(也许更低)为嵌固端包络设计是必要的.而在多层地下室的情况下,把嵌固端取在基础顶面,是不妥当的.虽然限于技术条件,地基土的作用尚不能准确计分析,但其约束是客观存在的,地下各层所受到的地震影响必然递减.越过地下二层及上部各层,不对其采取加强措施,而对最底层进行加强,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可能是不安全的!据传有专家提出,只要地下二层刚度不小于地下一层,即可将地下二层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应当是可靠的.没有找到原文,不过,这位专家的意思,或许还有个前提,即地下一层的刚度,不应小于首层吧!。
关于嵌固端的理解共4页
![关于嵌固端的理解共4页](https://img.taocdn.com/s3/m/b3d5c35cc1c708a1294a443b.png)
关于嵌固端的理解无地下室小高层及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嵌固端的选取和处理一、前言嵌固端的定义,若按计算模型而言,是指除能承受轴力(N)、弯矩(M)、剪力(V)之外,U(X方向水平位移)、V(Y方向水平位移)、ω(竖向位移)、θ(转角位移)均为零的部位,若按在地震作用下的屈服机制而言,就是预期塑性铰出现的部位。
确定嵌固端就是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该预期部位出现,并能承担上部结构在该处屈服超强引起的极限弯矩和出现塑性铰时的最大剪力以及相应的最大最小的轴向力。
由此可知,嵌固端的选取和处理直接影响结构体系的受力与变形状态。
所以在抗震设计中,恰当和正确对待嵌固端的选取和处理问题,对保证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嵌固端位置的选取与基础的型式和埋深相关连,一般情况选取在基础的顶面。
众所周知,小高层建筑以承受水平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为主,为保证稳定和抗倾覆能力,必须考虑基础的有效埋置深度。
多层建筑以承受竖向荷载为主,一般可不考虑基础有效埋置深度的要求。
但是往往由于建筑物的类型和用途(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是否有地下管道和设备基础等);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持力层的埋深,地下水性质和埋深等);相邻房屋和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季节性冻土地基的冻胀和融陷等因素的制约,使框架基础埋置深度较大,引起底层柱的长度相应增加较多。
当无地下室时,如底层柱断面尺寸不变,相对相邻上层柱的线刚度减小,影响水平位移的控制。
如保持线刚度不变,比起相邻上层柱需增大底层柱的断面尺寸。
加之柱子埋在土中,不能充分利用其围合的空间,经济效益无法合理体现。
这一情况,在设计中经常出现,至今没有很好解决。
为此,提出了基础埋置深度与结构计算嵌固端可否分开考虑的问题?作以下研究探讨。
二、嵌固端部位选取的原则1、嵌固端部位必须在满足基础有效埋置深度或可靠埋置深度的前提下选取,其位置可在基础顶面也可以高于基础顶面。
关于嵌固端你应该知道的
![关于嵌固端你应该知道的](https://img.taocdn.com/s3/m/1a2bf2e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1.png)
关于嵌固端你应该知道的来源:结构狗说本⽂已获授权什么是嵌固端嵌固端是上部结构计算的固接⽀座,地震来袭时,嵌固端界⾯以下部分⼟体、基础及地下室随地⾯⼀起运动,界⾯以上上部结构产⽣相对运动。
刚度要求:嵌固端⽀座三个⽅向的平动及转动均为0。
⽆地下室嵌固端以下的基础及⼟体应有⼀定的刚度,有地下室嵌固端以下的地下室、基础及⼟体应有⼀定的刚度。
强度要求:地震作⽤时,嵌固端上部的竖向构件底部应先于嵌固端以下构件屈服,嵌固端要能紧紧的抱住柱脚。
普天之下,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嵌固端。
⽐如基础有差异沉降,那么Z向的约束就不可能是0。
嵌固端可以认为是上部结构实际地震的输⼊点,⽬前采⽤反应谱和时程法时地震是通过加速度从上部结构输⼊的。
⽤于确定上部结构抗震等级的建筑⾼度,规范字⾯意思为室外地⾯,实际宜从嵌固端开始算,当超过规范⾼度不多时可酌情处理。
剪⼒墙结构确定底部加强区时,同样应从嵌固端开始计算。
⽆地下室嵌固端要求(1)嵌固端应位于地⾯以下。
若需要露出地⾯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2)计算的底层层⾼应取⾄嵌固端。
(3)地梁顶标⾼应在嵌固端处,且应该有⼀定的抗弯及抗剪能⼒。
部分设计⼈员构造设置地梁且不设置加密区的做法不妥。
(4)地梁应双向设置。
若柱脚铰接,地梁的作⽤可仅考虑控制差异沉降,仅单向设置,⽐如门刚。
对于设置吊车的固接柱脚,若单向设置地梁时,⽆地梁⼀侧的弯矩应全部由独⽴基础或桩基础承担。
(5)基础短柱应有⼀定的刚度,设置地梁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过度强调短柱与上部框架柱的抗弯刚度⽐。
(6)基础四周回填⼟应提出压实要求。
地下室顶板嵌固端要求(1)地下室四周应全埋。
局部外露时,露出部分不宜⼤于地下室层⾼的1/4,不应⼤于层⾼的1/3。
(2)地下室顶板应有⾜够的平⾯内刚度,不宜开⼤洞(要求应严于上部结构),顶板⾼差不应⼤于1m。
洞⼝及⾼差处应加强刚度及强度。
(3)地下室顶板厚度不⼩于180,双层双向配筋0.25%,混凝⼟不低于C30。
嵌固端
![嵌固端](https://img.taocdn.com/s3/m/42396135376baf1ffd4fad06.png)
地下室顶板大开洞作为嵌固端嵌固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嵌固端:就是平常说的固定端,不允许构件在此部位有任何位移。
这里的位移在结构力学中是指平面x、y两个方向的位移和围绕此支座的转角;而对应的简支端(边)则允许有转角,但是不能有x、y方向的位移;1.±0.00有大开口或高差较大导致水平传力不连续时,嵌固端应伸至地下室,且对大开口周边梁、板的配筋应进行加强周边梁宜按照偏心受拉构件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
----2010版超限设计指南2.±0.00层有较大高差时,在高差处设置垂直向剪力墙,且采取存在高差处的柱子箍筋加密,水平传力方向的梁加腋等措施,以确保水平力的传递。
3.开洞后由于刚度削弱,导致地震作用下洞口周边的平面内变形略有变化,有必要对开洞周边楼板进行加强。
设计中,针对楼板开洞考虑以下措施:增加洞口周边楼板板厚至230mm;地下室顶板楼盖的受力分析考虑采用包括地下室的多塔模型的分析结果;同时对塔楼在洞口两侧的落地剪力墙,在地下室部分通过取消墙肢之间的洞口以增加其侧向刚度3.有关嵌固端计算的要求1)保证地下室的刚度与±0.00的刚度比≧2.0(上海地区为1.5)2)楼板厚度大于180.3)计算地下室刚度比时,离主楼较远处的外墙刚度不应计入地下室的刚度.4)±0.00有大开口或高差较大导致水平传力不连续时,嵌固端应伸至地下室,且对大开口周边梁、板的配筋应进行加强.周边梁宜按照偏心受拉构件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5)地下室外墙离主楼较远时,可在主楼周边或附近设置剪力墙,控制同层剪切刚度较上部结构剪切刚度大于2~3倍以上,直接将水平力传至底板.6)±0.00层有较大高差时,在高差处设置垂直向剪力墙,且采取存在高差处的柱子箍筋加密,水平传力方向的梁加腋等措施,以确保水平力的传递。
7)±0.00与室外地面高差相差较多时,嵌固端应下伸一层。
8)嵌固端设在地面层时,地面宜设置刚性地坪,以保证传力的可靠。
关于带地下室的多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选取若干问题阐述
![关于带地下室的多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选取若干问题阐述](https://img.taocdn.com/s3/m/77cf493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0.png)
关于带地下室的多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选取若干问题阐述摘要:建筑结构设计的计算模型中,嵌固端是必须人为判断选取的,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多年在一线结构设计的工作经验,主要从嵌固端选取的若干问题进行阐述,供结构设计人员一些参考交流。
关键词:结构设计计算嵌固端选取前言结构模型计算是结构设计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嵌固端的选取也是结构模型计算的前期内容。
在现有建筑方案及地质勘察报告的条件下,设计人员就现有条件对建筑结构的嵌固端作出合适的选取。
若是单层地下室,嵌固端在地下室顶板或基础顶;若是两层以上地下室,则嵌固端顶板或负一层或负二层直到基础顶板。
本文就单层地下室情况作如下阐述。
1 嵌固端的定义理想的嵌固端就像悬臂杆端部刚度无限大,X,Y方向没有位移,同时不能转动。
笔者认为现实情况下很难有这种情况,嵌固端在基础顶可能会比较接近。
往往我们做工程设计时很多情况都嵌固端为地下室顶板。
地下室顶板相对于地上二层以及以上各层具有足够大刚度,则模型计算会把嵌固端放置地下室顶板,即预设塑性铰出现在一层的柱底部。
2 嵌固端的条件(1)地下室平面必须大于等于上部结构竖向构件外轮过线,如此避免部分有地下室与部分无地下室的情况;(2)地下室埋置深度必须满足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11规定的埋置深度,即桩基础时为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其它情况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同时,对于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坪的高差的处理,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
根据相关研究,这个高差不宜大于本层层高的1/3。
这个比例的限制主要是出于对地下室的受力特性的考虑。
如果高差过大,可能会影响到地下室的抗侧力性能,从而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规定当嵌固端为地下室顶板时,楼板不能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相关范围内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提高顶板的抗弯刚度,从而在力学上提供更好的支撑。
嵌固端配筋率
![嵌固端配筋率](https://img.taocdn.com/s3/m/4656b17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b.png)
嵌固端配筋率摘要:一、嵌固端配筋率的概念与作用1.嵌固端的定义2.配筋率的作用3.嵌固端配筋率的定义二、嵌固端配筋率的计算方法1.规范中的计算公式2.实际工程中的计算方法3.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三、嵌固端配筋率的验证与调整1.验证方法2.调整策略3.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四、嵌固端配筋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1.结构安全性的保障2.节约材料和资源3.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正文:嵌固端配筋率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嵌固端配筋率的概念、作用、计算方法、验证与调整以及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嵌固端配筋率的概念与作用嵌固端,又称锚固端,是指在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承受水平荷载的梁柱节点处,混凝土受压区域内的钢筋。
嵌固端的配筋率,是指嵌固端内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混凝土受压截面面积之比。
它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抗弯能力以及抗震性能。
二、嵌固端配筋率的计算方法1.规范中的计算公式根据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嵌固端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ρ= As / Ac其中,ρ为嵌固端配筋率,As为嵌固端内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Ac为混凝土受压截面面积。
2.实际工程中的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通常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嵌固端配筋率的调整。
调整的方法有经验法、类比法和分析法等。
3.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计算嵌固端配筋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钢筋直径的取值应符合规范要求;(2)钢筋间距应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合理设定;(3)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
三、嵌固端配筋率的验证与调整1.验证方法嵌固端配筋率的验证主要依靠理论分析和计算,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进行验证。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类比法和分析法进行验证。
2.调整策略在嵌固端配筋率的调整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
嵌固部位,嵌固层,嵌固端
![嵌固部位,嵌固层,嵌固端](https://img.taocdn.com/s3/m/5d98e81e866fb84ae45c8df3.png)
嵌固部位,嵌固层,嵌固端,你乱了吗?该帖被浏览了3242次|回复了25次规范中提到这三个名词的条文主要有:砼规11.1.4,11.1.5;抗规6.1.3,6.1.10,6.1.14;高规3.5.2-2(嵌固层)(P15), 3.9.5(P23), 5.3.7(P47),7.1.4(P77),12.2.1(P140)等。
仔细研读上述条文后可将三个词的区别表述如下,如有不妥请大家指正:嵌固部位是嵌固作用的施加方,比如满足一定要求的地下室顶板;嵌固层其实应叫被嵌固层,是嵌固作用的承受方(层),比如被地下室顶板嵌固的地上一层;嵌固端是嵌固层的底端,属于嵌固层而不属于嵌固部位。
《高规》3.5.2-2条中说道:“…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其中的结构底部嵌固层指的是那层?请教了!《高规》3.5.2-2条中说道:“…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其中的结构底部嵌固层对于有地下室(无论此地下室是否满足嵌固条件)的情况是指地上一层与地上二层的刚度比,既地上一层刚度要不宜小于地上二层刚度X1.5.高规》3.5.2-2条中说道:“…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也可表述为“对嵌固层位于结构最底层(即直接与基础相连的那一层)时,结构最底层与其相邻上一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1.5.”再配合帖子中所说“嵌固层其实应叫被嵌固层,是嵌固作用的承受方(层)”应该就很好理解了。
看朱总的新浪微博,有关这点的解答/s/blog_54c21d0a0100yjx3.html关于结构底部嵌固层及上部结构嵌固端的刚度比问题,不少网友没闹明白1)《高规》第3.5.2条第2款中“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2)《高规》第5.3.7条规定“地下一层与首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
这两条规定不矛盾,1)指的是,首层与二层的侧向刚度比(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2)指的是地下一层与上部结构首层的比值。
结构计算嵌固的合理部位
![结构计算嵌固的合理部位](https://img.taocdn.com/s3/m/a69990a8f524ccbff1218495.png)
2012.10.19关于嵌固端的问题:嵌固端的概念:传统意义上嵌固端是指能完全嵌固上部结构,使其完全没有水平位移以及转角。
而《抗规》6.1.14条中所说的嵌固端并不是指的完全嵌固,因为实际工程中即使地下室侧向刚度是一层的2倍,且有土的约束作用(对仅一层地下室的),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嵌固。
所以规范6.1.14中的嵌固端概念的引进是为了更准确的进行内力调整和控制塑性铰的出现部位以及加强部位的高度确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全嵌固上部结构。
刚度比:本文中的刚度比是指不计入土的约束作用,地下室与一层的剪切刚度比。
要达到嵌固要求,刚度比需大于2,如果考虑土的约束作用,刚度比需要达到5。
一、单层地下室:A剪力墙、框剪、框支结构时:即使刚度比满足要求,一般也把嵌固端设在基础顶,因为:1、因为目前最新做法是用PKPM中的m值(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来模拟土的约束作用对刚度的贡献,进而对地下室的地震作用进行了精确计算,不管嵌固端在哪里,地震作用不变。
2、剪力墙结构的内力调整都是对底部加强部位进行的,即要求塑性铰出现在底部加强部位,不管嵌固端在哪(根据《抗规》6.1.10条规定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内力调整部位不变。
3、满足刚度比,不按嵌固端与按嵌固端相比,正负零层楼板造价降低了,而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多了(《抗规》6.1.14-4)。
根据上述三条可以看出,不管是否满足刚度比要求,都把嵌固端设在基础顶,是偏于安全的,且成本并不明显增加。
B 框架结构:当满足刚度比要求时,就必须把嵌固端设在地下室顶板处,否则:虽然地震作用不变,但是《抗规》6.2.3条的强柱根调整(仅对框架结构,保证塑性铰不过早出现在柱根)是对地下一层调整的,由于地下室的刚度是地上一层的2倍,导致结构薄弱层很可能出现在地上一层,而地上一层不论是从计算还是构造上都没有加强,有安全隐患。
所以对框架结构:当满足刚度比要求即应该把嵌固端设在地下室顶板。
嵌固端的解释
![嵌固端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8daf18e8762caaedd33d45e.png)
导读:多层、特别是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在进行概念设计、结构计算时,必须明确嵌固端的位置。
确定嵌固端就是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预期部位出现,并能承担上部结构在该处屈服超强引起的极限弯矩和出现塑性铰时的最大剪力以及相应的最大最小轴力。
关键词:嵌固端,概念设计,刚度多层、特别是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在进行概念设计、结构计算时,必须明确嵌固端的位置。
嵌固端是人为的对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假定,它直接关系到结构计算模型与结构实际受力状态的符合程度,以及构件内力、结构侧移等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嵌固端的定义,指除能承受轴力、弯矩、剪力之外;X向水平位移,Y向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位移角均为零的部位。
按在地震作用下的屈服机制而言,就是预期塑性铰出现的部位。
确定嵌固端就是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预期部位出现,并能承担上部结构在该处屈服超强引起的极限弯矩和出现塑性铰时的最大剪力以及相应的最大最小轴力。
故嵌固端的选取和处理直接影响结构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状态;恰当和正确对待嵌固端的选择和处理对保证结构体系的可靠性有重要意义。
如进行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
此“底部两层”理解为从嵌固端向上的二层,而不是从基础向上的二层。
墙厚和配筋,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0.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嵌固端的正确选取,直接影响工程的墙厚及配筋,影响工程造价。
所以,设计人应高度重视。
多层建筑的嵌固端一般在基础位置;因为多层建筑一般不含地下室,其基础埋深较浅;实际工程中,特别是城市繁华地段,多层商业公建也存在联体的大底盘地下室。
2边界条件之嵌固端
![2边界条件之嵌固端](https://img.taocdn.com/s3/m/8d14eb72f705cc1754270957.png)
室内地面 室外地面
拉梁
机
理
对无地下室结构,可在地面下设置拉梁,以地面作为嵌固端,与塑性
为 铰发生位置具有统一性。计算模型和构造措施统一,概念清晰。
本
机 式计算: 理 为 本
4、建筑约束边界条件简化
约束边界条件—嵌固端
嵌固端是为了力学计
概 算方便,而简化的边界条
念 为
件的前提
先
提问: 用KB/KF>2.0作为指标,简化边界条件是否合适?
机
理
为
本
结构原型
首层嵌固
基础嵌固 无土约束
基础嵌固 有土约束
5、一个简单的应用
约束边界条件—嵌固端
概
念
为
先
塑性铰
边界条件-嵌固端
2:边界条件简化—嵌固端
邱明兵 2019年6月
1、土木工程的边界条件
约束边界条件—嵌固端
土木工程(包括建筑物的)边界是地基,按弹性半无限空间假定,这是
概 导致问题复杂性的根源。 件简化
结构数值计算模型底部嵌固部位:
概 念
1、在基础顶面;
为 2、或者在地面;
为 先
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
条文说明:
机 理
5.3.7 本条给出作为结构分析模型嵌固部位的刚度要求。计算地下室结构楼 层侧向刚度时,可考虑地上结构以外的地下室相关部位的结构,“相关部位”
为 一般指地上结构外扩不超过三跨的地下室范围。楼层侧向刚度比可按本规程
本 附录E.0.1条公式计算。
3、规范条文正解
约束边界条件—嵌固端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 附录E 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
嵌固端配筋率
![嵌固端配筋率](https://img.taocdn.com/s3/m/90f3d7e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c.png)
嵌固端配筋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嵌固端配筋率的定义
2.嵌固端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3.嵌固端配筋率的影响因素
4.嵌固端配筋率的应用
正文
嵌固端配筋率是指混凝土结构中嵌固端的钢筋面积与混凝土截面积之比。
它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用于描述混凝土结构的钢筋配置情况,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嵌固端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是:嵌固端配筋率 = (嵌固端钢筋面积 / 混凝土截面积) x 100%。
其中,嵌固端钢筋面积是指嵌固端的钢筋截面积之和,混凝土截面积是指嵌固端的混凝土截面积。
嵌固端配筋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嵌固端的形状和大小、钢筋的种类和直径等。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越高,嵌固端配筋率就越大;嵌固端的形状和大小越大,嵌固端配筋率就越小;钢筋的种类和直径越大,嵌固端配筋率就越大。
嵌固端配筋率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来确定钢筋的数量和直径,以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第1页共1页。
嵌固部位定义.txt
![嵌固部位定义.txt](https://img.taocdn.com/s3/m/d4511840b307e87101f69673.png)
1.引言高层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分析计算之前必须首先确定结构嵌固端的所在位置,而嵌固端的选取却面临着各种不同情况,如不设地下室但基础埋深较大;没有地下室但其层数或多或少,且基础形式不同等。
根据以上情况正确选取其结构嵌固端,是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假定,它不仅关系到结构中某些构件内力分配的准确性,而且还影响结构产生侧移的真实性,以及结构局部的经济性,因此有必要对结构嵌固端的选取作进一步探讨,并由此引伸出若干相关的技术问题。
2.结构嵌固端的条件高层高层建筑的结构嵌固端通常是选择在地面标高处,但地面标高处要真正成为结构嵌固端是有条件的,而且在输入首层计算高度时还有许多讲究。
2.1 设有地下室时的条件(1)地下室顶板标高与室外地坪的高差不能太大,极端的情况如半地下室则首层楼面一般不能成为结构嵌固端,除非其高差仅为1—3级台阶高度时才可能考虑;(2)地下室顶板结构应为梁板体系(即不可设计成元梁楼盖),且该层楼面不得留有大孔洞,楼面框架梁的抗弯刚度要足够大,楼板也要有相当厚度;(3)地下室侧壁要有良好的侧限,即必须与“地球”有良好的接壤,上述半地下室顶板不能成为结构嵌固端的原因就是不满足此条件。
对于上述条件中对首层楼面框架梁的要求,假设满足《抗震规范》第6.1.14条“位于地下室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的要求,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由于首层处的柱截面往往远大于框架梁截面,故即使有意增大框架梁截面并增加抗弯钢筋用量,上述要求仍很难满足。
就此要求而言,则只有多层或小高层建筑才有可能以首层顶板作为结构的嵌固端,而真正意义的高层建筑则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2.2 不设地下室时的条件高层建筑不设地下室通常是针对层数有限的小高层,或其基础持力层较浅的情况,但从抗震角度考虑是不宜提倡的。
(1)不管是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或桩基础,都是以基础(承台)面作为结构嵌固端,且必须在该标高处的纵横方向设置刚度较大的基础梁加以连结,故首层层高应从基础面算起;(2)若基础(承台)面标高与首层标高有一定距离而不设基础梁连结或其刚度过小,则地面标高处应设有刚性地面来作为结构嵌固端,首层层高可从地面层算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里对地下室作为嵌固端有条件设置,一个是板厚度要不小于180mm,地下室的侧向刚度与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值,国标要求不小于2,上海规范要求不小于 1.5。
当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应在地下室信息的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比例系数m值(应该是土层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值)填0.
在满足这两个条件下,地下室可以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个人认为应该如下处理:
第一步:判断地下室顶部能否作为嵌固端(方法:顶板厚度,剪切刚度比(m=0),地下室剪切刚度为上部塔楼对应的下部地下室按45度扩展得到的范围)
第二步:能作为顶板时,考虑地下室建模,地下室层数设为1,回填土约束刚度填5或者其他数,根据经验而定。
因为土对地下室的约束力是呈三角形分布,取负值反映不出该效果。
不能作为顶板时,考虑地下室建模,地下室层数设为1,回填土约束刚度填0。
第三步,SA TWE计算中选择地震力和层间位移刚度比;
以下参考中华钢结构论坛
回答一:
嵌固部位应理解为该部位无水平位移,一般应将地下室一起建模,像这种不可当嵌固部位的回填土的约束刚度可以输入0~5,具体以实际工程为准,填0表示回填土无约束,》=5则约束刚度近似嵌固,具体据地下室周侧土土质情况判定,一般可以填3。
楼上的问题:
1、当地下室完全嵌固的时候。
是否可以将地下室那一层删除,不建模?或者是,将回填土的约束刚度取5,来表示完全嵌固?
pkpm技术部意见为应以实际情况建模,及应一起计算,但在回填土的约束刚度一项应填-1,则计算程序考虑将地下室顶面做嵌固端。
2、若地下室不嵌固的时候,就将回填土的约束刚度填小于5(根据经验来判断这个数值的大小)的数值。
回答二:
当在证明不是嵌固的时候,计算结构时,选用”地震力和层间位移“这项。
然后回填土用0。
这样不考虑回填土对地下室的约束作用。
层间刚度比指的是楼层本身的剪切刚度比(见高规对嵌固的定义)。
我曾经用很粗的模型算了一下,用文克勒地基模型作为土的刚度,计算其土的刚度还不到标准层剪切刚度的80%,当然用这种模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
PKPM上海讲座答案:
同时,也可以将地下室和上部结构分开建模计算,但前提条件是地下室顶板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且要满足地下室诸多的抗震措施与构造要求,因此建议是不要将两者分开建模。